三尺多少厘米
Ⅰ 3尺多少厘米
因為一米等於三尺,所以一尺=1/3米
3尺1=3.1×1/3=31/30米≈103.3厘米
Ⅱ 腰圍3尺是多少厘米
腰圍3尺是100厘米尺,是一種長度單位。
中國叫「市尺」(現代三尺等於一米)。
1尺=33.3333333厘米(cm),通常碼數減7就是腰圍市尺尺寸。
常見腰圍尺碼對照如下:
29碼=2.2尺腰=73.3cm
30碼=2.3尺腰=76.7cm
31碼=2.4尺腰=80cm
32碼=2.5尺腰=83.3cm
33碼=2.6尺腰=86.7cm
34碼=2.7尺腰=90cm
36碼=2.8尺腰=93.3cm
38碼=2.9尺腰=96.7cm
40碼=3.0尺腰=100cm
拓展資料
公尺
開放分類:京劇音樂聲腔術語度量衡長度單位
公尺也就是「米」,是長度的基本單位,1公尺=1米=3市尺(3尺)=3.2808英尺=1.0936碼。米(metre/meter)是由巴黎科學院(Paris Academy of Sciences)於1791年所制定的,當時的定義是「通過巴黎的子午線,從北極到赤道的長度的千萬分之一是1米」。為實現這個定義,一群大地測量家花了6年的時間,測量從敦刻爾克(Dunkirk)到巴塞羅那(Barcelona)之間的距離,並把這個定義做成了長度是1米的鉑棒。但由於測量誤差,這個公尺原器有0.2毫米的誤差。經過許多年,米制漸漸被世界各國所接受,有20個國家於1875年簽訂公約,並成立國際度量衡局負責相關的業務。1889年國際度量衡局改良第一代米原器的設計,製作了30個橫截面是X 形的鉑銥合金棒,分贈給各會員國,來統一及推廣米的定義,並於1927年,把保存在國際度量衡局內的改良型米原器,當它在攝氏0度時,原器上兩端刻線間的距離,做為國際米的定義
來歷/公尺編輯
米(metre/meter)是由巴黎科學院(ParisAcademyof Sciences)於1791年所制定的,當時的定義是「通過巴黎的子午線,從北極到赤道的長度的千萬分之一是1米」。為實現這個定義,一群大地測量家花了6年的時間,測量從敦刻爾克(Dunkirk)到巴塞羅那(Barcelona)之間的距離,並把這個定義做成了長度是1米的鉑棒。但由於測量誤差,這個公尺原器有0.2毫米的誤差。經過許多年,米制漸漸被世界各國所接受,有20個國家於1875年簽訂公約,並成立國際度量衡局負責相關的業務。1889年國際度量衡局改良第一代米原器的設計,製作了30個橫截面是X形的鉑銥合金棒,分贈給各會員國,來統一及推廣米的定義,並於1927年,把保存在國際度量衡局內的改良型米原器,當它在攝氏0度時,原器上兩端刻線間的距離,做為國際米的定義。
但是用鉑銥合金棒上的刻線來定義米,有許多缺點,例如刻線品質和材質穩定性都會影響尺寸的穩定性及重現性,而且一旦毀損後也無法復原。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希望把長度基本單位建立在更科學、更可靠的基準上,而不再是用某一實體的尺寸做為標准。
標准量測方法/公尺編輯
邁克爾遜測法
1893年邁克爾遜利用鎘的紅光波長及其發明的干涉儀,來量測鉑銥米原器的長度,從而激發科學家用光波波長做為長度基準的想法。
經過許多科學家對眾多物質的光譜進行有系統的研究後,向國際度量衡局建議3條可能做為長度基準的光波譜線。
最後在1960年第11屆國際度量衡大會中,通過以氪-86的輻射光波為長度基準,並定義「1米等於氪-86原子在2p10和5d5能階間躍進時,輻射光的真空波長的1650763.73倍」。
1960年的一個重大技進展是鐳射誕生了,科學家利用其優異的單色性,方向性去測量。
2005年5月,使用時間法進行測量,即量測短脈沖光波行經待測長度時所需的時間,再乘以光速值就可得到長度值。
這是屬於長距離量測方式,適用在大地測量及衛星雷射測距。第二種是干涉法,量測方式是用已知波長的光源搭配光干涉技術來量測待測長度,最後長度值等於干涉條紋數乘上波長值。
這是屬於短距離量測方式,其准確度非常高,也是各國國家標准實驗室採用的量測方法。
現代測法
現今的光源有很多種,波長則從可見光到不可見光都有,但一般人並沒有能力量測光波的波長或頻率,因為它需要特殊的技術與設備。
有鑒於此,國際度量衡局根據許多科學家的研究結果,建議了12條已知波長的輻射譜線,並清楚地描述其實施方式與工作條件。
除此之外,光波頻率及光速值的量測技術也有驚人的進展。經過物理學家及計量學家數十年的研究與驗證,終於在公元1983年的第17屆國際度量衡大會通過了新的米定義,「1米等於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之間所行走的距離」。
這個定義的特點是把真空中的光速值視為一個不變的物理常數,它的數值是299792458米/秒。
歷經了上述3次重大的變革,米的定義與實現方法已經分開,長度基準不再是某一種規定實體的尺寸或某一特定的輻射波長。
因此米實現的准確度不再受定義限制,相反地,它會隨著科技進展而不斷地提升。
實際應用/公尺
如何把米的定義應用到實體的長度測量上?根據國際度量衡局的建議,實現的方法有兩種。
第一種是飛頻633nm鐳射,碘穩頻532nm鐳射及鈣穩頻657nm鐳射。
如果以碘穩頻633nm鐳射為光源,用光干涉的方式在真空中量1米的長度,其不確定度是2.5×10^-11米。
由於大部分量測系統是在普通的大氣環境下工作,因此在空氣折射率的影響下,即使採用碘穩頻633nm鐳射進行干涉測長實驗,以現在的技術水準,1米的量測不確定度最多可達到千萬分之一米。這對一般的應用已足夠,但如果要提升量測准確度,就必須在真空下進行實驗或改善空氣折射率的量測技術。
總之,米定義經過200年的演進,長度的基準已不再是一個實體,而是一個物理定義,任何人只要依上述的方法,都可產生1米的標准。
Ⅲ 三尺等於多少厘米
100厘米正解!99.9999999999999999999錯誤!邏輯錯誤!三尺=1米是前提,你可以說1尺=33.33333333333333厘米,這是3尺=1米推算的結果,不能由此說3尺=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厘米。
Ⅳ 三尺的宣紙有多大長多少厘米寬多少厘米
三尺的宣紙還有不同的細分規格,具體數據:
1、三尺全開:長100厘米,寬55厘米。
2、三尺單條:長100厘米,寬27厘米。
3、三尺橫批:長100厘米,寬55厘米。
4、三尺對聯:長100厘米,寬27厘米。
5、三尺斗方:長100厘米,寬50厘米。
宣紙潤墨性好,耐久耐老化強,不易變色。宣紙具有韌而能潤、光而不滑、潔白稠密、紋理純凈、搓折無損、潤墨性強等特點,有獨特的滲透、潤滑性能。
寫字、作畫「墨分五色,」即一筆落成,深淺濃淡,紋理可見,墨韻清晰,層次分明。少蟲蛀,壽命長。宣紙自古有「紙中之王、千年壽紙」的譽稱。
(4)三尺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宣紙的種類:
1、按原料配比可分為棉料、凈皮和特種凈皮(簡稱特凈)三大類。棉料適宜書法;凈皮宜書宜畫,適宜花鳥、人物及小寫意;特種凈皮適宜潑墨山水、大寫意。
2、按規格可分為三尺、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丈八、二丈等。
3、按簾紋可分為單絲路、雙絲路、螺紋、龜紋等。
4、按厚薄可分棉連、單宣、重單、夾連、二層、三層等。
5、按加工與功能可分為生宣和熟宣。生宣指未經任何加工處理的宣紙原紙;熟宣指經過染色、灑金、灑銀、印花、塗蠟、砑光、施礬等工藝加工而成的宣紙,又稱加工宣。
Ⅳ 三尺是多少厘米古代
古代一尺=現代33.333333333厘米,但是時代不同也不一樣,像古代說的七尺男兒,一尺按差不多24cm算的,大約就是1.7米高。
Ⅵ 三尺五等於多少厘米
1米=3尺=100厘米
0.5尺=0.5x100÷3≈16.67厘米
3.5尺=116.67厘米
Ⅶ 3尺2等於多少厘米
3尺=1米=100厘米,1尺=100/3厘米=33.33厘米。3尺2轉換為厘米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為:
3.2尺=3.2x33.33厘米=106.66厘米。
其更精確的結果為106.666······是個無限循環小數,因為3尺=1米=100厘米,100除以3是除不盡的。
如圖為3.2尺轉換為其他長度單位的結果:
(7)三尺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尺,為一種長度單位,中國叫「市尺」(現代三尺等於一米),英國有「英尺」。有時我們也把測量長度的工具叫做尺,例如「竹尺」,「鋼尺」。
英制長度單位:1英尺=0.305米
市制長度單位:1尺=0.333米
遠古時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19.91cm ;
秦時,一尺約23.1cm ;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約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時,一尺合今27.68cm ;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Ⅷ 三尺等於多少厘米
3尺=1米(m)。
丈尺寸是我國長度的市制單位,相互之間換算關系是十進制。
1丈=10尺 1尺=0.1丈
1尺=10寸 1寸=0.1尺
1寸=10分 1分=0.1寸
長度的市制單位與國際單位的換算如下:
1米=3尺 1尺=1/3米
1分米=3寸 1寸=1/3分米
1厘米=3分 1分=1/3厘米
Ⅸ 3尺3等於多少厘米
1尺=100/3厘米
3尺3=11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