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計量單位 » 腦溢血多少厘米

腦溢血多少厘米

發布時間: 2022-12-20 20:30:35

❶ 腦出血的外在症狀是什麼

腦出血又稱腦溢血,是指大腦實質內的出血,與高血壓病有直接關系,這是中老年人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病,病死率和致殘率都很高。腦出血占所有腦中風病人的10%~20%。腦出血與高血壓病的密切關系在於:高血壓病人約有1/3的機會發生腦出血,而腦出血的病人有高血壓的約佔95%。
高血壓形成腦出血的機理有許多說法,比較公認的是微動脈瘤學說。由於長期高血壓,導致腦動脈內膜損傷和粥樣硬化,在腦內的穿透動脈可形成微型動脈瘤。這種動脈瘤是在血管壁薄弱部位形成囊狀,當血壓突然升高時,這個囊就破裂造成腦出血。
腦出血的原因除了高血壓外,還有腦血管的畸形(年輕人腦出血的主要原因)、腦外傷、腦腫瘤和血液病。

(一)腦出血的易患因素:
(1)高血壓,以收縮壓升高尤為重要;
(2)脾氣急躁或情緒緊張,常見於生氣、與人爭吵後;
(3)吸煙、酗酒、食鹽過多、體重過重;
(4)過分疲勞,體力和腦力勞動過度,排便用力,運動。

(二)腦出血易發生的部位:
(1)大腦基底節,佔70%,包括外囊和丘腦;
(2)橋腦出血,佔10%;
(3)腦葉出血,佔10%,額葉、顳葉、枕葉均可發生,以頂顳部多發;
(4)小腦出血;
(5)腦室出血,靠近腦室的腦出血破入腦室稱繼發性腦室出血。
腦CT應用於臨床後,腦出血的診斷和分型很細致,是為了選擇手術的適應證和估計預後而劃分的。

(三)腦出血的臨床表現:
腦出血一般在體力和腦力緊張活動或情緒激動時容易發病。起病急,發展快,數十分鍾到數小時達到高峰。常見到腦出血病人倒在路邊、廁所里、床旁地上,意識不清,鼾聲大作,嘔吐胃內容物,有時為咖啡色的,大小便失禁,半身不遂。腦出血量較小的病人述頭痛較劇。眼底出血而視物不清。做CT檢查有高密度出血陰影。
腦出血的程度與出血部位和出血量有很大關系。從一發病就出現意識不清,逐漸加重,說明出血部位不好,出血量大。
下面分別敘述常見部位的腦出血的表現。
1�殼核�內囊部出血 出現典型的口眼歪斜、偏癱,半身感覺減退,偏盲、失語。
2�顳葉出血 出血一側頭痛較劇,頸強直。也可出現偏癱,失語。
3�腦室出血 若出血量大,可引起迅速昏迷,四肢肌張力高,高燒(40℃以上),多汗,消化道出血(吐咖啡色物、排柏油便),死亡率高。
4�橋腦出血 一開始就呈深昏迷。橋腦為生命中樞所在,5毫升以內的出血就引起嚴重後果。瞳孔極度縮小,如「針尖樣」,高燒40℃以上,呼吸衰竭,繼而呼吸停止,多在24小時內死亡。
5�小腦出血 以急劇的眩暈,劇烈頭痛,伴頻繁嘔吐為首發症狀,早期神志清醒,不久即進入昏迷。小腦出血不出現半身不遂。
過去確診腦出血靠腰穿取腦脊液檢查,現在除邊遠地區和基層醫院外,很少這樣做了。目前最常用的是腦CT掃描檢查,對直徑大於1.5厘米以上的血腫均可精確地顯示。可確定出血的部位,血腫大小,是否破入腦室,有無腦水腫和腦疝形成,幾乎無一遺漏。

(四)腦出血的急救原則:
(1)安靜卧床,盡量減少搬動。呼叫急救車大夫出診,待病情較為穩定後,立即送醫院急救。
(2)腦出血的最初的5分鍾內,對於生命是至關重要的。由於病人舌根後墜易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在救護車到來之前,採取措施保證呼吸道通暢:松解衣領,取下義齒,側卧位,頭後仰,便於口腔分泌物自行流出,並及時清除口腔嘔吐物,一旦窒息,盡快掏凈口腔,進行人工呼吸。
(3)調整血壓,對血壓較高的腦出血,可用小量利血賓士療或硫酸鎂10毫升深部肌肉注射;神志清楚的給予口服心痛定。
(4)如果病人倒在廁所、浴池等狹小場所,要盡快設法移到寬敞的地方。具體做法因地制宜,原則是盡量不要震動頭部,保持頭部水平位搬運,以免堵住呼吸道。
(5)用止血葯,常用止血敏、抗纖溶芳酸、維生素K。止血葯用量不可過大,種類不宜多。
(6)防治肺部感染和褥瘡。尤其是腦出血昏迷的病人,早期給予抗生素預防肺部感染,定時翻身防止褥瘡,活動肢體防止關節僵硬。
(7)外科手術治療,可做血腫穿刺抽吸術或開顱手術清除血腫。目的是提高生存率,降低殘廢率。

腦出血的急性期常有腦水腫,顱內壓增高,甚至導致腦疝形成,因此,應及時應用脫水劑以降低顱內壓,控制腦水腫。
其脫水劑的應用原則是:
(1)根據病人的臨床症狀和實際需要,決定脫水劑的用量和用法。並密切觀察顱內壓的動態變化,調整治療方案,做到有效控制,合理用葯。
(2)有意識障礙者,提示病灶范圍較大,中線結構已受影響,可給予20%甘露醇250毫升,靜脈滴注,6小時1次,並觀察病情和意識障礙的動態改變,注意用葯後症狀是否緩解,以便調整用量和用葯間隔時間。
(3)若病人昏迷程度加深,腱反射和肌張力逐漸降低,出現對側錐體束征或去大腦強直樣反應時,為病灶擴大或中線結構移位加重的徵象。除應給予20%甘露醇250毫升靜脈滴注,進行積極的脫水治療外,並應加用地塞米松10~20毫克靜脈滴注,每日1~2次,以上兩葯可同時或交替應用。
(4)臨床症狀較輕,病人神志清楚,無劇烈頭痛、嘔吐,眼底檢查未見視乳頭水腫者,可暫不用脫水劑。相反,如有劇烈頭痛或嘔吐,可試給50%葡萄糖60毫升靜脈注射,並密切觀察用葯效應。若症狀改善,說明確有顱內壓增高。如果頭痛、嘔吐等症狀未減輕,可能是蛛網膜下腔出血刺激所致,宜用止痛或鎮靜劑。對此類病人,一般主張暫時不用甘露醇,以免干擾顱內高壓的穩定性。
(5)脫水劑一般應用5~7天。但若合並肺部感染或頻繁癲癇發作,常因感染、中毒、缺氧等因素,而使腦水腫加重,脫水劑的應用時間可適當延長。
(6)應用脫水劑的過程中,既要注意是否已達到了脫水的目的,又要預防過度脫水所造成的不良反應,如血容量不足,低血壓,電解質紊亂及腎功能損害等。

腦出血並發應激性潰瘍引起消化道出血,是腦出血最常見的嚴重並發症之一。據報道約占腦出血病人的19%左右,死亡率很高,若搶救不及時,常危及生命。其發病機制,目前多認為與丘腦下部損傷有關。有學者指出,由於丘腦下部損傷性刺激,使交感神經的血管收縮纖維發生麻痹,血管擴張,血流緩慢及瘀滯,導致消化道粘膜糜爛,壞死而發生出血或穿孔。但也有學者認為,由於丘腦下部損傷後,使迷走神經興奮,緊張,胃腸道功能亢進及發生痙攣性收縮,乃致局部缺血,栓塞,而引起潰瘍及出血。

完整版請看這里:
http://www.zgxl.net/sljk/ybjb/shenjing/ncx.htm

❷ 腦出血3cm一4cm嚴重嗎

腦出血4ml是不嚴重的,因為患者出血量比較少,如果患者年齡比較小的話,是可以通過在常生活中的訓練恢復的。如果患者年齡比較大,還是需要多注意,要去醫院做一下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因為腦部血管恢復功能不好的,剛開始雖然腦部出血量少,但是到了之後會發展變成嚴重的腦出血。所以建議患者一定要重視,不要存在僥幸心理,定期去醫院做腦部電圖檢查。
腦出血3ml不管其出血位於腦內什麼位置,均不算嚴重,因為3ml出血量一般不會引起嚴重的後果。但是只要腦出血,還是需要引起足夠重視,建議常規住院治療,因為其很有可能發生再出血風險(一般72小時後就能排除),住院期間需要嚴密控制與監測血壓、動態復查頭CT、營養神經、留意患者生命體征變化等處理。病情穩定後,需要針對存在的危險因素進行預防(比如高血脂、高血脂、高膽固醇等)。
腦出血是中老年人常見的嚴重疾病,致殘致死率比較高,其病情的嚴重程度與出血量有很大關系。一般來講,出血量在幾毫升或十幾毫升,我們都認為是小量出血,病情比較輕,出血量在20-40毫升是中等量,出血量大於40毫升就可以說是大量出血。當然,這是指出血部位在幕上的基底節區或皮層下這些位置而言,如果出血部位在幕下的小腦或腦干,需要另當別論。

❸ 丘腦腦出血16X16mm是什麼意思

這個16×16mm,就是出血後形成的斑塊的大小。相當於1.6厘米×1.6厘米這么大的面積,其實是不小的了。出現丘腦腦出血一定要重視,聽醫生的意見,醫生說的不明白就找他的領導繼續問明白,你出的診費裡面有明白病情的權利。這是生命攸關的事情,不要嫌麻煩,一定要問清楚。最重要的是要明白怎麼樣去治療。祝早日康復。

❹ 腦出血,有什麼偏方嗎

你好
腦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是指自發性腦實質內出血。

高血壓是腦出血的主要原因。

其它原因有腦血管畸形、動脈瘤、腦動脈炎、血液病、應用溶栓抗凝葯後、澱粉樣血管病及腦腫瘤。

高血壓腦動脈硬化腦出血的機理

高血壓如超過腦小動脈平滑肌的最大收縮能力,血管就被動擴張,平滑肌和內膜受損害,通透性增加,血漿成分滲入導致小動脈纖維素性壞死,小動脈平滑肌可透明性變,小動脈壁變薄膨出成微小動脈瘤;小動脈壁和微小動脈瘤在血壓突然升高時破裂是引起腦出血最常見的原因。

腦出血的腦部損傷機制

腦內血腫壓迫周圍腦組織,使其缺血、缺氧、水腫、顱內壓升高,阻礙靜脈迴流,又更加重腦缺血,與腦水腫、顱內高壓形成惡性循環導致腦疝和繼發腦干出血而危及生命。

腦出血多為單獨的出血灶。血腫擠壓周圍的腦組織,引起腦水腫、顱內壓增高及組織移位,導致天幕疝、小腦扁桃體疝,前者壓迫腦干,使腦干繼發出血、壞死,是腦出血常見的致死原因。出血數月後血腫即有自溶現象,末期可成為囊腔,稱為中風囊,腔內可見黃色液體。

以下是腦出血致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腦出血繼發腦干出血:在分析剖檢的52例大腦出血中,39例(75%)有繼發腦干出血,其中中腦出血血12例(30.8%),橋腦出血9例(23.1%),中腦橋腦均有出血18例(46.1%)。

繼發腦干出血的機制:①血液由大腦出血灶沿傳導束下行注入腦干7例(18%),呈索條狀,多沿錐體束流入中腦基底部。②人腦出血灶破壞丘腦,直接延及中腦者2例(5.2%)。③大腦出血灶破入腦室,導水管擴張積血,血液進入導水管周圍灰質,共8例(20.5%)。 ④腦干小血管出血,共25例(64.1%),多呈點片狀出血,有的孤立存在,有的融合成片。鏡下可見出血灶中有管壁破壞的動脈,故基本上為小動脈出血。此外還可見某些血管充血、水腫區界限相當明顯,與旁正中動脈或長、短旋動脈分布區一致,甚至在某一血管分布區,既可見明顯的充血水腫,又可見動脈出血,這更證實為動脈出血。另外,在導水管與第四腦室周圍,有時可見靜脈淤血,偶見靜脈周圍有少許出血。

繼發腦干出血的臨床表現:出現昏昏迷早且重,39例中38例(97%)在發病24小時內昏迷:血壓相對較高,39例 中31例(79.5%)的最高收縮壓達 200mmHg以上,而無腦干出血組僅 46.1%(6/13),P<0.05;眼位改變多,佔53.85%,表現為分離科視、歪扭斜視、眼球浮動、中央固定等,無腦干出血組僅有10%;存活期短.本組39例中 29例(74.4%)在48小時內死亡,無腦干出血組僅30.8%(4/13),說明腦干出血是促進腦出血死亡的原因之一。

(2)腦出血繼發丘腦下部損傷:① 丘腦下部的解剖特點:丘腦下部包括丘腦下溝以下的第三腦室壁及室底上的一些結構,其中含有15對以上的神經核團,數以萬計的神經分泌細胞,如位於第三腦室壁上的室旁核、空周圍核、腹內側核、背內側核等,丘腦下部長約 1cm,重約4g,約為全腦重量的3‰.但機制復雜,與植物神經、內臟活動.內分泌、代謝、情緒、睡眠和覺醒均有關。該區還有以下特徵: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網,較腦的其他部分多一倍以上,且該處血腦屏障不夠健全,有較高的通透性,故在缺氧、中毒,顱壓增高、感染等損傷時易出現水腫和出出血等改變;漏斗柄是丘腦下部與垂體間的神經纖維聯系,當其受壓、腫脹、出血時,該聯系即遭到破壞。②丘腦下部損傷的臨床症狀:腦出血引起顱內壓增高,出現佔位效應,致使丘腦下部受壓,垂體柄水腫、移位、扭曲等,加以繼發腦室出血損傷第三腦室壁均累及丘腦下部,出現症狀,常表現為出血性胃糜爛或潰瘍,嘔吐咖啡樣胃內容物,急性肺水腫,白細胞增高.血糖升高,中樞性高熱,大汗淋漓等。

(3)腦出血繼發腦疝;腦出血可以並發天幕疝,中心疝、枕骨大孔疝、蝶骨嵴疝、扣帶回疝及小腦上疝。後三者一般不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多在剖檢時發現;前三者臨床症狀明顯,多為症狀加重或致死的原因。天幕沿時出現同側瞳孔散大。中心疝時雙側瞳孔均小呼吸不規則。其病理標志為:①赤質、紅核向下移位,②第三腦室向下移位,(3)丘腦下部及上部腦干向下移位。出現中心疝時,則很可能發生枕大孔疝,呼吸心跳解離,至死亡。

腦出血臨床表現和病理過程取決於出血部位和出血量多少。多數病人動態下突然發病, 起病急驟, 常伴頭痛、嘔吐, 這是因顱內壓驟然升高所致。病情在數分鍾或數小時內達到高峰, 嚴重者出現意識喪失, 存在生命危險。因此, 內科治療的關鍵在於減輕顱內壓、腦水腫及控制血壓,同時正確處理窒息、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以及心臟症狀等並發症。本文討論了腦出血的急性期治療,著重於並發症的處理措施。
腦出血急性期指發病的3~4周。搶救腦出血的三大原則是管理血壓、管理腦壓、處理合並症。患者絕對卧床,避免情緒緊張,保持安靜,注意頭部抬高15~20度。昏迷患者取半側卧位,頭部偏向一側,給予間斷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隨時觀察生命體征,並預防發生嘔吐後誤吸等,嚴格按昏迷患者處理常規進行處置。

1 管理血壓
腦出血的病變部位多在腦實質內的穿支小動脈(豆紋、豆丘)。由於長期的高血壓使腦內小動脈擴張,形成微動脈瘤或小動脈管壁的纖維樣壞死,所以當血壓急驟升高時易引起小動脈破裂而出血。長期高血壓致小動脈內膜受損、脂質沉積、平滑肌層變性壞死,在壓力和血流急驟變化時,一處小動脈出血可引起嚴重的血管反應出現周圍多處出血融合,形成血腫或出血的散在分布。應將血壓控制在180/100mmHg以下,不應太低,否則會造成供血不足後腦損傷等不可挽回的後果。
最常見的出血部位是內囊, 患者表現昏迷、嗜睡或清醒,除血壓明顯升高外,出現典型的三偏症狀(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偏盲)。出血量大並破入腦室者昏迷加深,出現腦水腫、腦疝,病情危重,預後極差。

2 管理腦壓
腦水腫是腦出血的主要並發症,也是致命因素之一。脫水治療一般不少於15天。對於出血量大於50~70ml、年齡70歲以下的患者,手術清除血腫或局部鑽孔抽吸治療也是積極可行的措施。立體定向引流一般在3天後注射尿激酶。

3 處理並發症
腦出血後由於植物神經中樞受損,神經-體液調節功能紊亂,可導致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和水電解質紊亂等多種臨床並發症,加之患者多數有高血壓及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從而極易合並心、肺、腎等臟器功能障礙。我們在臨床上經常遇到的腦出血並發症及其處理原則如下:
3.1發熱
腦出血患者可出現發熱,主要有以下四種情況:
(1)感染性發熱:主要由肺部感染引起。伴有意識障礙、吞咽困難、言語障礙以及異常咳嗽的患者,嘔吐或口腔分泌物堵塞氣管可發生吸入性肺炎或墜積性肺炎。此外,肺部感染還可源於機械輔助呼吸措施不當導致的醫源性感染,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導致的二重感染以及長時間住院引發的交叉感染等。
防治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措施如下:①患者白天盡可能抬高床頭30度,進食時則為90度。鼓勵患者經常咳嗽與深呼吸,飲水不要用吸管。有明顯意識障礙者應取側卧位並將口角放低,或取仰卧位,以利咽部分泌物的排出。對昏迷嘔吐患者,嘔吐後應將口腔內異物用床邊吸引器吸干凈,以防吸入氣管。②為防止鼻飼飲食返流,鼻飼速度不應過快,並須注意溫度適宜,鼻飼前先充分吸痰,鼻飼後將床頭抬高30度持續2小時,短時間內盡量不吸痰,以防引起嘔吐。在出現胃液返流時,可適當減少每日鼻飼量,嚴重者暫勿進食。拔管時要注入少量氣體,以免管頭食物在抽出時落入氣管。③加強呼吸道護理,意識障礙不能進食者必須加強口腔護理,每2~3小時翻身拍背一次。更應重視吸痰問題,並發肺炎患者痰多如果不能徹底吸出,即使使用大量抗生素,亦不能使肺炎得到滿意控制。④嚴重的肺部感染造成體溫高、痰黏稠不易咳出,並且意識障礙在短時間內不能恢復,經葯物治療無效或有窒息者,可考慮氣管切開,以利排痰、氣管內給葯和減少經咽部吸痰所造成的黏膜損傷。⑤積極治療腦出血,控制腦水腫,爭取早期恢復意識,以利肺部感染早期控制。⑥如已有肺部感染,則必須應用大量廣譜抗生素治療。腦出血並發呼吸道感染多為醫院內病原菌感染,以革蘭陰性菌感染最多見(50%~60%),如大腸桿菌、肺炎桿菌、綠膿桿菌等,葡萄球菌約佔10%,肺炎球菌較少見(5%)。對革蘭陰性菌感染的經驗用葯為:氨基糖苷類+半合成青黴素(廣譜)或頭孢菌素類;依克沙+羧氨苄青黴素;丁胺卡那黴素+頭孢菌素類抗生素。
腦出血後泌尿道感染的發病率僅次於呼吸道感染,感染細菌多為寄居於皮膚黏膜的革蘭陰性桿菌。長期留置導尿(1周以上)者應注意防止泌尿道感染,尤其是女性患者。為減少泌尿道感染應盡量避免導尿,如確需導尿時應嚴格消毒,並採用消毒封閉引流系統。無症狀的菌尿症一般不必治療,以免引起耐葯菌寄殖。有症狀者可依據分離的病原菌和葯敏試驗選用抗生素,多數菌尿症在導尿管拔除或加用抗生素後消除。一般泌尿道感染可選用氨基糖苷類+氨苄青黴素或第三代頭孢類菌素+氨苄青黴素。
(2)中樞熱:系丘腦下部體溫調節中樞受損所致,常見於嚴重的腦出血破入腦室、原發性腦室出血、腦干出血或重型腦干梗塞。臨床表現為持續性高熱,體溫多在39℃以上,患者無汗,軀干皮溫高而肢端發涼,不伴寒戰,沒有與體溫改變相應的心率改變,用解熱葯無效。退熱的處理以物理降溫為主,包括酒精擦浴、溫水擦浴、冰墊冰帽降溫和冰水灌腸等。體質虛弱的老年患者,使用解熱葯需慎重,防止虛脫。條件許可又有適應證時,可選用亞低溫療法。有報道,中樞性高熱與腦內多巴胺受體功能失調有關,故使用該受體的激動劑溴隱亭可能有效。
(3)脫水熱:系由於脫水過度,水分補充不足,導致血液濃縮,顱內體溫調節中樞受累而引起的發熱。此外,脫水過度還可導致患者因體液不足致排痰困難,也增加了脫水熱的發生。對於治療過程中患者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熱、皮膚乾燥、尿量減少而紅細胞壓積增大,應考慮到脫水熱的可能。處理方法首先應調整脫水劑量,其次也可進行物理降溫。
(4)吸收熱:主要見於出血性腦卒中,以蛛網膜下腔出血多見,系血液吸收過程中,紅細胞溶解釋放出各種產熱因子而引起的發熱,常見於發病後的第1~2周內,以低至中度熱居多,不伴有感染中毒徵象和下丘腦受損症狀,處理可採用物理降溫。
3.2呼吸系統並發症
腦出血後呼吸系統並發症除呼吸道感染外,還有神經源性肺水腫(NPE)。NPE是由於下丘腦受損而引起大量的交感神經物質釋放,周圍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血液從高阻力的周圍循環轉移到阻力低下的肺循環,結果使肺動脈內液體靜壓升高而損害毛細血管,液體滲出到肺泡內。近年的研究表明,NPE主要是由於血氧過低引起。NPE發生率與腦出血的病情密切相關,出血量大、病情重者NPE發生率高。NPE多呈暴發性發病,如不及時治療多數在24小時內死亡,應及早給予高濃度吸氧。近年推薦應用的硝苯地平10~20mg舌下含化,可迅速降低周圍和肺動脈壓力,對NPE有良好效果。多巴酚丁胺治療可提高心肌收縮力,同時也能加快心臟的血流,往往是NPE治療的首選葯物。
3.3 消化系統並發症
主要是上消化道出血,它是腦出血嚴重並發症之一,特別多見於腦干出血,常與腦卒中的嚴重程度相關,即病情越嚴重,消化道出血發生率越高。合並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預後較差,病死率可達半數以上。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病變包括潰瘍、黏膜出血性糜爛、出血性胃炎、慢性潰瘍急性發作等。消化道出血的發生時間以腦出血後第1~2周居多。
上消化道出血防治的重點是保護胃黏膜,降低和中和胃酸,使胃pH控制在4以上和積極治療腦出血。具體措施如下:
(1) 糾正供氧不足:改善機體的氧供,首先要保證呼吸道的通暢與肺的交換功能。在危重的腦出血患者應注意氧的供給。
(2)維持水、電解質、酸鹼平衡:上消化道出血雖是胃局部的表現,但它是全身反應中的一部分,內穩態對它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應維持合適、有效的血容量,但水過多將引起心、肺的損害。動脈的pH值也將引起胃黏膜pH值的改變,酸血症能增加胃黏膜的酸度。因此,維持水、電解質與酸鹼平衡紊亂也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預防措施之一。
(3) 及早給予營養支持: 胃黏膜需要能量以再生、分泌黏液保護黏膜。腸內營養具有促進胃腸道恢復、刺激內臟與肝循環、改善黏膜血流、預防黏膜內酸中毒與滲透障礙等作用。腦出血病人,可及早給予腸內營養,在24~48小時內應用配方飲食,從25ml/h逐漸增至100ml/h,並增加谷胱甘肽、維生素E與β胡蘿卜素等抗氧化劑,飲食纖維可改善結腸黏膜的營養以預防腸源性感染,每日的需要量應在10g以上。在不能口服時,腸外營養中增加谷氨醯胺也將有利於胃黏膜的生長,並為胃黏膜提供必需的能量。
(4) 止血劑:可使用安絡血、立止血等葯,也可用冰水100~200ml加去甲腎上腺素4~8mg胃內灌注。
(5) 手術:上述止血措施無效時,應及早行內窺鏡檢查,試行鏡下止血,或外科手術治療。
此外,需嚴密觀察病情,了解嘔吐物和大便情況,注意神志變化和肢體皮溫色澤;監測血壓和脈搏,定期復查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血球壓積等;做好胃管的護理,每次注葯或進食前應回抽胃液肉眼觀察,必要時行潛血檢查。

❺ 腦出血6.8cm✖️4.4cm是多少毫升

這個描述沒有寫明出血多少毫升,6.4cmX4.4cm講的是基底節區出血的最長×最寬,但是層面和數量沒有寫出來。
這樣的描述是不完整的,具體治療方法要看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多少。幕上出血大於30毫升建議手術。
如果要得到准確的建議,需要結合顱腦CT和患者現在的狀態。
腦出血治療原則,降低顱內壓和控制腦水腫以防止腦疝形成,降低增高了的血壓以防止進一步出血,手術治療可以選擇椎顱引流術,所以具體的必須咨詢治療醫生。

❻ 腦溢血的治療

腦溢血
腦溢血,又稱腦出血,它起病急驟、病情凶險、死亡率非常高,是急性腦血管病中最嚴重的一種,為目前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

中老年人是腦出血發生的主要人群,以40—70歲為最主要的發病年齡,腦出血的原因主要與腦血管的病變、硬化有關。血管的病變與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血管的老化、吸煙等密切相關。通常所說的腦溢血是指自發性原發性腦出血。患者往往由於情緒激動、費勁用力時突然發病,表現為失語、偏癱,重者意識不清,半數以上患者伴有頭痛、嘔吐。

腦溢血發病主要原因是長期高血壓、動脈硬化。絕大多數患者發病當時血壓明顯升高,導致血管破裂,引起腦出血。李文賢華東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教授。擅長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綜合症、腦血管疾病的醫治。

腦溢血,系指非外傷性腦實質內的出血。絕大多數是高血壓病伴發的腦小動脈病變在血壓驟升時破裂所致,稱為高血壓性腦出血。

【治療】

一、治療原則,降低顱內壓和控制腦水腫以防止腦疝形成,降低增高了的血壓以防止進一步出血。

二、常規治療(一)一般處理;①保持安靜、絕對卧床,應在當地進行搶救,不宜長途運送及過多搬動,以免加重出血;②保持呼吸道通暢,隨時吸除口腔分泌物或嘔吐物。

適當給氧,以間歇吸用為宜;

③保持營養和水電解質平衡。

(二)控制腦水腫,降低顱內壓;

(三)控制高血壓,降低增高了的血壓是防止進一步出血的重要措施,但不宜將血壓降得過低,以防供血不足。一般以維持在20.0 ̄21.3/12.0 ̄13.3kpa(150 ̄160/90 ̄100mmhg)為宜;

(四)止血葯和凝血葯對腦出血並無效果,但如合並消化道出血或有凝血障礙時,仍可使用;

(五)預防及治療並發症,重症病人應特別加強基礎護理,定時輕輕更換體位,注意皮膚的乾燥清潔,預防褥瘡和肺部感染,癱瘓肢應注意保持於功能位置,按摩及被動運動,以防關節攣縮;

三、手術治療

四、中醫葯、針灸、按摩療法配合治療,對治療和康復有一定效果。

【預防】

高血壓病人應在醫師指導下,控制血壓,並避免劇烈變動、飽餐、劇烈活動、用力排便、性交等可能誘發血壓升高的因素。如出現劇烈的後側頭痛或項部痛、運動感覺障礙、眩暈或暈厥、鼻出血、視物模糊等可能是腦出血前兆,應及時到醫院檢查。

以上葯物的劑量及用法,須遵醫囑。

大多數是高血壓病伴發的腦小動脈病變在血壓驟升時破裂所致,稱為高血壓性腦出血

突發腦溢血怎麼辦?

腦溢血是中老年人的多發病,它是因血壓突然升高,致使腦內微血管破裂而引起的出血。在出血灶的部位,血液能直接壓迫腦組織,使其周圍發生腦水腫,重則繼發腦移位、腦疝等。

腦溢血較為典型的表現有一:側的肢體突然麻木、無力或癱瘓,這時病人常會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跌倒,或手中的物品突然掉地;同時,病人還會口角歪斜、流口水、語言含糊不清或失語,有的還有頭痛、嘔吐、視覺模糊、意識障礙、大小便失禁等現象。患者發生腦溢血後,家屬應進行緊急救護。

1.保持鎮靜並立即將患者平卧。千萬不要急著將病人送往醫院,以免路途震盪,可將其頭偏向一側,以防痰液、嘔吐物吸入氣管。

2.迅速松解患者衣領和腰帶,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天冷時注意保暖,天熱時注意降溫。

3.如果患者昏迷並發出強烈鼾聲,表示其舌根已經下墜,可用手帕或紗布包住患者舌頭,輕輕向外拉出。

4.可用冷毛巾覆蓋患者頭部,因血管在遇冷時收縮,可減少出血量。

5.患者大小便失禁時,應就地處理,不可隨意移動患者身體,以防腦出血加重。

6.在患者病情穩定送往醫院途中,車輛應盡量平穩行駛,以減少顛簸震動;同時將患者頭部稍稍抬高,與地面保持20度角,並隨時注意病情變化。

腦梗塞腦溢血

*首先需要卧床休息,要有樂觀開朗的心態,對疾病的康復要有充分的信心,與我們密切配合,積極治療,早日康復。

*有的患者會出現一側或雙側手腳不能活動、無力,或者出現暫時性的不能說話,可能在日後生活中有一定影響,您對自己的疾病要有正確認識,只要及早葯物控制,進行各種功能鍛煉和語言康復訓練(如數數、看圖說話等),並持之以恆,這對癱瘓的手腳及語言功能的康復有著積極的作用。

*飲食上予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清淡易消化營養豐富食物,如魚類、豆製品、五穀、黃豆等,忌辛辣刺激、油膩食物(如濃茶、咖啡、油炸食物),多進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如有面肌癱瘓者,可進半流質,如奶糊、粥,進食時需向健側(無面癱處)輸送食物,餵食速度要慢,避免病人嗆咳,造成窒息。如病情危重,吞咽困難,醫生會予以插胃管,給予鼻飼流質,保證營養供給。

*患者因為肢體受疾病的影響出現對冷熱刺激感受遲鈍,所以提醒家屬禁忌在天冷時用熱水袋等暖具幫助取暖。否則會造成燙傷等嚴重後果。

*病員肢體活動不利伴大小便失禁,注意保護皮膚,每次便後清潔肛周會陰皮膚,保持乾燥,可適當塗抹爽身粉,每二小時護士會予病人翻身、拍背,避免癱瘓肢體皮膚長期受壓壞死,發生褥瘡。

*發病後1~2周內,病情基本穩定時,可及早進行患肢功能鍛煉,每日三次,每次10~20次不等,進行按摩、被動活動,可防止關節粘連、肌肉萎縮。以後可增加鍛煉次數,幫助盡早康復。

鍛煉方法:

*開始時做深呼吸及簡單的主動運動,著重偏癱一側手腳的伸展運動:肩外展、上肢伸展、下肢彎曲。

*運動間隙用枕墊、木架維持肢體功能位,防止上肢屈曲、足下垂等畸形。

*可逐步增加坐、立、行走練習,進行正確步態行走、上下樓。注意加強保護,防止跌傷等意外。

*上肢活動功能初步恢復後,著重做爬牆、抓放物品、盤核桃等運動,加強自理能力練習:進餐、梳洗、穿脫衣等。

*情況進一步好轉,可進行寫字、編織、園藝等勞動治療。

如何與失語患者溝通?

1).說話時用短而清楚的句子,速度比正常緩慢一點。

2).鼓勵說話,不要強逼,發問時用簡單直接的問題,使病人能答「是」或「不是」。

3).對於有嚴重溝通問題者,可以用手勢及面部表情表達你的意見,亦可鼓勵病人用手勢去溝通。

4).每次與病人交談時,要給予足夠時間讓他思考、組織說話內容。

5).用他熟悉的名稱及術語跟他交談。

什麼是腦溢血?用醫學術語來說,就是排除外傷性腦出血,其中高血壓是最常見的誘因。如果有人突然劇烈頭疼、頭昏伴惡心、嘔吐,手、腳活動不利或突然間不能說話,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血壓升高,就可能發生了腦溢血。

健康宣教

1.患者需要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特別是發病2周內,應盡量減少探望,保持平和、穩定的情緒,避免各種不良情緒影響。

2.絕對卧床休息2周,頭部可輕輕向左右轉動,應避免過度搬動或抬高頭部,四肢可在床上進行小幅度翻動,每2小時一次,不必過分緊張。大小便須在床上進行,不可自行下床解便,以防再次出血的意外發生。

3.有些病員會出現煩躁不安、躁動的症狀,對這樣的病員我們會採取約束帶、床檔等保護措施,這樣可防止病員自行拔除輸液管或胃管、墜床等不必要的意外。可能有些家屬於心不忍,我們理解家屬的心情。一旦病情穩定,不再煩躁後,我們就會立即撤離對軀體的約束,但床檔還需時時加護,特別是有氣墊床的病人,嚴防墜床。希望大家能配合。

4.病程中還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頭疼,例如頭部脹痛、針刺樣痛、劇烈疼痛等,這是最常見的症狀。我們會予以合理的治療。隨著病情的好轉,頭疼會逐漸消失,因此您不必過度緊張,要學會分散注意力。如在治療過程中,仍覺得痛得很厲害,不能耐受,請及時通知我們,以便醫生能採取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5.老年病人,心腦血管老化、脆性程度高,季節變化易誘發疾病。長期卧床易肺部感染,痰多不易咳出,葯物祛痰,加強翻身、拍背,使痰液松動咳出,減輕肺部感染。無力咳痰者,採取吸痰措施,望能配合。

6.長期卧床,皮膚受壓超過2小時,易發生褥瘡,應加強翻身。按摩受壓處,保持皮膚清潔乾燥。肢體放置功能位,防畸形。

7.飲食:要營養豐富、低脂、清淡軟食,如雞蛋、豆製品等。進食困難者,可頭偏向一側,餵食速度慢,避免交談,防嗆咳、窒息。

8.保持大便通暢,可食用香蕉、蜂蜜,多進水,加強適度翻身,按摩腹部,減少便秘發生。病人數天未解便或排便不暢,可使用緩泄劑,誘導排便。禁忌用力屏氣排便,防再次腦出血。

9.恢復期據醫囑搖高床頭10~15○,後按耐受及適應程度逐漸搖高床頭至半卧位,每天30分鍾、1~2小時不等。

10.高血壓是本病常見誘因。服用降壓葯物要按時定量,不隨意增減葯量,防血壓驟升驟降,加重病情。

11.出院後定期門診隨訪,監測血壓、血脂等,適當體育活動,如散步、太極拳等。

腦溢血病人的飲食

病人除需葯物治療外,合理調配飲食對康復也具有重要作用。

中風病人病情如已穩定,但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吞咽困難時,應採用鼻飼飲食,將易消化的流汁狀飲食,如濃米湯、豆漿、牛奶、新鮮蔬菜汁、果汁等分次灌入,或5-6次灌入混合奶1000-2000毫升,灌入食物不宜過熱過冷,以37℃-39℃為宜。混合奶配製所需原料為鮮牛奶600毫升,濃米湯350毫升,雞蛋2個,白糖50克,香油10克,以及鹽3克。配製方法分三步:(1)把洗干凈的雞蛋磕開,放入干凈盛器內,加入白糖、鹽、油,用筷子攪勻;(2)將鮮牛奶600毫升和米湯350毫升混合煮沸;(3)將製成的雞蛋混合液倒入煮沸的牛奶米湯中,邊倒邊用筷子攪拌,即成1000毫升混合奶。此1000毫升混合奶中含蛋白蛋質40克,脂肪40克,糖類120克,熱量4184千焦耳(1000千卡)。病人若並發糖尿病,免加白糖。

若中風病人神智清醒,但進食時有時發生嗆咳,則應給予糊狀飲食,其飲食內容為蒸蛋羹、肉末菜末稠粥、肉末菜末爛面條、牛奶沖藕粉、水果泥或將飯菜用搗碎機搗爛後給病人食用。

中風病人康復期無吞咽困難,宜以清淡、少油膩、易消化的柔軟平衡膳食為主。

首先,應限制動物脂肪,如豬油、牛油、奶油等,以及含膽固醇較高的食物,如蛋黃、魚子、動物內臟、肥肉等,因為這些食物中所含飽和脂肪酸可使血中膽固醇濃度明顯升高,促進動脈硬化;可採用植物油,如豆油、茶油、芝麻油、花生油等,因其中所含不飽和脂肪可促進膽固醇排泄及轉化為膽汁酸,從而達到降低血中膽固醇含量,推遲和減輕動脈硬化目的。

其次,飲食中應有適當蛋白質,常吃些蛋清、瘦肉、魚類和各種豆類及豆製品,以供給身體所需要的氨其酸。一般每日飲牛奶及酸牛奶各一杯,因牛奶中含有牛奶因子和乳清酸,能抑制體內膽固醇的合成,降低血脂及膽固醇的含量。飲牛奶時可將奶皮去掉。豆類含豆固醇,也有促進膽固醇排出的作用。

第三,要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因其中含維生素C和鉀、鎂等。維生素C可降低膽固醇,增強血管的緻密性,防止出血,鉀、鎂對和因管有保護作用。

第四,可多吃上結含碘豐富的食物,如海帶、紫菜、蝦米等,碘可減少膽固醇在動脈壁沉積,防止動脈硬化的發生。

第五,每日食鹽在6克以下為宜,因食鹽中含有大量鈉離子,人體攝入鈉離子過多,可增加血容量和心臟負擔,並能增加血液粘稠度,從而使血壓升高,對中風病人不利。

第六,忌用興奮神經系統的食物,如酒、濃茶、咖啡及刺激性強的調味品。此外,少吃雞湯、肉湯,對保護心腦血管系統及神經系統有益,且需忌暴食。

家有中風病人,一般可選擇下述輔助食療方劑:1.黑木耳6克,用水泡發,加入菜餚或蒸食。可降血脂、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2.芹菜根5個,紅棗10個,水煎服,食棗飲湯,可起到降低血膽固醇作用。3.吃鮮山楂或用山楂泡開水,加適量蜂蜜,冷卻後當茶飲。若中風並發糖尿病,不宜加蜂蜜。4.生食大蒜或洋蔥10-15克可降血脂,並有增強纖維蛋白活性和抗血管硬化的作用。5.中風病人飯後飲食醋5-10毫升,有軟化血管的作用。

腦溢血後遺症——康復有絕招

腦溢血患者經過治療,有一部分性命保住了,但留下半身不遂的後遺症,尤其是患者的手,總是象握拳似的掰都掰不開。我們家祖傳一個絕招,通過按壓患者的手指甲根,可以使手伸開,如果每天壓一次,經過按壓七、八次,即使恢復不到原來好手的程度,自由伸展是不成問題的。

具體的作法是:施術者,用兩手的大拇指甲,按壓患者的患側手甲根。要求是必須壓到指甲根上,不許壓指甲肉上。位置找好了,輕輕的一使勁,患者的手指當時自己就伸開了,時間不要超過30秒,如果加上意念更好。施術者和患者都念「經絡暢通,腦血管暢通」。按壓的順序是:先壓中指和拇指甲根(一使勁手指就伸開了),再壓食指和無名指甲根,最後重復壓中指甲根配合小指甲根,前後壓共三次即可。(吉林省長嶺縣孫宏德)

腦溢血患者度過急性期後,以下問題應當注意:

(l)心理護理:急性期家屬及病人的注意力在搶救生命上,而在康復期則往往急於功能恢復,要求很快自理,甚至去工作。要求用新葯、新方法治療者頗多;有部分病人表現悲觀、失望,精神抑鬱。因此,要多鼓勵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要身殘志不殘、身殘也要志堅;要實事求是地對待自己的疾病和功能,力爭取得良好的預後。要與醫護人員、家庭配合好,共同戰勝疾病。「既來之,則安之」。否則,急於求愈,則容易急躁,反而不利。

(2)注意合理用葯:由於病人往往同時患有幾種病或多種症狀,本來醫生開給的葯物已有多種,親友或家屬不要自行再加用許多葯物。過多、過亂的應用葯物,對胃、肝、腎或造血系統有可能產生副作用,不但不能加快恢復,反而可引出其他問題。

(3)防止腦卒中再發;在恢復期預防再發很有意義。因為腦卒中可以突然再發,發作次數越多,每次的後遺症加起來,預後就更差,死亡率也大大增加。為了防止再發,應注意血壓平穩,食入量適宜,心臟、肺部有無合並症等。

(4)做好家庭康復:康復期一般是在家庭度過的,家屬應了解如何做好家庭康復。這一時期葯物已不是主要療法。

(5)注意康復期護理:包括心理護理、基礎護理,保證病人基本的生活需要;做好特種護理,視具體病人、病情施護,如對鼻飼管、尿管、褥瘡的護理等。

(6)保證營養和入量適當:因腦卒中病人常伴失語,不能正確表達意願,或有嗆咳、咽下困難,不能保證進食,入量常有不足或過多,家屬應予足夠重視。要定食譜、定入量、定時間供給,必要時經鼻管飼給。

(7)大便通暢:大便秘結,排便時過於用力可誘發出血性腦年中、腦栓塞。為了保持大便通暢,定時排便,適當吃芹菜、胡蘿卜、水果等。必要時可用葯物,如蕃瀉時泡開水、麻仁潤腸丸、果導等。

❼ 請問腦出血有幾種

腦出血又稱腦溢血,是指大腦實質內的出血,與高血壓病有直接關系,這是中老年人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病,病死率和致殘率都很高。腦出血占所有腦中風病人的10%~20%。腦出血與高血壓病的密切關系在於:高血壓病人約有1/3的機會發生腦出血,而腦出血的病人有高血壓的約佔95%。
高血壓形成腦出血的機理有許多說法,比較公認的是微動脈瘤學說。由於長期高血壓,導致腦動脈內膜損傷和粥樣硬化,在腦內的穿透動脈可形成微型動脈瘤。這種動脈瘤是在血管壁薄弱部位形成囊狀,當血壓突然升高時,這個囊就破裂造成腦出血。
腦出血的原因除了高血壓外,還有腦血管的畸形(年輕人腦出血的主要原因)、腦外傷、腦腫瘤和血液病。

(一)腦出血的易患因素:
(1)高血壓,以收縮壓升高尤為重要;
(2)脾氣急躁或情緒緊張,常見於生氣、與人爭吵後;
(3)吸煙、酗酒、食鹽過多、體重過重;
(4)過分疲勞,體力和腦力勞動過度,排便用力,運動。

(二)腦出血易發生的部位:
(1)大腦基底節,佔70%,包括外囊和丘腦;
(2)橋腦出血,佔10%;
(3)腦葉出血,佔10%,額葉、顳葉、枕葉均可發生,以頂顳部多發;
(4)小腦出血;
(5)腦室出血,靠近腦室的腦出血破入腦室稱繼發性腦室出血。
腦CT應用於臨床後,腦出血的診斷和分型很細致,是為了選擇手術的適應證和估計預後而劃分的。

(三)腦出血的臨床表現:
腦出血一般在體力和腦力緊張活動或情緒激動時容易發病。起病急,發展快,數十分鍾到數小時達到高峰。常見到腦出血病人倒在路邊、廁所里、床旁地上,意識不清,鼾聲大作,嘔吐胃內容物,有時為咖啡色的,大小便失禁,半身不遂。腦出血量較小的病人述頭痛較劇。眼底出血而視物不清。做CT檢查有高密度出血陰影。
腦出血的程度與出血部位和出血量有很大關系。從一發病就出現意識不清,逐漸加重,說明出血部位不好,出血量大。
下面分別敘述常見部位的腦出血的表現。
1�殼核�內囊部出血 出現典型的口眼歪斜、偏癱,半身感覺減退,偏盲、失語。
2�顳葉出血 出血一側頭痛較劇,頸強直。也可出現偏癱,失語。
3�腦室出血 若出血量大,可引起迅速昏迷,四肢肌張力高,高燒(40℃以上),多汗,消化道出血(吐咖啡色物、排柏油便),死亡率高。
4�橋腦出血 一開始就呈深昏迷。橋腦為生命中樞所在,5毫升以內的出血就引起嚴重後果。瞳孔極度縮小,如「針尖樣」,高燒40℃以上,呼吸衰竭,繼而呼吸停止,多在24小時內死亡。
5�小腦出血 以急劇的眩暈,劇烈頭痛,伴頻繁嘔吐為首發症狀,早期神志清醒,不久即進入昏迷。小腦出血不出現半身不遂。
過去確診腦出血靠腰穿取腦脊液檢查,現在除邊遠地區和基層醫院外,很少這樣做了。目前最常用的是腦CT掃描檢查,對直徑大於1.5厘米以上的血腫均可精確地顯示。可確定出血的部位,血腫大小,是否破入腦室,有無腦水腫和腦疝形成,幾乎無一遺漏。

(四)腦出血的急救原則:
(1)安靜卧床,盡量減少搬動。呼叫急救車大夫出診,待病情較為穩定後,立即送醫院急救。
(2)腦出血的最初的5分鍾內,對於生命是至關重要的。由於病人舌根後墜易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在救護車到來之前,採取措施保證呼吸道通暢:松解衣領,取下義齒,側卧位,頭後仰,便於口腔分泌物自行流出,並及時清除口腔嘔吐物,一旦窒息,盡快掏凈口腔,進行人工呼吸。
(3)調整血壓,對血壓較高的腦出血,可用小量利血賓士療或硫酸鎂10毫升深部肌肉注射;神志清楚的給予口服心痛定。
(4)如果病人倒在廁所、浴池等狹小場所,要盡快設法移到寬敞的地方。具體做法因地制宜,原則是盡量不要震動頭部,保持頭部水平位搬運,以免堵住呼吸道。
(5)用止血葯,常用止血敏、抗纖溶芳酸、維生素K。止血葯用量不可過大,種類不宜多。
(6)防治肺部感染和褥瘡。尤其是腦出血昏迷的病人,早期給予抗生素預防肺部感染,定時翻身防止褥瘡,活動肢體防止關節僵硬。
(7)外科手術治療,可做血腫穿刺抽吸術或開顱手術清除血腫。目的是提高生存率,降低殘廢率。

腦出血的急性期常有腦水腫,顱內壓增高,甚至導致腦疝形成,因此,應及時應用脫水劑以降低顱內壓,控制腦水腫。
其脫水劑的應用原則是:
(1)根據病人的臨床症狀和實際需要,決定脫水劑的用量和用法。並密切觀察顱內壓的動態變化,調整治療方案,做到有效控制,合理用葯。
(2)有意識障礙者,提示病灶范圍較大,中線結構已受影響,可給予20%甘露醇250毫升,靜脈滴注,6小時1次,並觀察病情和意識障礙的動態改變,注意用葯後症狀是否緩解,以便調整用量和用葯間隔時間。
(3)若病人昏迷程度加深,腱反射和肌張力逐漸降低,出現對側錐體束征或去大腦強直樣反應時,為病灶擴大或中線結構移位加重的徵象。除應給予20%甘露醇250毫升靜脈滴注,進行積極的脫水治療外,並應加用地塞米松10~20毫克靜脈滴注,每日1~2次,以上兩葯可同時或交替應用。
(4)臨床症狀較輕,病人神志清楚,無劇烈頭痛、嘔吐,眼底檢查未見視乳頭水腫者,可暫不用脫水劑。相反,如有劇烈頭痛或嘔吐,可試給50%葡萄糖60毫升靜脈注射,並密切觀察用葯效應。若症狀改善,說明確有顱內壓增高。如果頭痛、嘔吐等症狀未減輕,可能是蛛網膜下腔出血刺激所致,宜用止痛或鎮靜劑。對此類病人,一般主張暫時不用甘露醇,以免干擾顱內高壓的穩定性。
(5)脫水劑一般應用5~7天。但若合並肺部感染或頻繁癲癇發作,常因感染、中毒、缺氧等因素,而使腦水腫加重,脫水劑的應用時間可適當延長。
(6)應用脫水劑的過程中,既要注意是否已達到了脫水的目的,又要預防過度脫水所造成的不良反應,如血容量不足,低血壓,電解質紊亂及腎功能損害等。

腦出血並發應激性潰瘍引起消化道出血,是腦出血最常見的嚴重並發症之一。據報道約占腦出血病人的19%左右,死亡率很高,若搶救不及時,常危及生命。其發病機制,目前多認為與丘腦下部損傷有關。有學者指出,由於丘腦下部損傷性刺激,使交感神經的血管收縮纖維發生麻痹,血管擴張,血流緩慢及瘀滯,導致消化道粘膜糜爛,壞死而發生出血或穿孔。但也有學者認為,由於丘腦下部損傷後,使迷走神經興奮,緊張,胃腸道功能亢進及發生痙攣性收縮,乃致局部缺血,栓塞,而引起潰瘍及出血。

參考資料:
什麼是腦出血?
所謂腦出血是指腦實質內血管破裂出血。其常見原因是高因壓。有資料表明,80%以上的腦出血病人有高血壓病史,所以,過去常有人稱為高血壓性腦出血。
腦出血可以發生在腦實質的任何部位,可以單發,也可以多發。但大多數高血壓腦動脈硬化性腦出血多為單發。其好發部位為內囊,所以稱之為內囊出血,出血多發生在豆紋動脈,因此,有人稱豆紋動脈為「出血動脈」,其次為基底節,而外囊、橋腦、腦葉、小腦等部位出血相對較少。
腦出血發病多較突然,病情進展迅速,嚴重時在數分鍾或數小時內惡化,病人出現意識障礙,偏癱,嘔吐和大小便失禁等,並可有頭痛和血壓升高。
腦出血的臨床表現,大致分為兩種:(1)全腦症狀,多由腦出血、水腫和顱內壓升高所致。表現為頭痛、嘔吐 、嗜睡、昏迷等。(2)局灶症狀,為血破入腦實質後所致的定位症狀,如中樞性偏癱,面癱,失語及偏身感覺障礙等。
對腦出血病人發病後進行血、尿、大便三大常規檢查,沒有特異性幫助。腦電圖、腦血流圖也沒有確診價值。腰穿檢查腦脊液,腦CT,核磁共振檢查能幫助明確診斷。特別是腦CT掃描檢查,對直徑大於1 5厘米以上的血腫,均可精確地顯示,可確定出血的部位,血腫大小,形狀,是否有腦室受壓,中線結構移位,腦水腫或腦積水的存在等。
腦出血的發病年齡多在40~60歲,男性多於女性。凡是能致血壓驟然升高的因素,均可成為腦出血的直接原因,如劇烈活動、情緒激動、用力排便等。腦出血往往還可以引起繼發性腦室出血,腦疝,高熱等嚴重後果,如果出現以上情況,其死亡率很高,所以,臨床工作中治療腦出血的目的,首先是搶救病人生命,其次是降低病殘率。

什麼叫腦出血?
腦實質內血管破裂出血稱為腦出血,又叫腦溢血。不包括外傷性腦出血,多發生於中老年人,男性多於女性。
腦出血的常見原因是高血壓。有資料表明80%以上的腦出血病人有高血壓病史。由於長期的高血壓,腦內小動脈形成粟粒樣大小的瘤體擴張,在某些因素作用下,當血壓突然升高時,就會使微小動脈瘤破裂而發生腦出血。長期的高血壓,還可使腦小動脈內膜受損,脂質沉積,透明樣變,管壁脆性增強,更易破裂出血。此外,腦動脈硬化、腦血管畸形也是腦出血的常見原因。凡是能使血壓驟然升高的因素如情緒激動、劇烈活動、飲酒過度、大便用力等,都是腦出血的誘發因素。
腦出血可以發生在腦實質的任何部位,可以單發,也可為多發。但大多數高血壓、腦動脈硬化性腦出血多為單發。其好發部位為內囊、基底節,其次是外囊、額葉。腦乾和小腦較少見。
腦出血發病多較突然,病程進展迅速,嚴重時,在數分鍾或數小時內惡化。病人出現意識障礙、偏癱、嘔吐和大小便失禁。並可有頭痛和血壓升高。
腦出血的臨床表現大致分為兩種:(1)全腦症狀,多由腦出血、水腫和顱內壓升高所致。表現頭痛、嘔吐、嗜睡、昏迷等。(2)局灶症狀,為血破入腦實質後所致的定位症狀,如中樞性偏癱、面癱、失語及偏身感覺障礙。
由於出血量和出血部位不同,臨床預後也不同。如果出血量較大,出血波及到腦室,形成腦疝,或並發中樞性高燒、應激性消化道出血時,後果嚴重,死亡率較高。所以,遇到上述情況要高度重視,積極進行搶救治療,以降低病死率和致殘率。

腦出血時引起頭痛嗎
腦出血是指非外傷因素引起的腦實質內出血,是發病率和死亡率極高的疾病。高血壓、動脈硬化同時並存,是腦出血最常見的病因,其他少見的病因有:繼發於腦梗塞的出血、先天性腦血管畸形形成動脈瘤、血液病、腦動脈炎、澱粉樣血管病、腫瘤等,發病年齡常在50~70歲,寒冷季節發病較多,發病常突然而無預感,少數患者有頭昏、頭痛等前驅症狀,可能與血壓增高有關。頭痛是腦出血患者急性期的主要表現,常常伴隨頭昏、嘔吐、意識障礙、肢體癱瘓、失語、大小便失禁等。頭痛的性質有時幫助判斷腦出血的部位,如後枕部頭痛多為小腦出血的症狀,但大多數情況下頭痛是一種非特異性的症狀,判斷腦出血的部位、出血的體積大小要依靠其他症狀及其他檢查。目前的影像學檢查如CT掃描或磁共振成像能夠在發病後2小時後即能正確判斷出患者腦內有無出血。頭痛是腦出血患者顱內壓增高的一種表現,當患者病情穩定顱內壓恢復正常以後,患者頭痛就會消失。當然如果遺留植物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患者仍會遺留頭痛、頭暈、面紅、汗出障礙等後遺症。腦出血的病死率和致殘率都很高,所以應積極預防腦出血的發生。預防應從積極控制高血壓著手,除正規服用降壓葯物外,應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勞逸結合,避免長期過度緊張,戒煙,少量飲酒,避免重體力勞動及激烈的情緒波動。

高血壓病人為什麼容易發生腦出血?
腦出血是急性腦血管病人最嚴重的一種。據報道,腦出血病人中有長期高血壓病史者佔89%,平均年限為13年,且這些患者的收縮壓一般都在21.3~31.0kPa(160~240mmHg)之間,舒張壓在12.0~21.3kPa(90~160mmHg)之間,是老年高血壓最嚴重的並發症。
高血壓病人容易發生腦出血的原因:(1)高血壓可促進動脈硬化和形成微型動脈瘤。血壓升高時,小動脈的長期加壓作用,使動脈內膜增厚,玻璃樣變性,纖維化增生,以致形成小動脈硬化。這種小的腦實質內穿透動脈,在長期高血壓的作用下,常有微型動脈瘤形成。主要分布於基底神經節和橋腦。微型動脈瘤壁較薄弱,當血壓驟然上升時,動脈瘤易破裂產生腦出血。(2)由於長期高血壓的作用,使已經硬化的動脈血管內膜完整性破壞,促進了血漿中的脂質易通過破損處進入內膜,使動脈壁發生脂肪玻璃樣變或纖維素樣壞死,增加了血管壁的脆性,當情緒激動、勞累或用勁排便等原因,造成血壓進一步增高,就易引起血管破裂,發生腦出血。
腦出血可有多種因素引起,但長期高血壓是導致腦出血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有效地控制高血壓,對預防腦出血十分重要。

腦出血和腦梗塞如何鑒別?
腦出血和腦梗塞性質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因此,需及早明確診斷。在沒有條件進行CT或核磁共振檢查的情況下,可按以下幾條鑒別:(1)腦出血病人多有高血壓和腦動脈硬化病史,而腦梗塞病人多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心臟病史。(2)腦出血多在情緒激動或用力的情況下發病,腦梗塞多在安靜休息時發病。(3)腦出血發病急、進展快,常在數小時內達高峰,發病前多無先兆。而腦梗塞進展緩慢,常在1~2天後逐漸加重,發病前常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史。(4)腦出血病人發病後常有頭痛、嘔吐、頸項強直等顱內壓增高的症狀,血壓亦高,意識障礙重。腦梗塞發病時血壓多較正常,亦無頭痛、嘔吐等症狀,神志清醒。(5)腦出血病人腰穿腦脊液壓力高,多為血性,而腦梗塞病人腦脊液壓力不高,清晰無血。(6)腦出血病人中樞性呼吸障礙多見,瞳孔常不對稱,或雙瞳孔縮小,眼球同向偏視、浮動。腦梗塞病人中樞性呼吸障礙少見,瞳孔兩側對稱,眼球少見偏視、浮動。
當然,個別輕度腦出血病人臨床症狀輕,與腦梗塞相似,兩者難以鑒別。而大面積腦梗塞病人,出現顱內壓增高,意識障礙時,也酷似腦出血,臨床上不好區分。要力爭盡早做CT掃描檢查。腦出血的CT表現為高密度陰影,而腦梗塞表現為低密度陰影,兩者截然不同。

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怎樣鑒別?
腦出血: 中老年人多見常見
病因: 高血壓,腦動脈硬化,顱腦外傷
CT表現: 可見塊狀高密度影周圍可有水腫
腦血管造影: 可見血管受壓移位,小血管可見出血破壞或受壓不顯影
死亡率: 高
蛛網膜下腔出血: 青壯年多見常見
病因: 先天性動脈瘤,動靜脈畸形,血液病
CT表現: 通常無塊狀高密度影
腦血管造影: 腦血管造影可見動脈瘤,動靜脈畸形等
死亡率:再出血死亡率高

為什麼高血壓易患腦出血?
高血壓病人致腦出血的發病率,國內尚缺乏統計資料。但我國有資料表明,70%腦血管病人,有高血壓病史。而絕大多數腦出血是高血壓引起的。說明高血壓病與腦血管病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它是腦出血的首要危險因素。所以,把腦出血稱為高血性腦出血。
那麼,高血壓為什麼易患腦出血呢?
(1)高血壓可促進腦動脈硬化和形成微小動脈瘤。
血壓升高時,小動脈的長期加壓作用,使動脈內膜增厚,玻璃樣變性,纖維化增生以致形成小動脈硬化。這種小的腦實質內穿透動脈在長期高血壓的作用下,常有微小動脈瘤形成,主要分布於基底節和橋腦。微小動脈瘤壁較薄弱,當血壓驟然上升時,動脈瘤破裂產生腦出血。
(2)由於長期高血壓的作用,使已經硬化的動脈血管內膜完整性破壞,促進了血漿中的脂質易通過破損處進入內膜,使動脈壁發生脂肪玻璃樣或纖維素樣壞死,增加了血管壁的脆性。當情緒激動、勞累或用勁排便等原因,造成血壓進一步增高時,就易於引發腦出血。
腦出血可有多種因素引起,但長期高血壓是導致腦出血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有效地控制高血壓,對預防腦出血十分重要。

如何診斷腦出血?
腦出血是急性腦血管病中一種較常見的和嚴重的疾病。它的病死率和致殘率都較其他急性腦血管病高。因此,在診斷時要詳細詢問病史,全面體格檢查,細致周到地進行分析,力爭盡早明確診斷,積極有效地進行治療。
首先,要掌握腦出血所具有的急性腦血管病一般性特徵。其次,還要掌握腦出血自身的特徵。急性腦血管病一般性特徵,起病急,病程進展快,常在數分鍾、數小時或數日內達到高峰。同時,還有明確定位體征。發病後常在短時間內出現因腦機能損害的局灶性定位體征。其三有顯著的急性腦循環障礙。發病後急劇發生彌漫性、全腦性症狀,如意識障礙,顱內高壓,內臟功能受損等。
根據這些一般性特徵,可初步考慮為急性腦血管病。進而,再根據高血壓腦出血的具體特徵即可確診。
中華醫學會第二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腦出血診斷標準是:①常於體力活動或情緒激動時發病。②發病時常有反復嘔吐、頭痛和血壓升高。③病情進展迅速,常出現意識障礙、偏癱和其他神經系統局灶症狀。④多有高血壓病史。⑤腰穿腦脊液多含血和壓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⑥腦超聲波檢查多有中線波移位。⑦鑒別診斷有困難時,若有條件,可作CT檢查。

原發性橋腦出血的臨床表現是什麼?
在腦出血中,原發性橋腦出血約佔2%~10%,主要是由基底動脈的分支旁正中動脈破裂所致。常見病因是高血壓和動脈硬化。少數病人可因橋腦內血管畸形、血液病或腫瘤引起。中老年人多見,多因情緒激動和用力而誘發。
本病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一般起病突然,迅速進入深昏迷,很快死亡,未能充分暴露神經系統定位體證,而難以診斷。但也有部分病人表現突然頭痛(以枕部明顯),頭暈,嘔吐,眼花,復視,構音障礙,吞咽困難,一側面部麻木和對側肢體癱瘓等症狀,兩眼球向肢體癱瘓側凝視,或自發性垂直性眼球浮動,眼球向兩側運動不能。當出血波及兩側時,出現兩側面癱和四肢弛緩性癱瘓。少數為痙攣性癱瘓或呈去腦強直狀態,雙側錐體束征陽性。約有1/3的病人,由於腦內交感神經受累,出現雙側瞳孔縮小,呈針尖樣瞳孔,此為橋腦出血的特有症狀。多數病人體溫明顯升高,常在40℃以上,此為病變累及橋腦外側部的下行體溫調節纖維所致。由於橋腦被蓋中內的呼吸中樞受損,所以,80%以上的病人有中樞性呼吸障礙,表現呼吸增快,呼吸減慢,呼吸不規則,陳—施氏呼吸或喘息等。多數病人心率增快,常在120次/分以上。少數病人心率減慢,可慢於60次/分。若體溫突然下降,瞳孔散大,則提示生命垂危。當病變位於腹側且廣泛時,病人可出現四肢癱瘓,意識清楚,面無表情,默不作聲,以眼球隨意上下動作和眼瞼睜閉來傳遞意思等閉鎖綜合征的表現。
橋腦出血的診斷常較困難,但若出現典型的瞳孔縮小、交叉性癱瘓或四肢癱瘓等橋腦定位特徵時,較易診斷。
橋腦出血預後很差,多數病人在發病後24小時或12小時內死亡,少數病人可存活數天。

丘腦出血有何特點?
丘腦位於間腦的背側,為一對卵圓形的灰質塊。身體各種感覺傳導束都從這里經過,所以,丘腦是皮層以下管感覺的「司令部」。當一側丘腦受刺激時,對側半身會產生過敏或疼痛。如果一側丘腦被破壞,則對側半身深淺感覺障礙。
丘腦出血主要因腦膝狀體動脈或穿通支破裂引起。若出血量少,病人常常神志清楚或僅有輕度意識障礙。病灶對側感覺異常,疼痛或感覺喪失,但沒有偏癱。如果出血直接侵及內囊,往往出現偏癱。大量丘腦出血,則顱內壓升高,患者常有頭痛、嘔吐及昏迷等症狀。血腫破入腦室後,腰穿腦脊液為血性。
丘腦出血的眼球運動障礙具有特徵。主要為上視障礙,病人雙側眼球向內下方凝視,似乎老看著自己的鼻尖,猶如「落日狀」。瞳孔常常縮小,對光反射減弱或消失。血液破入第三腦室後,病人雙眼則向偏癱一側凝視,這種眼球位置異常和運動障礙是診斷丘腦出血的可靠依據。少數病人因錐體系統受影響,可有病灶對側不隨意運動。
丘腦出血的預後與出血灶的大小有關。若出血灶較大,血液穿破到腦室,引起腦干損傷,顱內壓升高,發生腦疝時,預後不佳。丘腦出血的死亡率約佔50%。
丘腦出血單純依靠臨床表現,診斷較困難。頭顱CT掃描,診斷准確率較高。

腦葉出血有何特點?
腦葉出血即大腦皮質下白質內出血,多由動靜脈畸形破裂引起。半數以上病例有高血壓病史。出血可發生於額、頂、顳、枕、島葉的任何部位,但以頂、顳葉出血者較多。
腦葉出血後,主要表現頭痛、嘔吐、抽搐、失語、視野缺失、偏身感覺及運動障礙等。但由於各個腦葉都有自己的特殊神經功能,所以臨床表現及其程度,主要取決於出血的部位。
額葉出血以精神障礙為主,並常伴有輕微錐體束損害的症狀和體征。主側半球受損可有運動性失語。顳葉出血起病時,主要表現病灶側劇烈頭痛、惡心、嘔吐。出血破入蛛網膜下腔後,可出現全頭痛,頸項強直,克尼格氏征陽性,臨床上很像蛛網膜下腔出血。頂葉出血主要表現為不均等偏癱,多為下肢重於上肢及面部,或上下肢癱重於面部,半身感覺障礙以及體像障礙、失用症等。枕葉出血以視野改變為主。主要為同向偏盲。血腫大時,可出現海馬回疝,表現意識障礙,去大腦強直,雙眼下視,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等腦干受損的症狀和體征。
總之,相比起來,腦葉出血有以下特點:
(1) 由於腦葉出血不像內囊出血容易累及運動傳導束,偏癱發生率低。
(2)血腫部位距腦室較遠,造成顱內高壓和腦干受壓機會較少,昏迷發生率低。
(3)腦葉出血容易早期破入蛛網膜下腔,腦膜刺激征多。
(4)腦葉出血經過及時治療,預後較好。

如何診斷小量腦出血?
小量腦出血是指出血量小於10毫升的大腦半球出血,臨床也較常見。據報道約占同期住院腦出血病人的24%,但由於出血量少,臨床症狀輕,表現不典型,所以極易誤診。
小量腦出血尚無統一診斷標准,以下幾點可作為參考依據:①中老年人,在劇烈活動或情緒激動時突然發生頭痛者。②高血壓病人,突然血壓升高,伴有頭痛;病情好轉後,血壓又很快恢復正常者。③既往無卒中史,常為首次發病。突然出現輕微面癱、偏癱、感覺障礙等局灶性神經症狀者。④無意識障礙,嘔吐,頸項強直及雙側巴氏征陽性。
腰椎穿刺作腦脊液檢查,對診斷小量腦出血會有幫助。但腰穿正常者,亦不能完全排除。因為有10%以上的病人,由於血液未破入腦室及蛛網膜下腔,腰穿腦脊液檢查為陰性。
CT檢查是確診小量腦出血安全可靠的方法。它不僅可顯示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及是否破入腦室或蛛網膜下腔,而且還可顯示中線是否移位,腦室受壓情況等。
小量腦出血一般預後較好。但若出血部位靠近腦中線結構,或者病程中再次出血,同樣可危及生命。因此,應嚴密觀察病情,積極進行治療,防止繼續出血或再出血。

腦出血時應用脫水劑的原則是什麼?
腦出血的急性期常有腦水腫,顱內壓增高,甚至導致腦疝形成,因此,應及時應用脫水劑以降低顱內壓,控制腦水腫。其脫水劑的應用原則是:
(1)根據病人的臨床症狀和實際需要,決定脫水劑的用量和用法。並密切觀察顱內壓的動態變化,調整治療方案,做到有效控制,合理用葯。
(2)有意識障礙者,提示病灶范圍較大,中線結構已受影響,可給予20%甘露醇250毫升,靜脈滴注,6小時1次,並觀察病情和意識障礙的動態改變,注意用葯後症狀是否緩解,以便調整用量和用葯間隔時間。
(3)若病人昏迷程度加深,腱反射和肌張力逐漸降低,出現對側錐體束征或去大腦強直樣反應時,為病灶擴大或中線結構移位加重的徵象。除應給予20%甘露醇250毫升靜脈滴注,進行積極的脫水治療外,並應加用地塞米松10~20毫克靜脈滴注,每日1~2次,以上兩葯可同時或交替應用。
(4)臨床症狀較輕,病人神志清楚,無劇烈頭痛、嘔吐,眼底檢查未見視乳頭水腫者,可暫不用脫水劑。相反,如有劇烈頭痛或嘔吐,可試給50%葡萄糖60毫升靜脈注射,並密切觀察用葯效應。若症狀改善,說明確有顱內壓增高。如果頭痛、嘔吐等症狀未減輕,可能是蛛網膜下腔出血刺激所致,宜用止痛或鎮靜劑。對此類病人,一般主張暫時不用甘露醇,以免干擾顱內高壓的穩定性。
(5)脫水劑一般應用5~7天。但若合並肺部感染或頻繁癲癇發作,常因感染、中毒、缺氧等因素,而使腦水腫加重,脫水劑的應用時間可適當延長。
(6)應用脫水劑的過程中,既要注意是否已達到了脫水的目的,又要預防過度脫水所造成的不良反應,如血容量不足,低血壓,電解質紊亂及腎功能損害等。

常用的脫水劑有哪幾種?
腦血管病人往往伴有腦水腫,尤其是腦出血者更為明顯,若不及時治療可使病情加重,甚至發生腦疝,而危及生命。因此,為了消除腦水腫,可根據病情選擇脫水劑。脫水劑按其葯理作用不同,臨床上分為三大類。
(1)高滲脫水劑該類葯物輸入人體後,可提高滲透壓,使之高於腦組織,造成血漿與腦組織之間的滲壓梯度,水就逆滲壓梯度移動,從腦組織移入血漿,使腦組織脫水,顱內壓降低。這類葯物主要包括20%甘露醇,30%山梨醇,尿素,高滲葡萄糖等。臨床上以20%甘露醇和5 0%葡萄糖較常用。但由於甘露醇在體內的代謝產物,可轉化為葡萄糖,所以,對於糖尿病合並腦血管病的患者,應慎重使用。
(2)利尿劑 主要是通過利尿作用使機體脫水,從而間接地使腦組織脫水。同時,還可抑制N a�+進入正常和損傷的腦組織與腦脊液,降低腦脊液的形成速率,減輕腦水腫。利尿劑包括速尿,利尿酸鈉,雙氫克尿噻,氨苯喋啶,醋氮醯胺等,以速尿和雙氫克尿噻較為常用。
(3)類固醇葯物具有良好的抗利尿作用,且作用溫和而持久。尤其適應於全身應激功能低下或伴有休克現象的患者。常用葯物有地塞米松和氫化考的松。但

❽ 腦出血7.4cm*3.1cm這是多少

7.4厘米乘以3.1厘米。是出血面積的意識。用這個數值可以計算出腦出血的毫升量。以此來判斷腦出血的嚴重性。是否適合手術治療,還是保守治療?請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93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66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50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32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95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15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56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602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79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