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計量單位 » 潮汕四點金多少平方米

潮汕四點金多少平方米

發布時間: 2022-12-23 10:42:12

❶ 潮汕四點金平面圖,立面具體尺寸

潮汕祠堂的基本結構,有兩廳夾一庭的兩進式和三廳兩庭的三進式兩種。其建築系統地運用木雕、石雕、嵌瓷這三大潮汕建築工藝,裝飾豪華,富麗堂皇,雄偉壯觀,精湛的雕刻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潮汕祠堂還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

廚房的寬×高為800×2100。

衛生間的寬×高為700×2100;

居住房間的寬×高為1000×2100。

浴室的寬×高為700×2100。


(1)潮汕四點金多少平方米擴展閱讀:

建築平面圖通過一棟房屋的門窗洞口水平剖開(移走房屋的上半部分),將切面以下部分向下投影,所得的水平剖面圖,就稱平面圖。

建築平面圖既表示建築物在水平方向各部分之間的組合關系,又反映各建築空間與圍合它們的垂直構件之間的相關關系。

❷ 潮州東鳳1畝地有多少間厝地

潮州東鳳1畝地有3到8間厝地。一畝地等於666.6平方米,以80平為單位計算,666.6除以80等於8.3,大約8間。以200來計算,大約3間。潮汕一間厝地80到200多平方,因為四點金也是傳統潮汕民居建築的基本單元,佔地面積200平方米左右。比較常見的一間就是一整間屋子了,這個相對比較好理解。這個時候的一間,稱謂一間厝或者間厝,這個按照傳統的話指的是舊時的居民樓,並非現在城市的小區樓房,面積方面根據個人經濟能力來定的低的一兩層大約80到200多平方。

❸ 介紹汕頭的民居作文

中國地大物博,地方建築燦若星河,各具特色,潮汕民居便是這其中的一朵奇葩。潮汕民居融匯千百年來潮汕人的智慧,如同山西平窯民屋的粗獷,瑤寨吊腳樓的野趣,江南徽屋的雅緻,蘇州園林的自然一樣,潮汕民居也擁有自己的獨特的文化內涵。
潮汕農村,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帶,經濟比較發達,許多望族多聚居在這些地方,舊縣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況。因此,城鄉居民均有濃厚的氏族觀念,體現在聚落建築就是以姓氏宗祠為中心的圍寨格局。清府縣志載:「望族營建屋廬,必建家廟,尤加壯麗。」「雕梁畫棟,池台竹樹,必極工巧。大宗小宗,競建祠堂,爭誇壯麗,不惜貲費。」潮汕農村多聚族而居,而整個村寨,都依其宗族觀念、風水觀念、生產生活、防禦功能以及某些美學觀念來營建,因此潮汕民居的大格局便是獨特的理想風水人居環境。同時潮汕民居直接地將大自然因素所謂「天時、地氣、順風」溶入建築中,體現出人天和諧的統一境界和高尚心靈意境。
潮汕民居的建築方位一般是取朝南偏東的,以南為主。這樣一來,冬天可擋住嚴寒的北風,夏天則可以接受涼快的南風。
[編輯本段]主要樣式
在潮汕,農村傳統民居的樣式有多種多樣,雖然現在的潮汕地區出現了許多的高樓大廈,但是在農村裡,仍然保存著一些傳統的老式民居,而且這些民居都是用形象生動的名字來命名的,如「四馬拖車」、「四點金」、「下山虎」等等。
四點金
「四點金」是潮汕風俗的獨特建築,因其四角上各有一間其形如「金」字的房間壓角而得名。在舊時只有富達的家庭才能建造。「四點金」的建築格局跟北京的四合院有點像。外圍一般有圍牆,圍牆內打陽埕,鑿水井;大門左右兩側有「壁肚」;一進大門就是前廳,兩邊的房間叫前房;進去就是空曠的天井,兩邊各有一間房,一間作為廚房,稱為「八尺房」。另一間作為柴草房,一般稱為「厝手房」;天井後面就是後廳,也稱大廳,是祭祖的地方,兩邊各有一個大房,是長輩居住的卧室,如果小輩住進去就是大不敬。所以潮汕話說「細仔弟住厝耳」。
「四點金」一般對外不開窗,窗只開向內庭。這是因為「凡屋以天井為財祿,以面前屋為案山。天井闊狹得中,聚財」(《陽宅撮要》)。「財氣」從大門或從上天降臨積聚於天井後,再通過各房門窗「吸」進屋裡,若對外開窗就是葫蘆漏氣,「財氣」外泄。
「四點金」的構式建築還有許多種。只有前後四個正房,沒有「厝手房」及「八尺房」,而四廳齊向天井的,稱「四廳會」;前後房都帶「厝手房」和「八尺房」的,變八房為十室的稱為「四噴水」。如果在「四點金」外圍建一圈房屋,就叫做「四點金加厝包」。
下山虎
「下山虎」的建築在潮汕地區農村較為普遍,又稱為「爬獅」。顧名思義,「下山虎」的開頭真有點如下山虎又似爬行之獅。建築格局比「四點金」簡單,比它少了兩個前房,其餘的基本一樣。「下山虎」因為出入門路不同,因此有開正門和邊門的區別。通常中間不開門,而是兩邊開門,兩邊的門又稱為「龍虎門」,也既有開正門而不開邊門的。「下山虎」形制十分古老,在廣州出土的漢代明器和北京故宮博物館藏的傳為隋代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圖》中可見其前身,其格局與雲南白族「一顆印」住宅也頗為相似。
過去的民居,大多是一家一戶住的。隨著社會人口的發展和增加,一家一戶住的形式漸漸被人們打破。現在,一個民居往往住著三、四戶人家。這樣的住宅,雖然住起來有些擁擠、雜亂,但是非常適合人與人之間的友好交往。平整光滑的大理石鋪就了天井,所有的房門之上亦繪有壁畫,這些壁畫的內容不同於「門樓肚」上的花花草草,而是民間廣為流傳的戲劇故事、神話傳說,如「穆桂英掛帥」、「仙姬送子」、「郭子儀得寶」等等,正廳牆上則有一幅長壁畫,多為「十仙賀壽圖」,皆取吉祥之意。還有紅色的檀木,藍色的櫞子(合稱為「紅桁藍桷」),這些豐富多彩的繪畫使得「下山虎」成為一座真正的畫苑,就像頤和園的長廊一樣,有無處不在的藝術可欣賞。
單獨畫並不能彰顯華麗,還有更具潮汕文化藝術代表的瑰寶:巧奪天工的雕刻,金光閃閃的潮綉和栩栩如生的剪紙,以及永不褪色的嵌瓷使得整座「下山虎」富麗堂皇,美輪美奐。
四馬拖車
「四馬拖車」也稱「三落二火巷一後包」,是「四點金」的復雜化。
四馬拖車「四馬拖車」整個建築的各個部分都有它特殊的功能。頭進的「反照」是為了遮擋路人和客人的視線,不致使屋裡一覽無遺。通廊是主人和來訪客人停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南北廳是平時接待客人用的,而長輩們重要的會見和議事則在二進和三進的大廳進行。三進的大廳還設置祖龕供奉祖宗靈位。逢年過節、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國,就要開龕門祭拜抑或向祖宗「告別」;家人做了傷風敗俗的事要繩之以家法,也要開龕焚香,讓他在祖宗面前請罪。後庫則是供辦喪事時停放棺柩的地方。主體建築的大房由長輩居住,最高長輩一般住在三進的房子,其它房間由小輩居住。磨房、廚房、浴室、廁所等生活用房都集中在左邊的火巷。家中遇上辦喜事,則各進大廳的禪門洞開。辦喪事時更為隆重,不單要卸下「反照」,還要卸下各進的禪門。所有天井架上地板,天井的上空撐起帳篷。這樣一來,一、二、三進形成了一個寬敞的大空間,便於進行各種活動。總的來說,主體建築前低後高,每進遞增三級石階,這樣便於突出主要廳堂,更重要的是為了不讓前進遮住後進,保證後進的採光。後包是為了保護主體建築和防盜而設。當然,像這樣大規模的房屋,一般人家是無緣問津的。現存較完整的「四馬拖車」,可在澄海縣隆都鎮的「慈黌爺故居」看到。建築風格
潮汕民居特點鮮明,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豪華氣派 類於皇宮
潮州民居的主要特色是將傳統的建築文化與潮州特有的傳統工藝美術如金漆木雕、工藝石雕、嵌瓷藝術、金屬工藝以及書法、繪畫藝術等最大限度的整合。 民居建築金碧而不庸俗、淡雅而有韻味,具有濃郁的文化底蘊和豪華氣派,無論在建築序列格局還是裝飾工藝等方面都可以與皇宮相媲美,故自古就有「潮州大厝皇宮起」、「京華帝王府、潮山百姓家」之說。
潮陽等地方更把房子建成紅梁金瓦的,有人以「老爺宮」(神廟)形容之。這種建築風格本來只有皇宮和神廟才可以有,聽說潮陽之所以可以建是當年的假國舅陳北科「申請」來的。
規模龐大 宏偉壯麗
潮汕民居保留著唐宋世家聚族而居的傳統,形成了大規模的村寨等建築群體,再加上地方經濟發達、人文鼎盛,所以建築規模經常非常宏偉壯麗。
次要建築則圍繞主體建築,相連成片,為一外部封閉而內部敞開建築群體,聚族而居。
輕巧通透
所謂「輕巧」,一是單體體量較小,普遍不及中原地區和江南地區民居建築的宏敞高大 ;二是外表視覺效果不及中原地區之威嚴,也不及江南地區之俊逸。潮州建築的色調偏灰濁,著重於屋脊、梁架、牆頭、檐下等重點部位加強裝飾,而這些裝飾構件往往同建築構件的實用功能有關。所謂「通透」,是指建築從整體上注意透風,既有利於建築材料上去潮防朽、延長壽命,更著眼在潮州長夏無冬的自然氣候條件下,居住活動舒適涼快。
民居建築內部空間講究聚氣、通風和遮陽,樑柱架疊,層層推進,重線條分割而纖細秀麗。
注重裝飾
潮州民居從外到內極重裝飾,而且追求豪華、典雅,為了達到效果甚至不惜代價。這使得潮汕的民居建築外觀十分富麗壯觀,廳堂更是金碧輝煌。
屋脊之裝飾,屋頂之龍風及仙人走獸的嵌瓷,精美絕倫之木雕、石雕工藝等,都是潮汕民居之特色。
工藝精緻
潮汕建築可謂建不厭精,舊時建築師傅總是建了一會兒後就停下來幾個人端詳討論,提出批評意見,然後再修改,往往一個小小的細節都要來回修改好幾次。而「一條牛索激死三個師父」的建築掌故,應該是最能說明潮汕民居的「精」已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追求與自然的和諧
大戶人家的廬室中多設有花園,種上芳草嘉木,營造疊石理水,普通家庭的庭院中和屋前屋後常常中有各種花草樹木,使民居處在一個幽美的近乎自然的環境之中,以獲得寧靜和諧的生活氛圍。潮汕園林更與蘇州園林等並稱中國四大園林。這些都是追求與自然和諧、追求好的生活環境好的生活質量的體現。
講究風水
潮汕建築非常講究風水,比如屋外側頂部山牆塑脊飾甚為講究,常根據所處地理位置的五行屬性等作成金、木、水、火、土五星灰塑,其中火星僅限於寺觀祠庵採用,這有傳統的哲理思想,又受陰陽五行學說與約定俗或的影響。而建築選址、朝向、格局、植被等就有更多的講究了,比如門前要有水、天井要有適當的過白、廳房要恰當穿插、前種榕後種竹等等。並因此還留下了虱母仙、余半仙等選風水和營造建築的許多傳說。
潮汕平原江河密布,村鎮多臨水,未近江河者多開渠引水至村前,挖一半圓形水塘蓄水,弧形朝向主體建築,以納氣聚財,也有「過池風」涼爽的實惠,更有游泳、洗澡、洗衣物、養魚的實用價值。
獨特的建築方式和材料
潮汕地區還保留古老的板築的建築方式(即「傅說舉於版築之間」的版築)。
原料一般採用紅土和砂礫攪拌後築成牆體,而不用需要耗掉田裡好泥土的磚塊來築牆,然後用泥沙和貝殼灰攪拌後塗牆面,也有部分是夯土或以木、草織成牆體,舊時海濱貧民所居就多為這種稱為「塗(草)寮」的茅屋,石材則多用於建築構件的門框、欄板、抱鼓石、台階、柱礎、井圈、梁枋上和石牌橋、石塔、石橋大型建築物的建造。而屋面與屋脊,有通花陶瓷壓頂,既可以透風又能壓頂防風,還有雙層(或三層)青瓦上層為食七留三,底層食三留七,再壓瓦筒,於兩瓦之間隔熱泄水。
[編輯本段]傳承變異
作為漢民族諸多民系當中的一支,潮汕民系一直以來備受世人的關注。在漫長的歲月當中,潮汕人以其刻苦奮斗、勤勞與智慧名揚世界。伴隨著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潮汕商幫的崛起,以工夫茶、潮劇、潮汕民居等為代表的潮汕文化逐漸被世人所關注。而潮汕民居作為潮汕文化的代表之一,有著獨特的建築風格,以及精美的藝術裝飾。潮汕民居平面類型很多,主要以下山虎,四點金為主,四點金向橫發展為五間過,七間過!向縱發展有三座落,三廳串。如向縱橫同時發展則形成了四廳相向,八廳相向,三壁連,四馬拖車等,還有少量大型潮汕民居和土樓方寨。
古時潮州的民居多為塗(草)寮,是夯土或以木、草織成牆體的茅屋。後來潮汕地區建築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量採用貝灰和石材。至遲在北宋已開始燒制貝殼灰,以貝灰為主體原料的三合土版築大為盛行,而版築這一形式本身就來自於中原漢文化。相傳明朝嘉靖年間潮人陳北科進京,看好了京城的四合院,在拜見皇帝時,忽聞雷雨而大驚失色,即裝欲鑽入桌下之狀。帝驚問其故,陳答道潮州民居是草和泥所造,天下雨須躲於桌下避雨,方免淋濕衣衫。於是皇帝恩准陳繪圖回潮,按北京城的四合院形式建民居,從此潮州才有類似四合院模式的民居式樣。傳說畢競是傳說,潮州的傳統民居並不是嘉靖年間才得到發展的,它是從唐至清歷代潮州先民在生產活動和區域交往中受到中原建築文化的滲透,同時較多地受到八閩、江西建築文化的浸潤和江南、廣府建築文化的影響,加上自身地域的自然、經濟、人文和工藝特徵,使之成為既是中華建築文化之一脈相承;又既有別於中原和北方民居建築的凝重、鮮艷;又區別於江南民居的俊逸、清純,逐漸形成自身的民居風格。
在漫漫潮汕歷史長河中,潮汕民居受到經濟條件、政治因素、地理環境、文化習俗乃至其他因素的影響而形成形態各異、各具特色的建築風格和文化內涵,而在歷史上潮汕民居的變異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首先,由於潮汕漢人大多是從中原經福建南遷而來的。 潮汕明清時期的建築,多受蘇杭園林的影響,常以庭院式建築為主,如澄海樟林的西塘等。這與明清時期海運業的發達而潮汕對外貿易渠道主要是蘇杭一帶有關。
其次,到了清末民初,隨著海運的開禁,華僑華人的增多,以及汕頭的開埠,一些開風氣之先的富商巨賈,也逐漸把西洋的建築技法和材料帶到潮汕地區,形成了一些中西合璧的建築,最典型的莫如澄海的陳慈黌故居了。
最後是民國時期,即上世紀30年代,汕頭埠的商業中心是以小公園為中心的四永一昇平。小公園是汕頭開埠後的商業發祥地,聚集了多數那個時代的潮汕特色建築。
在整個潮汕民居的發展過程中,潮汕民居形成汲取了各方面的營養,既有中國古代優秀的藝術結晶,也有西方現代建築的精華。這一點也正體現了潮汕文化開放的一面,但同時潮汕民居發展至今所形成的固定模式對潮汕民居的進一步發展產生阻礙。大片建築規模和風格都一樣的「四點金」讓追求個性的現代人感到厭倦。而與此同時,改革開放以後大量建設的水泥磚洋房,也由於缺乏藝術氣息和文化底蘊,凸顯了許多的不足。所以,聰明的潮汕人將潮汕民居的傳統裝飾風格與現代的洋房有機會結合起來,形成了獨特風格的現代化樓房。這也更好地促進了新時期的潮汕民居的發展。雖然這種中外結合的方式從誕生至今都具有極大的爭議,但是無論如何這也是潮汕人民對傳統民居眷戀所表達的一種方式。
潮汕民居的傳承與發展,為保護潮汕藝術精品尋找到更好的天地。隨著新型建築材料的不斷應用,潮汕民居本身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現代的磁磚和大理石等在潮汕民居中的應用,極大地豐富了潮汕民居的藝術風格,使得原來守舊落俗的潮汕民居又煥發了新的風采。
[編輯本段]實例舉證
構築得很有特色的潮汕民居太多,年代最久遠的潮州府城許駙馬府,建築面積最大的澄海隆都陳慈黌舊居和保留著連續歷史序列的澄海樟林民居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
許駙馬府的宋代風格
許駙馬府位於潮州市區中山路葡萄巷東府埕,相傳是許珏府第。許珏是宋代潮州名賢許申的曾孫子,北宋英宗時娶了皇族德安郡主,所以有駙馬銜,他的宅第,也就被喚作許駙馬府。
許駙馬府這座宋代宅第,在明清兩代曾經重修。現在的許駙馬府,整座建築面闊42米,進深47米,面積約180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式庭院。住宅正座三進,左右有火巷排屋,後包是樓房,稱「御書樓」。主體建築採用五柱穿斗式梁架,夯土牆。屋頂為硬山頂,傾角小於20度,出檐平緩。這與明清時期潮汕民居屋頂的形式有較大的區別,據說是保留了唐宋時期的建築風格。如果從營造方式方面去考慮,這種小傾角屋頂,大概是原來採用蝴蝶瓦砌蓋方式。在鋪蓋瓦頂時,不使用膠結材料,第一層底瓦直接鋪架在兩桷之間,凹面朝上,第二層瓦將凹面朝下,覆蓋住兩行底瓦間的接縫。這種屋頂,就叫做蝴蝶瓦屋頂。蝴蝶瓦屋頂的透氣性強,能防止梁木受潮腐朽,為南方民居所常用。到近代客家圍屋的瓦頂還採用這種形式。採用這種營造方式,屋架不能太斜,否則瓦頂受大風雨或其他外力影響,容易發生溜瀉危險。明清時期的潮汕民居屋頂的營造採用灰沙土做膠結物,瓦片粘連結實,傾角也就可以陡些。風格的差別也許能說明許駙馬府的建造,確實在明代以前。
許駙馬府建築裝飾簡朴。門簪為木製圓形,門檻較高。柱子多為圓木柱,門牆柱礎均置於石基上。第二進廳前的拱斗有簡單的卷雲雕刻裝飾。與明清時期潮汕大型民居的裝飾風格,區別也很明顯。
該府建築形式古樸大方,渾厚堅實,保留宋代住宅建築的傳統特點。1981年列入潮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慈黌舊居的改良形式
陳慈黌舊居是潮汕大型的民居宅院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座。這座民居坐落在澄海隆都前美鄉,包括「郎中第」、「壽康里」、「善居室」三座宅院和「三廬」書齋,興建時間從清末延續到抗戰前。這四座房子連成一片,佔地25,400平方米,建築面積16,000平方米,有大小廳房506間,是潮汕地區最大的宅第之一。
陳慈黌舊居陳慈黌舊居採用中西結合的建築形式。每座宅院都用潮汕民間建築的百鳳朝陽的傳統格局。整座宅院外面又建起一圍二層洋式樓房,形成一完整的獨立結構。樓房面朝庭院,後牆向外。自外遠望,大面積的粉牆與黝黑的屋頂,對比鮮明。宅第的這種外觀形式中,蘊含著一種堅實而嚴肅的內在精神,讓人感覺到它的不可冒犯。在高牆後面,宅院成為一個同外界隔絕的空間,保持了靜謐和安寧,而宅院格局秩序所蘊含的禮制秩序,同樣顯得穩定難以改變。
這組建築的裝飾也是中西合璧。或飾以中式金漆木雕,名家書丹的石刻,典雅大方,或飾以西式圖案瓷磚,彩色玻璃,金碧輝煌。這些不管是物質外觀還是文化品格都存在極大差別的樣式被並置在一處,使整個裝飾變得十分不協調。但正是在這種不協調的形式中,呈示了一種兼收並蓄的精神力量。
由於宅院平面布置中以洋式樓房代替了圍牆,陳慈黌舊居的總體布局已經有了新變化,加上新型建築材料的使用,這一建築群在文化景觀學上,應屬於准傳統型民居。陳慈黌舊居建築形式的新變化,顯示出社會經濟因素對於民居文化的影響。它對研究潮汕民間建築及其演進,對研究近代潮汕人文化觀念變化,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樟林民居的歷史序列
樟林地處韓江三角洲北緣,古時濱海,是韓江北溪出海口—個小漁村,明代後期建寨。清代開始發展海上貿易,乾隆嘉慶間已是一個繁榮的商貿港口。自晚清起,滄海桑田,樟林變成內陸農村,但仍是一個著名僑鄉。
現存早期樟林寨民居,大多建於明末清初。平面布局多為方形,中間是一大庭院,有水井。房間繞庭院建成一圍,門戶朝著院子開。夯土牆壁,向外的後牆較厚,窗小而高。房頂的坡面,朝外一面,較陡而短,朝里一面,則平緩而長。整座民居只有一個大門與外相通,大門關閉,即與外界隔絕。從起居的舒適和方便考慮,這種民居建築有相當多的缺陷,但它卻有顯而易見的防禦功能。這同樟林建寨初期,海氛不靖,經常受到山賊海寇侵襲的歷史背景有很密切的關系。
乾隆嘉慶年間,隨著商貿經濟的繁榮,樟林的民居面貌大變。社會穩定,商業經濟發達,使得樟林人有資力可以改善自己的居住條件。這一時期,樟林興建了許多高大寬敞的下山虎和四點金民居。
在商品經濟的推動下,樟林出現了一些以「街」為名的新聚落,聚落以街道為中心,兩旁蓋建店鋪棧房,多數兼作居宅之用。由於地點的限制,這些建築平面一般為狹長形,面窄而進深深,布局採用潮汕「竹竿厝」傳統建築形式,並改造成二層樓房,以利用更多的空間。臨街下層門面多用作商店,後面是起居室和廚房,中間或留小天井,來解決通風透光的問題。上層做棧房屯積貨物。在沿河而建的新興街很多民居臨河的後門,有用條石修砌起來的私家碼頭。當地人叫它做「踏步頭」。廚房就設在後門,婦女們利用碼頭掏米、洗菜、洗衣服。店裡貨物,也通過碼頭進出。一個小小的私用碼頭,卻給主人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方便。
當時的樟林,南北商賈往來如雲,不少商號構建了精巧雅緻的庭園式住宅,以招待外地客人。其中,當推「西塘」為佼佼者。西塘始建於嘉慶四年(1799),光緒間富商洪植翁購得殘址,仿蘇州園林風格重建。宅第進門有一小院,中開月洞門與大院相通。大院左邊是一堵花牆,右邊是居室,前面為庭園。庭園以假山為主體,山峭洞幽。山下挖一曲池,小橋流水。亭台水閣,上下呼應,間以奇石異卉。庭園佔地雖僅畝余,而各種造園手法,摩不具備。其廳堂居室,則保持潮汕傳統民居建築特點。
民國初年,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南洋經濟蕭條。樟林僑商多攜資歸梓,大興土木,建造宅第。這些以「里」命名的民居聚落,大多數為傳統的駟馬拖車格局。在功能方面,它呈示出來的仍然是聚族而居的古老傳統;在建築形式方面,使用水泥構件、洋瓷磚、彩色玻璃等新型建築材料,顯示出這一時期民居建築的進步。
樟林民居完整的歷史序列,反映了不同時期社會經濟因素對傳統民居建築形式變化的影響

❹ 中國民居的潮汕傳統民居

潮式古民居,它源於中原古風,吸收了北派風格,結合地方的環境、天象,創造性地設計建造了四合院的改進型的下山虎式、四點金式、駟馬拖車式等組合的村落。它抗台風,防地震,形式美觀而又堅固耐用。
下山虎式是一種獨家小院式,它適應中小型家庭。它是由大廳、兩大房、兩小房、天井、門樓仔等組成,一般有一口井,它是一套居住條件基本完備的小院落。
四點金式是由下山虎進化而來,規格比下山虎高,如下山虎中廳一般不超過十五瓦槽,房間不超過十瓦槽,四點金則都不小於此。除中軸線大廳、天井、門樓,大廳兩側有大房,大房前有過水(一般為灶間),天井兩邊有對稱兩小廳,俗稱東西廳仔或南北廳仔。門樓兩側有兩廂房,有側門兩個或四個通兩花巷,如單花巷都俗稱單片劍,兩花巷為雙片劍,主人多為人口較多或較殷實人家。駟馬拖車式是潮汕民居的極品,它規模最大,功能較全。它的基本組合為中間部分中兩進或三進式祠堂建築,兩邊兩花巷,有相互對稱的四座四點金分列兩旁,有後巷、後包厝和花巷相通,它的使用功能和防衛功能是其他建築形式不可相比擬的。其主人也絕非等閑之輩。普寧洪陽德安里是多座駟馬拖車、四點金組合的代表村落;澄海的陳慈黌府是在駟馬拖車基礎上,吸收和應用西洋建築材料和技術,更進一步完善,是駟馬拖車極品級典型作品,使普通的駟馬拖車都望塵莫及。
「百鳥朝凰」俗稱「三座落」、 「三廳亘」,較大規模的稱「八廳相向」。簡單地說,「百鳥朝凰」就是以「駟馬拖車」為主體,外包「四點金」或「下山虎」,房間可以達到100間的規模。其主體建築由兩座以上「四點金」縱向合並與擴充,整個平面系中軸線對稱布局,主體建築共三進三座(「八廳相向」為四進四座)三開間平行布置,相鄰兩座中間均隔著天井,天井兩側各有廂房連接各座形成圍合;主體建築兩側各有一列或兩列排房,俗稱「從厝」,以「火巷」隔開,「從厝」排屋一般是「一廳四房五間過」,或由兩組一廳二房連成;主體建築後面又有一列排屋,與兩側「從厝」排屋相連,與後廳以巷隔開,此為「後包」;整座的正門開於門樓間中央,門前有一大埕(即廣場),大埕兩側均開有門,稱「龍虎門」。此宅院的平面形式和客家之「三堂二橫」圍屋十分相似。兩邊圍護的從厝和後包多由一座座「下山虎」相連圍護而成,要有總數100間圍繞中心廳堂的「凰」才夠規格,才能稱之為真正的「百鳥朝凰」。 湘黔滇古建築組群比較密集,城鎮中大型組群(大住宅、會館、店鋪、寺廟、祠堂等)較多,而且帶有樓房;小型建築(一般住宅、店鋪)自由靈活。屋頂坡度陡峻,翼角高翹,裝修精緻富麗,雕刻彩繪很多。以清秀靈逸的風格見長。如:
湖南芙蓉鎮 湖南湘西鳳凰古城 湘西吊腳樓湖南湘西回龍閣吊腳樓 湖北荊州古城 貴州鎮遠古鎮 貴州貴陽青岩古鎮 貴州侗族民居 雲南建水古城雲南麗江古城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著許多由東、南、西、北四面房屋圍合起來的院落式住宅,這就是四合院。北京有各種規模的四合院,但不論大小,都是由一個個四面房屋圍合的庭院組成的。最簡單的四合院只有一個院子,比較復雜的有兩三個院子,富貴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幾座四合院並列組成的。四合院的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磚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規模大,是 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兩邊建有東西廂房,是晚輩們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廂房之間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四」字,表示的是東南西北四面;「合」是圍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說,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圍牆圈成的。房間總數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間,東、西房各3間,南屋不算大門4間,連大門洞、垂花門共17間。如以每間11-12平方米計算,全部面積約200平方米。裡面的建築布局,在封建宗法禮教的支配下,按著南北中軸線對稱地布置房屋和院落。四合院是個統稱,由於建築面積的大小以及方位的不同,從空間組合來講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四合院中除大門與外界向通之外,一般都不對外開窗戶,即使開窗戶也只有南房為了採光,在南牆上離地很高的地方開小窗。因此,只要關上大門,四合院內便形成一個封閉式的小環境。住在四合院里的人不常與周圍的鄰居來往。在小院里,一家人過著日子,與世無爭。可以說,四合院是在歷史的洪流中,在動盪的社會風雲里,北京人所尋覓到的一個安詳恬靜的安樂窩。一代代的北京人就在這數也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度過了漫長的歲月。
四合院是封閉式的住宅,對外只有一個街門,關起門來自成天地,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非常適合獨家居住。院內,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開門,一家人在裡面和和美美,其樂融融。
由於院落寬敞,可在院內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造景。居住者不僅享有舒適的住房,還可分享大自然賜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蒙古包
蒙古包也稱「氈包」。蒙古族傳統民居。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牧區。一種用厚羊毛氈製成的圓形凸頂房屋。分移動式和固定式兩種。牧區多建移動式。通常高約2.5米,直徑4米。包頂有圓形天空,通煙氣。包門小,朝南或朝東南。具有製做簡便,便於搬運、耐御風寒,適於游牧等特點。是能夠拆移的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典型民居,它具有製作簡便、易於組裝、抵禦風寒等特點。 海南傳統民居是海南瓊北地區居民特色居住建築,包括文昌、瓊山等傳統類四合院似漢族民居和近代騎樓民居。
海南最早的移民大多由閩南地區遷移而來,早期民居體現出深厚的閩南風格。隨後,嶺南、雲貴以及東南亞等周邊地區移民帶來了各自地區的文化,瓊北民居也逐漸加入嶺南風格。同時,大量來自中原地區的駐軍帶來了中原文化,使得瓊北民居也融入了某些中原建築元素。 自然村落里可以普遍看到多進院落中和睦相處的鄰里關系,門相對、屋相連,前後一條線、高低有次序,以示同心不欺、平等相待。從外觀來看,多進院落中的這幾戶人家更像是一個密不可分的大家族,而在內里他們又都有各自的生活秩序和空間,海南民居外封閉內開敞的特點在這里體現得淋漓盡致。近代,大量海南人前往南洋謀生,帶回了其時經受西方殖民影響的南洋文化,海南民居又隨之融入了歐洲風格,不僅影響了傳統民居形式,帶來了新的民居形式——騎樓。
多元建築元素交融是海南民居最大的特點。

❺ 黃岡威惠廟:開漳聖王影響潮汕的見證

    黃岡威惠廟,即是饒平縣陳氏宗祠,位於縣城黃岡鎮北郊頂宮路一側的坡地上,鄰近現在的饒平看守所不遠,從前當地人俗稱這一帶為「刺圍」。黃岡威惠廟供奉的祖先是歷史上的陳元光——開漳聖王。據筆者了解,福建、台灣供奉陳元光的祠廟很多,如漳浦、雲宵的威惠廟規模巨大、宏偉壯麗,但潮汕罕能發現頗具規模的開漳聖王廟宇。黃岡威惠廟,既是歷史上開漳聖王影響潮汕的見證,也是閩南和潮汕陳氏宗族血脈緊緊相連的象徵。

據了解,黃岡威惠廟佔地面積830平方米,建築面積430平方米。從建築格局看,黃岡威惠廟仍屬於傳統潮汕地區的「四點金」式,呈嚴整的左右對稱,主廟兩側有兩條通巷。

雖然黃岡威惠廟屬於祠堂,但陳元光是被宋代朝廷賜封的王,品秩很高,於是祠堂仿宮殿形而建。主廟屋頂是雙龍朝火寶,鳳凰展翅,祥瑞花鳥;屋內是雕梁畫棟,木瓜斗拱。石雕木刻詩詞、對聯、賀聯、賀匾和芳名榜於祠內隨處可見。從施工規模、工藝水準看來,黃岡威惠廟在近年潮汕重建的宗祠中,相當突出。

    走近黃岡威惠廟,但見大門上有石刻橫匾,上書「威惠廟」三個大字。大門兩側還有對聯:「威靈顯赫正氣森然昭社稷,惠澤流光大恩浩盪濟江山」。進入大門,還有不少楹聯文字,都是推崇或紀念開漳聖王的功德,如:「一代功勛標忠應忠毅」、「千秋廟貌傍饒水饒山」「斬棘披荊雄開偉業」、「橫劍南疆匡清禹域」、「興文嶺表覺悟黎烝」、「啟土興文將軍自布化」、「追封賜號唐史豈書勛」,等等。

  廟中有石刻五律《聖王漳州府落成之詠》,「泉潮天萬里,一鎮屹天中。筮宅鍾靈地,承恩燕翼宮。環堂巍岳秀,帶礪大江雄。輪奐雲宵望,晶華日月通。」此詩點明開漳聖王廟祠在閩南、潮汕互相呼應的情況。

還有一詩是石刻七律《宋蔡襄詠陳政將軍》:「曾憑水柵誓長江,報圖全軀事不雙。力屈已嗟關羽死,勢孤猶笑李陵降。宿墳古劍友腥匣,壞壁靈旗獸纏杠。神理高高人意近,楮錢祈福暗塵窗。」陳政是陳元光之父。

    黃岡威惠廟中,還有一些橫匾,如「威惠澤民」,由詔安縣陳元光紀念館贈送。另有「功著閩粵」的匾額,同為詔安陳元光裔孫所贈。

    廟中主祀的陳元光和夫人坐於後堂之中,值得注意的是主神像之前,還有唐總章二年(669)的《唐高宗敕陳政鎮守泉潮》,這是朝廷詔令陳政率軍前往閩粵交界靖寇,其中令陳政「率府兵三千六百名,將士自副將許天正以下一百二十三員,從其號令,前往七閩百粵交,綏安地方,相視山源,開屯建堡。」神像之前另有陳政、陳元光父子下屬的六員大將的神位,分別是宣威將軍許天正、游騎將軍張伯紀、定遠將軍李伯瑤、明威將軍馬仁、寧遠將軍歐哲、游擊將軍沈世紀。

    黃岡威惠廟中,還有一幅《海陽縣筆山秋溪陳氏族譜圖》,海陽縣是今天潮安縣的舊稱,據廟中老人透露,秋溪陳氏和饒平陳氏淵源關系不大。

潮汕地區信仰非常復雜。單以黃岡而論,因為處於閩粵之交,本地供奉的、較有影響的神靈就有觀音娘娘、北帝、關帝、媽祖、三山國王、城隍神、開漳聖王,等等。黃岡威惠廟供奉的神靈是陳元光,該廟出現於黃岡北郊,是和黃岡北郊一帶的地理分不開的。

在歷史上,黃岡威惠廟一帶,是福建漳、泉二州進入潮汕地區的必經之路,原來的國道三二四線也在廟的南面。從前接待閩地入粵過往官員食宿的黃岡驛館就設在這里。如從前的饒平知縣、後升知府鄧全慎有《黃岡公館》題詩,其中稱「五嶺東來第一關,半依村舍半依山。」說明了黃岡威惠廟一帶地理位置的重要。

黃岡威惠廟原來所處的古行道又稱「東京路」,相傳當年唐軍入潮札營的地就在這一帶。由於此故,這里曾建有一座奉祀陳元光之父陳政的廟宇,後來被拆除。據稱,當年震驚中外的丁未黃岡起義在舉行起義誓師大會之前,義軍首領陳涌波曾到廟里祭祀。起義失敗,陳涌波避難出洋時,他又到該廟與陳政揮淚拜別。

    陳政的廟宇拆除之後,人們又在地方舉建了「黃岡聖王祠」,該廟規模較小。現在看到的黃岡威惠廟,應是在先前的「黃岡聖王祠」變化而來的。

    在此附帶提及,饒平縣陳氏的人口約十三萬,約佔全縣人口的十分之一。在歷史上,饒平縣陳氏很多屬詔安縣白葉陳氏的分派。鑒於白葉陳氏是陳元光後裔,饒平縣陳氏一般視本宗族為陳政、陳元光後代。

從黃岡威惠廟的供奉情況看來,開漳聖王對於本縣陳氏宗族理所當然是先祖,但由於開漳聖王被神格化,早升級為地方重要神靈。黃岡威惠廟對於地方而言,已經超越了一般宗祠的意義,這是黃岡威惠廟較普通潮汕宗祠的重要區別。

      ——作者是中大史學碩士、資深媒體人、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❻ 潮汕 「下山虎」 多少平方米

170平方米

❼ 傳統的潮汕民居有什麼特色

潮汕人以飾木結構、壁畫、中脊和嵌瓷、木雕和彩繪、厝頭等形式,鑄就了潮汕七大特色古民居:(1)「府第式的最早形制」潮州許駙馬府 許駙馬府始建於北宋治平元年至四年(1064-1067年),距今已有940多年的歷史了,雖然歷經數代,多次修建,但仍保存著宋代建築的基礎格局,被專家認為是現存潮汕「府第式」民居的最初形制。 (2)「潮州一絕」己略黃公祠 要欣賞潮汕古民居精美的建築工藝和裝飾風格,當首選己略黃公祠。它始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坐北向南,是一座建築面積只有550平方米的二進祠堂。規模雖然不大,建築也不顯雄偉輝煌,但是卻以精美絕倫的木雕裝飾著稱、有「潮州一絕」的美譽。 (3)「石雕瑰寶」潮安從熙公祠 品味潮汕古民居,人們往往會提到一句俗語:「一條石牛索激死三個師父」——而這一典故出自有著130多年歷史的潮安彩塘的從熙公祠,它被稱為潮汕地區清代石雕中的頂極藝術精品而享有「民間瑰寶」的聲譽。 從熙公祠始建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是旅居馬來西亞的華僑富商陳旭年專程回鄉所修建的資政第中的一座祠堂,它坐東向西,規模宏大,前後歷時14年,耗銀26萬兩,到清光緒九年(1883年)才基本竣工。 (4)「駟馬拖車」澄海陳慈黌故居 在潮汕傳統的古民居中,「駟馬拖車」無疑是最規范、且最具規模的,從中軸的三進廳堂、家廟,到兩側的「四點金」宅院,而兩旁四條花巷就像拖著這座豪宅的四匹馬——如今在潮汕地區,要想看到這種傳統的古建築群,最具代表性的也許就是坐落在澄海隆都鎮前美村的陳慈黌故居了。它佔地2.5萬平方米,由郎中第、善居室、壽康里和三廬書齋四座大宅院組成,506間廳房彼此連片、鱗次櫛比,人稱「南國大觀園」。 (5)「民居殿堂」潮陽明安里 明安里修建於2001年10月,佔地二萬平方米,是洋美村一位旅居香港的吳姓企業家發家致富後,為光宗耀祖,歷時三年多所修建的——中軸對稱,八座「四點金」抱一座兩進祠堂連後庫,五街六巷,典型的「四點金」式潮汕傳統民居。據說這一建築格局又稱「九龍吐珠」,只是如今即使在潮汕地區也十分罕見了。 (6)「潮居典範」潮安龍湖寨 坐落在韓江西岸的龍湖寨,素有「潮居典範、祠堂千家、書香萬代」的美譽——古寨始建於南宋,原稱塘湖寨,舊志稱塘湖市;明嘉靖年間易名龍湖寨,據說其得名源於重修的龍首廟,以及城寨內猶如龍脊的中央直街。 (7)「宋代遺風」潮陽波美村 坐落在潮陽西臚小北山下的波美村,是一個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古村寨。它原名龍陂村,是南宋建炎年間離任的潮州府知軍州事黃詹所創建的。清一色的明清潮汕古建築,彩塑嵌瓷、紅桁藍桷,至今仍延續著些許宋代遺風。

❽ 潮汕民居的特點

民風樸素

❾ 一般潮汕民居"下山虎」的佔地面積,還有長和寬各是多少

一般都是200到300平方,兩個主房,兩個偏房,加一個大廳跟天井。長的話一般都有差不多十七八米到,寬一般是差不多15米左右。

潮州民居是廣東省潮汕地區漢族傳統民居建築,特點鮮明,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潮汕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帶,經濟比較發達,許多望族多聚居在這些地方,舊縣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況。

因此,城鄉居民均有濃厚的氏族觀念,體現在聚落建築就是以姓氏宗祠為中心的圍寨格局。也就是常說的「下山虎」。

(9)潮汕四點金多少平方米擴展閱讀:

「下山虎」的建築格局

「下山虎」的建築在潮汕地區農村較為普遍,又稱為「爬獅」。顧名思義,「下山虎」的開頭真有點如下山虎又似爬行之獅。建築格局比「四點金」簡單,比它少了兩個前房,其餘的基本一樣。「下山虎」因為出入門路不同,因此有開正門和邊門的區別。

通常中間不開門,而是兩邊開門,兩邊的門又稱為「龍虎門」,也既有開正門而不開邊門的。「下山虎」形制十分古老,在廣州出土的漢代明器和北京故宮博物館藏的傳為隋代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圖》中可見其前身,其格局與雲南「一顆印」住宅也頗為相似。

「下山虎」建築過去的民居,大多是一家一戶住的。隨著社會人口的發展和增加,一家一戶住的形式漸漸被人們打破。一個民居往往住著三、四戶人家。這樣的住宅,雖然住起來有些擁擠、雜亂,但是非常適合人與人之間的友好交往。

平整光滑的大理石鋪就了天井,所有的房門之上亦繪有壁畫,這些壁畫的內容不同於「門樓肚」上的花花草草,而是民間廣為流傳的戲劇故事、神話傳說,如「穆桂英掛帥」、「仙姬送子」、「郭子儀得寶」等等,正廳牆上則有一幅長壁畫,多為「十仙賀壽圖」,皆取吉祥之意。

還有紅色的檀木,藍色的櫞子(合稱為「紅桁藍桷」),這些豐富多彩的繪畫使得「下山虎」成為一座真正的畫苑,就像頤和園的長廊一樣,有無處不在的藝術可欣賞。

單獨畫並不能彰顯華麗,還有更具潮汕文化藝術代表的瑰寶:巧奪天工的雕刻,金光閃閃的潮綉和栩栩如生的剪紙,以及永不褪色的嵌瓷使得整座「下山虎」富麗堂皇,美輪美奐。

❿ 簡述潮汕的「四點金」和「下山虎」。

所謂「四點金」,即是前後四個正房齊向著天井,稱為「四廳會」,後面的大廳是祭祖的地方,兩邊的「大房」是長輩居住的卧室,門廳兩側的「下房」是晚輩與僕人的居室,天井左右有迴廊的南北廳,有的還有兩間小房,作廚房或柴草房,又稱「格仔」。

「下山虎」多為一廳二房二厝手(即前房,扣八尺),以大廳為嘴,2個前房為兩只前爪,俗稱「伸手房」,後廳為肚,廳兩旁的大房為後爪。「下山虎」因為出入門路不同,有開正門和開邊門的區別。通常中間不開門,而是兩邊開門,稱為「龍虎門」,也有既開正門又開邊門的。

(10)潮汕四點金多少平方米擴展閱讀:

潮汕民居的其它分類:

1、駟馬拖車

「駟馬拖車」也稱「三落二火巷一後包」,因它的外形看起來像四匹馬拉著一架馬車二得名。它的基本組合為中間部分中兩進或三進式祠堂建築,兩邊兩花巷,有相互對稱的四座四點金分列兩旁,有後巷、後包厝和花巷相通,它的使用功能和防衛功能是其他建築形式不可相比擬的。

2、百鳥朝凰

「百鳥朝鳳」也稱「百鳥朝凰」,俗稱「三座落」、 「三廳亘」,較大規模的稱「八廳相向」。簡單地說,「百鳥朝凰」就是以「駟馬拖車」為主體,外包「四點金」或「下山虎」,房間可以達到100間的規模,在潮汕古民居中,百鳥朝鳳較為少見。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92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65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49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31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94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14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55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600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78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