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插幅度35分是多少厘米
㈠ 35分米寫成小數是多少米 和厘米
35分米=3.5米, 35分米=350厘米
㈡ 一米的百分之35是多少厘米
一米的百分之35是
1×53%=0.53(米)=53厘米
㈢ 針灸之針刺手法
針灸之針刺手法
針法又稱刺法,指採用針具,運用手法,刺激人體一定部位(一般是腧穴),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從而防治疾病的方法。下面,我就為大家講講針灸的針刺手法,一起來了解以下吧!
針刺的作用
1、疏通人體經絡
按照中醫的說法,人體中含有眾多的經絡,支撐起人體的日常動作。所以說,經絡對於人體非常的重要。針灸的作用就是疏通經絡,幫助其恢復順暢並且正常工作,這也是針灸的基本功效之一。如果人體內經絡不暢,那麼氣血的運行就會受到阻礙,所以容易出現身體疼痛、關節麻木、腫脹等現象。
2、調和陰陽
除了疏通人體經絡的作用之外,針灸的作用還包括的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這也是針灸、中醫的最終目的了。身體不舒服出現疾病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歸根結底都是人體出現陰陽失衡,針灸可以有效的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
3、扶正祛邪
所謂扶正祛邪,指的就是扶助我們人體中原本就擁有的機體正氣,祛除掉導致身體出現疾病的病邪。
行針手法
行針又名運針,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後為使之得氣,調節針感和進行補瀉而施行的各種針刺手法。
行針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轉法。
行針輔助手法:循法、彈柄法、刮柄法、搖柄法、挫柄法、震顫法。
(1)提插法:
操作: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後,施以上提下插動作的操作手法。(這種使針由淺層向下刺入深層的操作謂之插,從深層向上引退至淺層的操作謂之提,如此反復地上下呈縱向運動的行針手法,即為提插法)。
要領:使用提插法時的指力要均勻一致,幅度不宜過大,一般以3~5分為宜,頻率不宜過快,每分鍾60次左右,保持針身垂直,不改變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轉法:
操作: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後,施以向前向後捻轉動作的操作手法。(這種使針在腧穴內反復前後來口的旋轉行針手法,即為捻轉法)。
要領:使用捻轉法時,指力要均勻,角度要適當,一般應掌握在180o左右,不能單向捻針,否則針身易被肌纖維等纏繞,引起局部疼痛和導致滯針而使出針困難。
針刺進針法
(1)單手進針法:
操作:單手進針法:術者以拇指、食指持針,中指端緊靠穴位,指腹緊靠針身下段。當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壓時,中指隨之屈曲,將針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適用:短針進針。
(2)雙手進針法:
①指切進針法
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針,緊靠左手指甲面將針刺入腧穴。
適用:短針進針。
②舒張進針法
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將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膚向兩側撐開,使皮膚綳緊,右手持針,使針從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間刺入。
適用:皮膚鬆弛部位得腧穴。
③夾持進針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夾住針身下端,露出針尖,將針尖固定於針刺穴位的皮膚表面位置,右手持針柄,使針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壓時,左手拇食二指同時用力,兩手協同將針刺入穴位皮膚。
適用:此法適用於長針的進針。
④提捏進針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將所刺部位的皮膚捏起,右手持針,從捏起的上端將針刺入。
適用:適用於皮膚淺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進針。
針刺補瀉手法
針灸治病補瀉手法是關鍵。而且,針刺手法並不玄奧,並非常人所想的那樣神秘莫測,倘能細心探求,自非難事。針灸手法效果的不同主要決定於捻轉的.幅度、提插的速度、進針的角度,最後得出一個綜合力度。惜因目前操作不一,有人就認為玄虛神秘,如能研得真諦,確有獨到之處,針灸原理也在其中。
針刺補瀉手法中,最重要的是提插補瀉法、捻轉補瀉法,這兩項內容也是筆試中經常出現的考點。記憶的時候,要配合動作找其中的規律,不要單純背文字,不然很容易搞混的。
(1)疾徐補瀉:進針慢、退針快,少捻轉為補;進針快、退針慢,多捻轉為瀉。
(2)呼吸補瀉:呼氣時進針,吸氣時退針為補;吸氣時進針,呼氣時退針為瀉。
(3)開合補瀉:出針後迅速按壓針孔為補;出針時搖大針孔為瀉。
(4)提插補瀉:先淺後深,重插輕提,提插幅度小,頻率慢為補;先深後淺,輕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頻率快為瀉。
(5)迎隨補瀉:針尖隨著經脈循行的方向,順經斜刺為補;針尖迎著經脈循行的方向,迎經斜刺為瀉。
(6)捻轉補瀉:左轉時角度小,用力輕為補;右轉時角度大,用力重為瀉。另外還有很多復雜的復式手法,臨床上常用的有燒山火和透天涼兩種。
(7)燒山火:因可使病人局部或全身出現溫熱感而得名,適用於治療麻冷頑痹等寒證。操作方法是:將穴位縱向分為天、地、人三部,將針刺入天部(上1/3),得氣後行捻轉補法,再將針刺入人部(中1/3),得氣後行捻轉補法,然後再將針刺入地部(下1/3),得氣後行捻轉補法,即慢慢地將針提到天部。如此反復操作三次,即將針按至地部留針。
(8)透天涼:因可以使病人在局部或全身出現寒涼感而得名,適用於熱證。操作方法是:將針刺入應刺深度的地部(下1/3),得氣後行捻轉瀉法,然後再將針緊提至人部(中1/3),得氣後行捻轉瀉法,然後再將針緊提至天部(上1/3),得氣後行捻轉瀉法,將針緩慢地按至地部。如此反復三次,將針緊提至天部即可留針。此外,臨床上對於虛實不明顯的病症一般採用平補平瀉的方法。本法介於補法和瀉法之間,操作時應均勻地提插、捻轉,力量速度中等,以得氣為度,然後用中等速度出針。
「補瀉不明,扎針不靈」是針灸學界的一句格言。在針灸的臨床治療中,只有針對素體症狀配合相應的針灸補瀉才能夠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中醫發展中幾千年的精華也在於此。
注意事項
針灸雖然能夠令我們有效的解除疾病的困擾,但並不是說這種保健治療方法就是百分之百安全的。為了保障我們的生命健康,以下的一些針灸注意事項一定要牢記在心哦!
1、在身體過於疲憊,精神高度緊張和飢餓的時候最好不要進行針灸;
2、年老體弱者進行針灸治療的時候,最好選擇卧位,因為這樣更加容易選擇穴位;
3、女性在懷孕的時候進行針灸力道一定要輕柔,並且一些能夠引起女性宮縮的穴位千萬不要進行針灸,常見的這類穴位有合谷、三陰交、昆侖等等;
4、如果給小孩進行針灸,孩子哭鬧不配合的時候,千萬不要留針,除非必要;
5、嬰幼兒進行針灸的時候,囟門部及風府、啞門穴等的穴位千萬不能夠施針;
6、患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最好不要進行針灸;
7、皮膚出現感染、腫瘤等等部位不能夠進行針灸;
8、特殊病人的特殊部位選擇針灸的穴位、施針的角度和深度有著特別的講究,例如腸粘連患者的腹部等等;
9、針灸注意事項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針灸要看疾病種類,應該根據病情來選擇針灸的方法或者是其他的治療手段。
提示: 以上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㈣ 提插補瀉法中,補法的操作手法是
補法:進針得氣之後,須在得氣處進行小幅度提插行針,重插輕提(慢提急按);注意下插行針時用力須重,速度須快;上提行針時用力須輕,速度須慢。
注意事項
(1)提插補瀉法與行針法中的提插法的區別:行針法中的提插法是行針的基本手法,其行針用力均勻,上提下插的幅度、頻率一致;提插補瀉法,其行針用力、頻率卻有明顯區別。
(2)提插補瀉法,其針感與得氣比較理想,行針中敏感者可出現涼熱感。
(3)提插補瀉法與徐疾補瀉法的區別:徐疾補瀉法,是以進針、出針的速度來分補瀉;提插補瀉法,是以提插時的用力輕重來分補瀉。
㈤ 針麻簡介
目錄
- 1 拼音
- 2 英文參考
- 3 概述
- 4 分類
- 5 針刺麻醉的發展
- 6 針刺麻醉的特點
- 7 尚待解決的問題
- 8 針刺麻醉的原理
- 9 針刺麻醉的適應證
- 10 針麻穴位的特異性
- 11 針刺麻醉的操作
- 11.1 術前准備
- 11.2 選穴
- 11.2.1 選穴原則
- 11.2.2 體穴選擇
- 11.2.3 耳穴選擇
- 11.3 *** 方法
- 11.4 出針
- 11.5 輔助用葯
- 11.6 常用處方
- 11.7 注意事項
- 12 穴位針麻效應的相對性
- 13 針刺麻醉的臨床效果
- 14 針刺麻醉相關書籍
- 15 參考資料
- 附:
- 1 古籍中的針麻
1 拼音
zhēn má
2 英文參考
acupuncture anesthesia [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acupuncture anesthesia [中醫葯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葯學名詞(2004)]
3 概述
針麻(acupuncture anesthesia)簡稱針刺麻醉[1]。是在傳統的針刺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具有鎮痛作用的麻醉方法[2]。病人能在清醒狀態下接受手術[1],不會發生麻醉意外和出現 *** 的副作用[1],尤其適用於那些不宜進行葯物麻醉的病人。術後恢復較快。目前已應用於普外科、神經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胸外科、骨科、婦產科、泌尿外科、小兒科等,具有比較廣泛的適應證。適用於頭面、五官、頸、胸、腹及四肢的一百多種手術[3]。亦適用於肝、腎、肺功能不正常,休克,體衰等,或對 *** 物過敏的患者[3]。
4 分類
針麻包括體針刺麻醉醉、鼻針刺麻醉醉、面針刺麻醉醉、唇針刺麻醉醉、手針刺麻醉醉、足針刺麻醉醉、電針刺麻醉醉、水針刺麻醉醉等[3]。
5 針麻的發展
針麻是在傳統的針灸學術原理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具有鎮痛作用並能達到麻醉效果的新技術[3]。針麻的研究始於50年代,1971年我國正式對外公布以後,已有30多個國家開展了針麻的臨床應用和基礎研究,日前已廣泛應用於普外科、腦外科、胸外科、五官科、婦產科等幾十種手術。針剌麻醉的研究促進了痛覺生理和麻醉學的發展,推動了經絡實質和針灸原理的研究,已成為醫學科學、人體科學、生命科學的一項前沿課題。
6 針麻的特點
針麻以人體的經絡感傳為基礎,通過穴位針刺來調動和發揮機體的鎮痛調整功能。針麻不需要復雜的器械設備,操作簡便安全[1]。在術中不用或少用 *** ,病人不會發生麻醉意外和出現 *** 的副作用[1]。尤其適用於那些不宜進行葯物麻醉的病人。由於患者在清醒狀態和生理功能保持正常的情況下達到痛覺遲鈍或消失,而其他感覺和運動機能仍保持正常,能主動配合手術[3][1]。患者一般不會出現惡心、嘔吐等反應,術後疼痛較輕,可以早期進食和早期活動,加上針刺具有調動和加強體內抗病能力的作用,能加速術後康復過程[1]。
7 尚待解決的問題
針麻是麻醉學術的一個新的領域,目前仍在不斷總結經驗和加強理論研究,對於所存在的鎮痛不全,肌肉鬆弛不夠理想、未能完全控制內臟牽拉反應等問題尚待解決[3][1]。
8 針麻的原理
針麻作用機理的實質是鎮痛而不是麻醉,其類似麻醉的效應與真正的麻醉有質的區別,因而有人主張針麻就是針刺鎮痛。但是,在針灸的理論和實踐中,針刺鎮痛的作用范圍和臨床應用十分廣泛,大量用於緩解或消除已有的疼痛,外科手術只是其多種應用領域之一。不過,針麻有了創新,取穴、針法等都有專門要求,並以提高機體的痛閾,達到類似麻醉的效應為目的,因此,這種鎮痛與一般意義上的針刺鎮痛在內涵和外延上都是有區別的。
業已證明,針刺之所以能產生明顯的針刺麻醉臨床效果是因為針刺穴位可以產生下列五個重要基本作用:
① 鎮痛作用;
② 抗內臟牽拉反應作用;
③ 抗創傷性休克作用;
④ 抗手術感染作用;
⑤ 促進創傷恢復作用。
9 針麻的適應證
針刺麻醉目前已應用於普外科、神經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胸外科、骨科、婦產科、泌尿外科、小兒科等,具有比較廣泛的適應證。適用於頭面、五官、頸、胸、腹及四肢的一百多種手術[3]。亦適用於肝、腎、肺功能不正常,休克,體衰等,或對 *** 物過敏的患者[3]。如甲狀腺、上頜竇、青光眼、顱腦(前後顱窩)、全喉截除、肺葉切除、胃大部分切除、脾切除、剖腹產、腹式輸卵管結扎、前列腺切除、膝外側半月板摘除等[1]。
一般認為對頭面部、頸部、胸部的手術的麻醉效果較好[1],適應針刺麻醉的病例較多,並適用於心、肝、肺、腎功能不全,以及體衰和休克患者。腹部手術因腹肌緊張、內臟牽拉反應等原因,相對地說適應針刺麻醉的病例較少,尚須加強研究。
由於針麻安全度較大,副作用較小,因而對 *** 物過敏者,或肝腎肺功能不良,病情危重,休克和年邁體衰等不能耐受 *** 物者,應用針刺麻醉有利於保證病人術中和術後的安全[1]。為了更好把握起見,術前可進行針麻效果預測[1]。
10 針刺麻醉穴位的特異性
從針刺麻醉臨床以及正常人體和動物體的實驗研究可以看到,在針刺穴位與針麻或針刺防痛的關系中,穴位的特異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① 不同穴位或不同處方針刺麻醉的效果不同。
② 同一穴位或同一處方對身體各部的鎮痛效果不同。
③ 同一處方對鎮痛和抗生理擾亂的作用可不相同。
④ 各穴位之間,在針刺作用上存在著相互加強或相互抑制的作用。 從以上四個方面的表現來看,針刺麻醉效果確實與穴位的特異性有一定關系。
11 針麻的操作
針麻的方法有單一針麻和針刺復合麻醉。
單一針麻即應用單一的方法 *** 穴位,如針刺或電極板、激光、指壓、穴位注射等[1]。
針刺復合麻醉,即應用針麻為主,同時配合少量的葯物麻醉[1]。
臨床操作時,根據手術部位、手術病種等,按循經取穴、辨證取穴、局部取穴等方法,選取適當穴位。針刺後可手法運針,也可採用電針和穴位注射的方法 *** 穴位。有時也適當使用少量輔助葯物,如鎮靜、鎮痛、局部麻醉或可影響中樞神經遞質的葯物等。針刺麻醉目前仍存在鎮痛不全,肌肉鬆弛不夠和內臟牽拉反應等問題,尚待進一步提高。
11.1 術前准備
手術前,參加手術的醫務人員就病人的病情、病史、思想情況一起進行分析討論,統一認識,確定針刺麻醉手術方案。充分估計術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准備採取相應的措施。由於針刺麻醉手術時病人處於清醒狀態,因此,在術前須將針刺麻醉的意義、特點、方法、過程和效果向病人作介紹。同時把手術過程可能有的不適感覺等向患者講清楚,使其有思想准備,並了解如何進行配合(如開胸時做深呼吸等)。還可在術前在患者身上選穴進行1~3次試針,以了解"得氣"情況和對針刺的耐受力,以便在手術時採用適當的 *** 方法給予適當的 *** 量。
復合麻醉術前一般按麻醉常規給予輔助用葯,進針後經15~30分鍾捻轉誘導,多數即可開始手術,術間酌情以手法運針, *** 強度以達到鎮痛效果而又能為患者所耐受為宜[3]。也可用電針 *** (稱電針刺麻醉醉)[3]。
11.2 選穴
根據手術部位、手術病種等,按循經取穴、辨證取穴、局部取穴等方法,選取適當穴位[3]。
11.2.1 選穴原則選穴以容易得氣(以酸脹重的感應為佳),不痛,不出血,病人 *** 舒適,術者操作無影響為原則。
11.2.2 體穴選擇選用十四經穴為主。具體選法有三種:
① 循經選穴:根據經絡所通,主治所及的理論,選取與切口部位、手術臟器聯系密切的經絡腧穴。例如拔牙選手陽明合谷、三間穴;腹式輸卵管結扎選三陰交、太沖穴等。
② 近部選穴:選用手術附近部位的腧穴。例如拔下牙選頰車、大迎穴;剖腹產選帶脈穴等。
③ 按神經學說選穴:常用的選法主要有如下兩種:一是同節段(或近節段)選穴,例如甲狀腺手術選扶突、合谷、內關等穴;二是按神經干分布選穴或直接 *** 神經干,骨科手術應用得較多。例如選極泉穴或臂叢穴(腋窩腋動脈搏動處的兩側各刺一針)進行某些上肢手術; *** 第三、四腰神經、股神經、坐骨神經等進行某些下肢手術;在顴 穴 *** 三叉神經第二支,進行某些頭部手術或顱腦手術等。
11.2.3 耳穴選擇耳針選穴方法有如下三種
① 按臟象學說選穴:例如"肺主皮毛",切皮和縫皮時可取肺穴;"腎主骨",骨科或胸腔手術切肋骨可選腎穴;"肝開竅於目"眼科手術可取肝穴等。
② 按手術部位選穴:例如闌尾切除術選闌尾穴;肺手術取肺穴;膽囊手術取膽囊穴等。
③ 按照耳穴的神經支配和解剖生理學選穴:例如腹腔內臟手術選口穴、耳迷根穴,因是受迷走神經支配。把腦、下腳端等穴作為常用穴,能提高鎮痛效果和減輕內臟反射,是根據其生理作用為指導的。 以上三種選穴法可單獨選用,也可配合運用。
11.3 *** 方法
① 手法運針:體針常用捻轉或捻轉結合提插的手法;耳針只能捻轉,不能提插。運針頻率每分鍾120~200次為宜,捻轉角度一般是90~360度之間,提插幅度在5~10毫米之間。要求始終處於"得氣"狀態。 手法運針應均勻穩定地進行,這是針刺麻醉的基本功,它可以根據術者指下感覺調整 *** 強度。同時因設備簡單,對在偏遠農村、戰時環境開展針刺麻醉有重要意義。
② 電針:操作方法同電針療法。針刺麻醉一般用密波為主, *** 量以病人能耐受的中等 *** 強度為宜。
③ 水針:選穴方法同體針。常用葯物有維生素B1、冷度丁、10%葡萄糖注射液,當歸注射液、延胡索注射液等。度冷丁可用生理鹽水稀釋。本法常和手法運針或電針配合使用。 其他還有指壓穴位麻醉,器械壓迫法麻醉,電極板麻醉等方法代替針刺。
④誘導和留針:在手術開始前,對穴位預先進行一段時間 *** ,稱為誘導。誘導時間一般在20~30分鍾左右。可分普遍誘導和重點誘導兩種,前者是對所有穴位按照穴位處方順序進行普遍運針,時間稍長;後者是對重點穴位進行運針,在術前五分鍾進行。手術過程中 *** 一般須較輕;但對某些敏感部位,手術時可加強針刺感應;某些手術 *** 較輕的步驟,可暫停運針或通電,予以靜留針。例如腦外科切開腦膜後就可靜留針一段時間。
11.4 出針
手術完畢,即可出針[3]。
11.5 輔助用葯
針刺麻醉在術前和術中常需應用少量輔助葯物,以提高針刺麻醉效果,使病人處於最安全和有利的條件下進行手術。常用的主要有鎮靜、鎮痛和抗膽堿等葯物。
① 術前用葯,通常在術前一個小時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鈉0.1克,術前15~30分鍾肌肉或靜脈注射度冷丁50毫克(有的病人可以不用)。為了減少呼吸道和消化道分泌物,可在手術前30~60分鍾在皮下或肌肉注射阿托品0.5毫克或東莨菪堿0.3毫克。
② 術中用葯,術中可根據病人反應和手術具體情況,分別加用鎮靜、鎮痛葯,局麻葯或肌肉鬆弛劑等。例如在切腹膜、結扎大血管或較強烈牽引內臟等之前,估計病人可能出現較強烈反應,可預先用1%普魯卡因作局部浸潤麻醉。
術中用葯時機要適當,最好用在病人有可能產生劇烈反應之前,才能取得較滿意效果。葯物劑量也必須適當,如用量過大,可能使病人處於朦朧狀態,不能清楚地反映情況,失去與醫生配合手術的能力。
應用肌肉鬆弛劑更須慎重,必須嚴密觀察,一有意外情況發生,就立即採取有效措施搶救。
11.6 常用處方
手術種類
體針或耳針
操作
內翻倒睫矯正術
睛明、合谷
睛明穴術前重點誘導,不留針,合谷穴術中用密波電針
拔牙術
合谷透勞宮;或用耳針牙痛點
誘導20分鍾,拔牙前針感可稍強
扁桃體摘除術
合谷
誘導20分鍾,術中繼續手法運針或用密波電針
甲狀腺手術
扶突(雙),或取合谷、內關;或用耳針肺、神門、屏間、頸
誘導20分鍾,術中繼續運針或密波電針
顱腦手術
顴髎或加金門、太沖;或用耳針;肺、神門透腎,下腳端或腦
誘導20~30分鍾,術中繼續運針或電針
肺切除術
合谷、內關;三陽絡透郄門;臂臑透肩 ;外關透內關。
誘導20~30分鍾,術中繼續運針或電針,患者應配合做慢而深的腹式呼吸
兩尖瓣分離術
合谷、內關、支溝;或用耳針;肺、神門、胸、心、下腳端
誘導20~30分鍾,術中繼續運針或電針,患者應配合做慢而深的腹式呼吸
胃次全切除術
足三里、上巨虛、三陰交;足三里、翳風、手三里、切口穴
誘導20~30分鍾,切口穴與切口平行線用五寸長毫針埋刺於皮下,兩針之間的距離為六厘米左右,用脈沖電密波 ***
輸卵管結扎術
三陰交、次髎、公孫、太沖;或用耳針:肺、神門、屏間、生殖器
普遍誘導15分鍾,重點誘導10分鍾,術中繼續運針或電針
剖腹產術
帶脈、足三里、三陰交;或用耳針:肺、神門、腹、子宮
誘導20~30分鍾,術中繼續運針或電針
11.7 注意事項
① 針刺操作,不論手法運針或電針,均以患者能忍受、較舒適的中強感應為宜。切勿過強,如果病人感到難受,會影響針刺麻醉效果。
② 針刺麻醉手術時患者是處於清醒狀態。因此,對外科手術操作要求較高,一刀一剪,一針一結,都要做到穩、准、輕、快,避免重復操作。手術室要保持安靜,不能高聲說話,切免引起病人煩躁不寧,影響手術進行。
③ 針刺麻醉手術對某些病例或某些手術環節,還可能發生鎮痛不全,肌肉緊張,內臟牽引反應等,因此術中輔助用葯須作準備,用葯既要掌握好時機,並必須注意控制劑量,嚴防葯物的副作用。
④ 對某些病灶復雜,粘連較多,或需廣泛探查的病例,尤其是某些難度較高的腹腔手術,針刺麻醉效果尚不穩定,注意慎用。
12 穴位針刺麻醉效應的相對性
與穴位主治功能一樣,穴位針刺麻醉效應的特異性也是相對的。表現在:
①不同穴位或不同處方對同一針刺麻醉手術都有一定的作用 例如,甲狀腺手術針刺麻醉穴位配方,具有兩方面的特徵,一是各部位選穴如上肢、下肢、頸部、耳部等不同部位取穴皆可完成手術,甚至下肢非穴區(也不在經絡循行線上但有得氣感)針刺也可完成手術;
另一是各種不同部位的選擇,其針刺麻醉效果是殊不相同的。如以頸部取穴(扶突穴,雙側)為優,其次是上肢(合谷、內關,均雙側)取穴、或耳穴(神門、肺、交感、頸、取手術側或雙側)下肢非穴組效果最差。又如針刺麻醉肺切除手術,全國共採用過80餘組穴位處方。穴位遍及全身各個部位均能完成手術,只是效果有所差異。如有報告,比較針刺多經多穴組、上肢單穴(三陽絡)組與下肢穴組的針刺麻醉效果其Ⅰ、Ⅱ級率分別為74.8%、85.7%、50.0%、以三陽絡穴效果最好。
②同一穴位或同一處方對全身各部位都有一定的鎮痛作用 例如,分別針刺合谷穴、足三里穴、合谷加足三里穴、非經非穴區(但有較強的針感),對頭、胸、腹、背、四肢皆有鎮痛作用;分別針刺耳穴的神門、肺、交感、胃、脾、腹、三焦、皮質下、耳尖等9個穴位,對胸部、上腹部、下腹部共十一個測痛點的痛閾都有顯著的提高作用。臨床上,針刺合谷、內關分別進行頭部、頸部、胸部、腹部和四肢手術也都能取得成功的效果。
③ 同一穴位或同一處方在同條件下,對針刺麻醉的各種作用的影響不是絕對的 例如機體的功能狀態不同,同一穴位或同一處方針刺麻醉效果的優劣可有明顯差別。不僅如此,機體的功能狀況不同,針刺效應的方向也可能絕然不同。例如,針刺同一組穴位,對針刺麻醉前血壓下降到休克狀態的病人有升壓作用,而對高血壓者則有降壓作用。
13 針麻的臨床效果
自1958年針刺麻醉創造以來,幾乎各種類型的手術如顱腦、五官、頜面、頸部、胸部、腹部、四肢和垂危休克病例等都先後採用過針刺麻醉,其成功率一般可達80%~90%左右。但在不同的手術中,針刺麻醉的效果不盡相同,根據全國顱腦、青光眼、甲狀腺、肺、胃、子宮等臨床上萬例的統計,可將針刺麻醉效果分為三類:
第一類 針刺麻醉效果穩定,並已通過省市和部級成果鑒定,有一定規律可循,可以推廣的手術有甲狀腺手術、前顱凹手術、頸椎前路手術、剖腹產手術、拔牙術、輸卵管結扎術、肺切除術。
第二類 針刺麻醉可作為一種麻醉方法,但效果尚不穩定的手術,或已接近效果鑒定的手術,如上頜竇根治術、闌尾切除術、子宮切除術、斜視矯正術、胃大部切除術等。
第三類 應用針刺麻醉效果較差的手術,如四肢骨科手術、會 *** 手術等。 針麻所產生的一切臨床作用都具有一定的生理限度和個體差異性 以鎮痛作用為例,針刺穴位只能在一定范圍內提高痛閾和耐痛閾、降低痛反應,因此單純依靠針刺所產生的鎮痛作用,一般來說並不能完全解除由於手術創傷而引起的疼痛,即所謂鎮痛不全,而且針刺麻醉的鎮痛作用存在著顯著的個體差異。
作為一種臨床麻醉方法來說,針刺麻醉還存在著肌松不夠和內臟牽拉反應。這是不足之處,有時需要採取適當的葯物予以輔助。
14 針麻相關書籍
㈥ 針刺麻醉療法的操作方法
在手術開始前,先對穴位進行一定時間的刺激,稱為誘導,一般誘導的時間為20~30分鍾左右。
誘導又可分為普遍誘導和重點誘導兩種。普通誘導是對所有穴位按順序進行刺激,時間稍長;重點誘導是對重點穴位進行刺激,在術前5分鍾進行。 手術過程中一般為輕刺激,對手術部位刺激小的穴位可暫停刺激,予以留針;對手術部位敏感的穴位可加強針刺感應。
術中針刺方法可採用手法運針,也可採用電針刺激。手法運針時,體針宜提插與捻轉相結合;耳針只捻轉,不提插。運針頻率每分鍾120~200次為宜,捻轉幅度為90~360度之間,提插幅度在5~10毫米之間。要求始終處於「得氣」狀態。手法運針要求熟練、均勻、穩定。這是針麻的基本功。使用電針時,切口部位穴位以高頻密波為主,遠距離穴位以低頻連續波為主,刺激量以病人能耐受的中等強度為宜。 針麻在術前或術中常需應用少量輔助葯物以提高針麻效果,使病人在最安全和最有利的條件下進行手術。常用的有鎮靜、鎮痛和抗膽鹼等葯物。
(1)術前用葯:通常在術前1小時肌肉注射苯巴雙妥鈉0.1克,術前15~30分鍾肌肉或靜脈注射度冷丁50毫克。為減少呼吸道和消化道分泌物,可在術前30~60分鍾皮下或肌肉注射阿托品0.5毫克或東莨菪鹼0.3克。
(2)術中用葯:術中可根據病人反應和手術情況,分別加用鎮靜、鎮痛葯、局麻葯或肌肉鬆弛劑等。例如在切腹膜、結扎大血管或牽拉內臟之前,估計病人可能出現較強烈反應,可先用1%普魯卡因作用局部浸潤麻醉。術中用葯要時機適當、劑量適當,以免失去病人的主動配合或發生意外。術中必須嚴密觀察,一有意外情況發生,立即採取有效措施。
㈦ 35厘米等於多少公分
35厘米等於(35)公分;
公分一般指厘米;
厘米是一個長度計量單位,等於一米的百分之一。長度單位,英語符號即縮寫為:cm.,1厘米=1/100米。1cm(厘米)=10mm(毫米)=0.1dm(分米)=0.01m(米)。
㈧ 35厘米等於多少公分
長度單位一公分=一厘米
35厘米=35公分
㈨ 35毫米等於多少厘米多少分米多少米我是不懂
35毫米等於3.5厘米0.35分米0.035米
【學習寶典】團隊為您答題。有不明白的可以追問!
㈩ 提插法幅度3到5分是多少厘米
提插法是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後,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3到5分一般一厘米左右。
是使針由淺層向下刺入深層,從深層向上引退至淺層的操作,如此反復地做上下縱向運動就構成了提插法。
對於提插幅度的大小、層次的變化、頻率的快慢和操作時間的長短,都要因人而已,應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情況具體實施方案,以3~5分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