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桿多少厘米
❶ 小學生跳高每次升桿多少厘米
70cm
❷ 檯球桿的標准規格是多大(包括長度,重量,最前端及最後端的直徑大小)
1)球桿種類
目前市面上所看到的球桿大慨分成三種,one piece cue(一段式)、center joint cue(兩段式)跟3/4jointed cue(3/4段式)三種。
One piece cue(一段式)屬於最傳統歷史最久的一種,目前還有若干選手在使用,如Jonh Higgins、Steven Lee、Peter Ebdon等,據使用one piece球桿的球友說one piece的球桿因為是一體成型所以在力度傳動方面會比較完整。但因攜帶不方便所以後來出現center joint cue(兩段式)球桿。
center joint cue(兩段式)球桿是把球桿切成兩段,而它的涵介面剛好在中間,所以又稱1/2球桿,因為攜帶方便曾經一度非常普遍,後來有人認為球桿是在中間被切開,木頭本身的power會有所衰減,所以就延伸出涵接處大慨在桿子的3/4處的3/4jointed cue(3/4段式)球桿。
3/4jointed cue(3/4段式)是目前最普遍的球桿類型,它的前節是一體成型的,所以木頭本身的傳動力得以保留,這種球桿又細分為12、14和16英吋後節,後節越長自然重量越重。
2)前後截的材質
司諾克球桿的前截材質大慨只有兩種…..Ash(枕木)跟Maple(楓木)兩種,Ash(枕木)有明顯的木紋,Maple(楓木)就沒有,依我個人使用的經驗Ash(枕木)比較有韌性而Maple(楓木)的硬度比較硬,在知名的職業選手當中使用Maple(楓木)的人有Steven Lee,Stephan Hendry,Peter Ebdon跟香港的博家俊,而其它的選手大部份都是使用Ash(枕木)的球桿。要選擇那一種就跟據個人喜好。
在後截方面主要的材質也大慨只有兩種…..Ebony(黑檀)跟Rose wood(玫瑰木)。因為這兩種木質非常硬,可以乘受擊球時所回傳的力度,再加上它們的重量比一般的木頭重,可以給於球桿自然的重量。為了讓後截更美觀也可以配上不同的木塊作為裝飾(只供裝飾,對球桿本身並不會有多大的功用),當然裝飾越多價錢就會越高。
3)重量
球桿的重量從16oz到21oz都有,一般比較多人使用的重量在於17.5oz~19oz左右,有很多人因害怕自己的後手不穩定所以都希望球桿越重越好,其實這種慨念是不正確的,因為後手穩不穩定是在於基本動作正不正確而不在重量,所以如果基本動作正確,輕的球桿會比重的球桿在於桿法跟力度上的控制會比較容易。
4)粗或細
球桿的粗細要注意的地方主要是最前端(擊球處)和最後端(握把),最前端的直徑從8mm~11mm都有,一般現成買到的球桿都在9.5mm左右,因為這個粗細度是最適當的,如果要比這個粗或細都需要掟造。
握把的直徑普遍在於29.5mm~30mm,比這個粗或細同樣要掟造,要選擇那一種完全要看個人手感,但切忌讓握把把手填滿,因為這會影響出桿的靈活度,最好在握把跟手之間留一點空間。
5)長度
其實在如何選擇長度有很多的說法,但是都沒有完全正確的標准,這要看個人架桿跟握桿的習慣,如果真的要說個標準的話,握手應該距離最尾端一個權頭的位子。而一般能夠買到的球桿長度都在57英吋跟58英吋。
❸ 跳高升桿規則是多少厘米升一次
看比賽行程,10cm一個單位每過10厘米就會在原有高度減少,
一般都是起跳1米。
跳高的規則:
1、單腿起跳就跳躍方法而言,規則上沒有任何規定,採用哪種方法都可以。但是,運動員必須單腿起跳。
2、試跳失敗跳躍後橫桿由靜止而落下應判為試跳失敗(但是,有除運動員以外的明顯的原因如風等,裁判員應判斷是否試跳成功)。
另外,在越過橫桿之前,身體任何部分觸及立柱之間、橫桿延長線垂直面以外的地面或落地區者應判為試跳失敗。時常有這種情況,運動員在跑到墊子前又想停住,但是沒有停住而使手觸桿或摔到墊子上,這時應判為1次試跳失敗。
3、跳躍高度的選擇(有關「免跳」的規則)運動員可以在事先宣布的橫桿升高計劃中的任何一個高度上開始起跳,也可以在以後任何一個高度上根據自己的願望決定是否試跳。
試跳可以連續失敗3次,並且一個高度已有2次試跳失敗,但第三次試跳成功仍能夠進行下一個高度的試跳。但是已跳過的高度不得再跳。
(3)跳桿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1、運動員必須用單腳起跳。
2、如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應判為試跳失敗。
3、試跳後,由於運動員的試跳動作,致使橫桿未能留在橫桿托上
4、在越過橫桿之前,運動員的身體的任何部位觸及橫桿後沿(靠近助跑道)垂直面以前的地面或落地區。如果運動員在試跳中一隻腳觸及落地區,而裁判認為他並未從中獲得利益,則不應因此原因判該次試跳失敗。
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前30年提高成績主要靠改進起跳技術,後30年當採用跨越式姿勢跳高的成績達到1.93米以後,跳高的發展主要靠改進過竿技術。
19世紀末,美國高等學校的跳高運動員開始採用一些新的、比較省力的姿勢。美國東部各州的運動員用「波浪式」,在較長時間內它也被稱為「東方式」。
而在竿上的身體部分好像處在最高的波峰上,因此人們把這種跳法叫做「波浪式」(有的國家稱作「剪式」)。美國西部各州的大學生中流行的是另一種跳高技術。
❹ 跳高橫桿長度在幾米到幾米之間
最常用的都是3米或者3.5米的,根據場地的面積來定。
❺ 跳高和撐桿跳中橫桿的長度是一樣的嗎
這個問題的前提是在世界田聯(World Athletics,前身為國際田聯 IAAF)的規則之下。
答案是很明確的:跳高和撐桿跳中橫桿的長度是不一樣的。跳高橫桿的長度為4米(4.00米±0.02米),而撐桿跳橫桿的長度為4.5米(4.50米±0.02米)。
從重量上來看,跳高橫桿最大重量為2千克,而撐桿跳橫桿的最大重量為2.25千克。
❻ 跳高的桿最低是多少啊,我5年級,運動會要跳高,誰告訴我桿是多少啊 ,急!!!!
我六年級的最低是90~95cm五年級時我沒跳高,你自己衡量衡量吧!
❼ 初中跳高第一桿是多少米
初中跳高比賽第一桿沒開桿高度,我個人覺得男生應該在一米,女生應該在95厘米比較強大。
因為初一的時候,學生還沒有正規的學習跳高的技術和方法,都是憑自己的水平來參加比賽的。所以就會出現水平良莠不齊的現象,如果開竿的高度太高,就會影響到運動會的觀賞性。
簡介
跳高是田徑運動的田賽比賽項目之一,是人體通過助跑、起跳、騰空、落地系列動作形式跳越高度障礙的運動。
現代跳高運動始於歐洲。1827年,威爾遜在英國舉行的首屆職業田徑比賽中跳出1.575米,這是第一個有記載的世界跳高成績。19世紀60年代後,跳高開始在歐洲和美洲普及。
跳高運動的技術動作出現過5次重大演變,即跨越式、剪式、滾式、俯卧式和背越式,現代絕大多數運動員都採用背越式。男、女跳高分別於1896年、1928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