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蛾體長多少厘米
① 蠶蛾大約有多長
大約2公分吧,雌性蛾子體型略小於雄蛾。
② 蠶蛾的翅膀是由蠶蛹的那個部位發育成的
蠶蛾的翅膀是由蠶蛹的第2-7個腹節發育成的。
蠶蛹的體形粗短,像一個紡錘,分為頭、胸、腹三個部分。頭部很小,長有復眼和觸角;胸部長有胸足和翅;腹足、尾足消失。
蠶蛹鼓鼓的腹部長有9個體節,從第2-7個腹節兩側都有發達的氣門。蠶蛹的身體與蠶相比較,身體縮短,顏色由白色變成了深褐色,還能找到眼睛和胸足,身體上的環節減少,腹部的足消失,但氣門還在,已有翅的雛形,長出來復眼,出現了觸角。
(2)蠶蛾體長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蠶蛾的形態特徵:
蠶蛾的成蟲全身被白色鱗片和毛。頭部小,復眼一對,觸角羽毛狀,口器退化,不能吃食物。胸部三對足,兩對翅,由於人工長期飼養,飛行能力退化。雄蛾身體較雌蛾小,觸角具有較長的羽狀小支。
雌雄蛾全身均密被白色鱗片,體長1.6~2.3cm,翅展3.9~4.3cm。頭部較小。復眼1對,黑色,呈半圓形,口器退化,下唇須細小。觸角1對,羽毛狀,基部粗,末端漸細。雌蛾的觸角灰色,較短,雄者黑色,較雌者長。
前胸節和中胸節吻合。翅2對,均被有白色鱗片,前翅位於中胸部,呈三角形,較大,有3條淡暗色的橫紋,後翅生於後胸,較小,略呈圓形,有2條較深色的平行線。足3對,跗節5節,具1對黑褐色的爪,有綿狀毛。
③ 如何區分蠶蛾的公母
蠶蛾怎麼分辨公母的方法如下:
1、雌蛾體大,爬動慢,雄蛾體小,爬動較快,翅膀飛快地振動。
2、雄蛾身體較雌蛾小,觸角具有較長的羽狀小支。
3、雌雄蛾全身均密被白色鱗片,體長1、6-2、3厘米,翅展3、9-4、3厘米,頭部較小。
4、復眼1對,黑色,呈半圓形,口器退化,下唇須細小。
5、觸角1對,羽毛狀,基部粗,末端漸細,雌蛾的觸角灰色,較短,雄者黑色,較雌者長。
6雌蛾腹部肥碩,末端鈍圓,雄者腹部狹窄,末端稍尖。
④ 蠶蛾各部分有哪些器宮
家蠶蛾雌雄蛾全身均密被白色鱗片。
體長1.6~2.3厘米。
翅展3.9~4.3厘米。
頭部較小。
復眼1對,黑色,呈半圓形。
口器退化,下唇須細小。
觸角1對,羽毛狀,基部粗,末端漸細,雌蛾的觸角灰色,較短;雄者黑色,較雌者長。
前胸節和中胸節吻合,翅2對,均被有白色鱗片;前翅位於中胸部,呈三角形,較大,有3條淡暗色的橫紋;後翅生於後胸,較小,略呈圓形,有2條較深色的平行線。足3對。跗節5節,具1對黑褐色的爪,有綿狀毛。雌蛾腹部肥碩,末端鈍圓;雄者腹部狹窄,末端稍尖。幼蟲即家蠶。
蠶蛾、蠶蛹
圓筒形,灰白色,有暗色斑紋,全體疏生黃褐色短毛,除頭部外,由13個環節組成。
頭小而堅硬,有單眼,觸角,唇、顎及吐絲管。
前3節為胸部,後10節為腹部;前胸節甚小,兩側有橢圓形的氣門,中、後胸節膨大,外表有皺襞;胸足3對,腹足4對,尾足1對。
第8腹節背面中央有尾角1枚。
體內有絲腺,能分泌絲質,吐絲作繭。
幼蟲以嫩桑葉為食,經5齡而作繭;漸次化蛹,成蛾。
蠶的發生次數,每年有一次及二次、四次等,故有一化蠶、二化蠶、四化蠶等名稱,因發生時間不同,又有春蠶、夏蠶、秋蠶等分別,分布很廣。中國大部地區,均有飼養。
本昆蟲的病死幼蟲(白僵蠶)、幼蟲的蛻皮(蠶蛻)、蛹(蠶蛹)、卵子(原蠶子)、卵殼(蠶退紙)、繭殼(蠶繭)、幼蟲的糞便(原蠶沙)亦供葯用,各詳專條。 【採集】於夏季,取雄性蠶蛾,以沸水燙死,曬干。
【化學成分】蠶蛾含蛋白質及游離氨基酸,後者約有20種之多,但無α-氨基異丁酸、脯氨酸及胱氨酸,又只有雌蛾有鳥氨酸,又含脂肪油。有報道,雄蛾的脂肪油,性質極與蠶蛹油相似。
從蛾翅曾分離三種螢光物質,其中主要者為青螢光物質,它是一種喋呤,定名螢光青,據稱與魚類組織中的螢光青是同一物質。
蛾又含細胞色素C,它與脊椎動物、酵母等中的細胞色素C相同,初出蠶蛾一公斤,可分離出細胞色素C結晶70毫克。蠶蛾(及蠶蛹)含變態激素α-脫皮鬆及β-脫皮鬆,其中主要的是α-脫皮鬆。
雌蛾有性誘腺,含引誘雄蛾的物質,它們曾被稱為性誘色素,都是螢光性色素,見光則分解。蠶蛾含維生素B12, 每1000個蛾曾分離維生素B12_17毫克(蛹含36毫克,蠶含75毫克)。又含菸酸。初出的蛾,每天排泄的尿中含菸酸7.2微克。
⑤ 綠尾大蠶蛾的形態特徵是怎樣的
綠尾大蠶蛾的成蟲:體長32~38mm,體豆綠色,密布白色鱗毛。翅粉綠色,前翅前緣紫褐色,前後翅中央各有一橢圓形斑紋,外側有1條黃褐色波紋,後翅尾狀,特長。
卵:扁圓形,初產綠色,後變為褐色,直徑約2mm。
幼蟲:體長80~100mm。黃綠色,粗壯,體節有4~8個毛瘤,上生黑色短刺。
蛹:長約40mm,紫褐色,外包有黃褐色繭。
⑥ 蠶蛾的身體由哪幾部分組成它是昆蟲嗎
蠶蛾是昆蟲,蠶蛾是鱗翅目蠶蛾科的通稱。
蠶蛾可以是指整個鱗翅目有喙亞目內孔次目蠶蛾總科蠶蛾科昆蟲的總稱,有100多種。大多數是會飛的,常見的有野蠶,桑蟥等。
蠶蛾還可以單指家蠶的成蟲,它們的祖先是會飛的,但現已經退化的不會飛了。由於被人類長期馴化的結果,它們的身體龐大,而兩對翅較小,因此已失去飛翔能力,聲明:它們拍打翅膀不代表是在飛翔。
蠶蛾,在古代又別名原蠶蛾、晚蠶蛾,屬食療同源昆蟲。蠶蛾食用歷史悠久,早在唐宋時期,就被皇室視為一種珍貴補品。蠶蛾作為中葯最早記載於《名醫別錄》,謂之「原蠶」。
蠶蛾的成蟲全身被白色鱗片和毛。頭部小,復眼一對,觸角羽毛狀,口器退化,不能吃食物。胸部三對足,兩對翅,由於人工長期飼養,飛行能力退化。雄蛾身體較雌蛾小,觸角具有較長的羽狀小支。
幼蟲叫桑蠶,又叫家蠶,身體有13個體節,體色青白或微紅,有斑或無斑。口器咀嚼式;下唇中央有一小孔,叫吐絲孔。胸部有足三對,能把持桑葉;腹部有足五對,前四對能使身體前進,最後一對叫尾足,能使身體固定在桑葉上。胸、腹部兩側有許多氣門,是體內呼吸系統通外界的門戶。以桑葉為主要食料。經四次蛻皮後成熟,停止進食,吐絲作繭,在繭內化蛹。蛹羽化成蛾,破繭而出。蠶繭可以繅絲,中國是養蠶和利用蠶絲最早的國家。
成蟲中型。體粗壯。無喙,不取食。雌、雄觸角均為櫛狀。足有綿毛。幼蟲身體光滑,第8腹節背面有一短角突,化蛹前幼蟲吐絲結繭。蠶是世界絲蠶,原產中國,已傳布世界各地。由野生馴化為家飼,在中國已有4000多年歷史。各地已育種分化為許多品種,絲色有白有黃。寄主為桑。
雌雄蛾全身均密被白色鱗片,體長1.6~2.3cm,翅展3.9~4.3cm。頭部較小。復眼1對,黑色,呈半圓形,口器退化,下唇須細小。觸角1對,羽毛狀,基部粗,末端漸細。雌蛾的觸角灰色,較短,雄者黑色,較雌者長。前胸節和中胸節吻合。翅2對,均被有白色鱗片,前翅位於中胸部,呈三角形,較大,有3條淡暗色的橫紋,後翅生於後胸,較小,略呈圓形,有2條較深色的平行線。足3對,跗節5節,具1對黑褐色的爪,有綿狀毛。雌蛾腹部肥碩,末端鈍圓,雄者腹部狹窄,末端稍尖。幼蟲即家蠶,圓筒形,灰白色,有暗色斑紋,全體疏生黃褐色短毛,除頭部外,由13個環節組成,頭小而堅硬,有單眼,觸角,唇,顎及吐絲管。前3節為胸部,後10節為腹部。前胸節甚小,兩側有橢圓形的氣門,中、後胸節膨大,外表有皺襞。胸足3對,腹足4對,尾足1對。第8節背面中央有尾角1枚。體內有絲腺,能分泌絲質,吐絲作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