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距離齒狀線多少厘米可以保肛
A. 人的直腸的長度大概為多少厘米
直腸全長12~15cm。
直腸:腸管的最末的一段,上與乙狀結腸相連,下與肛門相連。
直腸位於盆腔內,是大腸的末段。沿骶骨和尾骨前面下行,穿盆膈,終止肛門。直腸在盆膈以上稱盆部,以下部分叫肛門部和肛管。盆部的下端有時呈梭形膨大,稱直腸壺腹。
直腸在前後的方向上有兩個彎曲。上方的彎曲稱直腸骶曲,凸向後側,下方的彎曲凸向前側,稱直腸會陰曲。當進行乙狀結腸鏡檢查時,須順應此二彎曲緩緩插入,以免損傷腸壁。
男性直腸的前方是膀胱、精囊腺和前列腺;女性直腸的前方是子宮和陰道,故可經直腸觸查這些器官。
(1)腫瘤距離齒狀線多少厘米可以保肛擴展閱讀:
折疊直腸的構造:
直腸壺腹內面的粘膜,形成2~3條半月狀的直腸橫襞,其中位於前右側壁的一條,大而恆定,距肛門約7cm,相當於腹膜返折的水平。在通過乙狀腸鏡檢查確定直腸腫瘤與腹膜腔的位置關系時,常以此橫襞作為標志。這些橫襞有支持糞便的作用。
直腸肛管上段的粘膜形成6~10條縱行的粘膜皺襞,叫肛柱。各柱的下端有半月形的小皺襞相連,稱為肛瓣。在肛瓣與相鄰二柱下端之間有小凹陷,稱為肛竇。各肛瓣與肛柱下端,共同連成鋸齒狀的環形線,稱為齒狀線,為皮膚和粘膜相互移行的分界線。
齒狀線以下光滑而略有光澤的環形區域,稱為肛梳或痔環。痔環和肛柱的深面有豐富的靜脈叢,此叢如淤血擴張則易形成痔,在齒狀線以上者稱為內痔,以下者稱為外痔。
直腸周圍有內、外括約肌圍繞。肛門內括約肌由直腸壁環行平滑肌增厚而成,收縮時能協助排便。肛門外括約肌是位於肛門內括約肌周圍的環行肌束,為骨骼肌,可隨意括約肛門。
B. 福州第三人民醫院距離腫瘤醫院多少公里
20.9公里。由網路地圖查詢可得,福州第三人民醫院到腫瘤醫院的路程約為20.9公里,可乘坐地鐵2號線直達。福建省腫瘤醫院位於福州市晉安區福馬路鳳坂,2018年12月4日,被國家衛健委公布為首批腫瘤多學科診療試點醫院。
C. 齒狀線的名詞解釋
機體內齒狀線有兩處,直腸與肛管的分界線;將連接各肛柱下端與各肛瓣邊緣的鋸齒狀環形線稱為齒狀線。齒狀線以上肛管由內胚層的泄殖腔演化而來,其內表面為粘膜,粘膜上皮為單層柱狀上皮,癌變時為腺癌;
齒狀線以下肛管由外胚層的原肛演化而來,其內表面為皮膚,被覆上皮為復層扁平上皮,癌變時為鱗狀細胞癌。此外,齒狀線上、下部分的腸管在動脈來源、靜脈迴流、淋巴引流以及神經分布等方面都不相同。
(3)腫瘤距離齒狀線多少厘米可以保肛擴展閱讀
實驗原理:
窄帶成像技術(NBI)屬於電子染色內鏡技術,利用窄帶光波的成像技術,能夠強調血管和黏膜表面的細微結構,有助於確定病變范圍及血管分布,以415nm和540nm兩個濾光片代替了傳統內鏡的寬頻濾光器,光在黏膜的穿透深度取決於波長的長短,波長越短,穿透深度越淺。
NBI觀察可清晰地顯示組織血管形態,結合放大內鏡(ME)功能的原理類似於顯微鏡,通過放大倍數,重點觀察隱窩、腺管開口或黏膜下血管形態,NBI+ME對於黏膜細微病變顯示明顯優於普通內鏡。
D. 齒狀線的名詞解釋
機體內齒狀線有兩處,直腸與肛管的分界線;將連接各肛柱下端與各肛瓣邊緣的鋸齒狀環形線稱為齒狀線。
齒狀線以上肛管由內胚層的泄殖腔演化而來,其內表面為粘膜,粘膜上皮為單層柱狀上皮,癌變時為腺癌;齒狀線以下肛管由外胚層的原肛演化而來,其內表面為皮膚,被覆上皮為復層扁平上皮,癌變時為鱗狀細胞癌。此外,齒狀線上、下部分的腸管在動脈來源、靜脈迴流、淋巴引流以及神經分布等方面都不相同。
(4)腫瘤距離齒狀線多少厘米可以保肛擴展閱讀:
齒狀線的臨床意義:
1、內外胚層的分界線:齒線是胚胎內、外胚層碰頭會師的地方,所以幾乎所有肛門、直腸先天畸形如鎖肛等都發生在齒線。
2、肛管直腸的結合線:齒狀線以上為直腸,長約12至15厘米,以下為肛管,成人肛管長約1.2至1.5厘米。
3、黏膜皮膚的移行線:齒線是胚胎內、外胚層碰頭會師的地方,所以幾乎所有肛門、直腸先天畸形如鎖肛等都發生在齒線。
4、臟體神經的分界線:齒線以上的神經是植物神經,沒有明顯痛覺,故內痔不痛,手術時是無痛區;齒線以下的神經是脊神經,痛覺靈敏,故外痔、肛裂非常痛,手術時是有痛區,凡是疼痛的肛門病都在齒線下。
5、靜脈、淋巴上下的分流線:齒線以上的血管是直腸上血管,其靜脈與門靜脈系統相通;齒線以下是肛門血管,其靜脈屬下腔靜脈系統。在齒線附近門靜脈與體靜脈相通。齒線以上部分淋巴向上迴流,匯入盆腔淋巴結;齒線以下的淋巴向下迴流,經大腿根部匯入腹腔淋巴結。所以腫瘤轉移,齒線以上向腹腔,齒線以下向大腿根部。
6、排便反射的感覺誘發區:齒線區分布著高度特化的感覺神經終末組織,當糞便由直腸到達肛管後,齒線區的神經末梢感受器受到刺激,就會反射性的引起內、外括約肌舒張、提肛肌收縮,使肛管張開,糞便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