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考公眾距離是多少厘米
① 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四種距離
距離,物與物之間要保持,人與人之間更要保持。開車,歸根結底就是個保持距離的問題。情感,說來說去也是距離沒把握好。所以無論情感事故還是安全事故,首先考慮的是距離。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為人際交往劃分了四種距離。
公眾距離:3.7米~7.6米。在公共場合,無關系或不認識的人之間是這個距離最合適。這里指的是機場、碼頭拉著行李箱時的距離,而不是排隊過擺渡車或擠地鐵。
社交距離:1.2米~3.7米。這是一個桌上吃飯或到某單位辦事的距離,體現出一種公事上或禮節上的較正式關系。
個人距離:46厘米~122厘米。這是同事之間或擁擠辦公區域的距離,若是低於半米,就會感到不舒服,特別是不同性別的人。低於半米就意味著入侵。
親密距離:15厘米~44厘米。15厘米以內,是最親密區間,彼此能感受到對方的體溫、氣息。15厘米~44厘米之間,身體上的接觸可能表現為挽臂執手,或促膝談心。44厘米以內,在異性,只限於戀人、夫妻等之間,在同性別的人之間,往往只限於貼心朋友。
② 人際交往的空間距離有哪幾種
人際交往的四種空間距離
親密距離:0.45米以內是留給親人和親密朋友的距離。
私人距離:0.45~1.2米是兩人正常談話的合適距離。
社交距離:1.2~3.6米是公務或生意關系的常見距離。
公共距離:3.6米以上是面對一大群人演講的距離。
③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霍爾把人們交往距離劃分為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霍爾把人們交往距離劃分為四種空間距離。
1、Public distance 公眾距離:可以達到360cm之遠。
2、Social distance 社交距離:大概由120cm到360cm。
3、Personal distance 個人距離:是由45cm到120cm。(可以伸手碰到對方,雖然認識卻沒有特別關系。)
4、Intimate distance 親密距離:由45cm到零距離。(通常是親人、很熟的朋友、情侶或是夫妻。)
影響因素
交際雙方的相似性、人格互補性、外貌和人格特質的吸引力、雙方的交往頻率、雙方的性別差異、交往環境、社會地位以及文化因素等。
一般來說,夫婦、戀人處於親密,朋友間交往屬於個人區、熟人交往在社會區,一般的公開交往在公眾區。女性的交往距離小於男性。高階層的人相互交往距離大於社會地位低的人。
不同國度、種族,人際距離不同。資料表明,白種美國人、英國人和瑞典人人際距離最遠,義大利人、希臘人人際距離比較近,南美洲人、巴基斯坦人、阿拉伯人人際距離。
④ 公共場所應保持的禮儀距離中,公共距離指大於多少厘米的距離
親密區:35cm以內;
熟人區:1m~1.5m左右;
交際區:1.5m~3m;
公眾區:3m以外。
希望幫到你,望採納。
⑤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分幾種該如何保持距離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分幾種該如何保持距離
人和人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是我們通常都需要做到的事情,需要根據我們的環境歸屬評判我們自身的行為標准,不要做出越距的行為動作,那麼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分幾種,又該如何保持距離呢,下文帶大家了解。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分幾種該如何保持距離1
一、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分幾種
1、公眾距離Public distance
近距離范圍在3。7~7。6米之間,這種距離適合演講者和 聽眾之間的距離,當演講者試圖與某個特定的聽眾談話時,他必須走下講台,使兩個人的距離縮短為個人距離或社交距離,才能夠實現有效溝通。 公眾距離的遠距離范圍在7。6米之外,這是一個幾乎能容納一切人的開放空間,人們在這一空間內,完全可以對其他人「視而不見」,不予交往,因 為相互之間可能沒有任何聯系。
2、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e
這一距離體現了社交性和禮節上的較正式的關系,社交距離的近范圍把握在1。2~2。1米之間,這是一般的工作環境和社交聚會的標准距離。 有這樣一個例子。一次座談會,工作人員安排座位時有個疏忽:兩個並列的單人沙發間沒有擺放增加距離的茶幾,結果,客人不得不盡量靠到 沙發外側的扶手上,身體呈向後仰的姿勢。可見,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關系,要有不同的人際距離,如果距離和情境不對應,一方或雙方就會心態 不適。
3、個人距離Personal distance
近距離范圍在46~76厘米之間,身體上沒有其他親密接 觸,剛好能相互握手 、友好交談。這是與熟人交往的空 間,陌生人交往 時如果進入這個距離,就會對對方構成侵犯。遠距離范圍是 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進入這個空間。不過,通常情況下,較為融洽的熟人之間交往時,保持距離更靠近遠距離范圍的近距離(76厘米)一端,而不熟悉的人之間談話,則更靠近遠距離范圍的遠距離(1。2米)一端。實際生活中,親密距離與朋友距離通常都是非正式社交場合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場合則使用社交距離。
4、親密距離Intimate distance
這個距離就是平時說的「親密無間」,是人際交往中最小的間隔,其 最近距離在15厘米范圍之內,彼此間能夠肌膚相處,耳鬢廝磨,能夠感受 到對方的體溫?氣味、氣息。稍遠的范圍是15~44厘米之間,身體上的接 觸可表現為挽臂執手,勾肩搭背。只有情感密切的人才能達到如此距離。 兩個人之間能達到這種距離的,異性是愛人、戀人,同性是的朋友。 在人際交往中,如果距離不夠接近或過於接近,都會引起對方的反感,遭到排斥。
二、人和人之間如何保持距離
1、尊重
被尊重,是人類比較高層次的情感需求。所有的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尊重讓對方感到自己有價值,對方會從你的尊重中得到他需要的東西。時間長了,對方會離不開你的尊重,相處的關系也就會變得穩固。
2、相信
被別人信任,在某些層面上,尤其是在人際交往關系中,甚至比被尊重還要直接和深刻。信任別人,可以讓別人信心百倍,是一種正面的能量。信任可以給人力量,給人動力,給人安全感。士為知己者死,這就是相信的正效應。
3、理解
每個人的出身不一樣,接受教育的背景不一樣,性格不一樣,甚至性別都不一樣。所以,要學會理解別人,要學會換位思考,要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凡事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來,不能強求別人。
4、平等
尊重別人也好,相信和贊賞別人也好,都需要用真誠心,更需要平等的姿態。與人交往切記,要有自己的尊嚴,不能一味去討好和逢迎。平等的關系,才是最穩固和最長久的關系。遠的范圍是15~44厘米之間,身體上的接 觸可表現為挽臂執手,勾肩搭背。只有情感密切的人才能達到如此距離。 兩個人之間能達到這種距離的,異性是愛人、戀人,同性是的朋友。 在人際交往中,如果距離不夠接近或過於接近,都會引起對方的反感,遭到排斥。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分幾種該如何保持距離2
談戀愛的伴侶和結婚的夫妻之間應該給彼此留空間
夫妻相處之道也就是保持距離之道。
關系再親密的夫妻或者談戀愛的伴侶也要留一些給彼此喘息的空間。如果彼此興趣愛好不一致別強求對方要和自己有一樣的喜好。
可能從談戀愛步入新婚的情侶之初,老婆或者老公的一邊時時刻刻都要貼在對方的身邊不想讓他離開自己視線並且過問每天發生的事情。
有時對方想自己打游戲或者想自己出去和閨蜜逛個街的時間都沒有,硬是要和對方黏在一起。
日子一長夫妻雙方肯定就會有一方按耐不住開始發火了。然後對方就開始總借口工作沒忙完沒時間。後來發展到夫妻的關系越來越疏遠。
其實相愛的`雙方最好維持情感關系的辦法就是即使在同一個屋檐下兩人也保持適當的距離和空間。
愛一個人沒有錯,但以愛之名的束縛和捆綁是愛里最不應該出現的。
兩人要懂得尊重對方學會求同存異而不是試圖干涉對方的自由。
夫妻相處要懂得給彼此留一點空間,含蓄而又適度距離才更有持久新鮮的韻味也才能走得更長久。
父母和子女之間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很多結婚的情侶已經陸續生娃,甚至有些90後結婚之後自己的小孩都開始在上幼稚園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父母能夠接受與子女間有一定的距離。但距離不太遠雙方都能互相照顧還可避免一些矛盾和麻煩。
親子關系不是一種恆久的佔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
做父母的你們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不僅僅是做父母人生的許多時刻都應該懂得進退。
有界限有距離有聯系有守望,和子女之間最佳的距離就是「一碗湯的距離」。
生活上和子女保持「一碗湯」的距離,心理上也要和子女保持「一碗湯」的距離,這樣他們才不會因為太熱而燙到他們也不會因為太冷而涼了心意。
人與人的相處是一門學問,要做好一點真的不容易。離得太遠關系就淡了;可靠得太近了恩怨就來了。
人生如尺要有度。感情如面別越界。人與人之間如水之交方能長久。夫妻可以親密不能無間。
⑥ 人際距離具體體現在哪幾個區域
人際交往中的距離主要分為哪幾區?解答來了!醫學教育網小編為了幫助各位考生更好地備考復習護士考試,專門整理如下。
【提問】人際交往中的距離主要分為哪幾區?
【解答】
(1)親密區:
指溝通雙方距離小於50cm,當護士在進行查體、治療、安慰、愛撫時,與患者之間的距離。
(2)個人區:
指溝通雙方距離在50~100cm之間,人們與親友交談、護士與病人進行交談時主要使用此區距離。
(3)社會區:
指溝通雙方距離在1.1~4m之間,在工作單位和社會活動時常用,如護士同事一起工作時或護士通知病人吃飯等。
(4)公眾區:
指溝通雙方距離在4m以上,一般用於正式公開講話中,如上課、開會等。
想要了解更多2020年護士資格考試精華高頻知識點歡迎關注醫學教育網2020年護士資格考試欄目!這里有2020年護士資格考試政策動態、精華資料及備考技巧!
⑦ 公眾距離是指溝通雙方的距離是多少
公眾距離是指溝通雙方的距離大於360cm。
公眾距離是產生空間勢力圈意識的最大距離。作報告、講課、表演等都屬於此范圍。這個距離是彼此互不熟識的人之間的距離。
公眾距離的遠距離范圍在7.6米之外,這是一個幾乎能容納一切人的開放空間,人們在這一空間內,完全可以對其他人「視而不見」,不予交往,因為相互之間可能沒有任何聯系。
⑧ 公眾距離是指什麼
公眾距離是產生空間勢力圈意識的最大距離。
作報告、講課、表演等都屬於此范圍。
公眾距離一般為360至750厘米。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通過交換位置、使用教鞭、加大態勢動作等方法,
與聽眾「拉近距離」以加強傳播效果。
⑨ 什麼叫做公眾距離,社交距離,個人距離和親密距離
1、親密距離
這是人際交往中的最小間隔或幾無間隔,即我們常說的「親密無間」,其近范圍在15厘米之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觸手可及」,彼此間可能肌膚相觸,耳鬢廝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對方的體溫、氣味和氣息。
遠范圍也僅是15厘米到44厘米之間,面對面能夠清楚地看見對方的表情和眼神,身體上的接觸可能表現為挽臂執手,或促膝談心,仍體現為親密友好的人際關系。
2、個人距離
這是人際交往中稍有分寸感的距離少有直接的身體接觸。近范圍距離為46~76厘米之間,相當於兩臂的距離,僅能保證相互親切握手,友好交談。這是與熟人交往的空間。如果與素昧平生的人保持這種距離,就會構成對別人的侵犯。遠范圍是76~122厘米。
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進入這個空間,不過,熟人之間保持的距離更靠近遠范圍的近距離一端,而陌生人之間談話則更靠近遠范圍的遠距離一端。
3、社交距離
這已完全超出了親密或熟人的人際關系,而是體現出一種社交性或禮節上的較正式關系。近范圍為1.2~2.1米,相當於一個人豎躺在兩人中間的距離,一般在工作環境和社交聚會上,人們都保持這種程度的距離。
社交距離的遠范圍為2.1~3.7米,表現為一種更加正式的交往關系。公司的經理們常用一個大而寬闊的辦公桌,並將來訪者的座位放在離桌子一段距離的地方,這樣與來訪者談話時就能保持一定的距離。
如企業或國家領導人之間的談判,工作招聘時的面談,教授和大學生的論文答辯等,往往都要間隔一張桌子或保持一定距離,這樣就能增添一種莊重的氣氛。
4、公眾距離
這是公開演說時演說者與聽眾所保持的距離。近范圍約3.7~7.6米,遠范圍在10米之外。這是一個幾乎能容納一切人的「門戶開放」的空間,人們完全可以對處於空間的其他人「視而不見」,多用掃視,少有注視,因為相互之間未必發生一定聯系。
因此,這個空間的交往,大多是當眾演講之類,當演講者試圖與一個特定的聽眾談話時,他必須走下講台,使兩個人的距離縮短為個人距離或社交距離,才能夠實現有效溝通。
(9)護考公眾距離是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刺蝟效應(Hedgehog Effect),來源於西方的一則寓言,說的是在寒冷的冬天裡,兩只相愛的刺蝟要相依取暖,一開始由於距離太近,各自的刺將對方刺得鮮血淋漓,後來它們調整了姿勢,相互之間拉開了適當的距離,不但互相之間能夠取暖,而且很好地保護了對方。
其實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刺蝟效應。刺蝟效應反映了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即每個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圍有一個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間,它就像一個無形的「氣泡」一樣,為自己「割據」了一定的「領域」。
為此,一位心理學家試圖用實驗來證明這一論斷:他在大學里選擇了一間剛剛開門的大教室,當裡面只有一位同學時,心理學家走進去,並坐在他或她的旁邊。試驗重復進行了整整80個人次,最終得出這樣的結論。
在一個空曠的教室里,沒有一個被試者能夠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盡管心理學家嘗試著變化自己的位置,比如分別坐在被試者的左邊,右邊,前面或後面,但是被試驗者在不知道這是在做實驗的情況下,更多的人選擇立即默默地遠離到別處坐下,有人則乾脆提出:「你想干什麼?」
由此可見,人們對這個自我空間的保護意識很強烈,人的這個自我空間一旦被侵犯,就會產生不舒服、不安全的感覺,甚至因此惱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