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計量單位 » 新生兒食道多少厘米

新生兒食道多少厘米

發布時間: 2023-01-25 09:03:35

① 簡述嬰兒期生長發育的特徵

簡述嬰兒期生長發育的特徵

簡述嬰兒期生長發育的特徵,每一個人都是從一個小嬰兒成長到大人的的,嬰兒期通常是指從出生到滿1周歲以前的一段時期。不同時期成長特點不同,簡述嬰兒期生長發育的特徵。

簡述嬰兒期生長發育的特徵1

1、身體發育規律:新生兒出生1個月內,一般來說體重增加1千克是正常的。這與嬰兒出生時的體重密切相關。出生體重越大,滿月後體重相對越大;出生體重越小,滿月後體重相對越小。

2、身高發育規律:新生兒出生時的平均身高是50厘米,個體差異的平均值在0.3,0.5厘米之間,男、女新生兒平均有0.5厘米的差異。新生兒滿月前後,身高增加3厘米,5厘米為正常。新生兒出生時的身高與遺傳關系不大,但進入嬰幼兒期,身高增長的個體差異性就表現出來了。

3、頭尾發育規律:新生兒頭圍的平均值是34厘米。頭圍的增長速度,在出生後頭半年比較快,但總變數較小,從新生兒到成人,頭圍相差也就是從十幾厘米到二十厘米。滿月前後,寶寶的頭圍比剛出生時增長兩三厘米。頭圍增長是否正常,反映著大腦發育是否正常。小頭畸形、腦積水都會影響寶寶的智力發育。

4、囟發育規律:很多人認為,寶寶的囟門是命門,不能碰,碰了囟門會變啞。這種說法是沒有科學根據的,新生兒前囟門的斜徑平均是2.5厘米,也有個 體差異。但寶寶前囟門如果小於1厘米,或大於3厘米,就應引起重視,因為前囟門過小常見於小頭畸形,前囟門過大常見於腦積水、佝僂病、呆小病。

簡述嬰兒期生長發育的特徵2

1、體重嬰兒在生後第3~4天雖有生理性體重下降,但喂養得當7~10天可恢復至出生體重。合理的喂養和護理使日後體重增長迅速,前6個月體重增長速度大於後6個月。1歲時的體重達到出生時的3倍。

1歲以內的嬰兒體重計算公式是:

<6月齡嬰兒體重(kg)=出生體重+月齡×0.7kg

7~12月齡嬰兒體重(kg)=6+月齡×0.25kg

2、身長嬰兒出生時身長平均約為50cm,前3個月身長增長約等於後9個月的身長增長。1歲時平均75cm,約是出生時的1.5倍。

3、頭圍出生時相對較大,約為32~34cm,生長速度與身高體重相似,前3個月的增長約等於後9個月的增長。1歲時平均為46cm。

4、乳牙多於生後6~8個月萌出,最早可於4個月萌出。

5、生長發育迅速由於每天需要的總熱量和蛋白質相對較高,但其消化功能尚不完善,再加上6個月後從母體獲得的被動免疫抗體逐漸消失,主動免疫功能發育不成熟,此期若護理不當極易發生消化功能紊亂和患感染性疾病,如佝僂病、缺鐵性貧血、腹瀉和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簡述嬰兒期生長發育的特徵3

體格發育特點

1、體重

新生兒出生時,體重平均為3.3kg(2.5-4.0kg)。

6個月以前的嬰兒,體重平均每月增長0.6kg,在4-6個月時體重增至出生時的2倍。

7個月以後體重平均每月增長0.5kg,1歲時體重達到或超過出生時的3倍。

生後第一年是體重增長最快的時期,為第一個生長高峰。

嬰兒體重可按下面公式估計:

前6個月體重(kg)=出生體重(kg) +月齡x0.6(kg);

後6個月體重(kg)=出生體重(kg) +3.6kg+(月齡-6) x0.5(kg)。

2、身長

身長是反映嬰兒骨骼系統生長的指標,為從頭頂部至足底的垂直長度。足月新生兒平均身長為50cm。在1歲時增長約50%,達75cm。

3、頭圍和胸圍

頭圍反映嬰兒腦及顱骨的`發育狀態。嬰兒出生時頭圍約34cm。嬰兒期頭圍平均每月增加1cm。

胸圍是嬰兒胸廓及胸肌發育程度的指標。

嬰兒出生時胸圍比頭圍小,但增長速度快,7個月至1歲時,胸圍和頭圍基本相等,稱之為胸圍交叉。

胸圍交叉的時間與嬰兒營養、胸廓的發育有關。胸圍交叉時間越早,嬰兒身體越健康。

消化系統發育特點

嬰兒的消化路官發育未成熟,功能未健全。

新生兒的唾液腺欠成熟,唾液分泌較少,唾液中澱粉酶含量低。

3-4個月時睡液腺逐漸發育完善,唾液澱粉酶分泌也逐漸增加,7個月起作用增強。

新生兒的胃容量較小,為20~50mL,出生後第10天時增加至約100ml,1-3月時為90-150ml, 6個月時為150-200mL,1歲時達250-300ml。

嬰兒的胃呈水平位,在餵奶後易出現溢奶或嘔吐。胃排空母乳的時間為2-3小時。

新生兒的小腸為自身長度的6-8倍,腸壁肌層薄弱,通透性強。

新生兒消化道已能分泌消化酶,但消化酶活性較低,出生後第4個月胰澱粉酶才達到正常水平。

胰脂肪酶的活性亦較低,肝臟分泌的膽鹽較少,脂肪的消化與吸收較差。

腦和智力發育特點

人的智力發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年齡越小,神經系統發育速度越快。

出生時腦的重量約為370g,到6月齡時腦的重量約增加1倍,7歲已經接近成人腦的重量,腦神經細胞的分化在3歲時已基本完成。

3歲前是腦細胞數量的增長期,3歲後腦細胞數量不再增加,主要是腦細胞的重量和體積以及形態結構的變化。

因此,在3歲前的嬰幼兒期,腦細胞處於快速分化增殖期,合理的營養供給對腦組織和智力發育非常重要。

② 2個月嬰兒發育標准

2個月嬰兒發育標准

2個月嬰兒發育標准,兩個月的嬰兒在外表上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媽媽們需要時刻的注意這樣的改變,這樣才能參與到孩子的成長發育間去,一起來看看2個月嬰兒發育標准吧。

2個月嬰兒發育標准1

1、這個時期,男嬰兒的身體高度可以達到52.2~65.7厘米之間,重量比剛出生的時候增加了不少,可以達到33.94~7.97公斤,而對於女寶寶女嬰兒來說,數值就相對小一些,身體的高度是51.1~64.1厘米,體重保持在3.72~7.46公斤。

2、嬰兒的動作比以前增加了不少,可以和媽媽發出會心的微笑,對於近距離的東西能夠看的很清晰,所以要在嬰兒的床前方,懸掛色彩艷麗的毛絨玩具或者紅色的氣球,及時的進行移動,這種方法能夠有效的幫助嬰兒視力很好的進行發育。

3、在生活中如果是用媽媽的乳汁來給嬰兒喂養,母親的一日三餐,多吃那些含有維生素的食物,並且交叉的食用瘦肉雞蛋魚,採取一些好的烹調方法,盡量避免到外面吃那些油特別大的食品,同時也要減少購買超市裡的速食產品,因為這些食材裡面肯定加入了添加劑,很容易對身體帶來影響。

嬰兒生長發育特點有哪些

從出生到一周歲的嬰兒期是人體生長發育最為迅速的時期,表現為體重從出生時的平均3kg增至1歲時的9kg以上,身高從50cm增至75cm,頭圍從34cm增至46cm,上臂圍從11cm增至16cm等。

嬰幼兒的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和腎臟等尚未發育完善,對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和對代謝產物的排泄能力較低。因此,膳食組成、烹調方法及餐次等應顧及其生理特點。

嬰兒生長發育的規律

1、嬰幼兒生長發育有連續性和階段性,年齡越小體格增長越快。生後6個月內生長最快,尤其在出生3個月內。

2、各系統器官發育不平衡。各系統發育快慢與不同年齡生理功能有關。神經系統發育先快後慢,生殖系統先慢後快。神經系統發育先快後慢,生殖系統先慢後快。

3、嬰幼兒生長發育一般遵循由上到下,有近到遠,由粗到細,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規律。如運動是先抬頭,後挺胸,再會坐,站和走;先抬臂和伸臂,後控制雙手的活動;先控制腿,再控制腳的活動等。

4、生長發育在一定范圍內受先天和後天因素的影響而存在差異。因此嬰幼兒生長發育是否正常應考慮各種因素對個體的影響。

2個月嬰兒發育標准2

2個月嬰兒發育特點

項目 男 嬰 女 嬰

體重(平均) 6.03公斤 5.48公斤

身高(平均) 60.30厘米 58.99厘米

頭圍(平均) 39.84厘米 38.67厘米

胸圍(平均) 40.10厘米 38.78厘米

坐高(平均) 40.00厘米 39.05厘米

動作發育 孩子仰卧時,大人稍拉其手,頭可以自己稍用力,這完全後仰了。他的雙手從握拳姿勢逐漸松開。如果給他小玩具,他可無意識地抓握片刻。要給他餵奶時,他會立即做出吸吮動作。會用小腳踢東西。

語言發育 嬰兒在有人逗他時,會發笑,並能發出「啊」、「呀」的語聲。如發起脾氣來,哭聲也會比平常大得多。這些特殊的語言是孩子與大人的情感交流,也是孩子意志的一種表達方式,家長應對這種表示及時做出相應的反應。

感覺發育 當聽到有人與他講話或有聲響時,孩子會認真地聽,並能發出咕咕的應和聲,會用眼睛追隨走來走去的人。

如果孩子滿2個月時仍不會笑,目光呆滯,對背後傳來的聲音沒有反應,應該檢查一下孩子的智力、視覺或聽覺是否發育正常。

睡眠 兩個月的孩子睡眠較一個月的孩子要短些,一般在18小時左右。白天孩子一般睡3-4覺,每覺睡1.5-2小時左右,夜晚睡10-12小時。白天醒一覺後可持續活動1.5-2小時。

2個月嬰兒發育標准3

2個月寶寶的體格發育狀況

1、體格發育

體重:男嬰平均體重約為5.60千克左右,女嬰體重約為5.10千克左右。

身長:男嬰平均身長58.5厘米左右,女嬰平均身長56.8厘米左右。

頭圍:男嬰頭圍為39.6厘米左右,女嬰為38.6厘米左右。

2、神經精神的發育

寶寶會把頭轉向發出聲響的方向;會用眼睛跟蹤看到的東西(如嘩啷棒、人臉等);會目不轉睛地注視明亮色彩(如紅色和橙色)。當在耳邊鳴鈴時,孩子的表情有變化;當把嘩啷棒放到他手心裡時,他會握住它,但馬上又鬆手丟掉。

3、身體技能發育

這個月的寶寶還不能主動把手張開,但會把攥著的小拳頭放在嘴邊吸吮,甚至放得很深,幾乎可以放到嘴裡,但不會把指頭分開放到嘴裡,也就是說這么大的寶寶不是吸手指,是吸拳頭,和大寶寶不同,小嬰兒攥拳頭是把拇指放在四指內,而不是放在四指外,這是小嬰兒握拳的特點。

4、視覺發育

兩個月以內的嬰兒最佳注視距離是15~25厘米,太遠或太近,雖然也可以看到,但不能看清楚。

能夠很容易地追隨移動的物體,兩眼的肌肉已能協調運動,能夠追隨亮光,喜歡看顏色鮮艷的東西。

對看到東西的記憶能力進一步增強,表現在,當看到媽媽爸爸的臉時,會表現出欣喜的表情,眼睛放亮,顯得非常興奮。媽媽爸爸也會送給寶寶愛的眼神,這種對視就是母愛、父愛的體現,寶寶會很幸福,對寶寶身心發育是非常有利的。

5、語言發育

此時的寶寶還不能用語言來表達,但已經有表達的意願。當媽媽爸爸和寶寶說話時,您可能會驚奇的發現,寶寶的小嘴在做說話動作,嘴唇微微向上翹,向前伸,成O形。這就是想模仿媽媽爸爸說話的意願,媽媽爸爸要想像著寶寶在和你說話,你就像聽懂了寶寶的話,和寶寶對話,這就是語言潛能的開發和訓練。盡量多和寶寶說話,開發寶寶語言學習能力。

6、情感和社交發育

這個月內,孩子每天將花費更多的時間觀察他周圍的人並聆聽他們的談話。他明白他們會喂養他,使他高興,給他安慰並讓他舒服。當看到周圍人笑時他感到舒心,他似乎本能知道他自己也會微笑。而他咧嘴笑或做鬼臉的動作和表情將變成真正的`對愉快和友善的表達。

開始會表現出悲痛、激動、喜悅等情緒了。可以通過吸吮使自己安靜下來。在寶寶情緒很好時,對著他做出多種面部表情,使寶寶逐漸學會模仿面部動作或微笑。敏感地對待寶寶最初的情緒體驗,盡量細心和耐心地與寶寶打交道。

貼心提示:每個嬰兒之間都有差異,我們提供的只是一個平均值。您孩子的發育或早或晚於這個標准都是正常的,如果相差得太遠,建議您向專家咨詢。

寶寶怎麼護理

1、2個月寶寶護理之睡眠問題

寶寶的睡眠開始有規律,晚上睡眠時間可延長至4-5個半小時,睡眠時要觀察小兒的姿勢是否正確,一般吃飽後夜裡盡量不要再喂,一般不尿也就不要換尿布,任其熟睡至天亮,寶寶蓋的被要輕軟、溫暖、舒適,不宜太多。

2、2個月寶寶護理之著裝問題

保溫性好的織品,以毛織品為最、棉織品其次。透氣性好的織品可以把皮膚排出的汗液和污氣散發出去,使皮膚保持乾燥,並調節體溫。一般毛、綿、纖維吸濕性好,並能較快散發,使織品保持乾燥,有利於皮膚的清潔。

3、2個月寶寶護理之洗澡問題

給新生兒洗澡最好一天一次,室溫保持在26℃~28℃,水溫在38℃~50℃之間,選用嬰兒專用的浴液,擦洗頸部、腋下、腹股溝等皮膚皺折處,並在每次大、小便後,用溫水擦洗臀部及會陰部,以保證新生兒舒適、干凈。每次洗澡的時間安排在餵奶前1~2小時,以免引起吐奶。

4、2個月寶寶護理之皮膚問題

4.1、水溫要得當。對於小孩子來說,每天洗一兩次臉就夠了,還要注意水溫不要過高。反復幫寶寶洗手洗澡,特別是常用洗手液沐浴露等,水溫過高和使用鹼性用品都容易沖洗掉孩子肌膚上的油分,寶寶的皮膚就會出現干、裂、紅、癢等症狀。

4.2、選擇適合嬰幼兒肌膚的護理產品。事實上,對於嬰幼兒來說,清水其實是最好的清潔劑。給嬰幼兒選擇面部或身體的清潔用品時,首先要選擇功能比較簡單的產品,除了清潔之外的功能越少越好,尤其是不要有殺菌等功能的,免得刺激孩子幼嫩的皮膚,引起過敏。另外,可以會為嬰幼兒配製一些像維生素E霜或是硅霜等等。

2個月的寶寶有什麼變化

1、動作活動逐漸協調

現在寶寶的頸部力量已有所加強,可以趴在床上或大人的胸前,以腹部為支撐,把頭稍稍抬起一會兒,而且還能左右轉動他的小腦袋。如果你把寶寶抱起來,或靠坐在你的身上,寶寶的頭已可以直立片刻,但時間不要長,以免寶寶疲勞。寶寶胳膊和腿的動作也協調了一些,說明他控制肌肉的能力有所加強。

2、辨別媽媽的聲音和氣味

這時的寶寶已能辨別媽媽的聲音和氣味,即使媽媽不在眼前,只要聽到媽媽的聲音,寶寶就會表現出興奮的樣子,如果寶寶正因寂寞無聊而啼哭,聽到媽媽的聲音,寶寶也會很快安靜下來。

3、睡眠、吃奶有規律了

現在寶寶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睡眠、吃奶和排便規律及習慣,有的寶寶夜裡已能睡4~6個小時的長覺,但寶寶之間的差異很大,有的寶寶夜裡還需要媽媽喂2~3次奶。特別是母乳喂養的寶寶吃奶間隔時間短,因為母乳比較好消化,所以吃母乳的寶寶大便次數也比吃牛奶的寶寶多,需要媽媽更多的照料。

③ 食管壁分為幾層

食管壁分為4層,分別為:

1、粘膜層,粘膜層包括上皮、固有層和粘膜,粘膜層的上皮較厚,屬於未角化復合體扁平上皮,它具有抗摩擦和保護食管的作用。在食管和賁門交界處,層狀扁平上皮會突然變成單個柱狀上皮,固有層是一緻密的結締組織,內有食管腺管,而粘膜的肌層則由縱向肌肉組成。

2、粘膜下層,粘膜下層由厚而疏鬆的結締組織組成,含有通過導管將粘液分泌到食管腔內的食管腺體。粘膜和粘膜下層形成七個到十個縱向褶皺,橫斷面呈星形。當食物通過食道時,皺襞會消失。

3、肌層,食管肌層分內環、外縱兩層,厚約2毫米,二層之間夾有彈力纖維,食管上段的肌層屬橫紋肌,其後方缺乏縱行的肌纖維。在食管的兩端環行肌較為發達,類似括約肌。食管中段是橫紋肌與平滑肌混合存在的區域,食管下段全由平滑肌組成。

4、外膜,外膜由疏鬆的纖維組織組成,包含大血管、淋巴管以及與食管周圍器官相連的神經。

(3)新生兒食道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食管是咽和胃之間的消化管。位於脊柱的前方。上端於第6頸椎下緣高度與咽相接,下端穿過膈肌於11胸椎左側與胃的賁門口相連,全長約25厘米,從中切牙至食管末端的長度約40~42厘米。食管在全身發育開始時長度是非常的短,,隨著頸部的伸長和心肺的下降,而逐漸增長。

食管作為人體器官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上連咽部,下接胃部賁門的重要作用。食物在食管的推進不是靠重力,而是靠肌肉有節律地收縮和鬆弛,迫使食物進入胃,故其主要作用是向胃內推進食物。

④ 新生兒發育的五大特點

新生兒發育的五大特點

新生兒發育的五大特點,根據新生兒的生長規律和特點可以觀察自己的孩子的成長是否符合標准和正常,這樣能夠幫助新手父母更好的照顧孩子,下面一起看看新生兒發育的五大特點。

新生兒發育的五大特點1

1、外觀特點

新生兒皮膚呈粉紅色,皮膚表面有一層薄白色胎脂。足月兒胎毛不多,僅在顱部或額面、骶尾部可見;胎毛多,未脫落表示未成熟。由於新生兒的皮膚細嫩,毛細血管豐富,保護功能不強,稍不注意容易損傷,細菌感染後容易發生膿皰瘡、癤子和其它病症。新生兒頭顱較大,頭長占身長1/4,顱縫可能未閉或顱骨邊緣重疊(為產道內受擠壓所致)口腔粘膜光滑薄嫩;牙齦及上齶可見白點為上皮珠,粘液腺阻塞,對吸吮無妨,不可挑破。

2、體溫

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尚未完善,體溫不易穩定。因皮下脂肪較薄,體表面積相對較大,容易散熱過多,故須對新生兒注意保暖,防止低體溫,以免引起硬腫症。

3、體重

新生兒由於排胎糞,皮膚也開始排泄水分,一般吃奶又較少,在出生後4~5天內,會出現重量性的體重下降,約下降出生時體重的3%~9%,隨後體重逐漸回升,大約在第10天左右又恢復到出生時的體重,但如果喂養不當,或奶量不足,都可影響體重的增長。

4、新生兒黃疸

出生後3~4天約50%的新生兒皮膚與鞏膜出現黃染,多在7~10天後自然消失。新生兒血液中多的紅細胞被破壞後產生大量膽紅質,因新生兒肝功能不健全不能使間接膽紅質變為直接膽紅質從膽道排出,結果過多的膽紅質集存在血液內,發生黃疸。若黃疸持續不退並加重,多為病理現象,應檢查有無敗血症、母嬰血型不合等所致的溶血性黃疸、先天性膽道畸形或肝炎等疾病。

5、新生兒消化道

新生兒的胃最初只能容不足30毫升的流食,兩周內可逐漸增到50毫升左右,新生兒胃容量小,胃的位置呈水平位,故常見新生兒哺乳後溢乳或吐奶。出生後12小時開始排出糞便,呈深綠色或黑色粘稠糊狀,稱為「胎便」,它是胎兒在宮內吞入羊水中胎毛、胎脂、角化上皮和腸道分泌液、膽汁等混合物,以後隨著哺乳,轉為過渡性糞便,逐漸轉黃色,胎便約於3~4日內排盡。若出生後24小時尚不見胎便排出,應檢查嬰兒肛門、腹部,有無肛門閉鎖或其他異常。

新生兒發育的五大特點2

新生兒期的生長發育特點是什麼

1、身體發育規律:新生兒出生1個月內,一般來說體重增加1千克是正常的。這與嬰兒出生時的體重密切相關。出生體重越大,滿月後體重相對越大;出生體重越小,滿月後體重相對越小。

2、身高發育規律:新生兒出生時的平均身高是50厘米,個體差異的平均值在0.3,0.5厘米之間,男、女新生兒平均有0.5厘米的差異。新生兒滿月前後,身高增加3厘米,5厘米為正常。新生兒出生時的身高與遺傳關系不大,但進入嬰幼兒期,身高增長的個體差異性就表現出來了。

3、頭尾發育規律:新生兒頭圍的平均值是34厘米。頭圍的增長速度,在出生後頭半年比較快,但總變數較小,從新生兒到成人,頭圍相差也就是從十幾厘米到二十厘米。滿月前後,寶寶的頭圍比剛出生時增長兩三厘米。頭圍增長是否正常,反映著大腦發育是否正常。小頭畸形、腦積水都會影響寶寶的智力發育。

4、囟發育規律:很多人認為,寶寶的囟門是命門,不能碰,碰了囟門會變啞。這種說法是沒有科學根據的,新生兒前囟門的斜徑平均是2.5厘米,也有個 體差異。但寶寶前囟門如果小於1厘米,或大於3厘米,就應引起重視,因為前囟門過小常見於小頭畸形,前囟門過大常見於腦積水、佝僂病、呆小病。

新生兒期保健的要點是什麼

1、母乳是嬰兒最佳食物,頻繁吸吮促進乳汁分泌;有助於胎便排出,促使黃疸消退。

2、被服:選擇柔軟,吸水,寬松,透氣,顏色淺淡的棉織品。尿布要勤換洗。

3、保溫:室溫20-22℃之間,濕度55-65%。空調不宜過低可在27-28℃左右為宜。

4、臍帶:臍帶保持乾燥,避免大小便污染。每日用碘伏棉簽清潔,不用龍膽紫、消炎粉、臍帶粉。

5、皮膚粘膜:注意皮膚清潔,衛生,尤其是皮膚褶皺處的清潔乾燥。防止皮膚擦傷,每次大便後用溫水洗臀部。不要擠壓嬰兒乳房硬結。

新生兒發育的五大特點3

新生寶寶的生理發育有以下特點:

1、體重增加迅速

新生兒剛出生時體重約為3000克,身高約50厘米。過三四天後,體重會稍微有所減輕,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一周後,體重會恢復到原來狀態,這以後,新生兒的體重會以平均每天30-40克的速度增長。

2、不停地睡覺

新生兒沒有晝夜之分,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睡眠中度過的,經常是小肚子一餓就會哭起來。等吃完奶、換好尿布,馬上又會接著睡,每天就是如此反復生活。

3、容易溢奶

新生兒的食道下部括約肌鬆弛,容易溢奶,並且消化功能不完善,如提早喂澱粉(米、面)類食物可能會引起消化不良。

4、有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體內的紅細胞、白細胞均比較高,黃疸也較普遍。

5、體溫高

新生兒的體溫比成人高,常在37℃左右。吃奶後和哭後就更高。新生兒自己還不能適當地調節體溫,所以,父母要注意,不能讓他太熱也不要讓他太冷,要將室溫保持在20℃左右。當新生兒的體溫在37. 5C以上或36C以下時,就是生病了。

6、呼吸數、脈搏數高於成人2倍

剛出生的新生兒的呼吸運動較淺表,呼吸頻率較快,呼吸不規則,呼吸以膈肌為主。新生兒由於是腹式呼吸,所以,在測量新生兒的呼吸數時,要把手輕輕放在新生兒的小肚子上,數肚子上下運動的次數。測量脈搏則要把手貼在新生兒手腕的動脈部位。

7、頭大、心跳快

與四肢相比新生兒的頭要相對大些,但因為他的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全、神經鞘沒有完全形成,觸動身體的某一處,全身都會抖動。這時,新生兒的心臟速度可達到每分鍾120 ~140次,常可聽到雜音,以後會逐漸減慢。

8、大便多樣

新生兒出生後,馬上就會排出發黑的胎便,但慢慢就會正常了。大便次數和形狀因新生兒的不同而有各種各樣,不用擔心。大便顏色有綠色或金黃色,撒尿的次數也各不相同。不論是哪種樣子,只要新生兒吃奶吃得好、睡覺睡得好就沒問題。

9、脫皮

幾乎所有的新生兒都有脫皮的現象,這是因為新生兒皮膚最上層的角質層發育不完全,容易脫落。此外,新生兒連接表皮和真皮的基底膜並不發達,使表皮和真皮的連接不夠緊密,造成表皮脫落的機會增多。這種脫皮現象全身部位都有可能出現,但以四肢、耳後較為明顯,只要於洗澡時自然脫落即可,無需特別的保護措施或強行撕下。注意:若出現脫皮合並紅腫或水泡等其他症狀,則需要就診。

⑤ 食道在什麼位置

食道位於身體上半身脊椎前方,上部連接咽喉,沿脊柱椎體下行,下部胃的賁門相連,全長約25厘米,其直徑平均為2cm。是輸送食物的扁圓形肌性管道,由環節肌層和縱行肌層組成,食管的粘膜濕潤而光滑,呈粉紅色,下段食管粘膜略呈淺灰色。

食管依照行程可分為頸部、胸部、腹部三段。食管主要。由於這兩種肌肉的收縮蠕動,迫使食物進入胃,所以它的主要作用是向胃內推進食物。

(5)新生兒食道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食管作為運輸食物的器官,對人體營養吸收有著重要作用,為保護食管,在日常飲食中,需注意避免以下行為:

一、趁熱吃喝

食道黏膜正常耐受溫度在40℃~50℃,超過這一范圍就容易發生損傷,造成破損、潰爛等機械損傷。雖然黏膜上皮有增生和修復功能,損傷後會自行恢復,但長期反復刺激會導致黏膜慢性損傷,可能誘發癌變。

二、喜食腌制、熏制、燒烤食品

腌制會使食品中的亞硝酸鹽明顯增高,亞硝酸鹽含量越高,致癌性越大。此外,燒烤、熏制食品、油炸食品等也含有很多亞硝酸鹽。

三、無辣不歡

有研究表明,過量吃辣椒與癌症風險增加相關,過於辛辣的食物容易損傷食管上皮,引起上皮細胞變性,造成黏膜炎症,影響細胞核酸代謝,增加致癌物的敏感性,有可能促使食管發生癌變。

四、吃飯太快

吃太快會使食物不能進行充分咀嚼,顆粒粗糙的飯菜容易損傷食管黏膜上皮,引發急性炎症。久而久之,急性炎症很可能形成慢性炎症,增加食道癌風險。

⑥ 生物問題

物質代謝是在細胞內進行的 。

消化道內發生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蛋白質、脂肪、糖類等 。

消化系統

我們的身體需要營養物質的均衡供應,才能促使機體生長,修補衰老凋亡的組織細胞,並提供身體各種生理活動所需要的能量。這些營養物質都是從我們所攝人的食物中提取出來的。把食物從復雜的大分子物質水解成簡單的、容易被機體吸收的小分子物質,叫做消化吸收過程。這一過程是通過消化系統這組器官來完成的。 消化系統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組成。消化管是食物通過的一種管道,它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包括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大腸(包括盲腸、結腸、直腸)和肛門構成。消化腺有大小兩種,大消化腺有唾液腺、肝和胰,小消化腺則位於消化管壁內,如胃腺、腸腺和十二指腸腺。

消化系統的消化作用包括機械性消化與化學性消化兩種。食物在口腔內經過牙齒的切割咀嚼以及舌的攪拌,和唾液混合成食團,然後藉助吞咽活動,使食團經咽腔和食道送人胃內。在胃內,通過胃壁的蠕動起到機械加工作用(又叫物理性消化作用),加上胃液中的鹽酸和胃蛋白酶參與的化學性消化,使食物初步消化成粥樣食糜。食糜進入小腸後,藉助各種消化酶和腸蠕動最後完成消化和吸收營養物質的工作。餘下的食物殘渣進人大腸,其中水分被吸收,其餘的則逐漸被腐化形成糞便,經肛門排出體外。可見,消化管上部以物理性消化為主,消化管下部則以化學性消化為主。總之,消化過程是在神經體液的調節下,通過物理性和化學性的聯合消化作用而完成的一系列復雜的生理活動。

消化系統由消化管和消化腺兩部分組成。
消化管是一條起自口腔延續為咽、食管、胃、小腸、大腸、終於肛門的很長的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和大腸(盲腸、結腸、直腸)等部。
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兩種。小消化腺散在於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內,大消化腺有三對唾液腺(腮腺、下頜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它們均借導管,將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內。

消化系統的基本功能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供機體所需的物質和能量,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除維生素、水和無機鹽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等物質均不能被機體直接吸收利用,需在消化管內被分解為結構簡單的小分子物質,才能被吸收利用。食物在消化管內被分解成結構簡單、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就稱為消化。這種小分子物質透過消化管粘膜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和淋巴液的過程就是吸收。對於未被吸收的殘渣部分,消化道則通過大腸以糞便形式排出體外。

在消化過程中包括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兩種形式。
食物經過口腔的咀嚼,牙齒的磨碎,舌的攪拌、吞咽,胃腸肌肉的活動,將大塊的食物變成碎小的,使消化液充分與食物混合,並推動食團或食糜下移,從口腔推移到肛門,這種消化過程叫機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
化學性消化是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對食物進行化學分解而言。由消化腺所分泌的種消化液,將復雜的各種營養物質分解為腸壁可以吸收的簡單的化合物,如糖類分解為單糖,蛋白質分解為氨基酸,脂類分解為甘油及脂肪酸。然後這些分解後的營養物質被小腸(主要是空腸)吸收進入體內,進入血液和淋巴液。這種消化過程叫化學性消化。
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兩功能同時進行,共同完成消化過程。

參考:消化系統疾病||消化和吸收
參考資料:
人體消化系統包括哪些器官?
人體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兩大部分組成。
人體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包括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和大腸(包括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在臨床上,常把消化道分為上消化道(十二指腸以上的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十二指腸以下的消化道)。
消化腺包括口腔腺、肝、胰腺以及消化管壁上的許多小腺體,其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
人體在整個生命活動中,必須從外界攝取營養物質作為生命活動能量的來源,滿足人體發育、生長、生殖、組織修補等一系列新陳代謝活動的需要。人體消化系統各器官協調合作,把從外界攝取的食物進行物理性、化學性的消化,吸收其營養物質,並將食物殘渣排出體外,它是保證人體新陳代謝正常進行的一個重要系統。

上、下消化道是如何區分的?
上、下消化道的區分是人為的,它是根據其在Treitz韌帶的位置不同而分的。位於此韌帶以上的消化管道稱為上消化道,Treitz韌帶以下的消化管道稱為下消化道。
Treitz韌帶,又稱十二指腸懸韌帶,從膈肌右角有一束肌纖維索帶向下與十二指腸空腸曲相連,將十二指腸空腸固定在腹後壁。Treitz韌帶為確認空腸起點的重要標志。

上消化道有哪些器官,有什麼功能?
上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腸組成。
(1)口腔:由口唇、頰、齶、牙、舌和口腔腺組成。口腔受到食物的刺激後,口腔內腺體即分泌唾液,嚼碎後的食物與唾液攪和,借唾液的滑潤作用通過食管,唾液中的澱粉酶能部分分解碳水化合物。
(2)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咽依據與鼻腔、口腔和喉等的通路,可分為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三部。咽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吞咽這一復雜的反射動作。
(3)食管:食管是一長條形的肌性管道,全長約25~30厘米。食管有三個狹窄部,這三個狹窄部易滯留異物,也是食管癌的好發部位。食管的主要功能是運送食物入胃,其次有防止呼吸時空氣進入食管,以及阻止胃內容物逆流入食管的作用。
(4)胃:分胃賁門、胃底、胃體和胃竇四部分,胃的總容量約1000~3000毫升。胃壁粘膜中含大量腺體,可以分泌胃液,胃液呈酸性,其主要成分有鹽酸、鈉、鉀的氯化物、消化酶、粘蛋白等,胃液的作用很多,其主要作用是消化食物、殺滅食物中的細菌、保護胃粘膜以及潤滑食物,使食物在胃內易於通過等。
胃的主要功能是容納和消化食物。由食管進入胃內的食團,經胃內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後形成食糜,食糜藉助胃的運動逐次被排入十二指腸。
(5)十二指腸:為小腸的起始段。長度相當於本人十二個手指的指幅(約25~30厘米),因此而得名。十二指腸呈C型彎曲,包繞胰頭,可分為上部、降部、下部和升部四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分泌粘液、刺激胰消化酶和膽汁的分泌,為蛋白質的重要消化場所等。

下消化道有哪些器官,有什麼功能?
下消化道由空腸、回腸和大腸組成。
(1)空腸、回腸:空腸起自十二指腸空腸曲,下連回腸,回腸連接盲腸。空腸、回腸無明顯界限,空腸的長度佔全長的2/5,回腸佔3/5,兩者均屬小腸。空腸、回腸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
(2)大腸:大腸為消化道的下段,包括盲腸、闌尾、結腸和直腸四部分。成人大腸全長1.5米,起自回腸,全程形似方框,圍繞在空腸、回腸的周圍。大腸的主要功能是進一步吸收水分和電解質,形成、貯存和排泄糞便。

什麼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需要通過消化系統各個器官的協調合作來完成的。
我們日常所吃的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主要包括糖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無機鹽和水,除了維生素、無機鹽和水可直接吸收外,蛋白質、脂肪和糖類都是復雜的大分子有機物,均不能直接吸收,必須先在消化道內經過分解,分解成結構簡單的小分子物質,才能通過消化道的粘膜進入血液,送到身體各處供組織細胞利用。食物在消化道內的這種分解過程稱為「消化」 。食物經過消化後,通過消化管粘膜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循環的過程叫「吸收」。消化和吸收是兩個緊密相連的過程。
消化又包括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機械性消化是通過消化管壁肌肉的收縮活動,將食物磨碎,使食物與消化液充分混合,並使消化了的食物成分與消化管壁緊密接觸而便於吸收,使不能消化的食物殘渣由消化道末端排出體外。
化學性消化是通過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對食物進行化學分解,使之成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在正常情況下,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是同時進行、互相配合的。

食物在胃腸內是怎樣消化的?
食物的消化是從口腔開始的,食物在口腔內以機械性消化(食物被磨碎)為主,因為食物在口腔內停留時間很短,故口腔內的消化作用不大。
食物從食道進入胃後,即受到胃壁肌肉的機械性消化和胃液的化學性消化作用,此時,食物中的蛋白質被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在胃酸參與下)初步分解,胃內容物變成粥樣的食糜狀態,小量地多次通過幽門向十二指腸推送。食糜由胃進入十二指腸後,開始了小腸內的消化。
小腸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食物在小腸內受到胰液、膽汁和小腸液的化學性消化以及小腸的機械性消化,各種營養成分逐漸被分解為簡單的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質在小腸內吸收。因此,食物通過小腸後,消化過程已基本完成,只留下難於消化的食物殘渣,從小腸進入大腸。
大腸內無消化作用,僅具一定的吸收功能。

老年人消化道結構上有何特點,功能有何改變?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消化道結構上發生了改變,功能亦受到一定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改變:
(1)運動功能的改變:老年人的口腔、食管、胃、小腸和大腸等方面的運動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變。主要表現在牙齒部分或全部脫落,肌肉及骨骼的結構和功能也逐漸退化,導致咀嚼功能減退,吞咽功能欠佳,食物不易嚼爛。因此,老年人在食物選擇上受到限制,只能進軟食、精食,結果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便秘乃至相應營養素缺乏。另外,老年人食管、胃的蠕動及輸送食物的功能均減弱,胃張力、排空速度亦減弱,小腸、大腸均萎縮,肌層變薄,收縮力降低,蠕動減退,直腸對內容物壓力的感覺亦減退。上述胃腸運動的變化,均會致老年人消化功能減退、便秘等。
(2)吸收功能的改變:老年人吸收功能減退,主要表現在小腸對木糖、鈣、鐵、維生素B1、維生素B12�、維生素A、胡蘿卜素、葉酸以及脂肪的吸收減少。造成老年人吸收功能減退的原因,除胃酸及各種消化酶的分泌減少外,與腸壁供血欠佳(老年人常有腸道血管粥樣硬化或心臟疾患,使血流灌注不足)以及腸壁粘膜萎縮、小腸上皮細胞數量減少等因素有關。
(3)分泌機能的改變:老年人分泌機能的改變主要表現在胃酸、各種消化酶的分泌量減少,其活性亦減低,從而導致老年人對食物的化學性消化的機能減退,進而亦影響到吸收機能。有一點必須強調的是,雖然老年人分泌機能較青年人差,但對碳水化合物、脂肪的消化一般不受影響。
(4)組織學上的改變:老年人消化道組織學上的改變主要表現在口腔粘膜過度角化,舌上味蕾數量減少、萎縮,牙齒脫落或磨損,牙周組織退行性變;食管、胃、腸的各種腺體均萎縮,平滑肌萎縮,粘膜、肌層均變薄,胃和結腸擴張,內臟易出現下垂,食管、小腸和結腸等處易發生憩室。老年人消化道組織學上的退行性變導致了老年人的消化功能及吸收功能的減退。

小兒消化道有何生理特點?
小兒消化道解剖生理特點有以下幾點:
(1)口腔:嬰兒口腔粘膜細嫩,供血豐富,唾液腺發育不足,分泌唾液較少,其中澱粉酶含量也不足,出生後3~4個月唾液腺發育完全,唾液的分泌量增加,澱粉酶含量也增多。由於嬰兒口腔較淺,又不會調節口內過多的唾液,因而表現為流涎現象,即所謂生理性流涎。
(2)食管、胃:新生兒及乳兒的食管缺乏腺體,食管壁肌肉發育未臻完善,再加之嬰兒胃呈水平位,胃的肌層亦發育不全,且賁門較寬,括約肌不發達,其關閉作用不夠強,故嬰兒易發生嘔吐和溢乳。
不同月齡的嬰兒,胃的容量不同。足月新生兒胃容積為30~60毫升;3個月時為100毫升;1歲時約為250毫升。
小兒胃排空時間因食物種類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水為1~1.5小時,母乳喂養 2~3小時,牛乳喂養為3~4小時,因為牛乳乳塊較大,在胃內停留時間長。此外,由於人乳中富含脂肪酶,故人乳的脂肪較易消化。
(3)腸:小兒的腸管較長,總長度約為其身長的6倍(成人約為4倍)。腸粘膜發育較好,含有豐富的血管及淋巴,全部腸有發育良好的絨毛,由於嬰兒的腸粘膜對不完全分解產物,尤其對微生物的通透性較成人和年長人為高,故較易由此引起其他的全身性疾病。
腸的肌層發育不足。腸的運動形式有兩種,一種是鍾擺式運動,它能促進腸內容物的消化和吸收;另外一種是蠕動式的運動,它可以推動食物向下運轉。食糜的刺激可增強腸蠕動。食物通過腸道的時間,個體差異很大,從12~36小時不等,人工喂養者可延長到48小時。
(4)小兒糞便:新生兒出生後數小時開始排出胎便,呈黑綠或深綠色,粘稠狀,無臭味。2~3天後逐漸過渡為普通嬰兒糞便。人乳喂養的嬰兒其大便次數較多,每日排便2~4次,質較軟,呈糊狀,偶或稀薄。1周歲以後,便次可一日一次。人工喂養兒的大便次數較人乳喂養者為少,約每日排便1~2次,有的隔日一次甚至便秘。其原因是牛、羊乳較人乳所含的蛋白質的比率為多,在胃中形成的乳塊凝集較大,難於消化,加之小兒腸壁肌層發育不全,腸蠕動力量不夠大 ,造成殘糜在腸內停留時間加長,水分被吸收,糞便變得較硬,難於排出。當然,小兒每天排便次數因人而異,多少不等。小兒排便是反射性,只要按時坐盆,在2歲前後即可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孕婦消化道有何生理特點?
婦女在妊娠期,由於妊娠的影響,各個系統均發生一系列生理改變,其消化道的生理改變如下:
(1)口腔變化:由於孕婦攝取鈣不足或胎兒生長過快均可引起缺鈣,而導致孕婦的牙齒松動;由於孕婦體內大量雌激素的影響,導致孕婦齒齦充血、齒齦軟變和齒齦腫脹;由於孕婦的迷走神經處於興奮狀態,致使孕婦唾液分泌量增多。以上諸因素,均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孕婦的進食, 如進食量減少、喜進軟食或進食過於精細等。
(2)胃腸變化:妊娠早期可出現惡心、嘔吐、擇食等;由於賁門括約肌鬆弛,胃內容物易返流於食道下端,產生燒心感;由於胎盤產生的孕激素的關系,使孕婦胃、腸平滑肌張力減退,活動減弱、胃酸分泌減少、胃腸蠕動減弱,所以孕婦常會出現腹脹、食慾減退、便秘等情況。

⑦ 人體的食道有多長

小腸長5-7米,大腸長約1.5米。直腸長約10-14公分。肛管長約4公分。

另外,食管長約25公分,從嘴唇到食管上端長約15公分,胃中等充盈時長約25公分

⑧ 食道口在身體的哪個位置

食道口位於脊柱的前方。上端於第6頸椎下緣高度與咽相接,下端穿過膈肌於11胸椎左側與胃的賁門口相連,全長約25厘米,從中切牙至食管末端的長度約40~42厘米。

食管的粘膜濕潤而光滑,呈粉紅色,下段食管粘膜略呈淺灰色。粘膜上有7~10條縱行皺襞,凸向內腔,有助於液體下流。

(8)新生兒食道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食管在氣管後方下降,經膈的食管裂孔入腹腔,食管橫斷面,顯示管壁肌層及微細結構,食管、膈、胃(上部)的冠狀切面,示膈食管韌帶將食管連於膈,此韌帶使得食管隨吞咽和呼吸而運動,但限制食管向上的過度移動

食管有內環、外縱兩層肌肉。上1/3的外層由骨骼肌組成,下1/3由平滑肌組成,中1/3由骨骼肌和平滑肌混合組成。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87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60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46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25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87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10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49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93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74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