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苗隔多少厘米
Ⅰ 種植茶樹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茶樹種植
1、種植方式與密度
合理密植是茶樹栽培研究的重要內容。所謂茶樹合理密植,它既要達到有效地利用空間和土層,又要使茶樹個體和群體結構得以充分發展,從而取得高產穩產優質的目的。適合機耕機采,也是合理密植所要考慮的條件。
茶葉產量在一定程度上說,是隨著單位面積內茶叢數的增加而提高的;而單叢產量則呈相反趨勢,它隨茶叢數的增加而遞減。這是茶樹群體和個體之間矛盾發展的結果。合理密植就是要正確處理好這一矛盾,保證茶樹在群體結構良好發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滿足茶樹個體生長發育的需要,從而使單位面積內因密植程度的提高而增加的產量,超過個體削減的產量,使茶樹取得豐產。我所不同播種方式試驗結果可以看出,如以150×150(厘米)(畝叢數297叢)的叢植茶園為增量為100%,則150×33(厘米)(畝叢數1333叢)的條栽茶園畝產量為150%,150×17(厘米)的條栽茶園畝產量為152%;而單叢產量如仍以150×150(厘米)處理為100%,150×33(厘米)處理為34%,150×17(厘米)處理為17%,後兩處理的減少值為66%和83%。從這個試驗還可看出,由於密植程度不同,後兩處理畝叢數增加3.5倍和8倍,使畝叢數增加而提高的產量大大超過單叢產量的減幅,因此仍能取得增產效果。
茶樹種植方式應考慮兩內容,一是茶樹的行叢距。即排列方式,二是每叢的定苗數。我國茶樹種植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解放前遺留下的的叢式茶園,這種茶園產量低,管理也不方便,正在逐漸淘汰。大多數是解放後發展起來的單行條栽茶園,一般種植規格是中小葉種茶樹行距為150厘米左右,叢距33厘米左右。每叢定苗2-3株;大葉種茶樹行距165厘米左右,叢距50百米左右,每叢定苗1-2株。我國大多數高產穩產場隊,都是這種種植方式。雙行條栽茶園,在部分茶區也有採用,大先遣為165厘米左右,列距和叢距都是33厘米左右。據安徽省祁門茶葉研究所報道,1961-1968年,單、雙行茶園產量表現是,前四年雙行高於單行,增產19.82%,以後單行高於雙行,增產3.74%。近年來部分地區試用多行條列式茶園,這種種植方式的茶園,行距、列距和叢距也有多種規格。且在茶樹定植後,就免除耕作,其它管理措施也有別於單、雙行茶園。據報道,多行條列式茶園,具有早期高產,幼齡期茶樹迅速覆蓋園地,減少土壤沖刷等優點。這一種植方式的出現,由於時間尚短,對茶樹長期生長發育的影響,以及茶樹高產穩定持續年限等問題,都待進一步驗證。
2、播種和移栽技術
在播種茶籽或移栽茶苗前,首先要劃線定行。劃線定行工作要考慮以下幾個原則:
①平地茶園第一行應從地塊最長一邊開始劃線,或者與幹道、乾渠相平行。距地邊一米處劃第一線,其餘以此線為基線,按行距的要求,依次劃出所有的茶行。緩坡茶園則要求等高條植,劃線要自下而上進行,按先遣要求逐行劃齊,要掌握等高不等寬的原則。對於地形復雜的地段,行距要作適當高速變幅范圍可掌握在1-2米之間。窄幅水平梯級茶園,茶行應在離坎沿3/5處劃線;寬幅水平梯級茶園,離坎沿1米處劃第一行,最後一行離溝亦要保持一米左右的距離,以利茶樹生長和田間管理工作的進行。
②坡地茶園應在規劃范圍內盡量處長茶行,達到充分利用土地的目的。盡量減少插行,避免斷行和閉合行。茶行轉彎角度,以及與道路的交角,都要適合機耕條件。
③劃線工作就緒後,即可開種植溝。種植溝的寬度和深度,視肥料種類和數量,以及是採用茶籽直播還是移栽茶苗而定。堆肥、廄肥及移植茶苗的茶園,種植溝要寬些;採用菜籽餅及茶籽直播的茶園,種植溝要淺些。一般採用寬20厘米左右,深30厘米左右為宜。基肥數量每畝施堆、廄肥30-40擔,或菜籽餅200-300斤,並施一定數量的磷、鉀肥。基肥施下後要在其上蓋土3-5厘米,目的是不使茶根直接接觸肥料,避免燒根。施肥工作結束後,即可播種茶籽或移栽茶苗。
(1)茶籽直播大面積發展新茶園,以茶籽直播較為簡便,易於掌握,前期的管理工作也不像移植茶苗的茶園那樣要求精細。因此發展面積較大的單位,常常採用茶籽直播,綜合各地的資料,在播種時要掌握如下環節:
①適宜的播種期茶籽在霜降前後採收後,要進行選優去劣的揀剔工作。茶籽的播種期是較長的,自十一月至翌年三月,除嚴寒冰凍期外,均可進行播種。生產上常採用冬播,這樣可省去茶籽貯藏工作,而且第二年出苗期要比春播的提早半月左右。有的單位由於播種面積大,或者平整土地工作一時趕不上,也可採用春播時期要掌握在二、三月。實踐證明,我國大部分茶區,春播不要超過三月底,否則會大在影響出苗率和茶苗生長勢。同時,四月以後播種的茶籽,即使出苗也較難安全越夏。原因是茶籽出苗遲,夏季高溫容易產生烙苗,增加茶苗死亡率。春播的茶籽,最好經過浸種催芽處理,以求提高茶籽出苗率和增強茶苗生長勢。我國北部茶,由於冬季氣溫低,冰凍期長,過去均採用春播,近年來有的採用冬播也獲得成功,如安徽省鳳陽縣燃燈公社金橋茶場,在茶籽冬播蓋土後,再在播種行上離地表堆土5-10厘米,做成土壟形式,翌年春季解凍後除去土壟,茶苗出土早而整齊,這是很好的經驗,適宜北方茶區應用。
②播種質量播種深度是檢查播種質量的主要項目,過深過淺均不合質量要求。茶籽播種的深度以3-5厘米為宜,湖南的試驗資料指出,不同播種深充對茶籽出苗、苗高及成苗率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如播深4.5厘米處,始苗期在五月二十二日,盛苗期在六月二十四日,當年苗高30.1厘米,成苗率達75.3%;而播深9厘米處的始苗期為六月十二日,盛苗期八月二十日,當年苗高22.2厘米,成苗率則為63.4%。可見兩者的差異是很大的。
在一些氣候條件比較特殊的地區,為提高播種質量,保證出苗當年達到苗全苗壯,相應地採用了一些適應本地區的農業技術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如山東省在茶籽播種期(四月上旬)正值春旱,除採用浸種催芽外,在播種時先在播種行上澆足水分,然後播種茶籽,立即蓋土,並在覆土後的播種穴上,做成高出地表15厘米左右的饅頭形土堆,當地稱謂"堆土保墒",目的是提高土壤含水率,減少蒸發,這對戰勝春季乾旱,提高茶籽出苗率,達到功全苗壯的目的,是一項很好的農業技術措施,這一經驗適宜於播種期有旱情的地區採用。運用這一技術措施時,要注意適時推土。其經驗是,推土期應選擇在茶苗要破土出苗而尚未達到地表時較為理想,早了效果受影響,遲了會推斷芽尖。推土時如能配合插枝遮蔭,效果更佳。
③每穴播種粒婁"孤子不生"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生產實踐的總結。採用適宜的播種粒數是播種工作上應注意的事項。每穴播種粒數過多,當年看來茶苗出土較好,但由於茶苗擁擠將來會出現長勢細弱的不良後果;播種粒數過少,則要影響出苗期和出苗率,容易造成缺叢斷行。一般經過揀剔的茶籽,尤其是經過浸種催芽的茶籽,每穴播種四、五粒就可以了。未經揀剔的茶籽,則就視茶籽質量情況,適當增加播種粒數。播種時要嚴格控制行、叢距,同時要將茶籽均勻地放在穴內,不要緊挨一起。
茶籽播種覆土後,在播種行上撒些谷殼或插竿標記,有利於出苗前除草工作的順利進行,不致傷苗。
(2)茶苗移栽已如上述,茶籽直播有很多優越性,但也有它的不足之處,最突出的就是實生苗後代比較雜亂,茶樹個體間的性狀差異很大,這就是常見的有性繁殖茶樹葉形不一,發芽遲早不同,長勢強弱差異較大的主要緣由。隨著優良品種的不斷推廣,短穗扦插繁育茶苗,已被視為提供優良種苗的重要途徑,今後發展新茶園時,採用移栽茶苗建園的比重將會逐年增加。移栽茶苗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苗齡中小葉種茶樹選用二齡苗移栽比較恰當。生長較好的一齡苗,苗高在25厘米以上,也可以進行移栽。我國南方茶區,由於年期長,栽培的茶樹大多數是喬木或小喬木的大葉種,一齡苗即達50厘米左右,當年出圃移栽已在生產上廣泛應用,並取得了快速成園的效果。
②移栽時期茶苗地上部休眠期進行移栽容易成活,因此晚秋和早春是移栽的適期。在墒情較好的地區,霜降前後移栽,成活率比較高,這時地上部逐漸停止生長,而根系還有一個生長高峰,移栽後當年根系恢復生長較好,來年茶苗發芽生長也比春季移栽的早。有些地區晚秋常有旱象,則應在早春移栽較為恰當,時期掌握在驚墊到春分期間,不要太遲,否則會影響成活率。早春移栽的茶苗,發芽期不如秋栽的早,而且往往在根系沒有完全恢復前,茶苗即發芽生長,故要特別加強管理,否則會出現僵苗、死苗現象。我國茶區遼闊,各地氣候條件不甚一致,有些地區晚秋和早春正值旱季,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如無灌溉措施,茶苗移栽後的生長情況是很不理想的,應選擇在其它時期移栽茶苗為好。如雲南省,移栽適期在芒種至小暑期間,過早雨水少不易成活,過盡當年生長期短,往往根系還沒有很好恢復即進入旱季,容易死苗。有的省(區)也有類似情況。因此移栽期的確定,還要考慮當地當時的降水情況,否則會事倍功半,不易取得理想效果。
③帶土移栽,及時定植越軒時要盡量少傷根多帶土,這是至關重要的。縮短起苗到定植的時間,對提高茶苗成活率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久晴後在苗圃起苗,最好是在前一天灌足水分,這對少傷根多帶土有一定幫助。在外地調運茶苗時,要相應地採用一些保護性措施,如根部蘸黃泥漿,每捆茶苗用濕稻草包紮根部,車廂周圍灑水或鋪入濕草袋,頂部注意覆蓋,提高濕度,防止茶苗因失水過我。如途中時間較長,則要防止茶苗發熱,途中最好翻動茶苗或灑幾次水,以利散熱和濕度。茶苗運到目的地後,要及時定植。如茶苗較多,一進來不及定植,則要進行假植,以後隨栽隨取,盡可能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栽植工作。在移栽定植時,每穴用苗2-3株,苗與苗之間不要靠攏,並注意要舒展。過長的主根,可剪去部分。移栽時要逐層加土,層層踩緊踏實,這是提高成活率的要領之一。埋土過半時,澆足定植水,待水分下滲後,繼續加土,直至與泥門相平,不宜過深過淺。移栽蘇苗時,同一行上要瞻前顧後,控制行叢距,使之整齊美觀。移栽後要及時定剪,留高15-20厘米左右,這是提高成活率的有效措施。
④移栽營養缽苗營養缽育苗是國內外都有這方面的報道。它的優點是:成活率高;移栽後不出現蹲苗停長現象;不變移栽時期的限制,栽後管理也較方便,成園快,產量高。有條件的單位可盡量利用。
實踐告訴我們,茶苗成活率高低,茶苗長勢好壞,與上述管理環節密切相關,而栽後的水分管理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3、幼齡茶樹護理
幼齡茶樹護理包括抗旱防凍,間苗補缺,耕鋤除草,合理施肥,定剪修剪,打頂輕采和病蟲防治等。此處只闡述一、二齡期內的抗旱防凍,間苗補缺兩項內容,其它技術措施在有關章節中敘述。
(1)抗旱防凍目前的農業生產,大部分還是"露天工廠",不良的氣候條件,如乾旱水澇,嚴寒酷暑,都會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生長,甚至可能造成農作物的死亡。災害性天氣給茶葉生產造成的危害,常見的有旱害和凍害。在長江流域,前者常出現在伏夏,後者發生於嚴冬。幼齡茶樹由於對不良氣候條件的抵抗能力比較弱,其受害程度要高於成齡茶樹,故須特別護理。
①抗旱我國主要產茶省(區)氣候條件的判別是很明顯的。以氣溫和降水為例,我國南部海南島的嶺頭,年平均氣溫為23.1℃,降水量為2414.6毫米;中部的杭州,年平均氣溫為16.1℃,降水量為1400.7毫米;而北部山東的蓬萊,年平均溫為11.8℃,降水量為623.6毫米。但各地氣候也有共同點,如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勻,有明顯的雨季和旱季之分。海南島旱季常出現在二二月到翌年四月,杭州在七至八月,山東則出現在十一月至翌年五月。這些都茶葉生產帶來一定影響,在降水特少的年份,甚至造成危害。例如長江中、下游地區,七至八月份因受副熱帶高壓脊控制,高溫亢旱能持續數十天。在這期間,茶葉季節產量也是全年最低的時期,而對幼齡茶樹,特別是播種當年的幼苗和移栽苗,影響更大,如在管理上不採用相應的措施,常會出現焦苗和死苗現象,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旱害。
茶樹產生旱害的原因:一是茶樹起源於我國西南部,在系統發育過程中,形成了耐蔭和需水較多的特性。茶樹在逐步北移過程中,這一特性雖發生了一定變化,但較之有些作物來說,耐蔭和對水分的要求還是較高的。二是幼齡期,尤其是出土當年的茶苗,由於莖葉嬌嫩,地下根系扎得還不深,容易受害。三是從環境因子來說,北方的乾旱大風,南方的烈日高溫,是常見的旱象天氣,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茶樹蒸騰作用顯著增強,這時土壤如供水不足,就會出現供需失調,這種情況如發展到一定程度,輕則生長受陰,葉片受害,重則整株死亡。
在長期生產實踐中,人們創造了不少與旱害作斗爭的經驗,歸納起來有:
選擇抗旱品種這在一定程度上能減輕受害程度。
灌水提高土壤含水量這是解決旱害的根本途徑。所以,在發展新茶園時要考慮水利條件,以便旱季灌溉。
地面覆蓋減少蒸發就地利用雜草、農作物秸稈,在旱季來臨前覆蓋地面。一則可減少蒸發,降低地溫,保蓄水分;二來可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可謂一舉兩得。幼齡休園鋪草覆蓋時,要防止"蒙頭蓋",否則在高溫下茶苗會產生黃萎現象,不利茶苗生長。蓋草用量,每畝三、四十擔。
插枝遮蔭遮蔭保苗,對當年出土的幼苗效果較為理想,同時它的用材量也比地面鋪草的方法節省,唯花工較大。遮蔭物可選用麥稈、松枝、樹枝等材料,在旱季來臨前插於茶樹的西南方,離茶苗15厘米左右,這樣可以在上午十時至下午三時這段高溫期,起到遮蔭保苗的作用。進行這項工作時,要注意遮蔭物不要捂住茶苗,就略呈傾斜,這樣茶苗仍能受到露水滋潤。遮蔭期間要做好遮蔭物的護理工作,發現遮蔭物傾倒捂苗,要有時扶正。用麥稈作為遮蔭物時,不宜整束直插,這樣容易捂苗。具體操作時,可將麥稈中部對折後錯開,基部扎捆,使之呈扇面形,即可將基部埋在茶苗西南方,起到遮蔭保苗作用。
加強管理,提高茶樹抗旱能力從茶籽播種到出苗期間,出土幼苗能達到早、壯、齊的要求,就大大提高幼苗的抗旱力。在苗期旱害調查中可以發現,受害較重的茶苗,往往是出土較遲,或者是旱季正在破土成長的幼苗,最容易的產生烙苗死亡現象。因此採用秋播或春季浸種催芽後播種,是實踐中成功的經驗,值得推廣。在旱害調查中可以看出,高溫乾旱期來臨前,苗高如能在5厘米以上,並有幾片真葉開展的茶苗,抗旱力就顯著提高。淺耕除草對提高茶苗抗旱力也有一定幫助。旱季又是減少雜草與茶苗爭奪水分有效的方法。但淺耕除草要早,否則會弄巧成拙,反而加重旱害。引外,旱季勤施稀薄水肥,既能補充水分,又能增加養分,從而提高茶苗的抗旱能力。
②防凍 茶樹凍害有雪凍、風凍和霜凍等幾中。長江以南以雪凍和霜凍為常見,而其它茶區這三種凍害均有發生。茶樹受凍後,有赤枯和青枯兩種表現形式,南部茶區以赤枯為主,北部茶區則兩類兼有發生。霜凍和風閑在受凍後即現危害狀,而雪凍是在溶雪過程中逐步出現凍害,在積雪期間,相反對茶樹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茶樹具有一定的抗禦低溫的能力,但不同器官的抗寒力是不同的。據有關資料報道,茶樹葉、莖、根的抗寒力是依次遞減的。在凍害調查中可以發現,茶樹根系因有土壤保護,往往不易受凍。所以在生產實踐中,茶樹凍害發生演變的程度是葉片首先受害,繼而擴展到莖部,只有在氣溫極度寒冷的情況下,根部才遭凍害。
凍害發生的原因,一是與氣溫有關系。從氣候情況來分析,不外乎三個因素,即低溫、乾旱和大風。這三者往往是們隨發生的,而低溫是主導因素,乾旱和大風可以加深凍害的程度。據山東省日照倒1971-1977年茶樹越冬與氣象要素的關系指出,凡冬季負積溫總值超過-100℃,極端最低溫低於-10℃,日平均氣溫低於0℃的最長連續天數大於14天,這一年的冬季茶樹就容易發生凍害。此外,冬季降溫劇烈,凍土深而持續期又長,這時大風和乾旱也成了加深凍害的重要原因。二是與品種有關系。不同品種抗寒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品種耐寒些,有的品種抗寒性較差。從山東省引種的結果來看,該省試種初期,引種了安徽、浙江、江蘇、湖南、陝西等省的茶籽,經多年觀察比較,證明安徽黃山附近的群體種在當地表現抗寒力較強。而在山東結實的地產茶籽。長勢和抗寒力更強。三是與地理有關系。凍害與緯度和海拔高度有明顯的相關性,茶園不同坡向也是凍害發生不一的相關因子。通常表現是,高緯度、高海拔和北向坡的茶園,茶樹容易受凍,山谷和冷空氣沉積的過道茶園,也容易受凍,四是與共園管理有關系。茶園管理不善,措施失當,也會造成茶樹凍害。
防止凍害發生或減輕受凍程度的方法:
選用抗寒性較強的品種這是解決茶樹受凍的根本途徑,各品種抗寒力大小是受茶樹本身遺傳特性決定的。因此,常有凍害發生的地區,在開辟新茶園時,對各品種抗寒力要做到胸中有數,要選擇抗寒力強的品種作為下期引種的對象,同時要特別注意選留地產抗寒力強的茶籽擴建新茶園,從而爭取從根本上解決茶樹受凍問題。
物理方法保護凍害發生在寒流頻繁的冬季和早春,藉助有利地形和設置擋風物,可以收到防寒保暖的效果。南方高山和緯度較高的北方山區,發展新茶園時,要首先選擇避風向陽的有利地形優先發展,這樣可憑借山峰的屏障作用,起到防寒防凍效果;其次在開辟新茶園時,有意識地保留部分原有林木,注意道路兩旁的綠化工作,增設防護林帶,這些都是永久性的保護措施,值得提倡和推廣;此外,一、二齡茶苗採用埋土過冬(注意露頂和早春分期扒土),增設風障,地面鋪草,也是防凍的有效措施。
化學葯劑保護就是要用化學葯劑保溫,減少蒸騰,或者促進枝葉老熟,提高木質化程度,以增加茶樹的抗寒能力,據有關資料報道,越冬期在茶樹葉面和土表噴抑蒸保溫劑,有一定的防凍效果。另有資料指出,在四月下旬、11月上旬噴2-4滴,對茶樹越冬有幫助。採用化學葯劑保護茶樹過冬,是解決茶樹安全越冬的一條新途徑,這方面的研究開展得較少,有待進一步探討。
加強管理,提高茶樹抗寒力茶樹培育管理包括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近年來從北方試種茶樹的結果可以看出,茶樹安全越東與種植前的土壤深翻、茶葉採摘、茶園肥水管理三方面的關系較密切。山東省對茶園開墾質量特別重視,坡地一般都開成梯級茶園,土壤深翻80-100厘米,把這些作為技術規程的內容。無數實例證明,達到上述開墾標準的茶園,受凍程度就輕。幼齡茶樹打頭輕采期間,適當提早封園,對茶樹安全越凍的關系也極為密切。山東省日照縣採取白露前後停采,秋分前後摘去嫩梢,即行封園,可以降低茶樹受凍指數。在茶園肥水管理方面,要灌足越冬水,施肥要做到早施重施基肥,前促後控分次追肥,這也是區別於南方茶區的施肥原則。目前我國多數茶區基肥施用時期,安排在秋茶結束後的深秋或初冬,而不少北方茶區的實踐結果表時,基肥施用時期以白露前後較為恰當。這時施用基肥,根系癒合生長快,安全越冬效果好,這是受北方氣候條件決定的。北方深秋初冬,氣溫和地溫下降迅速,所以早施基肥,可以取得積極效果。追肥分次施用,是合理施肥的重要原則之一,而北方氣溫的年變化是早春回升慢,晚秋下降迅速。根據這一特點,採用前促後控的追肥方法,這也有別於其它茶區。其具體做法是,春夏季節茶芽萌動時及時追施氮素化肥,以求促進茶芽生長;而秋季追肥不能太遲,否則新梢會出現"戀秋"現象,加深茶樹凍害。因此,最後一次追肥不過八月關。增施磷鉀肥,對提高茶樹抗寒力是有幫助的。此外,冬季地面鋪草,蓬面蓋草,對提高地溫、減少凍土厚度和降低蓬面晝夜溫差不一定效果。
(2)間苗補缺 目前發展新茶園,多數採用茶籽直播。前面已經提到,有性繁殖的後代性狀比較雜亂,個體間的性狀差異較大;同時在播種茶籽時,考慮每叢最後定苗數是2-3株,因此每穴播種粒數也是酌情增加的。基於這些原因,必須間苗,以使茶樹性狀相對一致,為今後快速成園,實現機械化採茶和茶葉高產穩產優質打下基礎。間苗工作應挖掘留優去劣,留強去弱的原則。在茶苗、二齡期內,在年生長結束後進行一次間苗工作。中小葉種茶樹每叢最後留苗2-3株,大葉種茶樹,每叢最後留苗1-2株。經過間苗的茶叢,要將根部松動過的土壤及時踏實,以利茶苗生長。間苗過程中因苗數過多而被間出優良性狀茶苗,可用來補植缺叢,這樣既解決部分種苗來源,同時由於取苗臨近,宜於帶土移栽,及時定植,所以補缺後的茶苗成活率也高。
在生產上,出於種種原因,往往會有缺叢現象產生。茶苗缺叢後及時進行補植,並保證補植茶苗的成活率,對提高茶園單產是不可忽視的環節,否則會造成缺叢斷行,茶園既不美觀,產量也受影響。在一、二齡期內如不抓緊補植工作,今後隨著樹齡的增大,補植工作也逐漸難以進行,成活率會大大下降,這是共同的經驗。新菘園苗期的補缺工作,應選擇同齡苗進行補植。移栽時應注意的事項。
茶樹栽培技術
Ⅱ 黃金葉茶苗栽培雙株雙排的株距是多少
黃金葉茶苗栽培雙珠雙排的株距大概是80公分以上才可以的,因為他們是樹苗期間的管理,出具最好在80公分以上。
Ⅲ 怎麼樣才能把茶樹種植好呢
茶一直是人們所熟知的作物,茶文化深深根植於中國的文化土壤,在人們心中認可度頗高,很多人也因種茶致富,那麼茶樹應該如何種植呢?下面給出一些常規的方法。
扁茶苗的種植方法
平茶苗的種植方法與坡耕地(梯田)基本相同。平茶園種植方案應在茶苗移栽前規劃設計,茶苗移栽大排、小排嚴格按照茶樹種植群結構的規范布置,土地要慎重。准備好,施足底肥,及時栽種茶苗,澆足量固根水,將茶苗打頂並剪斷離地20厘米,旱季每株茶苗一般葉子不超過10片。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不使用反光膜和防草布,在茶苗行間鋪上乾燥的雜草或農作物秸稈,起到保濕、保暖、抑制雜草生長的作用。
以後就是關於茶樹種植的一些個人見解,希望對大家幫助。
Ⅳ 茶葉樹怎麼種植什麼節氣種間距多少
茶葉樹種植技術要點
(一)品種選擇:選用高產抗病、適制性好、制優率高的茶樹優良品種,集中連片30~50畝以上茶園早中晚熟品種應各佔1/3為宜,為確保移栽成活率,茶苗出圃後,茶苗根系應沾黃泥漿。
(二)茶苗規格:無茶根結線蟲、茶根蚧、茶餅病、根癌病等危險性病蟲。基本標准:苗高達500px以上,莖粗1.8mm以上,莖桿變硬,三分之二以上紅棕色。一年生苗最低標准:苗高300px以上。著葉數4片以上。
(三)起苗出圃:起苗前,先灌水浸透苗床。多帶土,匆傷根系,苗木太高可適當定剪,並挑除異種雜株、病蟲株。
(四)種植時期:一般以幼苗休萌期為宜。春栽以立春至驚蟄為好,秋栽以寒露、霜降前後的小陽春氣候為好。盡可能選擇陰天或雨後進行種植,以利成活。
(五)種植規格(方式):主要有兩種。①單行雙株:一個種植行(畦)種一行,株(叢)距25-750px,每叢植2株,兩株之間留間隙3-125px,以免日後兩株主幹相貼影響生長。②雙行單株:一個種植行(畦)種植兩行,小行距20-750px,兩行植株位置要錯開種植(三角形種植),同行株距25-750px,每畝用苗量2500-3000株。③計劃密植,種植畦寬1.3-1.5m,溝寬0.3m。每畦植四行,株行距25-750px,叢植一株,畝植4000-5000株。
(六)種植方法:①大小苗分開種植,大苗植於生長環境較差處,小苗植於土質較肥沃、生長環境較好的地塊。②種植前需粘黃泥漿。③定植時,在種植溝內挖稍大於根系的穴,填上土壓緊壓實,注意不要損傷根系和根莖,要澆透水。④定植後宜鋪放稻草(厚約250px)及其它植物稿稈或地膜,以利保濕保溫,抑制雜草生長。
Ⅳ 綠茶如何種植
一、氣候條件\x0d\x0aa、氣溫當晝夜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茶芽開始萌動逐漸伸展。生長季節,月平均氣溫應在18℃以上為宜,最適氣溫【20~27】℃。生長適宜的年有效積溫在4000℃以上。如果當平均氣溫高於35℃持續數日,又伴有旱情,枝梢呈枯萎狀。\x0d\x0ab、光照光照對於茶樹的影響,主要是光的強度和性質,茶樹有耐蔭的特性,喜弱光照射和漫射光。從葉綠素的吸收光譜分析,光波較短的藍紫光部分最多,而漫射光主要是波長較短的藍紫光。所以茶樹在漫射光條件下生長好是有依據的。\x0d\x0ac、雨量和濕度茶樹適宜的降雨量在年平均1000~2000mm,生長季節的月降雨量在100mm以上,相對濕度一般以【80~90%】為佳。土壤相對含水量以70~80%為宜,這樣的雨量和濕度最適宜茶樹生長。\x0d\x0a二、土壤條件\x0d\x0a紅壤、黃壤、沙壤土、棕色森林土,均適宜茶樹生長,土壤結構要求保水性,通水性良好。上層深度1m以內沒有硬碟層,土壤要求呈酸性反應,PH值4.5—6.5(4.5—5.5最適宜),茶樹是嫌鈣植物,石灰質含量0.2%以下,地下水位在地表1m以下。酸性土壤之所以特別宜於種茶,首先是酸性土壤為茶樹提供了自身生長的適宜條件,茶樹根部汁液含有多種有機酸,對土壤給予茶樹共生的根菌提供了理想的共生環境,從而改善了茶樹的營養與水分條件。\x0d\x0a三、地形條件\x0d\x0a坡度小於30℃,海拔1500m以下;我國名茶大多產於高山大川;「高山出好茶」的根據除了高山多雲霧外,因溫差大,漫射光多,日照時間短,濕度大,芽葉持嫩性較強,有利於提高茶葉香氣,有好的滋味和嫩度;但這也是各種環境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並不是山越高越好,事實上平地也有產好茶的。
Ⅵ 茶樹怎麼種
茶是我國的傳統飲品,茶樹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我國茶樹種植范圍較廣,茶樹喜歡溫暖濕潤的氣候,適宜生長在20~25℃的地區。下面小編就來談談茶樹的種植管理技術。
一、播種
1、播種方法
以中小葉種栽培為主的地區,主要有單條栽和雙條栽兩種
(1)單條栽:一般的種植行距1.3-1.5米,叢距25-33厘米,每叢種植2-3株,每畝用苗2500-4000株。在氣溫較低或海拔較高的茶區,行距可適當縮小到1.2-1.3米,叢距縮小到20厘米左右。
(2)雙條栽:在單條栽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種植方式,每2條以30厘米的小行距相鄰種植,大行距為1.5m,叢距為25-33厘米,每叢種植2-3株,每畝用苗4000-6000株。與單條栽相比,雙條栽具有成園和投產較快但同時保持了日後生產管理的便利性,目前已逐漸成為北方中小種地區主要的處植方式。
2、種前整地與施基肥
茶樹能不能快速成園及成園後持續高產,首先是以種前深墾、種前基肥來決定的;種前深墾既加深了土層,直接為茶樹根系擴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又能促進土壤進行一系列的理化變化,提高蓄水保肥能力,為茶樹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水、肥、氣、熱條件;深墾結合施入一定量的有機肥料作為基肥,更能發揮深墾的作用,種前未曾深墾的必須重行深墾,已經深墾的,則開溝施入基肥,按快速成園的要求,應有大量的土雜肥或廄肥等有機肥料和一定數量的磷肥,分層施入作基肥。生產實踐中的種前基肥用量相差較大,按大多數豐產栽培經驗,種前以土雜肥為基肥應不少於15-25噸,磷肥50-100公斤,結合深墾,分層施於種植溝中。平整地面後,按規定行距,開種植溝
3、茶籽直播
(1) 播種時間 :南方地區11月底至次年3月均可播種,而北方地區則因土壤封凍,宜在3月中下旬播種,一般不要延遲到4月中旬以後播種。春播時應注意保管好茶籽,要保持適當的含水率,防止微生物污染和鼠、蟲害。適宜的保存溫度為5-7度和60%-65%的相對濕度。
(2) 層積催芽 :催芽可達到提早出土和提高出苗率的效果。將浸水飽和的茶籽和濕潤的沙子(以手攥不出水為宜)按一層沙子一層茶籽堆藏,沙堆不要高於60cm,否則透氣性差,容易漚爛茶籽。堆藏20天左右,隨時檢查茶籽發芽情況,待一半的茶籽露出胚根時就可播種
(3) 播種密度和深度 :整好地以後,開好種植溝,澆足水。採用條式等距離穴播,株距25-35cm,每穴3-5粒左右,播種深度3-5厘米,覆好土。
(4) 加強苗期管理 :主要有及時除草、抗旱、防凍、施肥和病蟲害防治等工作。
4、苗木移栽
(1) 移栽時期 :田間圃地育成的茶苗,要選擇茶苗地上部處於休眠時期進行移栽,有利於茶苗成活。同時,還應該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避免在乾旱和嚴寒時期移栽。根據我國茶區的氣候與生產情況,移栽可在秋末冬初或早春時進行。秋末冬初移栽有利於茶苗的成活,這是由於此時地上部雖然已經停止生長,而根系生長還在繼續,茶苗越冬後,根系在翌年春天可較早進入正常生長。但是在冬季乾旱或冰凍嚴重的地區,以選在春初進行較好,這時溫度低、雨水足,栽後澆水數量和次數都可減少。
(2) 移栽技術 :茶苗移栽前,先要在待種植的茶園內開好溝,溝深35cm左右,施下底肥,然後選擇無風的陰天起苗定植。實生苗的主根太長,可以剪短些;扦插苗在取苗前一天要澆濕圃地,以減少取根苗時傷根。從外地調運的茶苗,要注意包裝與通氣,並澆水提高其成活率。也可用黃泥漿沾茶根來提高茶苗的成活率。茶根在土中力求舒展,然後覆土踩緊,防止上緊下松,使泥土與茶根密切結合。移栽後若連續晴天,一般隔3-5天澆水一次,每次澆水要澆透,使根部土壤全部濕潤。
(3) 做好保苗、補苗工作 :茶苗移栽後,一般生長幼弱,根系淺,抗旱力差,因此要做好護苗工作。一般可採用鋪草或淺耕來提高抗旱能力,以採用鋪草防旱效果較好,比未鋪 草覆蓋的茶園茶苗成活率提高20%以上。如果有缺苗的地方,應該及時補苗,必須是同齡茶苗,一般就地間苗補缺,或用「備用苗」補缺。補缺的方法和補後的管理,與移栽茶苗一樣。
(4) 及時防治病蟲害 :幼齡茶園由於苗木移栽前後生態環境改變,加上初期苗木生長勢較弱,對病、蟲的抵抗力不強,因此應加強病蟲害防治。
二、成年茶樹的周期修剪
為了維持茶樹的旺盛生長,長期保持樹冠的良好群體結構,方便操作管理,使茶樹延長高產年限,除了加強肥培管理外,還必須通過年度修剪來進行調控。
1.常規茶園的周期修剪
(1)輕修剪。主要目的是平整樹冠面,使發芽部位相對一致,調節芽數和芽重,控制樹高,刺激下輪茶萌發,提高鮮葉質量等。輕修剪的深度應依據茶樹品種、樹齡、氣候條件、茶園管理水平及樹勢狀況而定。樹勢強健的修剪宜淺,只要剪去3~5厘米即可,樹勢較弱的修剪稍重,以剪去5~10厘米為宜。修剪偏重可使單芽重明顯增加,但芽的密度減少,修剪較輕的則有利提高發芽密度,修剪時需根據茶園具體情況靈活掌握。輕修剪可以每年秋末冬初(11~12月)進行,也可隔年修剪一次。如在高寒山區為了早發春茶,多采春茶,輕修剪最好延遲到春末夏初(5月下旬)時進行。修剪的茶樹以弧形為好,可增大發芽面和採摘面。修剪工具都採用綠籬剪(杭州、四川生產),有條件的地方也可用電動整枝機修剪(日本零件,杭州組裝)。
(2)深修剪。茶樹經過幾年輕修剪和採摘後,樹冠面的枝條會變得密集而瘦弱,為使採摘面上的枝條得到更新就需進行比輕修剪重的修剪,這種剪法稱為深修剪。深修剪程度一般是剪去樹冠面綠色層10~15厘米,即基本上剪掉上一年留下的全部枝葉,對大葉種茶樹則需剪去20~30厘米才能達到目的。深修剪對當年產量有一定損失,不宜短周期進行,通常每隔3年搞一次較恰當。貴州省各茶區大多在春茶采後進行深修剪,這對當年產量的損失會相對少一些,而夏季高溫多雨又有利於快速恢復。
2.密植茶園的修剪
密植茶園成園投產後,樹冠已密接郁閉,下部葉片受光較差,茶蓬採摘面積,生產枝密度等均已保持穩定,提高產量的潛力受到一定限制。為使茶芽多發快長,在需要利用群體頂端優勢而保證芽重的基礎上加快新梢的生長速度,增加採摘輪次,從而提高生產率。這就需要在年度輕修剪時盡量減少對萌動芽的損害,充分利用秋冬季形成的越冬頂芽和上位肥壯腋芽的生長優勢,從而實現繼續增產。為此可採用抽枝修剪法,即只剪去蓬面的雞爪枝和徒長枝。這種修剪法,綠色葉面損失極小,枝條受傷少而輕,越冬芽完好無損,既保證了芽的數量又增加了芽的重量,並且可以比一般輕修剪提早5~7天萌發,春茶提早10天以上開采,增產達二成以上。抽枝修剪不受時間和季節限制,一年中的任何時候都可進行,對密植茶園來說也是協調個體、群體矛盾的有效手段。連續抽枝修剪幾年之後,若樹高增長太快可用深修剪進行調節。密植茶園因樹冠面大,往往使人行走道密接而影響農事操作,也影響茶園的通風透光,放在每年秋冬季(也可在春茶前)修剪一次邊腳枝(也可用鐮刀割)。
三、茶樹的病蟲害防治
茶樹從嫩梢至地下部的各部分,均可遭受病蟲害的為害。茶樹病蟲害種類繁多,據調查,本省茶樹病蟲害有500多種。其中為害最大和較普遍發生的蟲害有:假眼小綠葉蟬、茶葉蟎類、粉虱類、茶麗紋象甲、毒蛾類、茶蛀梗蟲、介殼蟲類等;病害有:茶餅病、輪斑病、赤葉斑病、炭疽病、白星病、圓赤星病、茶煤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