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樓面價多少錢一平方
Ⅰ 廣州史上最貴宅地誕生!樓面價64576元/平米,這個地段為何這么貴
在一些發達城市,可以說是寸土寸金,在北上廣深之類的城市,有的人終其一生都買不起一個廁所,真的是相當扎心了。在廣州有一個地方的樓面價已經到了60000+元一平米,可以說是讓人聽到就敬而遠之。這塊地之所以這么寶藏,主要有位處中心區,交通便利以及發展潛力大等原因。
任何事情都不是憑空產生的,之所以那麼貴都是因為有它的價值在那裡。這也就是相當於是既然有這么貴的住宅,就一定有這樣的小費群體,用一句“存在即是合理”來解釋的話是再恰當不過了。
Ⅱ 樓面價每平方米3000元地塊,開發成本大概要多少房價大概賣多少
一、前言:房地產項目估算開發成本與房價,往往從樓面價開始,隨著房地產建築行業物價和人工費上漲,開發一個商品房樓盤成本越來越高,關鍵是地價居高不下,水漲船高,你說房價能降嗎?所以許多人老是指望房價降下來,有的專家也起鬨,但現實擺在那,不容置疑,地價不降談降房價都白搭!不過隨著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不斷加碼,房地產行業利潤空間確實縮小很多,如果有的項目利潤能賺四分之一好也算是高手了。
Ⅲ 廣州史上最貴宅地誕生!樓面價64576元/平米,這個地段為何這么貴
因為越秀區地理位置好,商業價值潛力大,拍出這么貴的價格,建成後要出天價樓盤
Ⅳ 有誰知道2005年廣州商品房的平均價格是多少
6000
2005年,當國家一道道的「金牌」讓其他大城市的房價平穩下來的時候,廣州的房價卻「逆風飛揚」。這種「逆動」打亂了購房者的計劃。最近,廣州房管部門也出來說,近期樓市不排除哄抬因素,要市民謹慎入市。廣州市土地開發中心有關人士甚至呼籲:推遲買房就是對廣州房產業作貢獻。
一場明明暗暗的博弈已經開始。
數字
由官方的統計數據看,2005年十區的住宅交易均價同比2004年增長了近10%。其中,一年中有7個月的房價是突破5000元/平方米,尤其是2005年11月,十區房價達到5597元/平方米,成為2005年度房價之最。而老八區的房屋交易均價增幅更大,有3個月居於6000元/平方米之上,而今年春節的成交均價已接近7000元/平方米。
廣州市國土房管局有關負責人計算了開發商的成本。低層住宅成本等於樓面地價+2000元/平方米的建安費用,高層住宅成本等於樓面地價+2500元/平方米的建安費用。比如珠江新城的某地塊,樓面地價為3000元/平方米,如果建成高層住宅,那麼開發商的成本就是3000元/平方米+2500元/平方米=5500元/平方米。
一個樓盤接一個樓盤,看了20個樓盤後,失望表現在鄧勝建臉上。
鄧勝建准備第二次置業。他現在住的是三年前買的一套二手房,有了一些積蓄後,小孩也長大了,他打算買套一手房換掉原來的房子。他的期望不高,只要80平方米的房子,單價最高是6000元/平方米。
6000元,如果是在一年前,是可以在市中心買到不錯的房子的,但現在,鄧勝建只能改變他原來的打算。「如果找不到價格適合的房子,我寧可買遠一點、價格便宜一點的房子,或者是買套60平方米的房子也行。」鄧勝建很無奈,孩子的教育費用在增加,而自己的收入在20年後將走下坡路。
2005年,漲得好快
官方統計,十區住宅交易均價同比2004年增長了近10%,個別樓盤漲幅達30%
2005年廣州樓市的主題是「增長」——房屋交易金額增長,住宅交易均價增長,地價增長。
廣州市國土局的統計數據就體現了這個結果:2005年,廣州市十區商品房的交易金額為608.34億元;十區商品房成交均價有7個月穩定在5000元/平方米以上;土地出讓市場「地王」頻現……
由官方的統計數據看,2005年十區的住宅交易均價同比2004年增長了近10%。其中,一年中有7個月的房價是突破5000元/平方米,尤其是2005年11月,十區房價達到5597元/平方米,成為2005年度房價之最。而老八區的房屋交易均價增幅更大,有3個月居於6000元/平方米之上,而今年春節的成交均價已接近7000元/平方米。
具體到個盤,部分樓盤的增長速度遠遠超出全年十區房價10%的增幅,甚至達到20%-30%。這個價格增長高潮相對集中在去年的國慶黃金周。由於壓抑半年之久的購買力開始逐漸釋放,因此發展商勇敢提價,尤以海珠、天河樓盤為最,不少樓盤價格的增幅達到1000元/平方米。
前年3月,工業大道的富力現代廣場剛推出二期「水漾銀灘」,當時的均價還是5900元/平方米,比前一年只增長了100元/平方米。那時,市場還覺得工業大道能賣到這個價格應該不會再有太多增長空間。而在前年底,記者看到該項目的銷控財務報表上顯示,部分單位實際成交價格達到每平方米6700-7000元。
而「陽光家緣」記錄的該盤2005年11月2日的成交均價更是高達8230元/平方米,這樣的價格不僅是市場對工業大道樓價不可預想的,並且已經逼近珠江新城的樓價。
位於天河公園旁的「珠江俊園」,2004年底開盤時的均價約5500元/平方米,只一年的工夫,該盤的房價升了近2000元;廣州大道南的「逸景翠園」,去年初還有少數5500元/平方米左右的優惠單位,但後來連6500元/平方米的房子已經絕跡;去年初還只賣5800元/平方米的「羅馬家園」再度創造了南洲路的房價神話,突破7000元/平方米,發展商還表示,他們未來的目標是賣到9000元/平方米;近兩年來,「富力桃園」漲了3000多,「怡新花園」漲了2000多,「金海岸」一套200多平方米的房子,只一年多就漲了近百萬……
對於房價的評價,盡管房地產界普遍持有理性、正常上漲的觀點,但民間卻形容去年的房價「漲瘋了」。
這種景象廣州人曾耳聞過,那是上海的故事,2002年以來,上海房價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在上漲。上海的官員曾說:「你們來上海買房吧,保證賺錢。」但購房民眾不這樣看。他們只知道房價如此高,他們買不起,現在買不起,以後越來越高,更買不起。
2005年3月,中央政府提出房產存在局部過熱後,一道道追命金牌連接發出,以期給虛熱的房產降溫。「政策一出,上海房價像是一頭狂奔的牛,被幾根堅實有力的繩索拖住,速度逐漸慢了下來,甚至還往回退了幾步。」
廣州也不斷地給正在起勢的房價增加阻力。6月1日大限當日,廣州市國土房管局、財政局、地方稅務局聯合公布:住宅小區建築面積容積率在1.0以上,單套住房建築面積120平方米上浮20%(即144平米,含144平米),實際成交價格低於同級別土地上住房平均交易價格的1.2倍以下(含1.2倍),為「非普通住宅」,契稅將翻番,按房價的3%計收。
2005年的最後幾天,廣州市地方稅務局對個人轉讓房產徵收個人所得稅出台補充文件,從2006年1月1日(稅款所屬期)起,個人轉讓房產可實行據實徵收20%的個人所得稅。
專家們認為,2005年出台的系列新政「舉措很直接,信號很明顯,目的很明顯」——控制樓價投機,抑制過高房價。但普通市民卻形容,「一切還沒反應過來就發生了,一切結果還沒弄明白就過去了」。
「地下面藏著金子嗎?」
珠江新城的一塊樓面價格在3000元左右的地,蓋出的房子要賣18000到20000元
2005年3月8日,珠江新城最後一塊商住地塊,拍出珠江新城商住地塊近三年來的最高地價1.41億元,摺合樓面地價3348元/平方米。
6月21日,白雲種雞場地塊以5億元高價拍出,摺合樓面價接近3300元/平方米,業界嘩然。
廣州市的「新貴」片區——琶洲島去年則爆出新、舊兩個「地王」。3月29日,琶洲會展中心南側一地塊,在激戰205個回合後,被「過江龍」廣東中岱房地產有限公司以13.88億元拿下,摺合樓面地價3818元/平方米,創下廣州土地出讓史上四項新紀錄:地價單價最高、單宗土地地價總價最高、競價時間最長、增價幅度最大,被業界譽為「地王」。
時隔半年,與「舊地王」毗鄰,「新地王」誕生。10月14日,北京神秘地產豪客蘇雄、夏乘風先後9次八九百萬的大幅度加價,氣定神閑地以4.6億元拍得琶洲會展中心南側又一地塊。「新地王」摺合樓面地價6223元/平方米,預計售價將達到1.5萬元/平方米。2006年初,由於買受方未能按照合同及時繳交地款,廣州市國土房管局高調收回這兩塊「地王」的土地使用權。本月底,這兩塊「地王」將再次被拍賣。
2005年最後一場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中,西華路一塊3000多平方米的「蚊地」拍出了3595元/平方米的樓面地價,高於珠江新城的地價。
韓世同,一位房產專家曾質問:「那些地塊下面真的藏有金子嗎?」
地下面沒有金子,但高地價意味著高樓價。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城市公共經濟研究所教授談錦釗認為,地價是把雙刃劍。地價上去了,樓價高,稅收也高,地方財政有好處;但是樓價高,老百姓負擔也高了,政府進行市政配套、拆遷的成本也要提高。太高的地價樓價會增加城市的運作成本,政府要把好關。
廣州市國土房管局有關負責人計算了開發商的成本。低層住宅成本等於樓面地價+2000元/平方米的建安費用,高層住宅成本等於樓面地價+2500元/平方米的建安費用。比如珠江新城的某地塊,樓面地價為3000元/平方米,如果建成高層住宅,那麼開發商的成本就是3000元/平方米+2500元/平方米=5500元/平方米。
「如果開發商賣10000元每平方米,其中的利潤就可想而知了。」這位負責人說。
與此相對照的是,前年,珠江新城的一塊樓面價格在3000元左右的地,蓋出的房子要賣18000到20000元。
逆風而漲
Ⅳ 樓面價是什麼如何計算
樓面價是指土地價格除以該土地的允許最大建築面積,每個土地在獲得時,基本都有容積率規定,框定了該土地建築的最大面積。樓面價表明了該項目在銷售時,單位售價中所包含的土地成本。
樓面地價
=
招拍掛成交價÷項目地上准建面積x1.03(契稅)是8·31土地規范銷售後的地價單位,標準是「元每平米」。比如XX地塊:8億÷102400平米x1.03≈8047元每平米。
避免了8·31以前按畝賣地,再由開發商申請容積率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