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突多少厘米
Ⅰ 關於一些海洋生物的詳細資料
白鰭鯊
俗稱:白鰭鯊 鱟鮫
學名:灰三齒鯊
英文名:Whitetip Reef Shark
學名:Triaenodon obesus
分布:印度洋及太平洋珊瑚區海域
飼養要求:水溫:24~27 PH:8.1~8.4 比重:1.020~1.025
性情:性格溫和 但偶有攻擊人事件
食性:肉食性
體長:可達210(厘米)
種屬:海水魚類,板鰓亞綱,真鯊目,白眼鮫科
特徵:白鰭鯊在背鰭頂端與尾鰭處常有白色斑點
喜好:成群地棲息在熱帶水域的珊瑚礁的洞穴和縫隙中 白天休息 夜晚活動
食物:吃魚 章魚 龍蝦 螃蟹
種名: 長吻真海豚
學名: Delphinus capensis (Gray, 1828)
英文名: Cape dolphln
別名: 繁齒海豚、 熱帶真海豚
科屬: 鯨目、海豚科 Delphinidae
形態: 體型同真海豚相似,吻突較真海豚長,背鰭中等高,位於體中部,略成三角形,不具白斑。鰭肢末端尖。體色分布同真海豚模樣,背部呈黑色,比真海豚色深,腹部白色,眼具黑色圈。由眼至吻突與額交界處有一黑色帶。下頜至鰭肢前基有一條黑色帶,在口角處彎成V形。由眼沿體側向後延伸至肛門有一條淺黑色帶。上額每側具小型齒55~65枚,下頜齒51~60枚。吻狹長,為顱長的2/3,吻長為吻基部寬的3.5倍以上,上頜骨齶面的縱溝較深。有些學者認為本種為真海豚的一個亞種,系長吻真海豚。
大小: 成體體長2~2.5米。
生態: 為暖海性種。多成數十頭至數百頭的大群活動,性活潑,游泳中常躍出水面一米多高。喜在船首乘波逐浪。主以群棲性中上層魚類為食。
分布: 中國東海、南海、台灣省海域
物種名稱→ 大翅鯨
拉丁文名→Megaptera novaeangliae
英文名→ Humpback Whale
科→ 須鯨科
現況→ 地區性普遍
現存→ 12000-15000
背鰭位置→ 中央偏體後方
初生重量→ 1-2噸
成年重量→ 25-30噸
族群大小→ 1-3(1-15)
良好食區→ 大型族群 簡介
大翅鯨又稱「座頭鯨」,是非常活躍的大型鯨,素以壯觀的躍身擊浪,鯨尾擊浪與胸鰭拍水而知名,也是極易鑒別的鯨。獨特的尾鰭通常從遠處就可以分辨出來;近距離觀察時,多突瘤的頭部,以及長的胸鰭不致誤認。然而,沒有兩只大翅鯨是完全相同的,其尾鰭腹面的黑,白花色就像人類的指紋一樣獨特;因此專家能夠藉以辨認,並為全球數千頭個體命名。在繁殖區內的雄鯨素以能唱出動物界最長且復雜的歌曲而聞名。捕鯨人已經屠殺超過100000隻大翅鯨,雖然有些族群似乎正在復育中,但是現存的數量只佔原來的一小部分罷了。
行為
可能會一連躍身擊浪,鯨尾擊浪以及胸鰭拍水數次。經常浮窺;會側卧或仰卧,將一隻或兩只胸鰭舉到空中。對船隻有些懼意,但也可能非常好奇。游泳緩慢;潛水通常持續3至9分鍾(有時可達45分鍾),之後噴氣4至8次,間隔約為15至30秒;在繁殖區,兩次潛水之間通常會噴氣3至6次。當競逐雌性伴侶時,雄鯨可能變得非常強悍。攝食技巧變化多端。
別名
座頭鯨(日文「座頭」義為樂器「琵琶」,用來指鯨背的形狀。
雄/雌
頭頂與下顎有節瘤,頭部側看頗修長,背部呈藍黑,黑或暗灰色,體型大而粗壯,背鰭前方有明顯的隆起,矮鈍的背鰭基部寬大(個體差異明顯),雄性可能有打鬥留下的傷痕(通常在背鰭附近)尾鰭背面呈藍黑或黑色,下顎末端附近有圓形隆起,頭部可能有藤壺造成的環狀小疤痕以及白色的斑紋,喉腹褶有12-36道,間隔頗大,胸鰭非常長,前緣有節瘤,胸鰭的背面通常呈黑色,腹面則呈白色,腹面可能完全呈黑色或白色,但通常為局部白色,尾干相對而言算窄,寬大的尾鰭後緣不規則,有許多節瘤。
鯨須
每側270-400 長須鯨的鯨須最長可達70至90厘米,寬度可達20至30厘米。鯨須和頭部一樣,具有罕見的不對稱色調:右側前1/4至1/3的鯨須呈白,乳白或黃白色,期於的右側鯨須與整個左側則都呈暗灰色(經常間雜著黃白和藍灰色的條紋)。鯨須剛毛比藍鯨的軟,呈黃白至灰白色不等。
左側的所有鯨須都呈暗灰色。
胸鰭
大西洋大翅鯨 胸鰭兩面通常都呈白的,有些則有黑色條紋。 太平洋大翅鯨 胸鰭的背面通常呈黑色,腹面則呈白色。 初生4-5米,成年11.5-15米
尾鰭
中央凹刻明顯,後緣呈不規則的鋸齒狀,尾鰭有黑白花色斑塊(有個體差異)。
鯨尾揚升
大翅鯨尾鰭的後緣帶有節瘤,且腹面具黑白斑紋,非常獨特。
攝食
大翅鯨的攝食技巧是所有須鯨中最多樣,且最壯觀者。它們穿越包含磷蝦或魚群的水團,大口吞食者,甚至會拍動胸鰭或尾鰭來震懾食餌。但是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攝食技巧莫過於「氣泡捕魚法」:先在魚類或磷蝦群下方繞圓遊行,從噴氣孔噴出氣體,使之形成直徑達45米,包圍食餌的氣泡網。接著張開大口,從下方穿越其中心游向海面。氣泡網通常會在海面顯現一圈或一道圓弧泡沫。
頭部
鳥瞰大翅鯨,頭部寬闊且相當渾圓,約占體長的1/3。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喙形上顎(噴氣孔前方)以及下顎的大部分有一連串節瘤。節瘤的數目與位置因個體而異。高爾夫球大小的節瘤是毛囊,中心長有約1至3厘米長的粗糙毛發,可能具有某種感覺功能。 2個噴氣孔明顯,不明顯的單一縱脊從噴氣孔延伸至吻尖附近,節瘤從氣孔分布到喙端,除了沿著隆脊外,也見於身體其他部位,噴氣孔前衛突起,鯨須在比例上算短而寬:最長可達70-100厘米;最寬可達30厘米,鯨須顏色通常從黑色至橄欖棕色不等,但是偶爾會帶點白色;通常也會有灰白色的剛毛,下顎末端附近的圓鈍突起似乎會隨著年齡增長,喉腹褶。
噴氣
噴氣非常清楚且獨特呈樹叢狀,高度可達2.5至3米;與其高度相較,寬度也顯得有些大。
下潛程序
1.噴氣孔前衛與噴氣孔首先浮現海面。
2.當背鰭出現時,獨特的斜背與海平面形成淺淺的三角形。
3.軀體拱起,形成更高的三角形,此時背部的隆起特別清楚。
4.隨著尾鰭沒入水中,尾干明顯拱起,並翻滾下潛。
5.當大翅鯨將下潛角度變陡時,尾干會降得更低,並持續向前翻滾。
6.大翅鯨潛得更深時,尾鰭開始浮現海面。
7.潛水時,尾鰭多會高舉出水;但在淺水區則不然。
達摩鯊全長雄性39厘米,雌性50厘米,體正圓柱形,細長;頭稍寬扁;吻頗短,厚而肉質;眼卵圓形;口裂橫平,上唇發達,口角具翼狀厚唇褶;口角外側具一頗長之斜行深溝;背鰭兩枚,無棘,後位而頗小;盾鱗近方形,基板大,棘突方形而低平,各鱗間稍有縫隙。
體背暗褐色,腹部淺色。胸鰭前方鰓裂處有一條明顯的黑褐色環帶。鰭褐色,胸鰭、背鰭和腹鰭後緣具淡白色邊緣,尾鰭上下葉呈暗褐色。
身體腹部有發光器官,能發出綠光。
分布於南、北緯30度之間的世界各大洋,主要分布於中太平洋。深海小型鯊,夜晚常到水體上層,晝夜垂直洄遊,常在水深85~3500米處。
可營外部寄生生活,具吸吮式嘴唇,能吸附在大魚或鯨豚身上,用剃刀狀下顎齒咬破皮膚和肉;亦捕食甲殼類及烏賊等軟體動物。雖然尺寸只有小貓那麼小,但它卻敢攻擊像海豚和金槍魚等大型獵物,武器就是靠有力的下顎咬住獵物,有時,它咬得太深而無法一下松開牙齒,就隨著大魚游上一陣子。
身體下半部發出的鬼魅樣綠光,可能是吸引好奇的較大動物的一個方法,這樣它們才有機會咬上一口。
有趣而奇異的是,原來達摩鯊的下頜能夠旋轉。它吸附在大型獵物體上,如果它想離開,會旋轉雙唇和下頜,噌地從活體上鏇下橢圓形的一塊肉,一邊吞噬,一邊走開了。
達摩鯊卵胎生。
非重要之食用魚,一般以加工食之。
隸屬鎧鯊亞科達摩屬。本屬第一背鰭通常不具硬棘,其基底末端約與腹鰭起點相對;第二背鰭不具硬棘;下頜牙尖,基部涵蓋整個齒根,不另具一刀狀突出。
大西洋斑紋海豚體型相當大且粗壯,在海上也頗醒目。具群居性,經常與白喙斑紋海豚,大翅鯨,長須鯨與長肢領航鯨為伍。最可能與白喙斑紋海豚混淆,不過大西洋斑紋海豚的體型較小,也較修長,而且背鰭下方的兩側都有白色色塊,並一路延伸至尾干兩側的黃色條紋處。也可能與真海豚混淆,因為大西洋斑紋海豚身上也有類似的灰,白,黑,黃相間的圖案。然而大西洋斑紋海豚的體型較粗壯,嘴喙較短,身上也沒有真海豚獨具的沙漏圖案。初生1-1.3米,成年1.9-2.5米。
別名>>
跳躍海豚,彈跳海豚,遲緩海豚,大西洋白側小海豚,大西洋白側海豚
雄/雌>>
前額和緩斜降,眼睛四周有黑眼圈,背鰭呈單一的黑或暗灰色,背鰭高聳,呈鐮刀狀(成年者更加挺立),背面呈黑或黑灰色,尾干兩側有黃或黃褐色塊,尾干接近尾鰭處突然變窄,嘴喙上半呈黑或暗灰色,下半呈白或淡灰色,深色條紋從嘴角延伸至胸鰭(有個體差異),鐮刀狀胸鰭呈黑或暗灰色,胸鰭末端尖銳,背鰭下方有白色帶,腹部呈白色,淡灰色條紋沿著整個身軀分布,體型粗壯,尾干非常粗,有明顯的隆脊
區別>>
大西洋斑紋海豚
浮出海面呼吸時,通常黃色與白色色塊同時浮現
白喙斑紋海豚
浮升呼吸時,浮現灰色塊
尾鰭>>
末端尖銳,後緣向內凹,中央凹刻明顯,上下兩面都呈黑或暗灰色
行為>>
具空中絕技,是快泳者。經常躍身擊浪(雖然不象白喙斑紋海豚或真海豚那般頻繁)與鯨尾激浪。約每10至15秒就會浮升海面呼吸,或完全躍離海面,或僅稍稍破水而出,在頭部上方興起波紋。在某些地區對船隻頗具戒心,但也會伴隨航速緩慢的船隻同行,或在航行快速的船隻前進行船首乘浪;有時會乘著大型鯨造成的頭前狼。在外海發現的族群通常大於沿岸的族群。單獨或集體的擱淺事件十分常見。
何處觀賞>>
分布范圍與白喙斑紋海豚極類似。沿著分布范圍的東部,偶爾能發現出沒在范圍北界的巴倫支海南方,很少超過英吉利海峽以南。分布范圍的西部據記錄顯示,從西格陵蘭至美國科德角以北),美國緬因灣數量似乎特別多,同時大型的族群可能會溯游至加拿大聖勞倫斯河河口。在某些地區,可能會有向岸,離岸的季節性遷徙。似乎特別喜愛有陡峭海床及大陸架邊緣的地區。
鑒別清單>>
背部呈黑或暗灰色
灰色條紋沿著體側分布
背鰭下方有白色色塊
尾干有黃色色塊
腹部呈白色
嘴喙短而厚
背鰭高聳,呈鐮刀狀
體型粗壯,尾干厚實
擅長空中絕技
瓶鼻海豚 Bottlenose dolphin
學名:Tursiops truncatus (Montagu, 1821)
中文名又叫寬吻海豚
大小:出生約1~1.3公尺,成體1.9~3.8公尺,雄性稍大,體重可達350公斤。
形態特徵:體粗壯,吻端通常粗短,但有些會較長。體色變異大,背側部有全黑至灰色,全身大致均勻,至腹部色漸淺,呈淺\灰白色或粉紅色,偶有斑點。背鰭下方有褪色似的色界(近距離才可辨識)。體側、臉部及噴氣孔至吻界線有數抹黑帶。背鰭高,呈鐮刀狀,位於中背。眼至胸鰭間有細紋(少部分個體無)。體型在不同區域之海域差異大,致使其分類仍不明確。在台灣海域至少就有兩類,大類體型較粗壯,吻短,另一類體型較修長,吻長,亟待進一步研究其分類地位,目前世界趨勢是暫以一種視之。上下頜齒每側18~26枚,近岸群中較老之個體頜齒磨損厲害。
自然史:本種之研究資料較其他種類為多。群體大小多在20隻以下,們在深海區亦有數百隻之大型群體。常與其他種共群,雜交種在水族館及野外皆有記錄。根據一些近岸族群之研究,其社會結構似開放,即組成分子會更換,但母子關系強。在有些地區,其有固定活動范圍,而在某些地區則為遷徙性,台灣海域附近者究竟如何尚無資料。本種性活躍,常以尾鰭拍打水面,跳躍及其他水上行為。春夏或春秋為育幼高峰。機會攝食者,即有什麼吃什麼,攝食行為變異大,可由個體捕食,群體合作,至跟縱漁船捕食。為人工飼養最常見種類,已證明其適應力高且易訓練。
分布:溫至熱帶沿岸,近海及大洋水域,通常不超過南北緯45度。
幫你整理了些,能用就好
Ⅱ 法醫鑒定胳膊輕傷標准
根據相關法律規定,當肢體皮膚及皮下組織單個創口長度達十厘米,兒童達八厘米或者創口累計總長度達十五厘米,兒童達十二厘米,傷及感覺神經、血管、肌腱影響功能的即可鑒定為胳膊達到了輕傷程度。一但法醫鑒定為輕傷的,打人者將會涉嫌故意傷害罪。
法律分析
發生傷害應當及時報警,決定適用調解還是追究責任。傷情要達到輕傷,才能最究其刑事責任。輕傷是指物理,化學及生物等各種外界因素作用於人體,造成組織、器官結構的一定程度的損害或者部分功能障礙,尚未構成重傷又不屬輕微傷害的損傷。根據相關法律規定,脊柱四肢損傷輕傷一級:1、四肢任一大關節功能喪失25%以上。2、一節椎體壓縮骨折超過1/3以上;二節以上椎體骨折;三處以上橫突、棘突或者椎弓骨折。3、膝關節韌帶斷裂伴半月板破裂。d)四肢長骨骨折畸形癒合。4、四肢長骨粉碎性骨折或者兩處以上骨折。5、四肢長骨骨折累及關節面。g)股骨頸骨折未見股骨頭壞死,已行假體置換。6、骺板斷裂。7、一足離斷或者缺失10%以上;足跟離斷或者缺失20%以上。8、一足的第一趾離斷或者缺失;一足除第一趾外的任何二趾離斷或者缺失。9、三個以上足趾離斷或者缺失。10、除第一趾外任何一趾及其相連的跖骨離斷或者缺失。11、肢體皮膚創口或者瘢痕長度累計45.0cm以上。輕傷二級:1、四肢任一大關節功能喪失10%以上。2、四肢重要神經損傷。3、四肢重要血管破裂。4、椎骨骨折或者脊椎脫位(尾椎脫位不影響功能的除外);外傷性椎間盤突出。5、肢體大關節韌帶斷裂;半月板破裂。6、四肢長骨骨折;髕骨骨折。7、骨骺分離。8、損傷致肢體大關節脫位。9、第一趾缺失超過趾間關節;除第一趾外,任何二趾缺失超過趾間關節;一趾缺失。10、兩節趾骨骨折;一節趾骨骨摺合並一跖骨骨折。11、兩跖骨骨折或者一跖骨完全骨折;距骨、跟骨、骰骨、楔骨或者足舟骨骨折;跖跗關節脫位。12、肢體皮膚一處創口或者瘢痕長度10.0cm以上;兩處以上創口或者瘢痕長度累計15.0cm以上。打架致人輕傷,涉嫌故意傷害罪,應當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是累犯,應當從重處罰,並且判處治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相關費用。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條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營養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輔助器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三條 毆打他人的,或者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並處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並處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一)結伙毆打、傷害他人的;(二)毆打、傷害殘疾人、孕婦、不滿十四周歲的人或者六十周歲以上的人的;(三)多次毆打、傷害他人或者一次毆打、傷害多人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 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第二百三十四條之一組織他人出賣人體器官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未經本人同意摘取其器官,或者摘取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的器官,或者強迫、欺騙他人捐獻器官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百三十二條的規定定罪處罰。違背本人生前意願摘取其屍體器官,或者本人生前未表示同意,違反國家規定,違背其近親屬意願摘取其屍體器官的,依照本法第三百零二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Ⅲ 世界上什麼動物的尾巴最厲害
鯨魚。
藍鯨最大的力量能達到近2000馬力。有人估量,一隻大型藍鯨的力量約1700馬力,相當於一輛中型蒸汽機車的功率,這個力量已經超過了一般捕鯨船的馬力。所以,當捕鯨炮抓到一隻大型藍鯨,而藍鯨全力逃跑時,捕鯨船隻能被它拖著走。
鯨魚是哺乳動物的祖先,鯨魚身體上的脊柱橫突是比較大的,而棘突相對於來說就要小一點,而附著在上邊的肌肉上下擺動來發力的話能夠更有勁兒。
(3)棘突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藍鯨一般體長為2400—3400厘米,體重為150000—200000千克,也就是說,體重相當於25隻以上的非洲象,或者2000—3000個人的重量的總和。
胃口極大,一次可以吞食磷蝦200萬只,每天要吃掉4000—8000千克,如果腹中的食物少於2000千克,就會有飢餓的感覺。當藍鯨覓食的時候,張開大嘴,吞進大量海水,而海水中的大量磷蝦也就隨著海水一起被吞進去。
Ⅳ 肋弓角距正中線多少cm
是以後正中線為軸,5cm為半徑的圓柱和十二肋角的交點處。
Ⅳ 中棘龍:歐洲大型肉食恐龍長8米/有25厘米長小棘突
中棘龍是一種獸腳亞目恐龍,誕生於1.6億年前的侏羅紀中期,體長一般只有8米,最大的特點就是它長有25厘米的小棘突,第一批中棘龍的化石出土於歐洲的英國,其中包含的並不完整,只有骨盆、脊椎以及四肢等。
中棘龍的體型
中棘龍屬於大型的肉食恐龍,體長可達8米,在目前已經發現的770多種恐龍中排到了234位,和艾伯塔龍、崇高龍以及阿貝力龍等都有著相似的大小,體型比現代的一隻亞洲象還要更大,其中尾巴佔到了總長度的三分之一。
中棘龍的外形特徵
中棘龍和大部分肉食恐龍不同的是,它脊椎部分的神經棘沒有那麼高,但是卻又比高棘龍更短。中棘龍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背部長有非常細小但明顯的棘狀突起,因此科學家推測它可能與棘龍類恐龍存在一定的親緣關系,不過它並不像異特龍和棘龍那樣在背上長出非常碩大的帆狀物,因為棘突實在太小,並不足夠撐起背部皮膚。
中棘龍的化石發現
最早的中棘龍化石是出土於英國的多塞特郡,這批化石中缺少顱骨、尾椎骨等,只有盆骨、脊椎以及四肢碎片,所以科學家還無法對中棘龍有更好的了解,只能通過它的近親來還原它的大致樣貌,不過科學家根據它80厘米的股骨骨骼,還是能夠判斷和計算出它的體重可能在1噸左右。
在1932年的時候,休尼曾經將中棘龍化石歸於了比克爾斯棘龍的種屬中,但直到1964年,艾力克·沃克才發現這些化石擁有著非常修長且位置較高的神經棘,而比克爾斯棘龍是沒有長神經棘的,最終才將其建立為了獨立的種屬,並且取名為中棘龍,而它的種名則是以當時的發掘者派克命名。
Ⅵ 食蟲植物是怎樣的
在繽紛的世界中,綠色植物作為能量的轉化者,通常是處在生物界食物鏈的第一環,即被食者。然而在千百萬種的植物中,也不乏個別的「異類」,它們不是被食者,而是捕食者,以昆蟲為食。根據科學家統計,它們的祖先有可能是生長在氮素養分十分缺乏的酸性土壤和池沼中,經過長期的適應,一部分的葉子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捕蟲器,靠捕食和消化小蟲作為營養的補充。據統計,全世界共有食蟲植物約400餘種,我國約有30餘種。
第一,豬籠草
又名雷公壺,為豬籠草科豬籠草屬的植物,直立或攀援草本,高0.5~2米。碩果栗色,長0.5厘米左右,種子絲狀,長約1.2厘米,花期4~11月,果期8~1月。
初見這種植物,你也許會認為它身上那瓶子一樣的東西是它的果實。其實,那是它的捕食器。這些長8~16厘米不等的「瓶子」是一些貪吃的小昆蟲的葬身之地。豬籠草的瓶子蓋的邊緣腺體和瓶子裡面的腺體能夠分泌一些類似於蜜汁的液體,這些蜜汁對蒼蠅和一些小昆蟲很具誘惑力。貪吃的昆蟲爬到瓶口舔食蜜汁時,會受瓶體內的更多的蜜汁的誘惑爬進瓶內,而瓶子的上半部分的內壁是由蠟質構成的,十分光滑,昆蟲很容易落入瓶子的底部。一旦昆蟲落入瓶內,瓶蓋就會緊緊地蓋住,昆蟲想跑也跑不掉了,只得慢慢地被瓶子底部的消化液消化吸收掉。捕蟲器的顏色非常美麗,大小不一樣,小的只有拇指一般的大小,而大的甚至可以容納1~2升水。在北京植物園和華南的植物園均有栽培觀賞。
豬籠草科的植物有2屬,約68種,主要產於加里曼丹等熱帶島嶼,少數分布至大洋州的北部,非洲馬達加斯加島以及印度半島。有的種類瓶內生長有倒刺,昆蟲落入其中更是難逃活命。我國的分布較少,僅有一屬,產於廣東西部、南部,主要生長於海拔50~400米的沼地、路邊、山腰和山頂等灌叢中、草地上或林下。
第二,毛氈苔:屬茅膏草科,為茅膏草屬的一種,多年生草本,莖短,葉基生,密集,具長柄,葉片圓形或扁圓形,長3~9毫米,寬5~12毫米。
我國產於黑龍江和吉林,生於海拔900~1000米的山地和濕草叢中,也分布於歐洲中部和北部,亞洲和美洲北部等寒冷的地區。
因為這種植物的葉片上表面長有帶著腺體的長絲條,每個腺體的外麵包有大滴粘稠的分泌物,太陽灼照時閃閃發光,所以這種植物又被詩意地稱為「夜露草」。一次,有關研究者隨機採集了56片葉子,發現有31片粘有已死的昆蟲或殘骸,而其它未展開的葉片以後無疑還可能逮到更多的昆蟲。毛氈苔捕蟲主要依靠其上表面帶有腺體的長絲條,即「觸毛」和其上部分泌的粘液來完成。
由於腺體分泌的物質粘度比較大,可以拉成長絲,因而當昆蟲飛落時,就會被粘住,難以掙脫,這時毛氈苔的葉片觸毛就會開始運動把蟲子裹住。具體的過程是這樣的:當小昆蟲或蚊蚋落在其上,如果持續幾秒鍾想掙脫束縛的話,那麼腺體末端的細胞就會像人的神經末梢一樣,把信息傳導開來,這樣以小昆蟲為中心,周圍的觸毛會逐漸地向中間捲曲,有的甚至能達到180度的扭轉,最後觸毛按在小蟲的身上。這個過程中,觸毛的腺體會分泌大量的粘液,隨著觸毛的運動而塗在小蟲的身上。這種分泌物是呈酸性的,大家都知道,動物的胃液含一種酸和一種酶,消化時兩樣都不能少,毛氈苔的分泌液也是一樣的。動物的胃受到機械刺激後,分泌一種酸,而毛氈苔的腺體因觸毛的運動而增加分泌物的分泌量,使之成為酸性。在這個過程中,它可以依靠一些前次消化殘留的酶和酸共同作用吸一部分氮物質。而這部分氮物質的吸收,會使其腺體受到作用,分泌出酸和酶,對小蟲進行消化,而腺體會逐步把消化液吸收掉。它的捕食時間從小蟲的觸動到完全卷合要1~6個小時,而完全消化掉一隻小蟲則要3~7天。在植物學家的實驗中,毛氈苔能將軟骨這樣堅韌的東西很快溶解,消化吸收。
事實上胃液消化軟骨與消化肉類的方式和過程也是一樣的,和毛氈苔消化它們的方式是完全相同的,毛氈苔的分泌液能消化骨頭,乃至牙齒和琺琅質,是由於分泌液中含有大量的酸類的緣故。可能是出於這種植物對於磷的急迫需要,分泌液中的酶,只有在骨頭中所含的磷酸石灰全部被酸溶掉,並且分泌液中有了游離酸時,才發揮作用,這時纖維基物質便很快溶解掉。
這種植物的根起固定作用和補充水分的作用,因為那麼多的腺體不停的接受日光的灼烤,蒸發是很厲害的,必須要有足夠的水分來補充,這就是它們的根餓作用,而植物葉片一般的合成營養成分的功能則被葉片這一特殊功能——吸食蟲液替代了。
第三,捕蠅草:與圓葉毛氈苔一樣,同屬於茅膏菜科。草本,地下為球莖,植株高2.5~3.5厘米,葉片兩瓣,每瓣的上表面都長有3條尖銳的小突或剛毛,排成三角形。這些剛毛對於觸動極為敏感,不僅它們本身能運動,還能引起葉片的運動。葉緣向外延長成多數尖銳剛直的突起——棘突,像一個老鼠夾上的兩片鐵齒一樣,相互交錯。背面的葉中肋發達得很大而隆起,葉片表面除了近邊緣上,都排列著帶紅色或帶紫色的腺體,葉片的其餘部分為綠色,棘突和葉片狀葉柄都沒有腺體。腺體由20~30個多角形細胞組成,細胞中充滿紫色的液體。腺體上面突出,下面有短柄,棲中沒有螺紋導管,能分泌,也具有吸收能力,帶有8個紅褐色或橙色分叉的極小突起。顯微鏡下很像精緻的小花朵,大量的散布在葉柄上,葉背上和棘突上,葉瓣上也有少數。敏感的剛毛由幾列長形而充滿紫色液體的細胞構成,細小纖弱,向頂端漸漸的削尖。
捕蠅草生長於潮濕的湖濱、沼澤地區。我國分布於雲南、四川西南部、貴州西部和西藏南部;北美洲也有分布。這種草由於動作迅速有力,被稱為「愛神的蠅夾子」,是世界上的奇異植物之一。
葉片上的剛毛對於短暫柔軟的觸動非常的敏感,但如果以硬物去觸動剛毛,則很難使葉片達到閉合的狀態。由於捕蠅草兩片葉瓣間的分泌物質有類似於花蜜的特殊的氣味散出,因而能引誘很多種類的小昆蟲前來「投網」。而一隻小蟲只要任意碰一條剛毛,兩片葉瓣即以驚人的速度合攏。由於兩瓣間彼此對折成的角度小於直角,所以逮住任何撞上來的昆蟲的機會很多。如果關閉後,其消化液溶解不到含氮物質,在一段時間後就會重新張開,繼續進行捕蟲。這對它們很重要,因為關閉著是無法捕蟲的。
如果葉片因剛毛受刺激關住一隻昆蟲,葉片就不再保持凹形中間留下的空腔,而是將兩瓣慢慢地互相貼緊,就在這時,葉緣漸漸有些向外翻轉,葉瓣相互擠壓的力量是很大的,這個力使腺體分泌液體,從而腐蝕和消化昆蟲,通過腺體吸收。一般捕蠅草在消化完一隻昆蟲張開以後反應會遲鈍很多,甚至對以前很敏感的刺激都不產生反應。這一點捕蠅草比不上圓葉毛氈苔,後者能在短時間內多次捕捉昆蟲,並把它們消化掉。
棘突在葉片閉合後彼此向內彎曲而靠攏時,尖端首先交叉,最後基部相錯。葉瓣邊緣相遇以前,棘突之間留下的縫隙是開放著的,這樣一些較小的昆蟲會因為葉瓣的關閉與產生的黑暗而驚恐地從縫隙中逃掉。相反,一隻較大的昆蟲,想要從空隙內逃走,一定會被擋回來,再逃進牆壁正在向內凹陷的牢里,因為葉緣相遇前棘突已漸交錯,如柵欄般擋住較大的昆蟲。這就如魚網網住大魚而漏掉小魚一樣,因此,就可以捕捉較大的昆蟲,而不將能量浪費在小蟲身上。
第四,輪藻:蚊子除了傳染瘧疾、絲蟲病、黃登熱和登革熱等多種疾病外,還能將80多種病毒傳染給人,其中有半數為病源病毒。世界上每年由於蚊子傳染疾病的患者多達數億人,死於瘧疾的就有100萬人。藻類是蚊子幼蟲的主要食物,因此防疫工作者滅蚊的主要措施之一是清除孳生蚊幼場所的藻類。但是本世紀初起,人們發現淡水藻類中,輪藻具有毒殺幼蚊的作用。
輪藻門是淡水藻類植物中個體較大、形態特殊、結構復雜的一大類群,廣布於世界各地的淡水和半鹹水中,尤以湖沼、池塘、水田等不流動的淺水水體中常見。它具有類似根、莖葉的分化,莖上有明顯的節,節上輪生葉狀小枝,體外多被大量的鈣質,使植物體堅硬而粗糙。在小枝的節上有藏精器,它成熟時成金褐色,藏卵器成熟時是黃色,因卵內貯存較多的澱粉,往往在顯微鏡下呈暗黑色。
輪藻在古生代和中生代曾是水生植被中一個極其繁茂的類群,而現在地球上只有左旋輪藻目中的一個科——輪藻科了,目前已知它有400餘種左右,分6個屬,即麗藻屬、鳥巢藻屬、擬麗藻屬、燈枝藻屬、麗枝藻屬和輪藻屬。我國的輪藻植物資源特別豐富,除狸藻素外,其它各屬均有分布。
輪藻為什麼能滅蚊子?從1919年起就有人進行研究。但是,布隆根據在馬達加斯加的觀察和室內實驗,認為輪藻本身並不直接產生殺死幼蚊的物質,而是輪藻生長過程中產生的物質改變了水環境的條件。後來的許多人進一步指出,這種水對鼠、魚和人均無危害,是無毒的。1954年,艾馬浩里將白紋伊蚊和中華按蚊的幼蟲和卵分別放入培養有柔曲麗藻、硬麗藻、尖頭麗藻、珊瑚輪藻、錫蘭輪藻和球輪藻的試驗瓶中,它們對幼蚊的生存和蚊卵的發育都有影響,但麗藻的效果較好,5天內幾乎殺死全部蚊幼。他還報道說,在靠近東經附近的一個池塘里,因塘底被茂盛的柔曲麗藻覆蓋,沒有蚊子,居民們不用蚊帳。但是研究者也指出,不同的輪藻殺死幼蚊的能力是不同的。我國勞動人民的實踐證明,輪藻是一種優質磷肥,在我國東南部地區和東南亞國家,都有挖取輪藻泥或利用冬水田栽培輪藻的習慣。同時輪藻植物形體美觀,是一種很好的觀賞水生植物,可以在美化城市水體中發揮作用。
Ⅶ 這是什麼的幼蟲,黃綠色,背部有棘突,有三四厘米長
綠尾大蠶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