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里是多少公里
『壹』 周回三千里是多少平方公里
你在日常生活當中通常被用來計量路程,兩地之間的距離等,早在中國古代井田制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用禮來表示長度。周回三千里是多少平方公里?要看具體情況而定,商周1里約406.8米,三千里為1220.4公里。周回三千里不能換成平方公里,因為三千里是一個長度單位,平方公里是一個面積單位,不能互換。
『貳』 古代的三千里是現代的多少公里
這個要看什麼時代
商周1里約406.8米,3000里=1220.4公里
秦漢1里約415.8米,3000里=1247.4公里
隋唐1里約540或530米,3000里=1620公里或1590公里
明清1里約576米,3000里=1728公里
『叄』 三千里外九重天是多少數
三千里外九重天是億萬數。三千里就是1500公里數,九重天在
中國古老神話中,天有九霄,九重天是數量詞,九重天中的九字,只是因為它是數字單數中最大的數字,所以有億萬數意思。三千里外九重天是億萬數意思是億萬數
『肆』 三千里尋母記的簡介
三千里尋母記
譯名:萬里尋母,尋母三千里
英文名:3000 Leagues in Search of Mother
地區:日本
原作者:エドモンド.デ.アミーチス
腳本:深沢一夫
場面設定:宮崎駿
角色設定、作畫監督:小田部羊一
音樂:坂田晃一
監督:高畑勲
主題歌:大杉久美子「草原のマルコ」「かあさんおはよう」
『伍』 三千里換算成公里是多少
1公里就是1千米 那麼三千公里 就是三千 千米,這樣 那就是300萬米。
三千里,就是1500公里。可看地圖,從北京到上海的直線距離也只有1088公里。而半島從最北端,到最南端,滿打滿算,也只有1016多公里。半島的南北長,明顯小於北京至上海的南北長度。
朝鮮半島古代政權自稱擁有「三千里錦綉江山」,南北分治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都繼承了這一說法,在各自的國歌中都採用了三千里江山的表述。
『陸』 朝鮮為什麼稱三千里
朝鮮半島南北狹長,直線距離最長840 公里(約合2,100 朝鮮里),東西直線距離最長為360
公里(約合900 朝鮮里),而且朝鮮自然條件優越,環境優美。因此,人們就用「三千里錦綉江
山」來贊譽她的壯麗山河。
『柒』 古代的三千里是現在的多少公里
周秦漢,一里=415.8米
清光緒,一里=576米
1929年,一里=500米
中國里的長度及其演變,無論今人關於度量衡的著作和古籍記載,都很少談及。著名中國經濟史專家梁方仲先生在所著《中國歷代度量衡之變遷及其時代特徵》中說:「自漢代以後,歷代計算長度,都是自尺以上,到丈為止。至清光緒34年(1908年)重定度量衡制時,……才明文規定於尺之外,另立里制。①所以,中國里作為計算道路等的長度單位在制度上確立得是很晚的。但這決不是說中國古代沒有里這種長度的概念,相反這種概念當時應用很多。如《漢書·西域傳》所載數十個方國中,大多數方國到長安有多少里的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且末國,……去長安六千八百二十里」等等。這說明裡這種長度概念在當時是常常用到的。雖然如此,正史講度量衡時卻沒有里的長度。如《漢書·律歷志》談到長度時說:「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長短也。……一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而五度審矣。」此處講的五個長度單位,是分、寸、尺、丈、引,就是沒有里。這里沒有講里的長度,不是沒有里的長度,而是由於種種原因缺少記載造成的。
探討中國里的長度演變,不僅要探討里本身的長度,而且還要牽連到其他長度的演變問題,如尺的長度。有時,同一個朝代就有幾十個不同長度的尺,與此相應,可以計算出幾十種里的長度。但這些里的長度,並不一定是法權認可的現實應用的里的長度。因此,這里僅計算社會公認的里長度的演變,供關注此問題的人們參考。
一、周、秦、兩漢里的長度:周代里的長度在計算井田面積時常常提到。《春秋·穀梁傳》宣公十五年(前594年)載「古者,三百步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畝,公田居一。」周代井田制下,方一里,耕地九百畝,四邊都是三百步一里的長度。這一點在古代是公認的。《說文解欄位注》引《穀梁傳》曰:「古者,三百步為里。」然而,僅僅知道一里三百步,不知一里多少尺還是無法求得一里的具體長度。
《漢書·食貨志上》說:「理民之道,地著為本。故必建步立畝,正其經界。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畝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升,井方一里,是為九夫。」從這一記載可知,井方一里,為九夫耕種的九百畝耕地,每一邊的邊長為一里三百步。一步六尺,則一里三百步為l800尺。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據《續文獻通考》卷108《樂8》載「周以八尺為步」,「秦以六尺為步」,同時又引《律學新說》指出,二者是相等的。所以《漢書·食貨志上》在這里是用秦的步尺制度代替了周的步尺制度。由於秦漢尺的長度如商鞅量尺、新莽銅斛尺、後漢建武銅尺都是一尺等於0.231米。②由此可以算出一里等於1800尺為415.8米。現今的市裡一里為500米。則知周代一里為今市裡的83.16%。由於周代一里三百步的里制到秦漢並沒有發生什麼變化,所以這一里制可視為周秦漢三代的里制。
————————
① 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第527頁。
② 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天賦統計》,第540頁:古今尺度的比較表。
二、以商尺(營造尺)計算里的長度是里長度的一次重要演變。商尺,傳說為商朝的尺,唐以後歷代為工部用的營造尺,也稱部尺,俗名叫魯班尺,也叫大尺。這種尺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一步為五尺。一尺的長度為秦尺的1.25尺。《續文獻通考》卷108《樂8·度量衡》:「商尺者,即今木匠所用曲尺。蓋自魯般傳至於唐,唐人謂之大尺。由唐至今用之,名曰今尺,又名營造尺。古所謂車工尺。」由於營造尺是歷代工部用的尺度,公信力強,應用廣泛。隨著社會發展,以營造尺計算里的長度是一種合理的選擇。然而這一點來得畢竟太遲了。清光緒34年(1908年)重定度量衡時明確規定里制為:「五尺為一步,二步為一丈,十丈為一引,十八引為一里。」在「新制說略」中指出:「長短度分為兩種:一曰尺度,以尺為單位,所以度尋之長短也。一曰里制,以一千八百尺為一里,用以計道路之長短也。里制即積尺制而成。蓋道里甚長,若僅以尺計,則諸多不便,故必別為里制。」①這里把尺制、里製作為基本長度單位列出,在當時是有新意的。
據上述清光緒末年所立里制可知:一里為營造尺1800尺。營造尺一尺等於0.32米,所以1800尺,等於576米。因今市裡一里為500米,所以以營造尺計里則一里為今市裡的115.2%。
三、第三次中國里制的變化,發生在民國時期,「公元1929年制定一市裡為150丈,合公制為500米。這次制定的里制一直沿用至今,既繼承了中國傳統里制的特點,又吸收了西方米制,並與其結合。所謂繼承中國里制特點表現在:從周代開始中國傳統里制為一里300步,這次里制為一里150丈,而以營造尺的五尺為步、二步為一丈,則150丈恰為三百步。所謂吸收西方米制與之結合表現在:「一市裡為150丈合公制為500米」,則是以西方的米製表示中國的里制,而中國的市尺則變為西方一米的三分之一。這樣二者融為一體。由於這次制定的里制,適合了社會發展的需要,方便了與西方長度單位的換算,所以沿用至今。
『捌』 3千里是多少米或多少千米
1里=500米=0.5千米
3千里=1500米=1.5千米。
『玖』 有誰知道朝鮮「三千里錦綉江山」中的三千里是怎麼回事
歷史上,朝鮮半島是一個統一的、由單一民族構成的國家,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分裂成為兩個國家,北部的朝鮮,南部的韓國。
朝鮮半島位於亞洲大陸東北部向南突出,東濱日本海,西臨黃海,北以鴨綠江、圖們江同我國為鄰,東北一角與俄羅斯接壤,東南隔朝鮮海峽同日本相望。
朝鮮位於朝鮮半島軍事分界線(三八線)以北,南北直線距離最長為840公里(約合2100朝鮮里),東西直線距離最長為360公里(約合900朝鮮里),
加在一起3000朝鮮里,故自稱三千里錦綉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