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穗多少厘米
A. 中穗型玉米是多長
中穗型玉米大概有30cm長。
B. 東單509和東單905區別
東單509和東單905區別如下:
1、籽粒容重不同。東單509玉米籽粒容重774克每升,東單905玉米籽粒容重788克每升。
2、穗長不同。東單509玉米穗長約22.5厘米,東單905玉米籽穗長17.4厘米,兩者穗行數都是16至18行。
3、穗粗不同。東單509玉米穗粗5.1厘米,東單905玉米穗粗4.9厘米。
C. 玉米棒長度篩選機(玉米穗長度18至20厘米14至16厘米
只有自己設計哈,一般是傳輸帶運行的,通過橫著進行到一定的長度自動切斷。
D. 玉米是什麼時候傳入我國的
玉米的傳入和推廣
玉米原來叫玉蜀黍,各地俗名很多,有番麥、玉麥、玉黍、包穀、包蘆、捧子、珍珠米等名稱;還有叫做六穀(也寫作稑谷或鹿谷)的,意思是說五穀之外的又一種谷。
玉米原產美洲。有人根據元賈銘的《飲食須知》(1367年前後)中談到玉蜀黍,而且元代尚食局(元朝宮廷里一個管理皇帝膳食的專門機構)有御麥面,以為我國元代已有玉米。這種說法未必正確。所謂御麥面,不過是專制皇帝御用的上好麥面。《飲食須知》中談到玉蜀黍的部分很可能是後人加入的,恐不可靠。玉米很早就是美洲本地人的主要糧食作物,有很多關於玉米的故事,還在地下發掘出遠古玉米的籽粒,以及用大量黃金、陶土和玉米穗做成的玉米神像。而在其他各國的歷史上,直到十五世紀,沒有一個國家有有關玉米的記載或任何跡象。所以可以這樣說。玉米是在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以後,才傳到舊大陸各國的。
玉米怎樣傳入中國,西方的學者有不同的推測。有人以為玉米是由阿剌伯人從西班牙帶到麥加,由麥加傳到中亞細亞而入中國西北部,或者從麥加傳到回教印度而入中國西南部,然後從西北部或西南部向東傳播到各省。這種推測還要作進一步的研究。他們引用的較早的中國文獻,一般限於明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78年),有的也只是引用到田藝蘅的《留青日扎》(1573年)。實際上我國各省府縣志中保存著豐富的有關玉米的記載。
根據各省通志和府縣志的記載,玉米最早傳到我國的是廣西,時間是1531年,距離哥倫布發現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為止),它已經傳播到河北、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江蘇、安徽、廣東、廣西、雲南等十省。還有浙江、福建兩省,雖則明代方誌中沒有記載,但有其他文獻證明在明代已經栽培玉米。清初五十多年間,到十七世紀末(即康熙三十九年)為止,方誌中記載玉米的比明代多了遼寧、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1701年以後,記載玉米的方誌更多,到1718年為止,又增加了台灣、貴州兩省。單就有記載的來說,從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時期內,玉米在我國已經傳遍二十省。
讓我們把各省最早的文獻記載,按照年代先後來觀察一下:廣西1531年,河南1544年,江蘇1559年,甘肅1560年,雲南1563年,浙江1573年,福建1577年,廣東1579年,山東1590年,陝西1597年,河北1622年,湖北1669年,山西1672年,江西1673年,遼寧1682年,湖南1684年,四川1686年,台灣1717年,貴州1718年。上述年代次序,並不能代表實際引種的先後,因為方誌和其他文獻記載,常有漏載和晚載的。但是有一點值得注意,廣西的記載早於甘肅或雲南三十年左右,早於陝西六十多年,早於四川一個半世紀以上,早於貴州差不多兩個世紀,另外,江蘇也早於甘肅和雲南,浙江、福建、廣東都早於陝西,四川、貴州二十來年以至一個世紀以上,這就很難想像玉米先由陸路傳到我國西南部或西北部,然後再向東傳播的。另一方面,葡萄牙人於1496年就到爪哇,1516年就來到中國,同時中國人那時僑居南洋群島的已不少,玉米由海路先傳入我國沿海和近海各省是很可能的。
玉米和甘薯都是源出美洲,傳入我國後一二百年都已成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但是它們在傳播過程中有一種顯然不同的現象。關於甘薯的傳播,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而關於玉米的就沒有。甘薯一開始就吸引著名的農學家徐光啟的特別注意,大力鼓吹,在他的《農政全書》里詳細地論述了栽培甘薯的方法;而對於玉米,僅僅在高粱條下附註說:「蓋亦從他方得種」,一點也沒有談到栽培方法和它的重要性。方誌中關於玉米的記載雖然多,一般都很簡單,大都只是提到了物產中有玉米,或者記敘了一些玉米的異名、性狀等,關於推廣情況及其重要性的記述也只有少數幾條。總之,玉米沒有受到知識分子對甘薯那樣的重視。盡管如此,玉米卻在默默無聞中早就傳入中國,比甘薯早了半個世紀,而且玉米在明末已推廣到十二省,而甘薯只有四省。
這個現象反映一個很重要的事實:新作物的引種和推廣,主要依靠廣大農民群眾的試種和擴大生產。勤勞而敏慧的農民大眾,一旦看到玉米是一種適合於旱田和山地的高產作物,就很快地吸收利用。例如安徽《霍山縣志》(乾隆41年,1776年)說:「四十年前,人們只在菜圃里偶然種一二株,給兒童吃,現在已經延山蔓谷,西南二百里內都靠它做全年的糧食了。」又如河北《遵化縣志》(光緒12年,1886年)記載嘉慶年間(1796—1820年)有人從山西帶了幾粒玉米種子來到遵化,開始也只是種在菜園里,可到了光緒年間(1875—1908年)就成為全縣普遍栽培的大田作物了。可見發展的迅速。我國本來有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農業技術已有相當高的水平,所以引種以後能夠結合作物特性和當地條件,很快地掌握並提高栽培技術,並且培育出適合於當地的許多品種,創造出多種多樣的食用方法。玉米的迅速發展,是在十八世紀下半葉以後。現在全國各省區都有栽培,產量遠遠超過穀子,往往僅次於小麥,而居糧食作物的第三位。
E. 玉米種子穗位包裝寫95厘米結米長到一米六七這是玉米種質量問題嗎
玉米穗位是指結穗高度95厘米。畏到一米六七是玉米整體高度,這沒有可比性,不能說明玉米種子質量有問題
F. 玉米穗柄長最短有
玉米穗柄長最短6厘米。穗柄短的品種比穗柄長的品種吐絲性好,苞葉短、苞尖緊的品種比苞葉長,苞尖緊的品種吐絲性好,雙果穗、多果穗的品種和自交系往往雌花早熟。
G. 一株多穗玉米品種有哪些
偉育2號;ND367;科河28;科瑞981等。
偉育2號品種是由河南寶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選育的玉米新品種,2018年通過國家黃淮海夏玉米區審定。平均株高263厘米,穗位高99厘米,果穗筒型,穗長17.2厘米,穗行數16~22行,最多可達26行,穗粗5.0~5.2厘米,夏播種植一般畝產718公斤,最高畝產1049公斤,是一個大棒型超高產玉米新品種。
H. 一畝玉米地能收多少濕玉米穗該如何把握密度
種類、地力、管理方法、畝株數、棒穗數(有一株2個棒子的)、出苗率這些要素,畝產量及穗數都是有區別。不太可能畝種是多少株,結的棒穗都一般大,有結2個棒的,也有某棵公苞米不易出現棒的。因此,僅僅基礎理論估計。如:1畝3000棵,每棵按一個棒穗算,剛完善的濕棒穗每一個按一斤(長的還好吧)算,便是1畝濕玉米穗3000斤。晾乾脫粒機後,每一個棒子穗可產0.4~0.5斤,畝產量即1200~1500斤。實際精確需按過秤稱之為准。
既並沒有旱災,又並沒有洪水災害;出穗揚花正常的,受粉充足,子粒圓潤;害蟲防治很好。一般鄉村農作物種植稀相對密度勻稱,1畝大概3000~3500蔸,每蔸雙株雙穗,每穗均值關鍵在於0.4斤,1畝能並且苞米的生產量關鍵是是看土壤層的富饒水平、氣候條件、種類、也有便是工作人員的管理能力這些。如果是你栽種字啊土壤層較為富饒、氣候條件較為適合、種植的玉米種子也非常優異,與此同時管理能力較為及時得話,那樣畝產量就較為的高,相反便會生產量比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