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木工一尺是多少厘米
Ⅰ 古代一尺等於多少
1、商:1尺等於15、8厘米;
2、戰國、秦朝、漢朝: 1尺等於23、1厘米;
3、三國、西晉:1尺等於24、2厘米;
4、東晉及十六國、南朝:1尺慧纖等於24、5厘米;
5、北朝、隋朝:1尺等於29、6厘米;
6、唐 :小尺:1尺等於30厘米,大尺:1尺等於36厘米;前吵仿
7、宋、元:1尺等於31、2厘米;
8、明:裁衣尺:1尺等於34厘米,量地尺:1尺等於32、7厘碰滑米,營造尺:1
Ⅱ 古代一尺等於多少厘米
不同的時代一尺對應的長度都不同,以下是具體長度: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19.91cm ;
秦時,一尺約23.1cm ;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約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時,一尺合今27.68cm ;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2)古代木工一尺是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密 度 換 算
1磅/英尺3(lb/ft3)=16.02千克/米3(kg/m3)
API度=141.5/15.5℃時的比重-131.5
1磅/英加侖(lb/gal)=99.776千克/米3(kg/m3)
1波美密度(B)=140/15.5℃時的比重-130
1磅/英寸3(lb/in3)=27679.9千克/米3(kg/m3)
1磅/美加侖(lb/gal)=119.826千克/米3(kg/m3)
1磅/(石油)桶(lb/bbl)=2.853千克/米3(kg/m3)
Ⅲ 古代一尺等於多少厘米
在不同的朝代,一尺所代表長度不同。
有以下幾種:
1、在商代,一尺合今十六點九五厘米。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2、在周代,一尺合今二十三梁友點一厘米。
3、在秦時,一尺約為二十三點一厘米。
4、在漢時,一尺大約二十一點三五到二十三點七五厘米。
5、三國時,一尺合今二十四點二厘米。
6、南朝時,一尺約二十五點八厘米。
7、北魏時,一尺合今三十點九厘米。
8、在隋代,擾仿一尺合今二十九點六厘米。
9、在唐代,一尺合今三十點七厘米。
10、宋元時,一尺合今三十一點六八厘米。
11.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三十一點一厘米。
此外,即便在統一時代,還有「營造尺」、「魯班尺」、「天文尺」等區別,大橡李槐多數人使用「市尺」。
Ⅳ 古代一尺表示多少
尺,一種古代計量常用度制單位,其代表的長度,不斷地被改動,以適應不同時期的需求。而現在隨著計量單位越來越多,很多計量單位我們都很少使用了。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古代一尺是多少吧。
古代不同時期一尺表示多少均不同
商代,一尺是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是升派23.1cm ;
秦時,一尺約23.1cm ;
漢時,一尺大約21.35或23.75cm ;
三國,一尺是24.2cm ;
南朝,一尺約25.8cm ;
北魏,一尺是30.9cm ;
隋代,一尺是29.6cm ;
唐代,一尺是30.7cm ;
宋元時,一尺是31.68cm ;
明清時,木工一尺是31.1cm。
尺和厘米單位的換算:
商,1尺 = 10寸, 1寸 = 10分;
戰國,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三國,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
西晉,1丈碰笑察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笑茄;
北朝,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
隋,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Ⅳ 古代一尺是多少厘米
網路知道
古代一尺等於多少厘米
查看全部2個回答
寧星緯赧塵
TA獲得超過2.9萬個贊
關注
成為第61位粉絲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時,一尺約23.1cm
;
漢時,一尺大約21.35——此肆睜23.75cm
;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約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雹首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此外,即便在統森歲一時代,還有「營造尺」、「魯班尺」「天文尺」等區別,大多數人使用「市尺」。
Ⅵ 古代的一尺是多高
古代的一尺是多高每個朝代都不一樣。商代,一尺合今16.95cm。周代,一尺合今23.1cm。秦時,一尺約23.1cm。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三國,一尺合今24.2cm。南朝,一尺約25.8cm。北魏,一尺合今30.9cm。隋代,一尺合今29.6cm。唐代,一尺合今30.7cm。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尺是我國古代沿用下來的,常用計量單位之一。尺跟現在人們常用的米和厘米的換算是,1米等於3尺,1尺等於33.33cm。1尺8等於多少cm時,可以用1.8*33.33=59.99cm的換算方式,得出1尺8等於59.99cm的換算結果。
1尺等於33.33cm是現代人使用的數據,古代的一尺並不等於現在的33.33cm,古書中描述人物形象時,講身高八尺或七尺男兒。如果按現在的換算公式算是話,身高八尺就是2米67,身高是一般人不可想像的。按三國時期的尺碼算,身高八尺,是現在的1米89左右,那時候的1尺只相當於現在的24.2cm。
Ⅶ 古代一尺有多長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時,一尺約23.1cm ;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約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資料2:古代「尺」有多長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內含的量(實際長度)卻不一樣。如《鄒忌諷齊王納諫》文中曰:「鄒忌修八尺有餘。」如果按今天的尺來計算,鄒忌的身長是2.66米還多,這顯然太高了。
很顯然,蠢配古代的尺要短於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大約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當於現在的19.91厘米。以後,尺大致都要加長一點,到戰國時,一尺大致相當於現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當時各國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戰國楚尺長22.7厘米。前邊提到的鄒忌是戰國時齊國人,按一尺為23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個子了。又《陳情表》中有帶念指「內無應門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晉時人,當時的一尺相當於現在的24厘米,這樣「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說法,而並不是嚴格按晉尺的,那麼,就要在1.2米的基礎上再縮短一點,也就是1.1米左右。
與尺比較接近的是咫。咫是婦女手伸展後從拇指到中指的距離,因而稍短於尺。後來咫尺連用,表示距離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長度單位還有丈(十尺),尋(八尺),常(二尋),此外還有仞。仞是人伸開雙臂的長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後來,又產生了寸以下的長度單位,它們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後又叫「絲」,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絲」與「毫」連用,來源於此。
還有「忽」高散與「微」連用的,也喻指極細微,如《伶官傳序》:「夫禍患常積於忽微」。
按通用的說法來算,古代說的七尺男兒,應該是168cm。在今天來說168可能算矮了點,但是在古代人的身高普片比現在的矮,那麼,168cm也算正常的了。
Ⅷ 古代的一尺是多長
繩子、身體的一譽攜亂部分、步數等。
1、用繩子測量長度,在測量用的繩子上打出等間隔的繩結計算長度;
2、用身體的一部分來做測量工具,如張開大拇指和中指,兩端的距離為一拃, 在古代埃及,主要的長度單位是腕尺,即自肘到中指尖的長度;
3、步測:唐太宗李世民規定,以他的雙步,左右腳各一步作為長度單位,叫做」步」,並規定一步為隱嫌五尺,三百步為一里。
古代長度: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19.91cm ;
秦代,一尺合今23.1cm ;
漢朝,一尺合今21.35~23.75cm ;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合今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朝,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時,一尺合今27.68cm ;
明清時,慶檔木工一尺合今31.1cm。
Ⅸ 古代的一尺有多長
古代不同時期,一尺長短不同。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時,一尺約23.1cm 。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9)古代木工一尺是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度量長度的尺,常見的單位有尺,寸。(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內含的量(實際長度)卻不一樣)。
後來出現了寸以下的長度單位,它們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後又叫「絲」,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
中國古代度量長度的尺。最早見於商代。傳世商尺約合今16~17厘米。東周尺以相傳1931年河南洛陽金村古墓出土的銅尺與「商鞅量尺」互為佐證,可知一尺長約23厘米左右。西漢尺今出土有 8支,實測其長度均在23~23.6厘米之間,平均每尺長23.2厘米。
新莽尺根據各方面材料綜合分析,每尺長約23.1厘米。流傳至今的東漢尺甚多,僅出土的就有40餘支,形制大體可分為以下幾類:①鳥獸紋銅尺,②幾何紋銅尺,③以圓圈為尺星的骨。實測東漢尺長度誤差不大,除去因稍殘而減短的幾支外,其餘均在23~24厘米之間,平均長23.4厘米。
朝代變更:
漢以後銅質尺明顯減少,多被骨、木質尺代替。這期間尺的形制單一,不飾各種花紋,當是民間實用的器具,較之前代更多地注意到了分、寸刻線分度的准確。尺長略有增長,約在24~24.5厘米之間。
南北朝留存的尺甚少。根據李淳風《十五等尺》記載,可知南朝每尺約在24.5~25厘米之間;北朝尺度有較大的增長,後魏前尺27.8厘米、中尺28厘米、後尺29.9厘米不等。虧告以所見南北朝時期實物互為佐證,可知南朝尺確短於北朝,尺長約25厘米,南朝後期則增長至30厘米以上。
隋代採用南朝已增長的度量衡量值作為統一的基礎,尺長在30厘米左右。唐朝留存至今的各種尺近50支,以液乎刻花銅尺和撥鏤牙尺為主。刻花尺(包括木質和鐵質)多為民間日常用尺,撥鏤牙尺則是朝廷在中和節之時饋贈給大臣和各國使臣的禮品,工藝精湛,色彩艷麗。
撥鏤牙尺今日本藏有 6支。唐尺長度多在29~30厘米之間。
宋代沿襲唐制,官尺由太府寺掌造,主要用來徵收布帛之用,故又稱為三司布帛尺,每尺長約31.6厘米。據明世子朱載堉《律呂精義》所記,明尺分為三種:
①鈔尺,即裁衣尺,與寶鈔紙外齊(長34厘米)。
②曲尺,即營造尺,與寶鈔墨邊外齊(長32厘米)。
③寶源局銅尺,即量地尺,比寶鈔墨邊長,比寶鈔紙邊短,當衣尺之九寸六分(長32.6厘米)。傳世的嘉靖牙尺,所刻線紋精密,每尺長32厘米,當是明朝官定的標准尺度。
清代的營造尺長32厘米。中國歷史博物館所藏「康熙御制」銘殘牙尺,每寸合 3.2厘米,與紫金山天文台銅景表尺上的清營造尺長度完全一致。清代的裁衣尺合1.1111營造尺,等於 35.55厘米。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古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作文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彩虹美麗無比,卻生命短暫;石橋生命長久,卻形貌欠美。
可貴的是,它們都沒有以己之長揭彼之短,而是互敬互贊。
這則美麗的寓言不正向我們揭示了一個「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嗎? 每一個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也不可能是一無是處的。
尺雖比寸長,但也有不夠長的時候;寸鬧空悉雖比尺短,但也有用得上場的時候。
「金無足赤,玉有微瑕」,「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都說明了這一道理。
《史記》里有一段有趣的記載,有一天劉邦與韓信閑聊,劉問:「愛卿與朕孰能耶?」韓曰:「若論帶兵,上不如我,信將兵多多亦善。
」劉又問:「卿何故為我所御?」韓曰:「上善將將,信不及。
」韓信的回答實在妙得很,即維護了皇帝老子的面子,又說出了人各有所長的道理,難怪劉邦聽後得意得「嘿嘿」直笑。
愛迪生和愛因斯坦,兩人都是大科學家,但前者擅長的是發明創造,後者卻以理論研究為專。
如果有哪位好事者硬要避其長,就其短,強迫他們一個搞核物理理論研究,一個搞實用物品的發明,那麼人類文明的發展不知要滯緩多少年! 在我們的同學當中,科科拔尖、樣樣都帥的人固然有,但恐怕只是鳳毛麟角,大多數同學既有「長」科,也有「短」項。
即使是那些成績較差的同學,也一定會有過人之處。
容志行、何灼強讀書時成績並不好,但這並不能否定其體育上的專長及後來的為國爭光。
孔子說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既然每一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那麼我們就應該正確地認識自己和對待別人,既不因自己有不及人之處便妄自菲薄,甚至自暴自棄,也不因他人有不及己之處便自高自大,盛氣凌人。
只有虛心向他人學習,取長補短才能取得真正的進步。
尺短寸長,人無完人。
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像彩虹和石橋一樣,有一個謙遜的胸懷,在四化建設中貢獻出更多的才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看圖作文
彩虹美麗無比,卻生命短暫;石橋生命長久,卻形貌欠美。
可貴的是,它們都沒有以己之長揭彼之短,而是互敬互贊。
這則美麗的寓言不正向我們揭示了一個「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嗎? 每一個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也不可能是一無是處的。
尺雖比寸長,但也有不夠長的時候;寸雖比尺短,但也有用得上場的時候。
「金無足赤,玉有微瑕」,「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都說明了這一道理。
《史記》里有一段有趣的記載,有一天劉邦與韓信閑聊,劉問:「愛卿與朕孰能耶?」韓曰:「若論帶兵,上不如我,信將兵多多亦善。
」劉又問:「卿何故為我所御?」韓曰:「上善將將,信不及。
」韓信的回答實在妙得很,即維護了皇帝老子的面子,又說出了人各有所長的道理,難怪劉邦聽後得意得「嘿嘿」直笑。
愛迪生和愛因斯坦,兩人都是大科學家,但前者擅長的是發明創造,後者卻以理論研究為專。
如果有哪位好事者硬要避其長,就其短,強迫他們一個搞核物理理論研究,一個搞實用物品的發明,那麼人類文明的發展不知要滯緩多少年! 在我們的同學當中,科科拔尖、樣樣都帥的人固然有,但恐怕只是鳳毛麟角,大多數同學既有「長」科,也有「短」項。
即使是那些成績較差的同學,也一定會有過人之處。
容志行、何灼強讀書時成績並不好,但這並不能否定其體育上的專長及後來的為國爭光。
孔子說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既然每一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那麼我們就應該正確地認識自己和對待別人,既不因自己有不及人之處便妄自菲薄,甚至自暴自棄,也不因他人有不及己之處便自高自大,盛氣凌人。
只有虛心向他人學習,取長補短才能取得真正的進步。
尺短寸長,人無完人。
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像彩虹和石橋一樣,有一個謙遜的胸懷,在四化建設中貢獻出更多的才智!
作文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怎麼寫
尺雖比寸長,但也會有它的短處;寸雖比尺短,但也有它的長處。
也許大家知道這樣的一個故事:一隻小羊和一隻高大的駱駝相遇了,恰好駱駝肚子也餓了。
於是,它就抬頭吃起了樹上的樹葉,吃得很開心。
小羊見了也十分眼紅,它見那樹太高,怎麼跳都夠不著。
這時,小羊和駱駝同時發現了一個木欄中有許多又鮮又多的小草,駱駝十分為難,因為它的個子太高,無法鑽進去吃草,可它捨不得這一片小草,這回,小羊笑著鑽進木欄里吃了個飽,留下的駱駝在木欄外乾瞪眼。
我退休後閑來沒事,心血來潮就寫了一些小文章,水平太差,但自我欣賞、聊以 *** 也是樂趣,可有時搜腸刮肚,一個字也寫不出來,就把電腦一關,到街上看下象棋的。
這是一個街頭理發攤,為招攬人氣,備了好幾幅象棋,來捧場的人真不少,理發的生意自然也不錯。
常年來棋攤的很大一部分都是退休人員,經常在一起下棋,雖說沒排過名次,但前八名也都心知肚明,這些人在「圈子」里說話自然聲音就高了八度,因為在這個圈子裡,既不看你的官銜,也不看你的收入,評判地位的唯一標准就是棋藝高低。
有道是:「看棋不語真君子,舉棋無悔大丈夫」,但街頭象棋是允許旁觀者說話的,有時看棋的比下棋的還著急,還有時為一步棋,兩個下棋人爭得面紅耳赤,旁觀者卻開懷大笑,那場景也是妙趣橫生。
本人也願意下棋,但水平太低,看棋時常點幾個臭步,是典型的「臭棋簍子」,被棋手翻白眼或臭幾句也是常事,雖說表面沒什麼,但內心未免惆悵,棋藝怎麼總也提不高呢!?還聽說過在學校學習好的學生,到社會後也失落過,在學校里他們是佼佼者,老師的青睞,同學的佩服,他們產生點優越感也很正常,但離開學校後學習好的長處立馬消失,和那些學習不如他的又處在同一起跑線上,這是因為他離開了發揮長處的場合。
青島前海一帶有幾處小海灣,海的對面是山青水秀的薛家島,塔吊林立的青島造船廠就座落在他腳下。
這些小海灣有薛家島這個天然擋浪壩,灣內風平浪靜,雖說不是浴場,但很適合游泳,家在附近的很多人都來游泳,有的還在退潮時戴上潛水鏡,潛到水下摸螃蟹和海螺,回家打打牙祭。
棋友們也有的很愛游泳,也都匯集到這里,但他們也就是會個一般的蛙泳,蛙泳消耗體力較少,幾種游泳姿勢中,蝶泳是最難的一種,且最消耗體力,有的人一輩子愛好游泳,卻學不會蝶泳,成千上萬人的浴場也看不到幾個人會游蝶泳,可見蝶泳之難。
而我的蝶泳,不但動作標准、姿勢優美,而且游的距離長,在海面上宛若一隻飛翔的蝴蝶。
雖說游一趟下來,也氣喘吁吁,但在別人的贊許下頗暗自高興,一是高興自己的游泳技術好,同時也說明了身體「倍棒」。
歲數大了,沒什麼比身體好更讓人高興了。
這些在棋攤上訓斥我的棋友,現在個個噤若寒蟬,嘆為觀止。
我說話的音量,不覺就高了幾個分貝,對他們的泳姿指指點點,出了一口在棋攤上的「惡氣」。
棋攤上我是「寸」,但在海里游泳我就是「尺」。
這都說明能發揮長處,是在特定范圍,我們在決定干某種事情時一定要考慮「揚長避短」,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 文章閱讀網:sanwen )「羊和駱駝」故事流傳了幾百年也沒有消失,是因為它告訴人們一個道理:任何一個人都不會是十全十美的,任何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短處,也有自己的長處,每當遇見別人,我們就應該去發現並學習他的長處,而並不是發現他人的短處並去嘲笑、諷刺,這就是人起碼必備的「素質」。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都有許多閃光點 ...
為自己喝彩我是一個平凡的女孩子。
從小到大,我都是默默無聞的。
我既沒有優異的成績,也沒有出眾的外表。
從頭到腳,我都只是一個沒有閃光點的人。
我沉默,我自卑,我知識一朵默默開放的小野花,哪比得上那些高傲的玫瑰、牡丹?她們都是天之驕子,上蒼賜予她們的是智慧、容貌和才幹。
而給我的只有平凡、自卑以及愚蠢。
那是在一次考試失敗之後,我沮喪的走在回家的路上。
我想起我的同桌艷——班上的學習尖子,手持100分的考卷嘲笑我:「你怎麼這么笨?」難道我真的笨?嗎我真的只能做弱者嗎?正想著,我被一塊石頭拌了一下,摔倒在地。
「真倒霉,連石頭也跟我作對!」我憤憤地站起來,一腳把那塊跟我過不去的石頭踢出老遠。
突然,我驚訝地發現在石頭下面,居然開著一朵野花!小小的淡藍色花瓣,在周圍野草的襯托下,顯得格外出眾,那樣引人注目。
我望著那一點「藍寶石」,心想:原來再平凡不過的東西也有它的光彩,它的能量,也能成大器的。
野花能在惡劣的環境中開花,我也應該鼓起勇氣,為自己喝彩 !打那以後,同學們發現我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我變的開朗了,常帶著一臉的陽光,面對每一天的學習生活。
我這才發現,原來為自己喝彩的效果如此之好!在一次考試中,我終於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艷神秘的湊過來,套問我成功的「秘訣」,我笑著大聲說:「為自己喝彩!」當你遇到挫折,遭到不幸的時候,你是否想過為自己喝彩呢?這樣做能鼓起勇氣,以強者的姿態去迎接挑戰。
我們心中必須有一個堅定的信念,賞識自己,你面對再難走的路都會被陽光照亮,你的心中會充滿太陽的光輝。
英語作文!!急急急!!!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世界萬物都...
Life is a process of endless learning and keep enhancing ourselves. No matter how hard we try, we can never reach the point of perfection. As we all know,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has its strong and weak points and of course, it makes no difference for us human beings.Time management is always the weak point for me and it does affect the oute of our work significantly in a number of aspects. It is hard to overe this problem myself hence I had to seek advice from others. Consequently, I improved my ability of effectively use of time by prioritizing the work that is more important as wellbas set my own goals that I need to achieve of the day beforehand.全手打 望採納(*^__^*)
舉例子寫一寫對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理解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發 音 chǐ yóu suǒ ǎn,cùn yóu suǒ chánɡ 釋 義 短:不足,長:有餘。
比喻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彼此都有可取之處。
凡事沒有絕對的「長」與「短」。
在度量衡上尺單位要大於寸單位。
尺比寸長,但若是尺跟里比,自然就顯得短了。
寸比尺短,但寸跟毫釐比,那自然也就顯得長了!人們長用這個事例來說明,世上沒有絕對的東西,標准不同結果也就不同了。
尺有所短也說明再厲害的人也會有不足之處。
寸有所長則是提醒人們要善於發現自己的有點,再笨也會有過人之處。
出 處 戰國·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
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
俗地說,如果讓其練舉重這類適合小個子的項目,",都有其有用的地方——就拿與之最接近的例子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意思是無論什麼樣的人才或者東西,顯然也不合適,但是:個子高的人適合打籃球這類需要發揮個子高的優勢的運動項目,但是,讓其舉重顯然就不合適——這可以說是「尺有所短」;而個子矮的人讓其打籃球等項目
轉載請註明出處作文大全網 » 古代的一尺有多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