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等於多少立方厘米
① 七大行星各有多大
水星最接近太陽,是太陽系中最小的行星。水星在直徑上小於木衛三和土衛六,但它更重。
水星基本參數:
軌道半長徑: 5791萬 千米 (0.38 天文單位)
公轉周期: 87.70 天
平均軌道速度: 47.89 千米/每秒
軌道偏心率: 0.206
軌道傾角: 7.0 度
行星赤道半徑: 2440 千米
質量(地球質量=1): 0.0553
密度: 5.43 克/立方厘米
自轉周期: 58.65 日
衛星數: 無
公轉軌道: 距太陽 57,910,000 千米 (0.38 天文單位)
通常通過雙筒望遠鏡甚至直接用肉眼便可觀察到水星,但它總是十分靠近太陽,在曙暮光中難以看到。Mike Harvey的行星尋找圖表指出此時水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其他行星的位置),再由「星光燦爛」這個天象程序作更多更細致的定製。
編輯本段【金星】
英文名:Venus
八大行星之一,中國古代稱之為太白或太白金星。它有時是晨星,黎明前出現在東方天空,被稱為「啟明」;有時是昏星,黃昏後出現在西方天空,被稱為「虧液長庚」。金星是全天中除太陽和月亮外最亮的星,猶如一顆耀眼的鑽石,於是古希臘人稱它為阿佛洛狄忒(Aphrodite)--愛與美的女神,而羅馬人則稱它為維納斯(Venus)--美神。
金星基本參數
公轉周期: 224.701天
平均軌道速度: 35.03 千米/每秒
軌道偏心率: 0.007
軌道傾角: 3.4 度
赤道直徑: 12,103.6千米
質量(地球質量=1): 0.8150
密度: 5.24 克/立方厘米
自轉周期: 243.01 日
衛星數量: 0
公轉半徑: 108,208,930 km(0.72 天文單位)
表面面積 4.6億 平方千米
表面引力 8.78 m/s2
自傳時間 -243.02天
逃逸速度 10.4 千米/秒
表面溫度 最低 平均 最高
737K 750K 773K
編輯本段【地球】
英文:earth
地球是距太陽第三顆,也是第五大行星:
軌道半徑: 149,600,000 千米 (離太陽1.00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12,756.3 千米
質量: 5.9736e24 千克
赤道引力(地球=1) 1.00
逃逸速度(公里/秒) 11.2
自轉周期(日) 0.9973
黃赤交角(度) 23.44
反照率 0.30
地球是唯一一個不是從希臘或羅馬神話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詞來自於古英語及日耳曼語。這里當然有許多其他語言的命名。在羅馬神話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臘語:Gaia, 大地母親)
直到16世紀哥白尼時代人們才明白地球只是一顆行星。
地球,當然不需要飛行器即可被觀測,然而我們直到二十世紀才有了整個行星的地圖。由空間拍到的圖片應具有悶碰合理的重要性;銷罩物舉例來說,它們大大幫助了氣象預報及暴風雨跟蹤預報。它們真是與眾不同的漂亮啊!
地球由於不同的化學成分與地震性質被分為不同的岩層(深度-千米):
0- 40 地殼
40- 400 Upper mantle - 上地幔
400- 650 Transition region - 過渡區域
650-2700 Lower mantle - 下地幔
2700-2890 D'' layer - D"層
2890-5150 Outer core - 外核
5150-6378 Inner core - 內核
地殼的厚度不同,海洋處較薄,大洲下較厚。內核與地殼為實體;外核與地幔層為流體。不同的層由不連續斷面分割開,這由地震數據得到;其中最有名的有數地殼與上地幔間的莫霍面-不連續斷面了。
地球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在地幔,剩下的大部分在地核;我們所居住的只是整體的一個小部分(下列數值×10e24千克):
大氣 = 0.0000051
海洋 = 0.0014
地殼 = 0.026
地幔 = 4.043
外地核 = 1.835
內地核 = 0.09675
地核可能大多由鐵構成(或鎳/鐵),雖然也有可能是一些較輕的物質。地核中心的溫度可能高達7500K,比太陽表面還熱;下地幔可能由硅,鎂,氧和一些鐵,鈣,鋁構成;上地幔大多由olivene,pyroxene(鐵/鎂硅酸鹽),鈣,鋁構成。我們知道這些金屬都來自於地震;上地幔的樣本到達了地表,就像火山噴出岩漿,但地球的大部分還是難以接近的。地殼主要由石英(硅的氧化物)和類長石的其他硅酸鹽構成。就整體看,地球的化學元素組成為:
34.6% 鐵
29.5% 氧
15.2% 硅
12.7% 鎂
2.4% 鎳
1.9% 硫
0.05% 鈦
地球是太陽系中密度最大的星體。
其他的類地行星可能也有相似的結構與物質組成,當然也有一些區別:月球至少有一個小內核;水星有一個超大內核(相當於它的直徑);火星與月球的地幔要厚得多;月球與水星可能沒有由不同化學元素構成的地殼;地球可能是唯一一顆有內核與外核的類地行星。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有關行星內部構造的理論只是適編輯本段【火星】
英文名: Mars
火星為距太陽第四遠,也是太陽系中第七大行星:
火星基本參數:
軌道半長徑: 22794萬 千米 (1.52 天文單位)
公轉周期: 686.98 日
平均軌道速度: 24.13 千米/每秒
軌道偏心率: 0.093
軌道傾角: 1.8 度
行星赤道半徑: 3398 千米
質量(地球質量=1): 0.1074
密度: 3.94 克/立方厘米
自轉周期: 1.026 日
衛星數: 2
公轉軌道: 離太陽227,940,000 千米 (1.52 天文單位)
- 奧林匹斯山脈: 它在地表上的高度有24千米(78000英尺),是太陽系中最大的山脈。它的基座直徑超過500千米,並由一座高達6千米(20000英尺)的懸崖環繞著(右圖);
- Tharsis: 火星表面的一個巨大凸起,有大約4000千米寬,10千米高;
- Valles Marineris: 深2至7千米,長為4000千米的峽谷群(標題下圖);
- Hellas Planitia: 處於南半球,6000多米深,直徑為2000千米的沖擊環形山。
【木星】
英文名: Jupiter
木星是離太陽第五顆行星,而且是最大的一顆,比所有其他的行星的合質量大2倍(地球的318倍)。
公轉軌道: 距太陽 778,330,000 千米 (5.20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142,984 千米 (赤道)
質量: 1.900e27 千克
木星(a.k.a. Jove; 希臘人稱之為 宙斯)是上帝之王,奧林匹斯山的統治者和羅馬國的保護人,它是Cronus(土星)的兒子。
木星是天空中第四亮的物體(次於太陽,月球和金星;有時候火星更亮一些),早在史前木星就已被人類所知曉。根據伽利略1610年對木星四顆衛星: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和木衛四(現常被稱作伽利略衛星)的觀察,它們是不以地球為中心運轉的第一個發現,也是贊同哥白尼的日心說的有關行星運動的主要依據;由於伽利略直言不諱地支持哥白尼的理論而被宗教裁判所逮捕,並被強迫放棄自己的信仰,關在監獄中度過了餘生。
木星在1973年被先鋒10號首次拜訪,後來又陸續被先鋒11號,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和Ulysses號考查。目前,伽利略號飛行器正在環繞木星運行,並將在以後的兩年中不斷發回它的有關數據。
氣態行星沒有實體表面,它們的氣態物質密度只是由深度的變大而不斷加大(我們從它們表面相當於1個大氣壓處開始算它們的半徑和直徑)。我們所看到的通常是大氣中雲層的頂端,壓強比1個大氣壓略高。
木星由90%的氫和10%的氦(原子數之比, 75/25%的質量比)及微量的甲烷、水、氨水和「石頭」組成。這與形成整個太陽系的原始的太陽系星雲的組成十分相似。土星有一個類似的組成,但天王星與海王星的組成中,氫和氦的量就少一些了。
木星可能有一個石質的內核,相當於10-15個地球的質量。
內核上則是大部分的行星物質集結地,以液態金屬氫的形式存在。這些木星上最普通的形式基礎可能只在40億巴壓強下才存在,木星內部就是這種環境(土星也是)。液態金屬氫由離子化的質子與電子組成(類似於太陽的內部,不過溫度低多了)。在木星內部的溫度壓強下,氫氣是液態的,而非氣態,這使它成為了木星磁場的電子指揮者與根源。同樣在這一層也可能含有一些氦和微量的「冰」。
最外層主要由普通的氫氣與氦氣分子組成,它們在內部是液體,而在較外部則氣體化了,我們所能看到的就是這深邃的一層的較高處。水、二氧化碳、甲烷及其他一些簡單氣體分子在此處也有一點兒。
雲層的三個明顯分層中被認為存在著氨冰,銨水硫化物和冰水混合物。然而,來自伽利略號的證明的初步結果表明雲層中這些物質極其稀少(一個儀器看來已檢測了最外層,另一個同時可能已檢測了第二外層)。但這次證明的地表位置十分不同尋常(左圖)--基於地球的望遠鏡觀察及更多的來自伽利略號軌道飛船的最近觀察提示這次證明所選的區域很可能是那時候木星表面最溫暖又是雲層最少的地區。
木星和其他氣態行星表面有高速颶風,並被限制在狹小的緯度范圍內,在連近緯度的風吹的方向又與其相反。這些帶中輕微的化學成分與溫度變化造成了多彩的地表帶,支配著行星的外貌。光亮的表面帶被稱作區(zones),暗的叫作帶(belts)。這些木星上的帶子很早就被人們知道了,但帶子邊界地帶的漩渦則由旅行者號飛船第一次發現。伽利略號飛船發回的數據表明表面風速比預料的快得多(大於400英里每小時),並延伸到根所能觀察到的一樣深的地方,大約向內延伸有數千千米。木星的大氣層也被發現相當紊亂,這表明由於它內部的熱量使得颶風在大部分急速運動,不像地球只從太陽處獲取熱量。
木星表面雲層的多彩可能是由大氣中化學成分的微妙差異及其作用造成的,可能其中混入了硫的混合物,造就了五彩繽紛的視覺效果,但是其詳情仍無法知曉。
色彩的變化與雲層的高度有關:最低處為藍色,跟著是棕色與白色,最高處為紅色。我們通過高處雲層的洞才能看到低處的雲層。
木星表面的大紅斑早在300年前就被地球上的觀察所知曉(這個發現常歸功於卡西尼,或是17世紀的Robert Hooke)。大紅斑是個長25,000千米,跨度12,000千米的橢圓,總以容納兩個地球。其他較小一些的斑點也已被看到了數十年了。紅外線的觀察加上對它自轉趨勢的推導顯示大紅斑是一個高壓區,那裡的雲層頂端比周圍地區特別高,也特別冷。類似的情況在土星和海王星上也有。目前還不清楚為什麼這類結構能持續那麼長的一段時間。
木星向外輻射能量,比起從太陽處收到的來說要多。木星內部很熱:內核處可能高達20,000開。該熱量的產量是由開爾文-赫爾姆霍茲原理生成的(行星的慢速重力壓縮)。(木星並不是像太陽那樣由核反應產生能量,它太小因而內部溫度不夠引起核反應的條件。)這些內部產生的熱量可能很大地引發了木星液體層的對流,並引起了我們所見到的雲頂的復雜移動過程。土星與海王星在這方面與木星類似,奇怪的是,天王星則不。
木星與氣態行星所能達到的最大直徑一致。如果組成又有所增加,它將因重力而被壓縮,使得全球半徑只稍微增加一點兒。一顆恆星變大隻能是因為內部的熱源(核能)關系,但木星要變成恆星的話,質量起碼要再變大80倍。
木星有一個巨型磁場,比地球的大得多,磁層向外延伸超過6.5e7千米(超過了土星的軌道!)。(小記:木星的磁層並非球狀,它只是朝太陽的方向延伸。)這樣一來木星的衛星便始終處在木星的磁層中,由此產生的一些情況在木衛一上有了部分解釋。不幸的是,對於未來太空行走者及全身心投入旅行者號和伽利略號設計的專家來說,木星的磁場在附近的環境捕獲的高能量粒子將是一個大障礙。這類「輻射」類似於,不過大大強烈於,地球的電離層帶的情況。它將馬上對未受保護的人類產生致命的影響。
伽利略號號飛行器對木星大氣的探測發現在木星光環和最外層大氣層之間另存在了一個強輻射帶,大致相當於電離層輻射帶的十倍強。驚人的是,新發現的帶中含有來自不知何方的高能量氦離子。
木星有一個同土星般的光環,不過又小又微弱。它們的發現純屬意料之外,只是由於兩個旅行者1號的科學家一再堅持航行10億千米後,應該去看一下是否有光環存在。其他人都認為發現光環的可能性為零,但事實上它們是存在的。這兩個科學家想出的真是一條妙計啊。它們後來被地面上的望遠鏡拍了照。
不像土星的,木星的光環較暗(反照率為0.05)。它們由許多粒狀的岩石質材料組成。
木星光環中的粒子可能並不是穩定地存在(由大氣層和磁場的作用)。這樣一來,如果光環要保持形狀,它們需被不停地補充。兩顆處在光環中公轉的小衛星:木衛十六和木衛十七,顯而易見是光環資源的最佳候選人。
木星的衛星
木星有16顆已知衛星,4顆大伽利略發現的衛星,12顆小的。
由於伽利略衛星產生的引潮力,木星運動正逐漸地變緩。同樣,相同的引潮力也改變了衛星的軌道,使它們慢慢地逐漸遠離木星。
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由引潮力影響而使公轉共動關系固定為1:2:4,並共同變化。木衛四也是這其中一個部分。在未來的數億年裡,木衛四也將被鎖定,以木衛三的兩倍公轉周期,木衛一的八倍來運行。
木星的衛星由宙斯一生中所接觸過的人來命名(大多是他的情人)。
衛星 距離
(千米) 半徑
(千米) 質量
(千克) 發現者 發現日期
木衛十六 128000 20 9.56e16 Synnott 1979
木衛十五 129000 10 1.91e16 Jewitt 1979
木衛五 181000 98 7.17e18 Barnard 1892
木衛十四 222000 50 7.77e17 Synnott 1979
木衛一 422000 1815 8.94e22 伽利略 1610
木衛二 671000 1569 4.80e22 伽利略 1610
木衛三 1070000 2631 1.48e23 伽利略 1610
木衛四 1883000 2400 1.08e23 伽利略 1610
木衛十三 11094000 8 5.68e15 Kowal 1974
木衛六 11480000 93 9.56e18 Perrine 1904
木衛十 11720000 18 7.77e16 Nicholson 1938
木衛七 11737000 38 7.77e17 Perrine 1905
木衛十二 21200000 15 3.82e16 Nicholson 1951
木衛十一 22600000 20 9.56e16 Nicholson 1938
木衛八 23500000 25 1.91e17 Melotte 1908
木衛九 23700000 18 7.77e16 Nicholson 1914
較小衛星的數值是約值。
編輯本段【土星】
英文名: Saturn
土星是離太陽第六遠的行星,也是八大行星中第二大的行星:
公轉軌道: 距太陽 1,429,400,000 千米 (9.54 天文單位)
衛星直徑: 120,536 千米 (赤道)
質量: 5.68e26 千克
在羅馬神話中,土星(Saturn)是農神的名稱。希臘神話中的農神Cronus是Uranus(天王星)和該亞的兒子,也是宙斯(木星)的父親。土星也是英語中「星期六」(Saturday)的詞根。
土星在史前就被發現了。伽利略在1610年第一次通過望遠鏡觀察到它,並記錄下它的奇怪運行軌跡,但也被它給搞糊塗了。早期對於土星的觀察十分復雜,這是由於當土星在它的軌道上時每過幾年,地球就要穿過土星光環所在的平面。(低解析度的土星圖片所以經常有徹底性的變化。)直到1659年惠更斯正確地推斷出光環的幾何形狀。在1977年以前,土星的光環一直被認為是太陽系中唯一存在的;但在1977年,在天王星周圍發現了暗淡的光環,在這以後不久木星和海王星周圍也發現了光環。
先鋒11號在1979年首先去過土星周圍,同年又被旅行家1號和2號訪問。現在正在途中的卡西尼飛行器將在2004年到達土星。
通過小型的望遠鏡觀察也能明顯地發現土星是一個扁球體。它赤道的直徑比兩極的直徑大大約10%(赤道為120,536千米,兩極為108,728千米),這是它快速的自轉和流質地表的結果。其他的氣態行星也是扁球體,不過沒有這樣明顯。
土星是最疏鬆的一顆行星,它的比重(0.7)比水的還要小。
與木星一樣,土星是由大約75%的氫氣和25%的氦氣以及少量的水,甲烷,氨氣和一些類似岩石的物質組成。這些組成類似形成太陽系時,太陽星雲物質的組成。
土星內部和木星一樣,由一個岩石核心,一個具有金屬性的液態氫層和一個氫分子層,同時還存在少量的各式各樣的冰。
土星的內部是劇熱的(在核心可達12000開爾文),並且土星向宇宙發出的能量比它從太陽獲得的能量還要大。大多數的額外能量與木星一樣是由Kelvin-Helmholtz原理產生的。但這可能還不足以解釋土星的發光本領,一些其他的作用可能也在進行,可能是由於土星內部深層處氦的「沖洗」造成的。
木星上的明顯的帶狀物 在土星上則模糊許多,在赤道附近變得更寬。由地球無法看清它的頂層雲,所以直到旅行者飛船偶然觀測到,人們才開始對土星的大氣循環情況開始研究。土星與木星一樣,有長周期的橢圓軌道以及其他的大致特徵。在1990年,哈博望遠鏡觀察到在土星赤道附近一個非常大的白色的雲,這是當旅行者號到達時並不存在的;在1994年,另一個比較小的風暴被觀測到。
從地球上可以看到兩個明顯的光環(A和B)和一個暗淡的光環(C),在A光環與B光環之間的間隙被稱為「卡西尼部分」。一個在A光環的外圍部分更為暗淡的間隙被稱為「Encke Gap」(但這有點用詞不當,因為它可能從沒被Encke看見過)。旅行者號發送回的圖片顯示還有四個暗淡的光環。土星的光環與其他星的光環不同,它是非常明亮的。(星體反照率為0.2 - 0.6)
盡管從地球上看光環是連續的,但這些光環事實上是由無數在各自獨立軌道的微小物體構成的。它們的大小的范圍由1厘米到幾米不等,也有可能存在一些直徑為幾公里的物體。
有三對衛星,土衛一-土衛三,土衛二-土衛四和土衛六-土衛七有萬有引力的互相作用來維持它們軌道間的固定關系。土衛一公轉周期恰巧是土衛三的一半,它們可以說是在1:2共動關系中,土衛二-土衛四的也是1:2; 土衛六-土衛七的則是3:4關系。
除了18顆被命名的衛星以外,至少已有一打以上已經被報道了,並且已經給予了臨時的名稱。
衛星 距離
(千米) 半徑
(千米) 質量
(千克) 發現者 發現日期
土衛十八 134000 10 ? Showalter 1990
土衛十五 138000 14 ? Terrile 1980
土衛十六 139000 46 2.70e17 Collins 1980
土衛十七 142000 46 2.20e17 Collins 1980
土衛十一 151000 57 5.60e17 Walker 1980
土衛十 151000 89 2.01e18 Dollfus 1966
土衛一 186000 196 3.80e19 赫歇耳 1789
土衛二 238000 260 8.40e19 赫歇耳 1789
土衛三 295000 530 7.55e20 卡西尼 1684
土衛十三 295000 15 ? Reitsema 1980
土衛十四 295000 13 ? Pascu 1980
土衛四 377000 560 1.05e21 卡西尼 1684
土衛十二 377000 16 ? Laques 1980
土衛五 527000 765 2.49e21 卡西尼 1672
土衛六 1222000 2575 1.35e23 惠更斯 1655
土衛七 1481000 143 1.77e19 波德 1848
土衛八 3561000 170 1.88e21 卡西尼 1671
土衛九 12952000 110 4.00e18 Pickering 1898
土星的光環
光環 距離
(千米) 寬度
(千米) 質量
(千克)
D 67000 7500 ?
C 74500 17500 1.1e18
B 92000 25500 2.8e19
卡西尼部分
A 122200 14600 6.2e18
F 140210 500 ?
G 165800 8000 1e7?
E 180000 300000 ?
(距離是指從土星中心到光環內部的邊緣)這種分類真的有點誤導,因為微粒的密度以一個復雜的方式改變,不能用分類法劃分為一個明顯的區域:在光環中存在不斷的變化;那些間隙並不是全部空的,這些光環並不是一個完美的圓環。
編輯本段【天王星】
英文名: Uranus
天王星是太陽系中離太陽第七遠行星,從直徑來看,是太陽系中第三大行星。天王星的體積比海王星大,質量卻比其小。
公轉軌道: 距太陽2,870,990,000 千米 (19.218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51,118 千米(赤道)
質量: 8.683e25 千克
讀天王星的英文名字,發音時要小心,否則可能會使人陷於窘迫的境地。Uranus應讀成"YOOR a nus" ,不要讀成"your anus"(你的肛門)或是"urine us"(對著我們撒尿)。
烏拉諾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宇宙之神,是最早的至高無上的神。他是該亞的兒子兼配偶,是Cronus(農神土星)、獨眼巨人和泰坦(奧林匹斯山神的前輩)的父親。
天王星的衛星
天王星有15顆已命名的衛星,以及2顆已發現但暫未命名的衛星。
與太陽系中的其他天體不同,天王星的衛星並不是以古代神話中的人物而命名的,而是用莎士比亞和羅馬教皇的作品中人物的名字。
它們自然分成兩組:由旅行者2號發現的靠近天王星的很暗的10顆小衛星和5顆在外層的大衛星。
它們都有一個圓形軌道圍繞著天王星的赤道(因此相對於赤道面有一個較大的角度)。
衛星 距離
(千米) 半徑
(千米) 質量
(千克) 發現者 發現日期
天衛六 50000 13 ? 旅行者2號 1986
天衛七 54000 16 ? 旅行者2號 1986
天衛八 59000 22 ? 旅行者2號 1986
天衛九 62000 33 ? 旅行者2號 1986
天衛十 63000 29 ? 旅行者2號 1986
天衛十一 64000 42 ? 旅行者2號 1986
天衛十二 66000 55 ? 旅行者2號 1986
天衛十三 70000 27 ? 旅行者2號 1986
天衛十四 75000 34 ? 旅行者2號 1986
天衛十八 75000 20 ? Karkoschka 1999
天衛十五 86000 77 ? 旅行者2號 1985
天衛五 130000 236 6.30e19 Kuiper 1948
天衛一 191000 579 1.27e21 Lassell 1851
天衛二 266000 585 1.27e21 Lassell 1851
天衛三 436000 789 3.49e21 赫歇耳 1787
天衛四 583000 761 3.03e21 赫歇耳 1787
天衛十六 7200000 30 ? Gladman 1997
天衛十七
12200000 60 ? Gladman
1997
天王星的光環
光環 距離
(千米) 寬度
(千米)
1986U2R 38000 2,500
6 41840 1-3
5 42230 2-3
4 42580 2-3
Alpha 44720 7-12
Beta 45670 7-12
Eta 47190 0-2
Gamma 47630 1-4
Delta 48290 3-9
1986U1R 50020 1-2
Epsilon 51140 20-100
(距離是指從天王星的中心算到光環的內邊的長度)
編輯本段【海王星】
英文名: Neptune
海王星是環繞太陽運行的第八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第四大天體(直徑上)。海王星在直徑上小於天王星,但質量比它大。
公轉軌道: 距太陽 4,504,000,000 千米 (30.06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49,532 千米(赤道)
質量: 1.0247e26 千克
在古羅馬神話中海王星(古希臘神話:波塞冬(Poseidon))代表海神。
在天王星被發現後,人們注意到它的軌道與根據牛頓理論所推知的並不一致。因此科學家們預測存在著另一顆遙遠的行星從而影響了天王星的軌道。Galle和d'Arrest在1846年9月23日首次觀察到海王星,它出現的地點非常靠近於亞當斯和勒威耶根據所觀察到的木星、土星和天王星的位置經過計算獨立預測出的地點。一場關於誰先發現海王星和誰享有對此命名的權利的國際性爭論產生於英國與法國之間(然而,亞當斯和勒威耶個人之間並未有明顯的爭論);現在將海王星的發現共同歸功於他們兩人。後來的觀察顯示亞當斯和勒威耶計算出的軌道與海王星真實的軌道偏差相當大。如果對海王星的搜尋早幾年或晚幾年進行的話,人們將無法在他們預測的位置或其附近找到它。
僅有一艘宇宙飛船旅行者2號於1989年8月25日造訪過海王星。幾首我們所知的全部關於海王星的信息來自這次短暫的會面。
由於冥王星的軌道極其怪異,因此有時它會穿過海王星軌道,自1979年以來海王星成為實際上距太陽最遠的行星,在1999年冥王星才會再次成為最遙遠的行星。
同天王星和木星一樣,海王星的光環十分暗淡,但它們的內部結構仍是未知數。
海王星的衛星
海王星有9顆已知衛星:8顆小衛星和海衛一。
衛星 距離
(千米)
半徑
(千米)
質量
(千克)
發現者 發現日期
海衛三 48000 29 ? 旅行者2號 1989
海衛四 50000 40 ? 旅行者2號 1989
海衛五 53000 74 ? 旅行者2號 1989
海衛六 62000 79 ? 旅行者2號 1989
海衛七 74000 96 ? 旅行者2號 1989
海衛八 118000 209 ? 旅行者2號 1989
海衛一 355000 1350 2.14e22 Lassell 1846
海衛二 5509000 170 ? Kuiper 1949
海衛九 4820000 16×14? 2003
海王星的光環
光環 距離
(千米) 寬度
(千米) 另稱
② 八大行星的體積各是多少
地球的質量為地球的質量為5.976×10^24千克,體積為:1.1 萬億立方千米
太陽的體襪顫耐積是地球的130萬倍,質量為地球的33萬倍,
水星洞燃
行星赤道半徑: 2440 千米
質量(地球質量=1): 0.0553
密度: 5.43 克/立方厘米
II 金星告春:
行星赤道半徑: 6052千米
質量(地球質量=1): 0.8150
密度: 5.24 克/立方厘米
III 火星
質量(地球質量=1): 0.1074
密度: 3.94 克/立方厘米
質量(地球質量=1): 317.833
密度: 1.33 克/立方厘米
II 土星
質量(地球質量=1): 95.159
密度: 0.7 克/立方厘,它的赤道半徑比兩極大6000千多米,
質量(地球質量=1): 14.5
密度: 1.3 克/立方厘米
③ 土星的體積相當於幾個地球那麼大
土星相當於830個地球。直徑119300公里(為地球的9.5倍),是太陽系第二大行星.半徑為60268km、質量5.69*10^26kg土星赤道半徑是地球的9.41倍,體積是地球的830倍,密度是0.7克/立方厘米,質量是地球的95倍。
④ 8大行星體積排名
一分鍾了解八大行星00:54
太陽系八大行星之歌03:17
8大行星的聲音是什麼樣的?03:12
快速了解八大行星#星知計劃#00:29
天文知識速記口訣歌03:21
八大行星
八大行星,是指太陽系的八個大行星,按照離太陽的距離從近到遠,它們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大行星自轉方向多數也和公轉方向一致。只有金星和天王星兩個例外。金星自轉方向與公轉方向相反,天王星則是與公轉軌道呈97°角的「躺著」旋轉。
行星的定義:一是必須圍繞恆星運轉的天體;二是質量足夠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體呈圓球狀;三是這個軌道附近應該沒有其他物體(清理其軌道上的其它物體)。按這樣的劃分,太陽系的行星就只有水、金、地、火、木歲大、土,加上天王、海王這八顆。[1]
與2006年之前提到的九大行星概念不同,在2006年8月24日於布拉格舉行的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會中通過的第5號決議中,冥王星被劃為矮行星,從太陽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大行星必須是圍繞恆星運轉的天體,質量足夠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體呈圓球狀,這些冥王星都相符。但是冥王星沒有能夠清空其軌道上的其它物體,因此冥王星被歸為矮行星。從此太陽系御滑從九大行星變成了八大行星。
中文名
八大行星
外文名
eight planets
類別
行星
解釋
指太陽系的八個行星
成員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快速
導航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被除名的冥王星懷疑行星記憶方法
八大行星對比表格
質量,體積地球假設為1
行星 質量 質量
排名
體積 體積
排名
密度 密度
排名
公轉 排名 自轉 排名 表面溫度 排
名
大氣壓 環境
人造航天器
登陸
情況
衛星
數量
類
地
行
星
水星 0.05 8 0.056 8 5.46 2 87.9d 與半長軸由近到遠排名相
同
,順序1-8
58.6d 7 -173~427 2 極小 溫差太高 從鎮雀臘未 無
金星 0.82 6 0.856 6 5.26 3 224.7d 243d 8 464 1 90 表溫極高 金星7號 無
地球 1.00 5 1.00 5 5.52 1 1a 23h56min 5 15 3 1 完全適合生物生存 常住 1
展開全部
水星
英文名:Mercury
水星最接近太陽[2],是太陽系中體積和質量最小的行星。常和太陽同時出沒,中國古代稱之它為「辰星」。水星在直徑上小於木衛三和土衛六。
基本參數
半長軸:5791萬千米(0.38 天文單位)
公轉周期:87.70 天
自轉方向:自西向東(逆時針)旋轉
平均軌道運行速度:47.89Km/s
軌道偏心率:0.206
軌道傾角:7.0 °
行星半徑:2440 Km(赤道)
質量(地球質量=1):0.0553
密度:5.43 克/立方厘米
自轉周期:58.653485 日
衛星數:無(現依舊沒發現)
逃逸速度:4.3 Km/s
公轉軌道: 距太陽 57,910,000 Km (0.38 天文單位)
名稱來源
在古羅馬神話中Mercury是商業、旅行和偷竊之神,即古希臘神話中的赫耳墨斯,為眾神傳信的神,或許由於水星在空中移動得快,才使它得到這個名字。
探測歷史
發現: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蘇美爾時代,人們便發現了水星,古希臘人賦於它兩個名字:當它初現於清晨時稱為阿波羅,當它閃爍於夜空時稱為赫耳墨斯。不過,古希臘天文學家們知道這兩個名字實際上指的是同一顆星星,赫拉克賴脫(公元前5世紀之希臘哲學家)甚至認為水星與金星並非環繞地球,而是環繞著太陽在運行。
訪問:現僅有水手10號探測器於1973年和1974年三次造訪水星。它僅僅勘測了水星表面的45%(並且很不幸運,由於水星太靠近太陽,以致於哈勃望遠鏡無法對它進行安全的攝像)。
在1962年前,人們一直認為水星自轉一周與公轉一周的時間是相同的,從而使面對太陽的那一面恆定不變。這與月球總是以相同的半面朝向地球很相似。但在1965年,通過多普勒雷達的觀察發現這種理論是錯誤的。我們已得知水星在公轉二周的同時自轉三周,只有金星是太陽系中僅有已知的公轉周期與自轉周期共動比率小於1:1的天體,水星並不是。
由於上述情況及水星軌道極度偏離正圓,將使得水星上的觀察者看到非常奇特的景像,處於某些經度的觀察者會看到當太陽升起後,隨著它朝向天頂緩慢移動,將逐漸明顯地增大尺寸。太陽將在天頂停頓下來,經過短暫的倒退過程,再次停頓,然後繼續它通往地平線的旅程,同時明顯地縮小。在此期間,星星們將以三倍快的速度劃過蒼空。在水星表面另一些地點的觀察者將看到不同的但一樣是異乎尋常的天體運動。
近日點軌道
水星的軌道偏離正圓程度很大,它在軌道近日點所具有的圍繞太陽的緩慢歲差現象,被稱為「水星近日點軌道進動」。(歲差:地軸進動引起春分點向西緩慢運行,速度每年0.2",約25800年運行一周,使回歸年比恆星年短的現象。分日歲差和行星歲差兩種,後者是由行星引力產生的黃道面變動引起的。)在十九世紀,天文學家們對水星的軌道半徑進行了非常仔細的觀察,但無法運用牛頓力學對此作出適當的解釋。存在於實際觀察到的值與預告值之間的細微差異是一個次要(每千年相差七分之一度)但困擾了天文學家們數十年的問題。有人認為在靠近水星的軌道上存在著另一顆行星(有時被稱作Vulcan,「祝融星」),由此來解釋這種差異,結果最終的答案頗有戲劇性: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在人們接受認可此理論的早期,水星運行的正確預告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水星因太陽的引力場而繞其公轉,而太陽引力場極其巨大,據廣義相對論觀點,質量產生引力場,引力場又可看成質量,所以巨引力場可看作質量,產生小引力場,使其公轉軌道偏離。類似於電磁波的發散,變化的磁場產生電場,變化的電場產生磁場,傳向遠方。--譯注)
溫差
⑤ 八大行星的質量 體積和溫度各是多少
地球的質量為地球的質量為5.976×10^24千克,體積為:1.1
萬億立方千米
太陽的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質量為地球的33萬倍,
水星
行星赤道半徑:
2440
千米
質量(地球質量=1):寬頃租
0.0553
密度:
5.43
克/立方厘米
II
金星:
行星赤慎兆道半徑:
6052千米
質量(地球質量=1):
0.8150
密度:
5.24
克/立方厘米
III
火星
質量(地球質量=1):
0.1074
密度:
3.94
克/立方厘米
質量(地球質量=1):
317.833
密度:
1.33
克/立方厘米
II
土星
質量(地球質量=1):
95.159
密度:
0.7
克/立方厘,它的赤道半徑比兩極大6000千多米,
質量乎罩(地球質量=1):
14.5
密度:
1.3
克/立方厘米
⑥ 八大行星的體積各是多少
太陽系八大行星的大致的體積數據如下:
水星體積:6.083×10¹⁰ 立方千米
金星體積:9.53×10¹¹立方千米
地球體積:1.0832073×10¹²立方千米
火星體積:1.63×10¹¹立方千米
木星體積:1.4313×10¹⁵立方千米
土星體積:8.07×10¹⁴立方千米宏凱旦
天孫慧王星體積:6.83×10¹³立方千米蔽擾
海王星體積:6.28×10¹³立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