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土地多少錢一平方
『壹』 這筆賬得好好算一算,明朝一代都丟失了哪些土地
有明一代,號稱“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但是明朝失去的土地可不少。史書對明朝的疆域描述到“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自成祖棄大寧,徙東勝,宣宗遷開平於獨石,世宗時復棄哈密、河套,則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余里,南北則罩萬里。”可見明朝中後期對前期的疆域萎縮了不少。現在,就簡單介紹一下明朝丟失的土地。
遼東地區直到明朝末期才丟失,所以本文就不算。明朝巔峰時期的面積大約是700萬平方公里,到了明朝中期就差不多隻剩下400萬平方公里,到了後期只有350萬平方公里,明朝失去的土地至少也有300萬平方公里。對比下清朝,整個清朝巔峰時期面積1300萬平方公里,失去了150萬平方公里,還剩下1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況且,明朝700萬平方公里土地只維持了20年,其他時間基本在長城以內。而清朝1300萬平方公里土地維持了100年,兩者孰強孰弱,一下子就明了。
『貳』 明朝土地面積有多大
在明朝建立的前期:900萬平方公里疆域
明朝前期的疆域包括「兩京一十三省」、奴兒干都司、關西七衛、烏斯藏都司、朵甘都司、舊港宣慰司等。其中兩京一十三省還包括長城以北的河套平原、東勝衛、開平衛、大寧衛等約50萬平方公里土地。
『叄』 一兩銀子相當於多少錢啊一畝地等於多少平米
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150—220元左右;
明朝中期價值人民幣600—800元;
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
盛唐禪春時期2000—4000元。
秦代:一畝並謹合現在0.991市畝 =660平方米
隋代:一畝合現在0.7187市畝 =479.3平方米
唐代:一畝合現在0.871市畝 =581平方米
清代:一畝合現在0.9216市畝 =614.7平方米
一畝等於六十平方丈,十五畝等於一公畝,一畝約等於667平方米
15市畝賀蔽耐=10000平方米
望採納,謝
『肆』 明代土地畝產幾何
吳慧在《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一書中對明代全國糧食的平均畝產量有一個粗略的估計,南北方畝產加權平均後的結果是每明畝生產2.31明石原糧,明代的一石相當於現在的1.0225市石,也即約每畝2.362市石。每市石原糧按照134市斤計算,則平均每明畝生產原糧316.5市斤。明代的一畝相當於現在的0.9216市畝,相除一下,得到明代的畝產量是平均每市畝生產原糧343.424市斤。
明朝田賦的稅率,各地不一;土田的歸屬不同,來源不同,稅率亦不相同,因而不免發生畸輕畸重的矛盾。一般說來,官田八升五合五勺,沒官田一斗二升。蘇、松、嘉、湖、常、杭諸州浙西地區,因土地肥沃,又曾是張士誠統治之地,故田賦獨重,畝稅有的達二三石。而浙東之地,田賦極輕的現象也存在。「洪武元年有司奏,定處州七縣田賦,畝稅一升。」這個稅已較一般民田田賦少二升三合五勺,但「帝以劉基故,命青田縣止征其半。」劉基是朱元璋的得力謀臣,所以,朱元璋對他家鄉特別優免,每畝田賦只有零點五升。
『伍』 明朝一頃等於多少畝地
明朝,「五尺為步,步二態頃余百四十為畝,畝百為頃。」
而根據出土文物研乎陪究,《中國帆滾科學技術史,度量衡卷》說明尺普遍約為32厘米。那麼這樣計算的話,一畝應為614.4平方米左右。
『陸』 明代一戶人家幾畝地
明代旦拿陸一戶人家15畝地。明朝建立初期國家人口敏孫大幅減少,很多地方因為戰爭減員,荒無模頃人煙,所以土地極大豐富,每戶人家都分到了15畝的甜地用於勞作,部分所得全部上交,明朝初期人民生活也較為寬裕。
『柒』 古代一頃土地是多少
古代1頃為50市畝,1市畝為60平方丈,為1/15公頃,約667平方米。所以1頃為現在的3.33公頃多,33333平方米。
現代1頃(公頃)為100公畝,即1萬平米。
古代的度量衡和現在的有一定的差別,秦朝時一畝只有今天的零點九九左右,隋朝時只有今天的七成左右,唐代時也才有今天的零點八七,清朝的時候要稍微多一些,達到了今天的九成左右。
一公頃的面積是十五畝,公頃是一個國際上的單位,一公頃等於一萬平方毀鉛米,一畝土地大概是667平方米, 用一萬除以一畝667就能得到了的一公頃大概是十五畝土地。
(7)明朝土地多少錢一平方擴展閱讀
在我國規定的土地面積單位有三個:平方千米(k㎡)、公頃(h㎡)、平方米(㎡)。在古代,人們把行走兩步稱之為「一雙步」,距離大約為5尺左右。我們都知道,每1尺大約就是1/3米,以前老人們常說的「長十六,寬十五」,換算成雙步的長度,正好就是一畝地。
其實「畝」這個計量單位早在30年前就禪巧已經被定為將要淘汰的說法了,只不過中國農村地域廣大,很多人用的習慣了至今仍在流傳使用。隨著國家的計量單位逐漸與國際上接軌,以後用到「公頃、平方米、平方千米」的地方就會越來越多。
畝和平方米換算方法:
1、平方米換為畝:平方米換為畝的計算口訣為「加半左移三」,如200平方米的計算方法是先用200加200的一半,即200+100=300,再把小數點左移3位,即得出200平方米的畝數為0.3。
2、畝換為平方米:畝換平方米計算口訣為「除以三加倍右移三」,如要計算30畝的計算方法是30÷3=10,10加倍賀余鍵後為20,然後再將小數點右移3位,即得出平方米數為20000。
『捌』 明朝不割地但為何地越來越少
古代疆域並沒有明確的界限。所以說明代你也不能說它的疆域是越來越小的,其螞握實像這種邊界之類的東西,它的疆域是,就是看看你怎麼看有效統治的這個情況,明朝到了後期的話,它由於這個清朝的崛起了,還有蒙古的侵蝕,他確實就是悶畝慶它耐飢有效控制范圍越來越小。
『玖』 明朝國土面積是多少
明朝國土面積約997萬平方公里。
明朝疆域囊括漢地,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後縮至遼河流域;北達陰山,後撤至明長城;西至新疆哈密,後退守嘉峪關;西南到達緬甸和暹羅北境,後折回約今雲南境;並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所,還曾收復安南。
明朝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加強,多民族國家也進一步統一和鞏固。明初廢丞相、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但同時也為中後期宦官專政埋下伏筆。明朝這時期農民反封建斗爭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明朝領土范圍
明初在外蒙古邊境一帶設置四十餘個衛所為邊防前線,包括東勝衛、斡難河衛、開平衛、大寧衛等皆為明朝邊防重地,其走向大致為陰山、大青山、西拉木倫河一線。永樂以後,由於天氣轉寒,農耕不濟,致使邊境逐漸南移。
明中期隨著蒙古復振,北方邊境再次內遷,並修建長城以防禦蒙古,在長城沿線設九邊重鎮加強防禦,長城也成為當時農耕區與游牧區的界線。1435年,明宣宗撤回在奴兒乾的流官駐軍,至萬曆年間衛所增加至384個。晚明,後金崛起後逐漸進占遼東。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明朝
『拾』 明朝國土面積
明代國土面積:997萬平方公里(永樂年間)
領土范圍
《明史•志第十六》:「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自成祖棄大寧,徙東勝,宣宗遷開平於獨石,世宗時復棄哈密、河套,則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余里,南北萬里。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贄,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屬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
北方
明初在與蒙古邊境一帶設置四十餘個衛所為邊防前線,包括東勝衛、開平衛、大寧衛等皆為明朝邊防重地,其走向大致為陰山、大青山、西拉木倫河一線。永樂以後,由於天氣轉寒,農耕不濟,致使邊境逐漸南移。明中期,隨著蒙古復振,邊境再次內遷,並修建長城以防禦蒙古,在長城沿線設九邊重鎮加強防禦,長城也成為當時農耕區與游牧區的界線。
東北
朱元璋置遼東都司經營遼東,後朱棣招撫女真部落,於永樂九年(1411年)設奴兒干都司,共轄130多個衛所。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撤回在奴兒乾的流官駐軍,不過之後女真仍奉明朝為主,至萬曆年間衛所增加至384個。晚明,後金崛起後逐漸取代了明朝對東北的統治,並進占遼東。
東北鄰國高麗於元明之際大肆擴張領土,通過招諭、剿殺、驅趕女真部落,使本國疆域不斷向北推進,1393年朱元璋內遷鐵嶺衛,默許取代高麗的李氏朝鮮占據鴨綠江以東、圖們江以南的地區。
西北
明初於西北先後設有哈密、沙州、安定、阿端、曲先、赤斤蒙古、罕東左等衛,明朝西北疆界抵達今新疆東部哈密。成化八年(1472年)哈密衛被吐魯番攻陷,後於成化十八年(1482年)興復。弘治年間三失三復,嘉靖七年(1528年)後嘉峪關以西皆為吐魯番所據。
西南
1370年,吐蕃宣慰使何鎖南普等率吐蕃諸部歸降,後於青藏地區設烏思藏、朵甘衛指揮使司,採取廣行招諭、多封眾建、因俗以治的治藏政策。在完成藏區的統一後,明太祖要求藏民輸馬作賦、承擔徭役,或蒸造烏茶、輸納租米,強調「民之有庸,土之有賦,必不可少」。1407年,明成祖派遣劉昭、何銘等人前往藏區設置驛站,1414年,又遣中官楊三寶往藏區招諭各土官恢復驛站,經多年努力終使往來西番的驛道安全暢通。
1382年,明軍平定雲南全境,除正式府州外另設有三宣六慰,永樂年間増設底兀刺、大古刺、底馬撒三個宣慰司,統治范圍包括今緬甸、寮國大部及泰國西北部抵達孟加拉灣,中後期這些地區多因鞭長莫及所棄或為周邊國家所並。
1406年,明軍進攻安南,南限達到日南州一帶。次年設置交趾布政使司,安南正式成為明朝的一個行政區,下設府十五、州四十一、縣二百零八,共得三百一十二萬人民。後因當地勢力反抗激烈,1427年明朝罷交趾布政使司,放棄安南。安南再次脫離中國獨立,建立後黎朝。
東南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