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計量單位 » 郎溪縣城區有多少平方公里

郎溪縣城區有多少平方公里

發布時間: 2023-04-01 06:20:20

Ⅰ 郎溪縣在中國的那個地方

郎溪,古稱建平,地處安徽省東南邊陲,長江三角洲西緣,鄰蘇近洞槐浙.東以白茅嶺,亭子山與廣德縣為界,西以南漪湖與宣洲區相連,南以鴉山嶺與宣洲區以鄰,西北以古胥河與江慎顫戚蘇高淳縣毗連,東北以五牙山與江蘇省溧陽市相接,全縣總面積1104.8平方公里,轄8鎮9鄉119個行政村(先已合並些許鄉鎮),人口33.37萬人,其中維吾爾,回,苗,壯,傣,蒙古等30個少數民族共有700餘人.2001年8月,三峽庫區重慶市巫山縣大昌鎮183戶831名移民正式落戶郎溪,縣境低山,丘陵環抱,紆湖交錯,平原萬頃,景色秀美,物產富饒,素有江南"魚米之鄉","中國綠茶之鄉"之美稱,又有"天然植物公園"之盛譽.1993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寬陵開放縣.

Ⅱ 郎溪東城新區規劃面積

25.3平方公里。根據郎溪縣人民政府公告顯示,郎溪縣城東新區規范范圍為亭子山路以東、省道S202以西、縣道X021以南、郎濤東路(規劃中,現狀為梅村村村通道路)以北,包孝賣括龍須湖風景名勝區、百畝塘和土橋水庫及石門湖水庫區域,總面積25.3平方公里,將重點發展、巧冊逗謀劃打造康養度假、文化旅遊、高姿擾端教育、科創研發、新型商業商務等核心產業。

Ⅲ 安徽宣城郎溪縣簡介

郎溪(緯度 31.1281° ,經度 119.1773° ,海拔 94米)古稱建平, 建縣於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地處安徽省東南邊陲,長江三角洲西緣,皖、蘇、浙三省交界處,素有「三省通衢」之稱,區位優越。鄰近蘇州、無錫、常州、南京、合肥、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根據相關政府網站資料[1]顯示,轄8個鎮、4個鄉,全縣總人口33.39萬人,面積1104.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 24390公頃。[2]自然資源
郎溪,風光秀麗,景色秀美,丘陵此起彼伏,河湖星羅棋布,青山綠水交相輝映,石佛山、龍須湖、高井廟森林公園等旅遊景點異彩紛呈,歷史文化底蘊豐厚。
郎溪,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物產富足,素有「魚米之鄉」、「天然植物園」之美譽,是安徽省糧油、蠶繭的重要產區、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境內8萬畝茶園連綿起伏,堆綠疊翠,30餘種國家、部級名茶馨香四溢,被農業部授予「中國綠茶之鄉」和「全國茶樹作物無公害用葯示範基地縣」。
主要特產有歷史名茶「瑞草魁」、'百杯香芽"「古南豐」黃酒、金絲蜜棗、姚村悶醬、雁鵝、銀魚、青蝦、蟹、鱉等。 地圖圖片
主要礦產有螢石、黃砂、石灰石、花崗岩、高嶺土、葉臘仔纖石等,螢石儲量200萬念仔仿噸,居華東戚臘之冠。
交通情況
郎溪,基礎設施完善。交通十分便捷,318國道、214省道、宣杭鐵路穿境而過。縣城距南京祿口機場80公里。數字程式控制電話實現村村通,無線通信實現全覆蓋,直撥國內外。金融、保險機構完善。建有110千伏變電所2座、35千伏變電所8座和大型自來水廠1座及中型水廠數座,縣城和集鎮用電、用水供應充足。

Ⅳ 郎溪縣有幾個街道辦事處

郎溪,公元988年建縣,古襪悶閉嫌稱建平。縣域總面積1105平方公里,轄9鎮3個街道辦事處1個省級開發區,人告態彎口36萬。

Ⅳ 郎溪縣屬於哪個省哪個市

郎溪縣屬於安徽省宣城市。

郎溪,公元988年建縣,古稱建平。縣域總面升慎積1105平方公里,轄9鎮3個街道1個省級開發區,人口36萬。是中國綠茶之鄉、江南水韻之城、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吵虧敬城市。

郎溪區位於長三角區域地理中心,皖蘇浙「三省通衢」,兩小時內通達上海、合肥、南京、杭州四大都市,「一小時通行圈」涵蓋蘇州、湖州、蕪湖等15個重要城市。

100公里左右有南京祿口、杭州蕭山等機場,2條高速和4條國省干線縱橫交錯,宣杭鐵路、商合杭高鐵以及規劃中的寧杭高鐵二通道穿境而過,蕪申運河定埠港開通了安徽省首個縣級集裝箱航線,連接長江、太湖,直達上海,被譽為「通江達海綠色生態皖東南第一港」。

地形地貌:

郎溪縣郎川河自東而西橫貫縣境,地勢自東南向西北傾斜,東南高西北低,崗巒起伏,河流交錯,形成以丘陵為主的地形。郎溪縣境內地貌比較復雜,北部和中部沿郎川河主、支流和南漪湖東岸以平原為主,南部和東部邊空飢緣為起伏崗、丘和低山。

總的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平均地面坡度為1:1000。全縣平原面積最大,占縣內總面積80%,崗地佔全縣總面積12%,丘陵佔全縣總面積6%,低山佔全縣總面積2%。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郎溪縣

Ⅵ 郎溪的歷史

1.郎溪縣的歷史沿革

據已發現的古文化遺址及文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的氏族群在這里居住,繁衍生息,過著刀耕火種與漁獵畜牧的生活。

後因部落遷徙,此地便成為土著與山越族的聚落處。夏禹治水以後,分天下為九州,現郎溪屬揚州之域。

商屬勾吳。春秋時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480年)屬諸侯吳國的桐地。

戰國之際,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屬越。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越爭雄,越被楚滅,屬楚。

秦王政(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古吳越地分置鄣郡和會稽郡,郎溪屬鄣郡地。漢元封二年(前109年),鄣郡改置丹陽郡,郡治遷宛陵(今宣州),以原鄣郡郡治周圍地區設置故鄣縣。

郎溪屬故鄣縣。建安八年(203年),以故鄣縣西部地析置廣德縣,郎溪屬廣德縣。

三國時,江南屬吳國,廣德縣隸屬丹陽郡。西晉太康二年(281年)改屬宣城郡。

南北朝期間,為宋、齊、梁、陳的屬地。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並廣德、故鄣、長城(今長興)、陽羨、義鄉5縣地設綏安縣。

宋泰始四年(468年)改屬南徐州義興郡。不久廢,復置廣德縣,仍屬宣城郡。

南齊時,廣德縣屬南豫州宣城郡。梁紹泰元年(555年)廣德縣隸屬南豫州廣梁郡。

陳永定二年(558年)改廣梁郡為陳留郡。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陳留郡,並廣德、故鄣、安吉、原鄉4縣入石封縣,改石封為綏安縣,屬宣州。

仁壽三年(603年)隸入湖州。大業二年(606年)又改屬宣城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分綏安縣為綏安、桐陳、懷德3縣,屬桃州。至德二年(757年),改綏安縣為廣德縣,屬宣城郡,後改稱宣州。

五代南唐設廣德制置使,屬江寧府。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設廣德軍。

北宋端拱元年(988)置建平縣。1914年因與熱河省建平縣(今屬遼寧省朝陽市)同襲笑野名,取縣境主要河流名改為郎溪縣。

據《桐川志》:「建平縣前有郎溪,以居民郎姓得名。其地為郎埠鎮。」

「郎埠」,又作「郎步」。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分廣德縣西北地區置建平縣(治郎步鎮,今郎溪縣城關鎮),屬江南東路(治蒺州,今南京市)廣德軍。

從此,建平縣(今郎溪縣)從廣德縣分出。至道三年(998年),廣德軍改屬江南路(仍治蒺州,今南京市,仁宗時,蒺州升為江寧府)。

天禧二年(1018年),廣德軍復屬江南東路(仍治江寧府,今南京市)。端拱元年原溧陽州昭德、豐樂、彰德三鄉劃屬建平縣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建平縣(仍治郎步鎮)屬江南東路(治江寧帥府,今南京市),廣德軍(仍治廣德,今桃州鎮)。

三年,廣德軍改屬江南東路建康府(均治今南京市)。四年,廣德軍屬江南路建康帥府(仍治今南京市)。

紹興初(約1131年後),廣德軍屬江南東路(仍治建康府)。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建平縣(仍治郎步鎮)屬江淮等處行省(治揚州,後升為路,今揚州市)廣德軍(仍治廣德,今桃州鎮)。

十四年,升廣德軍為廣德路(仍治廣德)。二十一年閏五拍喊月,江淮行省遷治杭州路(今杭州市)。

二十四年,復遷揚州路。二十六年,徙治杭州路。

二十八年,改稱江浙行省(仍升悉治杭州路,今杭州市),建平縣屬江浙行省廣德路,直屬江南諸道行御史台(治建康路,今南京市)。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紅巾軍徐壽輝李二,羅四部占據,此後為群雄所據。

十五年六月,為朱元璋部控制。次年六月,改廣德路為廣興府(治廣陽縣,今桃州鎮),屬朱部江南行省(治應天府,今南京市)。

〔明朝〕吳二年(1368年)正月改元洪武,建平縣(仍治郎步鎮)屬明江南行省(仍治應天府,今南京市)廣興府(仍治廣陽,今廣德縣桃州鎮)。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廣興府直隸中書省。

四年九月,廣興府改為直隸廣德州(治廣德,今桃州鎮)。十三年正月直隸廣德州直隸六部。

永樂元年(1403年),直隸廣德州直隸南京,後稱南直隸(治今南京市)。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明亡,為福王朱由崧控制下的南直隸所屬。

五月,廣德縣屬朱由崧建南明弘光政權控制下南直隸直隸廣德州。清朝清平江南,建平縣仍屬南直隸直隸廣德州。

順治二年閏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建平縣(仍治郎步鎮)屬江南省(治江寧,今南京市)直隸廣德州(仍治今桃州鎮)。十八年,直隸廣德州改屬江南省左布政使(駐江寧,今南京市)。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日),直隸廣德州改屬安徽省(治安慶府,今安慶市)。九年四月丁亥(1670年5月19日)直隸廣德州改屬安徽省徽寧道(治歙縣,今徽城鎮)。

二十一年十月乙亥(1682年10月31日),直隸廣德州直屬江安十府儲糧道(專業道,治歙縣)。雍正十一年十二月癸亥(1734年1月20日),改屬安徽寧池太廣道(治安慶府,今安慶市)。

十二年十月庚戌(1734年11月3日),遷道治於蕪胡(今蕪湖市)。咸豐四年(1854年),皖南地區改屬浙江巡撫代管,仍舊制。

五年十月十三日,直隸廣德州改屬徽寧池太廣道(改治宣城,今宣州區)。十年再遷道治於祁門縣(今祁山鎮)。

同治三年(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皖南地區復屬安徽省徽寧池太廣道。四年六。

2.郎溪縣的歷史名人

張輝,湖北省黃梅戲劇院院長,國家一級演員。

夏雨初(1903-1930) ,安徽郎溪人。1926年轉為 *** 黨員。

領導和組織了日資內外棉紗廠工人同盟大 *** 。1930年7 月15日,任南京市行動委員會委員,參與組織南京暴動。

7月29日被捕,不久遭敵人殺害。裴士戎:郎溪縣飛鯉鄉裴村人,1960年從師山東省著名畫家黑白龍。

主要作品有《待博圖》,《紅葉白鳩》,《鸕鶿》,《魚樂圖》,《群鳥》,《荷塘》,《湖天一色》。吳應龍(1184~1245),字雲翔,安徽南宋郎溪縣人。

南宋嘉泰元年(1201)中舉,嘉定四年(1211)登進士。初授江蘇武進縣尉,後遷湖北江陵知縣,累官監察御史。

吳應龍任江西都昌知縣時,大書「為國家培植根本,為生民愛惜膏血」於庭,以示為官之道。嘉熙元年(1237)遷興國軍知軍,四年宋理宗召見時,他以「振紀綱、信政令、惜名器、厲人才、擇牧守、選將帥、安流離、恤飢寒」等條陳上奏,理宗嘉納之,拜監察御史。

後因與同僚意見相左,去官回鄉,辟「源流書院」講學。淳祐三年(1243),吳應龍復職任饒州知府,翌年任江淮荊浙福建廣南路都大提點,督理坑冶鑄造,旋以直寶漠閣大學士任廣南西路轉運判兼提督本路鹽事。

吳應龍為官體察民情,撫恤飢寒,初任武進縣尉,時值天災嚴重,民多凍餒,他多方賑恤,以活縣人。丁憂奔喪,他囊空如洗,兩袖清風。

廣德知軍弔唁其父時說:「平生無愧事,有子作清官。」他寬以待民,庭無滯頌,以清廉耿直著稱。

3.安徽宣城郎溪縣簡介

郎溪縣

【交通區位】

郎溪古稱建平, 建縣於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地處安徽省東南邊陲,長江三角洲西緣,皖、蘇、浙三省交界處,素有「三省通衢」之稱,區位優越。鄰近蘇州、無錫、常州、南京、合肥、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現轄8個鎮、4個鄉,全縣總人口33.39萬人,面積1104.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 24390公頃。

【資源概況】

郎溪,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物產富足,素有「魚米之鄉」、「天然植物園」之美譽,是安徽省糧油、蠶繭的重要產區、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境內8萬畝茶園連綿起伏,堆綠疊翠,30餘種國家、部級名茶馨香四溢,被農業部授予「中國綠茶之鄉」和「全國茶樹作物無公害用葯示範基地縣」。主要特產有歷史名茶「瑞草魁」、「古南豐」黃酒、金絲蜜棗、姚村悶醬、雁鵝、銀魚、青蝦、蟹、鱉等。主要礦產有螢石、黃砂、石灰石、花崗岩、高嶺土、葉臘石等,螢石儲量200萬噸,居華東之冠。

【歷史沿革】

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劃廣德縣西北桐鄉、昭德、臨湖、原通、妙泉5鄉設置建平縣,隸屬廣德軍,縣治在郎步鎮。郎步鎮在縣境中部,郎川河北岸。郎,縣城居民之姓。步通埠,郎步,即郎埠,意為郎川河上泊船碼頭。郎步鎮最早形成於東漢末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建縣後一直是縣治所在地,在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修築城牆,周長780丈,設四門一水關。民國11年(1922年)設吉原保,屬城廂區,區署及保辦事處均設於城內。民國28年(1939年)設置在城鎮,屬第一區。民國29年(1940年)直屬縣 *** 。民國31年(1942年)12月10日仍改名郎步鎮。民國34年(1945年)11月8日,更名吉原鎮。何謂「吉原」?取《詩經•小雅•常棣》詩句「鶺鴒在原,兄弟急難」之意,指水鳥跌落郊原,比喻兄弟友愛,有難相救。定鎮名為「鶺原」,取其褒義。後因「鶺」字冷僻,書寫也不便,1949年4月,郎溪解放,仍沿用吉原鎮名。1950年2月,撤消了鎮建制,直屬在城區。1952年5月,成立郎溪鎮。1956年1月,撤消區級建制,郎溪鎮直屬縣人民 *** 。1959年7月,撤消郎溪鎮建制,並入鍾橋人民公社。1961年6月1日,將原郎溪鎮及城西、文昌兩個大隊劃出,成立城市人民公社。1962年1月改稱建平人民公社。1963年12月,郎溪鎮從建平人民公社析出,恢復建制,更名城關鎮。1982年1月,成立城關鎮人民 *** 。4月18日將建平鄉的城東村5個村民組和城北村10個村民組劃入城關鎮,建立鎮轄東郊村和北郊村。1992年3月,城關鎮和建平鄉合並成立建平鎮至今。

4.關於郎溪的風俗文化

縱觀郎溪民俗,有五個顯著的特點。

一是地域性。俗雲:「出門三五里,一地一鄉風」、「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郎溪亦然。 以郎川河為界,南北兩鄉的民俗有很大的差異。

可以說,南鄉風俗的主調是河南一帶的吳越文化,還有荊楚文化和徽文化相融其中。 如婚喪喜慶活動:南鄉講究熱鬧、排場;而北鄉更多的是禮儀、規矩。

婚嫁中的哭嫁,南鄉比較簡單,有些只是象徵性的;而北鄉則有大量的「哭嫁歌」,如「哭爹娘」、「哭歌嫂」、「罵媒人」等,情真意切,色彩濃郁。再如喪事習俗中:南鄉人在封棺前要將亡人口中的「含口錢」拽出來,以防亡人帶走家中的財運;而北鄉人則要讓亡人銜著「含口錢」隨棺材入葬,意在怕亡人轉世時變成啞巴。

在民間藝術上:漁鼓「道情」只在飛鯉、畢橋出現;而「打蠻船」卻在南豐、濤城流行;「人燈」則活躍在幸福、飛鯉一帶;旱船多在南鄉,定埠一帶基本看不到旱船。送春則以北鄉為盛。

還有山歌:北鄉山歌故事性很強,有的長達上千句,已形成傳統段子的有《風箏記》、《養媳婦》等;而南鄉是放牛娃子喜鬧逗趣的一種形式而已。 飲食民俗也有明顯的地域性。

南鄉三月三的「巴魂粑粑」用的是「齊頭蒿子」,包鹹菜餡;而北鄉用的則是「白毛頭蒿子」,包紅糖、芝麻餡。前者的特色是「香」,後者的特色是「粘」。

舊時過年有「看菜」的習俗,除魚之外,北鄉的看菜是「子孫湯」(雞蛋湯),南鄉的看菜是鴨肫、雞肫。在茶館、澡堂里,提籃小賣的除麻花、瓜子、桂花糖外,南鄉多有綠豆粑粑,北鄉是米飯餅、芽蠶豆。

而城關的大街小巷,都是徽州風味的小吃「拓餜」。再如南鄉的「悶醬」、「腌青豆」、「楂辣椒」,北鄉的「素雞」、「壓羊片」、「豬頭膏」,都是郎溪的名牌食品,但口味迥異,各有特色。

烹飪方法上,南鄉以煎、炒、烹為主;北鄉以蒸、燉、熘為主,地域性十分明顯。 二是多樣性。

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是:勞動創造了人類、創造了歷史。勞動者在創造社會、歷史、文化的同時,也創造了豐富多採的民間習俗。

民俗也從來都是一種時空文化的連續體,它所包含的面極其豐富的。郎溪由於移民的原因,出現土著較少,而客民較雜、較多的現象,這一現象也使郎溪的民俗被孕育的千姿百態。

春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與豐富的內涵,凝結著中國人的倫理情感、生命意識、審美趣味和宗教情結。過年儀式不僅隆重,習俗也多種多樣。

以時間講,大多團年飯在三十晚上,但也有在早上和中午的,還有的在半夜(黃州人);也還有臘月二十八過年和臘月二十九過年的。從祭祀供奉方面看:有的滿桌子盛席,也有三葷三素的,三葷三素中也有三個碗、六個碗的;有磕頭禱告平安的,也有背祖宗五代過年的。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傳統的時間意識和風俗,把春節裝扮得既豐富,又多采起來。 郎溪民間藝術活動更是異彩紛呈:有老龍、抬龍、滾龍等各式龍燈;有演「水滸」、演「三國」等故事的大、小馬燈;有文、武獅子及雲舞等。

僅說唱藝術,就有玩旱船、打蠻船、人燈、送春、打五件、門頭歌、山歌、書帽等不同形式,且各有特點。 三是群眾性。

民俗的最大特點就是廣大群眾品質、道德、知識和智慧的滲透,沒有這些,就不可能形成民俗。文化首先是一種模式,正是這種模式協調著社會、規范著人們的行為,。

在五行八作中,凡是一些規矩、行業禁忌,所有的行商、坐賈、老闆、店員都必須自覺遵守,並使他們感到這是現實生活的需要,不這樣去做,就可能成為另類,於人們所不齒。因此我們看到:民俗文化本質上是同民眾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一些行規、習俗一旦形成,就成了人們的行為標准,並用它去約束自己的舉止,規范自己的言行。

另外,有一些民間藝術活動是少數人伺弄不了的,客觀上要求群眾的參政性。比如玩龍燈、馬燈、舞獅等。

抬龍出動,要一百多人,有的要上千人。大小馬燈演「水滸」,沒有三、四百人打不開場面。

飛鯉湖濱村,素以愛唱戲聞名遐邇。裴村在清咸豐年間有300多戶人家,2000多人口,村東、村西各有一個大戲樓,分別有十幾間房子,雕梁畫棟,十分壯觀。

大戲樓直到1956年因長久失修才倒塌。至今湖濱村尚有三分之二的人會唱戲。

不大的一個湖濱,曾有三個劇團,現在還有九班獅子,十幾班旱船和龍燈、狗婆燈、小馬燈等。定埠的降福會出會,也在千人以上,圍觀參與的群眾達數萬人之多。

顯然,這些大眾文化活動,沒有群眾的參與是根本不可能的。 還有歲時節令、人生禮儀、農業生產、采樵漁獵、房舍建設、交通運輸、商貿、飲食、信仰等領域里的古老民俗,經過歲月的洗禮,已適應了各個時代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被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來,並已溶解於大多數人平常生活之中了。

四是教化性。每一種民俗的形成,都集中了社會和人們的某些需要,但就其經濟和意識形態來說,大都離不了「忠、孝、節、義」、「禮、義、廉、恥」、「國泰民安」之類。

在郎溪民間藝術的說唱詞中,除了少部分插科打諢的話外,幾乎都是「高台教化」,內容是要人們學賢人、做好人;要光祖耀。

5.歷史上郎溪縣出過多少進士

吳應龍(1184~1245),字雲翔,郎溪縣人。南宋嘉定四年(1211)進士。拜監察御史。

孫升:永樂二年甲申科(1404)三甲239名

戴初: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科(1487)三甲39名

宗璽:弘治十二年己未科(1499)三甲195名

呂盛:弘治十二年己未科(1499)三甲89名

潘潤:正德九年甲戌科(1514)二甲68名

王祐:正德十二年丁丑科(1517)三甲212名

夏宗仁:正德十二年丁丑科(1517)三甲19名

岑鶴:康熙三年甲辰科(1664)三甲36名

王志援: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1706)三甲105名

戴兆佳: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1706)三甲205名

任蘭枝:康熙五十二年癸巳恩科(1713)一甲2名

嚴文在: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1718)三甲20名

6.安徽宣城的歷史由來

宣城市位於安徽省東南皖南山區與沿江平原結合地帶,跨東經 117゜58'~119゜40'、北緯29゜57'~31゜19'。東北至東南與江蘇、浙江兩省毗鄰,為安徽省的東南門戶。區域面積12340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8.9%。

宣城作為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悠久。早在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丹陽郡郡治就設在宛陵(今宣州區)。晉太康二年(281)析丹陽郡置宣城郡。自此,宣城一直作為州、郡一級政區存在。隋初廢郡,改南豫州為宣州,不久又改稱宣城郡。唐初置宣州,中間一度改稱宣城郡,以後復稱宣州。南宋乾道二年(1166)宣州改為寧國府,直至清末。民國期間,宣城先後為第九和第六行政督察區。解放後,1949年5月成立宣城專區。1952年1月,宣城專區撤銷,轄縣並入新成立的蕪湖專區(1971年改稱蕪湖地區)。1980年2月,蕪湖地區改名宣城地區。1982年4月,行署機關移駐宣城。2000年6月,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地區、設立宣城市,2001年二月正式掛牌成立。

宣城,東臨蘇浙,地近滬杭,為安徽之東南門戶。自公元前109年設郡以來,歷代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而不輟,范嘩、謝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後出守於此,李白、韓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繼來此寓居,眾多的人文遺跡,優美的自然風光,使得這座古城不僅贏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贊辭,更因謝朓、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詠,而享有「宣城自古詩人地」的美譽。

宣城現轄宣州、郎溪、廣德、涇縣、績溪、旌德五縣一區,並代管寧國市,面積 12340平方公里,人口275萬,其中2000年設立地級宣城市後,縣級寧國市由省直轄,委託宣城市代管。憑皖贛、宣杭兩鐵路,318、205兩國道保持著與外界暢通的氣象,從古至今以地利之便,交通暢達,商品集散,成為江南通都大邑。

宣城人文勝跡遍布。臨風懷古,謝朓樓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並稱江南四大名樓;「茲山亘百里,合沓與雲齊」的敬亭山,自南齊謝朓以采,先後300多位詩人墨客登臨此山賦詩作畫,留下詩文600多篇,為名符其實的「江南詩山」;現存敬亭山麓的廠教寺雙塔,以其對唐塔風格的繼承與革新,成為全國僅存,因而被列為國家級保護文物;大文學家馮夢龍發現並稱為「天下四絕」之一的太極洞,以其中空博大的氣象成為溶洞奇觀;以三雕藝術、徽墨、徽菜.明清古民居居稱譽海內外的績溪,歷代人才輩出,著作《笤溪漁隱叢話》的胡仔,紅頂商人、一代巨賈胡雪岩,徽墨傳人胡開文,新文化運動倡導者胡適,「湖畔詩人」汪靜之,小品文學家章衣萍,新文化出版家汪孟鄒等,使績溪贏得「邑小士多」的美名;黃山北坡之下的江村,古稱金鰲,村中聚秀湖、獅山古廟、江氏宗祠等古跡文氣盎然,江淹、江澤涵、江紹原等名流碩儒皆從此村走出;涇縣桃花潭不但因夾岸十里皆桃花而得名,更因李白一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而名揚海內外,其精華卻在碧如瓊漿、絕無污染的一潭清波。

宣城地處皖南山區和長江下游平原的結合部,東連天目,南倚黃山,西靠九華,域內襟山帶水,風景絕佳。敬亭.柏視、水西、龍須四山峰巒疊翠;青戈江、水陽江兩水相依;南漪湖、太平湖、青龍湖三湖星羅棋布;清原峰、板橋、揚子鱷諸自然保護區,不僅珍禽異獸、奇花異草奪人眼目,更以巧自天然的風光獨攬勝境。

宣城地靈而人傑。「宣城梅」自宋以來,名人輩出,「宋詩開山祖」梅堯臣,宋名臣梅詢,明戲劇家梅鼎祚,名宦梅守德,清黃山畫派巨匠梅清,清數學大家梅文鼎,近代學貫中西的梅光迪,使之有「宣城梅花遍地開」一說;「績溪胡」中,胡仔、胡雪岩、胡開文、胡適,皆聲聞天下,青史留名;「涇縣吳」自始祖吳文舉遷居涇縣茂林以采,歷代仕子如林,僅近代就有父子書法家吳玉如、吳小如,學者兄弟吳半農、吳組緗,書畫家吳作人,此外尚有吳葆萼、吳茂蓀、吳則虞等一批學者名流。

宣城物產豐饒。南湖銀魚、水陽河蟹、水東蜜棗、廣德毛竹板栗、寧國山核桃,以及以敬亭綠雪、涌溪火青為首的綠茶系列,皆屬地方士特名產,而其中尤以宣紙宣筆、旌德三麻、績溪蠶絲、徽墨、唐代「宣州紅線毯」、宋代「宣城諸葛筆」、明代「宣城木瓜」、「宣城雪梨」揚名華夏。如今「水東琥珀棗」、「敬亭綠雪茶」、「郎溪瑞草魁」、「寧國黃花雲尖」、「涇縣紅星宣紙」、「績溪梅花白廠絲」,在國內外均有一定名氣。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宣城,正以其博大胸襟、廣遠情懷,承接南來北往過客,書寫聲蜚遐邇華章。

7.郎溪古代名人墓葬

郎溪縣,中國綠茶之鄉,隸屬於安徽省宣城市,古稱建平,建縣於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地處安徽省東南邊陲,長江三角洲西緣,皖、蘇、浙三省交界處,素有"三省通衢"之稱,區位優越。鄰近蘇州、無錫、常州、南京、合肥、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郎溪轄7個鎮、2個鄉,2011年總人口34.2萬人,面積1104.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 43826.29公頃。

郎溪縣有石佛山、龍須湖、高井廟森林公園等旅遊景點。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物產富足,素有"魚米之鄉"、"天然植物園"之美譽,是安徽省糧油、蠶繭的重要產區、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和中國民營經濟最佳投資縣。郎溪境內有八萬多畝茶園,是中國最大的綠茶生產基地,全國平均每10斤茶葉就有1斤產自於郎溪,1996年,郎溪縣被國家農業部授予"中國綠茶之鄉"和"全國茶樹作物無公害用葯示範基地縣"。

8.郎溪古代名人墓葬

郎溪縣,中國綠茶之鄉,隸屬於安徽省宣城市,古稱建平,建縣於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

地處安徽省東南邊陲,長江三角洲西緣,皖、蘇、浙三省交界處,素有"三省通衢"之稱,區位優越。鄰近蘇州、無錫、常州、南京、合肥、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

郎溪轄7個鎮、2個鄉,2011年總人口34.2萬人,面積1104.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 43826.29公頃。郎溪縣有石佛山、龍須湖、高井廟森林公園等旅遊景點。

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物產富足,素有"魚米之鄉"、"天然植物園"之美譽,是安徽省糧油、蠶繭的重要產區、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和中國民營經濟最佳投資縣。郎溪境內有八萬多畝茶園,是中國最大的綠茶生產基地,全國平均每10斤茶葉就有1斤產自於郎溪,1996年,郎溪縣被國家農業部授予"中國綠茶之鄉"和"全國茶樹作物無公害用葯示範基地縣"。

Ⅶ 安徽省郎溪縣在哪裡

郎溪縣是皖南東部的邊陲縣,面積1104.8平方公里。地形南窄北寬,南北長約54公里,東西寬約37公里,狀似犁鏵。地理座標位於北緯30°48′45″至31°18′27″,東經118°58′48″至119°22′12″之間,北緯31°08′通過縣城。

東以白茅嶺、亭子山與廣德市為界,西以南漪湖與宣州市相連,南以鴉山嶺與宣州市為鄰,西北以胥河與江蘇省高淳區毗連,東北以伍牙山與江蘇省溧陽市相接。

東至上海缺鎮297公里敬扮前,至無錫167公里,至常州146公里,南至杭州226公里。西至宣州58公里,至蕪湖130公里,西北至合肥268公里,北至南京141公里。

宣城概述:

宣城,簡稱宣,古稱宛陵、宣州,安徽省轄地級市,長江三角洲中心區27城之一,位於安徽省東南部,蘇浙皖三省交匯處。

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亮清業轉移示範區一翼,南京都市圈成員城市,杭州都市圈觀察員城市,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中國文房四寶之鄉。總面積12340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11月,全市轄1個區,4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郎溪縣,網路-宣城

Ⅷ 郎溪縣的簡介

郎溪縣,中國綠茶之鄉,隸屬於安徽省宣城市,古稱建平,建縣於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地處安徽省東南邊陲,長江神高尺三角洲西緣,皖、蘇、浙三省交界處,素有「三省通衢」之稱,區位優越。鄰近蘇州、無錫、常州、南京、合肥、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
郎溪轄7個鎮、2個鄉,2011年總人口34.2萬人,面積1104.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 43826.29公頃。
郎溪縣有石佛山、龍須湖、高井廟森林公園等旅遊景點。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物產富足,素有「魚米之鄉」、「天然植物園」之美譽,是安徽省糧油、蠶繭的重要產區、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和中國民營經濟最佳投資縣。
郎溪境內有八萬多畝茶園,是中國最大的綠茶生產基地,全國平均每10斤茶葉就有1斤產自於郎溪,1996年,郎溪縣被國家農業念者部授予「游高中國綠茶之鄉」和「全國茶樹作物無公害用葯示範基地縣」。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28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11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596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678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40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762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895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44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16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