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計量單位 » 梳子多少厘米

梳子多少厘米

發布時間: 2023-05-27 21:32:50

① 一把梳子大約厚2厘米對嗎

不對,應該是兩毫米,你想想,兩厘米的梳子得有多厚,怎麼用呢。

② 一部經絡按摩梳買多大尺寸的最好用

四五寸左右的按摩梳最好用。大了有些地方梳不出最佳效果,小了有些地方梳不到。

③ 大號的梳子跟中號的多大的區別

相差5cm左右。
尺咐正胡寸長度一般分四個檔次,小號(10cm以內),中號(15cm左右),大號(18cm-20cm)衡攔超大號(21cm以上)。小號(或者中號)同一批梳子之間尺寸相差較小。
我們梳頭並不是只是為了美麗,梳子還具有養生功能。梳頭保健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古往今來,無論是聲名顯赫的高貴名流,還是日出而作的平民布衣,都與梳子朝夕不離。按材質分,目前市場上主要有牛角、羊角、黃楊木、清納桃木、樹脂、紫檀木、塑料等多種材質。

④ 梳子16厘米和18厘米哪個合適

梳子16厘米的合適。
梳子,梳理頭發的工具。梳子的種類繁多,如:檀木梳、棗木梳、桃木梳、牛角梳等。
梳子在品種上分實用品梳、工藝梳、旅遊梳、高檔精品梳、保健梳等五大系列300多個品種。
梳子起源:《漢書》記載:方雷氏,黃帝妃,生玄囂,是為青陽。《百家講壇》名人紀連海老師在文化中國上講,中國歷史上的非凡女人方雷氏,對我們民族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發明了梳子,關於梳子的創始和梳文明的起源,有一個古老而美麗的傳說:
在華夏上古時代,黃帝的一個王妃名叫方雷氏,她就是開創了華夏族鳳凰圖騰的黃帝長子——玄囂的母親,是一位高貴典雅、和藹智慧的王妃。當時,在人類剛度過原始蠻荒世紀,進入到上古文明時代,方雷春困戚氏王妃所掌管的王宮里的二十多位女子,扒陵經常蓬頭亂發,一遇到農歷、祭拜、締約、結盟、出征、凱旋、慶祝等部落聯盟重大節日的時候,為了參加這些盛大的典禮,她就召集這些女子,用自己的手指逐個將她們的蓬發捋順,時常捋破手指。
有一年,黃河流域發了上古大洪水,給黃帝發明舟船的狄貨,從洪水中撈了十九條大魚帶回家,方雷氏等人用木柴燒熱石板把大魚烹熟,非常美味,狄貨一口氣吃了三條,大魚骨堆了一地,方雷氏揀起一根,折了一節不由得端詳起來,非常美觀,她不自覺的用魚骨梳理披在自己肩上的長發,無意中蓬發被梳的整整齊齊,她自己也不清楚為什麼蓬亂的長發用魚骨怎麼一會兒就梳捋順了,方雷氏尋思著,把這些大魚骨暗暗收藏了起來。
第二天,她把這些魚骨折斷成短節,叫來王宮里的女子,每人發一節,教她們如何梳理頭發,一群女子嘻嘻哈哈熱鬧起來,她們都動起手來用魚骨梳理自己的長發,剛開始,有的女子不會使用,被魚刺扎到了,有的用力過大,魚骨被折斷了,但沒過多久,她們的長發就被梳順了很多,雖然用魚骨梳理頭發有很多不便,但她們都很樂意使用這樣的新創意,因為用魚骨梳頭比較便捷,避免了捋破手指,還梳理的比較整齊。
方雷氏並沒有放棄魚骨對她的啟發,用什麼東西能代替魚骨呢。方雷氏又尋思著,正好她遇到了給軒轅黃帝專門做木工的睡兒,她把魚骨拿出來,讓睡兒依照魚骨的樣子,做一把木頭樣子的魚骨,睡兒也沒多想就爽快的答應了,可是,等睡兒把做出來的木頭魚骨拿給方雷氏看的時候,方雷氏笑了起來,這木頭魚骨做的倒是像耕種的耙子,怎麼能用來梳理頭發呢,睡兒這才明白了方雷氏王妃的意思,原來是要他按照魚骨的樣子做出來一把梳理頭發的東西,睡兒趕緊回去與木工們一起商量研究,終於他們用木頭,按照王妃的要求,連夜做出來了一把精美的木頭梳子,第二天一早,睡兒拿去給方雷氏,方雷氏一看非常驚喜,這正是她想要的尺磨梳理頭發用的梳子,方雷氏立刻召集宮里的女子用梳子梳妝,很快她們都梳順了長發,既舒適又便捷,大家對這把梳子都非常喜愛,愛不釋手,方雷氏又用梳子給她們挽起了不同的發型,個個都顯得非常漂亮,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梳妝效果,她立即要求睡兒做出更多的梳子,很快梳子在王宮和部落聯盟中傳開了,人們都非常喜愛,稱贊王妃的聰慧,甚至軒轅黃帝的大宰相、軍事家風後,都要求將軍、戰士們用梳子盤梳起利落的發髻,以利於出征打仗。
自此,中華民族使用和傳承梳子的梳妝文明時代開始了。

⑤ 二年級數學題:梳子的身長估一估,量一量()厘米()毫米()分米

梳子的身長估一估,量一量20厘米,200毫米。

⑥ 短發用多大的梳子

推神攜薦用16厘米的梳子。最好是桃木或者檀香的吧,尼龍游知伏、硬塑料、金屬等猛鍵頭tE製品,與頭發接觸摩薔時會產生靜電,給頭皮以不良刺激,使頭發乾枯、萎黃、纖維變白,甚至導致脫發,乾性發質者不宜使用這類頭梳。

⑦ 三把普通梳子有多長

量了一下 一把大概7厘米 3把就是21厘米左右,希望能幫到你。。O(∩_∩)O哈哈~

⑧ 首領126梳子的尺寸多少

13厘米。根據查詢相關資料顯示,首領126梳子的尺寸是13厘米、梳子缺逗灶是梳理頭發的工指稿具,在華夏上古文明時代,由軒轅黃帝的王妃——方雷氏啟發於魚骨而發明創造,最初得名因伏扮用木頭所制,也稱為木梳。

⑨ 秦漢時期的梳子什麼樣

中華梳篦演變歷程

源遠流長的歷程

中國的梳篦,自遙遠的史前時代一直沿用至今,歷史悠久,淵源流長,內容宏富,積喚漏淀了數千年來古老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文明,因而能以舉世獨步的風貌和豐富多彩的內涵昭示天下。我國古代梳篦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劃為渾朴、斑斕、大同、奢華、敦厚五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尤其是宮廷梳篦更加完美的反映了中華梳篦六千年演變史。

渾朴的時代

這一階段自距今6000年左右年至商代末期,大體經歷了3000餘年漫長的歷史。

中國考古學大師蘇秉琦先生曾經將中國史前時代的考古學文化劃分為六大區系:

1、以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

2、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

3、以關中[陝西]、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

4、以環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

5、以洞庭湖與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部;

6、以潘陽湖——珠江三角洲一線為中軸的南方。

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史前時期的梳子以東方地區、東南地區出現的最早,而北方地區、中原地區、西南地區出現的較晚。史前時期的梳子,材料有骨質、牙質、木質、玉石質等,以骨梳、象牙梳,以及鑲嵌著玉質梳背飾的骨牙梳子應用較為廣泛。這一時期的梳子,以長方形為主,還有為數不多的扁方形,造型較為單一。一般通高16~8厘米,寬為5~6厘米。大多注重對梳背部分的加工與裝飾,梳齒的加工較為粗糙。時代較早者,梳齒較長,齒縫稀疏;而時代較晚者,梳齒較短,齒縫較密。

中國史前文化的多元格局,決定了這一時期梳子發展的不平衡性。史前時期的梳子,在地區上的差異較大,東部地區梳子出現的時間較早,種類較多,結構復雜,逐漸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梳子,如大汶口文化的扁方行骨梳、良渚文化「凹」字型與「凸」字型玉背飾梳子等。中原和西部地區梳子出現的時間稍晚,種類較少,結構簡單,只有陶寺文化的長方形玉石梳子較為突出,但數量發現的不多。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的梳子實物雖未見出土,不過在河南汝州洪山廟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卻發現了彩繪的梳子圖案。汝州洪山廟遺址發掘出136件陶翁棺,這些翁棺均為大口直壁缸,內盛人骨。編號為W32:1的大口缸上,用白彩繪出一周寬頻紋,上下用黑彩畫兩條平行線。白彩之上用黑彩畫出三組圖案,因器物表面嚴重剝落,僅可辨識出一組圖案的內容為兩個梳形紋。梳子的形狀成長方形,一件有7枚齒,另一件有12枚齒。同樣的圖案還見於W69:1等陶器。這些圖案應是當時梳子的真實寫照。

史載「夏有萬邦」、「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禹貢》將這時的地獄為「九州」,大體包括了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下游地區。《詩經·商頌》稱「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商代的疆域主要包括今河南、山東、河北、遼寧、山西、陝西、湖北、安汪謹徽和江蘇、浙江的一部分,以及江西、湖南與內蒙古的某些地方。
夏時期的梳子、出土的數量很少、僅限於夏人活動的中原地區。商時期的梳子、出土的數量較多,既見於商王朝統治中心的王畿,又見於北方的重鎮,還見於東土和西土的方國,尤以河南鄭州商城和安陽殷墟的發現最為豐富。夏商時期的梳子,材料有骨質、牙質、玉質、銅質等,以骨梳和牙梳應用較為廣泛。

夏商時期的梳子,大都屬於長方形,一般通高11~7厘米,寬4~5厘米左右,梳背多呈倒梯形或風字形。商代前期,主要流行平脊的梳子,梳背通高略高於梳齒,梳背上飾以數道凸凹弦紋或方格、斜線等幾何形的紋樣。無論在形制特徵上,還是在裝飾手法上,這一時期的梳子與史前時期的梳子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商代後期,古樸的平脊梳子已經很少見了,代之而起的則是凸脊和丫角脊飾的梳子,這些背脊新穎的梳子,梳背明顯高於梳齒,加之背脊上站立的飛鳥和突起的鈕飾,背齒之間在高度上的差距越發懸殊了,而這種背脊突出且裝飾精美的梳子,似乎正是為了便於插在頭上而設計的。這一時期的梳背上,往往以獸面紋和三角形紋為飾,其裝飾風格同殷商青銅器、玉器上的紋樣如出一轍,體現了殷商一代的典型風格。

夏商時期,各地區的文化輻輳於中原,在史前時期六大區系的基礎上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格局。在當時各地區間的交往中,中原地區已經顯示出強大的樞紐作用或凝聚力,這種凝聚力在以後的發展中愈來愈強烈,從而奠定了日益壯大的華夏族的核心。中原地區的政治與經濟地位突顯,其物質文化也因之豐富多彩。夏商時期的梳子,既傳承了史前傳統古樸的造型特徵,又開啟了時尚新穎的裝飾風格,特別是具有神困鏈基秘色彩的獸面紋,雖然只是器物上的附加裝飾,卻反映出鮮明的時代特色。

史前時期至商代這一階段,人們主要是將梳子插在頭上作為冠飾的。考古發現的跡象表明,遲至距今5500年左右,包括插梳在內的頭冠之飾,已經構成了當時服飾儀態的重要環節。到了商代,這種依冠式以序等列的首服之制,以已規度初顯,其章其式,可稽而窺。誠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插梳,當時的插梳習俗只為少數權貴或上層社會階層的人們所享用,並成為他們和她們標識身份的一種重要標志。從梳篦發展史的角度來看,這一時期的梳子,造型古拙,尚處於發展初期的渾朴時代。

斑斕的時代

這一階段包括西周和東周時期,大體經歷了800餘年的歷史。西周時期,自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殷開始,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殺、周王朝遷都今天的洛陽為止;東周時期,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陽開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而結束。史學上一般又將東周時期劃分為春秋、戰國兩個階段:春秋的年代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至公元前476年【周平王元年】;戰國的年代從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

西周時期的都城在豐京與鎬京,位於今陝西長安縣范圍內的灃水流域,同時在今河南洛陽一帶建有東都。周平王東遷以後,周平室不再具有控制諸侯的力量,形成諸侯立政的局面,整個東周時代,當時的都城【今洛陽一帶】僅在名義上是全國的政治中心。

西周時代的梳子,主要發現與中原的王畿地區和北方的燕國地區,其中陝西寶雞 1
國的墓地的出土數量最多。東周時期的梳篦,在王畿地區、周邊列國地區乃至邊遠的北方和西北等地都有發現,尤以湖北江凌楚故城周邊的楚國墓地的發現最為集中。兩周時期的梳篦,材料有骨、牙、角、玉、木、竹、陶、銅質等,以骨梳和木梳蓖的應用范圍比較廣泛。這一時期的梳篦,有長方形、扁方形、六邊形、亞字形、馬蹄形、聯背形等,造型豐富多彩。

西周時期,主要流行各種凸脊的梳子,背脊的中央往往凸起一塊。春秋時期,以平背的梳子為主,背脊兩端的鳥飾較為發達。戰國時期,弧背的梳篦崛起,並迅速發展起來。在裝飾手法上,西周早期的梳子或多或少的保留了商代後期梳子的特點,而西周中期以後的梳子基本上擺脫了拘謹、呆板的傳統,東周時期的梳篦更給人以舒展、活潑的明快之感。

周人的始祖發跡於邰【今陝西武功一帶】,最初的活動在涇渭流域。周人滅商後,實行同姓分封的諸侯國輸入了大量的周文化擴展到陝西以外的其他地區。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國的墓地出土的梳子,其形制紋飾與西周都城豐京所在陝西的長安張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的梳子基本相同,這些現象大致的反映了歷史的事實。

周平王東遷洛邑,王室衰微,諸侯興起,政治上的長期對立,因而導致了文化方面地域性差異的出現。這一狀況在梳篦的造型上亦有所反映。雙鳥式魚尾形梳篦,主要流行於春戰之交的泗上諸侯列國地區,這種以鳥為飾的裝飾風格,在該地區春秋時期的銅器上也頗為流行。亞字形梳子,盛行於齊國地區,並成為這一地區東周時期梳子的主要款式。馬蹄形梳篦,集中發現於楚及其以北的列國地區,這種形制的梳篦已經構成了楚國漆木器的主要品種之一;扁形組合式梳子,則是西北天山東南一帶極富有特色的器具。各種不同的造型,在各地區競相出現,從而使這一時期成為中國梳篦發展史上的斑斕的時代。

隨著首服之制的制度和規范化,昔日那種「插梳為冠」的俗尚,以不再流行了。兩周時期的梳子,以梳理頭發作為主要的功能。用來取虱蟣的篦子的發明成套梳篦的出現,以及盛裝梳篦的竹笥、竹盒及漆木盒等妝奩器具的使用,都充分說明彼時的梳篦已經步入了專門梳妝的行列。

大同的時代

這一階段從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開始,到公元589年陳國滅亡為止,包括秦、西漢、東漢、王莽政權、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前後經歷了800餘年。

據文獻記載,秦「初並天下」,「分為以下三十六郡」,其地「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姜中,南至北向戶,北據何為塞,並陰山至遼東」。漢反擊匈奴,屯田戌邊;征樓蘭、伐大宛、破姑師,通西域;出使夜郎,開發「西南夷」,從而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統一的思想文化。

秦代的梳篦,僅見於中原和西南地區。漢代的梳篦,廣泛見於東、南、西、北及中原各地,尤以西南、東南和西北地區的發現較多。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梳篦,主要發現於東南、南方、北方、西北等地,又以江蘇南寧、江西南昌和新疆尉犁、民豐、洛浦等地的出土數量較多。這一時期的梳篦,材料有木、骨、象牙、玳瑁、銅、鉛、銀等多種質地,其中木質梳篦的應用范圍最為廣范。

秦代的梳篦,屬於清一色的馬蹄形。兩漢的梳篦,以馬蹄形佔大宗,僅有少量的長方形、扁扇形、六邊形,以及聯背形和不規則形。魏晉以後的梳篦,大都屬於弧背,除了馬蹄形之外,還出現了箕形。馬蹄形梳篦,可謂這一階段的主流樣式。這種形制的梳篦,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分布范圍亦不斷地擴大,秦時主要集中於中原和西南地區,西漢開始遍及中原、東南、西南、南方、北方地區,東漢以後又擴展到西北的甘青和新疆,進而覆蓋了全國各地。隨著不同地域之間差異的逐漸縮小,中國梳篦發展史上迎來了大同時代。

秦始皇對全國的統一,標志著地方割據時代的結束,從此統一的格局成為歷史發展的主流。以王朝為尺度,秦朝可以被看作一個時間段落。但從主流的梳篦演變的角度而言,自戰國晚期開始,彼時的馬蹄形梳篦占據了西南、東南、中原等大半疆域,這種內在的一致性是前所未有的,為秦漢時期大統一的格局奠定了堅定的基礎。

秦漢時期的馬蹄形梳篦,主要因襲了戰國時期的傳統的造型;魏晉時期的箕形梳篦,則是在馬蹄形的基礎上演進而來的。這一時期的梳篦,及拘泥於舊法,又力圖創新,處於潛移默化的發展時期。不過,在那微波盪漾的表層之下,已經涌動著變化的暗流。

秦漢之際,人們十分注重裝束,梳妝用櫛已成慣例。晉代伊始,婦女插梳之習開始興起。這一階段的梳篦,通常是組成配套使用的,有的一套為兩件,即一梳一篦;有的一套為三件,即一梳二篦或二梳一篦,這些梳篦大都盛於專門為其量身定做的梳妝奩、梳篦盒以及櫛袋之中。秦代流行圓形單層漆奩,漢代既有圓形單層漆奩,又有圓形雙層漆奩,還有長方形的漆木奩;漢魏時期,西北的新疆地區還出現了一種毛氈綢作為櫛袋。各種化妝品、香料、刷、笄、銅鏡、鑷、削刀、眉筆,也是梳妝奩中的常見之物。可見,當時的梳妝用具已經相當齊備了。

奢華的時代

這一階段從581年隋建國開始,至1297年南宋滅亡為止,包括隋、唐、五代、北宋和南宋五個時期,大體經歷了近700年。

隋朝的統一,開起了隋、唐復興之盛運。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盛世,政治制度日益完善,經濟文化發榮昌盛,社會生活呈現出萬紫千紅的壯觀景象。兩宋時期,雖然始終未能統一,但社會的風尚大體因襲了舊制,一切文化生活朝向世俗化的方向普及與深入。

隋唐時期的梳篦,主要表現於中原、東南、西南、北方、西北地區,尤以陝西西安和新疆吐魯番等地的出土數量較多。兩宋時期的梳篦主要表現於中原、東方、東南、西南和南方地區,以江蘇無錫、武漢一帶的出土數量較多。這一階段梳篦的材料有木竹、獸骨、牛角、象牙、魚骨、玉、水晶、滑石、,瑪瑙、琉璃、琥珀、金、銀、銅等,種類之豐富,可謂空前絕後。

隋唐時期,弧背的箕形梳篦十分流行,平背的梳篦已很少見了。唐代中葉以後,開始出現弧背的半圓梳篦。五代伊始,半圓形的梳篦發展趨勢迅猛,很快便取代了箕形梳篦。到了兩宋時期,傳統的箕形已經走到了盡頭,半圓形的梳篦完全占據了主導地位,同時又涌現出橢圓形、抹角長方形等造型新穎的梳篦。

箕形梳篦,在造型上雖然繼承了馬蹄形梳篦的衣缽,但在形制上卻明顯地朝橫長的方向發展。半圓形梳篦,寬度顯著加大。器體更加扁平,屬於名副其實的橫長形態了。當然,箕形梳篦和半圓形梳篦的差別,不僅在於整體的形狀上,更在於齒根的形態上。前者的齒根平齊,梳齒的長度相等;後者的齒根弧曲,梳齒的長度有中央向兩側依序遞減。這種變化,反映了梳篦加工技術的進步。

自隋朝以來,梳篦往往被用作婦女的首飾,女性頭上的插櫛,業已成為一種社會風尚。隋唐時期,插櫛主要是貴族婦女時興的裝束。到了兩宋時期,無論都市婦女,還是鄉村的婦女,皆時興戴插梳的裝束。唐、五代時期,流行插小梳,插多梳,前額的上方、一側和兩鬢及後腦皆可插之。兩宋時期,流行插大梳,通常在後腦插一把大梳。當時插戴於發髻上的還有金、銀、珠、玉、角等做成的各種簪、釵、步搖等,放映了人們不同的審美情趣。

由於婦女頭上插飾之習盛行,以至於社會奢靡之風橫行,中國梳篦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奢華的時代。為了限制這種奢華趨勢,朝廷不得不頒布侈令。史載唐文宗在太和二年【828年】曾專門對公主宣旨到:「今後每遇對日,不得廣插釵梳。」不過,從敦煌高窟第61窟曹氏家族供養人和榆林窟壁畫的供養人頭上的插櫛多達六件來看,五代時期「廣插釵梳」的風潮,似乎有增無減。北宋時期,宮中尚白角冠梳,人爭相防之,梳子的長度有的逾尺,甚至影響乘轎和走路。皇祐年間,宋仁宗曾下詔規定:「婦人所服冠,高無得過四寸,廣無得逾一尺,梳長無得逾四寸,仍無得以角為之。」但仁宗以後,奢靡之風又盛,將白角改作魚魫,又易作象牙、玳瑁。《古今事物考》謂,象牙:南番者長大,廣西安南者短小。新鋸開粉者最佳。雲南麓川出,作梳子,直者好,橫者易斷。玳瑁:南番山海中大龜背文為玳瑁,有黃多黑少者,有黃黑相半著,其黃好密。黑如漆,最佳。至於魚魫,相傳南番大海中有鶴魚,頂中紅如血,可作帶,曰鶴頂紅。若以其魚魫作梳,則號鶴頂梳。可知,象牙、玳瑁、魚魫、皆為珍貴的材料。北宋晚期,又盛行「太妃冠」,以金或以金塗銀飾之,或以珠璣綴之。各地宋墓地出土的金背木梳,或木梳背包金、銀者,應為這種俗尚影響的真實寫照。盡管從北宋的太宗到南宋的寧宗,都頒布過奢侈禁止令,但有宋一代,侈靡之風始終未能禁。這一階段的中國古代梳篦的發展,可以說進入了一個奢華時代。
敦厚的時代

這一階段包括遼、金、元、明、清五個朝代,從907年遼建國,到1911年清朝滅亡,大體經歷了1000餘年。

契丹、女貞兩族,先後割據東北乃至整個黃河流域,而蒙古又進入關內並橫掃了亞歐大陸,最後滿洲顛覆明室,形成一個部族狹義的政權,綿延了240餘年之久。北方民族的不斷興起,改變了古代中國傳統文化的格局,為人們的世態風情和生活習俗帶來了新的特色,加強了個民族的融合。

遼金時期的梳篦,主要表現於北方及東北地區,以河北宣化和北京郊區等地出土的數量較多。元代的梳篦,多見於中原、北方、東方和東南地區,以河北石家莊等地出土的數量較多。明代的梳篦,主要表現與東方、東南、西南和南方地帶,以南京和上海一帶的出土數量較多。這一階段的梳篦材料,主要有木、竹、骨、角、象牙、金、銀、玳瑁等,清代後期的還出現了用化學材料製作的梳篦。

遼金元時期,弧背的半圓形梳篦最為盛行。明清時代,弧背的弓形梳篦異軍突起,開始與弧背的半圓形梳篦平分秋色。這一階段還出現了弧背拱形、弧背魚鰭形、平背扁方形,以及葫蘆形等形狀不甚規則的梳篦。

五代以降,橫長的弧背造型,成為時尚梳篦的主流。遼金時期,弧背半圓形梳篦,有寬背和窄背之別,其中寬背式半圓形梳篦,梳背與梳齒間的界限往往不甚分明,齒根部參差不齊,既不同於箕形平行等長的形態,又區別於窄背式半圓形依序遞減的形態,在造型上表現出一定的原始性。進入元代,弧形的半圓形梳篦,無論寬背式,還是窄背式,梳背與梳齒間的界限均已相當分明,梳齒的長度皆由中央兩側得依序遞減。明清時期,弧背的半圓形梳篦,背部大都較寬,形體更加規整,有的還在一側加把手,而平背的扁方形梳篦,以厚重的圓柱狀梳背取代扁薄的長條狀梳背,更加利於手握。這一階段的梳篦,既有繼承、又有舍棄、還有創新,體現了一種敦厚的時代風格。

從黑龍江阿城金幕出土的花羅櫛袋、江蘇蘇州元墓出土的銀鏡架等實物資料來看,當時人們對於梳發、理容十分重視,遼代壁畫中的「梳妝侍奉」、明《千秋絕艷圖》、清《月曼清幽圖》等繪畫資料也形象地證明了這一點。不過,由於契丹、女真、蒙古、滿洲等北方民族,提倡節約,並保持了純朴的舊風,衣冠服飾比較拘謹和保守,給人以質朴、簡潔和自然之感。元代伊始,插梳之習漸趨式微,到了明代,更是日薄西山了。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76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47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31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13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77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798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35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79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59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