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一寸相當於現在多少厘米
㈠ 中國古代的一寸 一尺 一丈各相當於現在的多少厘米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時,一尺約23.1cm ;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約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資料2:古代「尺」有多長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內含的量(實際長度)卻不一樣。如《鄒忌諷齊王納諫》文中曰:「鄒忌修八尺有餘。」如果按今天的尺來計算,鄒忌的身長是2.66米還多,這顯然太高了。
很顯然,古代的尺要短於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大約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當於現在的19.91厘米。以後,尺大致都要加長一點,到戰國時,一尺大致相當於現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當時各國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戰國楚尺長22.7厘米。前邊提到的鄒忌是戰國時齊國人,按一尺為23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個子了。又《陳情表》中有「內無應門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晉時人,當時的一尺相當於現在的24厘米,這樣「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說法,而並不是嚴格按晉尺的,那麼,就要在1.2米的基礎上再縮短一點,也就是1.1米左右。
與尺比較接近的是咫。咫是婦女手伸展後從拇指到中指的距離,因而稍短於尺。後來咫尺連用,表示距離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長度單位還有丈(十尺),尋(八尺),常(二尋),此外還有仞。仞是人伸開雙臂的長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後來,又產生了寸以下的長度單位,它們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後又叫「絲」,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絲」與「毫」連用,來源於此。
還有「忽」與「微」連用的,也喻指極細微,如《伶官傳序》:「夫禍患常積於忽微」。
寸,長度單位, 1/10尺為一寸,古代計量長度單位的標准不同,寸的具體數值也有差異
一絲而累,以至於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後漢書·列女傳》
度制 時代 單位換算 公制換算(厘米cm)
商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尺 = 15.8, 1寸 = 1.58
戰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2.31, 1分 = 0.231
秦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
漢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
三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
西晉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
東晉及十六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5, 1尺 = 24.5, 1寸 = 2.45, 1分 = 0.245
南朝與北朝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南朝:
1丈 = 245, 1尺 = 24.5, 1寸 = 2.45, 1分 = 0.245
北朝:
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
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
唐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小尺: 1丈 = 300, 1尺 = 30, 1寸 = 3, 1分 = 0.3
大尺: 1丈 = 360, 1尺 = 36, 1寸 = 3.6, 1分 = 0.36
宋元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312, 1尺 = 31.2, 1寸 = 3.12, 1分 = 0.312
明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裁衣尺: 1尺 = 34, 1寸 = 3.4
量地尺: 1尺 = 32.7, 1寸 = 3.27
營造尺: 1尺 = 32, 1寸 = 3.2
清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裁衣尺: 1丈 = 355, 1尺 = 35.5, 1寸 = 3.55
量地尺: 1丈 = 345, 1尺 = 34.5, 1寸 = 3.45
營造尺: 1丈 = 320, 1尺 = 32, 1寸 = 3.2
㈡ 一寸多少厘米
1寸≈3.33厘米。
中國傳統的長度單位有里、丈、尺、寸、尋、仞、扶、咫、跬、步、常、矢、筵、幾、軌、雉、毫、厘、分,等。其基本換算關系如下: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分=10厘;
1丈≈3.33米;1尺≈3.33分米;1寸≈3.33厘米;
1千米(km)=1000米;1米(m)=100厘米;1厘米(cm)=10毫米
1里=150丈=500米;2里=1公里(1000米)。
(2)戰國一寸相當於現在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如今1/10尺為一寸,而古代計量長度單位的標准不同,寸的具體數值也有差異。
商:
1尺= 10寸,1寸= 10分
1尺= 15.8,1寸= 1.58
戰國: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1丈= 231,1尺= 23.1,1寸=2.31,1分=0.231
秦:
1引 = 10丈, 1丈 = 10尺,1尺 = 10寸,1寸=10分
1引= 2310,1丈= 231,1尺= 23.1,1寸=2.31, 1分 = 0.231
漢:
1引=10丈,1丈=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1丈 = 231, 1尺 = 23.1
㈢ 古代的丈、寸、尺分別有現在的多長啊
丈:明清時,木工一丈合今311cm。
丈是杖的本字,像手拿著一根棍狀的東西。後用作量詞,作十尺。夫部曰,周制八寸為尺,十尺為丈,人長八尺,故曰丈夫。
寸:10寸等於1尺,1寸約合3.33厘米,1米=30寸。
寸是中國傳統長度單位,與「尺」、「丈」為十進制(10寸=1尺,10尺=1丈),韓國用來表示親屬之間關系的多少,如1寸表示直系2代人之間的關系。香港法例沿用古制(1寸=3.33厘米)。
尺: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厘米。
尺,是一種長度單位,中國叫「市尺」(現代三尺等於一米),英國有「英尺」。有時我們也把測量長度的工具叫做尺,例如「竹尺」,「鋼尺」。
(3)戰國一寸相當於現在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中國單位
中國傳統的長度單位有里、丈、尺、寸、尋、仞、扶、咫、跬、步、常、矢、筵、幾、軌、雉、毫、厘、分,等。
其基本換算關系如下: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分=10厘,1丈≈3.33米,1尺≈3.33分米,1寸≈3.33厘米,1千米(km)=1000米,1米(m)=100厘米,1厘米(cm)=10毫米1里=150丈=500米,2里=1公里(1000米)。
尺的發展歷史
生活離不開尺,建屋量地,造物制衣等。
據《呂氏春秋.季夏紀.古樂篇》記載,中國古人按樂律的音頻為「黃鍾」的樂器長度來確定尺的長度,所以古尺又稱樂尺.律尺.黃鍾尺。
是度量橫制定的基礎。
後來,歷代尺度因時代不同又各有所差異。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內含的量(實際長度)卻不一樣。
如《鄒忌諷齊王納諫》文中曰:「鄒忌修八尺有餘。
」如果按今天的尺來計算,鄒忌的身長是2.66米還多,這顯然太高了。
很顯然,古代的尺要短於今天的尺。
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大約是20厘米,周代的一尺是現在的19.91厘米。
到戰國時,一尺是現在的22.12厘米左右,但是當時各國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戰國楚尺長22.7厘米。
前邊提到的鄒忌是戰國時齊國人,按一尺為22.12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米以上,這即使在今天,也算美男子了。
又《陳情表》中有「內無應門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晉時人,當時的一尺是現在的24厘米,這樣「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
「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說法,而並不是嚴格按晉尺的,那麼,就要在1.2米的基礎上再縮短一點,也就是1.1米左右。
與尺比較接近的是咫,咫是婦女手伸展後從拇指到中指的距離,因而稍短於尺,後來咫尺連用,表示距離短,如「近在咫尺」,除此之外,先秦的長度單位還有丈(十尺),尋(八尺),常(二尋),此外還有仞。
仞是人伸開雙臂的長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後來,又產生了寸以下的長度單位,它們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後又叫「絲」,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
㈣ 一寸是幾cm
一寸是3.33cm(厘米)。
一尺等於十寸。西漢時一尺等於0.231米,今三尺等於一米,也即是30寸等於一米,一寸也就是1/30米=0.0333米=3.33厘米。
厘米是一個長度計量單位,等於一米的百分之一,英語符號即縮寫為:cm。
(4)戰國一寸相當於現在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長度的測量
長度的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長度指空間的尺度。
長度的單位換算時,小單位變大單位用乘法,大單位換小單位用除法。
正確使用刻度尺刻度線、量程、分度值。
使用時要注意:
1、尺子要沿著所測長度放,尺邊對齊被測對象,必須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2、不利用磨損的零刻度線,如因零刻線磨損而取另一整刻度線為零刻線的,切莫忘記最後讀數中減掉所取代零刻線的刻度值。
3、厚尺子要垂直放置
4、讀數時,視線應與尺面垂直
㈤ 求古代長度單位的換算 如古代的一寸、一尺、一丈、一里等等,分別等於現在的多少米呢
商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尺 = 15.8厘米,1寸 = 1.58厘米
戰國
1丈 = 10尺,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231厘米,1尺 = 23.1厘米,1寸 =2.31厘米,1分 = 0.231厘米
秦
1引 = 10丈,1丈 = 10尺,1尺 = 10寸,1寸 = 10分
1引 = 2310厘米,1丈 = 231厘米,1尺 = 23.1厘米,1寸 = 2.31厘米,1分 = 0.231厘米
漢
1引 = 10丈,1丈 = 10尺,1尺 = 10寸,1寸 = 10分
1引 = 2310,1丈 = 231,1尺 = 23.1,1寸 = 2.31,1分 = 0.231
三國
1丈 = 10尺,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242厘米,1尺 = 24.2厘米,1寸 = 2.42厘米,1分 = 0.242厘米
西晉
1丈 = 10尺,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242厘米,1尺 = 24.2厘米,1寸 = 2.42厘米,1分 = 0.242厘米
東晉及十六國
1丈 = 10尺,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245厘米,1尺 = 24.5厘米,1寸 = 2.45厘米,1分 = 0.245厘米
南朝與北朝
1丈 = 10尺,1尺 = 10寸,1寸 = 10分
南朝:
1丈 = 245厘米,1尺 = 24.5厘米,1寸 = 2.45厘米,1分 = 0.245厘米
北朝:
1丈 = 296厘米,1尺 = 29.6厘米,1寸 = 2.96厘米,1分 = 0.296厘米
隋
1丈 = 10尺,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296厘米,1尺 = 29.6厘米,1寸 = 2.96厘米,1分 = 0.296厘米
唐
1丈 = 10尺,1尺 = 10寸,1寸 = 10分
小尺:1丈 = 300厘米,1尺 = 30厘米,1寸 = 3厘米,1分 = 0.3厘米
大尺:1丈 = 360厘米,1尺 = 36厘米,1寸 = 3.6厘米,1分 = 0.36厘米
宋元
1丈 = 10尺,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312厘米,1尺 = 31.2厘米,1寸 = 3.12厘米,1分 = 0.312厘米
明
1丈 = 10尺,1尺 = 10寸,1寸 = 10分
裁衣尺:1尺 = 34厘米,1寸 = 3.4厘米
量地尺:1尺 = 32.7厘米,1寸 = 3.27厘米
營造尺:1尺 = 32厘米,1寸 = 3.2厘米
清
1丈 = 10尺,1尺 = 10寸,1寸 = 10分
裁衣尺:1丈 = 355厘米,1尺 = 35.5厘米,1寸 = 3.55厘米
量地尺:1丈 = 345厘米,1尺 = 34.5厘米,1寸 = 3.45厘米
營造尺:1丈 = 320厘米,1尺 = 32厘米,1寸 = 3.2厘米
㈥ 一寸等於多少厘米
1寸=3.3333333厘米(cm)。「寸」是中國傳統長度單位,與「尺」、「丈」為十進制(10寸=1尺,10尺=1丈),韓國用來表示親屬之間關系的多少,如1寸表示直系2代人之間的關系。
1寸在古代時期的意義:
戰國: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 231,1尺= 23.1,1寸=2.31,1分=0.231。
秦: 1引 =10丈,1丈= 10尺,1尺 = 10寸,1寸=10分,1引= 2310,1丈= 231,1尺= 23.1,1寸=2.31,1分 = 0.231。
(6)戰國一寸相當於現在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中國單位:
中國傳統的長度單位有里、丈、尺、寸、尋、仞、扶、咫、跬、步、常、矢、筵、幾、軌、雉、毫、厘、分,等。
英寸的換算:
1 英寸 (吋) = 2.54 厘米。
1 英寸 (吋) = 0.0254 米。
1 英寸(吋) = 0.762 市寸。
1 厘米 =0.39370078740157477 英寸(吋)。
1 市寸 = 1.312336英寸(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