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多少級應該叫什麼
Ⅰ 地震分多少級
目前最高測定到的級別為8.9級。
弱震震級小於3級。如果震源不是很淺,這種地震人們一般不易覺察。
有感地震震級等於或大於3級、小於或等於4.5級。這種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
中強震震級大於4.5級、小於6級。屬於可造成破壞的地震,但破壞輕重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種因素有關。
強震震級等於或大於6級。其中震級大於等於8級的又稱為巨大地震。
里氏規模4.5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范圍內監測到。
(1)地震多少級應該叫什麼擴展閱讀
地震成災具有瞬時性。地震在瞬間發生,地震作用的時間很短,最短十幾秒,最長兩三分鍾就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使人猝不及防、措手不及。人類辛勤建設的文明在瞬間毀滅,地震爆發的當時人們無法在短時間內組織有效的抗禦行動。
地震造成傷亡大。地震使大量房屋倒塌,是造成人員傷亡的元兇,尤其一些地震發生在人們熟睡的夜間。
地震還易引起火災、有毒有害氣體擴散等次生災害。1906年美國舊金山地震,1923年日本關東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等都引發大火,關東地震中死亡14萬人當中,約10萬人因火災死亡。
Ⅱ 地震分為幾個等級
地震可以分為四個等級。震級大小可把地震劃分為以下幾類:
1、弱震震級小於3級。如果震源不是很淺,這種地震人們一般不易覺察。
2、有感地震震級等於或大於3級、小於或等於4.5級。這種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
3、中強震震級大於4.5級、小於6級。屬於可造成破壞的地震,但破壞輕重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種因素有關。
4、強震震級等於或大於6級。其中震級大於等於8級的又稱為巨大地震。
震級分面波震級(MS)、體波震級(Mb)、近震震級(ML)等不同類別,彼此之間也可以換算。用里克特的測算辦法計算,到2000年已知的最大地震沒有超過8.9級的。
(2)地震多少級應該叫什麼擴展閱讀
地震的類型:
一、根據發生的位置分類
1、板緣地震(板塊邊界地震):發生在板塊邊界上的地震,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絕大多數地震屬於此類。
2、板內地震:發生在板塊內部的地震,如歐亞大陸內部(包括中國)的地震多屬此類。板內地震除與板塊運動有關,還要受局部地質環境的影響,其發震的原因與規律比板緣地震更復雜。
3、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發時所引起的能量沖擊,而產生的地殼振動。
二、根據震動性質不同分類
1、天然地震:指自然界發生的地震現象;
2、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試驗等人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動;
3、脈動:由於大氣活動、海浪沖擊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層的經常性微動。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地震
Ⅲ 地震等級有多少,叫什麼
我國把烈度劃分為12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響和破壞大體如下:
Ⅰ度; 無感,僅儀器能記錄到;
Ⅱ度; 個別敏感的人在完全靜止中有感;
Ⅲ度; 室內少數人在靜止中有感,懸掛物輕微擺動;
Ⅳ度; 室內大多數人,室外少數人有感,懸掛物擺動,不穩器皿作響;
Ⅴ度; 室外大多數人有感,家畜不寧,門窗作響,牆壁表面出現裂紋
Ⅵ度; 人站立不穩,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簡陋棚舍損壞,陡坎滑坡;
Ⅶ度; 房屋輕微損壞,牌坊,煙囪損壞,地表出現裂縫及噴沙冒水;
Ⅷ度; 房屋多有損壞,少數破壞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Ⅸ度; 房屋大多數破壞,少數傾倒,牌坊,煙囪等崩塌,鐵軌彎曲;
Ⅹ度; 房屋傾倒,道路毀壞,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撲岸;
Ⅺ度; 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毀,地表產生很大變化;
ⅩⅡ度; 一切建築物普遍毀壞,地形劇烈變化動植物遭毀滅;
(3)地震多少級應該叫什麼擴展閱讀:
地震震級是通過儀器給出地震大小的一種量度,考慮到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的衰減,震級的測定需要考慮地震深度和震中距離。現在測定地震是依靠儀器記錄的地震波。取不同的地震波震相可以求得不同的地震震級。
通常所說的里氏震級是一種近震震級。我國現在使用的是統一震級Ms,最後的結果是取多台的平均震級。
地震震級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大小來決定。釋放出的能量愈大,則震級愈大。地震釋放的能量大小,是通過地震儀記錄的震波最大振幅來確定的。由於儀器性能和中距離不同,記錄到的振幅也不同,所以必須要以標准地震儀和標准震中距的記錄為准。
Ⅳ 地震等級一共分為幾級
九級。
地震震級(簡稱震級)共分為九級,一般小於2.5級的地震人無感覺,2.5級以上人有感覺,5級以上的地震會造成破壞。
1、一般將小於1級的地震稱為超微震。
2、M≥1級,小於3級的稱為弱震或微震。
3、M≥3級,小於4.5級的稱為有感地震。
4、M≥4.5級,小於6級的稱為中強震。
5、M≥6級,小於7級的稱為強震。
6、M≥7級,小於8級的稱為大地震。
7、8級以及8級以上的稱為巨大地震。
震級是表徵地震強弱的量度,是劃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級。單位是「里氏」,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與地震所釋放的能量有關。釋放能量越大,地震震級也越大。震級每相差1.0級,能量相差大約32倍;每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1000倍。
也就是說,一個6級地震相當於32個5級地震,而1個7級地震則相當於1000個5級地震。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級為9級。
地震震級是通過儀器給出地震大小的一種量度,考慮到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的衰減,震級的測定需要考慮地震深度和震中距離。測定地震是依靠儀器記錄的地震波。取不同的地震波震相可以求得不同的地震震級。
通常所說的里氏震級是一種近震震級。中國使用的是統一震級Ms,最後的結果是取多台的平均震級。
Ⅳ 地震分多少級
分9級。
震級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徵地震強弱的量度,是以地震儀測定的每次地震活動釋放的能量多少來確定的。震級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國目前使用的 震級標准,是國際上通用的里氏分級表,共分9個等級。
地震等級是用來表示地震大小的單位,它根據地震時地面及建築物受影響和破壞的程度(即地震烈度)進行劃分。因此,談論地震等級就必須與地震烈度聯系在一起。目前,盡管全球對地震的分級有大體相同的標准,但涉及到具體國家時還會略有不同。下面是我國關於地震烈度和地震等級的劃分表:
Ⅰ度 無感,僅儀器能記錄到
Ⅱ度 個別敏感的人在完全靜止中有感
Ⅲ度 室內少數人在靜止中有感,懸掛物輕微擺動
Ⅳ度 室內大多數人,室外少數人有感,懸掛物擺動,不穩器皿作響
Ⅴ度 室外大多數人有感,家畜不寧,門窗作響,牆壁表面出現裂紋
Ⅵ度 人站立不穩,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簡陋棚舍損壞,陡坎滑坡
Ⅶ度 房屋輕微損壞,牌坊、煙囪損壞,地表出現裂縫及噴沙冒水
Ⅷ度 房屋多有損壞,少數破壞路基塌方,地下
地震震級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種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它是根據地震時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的,震級可以通過地震儀器的記錄計算出來,震級越高,釋放的能量也越多。我國使用的的震級標準是國際通用震級標准,叫「里氏震級」。各國和各地區的地震分級標准不盡相同。
◢一般將小於1級的地震稱為超微震
◢大於、等於1級,小於3級的稱為弱震或微震
◢大於、等於3級,小於4.5級的稱為有感地震
◢大於、等於4.5級,小於6級的稱為中強震
◢大於、等於6級,小於7級的稱為強震
◢大於、等於7級的稱為大地震
◢8級以及8級以上的稱為巨大地震。
迄今為止,世界上記錄到最大的地震為8.9級,是1960年發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築物受地震破壞的程度。對同一個地震,不同的地區,烈度大小是不一樣的。距離震源近,破壞就大,烈度就高;距離震源遠,破壞就小,烈度就低。
◢小於三度:人無感受,只有儀器能記錄到;
◢三度:夜深人靜時人有感受;
◢四—五度:睡覺的人驚醒,吊燈擺動;
◢六度:器皿傾倒、房屋輕微損壞;
◢六—七度:房屋破壞,地面裂縫;
◢九—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壞嚴重;
◢十—十二度:毀滅性的破壞。
Ⅵ 地震共分為幾個等級 如何區別每個等級
一、根據震源深度進行分類:
1、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小於60公里的地震,大多數破壞性地震是淺源地震。
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為60—300公里。
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到目前為止,世界上紀錄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786公里。
二、按震級大小分類
1、弱震:震級小於3級的地震。
2、有感地震:震級等於或大於3級、小於或等於4.5級的地震。
3、中強震:震級大於4.5級,小於6級的地震。
4、強震:震級等於或大於6級的地震,其中震級大於或等於8級的叫巨大地震。
(6)地震多少級應該叫什麼擴展閱讀:
一、傳播方式
在地球內部傳播的地震波稱為體波,分為縱波和橫波。
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一致的波為縱波(P波)。來自地下的縱波引起地面上下顛簸振動。
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垂直的波為橫波(S波)。來自地下的橫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動。由於縱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大於橫波,所以地震時,縱波總是先到達地表,而橫波總落後一步。
這樣,發生較大的近震時,一般人們先感到上下顛簸,過數秒到十幾秒後才感到有很強的水平晃動。橫波是造成破壞的主要原因。
二、地震震級
震級是地震大小的一種度量,根據地震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用「級」來表示。 震級的標度最初是美國地震學家裡克特(C.F.Richter)於1935年研究加里福尼亞地方性地震時提出的。
規定以震中距100km處「標准地震儀」(或稱「安德生地震儀」、周期0.8s,放大倍數2800,阻尼系數0.8)所記錄的水平向最大振幅(單振幅,以μm計)的常用對數為該地震的震級。後來發展為遠台及非標准地震儀記錄經過換算也可用來確定震級。
震級分面波震級(MS)、體波震級(Mb)、近震震級(ML)等不同類別,彼此之間也可以換算。用里克特的測算辦法計算,到2000年已知的最大地震沒有超過8.9級的。
最小的地震則已可用高倍率的微震儀測到-3級。按震級的大小又可劃分為超微震、微震、弱震(或稱小震)、強震(或稱中震)和大地震等。
Ⅶ 幾級地震叫特大地震
地震一般超過六級,就成為大地震,如果超過八級就成為特大地震
Ⅷ 地震一共分多少個等級
一共12個級別,程度對應如下:
1度:無感-僅儀器能記錄到;
2度:微有感-特別敏感的人在完全靜止中有感;
3度:少有感-室內少數人在靜止中有感,懸掛物輕微擺動;
4度:多有感-室內大多數人,室外少數人有感,懸掛物擺動,不穩器皿作響
5度:驚醒-室外大多數人有感,家畜不寧,門窗作響,牆壁表面出現裂紋;
6度:驚慌-人站立不穩,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簡陋棚舍損壞,陡坎滑坡;
7度:房屋損壞-房屋輕微損壞,牌坊,煙囪損壞,地表出現裂縫及噴沙冒水;
8度:建築物破壞-房屋多有損壞,少數破壞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築物普遍破壞-房屋大多數破壞,少數傾倒,牌坊,煙囪等崩塌,鐵軌彎曲;
10度:建築物普遍摧毀-房屋傾倒,道路毀壞,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撲岸;
11度:毀滅-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毀,地表產生很大變化;
12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築物普遍毀壞,地形劇烈變化動植物遭毀滅。
(8)地震多少級應該叫什麼擴展閱讀:
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開始發生的地點稱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稱為震中。破壞性地震的地面振動最烈處稱為極震區,極震區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地震常常造成嚴重人員傷亡,能引起火災、水災、有毒氣體泄漏、細菌及放射性物質擴散,還可能造成海嘯、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
由於地球在無休止地自轉和公轉,其內部物質也在不停地進行分異,所以,圍繞在地球表面的地殼,或者說岩石圈也在不斷地生成、演變和運動,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殼構造運動。關於地殼構造和海陸變遷,科學家們經歷了漫長的觀察、描述和分析,先後形成了不同的假說、構想和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又稱新全球構造學說,則是形成較晚(上世紀60年代),已為廣大地學工作者所接受的一個關於地殼構造運動的學說。
根據地震儀記錄測定的震中稱為微觀震中,用經緯度表示;根據地震宏觀調查所確定的震中稱為宏觀震中,它是極震區(震中附近破壞最嚴重的地區)的幾何中心,也用經緯度表示。
由於方法不同,宏觀震中與微觀震中往往並不重合。1900年以前沒有儀器記錄時,地震的震中位置都是按破壞范圍而確定的宏觀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