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汽車資訊 » 青銅酒器數量的多少以什麼為標志

青銅酒器數量的多少以什麼為標志

發布時間: 2022-10-21 04:24:42

A. 青銅器有哪種類型

青銅器通常是按器形用途進行分類,一般分為飪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雜器等。

青銅飪食器:其中又分炊器和蠱食兩類器。炊器有鼎、鬲、甗,古人用來煮肉、煮粥、蒸食。輔助工具有匕。盛食器有簋、盨、敦、互、聾、敦、豆、鋪、盂。

青銅酒器:其中又分蠱酒器和飲酒器兩類。盛酒器有尊、方彝、壺、樽、卣、罍、瓿、觥、盉、尊缶。飲酒器有爵、角、觚、斝、觶(又名「五爵』)。

青銅水器:盥洗用的水器,大型水器有鑒、盤,一般水器有匣、盂等,缶、瓿是春秋時期才出現的,數量不多。

青銅樂器:有鍾、鉦、鐃、鼓、鐓於、鈴、鐸、句鐸等。

青銅兵器:有戈、矛、鈹、戟、鋮、戚、劍、鏃、刀、胄等。

青銅雜器:多為實用品,其中青銅傢具有禁、俎、案,車馬飾軎、轄、轂飾、軸飾、轅首飾、衡飾、鑾飾、踵飾、輿飾、銜、鑣、軛飾、當盧、馬冠、銅泡。日用具有帶鉤、燈具、爐等。青銅度量衡有尺、量、衡、權。青銅貨幣有布幣、刀幣、貝幣等春秋戰國銅幣。憑證信物有符和璽印。

另外,也有從青銅器的社會功能進行分類,把青銅器分為禮器、重器、葬器、日用器的.

禮器:商周奴隸主崇神鬼、重祭祀、行巫術,將幾件大型青銅器按一定的方式組合為「禮樂之制」,作為王權、名位以及國威的標志和象徵。青銅禮器由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等組成,在使用排列上有濃重的巫術色彩。

重器:單件鑄造的大型青銅器,其上鑄有銘文,專門用來記載某件大事,或頌揚先王、先祖的功德,都叫「重器」。銘文長的青銅器都是重器。

明器:即「神明」之器。古人認為人死亡而靈魂不滅,要在另一個世界中重新生活,所以商周奴隸主貴族盛行厚葬,將生前喜愛的青銅器、玉器、陶器等均隨葬入墓。青銅殉葬

禮囂一般由鼎,簋、豆、壺、弇(或盉)組成,等級不同的貴族用器數量都有規定。但這種明器不同於後世專門製作的殉葬用器,仍為禮器。

B. 青銅酒器的簡介

在商代,由於釀酒業的發達,青銅器製作技術提高,中國的酒器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當時的職業中還出現了長勺氏和尾勺氏這種專門以製作酒具為生的氏族。
周代飲酒風氣雖然不如商代,但酒器基本上還沿襲了商代的風格。在周代,也有專門製作酒具的梓人。
青銅器起於夏,現已發現的最早的銅制酒器為夏二里頭文化時期的爵。青銅器在商周達到鼎盛,春秋沒落,商周的酒器的用途基本上是專一的。據<<殷周青銅器通論>>,商周的青銅器共分為食器、酒器、水器和樂器四大部,共五十類,其中酒器佔二十四類。按用途分為煮酒器、盛酒器、飲酒器、貯酒器。此外還有禮器。形制豐富,變化多樣。但也有基本組合,其基本組合主要是爵與觚,或者再加上斝,同一形制,其外形、風格也帶有不同歷史時期的烙印。

盛酒器具是一種盛酒備飲的容器。其類型很多,主要有以下一些:
尊、壺、區、卮、皿、鑒、斛、觥、瓮、瓿、彝
每一種酒器又有許多式樣,有普通型,有取動物造型的。以尊為例,有象尊、犀尊、牛尊、羊尊、虎尊等。
飲酒器的種類主要有:觚、觶、角、爵、杯、舟。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的飲酒器,如《禮記·禮器》篇明文規定: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
溫酒器,飲酒前用於將酒加熱,配以杓,便於取酒。溫酒器有的稱為樽,漢代流行。
湖北隨州曾候乙墓中的銅鑒,可置冰貯酒,故又稱為冰鑒。

C. 商周時代的青銅器最重要的是以什麼為代表的青銅禮器

我國商、周時代的青銅器具,不單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時也是宗廟中的禮器。青銅器的數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銅器形制的大小也可以顯示出權力的等級。青銅器中,最重要的器類就是鼎。遠古的青銅器可以分為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四大類。食器中包括鼎、鬲等等。其中鼎是最重要的禮器。

西周中晚期我國形成了列鼎制度,據《春秋公羊傳》記載,天子用9鼎,諸侯用7鼎、卿大夫用5鼎、士用3鼎或1鼎。同時。與鼎一同出現的還有簋,通常為九鼎八簋,七鼎六簋,五鼎四簋,三鼎二簋。在西周中晚期的墓葬制度中,鼎為單數而簋為雙數。青銅鼎隨著時代的發展,形制也在發生變化。商代早期多為圓腹尖足,也有方鼎。到了中期出現了扁足鼎等等。商代晚期尖足鼎逐漸減少,圓腹柱足鼎開始居多,鬲鼎逐漸多了起來。《爾雅》記載「鼎之款足者,謂之鬲」。鬲鼎也稱為分襠鼎,是鬲和鼎的混合體,鼎從商代開始鑄有各式樣的神秘紋飾,多為獸面紋,如饕餮紋、蟬紋、象紋等等,紋飾變化巧妙。容器內部鑄有族徽或祖先的名字。
聞名銅器
人面紋銅鼎
高38.5厘米,口長29.8厘米,口寬23.7厘米

商代人面紋銅鼎
1959年寧鄉黃材出土
鼎為炊器,上有兩耳,便於提攜,下有四足,便於加溫。商代銅鼎很多,此鼎特別引人注意的是腹部浮雕的四個人面,濃眉大眼,高鼻樑,凸顴骨,寬嘴緊閉,表情莊重。在人面的額部左右各有曲折形小角,腮兩側置獸爪。表明此人面並不是人的面部,而是人們心目中的神或怪神的形象。腹內有「大禾」二字銘文。中國歷史上有關於夏禹鑄九鼎的傳說,夏王朝滅亡之後,九鼎歸於商,商王朝滅亡後,九鼎歸於周,鼎成為了國家政權的象徵。具體到個人來說,鼎又是身份地位的標志。

D. 商朝時青銅酒器數量的多少是區分什麼的標志

5000——4000年的銅器
我國在黃河流域的多個遺址出土了距今5000——4000年的銅器。

E. 古代酒器文化

酒器指飲酒用的器具,在中國古代,釀酒業的發展,使得各種不同類型的酒具應運而生,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古代酒器文化,希望大家喜歡。

酒 器

酒為液體,必須盛之以容器,注之以杯盞,方可飲用,這些器物便稱為酒器。酒器分盛酒器和飲酒器兩大類。最早的裝盛器皿均為陶制,進入青銅時代後,逐漸被青銅酒器取代。商周時期是中國青銅藝術發展的巔峰,商人嗜酒,商代青銅酒器的種類和數量也最為繁多。

商代主要飲酒器

父戊舟爵,商代晚期。

獸面夔龍紋青銅觚。

隨著中國青銅時代的式微,戰國秦漢時期(前475—220),青銅酒器逐漸被漆制酒器取代。當時的盛酒器多為圓筒狀的卮(zhī)、樽,而飲酒器則是一種橢圓淺腹且帶左右把手的耳杯。

戰國 「曾侯乙」銅鑒尊

戰國 彩漆耳杯

東漢時期,中國瓷器燒造技術初步成熟,此後逐漸取代漆器,成為古代最常見的日用器皿。酒器 亦不例外,大約自唐代起,瓷質酒器普遍流行,一直沿用至今。唐代之前,飲酒需配勺,以勺捋酒。唐代出現了「注子」,形狀類似今天的酒壺,有喙,有柄,既能盛酒,又可注酒,從而取代了酒勺。宋代時,又在注下配碗,使用時,將盛酒的注子置於注碗中,往注碗中注入熱水,即可溫酒。

唐 蓮瓣花鳥紋高足杯

南宋 影青瓷酒注及溫碗

此外,中國古代還出現過一些特殊材質(象牙、金銀、玉石等)的酒器。其中,產於今甘肅酒泉的夜光杯和元代的瀆山大玉海最為有名。夜光杯以當地出產的墨玉製成,杯壁很薄,呈半透明狀,注入葡萄酒,就能在杯外看到艷紅的酒色,唐代詩人王瀚(生卒年代不詳)就留有「葡萄美酒 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的千古名句。瀆山大玉海則是一塊重達3500千克的巨大玉石瓮, 可貯酒30石(這里的「石」是一種古代體積單位,元代的30石約相當於現在的2.8立方米),堪稱中國古代體量最大的酒器,從中也體現出蒙古人善飲、豪邁的民族特徵。

唐 牛首瑪瑙杯(唐。鑲金獸首瑪瑙杯)

元 瀆山大玉海

古人的飲酒用器

青銅斝 ,古代溫酒器。形狀像爵,但較大,有三足、兩柱、一鋬,圓口,平底,無流及尾。有的腹部分襠,形狀像鬲;也有少數體方而四角圓,下有四足,帶蓋。主要盛行於商代。

獸面紋斝

鳳柱斝

商代 方斝

飲酒器:爵(jue音決)

古代飲酒器,相當於後世的酒杯,圓腹,前有傾酒用的流,後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上兩柱,下有三個尖高足。少數爵也有單柱或無柱,還出土過罕見的方腹的爵。爵盛行於商和西周,尤以商代最多,春秋戰國時已很少見。商前期的爵為平底,二柱很短,並緊靠流折(爵體與流銜接部)商後期和西周的爵多為凸底,柱離流折較遠。

在酒器當中,爵曾是官位、品級的代表,直到現在還有加官晉爵的詞彙。

夏代 爵

觚(gu音估)

古代飲酒器,大致相當於後世的酒杯。長身,侈口,口和底部都呈喇叭狀。主要盛行於商和西周。商代前期的觚較商代後期和西周的粗短一些。

商 獸面夔龍紋觚

商天觚

角(jue音決)

古代炊酒器。《禮記.禮器》篇說:「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角形狀似爵,而前後都是尾。無兩柱,一部分有蓋。已發現的角,大多是商代的。

角,飲酒器。流行於夏商周時期。是下級官吏及平民使用之物,出土數量很少。《禮記.禮器》說:"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考工記.梓人》引《韓詩》雲:"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觶,四升曰角,五升曰散"。器物造型與爵相似,不同之處是口沿無柱,流變形成與爵尾相同的尖形角狀。多有蓋,有的蓋做成禽鳥展翅飛翔狀,非常美觀。傳世有一件角的杯體中有一管狀流,形制和二里頭文化時期的陶角相似,可以認為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角。商代和西周早期的角有蓋。西周中期以後,角便不復存在。

青銅角

觶(音志)

古代飲酒器。圓腹,侈口,圈足,形狀小瓶,大多數有蓋。這種形狀的觶多為商代器。西周時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圓的。春秋時演化成長身、侈口、圈足觶,形狀像觚,自身銘文稱為「鍴」(如王義楚鍴)而不叫觶。據有人研究,「鍴」即是「觶」

已其仲觶

銅斝:溫酒酒器 青銅精品

文物名稱:銅斝

文物年代:夏代

出土時間:1987年

出土地點:偃師二里頭遺址

斝(jiǎ)是我國古代一種用於溫酒的酒器。1987年出土於偃師二里頭遺址的銅斝,通高26.8厘米,口徑14.8厘米,腹徑8.9厘米,侈口、圓鼓腹、圜底、三柱足,口沿上有2個傘形柱,頸至腹部有一折弧形鋬(pàn),是我國目前所知出土年代最早的青銅斝之一。

1、三足素麵造型古樸

明清以前,由於蒸餾酒尚未發明,酒精純度較低,因此,飲用前常需要溫酒。「銅斝就是一種用於溫酒的酒器。」洛陽博物館保管部主任張玉芳介紹,銅斝作為我國古代最早出現的青銅酒器之一,件件彌足珍貴。

1987年,偃師二里頭遺址就出土了這樣一件溫酒酒器:通體素麵,通高26.8厘米,口徑14.8厘米,腹徑8.9厘米,侈口、圓鼓腹、圜底、三柱足,口沿上有2個傘形柱,頸至腹部有一折弧形鋬。

張玉芳表示,由於該銅斝紋飾古樸、造型稚拙,故顯得卓爾不凡,當屬夏晚期銅斝之精品。

2、源於陶斝用途廣泛

銅斝由新石器時代的陶斝發展而來。「銅斝主要盛行於夏商周時期。」張玉芳介紹,銅斝的基本造型為侈口,口沿有柱,寬身,下有長足。而且,斝的形制也比較多,器身有圓形、方形兩種,有的有蓋,有的無蓋;口沿上有一柱或二柱,柱有蘑菇形、鳥形等;腹有直筒狀、鼓腹狀等;有的是扁平素麵,有的用獸頭裝飾;底有平底、圓底;足有三足、四足、錐狀空足、錐狀實足、柱形足等不同類型。

作為我國古代用於溫酒的小型盛酒器,斝有時還作為酒禮器用,常與觚、爵等組合成套使用。據《詩經·大雅·行葦》載:「或獻或酢,洗爵奠斝。」而《禮記·禮器》載:「尊者獻以爵,卑者獻以散(斝)。」可見,在作為酒禮器時,斝在等級上是比較低的。

明清以後,由於蒸餾酒出現,酒精純度越來越高,酒具也相應變小,銅斝無用武之地,最終消失了。

青銅提梁卣

酒器——酒文化的重要載體

我國酒文化源遠流長,造型、用途各異的酒器,則是其重要載體之一。

酒器,是指用於盛酒、溫酒或飲酒的`器具,包括尊、壺、爵、角、觥、彝、卣(yǒu)、瓿(bù)、杯、卮、缶、豆、斝、盉(hé)等。按其用途,分為貯酒器、盛酒器和飲酒器三類;按酒器的材料,可分為木製酒器、陶制酒器、青銅酒器、瓷製酒器、玉質酒器、金銀酒器等。其中,青銅酒器多為貴族之具,主要用於皇室貴族間的宴饗、朝聘、會盟等禮儀交際場合;而用於陪葬的青銅酒器,作用相當於銘功頌德的紀念物品。

古人雲:「非酒器無以飲酒,飲酒之器大小有度。」可見,中國人歷來講究美食美器,飲酒之時更是講究酒器的精美與適宜。所以,酒器作為酒文化的一部分,同樣歷史悠久、千姿百態。

青銅尊

盛酒器:斝和卣

斝,盛酒器和禮器,由新石器時代陶斝發展而成。盛行於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用於盛酒或溫酒。基本造型為侈口,口沿有柱,寬身,下有長足。斝的形制較多,器身有圓形、方形兩種,有的有蓋,有的無蓋;口沿上有一柱或二柱,柱有蘑菇形、鳥形等不同形式;腹有直筒狀、鼓腹狀及下腹作分檔袋狀幾種;有的是扁平素麵,有的用獸頭裝飾;底有平底、圓底;足有三足、四足、錐狀空足、錐狀實足、柱形足等。一般來說,商早期斝多為平底、空錐形足或較瘦的袋狀足,胎體輕薄,紋飾簡單,一般只有一層花紋。商中期至西周早期,斝多為圓底或肥圓的 袋狀腹,柱形足,器體厚重,花紋繁緝, 常用蕉葉紋、饕餮紋、雲雷紋等紋樣裝飾,有的以雲雷紋做地,其上飾有多層花紋。斝作為禮器,常與觚、爵等組合成套使用。

卣,盛酒器和禮器。盛行於商和西周時期,作用是祭祖。造型多為橢圓形,頸微束,垂腹,圈足,帶提梁,俗稱提梁卣,也有部分方形和直筒形卣。此外,鳥獸形有提梁的盛酒器,習慣上稱為鳥獸形卣。己發現的鳥獸形卣有雙鳥、單鳥、虎等造型。

青銅提梁卣 商 高41·5厘米

1994年山東膝州前掌大村出土。此器子母口,豎頸,圓腹,下部微鼓,圈足。器側面附有提梁,有蓋。蓋頂有一菌狀鈕,鈕頂面飾渦紋。蓋、腹和圈足均飾一條雙身的龍。提梁飾龍紋,兩側穿系處各飾卷角羊首。器內有銘文「史」宇。此器出土時內盛透明液體,有可能是當時所貯的酒。

青銅斝 商後期

1990年河南安陽郭家莊出土。方形口,外侈,口上有一對方塔形立柱。深腹,腹的四面飾饕餮紋。

伯各卣 西周 高33·6厘米;高27·5厘米

1976年陝西寶雞出土。兩件自造型相同,均為橢圓形,橫置提梁,高沿蓋,直口,深腹下垂,高圈足。梁兩端置羊首。提梁飾龍紋,中部左右各設一牛首。整器紋飾均以細雷紋為地,所飾獸面紋的羊角大而高凸,角尖翹出器表。四條棱脊自蓋至足。這一對自製作精良,裝飾華麗,具有極強的立體感。

日己觥:觥籌交錯的西周酒器

日己觥

日己觥,西周文物。通高32厘米、通長33.5厘米、腹深12厘米。1963年出土於陝西省扶風縣齊家村西周窖藏。

日己觥是一整體作長方形的觥。蓋前端為一海獸,高突的雙角呈圓柱體,圓柱上飾對角三角紋兩組,高鼻鼓目,兩耳外張,牙齒用陰線刻劃。蓋中部起脊為一隻小龍,龍頭在海獸的眉心,龍身弓起一直延伸到尾部,龍尾上卷。龍的兩側各飾長尾鳳鳥,鉤喙,三條尾羽向後延伸。龍的後端是一立耳獸頭。器方,口曲,寬流,四角起扉棱,紋飾通體分三層,上部施回首夔龍紋,尾隨小鳥。器腹四壁飾卷角饕餮紋,圈足和蓋的邊緣都輔飾一周小鳥紋,這種小鳥紋的年代約在昭穆時代。觥鋬為寬大逶迤的獸尾,飾並排的鎖鏈狀刻紋,如孔雀尾羽上的寶珠形羽毛,象徵鳳尾。器蓋同銘各18字,內容是說此器是作器者為亡父日己鑄造的祭器,庇護子孫萬代。

觥是古代盛酒器,兼做罰酒器,出現於商代中期,流行至西周中期。通常而言,觥的造型為橢圓腹,上有提梁,底有圈足,觥蓋做成獸首連接獸背脊的形狀,觥的流部為獸頸,可用於斟酒。也有整個酒器作獸形的,是一種仿生器,並附有小勺便於取酒。

有成語叫「觥籌交錯」,是形容眾人聚集飲酒的熱鬧場面。《詩·周南·卷耳》說:「我姑酌彼兕觥。」《醉翁亭記》說:「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觥籌交錯」的宴飲自商周時期開始,觥雖然很快就退出了歷史舞台,但是在宋代人的酒宴中還能看到如此熱鬧歡愉的氣氛,可見宴飲中娛酒、推杯換盞的習俗已經保留了下來,並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了。

陝西歷史博物館所藏的這件日己觥,造型、紋飾極為華美,整體外觀莊重、大方,設計、製作精巧奇異。全身布滿的浮雕紋樣多種多樣,獸面、夔龍、鳥、虎紋等同處一器,繁而不亂,構圖合理,主次分明,造型和豪放粗獷的紋飾組合巧妙,是西周青銅藝術中獨具匠心的設計,堪稱西周青銅器的典範之作。(文圖/記者 金葉 資料/董理 提供)

羊首勺:北方草原的舀酒器

羊首勺:北方草原的舀酒器

羊首勺是商代文物,1977年於陝西省清澗縣解家溝商代墓葬出土,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羊首勺通長28.5厘米、勺徑9.5厘米。長形,勺體為半球狀,扁柄。柄端做成羊首形,雙目圓睜,作張口嘶鳴狀。柄面一前一後鑄圓雕立犬與行虎。犬兩耳直立,口微張,目視前方。虎長尾曳地上卷,立耳,張口作捕食狀。

古代舀水、舀湯、舀酒都用勺。早期的勺都帶柄。勺柄有長短、寬窄之別,勺有圓、橢圓之分,材質則有竹、木、銅、鐵的不同。一般說來,舀水的勺柄短、斗大,舀湯和酒的勺柄長、斗小。羊首勺出土時和酒器伴出,因此學者們推斷應該是舀酒器,但羊首勺的勺體又比通常所見的舀酒器深,最為特別的是在長不過盈尺的勺柄上竟鑄有三種不同的動物形象。勺柄端羊頭的方向與老虎和立犬相背,給人以處亂不驚、順應自然的印象。

這件銅勺設計精巧,做工精細,各種動物刻畫栩栩如生,具有濃厚的北方草原文化氣息。商代北方地區青銅文化與中原地區盡管相互交融、互相影響,但在兵器和用具上,北方民族保留著更多的獨立風格,除器形與中原器物截然不同外,裝飾上大量採用圓雕動物形象是北方青銅器的突出特點,這種風格的形成,當與其狩獵為主的生活密切相關。

勺在青銅器中是比較少見的,特別是造型別致、製作精美、設計新穎如羊首勺,可以說是獨一無二,是青銅器藝術的瑰寶。中國古代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情況下,崇拜強者是一種普遍的現象,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早期人們經常表現的主題。在有限的空間和特定的范圍內,用火和金屬鍛造出如此活靈活現的情景,且刻畫得淋漓盡致,充分顯示出三千年前商代工匠們的高超技藝,說明我們的祖先是非常熱愛生活的。

F. 不同時代青銅器的特點

一般把中國青銅器 文化 的發展劃分為三大階段,即形成期、鼎盛時期和轉變期。下面我整理了不同時代青銅器的特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青銅器每個時期的特點是什麼
1、原始社會

隨著原始社會的發展,鼎由最初的燒煮食物的炊具逐步演變為一種禮器,成為權利與財富的象徵。鼎的多少,反映了地位的高低;鼎的輕重,標志著權力的大小。在商周時期,中國的青銅器形成了獨特的造型系列:容器、 樂器 、兵器、車馬器,等等。青銅器上布滿了饕餮紋,夔紋或人形與獸面結合的紋飾,形成神靈的圖紋,反映了人類從原始的愚昧狀態向文明的一種過渡。

2、夏朝時代

夏朝青銅器是我國青銅 歷史 上的快速發展時期,偃師二里頭遺址青銅鑄造作坊面積超過1萬平米。二期至四期都有冶煉青銅器的出土,一期青銅鑄造遺跡里也有冶煉痕跡。現已 清理 出二至四期的鑄造工場遺址,其周圍遺留不少陶范、坩堝、爐壁、銅渣、木炭,及一些小件銅器、少量大件銅器。青銅器是二里頭遺址出土的主要遺物之一,有禮器、工具、兵器等。

3、商代早期

商代早期青銅器具有獨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中必有一足與一耳成垂直線,在視覺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狀足成錐狀足和器腹相通,這是由於當時還沒有掌握對范芯的澆鑄全封閉技巧。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與殷墟時期長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狀承繼二里頭文化式樣,—律為扁體平底。流甚狹而長。青銅斝除平底型的以外,還出現了袋足斝。觚、尊、瓿、罍等圈足器皆有+形大孔,相當二里岡上層的器,+字形有成為大方孔的。有的更在圈足的邊沿,留有數道缺口,鄭州和黃陂盤龍城都出土過這種實例。管流斜置於頂上的半封頂袋足盉,後側有一大鋬可執,在本期內頗具特色。罍皆狹唇高頸有肩,形體亦偏高。商代早期壺有提梁的有長頸小口鼓腹形和小口體呈懸瓠形的兩種,也有小口器頸不高不設提梁的。

商代早期青銅器紋飾主體已是獸面紋,以粗獷的勾曲迴旋的線條構成,全是變形紋樣,除獸目圓大,以為象徵外,其餘條紋並不具體表現物象的各個部位,紋飾多平雕,個別主紋出現了 浮雕 ,二里岡上層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犧首裝飾。所有的獸面紋或其它 動物 紋都不以雷紋為地,是這一時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幾何紋極其簡單,有一些粗率的雷紋,也有單列或多列的連珠紋,乳釘紋也已經出現。

4、商代中期

這時的圈足器上的+形和方形的孔,與早期相比,有所縮小。鼎、鬲類器比較突出的變化是一耳不再與—足對立,形成不平衡狀,而是三足與兩耳對稱,成為以後所有鼎的固定格式,但這時澆鑄時芯范懸封的方法還沒有完全解決,因而中空的鼎足還有與器腹相通的情形。

紋飾分為兩類,一類是二里岡期變形動物紋的改進,原來粗獷的線條變得較細而密集,一股如平谷的獸面紋鼎和肥西的斝與爵,而阜南龍虎尊和嘉山泊崗的主紋獸面紋已較精細,圈足上的獸面紋仍保持早期的結構和風格。第二類是出現了用繁密的雷紋和排列整齊的羽狀紋構成的獸面紋。這類獸面紋雙目往往突出。如果不是浮雕,則無論是頭像還是體軀都沒有明顯的區分。這方面的實例如藁城的瓿和故宮博物院 收藏 的大罍,已採用較多的高浮雕附飾,但線條輪廓有渾圓感,與晚期浮雕輪廓線峻直銳利的風格不同。

商代中期青銅器一般仍保持著不鑄銘文的習慣,但個別器上發現鑄有作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記,但是沒有發現被祭祖考的日干之稱。

5、商代晚期

①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現的器類有方彝、觶、觥等。方形器大為發展,幾乎所有的酒器都為方形。紋飾方面,動物形象比較具體,有的甚至有寫實感,主體花紋和地紋明顯區分,地紋常為細雷紋,與主體花紋構成強烈對比。主體花紋多採用浮雕手法,風格有渾圓、峻銳兩種。銘文多為一二字,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器形方面,鼎的變化較大,除通常樣式外還出現了分檔鼎。方鼎都是槽形長方,柱足粗而偏短。簋仍為無耳,腹變淺,最大腹徑上移。觚的造型向細長發展,喇叭口擴展,大十字架鏤孔退化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扁體爵大減,圓體爵盛行。斝的變化是斝板上始見獸頭裝飾。三足明顯增高。戈出現了帶胡帶穿。

②商代晚期後段:器類方面,無肩尊和扁體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始見馬銜等車馬器。多沿用商代晚期前端的器類。這一期紋飾最為發達,藝術裝飾水平達到高峰,以動物和神怪為主體的獸面紋空前發展。紋飾不僅僅施在器身,有些視線不及的底部也裝飾花紋。花紋總體風格森嚴莊重。這一期出現了記事形式的較長銘文。但最多不過三四十字。銘文鑄工精細,內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賞賜、征伐等。器形方面鼎除柱足外,出現了蹄形足;圓鼎較多,直耳略向外撇。簋最大變化是雙耳簋急劇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為細長身喇叭口。爵的變化不大,仍為圓體爵,平底爵消失,爵柱後移。斝仍見獸頭裝飾,繼續流行袋足斝,但體較低而寬,柱飾粗壯。戈多有胡,胡上有一二穿。
古代青銅器器類與用途
早期的青銅器種類很多,用途廣泛,主要種類有酒器、食器、炊器、兵器、水器、樂器、銅鏡、車馬飾、帶鉤、度量器、動物造型等。西周社會還對青銅器使用制定嚴格的等級。以禮器來說,就有"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的規定。許多貴族視青銅器為身份的象徵,除身前大量享用,死後也把大量的青銅器隨葬。此外,青銅器的文字,對後世了解當時社會發展、重大事件、生活習俗,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一、 酒器

酒是祭神享祖、 禮儀 往來、宴賓會客等活動的必備之物,盛酒的青銅器具也就 自然 成為禮器了。青銅酒器種類最為繁多。夏商時流行飲酒的習俗,因此商代的青銅器中,酒器已是五花八門,形制各異。商代酒器最簡單的組合是一爵一觚(gu),用以斟飲。爵這種酒器的命名,是由於它的造型象一隻雀鳥,前面有流,好象雀緣,後面有尾,腹下有細長的足,古代"爵"與"雀"同音通用。觚為圓柱形酒具,器體較高且細,多為喇叭形,通體呈X形。商周時觚非一般飲器,有一句 成語 為"不能操觚自為",即指觚的多寡與飲者的身份地位、人品、酒量相關,只有高品位的人方可用此器。

此外爵、角、斝(jia)均為飲器,但形制有區別。角無柱,尾和流均呈三角形的尖端。斝的容量一般較大,有兩柱而沒有流和尾。商末周初出現觶(),與爵組合一起;觥(gong)也是一種飲器,其形制有蓋,有流,有鋬(pan),下有方座或四足。觥的紋飾多極精美,大多有生動的動物花紋,在當時應是最貴重的器物。至於作為飲器的杯、樽出現在戰國中期,至漢而流行。

盛酒器主要有尊、卣、方彝、瓿(bu)、罍(lei)、壺、盉(he)等。尊、卣相配套使用。方彝出現較晚,也與尊相配合。一組尊、卣或尊、方彝,在古代是尊貴的酒器,有人以為尊貴之"尊"即由此而來。罍和瓿都是象壇罐的形狀,習慣上把矮而粗的稱為瓿,而將器體較高的稱為罍,二者用途相同,在器物組合中居同等的地位。壺,根據不同形狀可分為圓、方、扁壺三種,戰國以後,大腹的圓壺自名為鍾,漢代時方壺自名鈁,扁壺在戰國時自名為鉀。盉盛行於商代至西周,造型多為深腹、圓口、有蓋,前流後鋬,三足或四足,多為溫酒之用。有些盛酒器內附有挹酒用的勺,勺為長柄,前端作杯狀。此外,中國古代尚有許多動物形狀的酒器,或像鳥、象、牛等,動物多有神話色彩,這類器物也稱為尊。

禁也可歸屬為酒器類,它是承托酒器的長方形台座,此類置酒器出土較少。

二、食器

青銅飪食器是古代王公貴族在進行祭祀、喪葬、朝聘、征伐和宴享、婚冠時舉行禮儀所使用的器物。作為禮儀重器,不同規格大小的青銅器皿盛煮食物可以代表相應的貴賤等級。從廣泛的意義上講,飪食器又細分為用於烹飲的鼎、鬲(li)等和用於盛裝黍稷的簋(gui)、簠(fu)、敦、豆等。附屬於飪食器的有刀俎。

【鼎】是青銅禮器中最重要器種之一,是用於烹煮肉食和盛貯肉類器具。後來青銅鼎逐漸演變為統治階級制定的等級制度和權力的象徵。史書有載,夏朝首領禹廣聚 天下 之銅,熔鑄九鼎以象徵天下九州。從此鼎便成為三代及秦漢延續兩千多年裡最常見和最神秘的傳國重器。若按具體形制分有三足圓鼎和四足方鼎兩類,又可分為有蓋和無蓋的兩種。無蓋的,器耳立於腹壁上,叫立耳;有蓋的,器耳多自腹壁外延伸出,稱附耳。有一種成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為一列,稱為列鼎。隨著禮樂制度的日趨完善,不同的列鼎數目代錶王公貴族相應的身份等級,自成一套完整嚴格的用鼎制度。據文獻及考古發現,天子十二鼎,諸侯九鼎,卿大夫七或五鼎,士三或一鼎。而庶民不能擁有,否則就是死罪。

【簋】是用來盛放黍、稷、粱、稻等飯食的器皿,與現今的大碗用途類似。形狀一般為侈口、圓腹、圈足。耳的數量不一,有無耳、雙耳、四耳幾類。簋在商時無蓋,西周、春秋時常帶蓋,且有方座或三足,戰國之後漸為敦所替代。商周時期簋是與鼎一樣重要的禮器,從出土情況看,簋常以偶數出現,並常與奇數列鼎相配合,這與史書記載的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的禮制完全吻合。

【鬲】是炊粥之具,《漢書》稱空足鼎為鬲。青銅鬲的出現是在商代早期,形狀多為侈口,有三個中空的袋足,其主要作用是增大與火的接觸面積,以便炊煮加熱。到商代後期,大多數的鬲均有精美的紋飾,為避免薰黑影響美觀,於是演變為盛粥的器物。直至戰國末期,青銅鬲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簠】是祭祀和宴饗時盛放黍、稷、粱、稻等飯食的器具,《周禮·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簠的基本形制為長方形器,蓋和器身形狀相同,大小一樣,上下對稱,合則一體,分則為兩個器皿。簠出現於西周早期,主要盛行於西周末春秋初,戰國晚期以後消失。

【敦】也是用來盛放黍、稷、粱、稻等飯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結合發展而成,產生於春秋中期,盛行於春秋晚期到戰國晚期,秦代以後漸趨消失。

【豆】是專備盛放腌菜、肉醬等調味品的器皿。豆作為禮器的一種,常以偶數組合使用,《禮記·禮器》載有"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之說。青銅豆出現在商代晚期,盛行於春秋戰國。

三、樂器

古人使用的樂器品類繁多,最早的莫過於距今四千年前後的銅鈴。其他如鐃(nao)、鉦、鍾、鎛(bo)、錞(chun)於、鼓、鐸等,都是於商代後期才流行開來。

鐃是我國最早使用的青銅打擊樂器之一,又稱鉦和執鍾,流行於商代晚期,周初沿用。鉦的形體似鐃,而比鐃高大和厚重,俗稱為大鐃。鍾是西周和東周的青銅打擊樂器,鍾的形式是從鐃演化而來。鎛是大型單個打擊樂器,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是貴族在宴饗時,與編鍾、編磬相和使用的樂器。鐸是撞擊樂器,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從古文獻記載看,鐸應是一種軍陣樂器,具體用於軍旅和田獵。鈴是我國最早出現的青銅樂器,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中曾出土一單翼鈴。錞於也是古代的打擊樂器,始於春秋時期,盛行於戰國至西漢前期據古文獻考證,錞於用途較廣,既是軍陣樂器,又可用於祭祀集會等。鼓在古代應用范圍也相當廣泛,商周時期的鼓大部分是木質的,也有陶質的,而青銅鼓遺存的只有兩具。

四、水器

水器主要有盤、鑒等形式:

盤 承水器,與匜配合使用,以之水澆於手,以盤承接棄水。青銅盤初見於商代中期,自商末起一直流行到戰國。形制為敞口、淺腹下有圈足或三足,兩側有耳。

匜 盛水器,與盤配合使用。青銅匜最早見於西周中期,流行於西周晚期和春秋時期。匜的形制,口的前端有彎曲的流,橢圓形的腹部下有三足,四足或圈足,戰國時代為平底。

鑒 盛水器,也可盛冰為冰鑒。形體一般很大,大口、深腹、平底,也有圈足,兩側有獸耳。青銅鑒出現於春秋中期,春秋晚期和戰國時代最為流行,西漢時期仍有鑄造。

五、兵器

青銅兵器是商周時代軍隊作戰的重要裝備,鑄造數量非常大,雖然在戰爭中大量消耗,遺存至今的種類和數量還是很多,主要有戈、戟、矛、鉞、刀、劍、匕首、殳、弩機、矢鏃、胄等。

戈 是用以鉤殺的兵器,完整的戈是由戈頭、冒和末的樽構成的,目前所見僅存戈頭。戈有長和短,戈的每一部分都有專名。青銅戈最早見於夏代晚期,一直沿用到戰國時代。

戟 是用以鉤殺的兵器,形體與戈相似,但在頂有矛的裝置,這樣在作戰時多了一種殺傷功能。

矛 是用以沖刺的兵器,矛體分鋒刃和交雨部分,鋒又分前鋒和雨翼,交即矛的銎,矛有用整條藤製的,也有用積竹製成。青銅矛最早見於商代早期,一直沿用到戰國時代。

鉞 是砍殺的兵器,也可作為刑具。有些鉞形制很大,而製作又精的,可作為儀仗用具。青銅鉞初見於夏代晚期,一直沿用到戰國時代。

刀 是指砍殺用的兵器,翹首刀一般都是短柄的,卷首刀和平刃刀都是長武器。

劍 古代貴族和戰士隨身佩帶,用以自衛防身、進行格鬥、可斬可刺的兵器。青銅劍最初見於西周早期,但形式已經相當成熟,春秋晚期至戰國是劍最為流行的時代,劍的每一部分都有專名,劍的形式愈到後期,體部愈益增長。

匕首 是一種短劍,近身殺傷武器。匕首出土甚少見,大多是戰國時期器。

弩機 是具有遠射和殺傷力較強的武器。最早發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弩機均無廓,僅有鉤弦用的牙、作瞄準用的望山和作板械用的懸刀,西漢以後弩機均有廓。

矢鏃 是箭鋌前端的鋒刃,是由尖銳的鋒,張開的兩翼以及脊和鋌組成,各部分都有專名。青銅矢鏃最早見於夏代晚期,以後大量鑄造。

胄 又稱盔,作戰時用以保護頭部,青銅胄最初見於商代晚期,形制呈帽形,頂端有一管,用於安插纓飾,左右及後部向下延伸,以保護耳部和頸部。

猜你感 興趣 :

1. 商朝青銅器的特點

2. 春秋戰國的青銅器有什麼特點

3. 商朝的青銅器有什麼特點

4. 夏朝青銅器的特點

5. 青銅器是什麼顏色

G. 古代喝酒的器皿有什麼特徵有什麼標志

青銅器起於夏,現已發現的最早的銅制酒器為夏二里頭文化時期的爵、青銅器 在商周達到鼎盛,春秋沒落,商周的酒器的用途基本上是專一的。據《殷周青銅器通論》, 商周的青銅器共分為食器、酒器、水器和樂器四大部,共五十類,其中酒器佔二十四類。按用途分為煮酒器、盛酒器、飲酒器、貯酒器。此外還有禮器。形制豐富,變化多樣。但也有基本組合,其基本組合主要是爵與觚,同一形制,其外形、風格也帶有不同歷史時期的烙印。
盛酒器具是一種盛酒備飲的容器。其類型很多,主要有以下一些:
尊、壺、區、卮、皿、鑒、斛、觥、瓮、瓿、彝
每一種酒器又有許多式樣,有普通型,有取動物造型的。以尊為例,有象尊、犀尊、牛尊、羊尊、虎尊等。
飲酒器的種類主要有:觚、觶、角、爵、杯、舟。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的飲酒器,如《禮記·禮器》篇明文規定:"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
溫酒器,飲酒前用於將酒加熱,配以杓,便於取酒。溫酒器有的稱為樽,漢代流行。
湖北隨州曾候乙墓中的銅鑒,可置冰貯酒,故又稱為冰鑒。
商周以後,青銅酒器逐漸衰落,秦漢之際,在中國的南方,漆制酒具流行。漆器成為兩漢,魏晉時期的主要類型。
漆制酒具,其形制基本上繼承了青銅酒器的形制。有盛酒器具,飲酒器具。飲酒器具中,漆制耳杯是常見的。在湖北省雲夢睡虎地11座秦墓中,出土了漆耳杯114件,在長沙馬王堆一號墓中也出土了耳杯90件。

漢代,人們飲酒一般是席地而坐,酒樽入在席地中間,裡面放著挹酒的勺,飲酒器具也置於地上,故形體較矮胖。
魏晉時期開始流行坐床,酒具變得較為瘦長。
瓷製酒器
瓷器大致出現於東漢前後,與陶器相比,不管是釀造酒具還是盛酒或飲酒器具,瓷器的性能都超越陶器。唐代的酒杯形體比過去的要小得多,故有人認為唐代出現了蒸餾酒。唐代出現了桌子,也出現了一些適於在桌上使用的酒具,如注子,唐人稱為"偏提",其形狀似今日之酒壺,有喙、有柄,即能盛酒,又可注酒於酒杯中。因而取代了以前的樽、勺。宋代是陶瓷生產鼎盛時期,有不少精美的酒器。宋代人喜歡將黃酒溫熱後飲用。故發明了注子和注碗配套組合。使用時,將盛有酒的注子置於注碗中,往注碗中注入熱水,可以溫酒。瓷製酒器一直沿用至今。明代的瓷製品酒器以青花、鬥彩、祭紅酒器最有特色,清代瓷製酒器具有清代特色的有法琅彩、素三彩、青花玲瓏瓷及各種仿古瓷。
其它酒器
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些獨特材料或獨特造型的酒器,雖然不很普及,但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如金、銀、象牙、玉石、景泰藍等材料製成的酒器。
明清時期以至解放後,錫制溫酒器廣為使用。主要為溫酒器。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93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66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50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32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95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15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56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602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79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