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中葯怎麼看加多少水
① 煎的中葯都浮上來了,怎麼看水加了多少啊
葯廠提取中葯加水常用2種方法:一是用液位計;二是計量罐。你如果直接加水相當於液位計,但你的鍋小而且葯是漂的多。所以看液位不適用。就採用計量罐的方法,先把水放入有刻度的量器中再加入煎鍋里。其實中葯的加水量不要求絕對準的。加水越多越好,煎煮次數越多越好。只不過水加的多次數多,葯液多,濃縮麻煩。一般葯廠煎2~3次。一煎10倍水,二煎8倍,三次6倍。那是為了提高出粉率所以加的多。我做過考察如果葯物不是特別難提其實8,6,6也差不多。你的葯漂建議你煎葯時不停常用筷子按一下(葯廠經常開泵打循環,這樣漂的葯才能提取完全),或用干凈的重物壓一下,或將重的根莖、礦物葯壓輕的葉子草類葯(葯廠提取時投料先後次序很講究的),這樣提的效果好。前幾遍液採用少量單獨縮,次數頻繁一些。盡量減少加熱時間(因為前幾煎葯液含葯量多,縮時間長損失也多)。後幾遍葯可以大火一塊縮(含葯量少)。切不可一塊縮,那樣損失可大了。縮時看鍋底剩下薄薄一層就停火,因為再縮你就不好控制了,很快就冒煙糊了。還有就是倒出時從鍋邊流出的地方容易胡,浪費葯也不好刷鍋,可以用勺子舀出來。最後希望你能早日健康!
② 煎中葯如何掌握水量
煎中葯如何掌握水量2017
如今,更多的朋友會選擇西葯來治病,所以對煎制中葯的方法並不了解,有朋友在煎中葯的時候一直加水,很怕燒干,但是中醫提醒,這樣的煎中葯方法是錯誤的。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關於煎中葯如何掌握水量的知識,歡迎閱讀。
煎中葯一直加水不利於葯物分解
煎葯時不宜頻頻加水,這不利於葯物的分解。若葯物吸水膨脹,水被吸盡,可酌情加點開水。煎熬需水量較大的'草葯,最好事先有準備地多加一些水。
煎中葯如何掌握水量
有很多人從醫院葯房或葯店買回中葯後,不知該加多少水煎葯,水量不是多就是少。加水太多,則延長了葯物煎熬時間,使一些不宜久煎的葯物失去固有的療效,況且葯液太多,病人不能全都喝下;而水太少則葯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而且容易煎干。那麼,到底應該如何掌握水量呢?
一般來說,其水量應以葯液沸騰時高出葯面一橫指為宜,用水的多少應根據葯物種類來確定。葯師認為,屬於調理、滋補一類的葯物頭煎需加水700-1000毫升,二煎400-500毫升;解表類中葯頭煎需加水400-600毫升,二煎250-300毫升;一般葯物頭煎需加水500-700毫升,二煎300-350毫升。
此外,還應當根據醫師處方中的用葯量來確定。有時醫生根據病情開出的處方葯味多劑量大,一劑葯多達20味以上;再如夏枯草、金錢草、魚腥草、竹茹、通草、燈心草等應特別考慮它們吸水性強的特點,這類葯常可選下列加水法:
1、將一劑葯中劑量大的草葯另行煎熬,棄渣取湯,然後用其葯汁煎熬其他葯物。
2、將需水量大與需水量小的葯物分煎,各濾其汁,再混合煎熬濃縮。
3、將全部中葯合在一起煎,煎上2-3次,每次煎取約300毫升葯汁將雜質濾掉後混合在一起續煎,濃縮至300毫升左右服用。前2種方法適宜於一個處方中只有少數幾味大劑量葯物的情況,後一種方法則適用於普遍都是大劑量葯物的方劑。
;③ 熬中葯都有哪些講究熬中葯的時候應該填多少水
熬中葯都有哪些講究?熬中葯的時候應該填多少水?千萬不要用熱水煎中葯。同樣,煎葯前也要浸泡一段時間,讓水能滲透到葯的內部組織中,以便於煎葯的有效成分,但千萬不能用熱水,只能用冷水。具體如何加水,跟隨小編來了解一下吧
煎葯時要怎麼加水重量與水法:根據葯物的總重量,確定加水量。配葯後,取中葯(葯)1片,稱量。然後,按照加1克中葯加10毫升水的原則,將總水量的65%加到次煎煮中,剩下的35%留作次煎煮。例如補益人參陽榮湯,葯的總重量為150克,水應1500毫升,次煎煮時應加65%,即975毫升,次煎煮時應加35%,即525毫升。特別適用於品種多、用量大的中成葯處方。雖然這種方法比上述兩種方法更麻煩,但更准確。
④ 熬中葯該放多少水
熬葯,一般加葯材重量的5~6倍比較好,葯材會吸收掉自身重量的三倍,剩餘約1~2倍,第二次加水三倍,剩餘約2倍,芳香性葯物,首次煎煮沸騰時間不要超過10分鍾為好,所以要加水少一些,煮前浸泡1小時。
⑤ 中葯煎葯機的放水量是怎麼定的
首先,根據六劑中葯的量得多少(葯量多時最易用煎葯機好,量少時用煎葯機效果差)
其次,加水量為中葯劑量的八到十倍(如六劑中葯劑量為100克者加水為800-1000毫升)
最後,煎完葯後一包葯的量為150-200毫升
⑥ 我們一般需要根據葯方自己熬中葯,熬中葯的時候要放多少水呢
有時看中醫會根據我們的病情開葯方,讓我們回家煲葯,而熬中葯怎麼加水就是一個常見的問題,加水的量是會影響到葯效的發揮,影響葯物的治療效果的。那麼,熬中葯要放多少水?
在熬煮中葯以前,最好是可以將葯品用冷水沖洗整潔以後開展浸泡,而且加水流量應當可以將葯材浸入,最好是可以高出大概三厘米是較好的。實踐經驗證明,在煎制中葯以前,浸泡葯材的水的溫度最好是可以在四十℃到五十攝氏度中間,那樣可以令水份遲緩的深層次葯材機構當中,那樣葯材的構造就會越來越鬆散鼓起,可以更快的融解,葯材當中的綠原酸也可以更快的煎出。
⑦ 熬中葯大概要放多少水
一般需要放400-500毫升水,煎取200-300毫升
煮中葯還要看是何種葯,如果是解表的葯,一般開鍋5-10分鍾就可以的,滋膩的葯一般開鍋35-40分鍾的
⑧ 熬中葯需要多少水
煎煮前葯物的浸泡和加水量
煎煮前應將葯物預先浸泡濕潤。因為植物性中葯大多數是干品,有一定的體積、厚度。在煎煮前必須用冷水在室溫下浸泡,其目的為使中葯濕潤變軟,細胞膨脹,使有效成分首先溶解在葯材組織中,產生滲透壓,有效成分便滲透擴散到葯材組織細胞外部的水中。同時可在加熱煎煮時避免葯材組織所含的蛋白質凝固,澱粉糊化使有效成分不易滲出。白頭翁湯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實驗證明,在浸泡20~30分鍾後第一次煎液的抑菌直徑為17毫米,第二次煎液為15毫米,而未浸泡的第一次煎液抑菌直徑為15毫米,第二次煎液為14毫米,即未浸泡的第一次煎液只能達到浸泡後的第二次煎效力。所以在煎煮前應將葯材進行冷水浸泡。
浸泡時間要根據葯材性質而定,一般對葯、葉、莖等類葯材為主的復方葯劑可浸泡20~30分鍾,以根、根莖、種子、果實等類為主的葯材,可浸泡60分鍾。但浸泡時間不宜過久,以免引起葯物酶解和霉敗。
煎葯的加水量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湯劑的質量。葯多水少,會造成「煮不透,煎不盡」。有效成分浸出不完全,稍一蒸發葯汁即乾涸,葯物有效成分可因局部高熱而被破壞;葯少水多,雖能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量,但湯葯液量過大,不宜病人服用。
中葯材質地不同,其吸水量有顯著差別,一般為葯物重量的5~10倍,個別的如胖大海可達20倍,因此,煎葯用水量,要根據葯物的用量及質地而定。重量相同的葯物,質地輕松其容積必大,吸水量多。質地堅實,其容積必小,吸水量亦少。煎煮花、葉、全草及其質地輕松的葯物,其用水量大於一般用水量。煎煮礦物、貝殼及其它質地堅實的葯物,其用水量應小於一般用水量。
傳統經驗,將飲片置煎鍋內,加水至超過葯物表面3~5厘米為度,第二次煎可超過葯渣表面1~2厘米。這是一種行之方便,亦易掌握的加水方法。
按每克中葯加水約10毫升計算,然後將計算的總水量的70%加到第一煎中,餘下的30%留作第二煎用。
根據煎葯時間長短,水分蒸發量之多寡,中葯吸水性能之大小,以及所需葯液收得量等,來具體掌握用水量。
所以,應根據煎葯時間長短,水分蒸發之多少,葯料吸水性能的大小及葯液得量等幾個因素來確定加水量。
有人研究煎煮中葯加水量的計算公式:
Q=W×K+R+T×V
式中 Q—加水量
W—原葯量
K—吸水量
T—煎煮時間
V—單位時間水分蒸發量
R—葯液得量
利用上述公式計算加水量,是比較麻煩的工作。首先要做大量的試驗,以便求出每種葯材的吸水量,才能列表備用;其次在煎葯火力保持不變的條件下測V值才有意義。實驗證明,一般掌握每分鍾平均蒸發量為15~20毫升比較適用。但必須在一定的容器中及一定溫度下操作,條件變了,計算出的Q值就無意義。所以, 上述計算公式僅適用於有大量煎葯業務的單位。
煎液量應根據每付總葯量來確定。一般是煎液得量愈多則煎出率愈高。但葯液得量受服用量所限,因此需要確定一個合理界限。有人從實驗數據確定,當煎液量為1:4時,兩次煎液可以得到70%~80%的煎出率,如將此液量再濃縮成1:2時,即可便於病人服用。
有一研究單位進行了87次爐火煎葯,以實際用水量記錄,按統計學的方法,求葯重與耗水量的相關系數,得出以下用水量的計算標准:
第一煎=100毫升×葯重(兩)+150毫升+服用量
第二煎=服用量+200毫升
本計算式適合老秤1~8兩葯物,直火加熱煎葯應用。加熱時間以半小時左右為准,遇葯物吸水率過大或煎煮時火力過大過小時,可按具體情況酌情增減加水量。
臨床醫師所要求的服用量一般以150~300毫升之間,小兒酌減。(中葯浸泡方法)
⑨ 熬中葯要加多少水與方法推薦
熬 中葯 是很常見的一件事情,很多人都會經常熬中葯,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熬中葯究竟要加多少水是最合適的,那麼這篇文章你就要看了。以下是我推薦熬中葯要加多少水知識,歡迎閱讀!
熬中葯要加多少水
中葯材 因其質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別也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葯物,質地疏鬆其體積就大,吸水量 自然 就多。質地堅實其體積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熬煮花,葉,全草類葯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熬煮礦物類,貝殼類葯物,加水量就少一些。
一般的中葯通常加水量為浸泡後用手指輕按時,水面高出一橫指左右,當然,加水量與熬煮時間長短成正比,如熬煮時間要求長的多加一點,熬煮時間要求短的少放一點。
治虛弱病證的補養葯,水量可多些。頭熬加水應漫過葯面約1寸左右,二熬和三熬則應根據熬煮時間而定,一般漫過葯面即可,如果熬中葯時間超過25分鍾,則可適當增加水量。
熬治 感冒 的解表葯或通利大便的攻下葯,水量不宜過多,頭熬只要水漫過葯面就可以,第二熬加水只需與葯 面相 平即可。
熬中葯加水的方法
傳統加水法
將中葯置於砂鍋內,用手將葯攤平,然後加入高出葯面3-4厘米的水。此方法最為簡單方便,使用最多,但是准確度稍差。若葯中花(如旋復花、袋袋花等)、葉(如桑葉、枇杷葉等)類較多時,還可適量多加些水。
量器加水法
即採用量杯或量筒加水,按不同的葯物及其頭煎、二煎加不同量的水。一般而言,調理、滋補類葯,頭煎 700-900毫升,二煎400-450毫升;解表葯,頭煎400-600毫升,二煎280-300毫升;其他頭煎500-700毫升,二煎300-350毫升。此法比傳統加水法准確,但是,若遇到葯物量多時,加水量則顯得少些。
重量加水法
即按葯物的總重量,確定加水量。將配好的中葯(1劑)稱一下重量,然後根據1克中葯加10毫升水的原則,把總加水量的65%加到第一煎中,餘下的35%留給二煎用。例如,滋補調理葯人參養榮湯,葯物總重量為150克,加水量應為1500毫升,頭煎應加65%即為975毫升,二煎加水35%為525毫升。該方法加水準確,特別是葯物種類多、葯量大的中成葯 方劑 更為適宜。此法雖然比以上兩種方法麻煩,但較准確。
熬中葯的 注意事項
揮發葯蓋著蓋兒煮
熬葯時要不要蓋上蓋子,可不是生活習慣的問題,不同的葯物,敞開蓋和蓋上蓋效果確實有差別。一些揮發性葯材,如果敞開熬,有效成分會隨水蒸氣散發到空氣中,葯效將大打折扣。這類揮發性葯材很容易辨認,一般是辛散解表或芳香化濕類葯物,如薄荷、蘇葉、藿香等,且煎煮時間不宜過久。又如一些補益類葯物如人參、鹿茸、西洋參等,需要在容器內用小火慢煎久熬,才能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煎煮出來,也應該蓋上蓋子,以防止葯物成分在慢煎久熬中隨水蒸氣失去了。
而一些重量輕、體積大的葯材,如金錢草、番瀉葉等,如果熬葯容器不夠大,蓋上蓋子易使葯液溢出。另外,有些不易溶解的葯材,煎熬時需經常攪拌,這樣的葯物最好不要蓋著蓋子煮。當然攪拌最好順著一個方向,這樣使葯材均勻受熱,使有效成分完全溶解,一般間隔10分鍾翻動1次。
假沸的葯多熬一會兒
葯熬好了,在一般人印象中是“咕嘟咕嘟”地沸騰,但有的葯材,如沙參、田七、牛膝、甘草、桔梗等會有假沸現象,即葯物在溫度沒有達到100℃時就開始沸騰,如果此時把葯從火上拿下來,葯材中有效成分沒有溶解,葯效會受影響。
煮葯需用白開水
現在人們熬葯都有些“懶”,打開自來水就直接用。其實,熬葯的水不能圖省事,還是要把燒開的水晾涼後再使用,因為一些地方的自來水多用氯消毒,或多或少都有殘留,同時自來水中的鈣、鎂離子較多,也容易和葯材中化合物發生反應,影響葯效。
煎葯的時間講究有哪些
1、用於治療急性熱病、四季外感風寒、風熱類 疾病 的 清熱 發散性葯物。頭煎從沸後用中火偏大煎煮15~20 分鍾,第二煎沸後再煎10~15 分鍾左右。
2、用於治療一般常見的慢 性病 ,如:脾胃病、臟腑功能失調、高 血壓 病、 心血管 類疾病的調理性葯物。頭煎從沸後中火煎煮20~30 分鍾,第二煎沸後再煎15~20 分鍾左右。
3、用於治療虛損性疾病的補益葯,如:氣虛、血虛、 腎虛 等各類虛損病症的葯物。頭煎從沸後小火(文火)煎煮30~40 分鍾左右,第二煎葯沸後再煎20~30 分鍾。
4、皆屬輕清發散葯,有效成分容易隨水蒸氣擴散掉。例如薄荷若煮的時間太長,葯液中薄荷油及薄荷醇的含量必將減少,直接影響功效。煎時間長了損失葯效,所以要等其他葯煎好之前5 分鍾放入鍋內,後下葯一般由葯房包好並注有“後下”字樣。
5、有些飲片所含有效成分能迅速溶解在水中,如:鉤藤、大黃、番瀉葉、青蒿、徐長卿等,這類葯如果久煎,其 化學 成分可能發生變化。
猜你感 興趣 :
1. 中葯泡腳方法
2. 中葯補水美白偏方
3. 中葯白術的功效作用食用方法以及炮製方法
4. 蘆根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5. 喝中葯傷胃的處理方法和服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