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花機紋板的多少意味著什麼
Ⅰ 電腦提花機成品布知道1厘米有多少針怎麼記算門幅有沒有公式計算的呢
首先要看布紋的粗細、紗支的粗細、然後再拆出紗線長度,若是偏粗的紗支,或布紋偏粗一般是用粗針數做,反之布紋細膩,原料偏細,線長偏短則是細針數織造,計算克重可以把布樣剪成10*10厘米的正方形在克重稱上稱得,若布樣太小不夠稱,則可以剪5*5厘米的正方形稱重再乘以4可得,門幅可以根據橫向密度計算得出,比如橫向10厘米數出針數為200支針,則、客戶要求門幅168CM,則168/10*200=3360 大約是38寸28針
Ⅱ 我是紡織新手,有些布叫某某提花布,提花是什麼意思
是一種紡織工序,其工作原理為:
在提花機上,紋板套在花筒上,每織一緯翻過一塊紋板,花筒向橫針靠壓一次。當紋板上有孔眼時,橫針的頭端伸進紋版及花筒的孔眼,使直針的鉤端仍掛在提刀上。當提刀上升,直針跟著上升,通過首線鉤子和通絲帶動綜絲提升,此時穿入綜眼的經絲也隨著提升,形成梭口的上層。在綜絲的下綜環中吊有綜錘,在梭口閉合時,依靠其重量起回綜作用。當紋板上無孔眼時,橫針後退通過凸頭,推動對應的直針,使直針鉤端脫離提刀,因此與直針相連的綜絲和經絲均不提升,經絲就沉在下面,形成梭口的下層。所以每根經絲的運動是根據紋板上有孔或無空來決定的,紋板上的孔則是根據花紋和組織的設計要求軋成的,因此經絲的運動也就符合紋樣和組織的要求。
Ⅲ 提花機上紋板的多少意味著什麼
大提花織物和一般織物一樣,只能做有限度的紗支和密度,而且不是所有花式都能提,因為是大提花,經紗有很多種不同的織造結構,可能會有不同的織造松緊度,以至於織造過程中產生經紗張力不均現象,如果張力不均輕微,可以生產,布面有一些不平復的現象,或容易有星跳。如果嚴重,無法織造,或織造效率很低,還伴有很多的疵病。這要求設計提花工藝時充分考慮生產可行度,主要看它的花部和地部各是什麼組織、提花部分塊面的大小、花在布面上分布是否均勻。工廠的工藝人員會根據這些因素估計一個品種的生產難度,供業務部門報價和接單時參考,遇到生產難度太大的品種,工廠多會放棄。比較常見的提花方法是花與地分別做正反組織,或相近組織,如直貢地橫貢花,3/1地1/3花,3/1地2/2花,2/1地1/2花,或花、地組織相調換。遇到花部與地部組織結構松緊不一時,如平紋地的提花布,最好是線條形的花紋,同時均勻分布在布面上,盡力讓每根經紗經歷的交織點數相同或相近。如果不能做到這些,考慮雙經軸或三經軸,將張力相近的經紗安排在同一經軸上,分別牽不同長度的經紗。
製作工藝
大提花機根據紋針數不同一般分為1400針、1800針、2240針、2400針、2800針、3700針,等等,以2400針和1400針為最常見,紋針數高,更容易做大花形,2400針機基本能適應大部分服裝用大提花面料,花形的經向尺寸大小,跟面料的緯密、紋板塊數的多少有關系,一般情形,花形經向回位的大小不受限制,就看機上可否放置足夠的紋板。緯向花回跟面料的經密和紋針數有關系,如果在一個花回中所有經紗組織均不重復,這幅花的經紗最多根數就是紋針數,結合面料的經密,就可以知道花形最多能做多寬,因此工廠對緯向回位更介意。如有大提花面料規格是50X50,144X80,花形是立著的橢圓,經緯向回位分別是橢圓的長短徑,如果用2400針提花機做,它的緯向回位最大尺寸可以計算出來是:2400X2/144=33吋,說明花形橢圓最寬做到33吋,如果花形不是橢圓,而是一個不規則的形狀,這個花形只能做到16.5吋寬。
Ⅳ 什麼是提花機
提花機是中國古代的一項重要發明。從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我國的提花機在商代就已經出現了。 一般的織機只能織出平紋的織物,提花機才能織出帶有復雜花紋的織物。
Ⅳ 第十八章 紡織技術大發展:提花機
漢朝的紡織技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單錠紡車在漢朝已經普遍使用。古代第一架紡車究竟是誰和什麼時候發明的,現在還不能確定。從文獻上看,西漢楊雄在《方言》這部著作里,就曾有單錠紡車的記載。從山東臨沂銀雀山發現的西漢帛畫和漢畫像石,以及1956年在江蘇銅山洪樓出土的漢畫像石看來,單錠紡車早在漢代便已成為民間普遍的紡紗工具了。漢代的紡車結構很簡單,紡車上使用著繩輪傳動。這種紡車可以加拈,合並粗細不同的絲或弦。另外,這種紡車還可以製造緯紗用的纖子。西漢的單綻紡車與過去的紡墜相比,提高效率大約20倍。
從江西貴溪岩墓中出土的織機零件和漢畫像石可看出,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已在原始腰織機的基礎上,發明了腳踏提綜開口的踏板織機。2007年,距今約2500年(春秋中晚期)的江西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中出土了中國第一塊密度最高的織錦實物,每厘米織物經線240根。這種高密度的織錦實物是無法通過原始腰織機紡織而成的,也間接證明了在春秋時期,中國已經發明了踏板織機。踏板織機在秦漢時已廣泛使用,這種織機,雖然仍是簡單、原始的,但比腰織機的紡織速度快了許多倍,在當時,已經是最先進的織機了。踏板織機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發明,後來經由「絲綢之路」逐漸傳到中亞、西亞和歐洲各國。歐洲到6世紀才開始出現這類織機,到13世紀才廣泛採用。
一般的織機只能織出平紋的織物,而要織造帶有復雜花紋的織物,就要在織機上再加提花裝置。在提花機出現之前,織物上的花紋要通過挑花來完成。挑花的方法有兩種:挑一緯織一緯,或者挑一個循環織一個循環。古人摸索出一個方法,將挑花桿「軟」化,即用綜線來代替挑花桿,這就是多綜式提花機。多綜式提花機在西漢已經出現。四川成都天回鎮老官山漢墓出土的四部織機模型,是迄今發現最早的提花機實物。它們由竹木構成,結構復雜,部件上殘存有彩色絲線。其中一部織機略大,高約50厘米、長約70厘米、寬約20厘米,其他三部略小,大小相近,高約45厘米、長約60厘米、寬約15厘米,初步判斷是蜀錦織機的縮小模型。織機上殘存有多片綜框,是一種多綜式提花機。出土織機的墓葬據推測在西漢景帝、武帝時期,因此提花機的出現年代應不晚於公元前1世紀。
漢朝提花機操作笨拙,效率較低,織一匹花綾得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三國曹魏初年,扶風(今陝西興平)的發明家馬鈞對其進行改進。改進後的提花機不僅更精緻,更簡單適用,而且生產效率也比原來的提高了四、五倍,織出花紋更加精美,很快得到推廣。
提花機是中國古代一項極為重要的發明,它的出現對世界近代科技史也有影響。1801年,借鑒花樓機上挑花結本的提花原理,法國人賈卡發明了新一代提花機,用穿孔紋版代替花版,從而使絲織提花技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也為以後電動提花機取代手工提花機創造了條件。
Ⅵ 什麼是色織提花
色織——日本稱做「先染織物」,是指先將紗線或長絲經過染色,然後使用色紗進行織布的工藝方法,這種面料稱為「色織布」,生產色織布的工廠一般稱為染織廠,如牛仔布,及大部分的襯衫面料都是色織布.
色織布一般由小提花、劍桿織機生產。
分類:
府綢布、青年布、泡泡紗、牛津紡、彈力布、雙層布、剪花布、提花布
jacquard
stitch
織物組織名。針織物的一種花色組織﹐也叫「大花紋組織」。把紗線墊放在按花紋要求所選擇的織針上編織成圈而形成。提花組織可在緯編或經編﹑單面或雙面針織物中形成。構成的織物花紋較大,圖案也較復雜,例如織錦、緞、絲織人像、絲織風景以及提花被面等的織物組織都是。提花組織需要用提花織機制織。
緯編提花組織由二個或二個以上成圈系統編織一個提花線圈橫列。每個成圈系統只在根據花紋需要選擇的那些織針上成圈﹐不成圈的織針退出工作﹐新紗線既不墊放到這些織針上﹐同時舊線圈也不從這些織針上脫下﹐待至下一成圈系統中進行成圈時才將提花線圈脫到新形成的線圈上。圖中
緯編三色提花組織
的三色提花組織由三個成圈系統編織一個提花線圈橫列。其中紅﹑黑﹑白色線分別在1﹑2﹑3成圈系統中編織﹐這樣正面由三根色線組成一個線圈橫列﹐反面由其中兩根色線按一隔一排列組成一個線圈橫列。
緯編提花組織的種類較多﹐按結構可分單面與雙面﹔按色彩可分單色與多色。單面提花組織根據線圈大小是否相同﹐可分均勻提花組織與不均勻提花組織兩種﹐不均勻提花組織廣泛用於襪子和外衣織物中。雙面提花組織根據結構﹐分完全提花組織與不完全提花組織。在每一成圈系統中﹐所有針盤織針都參加編織反面線圈而形成的組織﹐稱完全提花組織﹔針盤織針一隔一參加編織而形成的組織稱不完全提花組織。生產上常用不完全提花組織﹐織物的花形清晰﹑結構穩定﹑延伸性和脫散性較小。緯編提花組織針織物的花形可在一定范圍內任意變化﹐廣泛用於各種外衣和裝飾用品。
經編提花組織是指在經編機編織過程中﹐某些織針不進行墊紗和脫圈而形成拉長線圈的組織。在形成這種組織時﹐梳櫛不完全穿經﹐與空穿導紗針相對應的織針不進行墊紗和閉口﹐這樣新紗線不墊放到這些織針上﹐同時舊線圈也不從這些織針上脫下﹐從而形成拉長線圈。經編提花組織常用花壓板使選定的織針不進行閉口﹐花壓板的凹口必須與梳櫛中的空穿導紗針相對應﹐同時花壓板必須與梳櫛相配合﹐一起橫移。經編提花組織廣泛用於衣著和裝飾用品
答案補充
是一種紡織工序,其工作原理為:
在提花機上,紋板套在花筒上,每織一緯翻過一塊紋板,花筒向橫針靠壓一次。當紋板上有孔眼時,橫針的頭端伸進紋版及花筒的孔眼,使直針的鉤端仍掛在提刀上。當提刀上升,直針跟著上升,通過首線鉤子和通絲帶動綜絲提升,此時穿入綜眼的經絲也隨著提升,形成梭口的上層。在綜絲的下綜環中吊有綜錘,在梭口閉合時,依靠其重量起回綜作用。當紋板上無孔眼時,橫針後退通過凸頭,推動對應的直針,使直針鉤端脫離提刀,因此與直針相連的綜絲和經絲均不提升,經絲就沉在下面,形成梭口的下層。所以每根經絲的運動是根據紋板上有孔或無空來決定的,紋板上的孔則是根據花紋和組織的設計要求軋成的,因此經絲的運動也就符合紋樣和組織的要求。
Ⅶ 提花織物起源是絲織提花么
提花織物也稱花織物。
在織造時將經紗或緯紗(經編紗或緯編紗)通過提花裝置或手工的鉤編把紗提起來,使一些紗局部浮出布面,這些浮起的紗顯現出突凸立體的形態,各個浮點連接拼組就形成各種圖案花紋,以這種方法織造出來的布就叫提花布或提花織物。
提花織物圖冊 提花織物按照織造的基本原理可以分為:梭織提花織物和針織提花織物二大類。
按照提花的工藝可以也分為小花紋織物和大花紋織物兩種,即小提花和大提花。
大提花織物
大提花織機與小提花織機生產上不同處有兩點,一是大提花不用棕框,而用龍頭 通絲 目板 棕絲的比較復雜的組合;二是大提花的紋板簾一般很長,在一個提花回位中有N根緯紗就得配N塊紋板,要有專門的支架用來掛紋板簾,穿聯紋板有講究,哪塊紋板正反面搞錯或左右兩頭調了位,都會織錯花形,尋找排錯的紋板也很麻煩,掛紋板簾的支架一般和提花龍頭一起安排在織機的上方。小提花紋板上一般最多24個紋孔,分別用來控制棕框升降和選緯,一塊大提花紋板會有幾千個紋孔,它們與提花機龍頭的紋針數相對應,每個孔位對准一根紋針,以該孔位是否打孔來控制是否提棕,一個紋孔控制數根經紗的運動,這些經紗分別是通幅布面中每朵花中的一根或幾根,原則就是運動軌跡相同的經紗可以通過各自的通絲吊在一個龍鉤上,如果根數過多,超過龍鉤的承重能力,可以考慮多幾只鉤分擔,很多情況下,一隻鉤上所吊的通絲數是整幅布中的花數。它們的信息傳輸過程是紋板---紋針---龍鉤---通絲---綜絲---經紗。
先進的電腦提花龍頭大提花機,可以省去製作紋板和安排一堆紋板運轉的麻煩。同時從設計到開車的時間大大縮短,還便於修改,效率有很大提高,但設備投入要高很多,往往是普通機的十倍或更多。 大提花機根據紋針數不同一般分為1400針、1800針、2240針、2400針、2800針、3700針,等等,以2400針和1400針為最常見,紋針數高,更容易做大花形,2400針機基本能適應大部分服裝用大提花面料,花形的經向尺寸大小,跟面料的緯密、紋板塊數的多少有關系,一般情形,花形經向回位的大小不受限制,就看機上可否放置足夠的紋板。緯向花回跟面料的經密和紋針數有關系,如果在一個花回中所有經紗組織均不重復,這幅花的經紗最多根數就是紋針數,結合面料的經密,就可以知道花形最多能做多寬,因此工廠對緯向回位更介意。
如有大提花面料規格是50X50,144X80,花形是立著的橢圓,經緯向回位分別是橢圓的長短徑,如果用2400針提花機做,它的緯向回位最大尺寸可以計算出來是:2400X2/144=33吋,說明花形橢圓最寬做到33吋,如果花形不是橢圓,而是一個不規則的形狀,這個花形只能做到16。5吋寬。
大提花織物圖冊 大提花織物和一般織物一樣,只能做有限度的紗支和密度,而且不是所有花式都能提,因為是大提花,經紗有很多種不同的織造結構,可能會有不同的織造松緊度,以至於織造過程中產生經紗張力不均現象,如果張力不均輕微,可以生產,布面有一些不平復的現象,或容易有星跳。如果嚴重,無法織造,或織造效率很低,還伴有很多的疵病。這要求設計提花工藝時充分考慮生產可行度,主要看它的花部和地部各是什麼組織、提花部分塊面的大小、花在布面上分布是否均勻。工廠的工藝人員會根據這些因素估計一個品種的生產難度,供業務部門報價和接單時參考,遇到生產難度太大的品種,工廠多會放棄。
比較常見的提花方法是花與地分別做正反組織,或相近組織,如直貢地橫貢花,3/1地1/3花,3/1地2/2花,2/1地1/2花,或花、地組織相調換。遇到花部與地部組織結構松緊不一時,如平紋地的提花布,最好是線條形的花紋,同時均勻分布在布面上,盡力讓每根經紗經歷的交織點數相同或相近。如果不能做到這些,考慮雙經軸或三經軸,將張力相近的經紗安排在同一經軸上,分別牽不同長度的經紗。
大提花組織的特點是,一個組織循環的經紗數和緯紗數一般都數以干計,大多以一種組織作為地部組織,以另一種組織顯出花紋圖案。也有用不同的表裡組織,不同顏色的經紗和緯紗,在織物表面顯出彩色大花紋。大花紋組織必須在提花織機上織制。大花紋組織分為簡單大提花組織和復雜大提花組織兩類,前者採用一種經紗和一種緯紗,選用原組織和小花紋組織構成花紋圖案。後者的經紗或緯紗在一種以上,選用二重組織、雙層組織、毛巾組織、紗羅組織等,單獨或與其他組織配合形成大花紋組織。提花毛巾被、提花毛毯、絲織物中的許多提花織物等都採用大花紋組織織制。
小提花織物
小提花從基本原理上來說與大提花是一樣的,都是把經緯紗提起來浮在布面上,雖然所使用的機器和提花原理有所不同,但很難以花的大小來嚴格區分是大提花還是小提花,再加上紗支的粗細、花紋變化的規律等都很難區分,因此最合理也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是用什麼機器織造的,如果是用普通織機加裝一些提花裝置如龍頭格子等等,做出來的產品就屬於小提花布,因為普通織機的經緯向都有一定的限制,只能做出在限制范圍內的提花循環。而使用大提花機織造的布就是大提花布,大提花機可以做出小提花的產品,但小提花機是不能生產出大提花布的。小提花一般多為緞紋系列、人字系列及其變化組織、菱形、幾何圖形等等花紋大多都是經向提花。
品種按照原材料可以分為二大類:
1)以棉紡(包括化纖)為主原料的產品:全棉大提花布、人棉大提花布、純薴麻大提花布、 單面電腦大提花布 、單面電腦雙絲光大提花布 、彈力大提花布、 滌棉大提花布 、滌粘交織大提花布 、 剪花大提花布、 錦棉大提花布、 毛圈電腦大提花布 、棉絲大提花布 、牛仔大提花布 、全滌大提花布、 全棉彈力大提花布 、全棉精梳大提花布 、全棉色織大提花布 、全亞麻大提花布、 染色大提花布、 人棉色織大提花布、 色織大提花布 、雙面電腦大提花布、 雙色大提花布 、絲綿交織大提花布 、雪尼爾大提花布、 亞麻大提花布、 亞麻棉交織大提花布、 粘混織大提花布等等很多,主要用於服裝、裝飾用品、床上用品。2)以長絲為主原料的產品:各種提花綢、緞、錦、帛、紡等,和織錦緞、雲錦、包括緙絲製品等等絲織提花織物。絲織產品可以做出精細的圖案如:絲織人像、絲織風景以及提花被面上的花鳥龍鳳等等,多用於服飾、床上用品、裝飾用品。
Ⅷ 為什麼說我國古代提花機的運作原理和現在的計算機程序是一樣的
提花機是我國古代的紡織機器。商代以前,我國織出的布在紋樣上比較簡單,大多是平紋或者非常簡約的幾何紋。後來,為了使織物更加美觀,古人開始用挑花桿來挑花。這種機器的工作方式,類似於現在編織毛衣時在上面挑織圖案。這種方法比較原始,挑織的圖案和花紋也比較簡單,工作效率低下。這樣的機器主要出現在商、周時期。
我國的提花技術大約在元朝末年傳入西方。1801年,法國人賈卡在中國提花機的基礎上,採用穿孔紋版代替了花本。而最早的計算機數據輸入採用的正是打孔讀卡的方法,它的輸入方式與經線、緯線的「輸入方式」很是接近。因此可以說,我國古代的提花機給計算機的發明與發展提供了更直接的靈感。
Ⅸ 機械提花機工作原理
提花機
古代織造技術的最高成就——提花機
提花的工藝方法源於原始腰機挑花,漢代時這種工藝方法已經用於斜織機和水平織機。通常採用一躡(腳踏板)控制一綜(吊起經線的裝置)來織制花紋,為了織出花紋,就要增加綜框的數目,兩片綜框只能織出平紋組織,3——4片綜框能織出斜紋組織,5片以上的綜框才能織出緞紋組織。因此,要織復雜的、花形循環較大的花,必須把經紗分成更多的組,多綜多躡的花機逐步形成。據《西京雜記》載:有巨鹿人陳寶光妻所織散花綾「機用一百二十躡」,這么多的綜躡織造起來十分煩瑣,到了三國時馬均「舊綾機喪功費日乃思綾機之變」改六十綜躡為十二綜躡,採用束綜提花的方法,即方便了操作又提高了效率。 花本式提花機出現於東漢,又稱花樓。是我國古代織造技術最高成就的代表。它用線制花本貯存提花程序,再用衢線牽引經絲開口。花本是提花機上貯存紋樣信息的一套程序,它由代表經線的腳子線和代表緯線的耳子線根據紋樣要求編織而成。上機時,腳子線與提升經線的纖線相連,此時,拉動耳子線一側的腳子線就可以起到提升相關經線的作用。織造時上下兩人配合,一人為挽花工,坐在三尺高的花樓上挽花提綜,一人踏桿引緯織造。東漢王逸《機婦賦》中,用「纖纖靜女,經之絡之,動搖多容,俯仰生姿」來形容織工和提花工合作操縱提花機的場面。 提花機後經絲綢之路傳入西方,對現代電子計算機發展中程序控制與存儲技術的發明有啟示作用。
提花機操作規程
1、維修時必須先按下左右兩只紅色停止按紐,表示該機正在維修過程中。
2、嚴禁跨越護攔,上下樓梯緩慢小心,當心滑跌。
3、嚴禁將紋板過橋橫棍拆離,任意掛放龍門架地面而滾落,傷及設備和擋車工。
4、不得將工具隨意擺放,以防操作中脫手跌落而造成事故。
5、因維修需要而移動安全擋板時,待維修結束應及時復原歸位。
6、維修後開機,應先進行慢車運行2緯以上,確認正常方能進行快車運行,確認布面質量正常,設備運行正常才能離開該維修機台。
Ⅹ 大提花的大提花的大概生產流程
工廠根據客戶的來樣或彩稿+織物的規格,讓專業製作大提花紋板及上機工藝的加工廠設計出工藝、做出紋板。然後根據工藝投料、染色(色織)、做經軸(可能是2個或3個)、調整龍鉤、吊通絲、穿經(在織機上穿)、裝紋板、調上機緯密、試車對花形、開出、坯布生修、後整理、熟修、打包出廠。
大提花的提花原理,大提花織物與小提花織物生產上不同處有兩點,一是大提花不用棕框,而用龍頭+通絲+目板+棕絲的比較復雜的組合;二是大提花的紋板簾一般很長,在一個提花回位中有N根緯紗就得配N塊紋板,要有專門的支架用來掛紋板簾,穿聯紋板有講究,哪塊紋板正反面搞錯或左右兩頭調了位,都會織錯花形,尋找排錯的紋板也很麻煩,掛紋板簾的支架一般和提花龍頭一起安排在織機的上方。小提花紋板上一般最多24個紋孔,分別用來控制棕框升降和選緯,一塊大提花紋板會有幾千個紋孔,它們與提花機龍頭的紋針數相對應,每個孔位對准一根紋針,以該孔位是否打孔來控制是否提棕,一個紋孔控制數根經紗的運動,這些經紗分別是通幅布面中每朵花中的一根或幾根,原則就是運動軌跡相同的經紗可以通過各自的通絲吊在一個龍鉤上,如果根數過多,超過龍鉤的承重能力,可以考慮多幾只鉤分擔,很多情況下,一隻鉤上所吊的通絲數是整幅布中的花數。它們的信息傳輸過程是紋板---紋針---龍鉤---通絲---綜絲---經紗。
先進的電腦提花龍頭大提花機,可以省去製作紋板和安排一堆紋板運轉的麻煩。同時從設計到開車的時間大大縮短,還便於修改,效率有很大提高,但設備投入要高很多,往往是普通機的十倍或更多。
大提花織物和一般織物一樣,只能做有限度的紗支和密度,而且不是所有花式都能提,因為是大提花,經紗有很多種不同的織造結構,可能會有不同的織造松緊度,以至於織造過程中產生經紗張力不均現象,如果張力不均輕微,可以生產,布面有一些不平復的現象,或容易有星跳。如果嚴重,無法織造,或織造效率很低,還伴有很多的疵病。這要求設計提花工藝時充分考慮生產可行度,主要看它的花部和地部各是什麼組織、提花部分塊面的大小、花在布面上分布是否均勻。工廠的工藝人員會根據這些因素估計一個品種的生產難度,供業務部門報價和接單時參考,遇到生產難度太大的品種,工廠多會放棄。比較常見的提花方法是花與地分別做正反組織,或相近組織,如直貢地橫貢花,3/1地1/3花,3/1地2/2花,2/1地1/2花,或花、地組織相調換。遇到花部與地部組織結構松緊不一時,如平紋地的提花布,最好是線條形的花紋,同時均勻分布在布面上,盡力讓每根經紗經歷的交織點數相同或相近。如果不能做到這些,考慮雙經軸或三經軸,將張力相近的經紗安排在同一經軸上,分別牽不同長度的經紗。 大提花機根據紋針數不同一般分為1400針、1800針、2240針、2400針、2800針、3700針,等等,以2400針和1400針為最常見,紋針數高,更容易做大花形,2400針機基本能適應大部分服裝用大提花面料,花形的經向尺寸大小,跟面料的緯密、紋板塊數的多少有關系,一般情形,花形經向回位的大小不受限制,就看機上可否放置足夠的紋板。緯向花回跟面料的經密和紋針數有關系,如果在一個花回中所有經紗組織均不重復,這幅花的經紗最多根數就是紋針數,結合面料的經密,就可以知道花形最多能做多寬,因此工廠對緯向回位更介意。如有大提花面料規格是50X50,144X80,花形是立著的橢圓,經緯向回位分別是橢圓的長短徑,如果用2400針提花機做,它的緯向回位最大尺寸可以計算出來是:2400X2/144=33吋,說明花形橢圓最寬做到33吋,如果花形不是橢圓,而是一個不規則的形狀,這個花形只能做到16.5吋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