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知道你腰圍多少
Ⅰ 如何測量腰圍
1、正常量腰部尺寸的方法。
用准備好的軟尺,身體挺直站立,兩腳呈25cm至30cm左右的距離分開。挨著身子,在腰部的最細處繞上一圈,得出的尺寸就是腰圍。
(1)如何知道你腰圍多少擴展閱讀:
一、腰圍簡介:
腰圍(WC),指的是經臍點(om)的腰部水平圍長,是反映脂肪總量和脂肪分布的綜合指標,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測量方法是:被測者站立,雙腳分開25至30厘米,體重均勻分配。
腰圍是身體健康的晴雨表,人們很關注體重,其實更應該關注腰圍。歐洲科研人員對超過35萬人進行的一項大規模醫學調查發現,一個人的腰圍如果過大,不僅不美觀,還暗藏健康隱患:大腰圍的人過早死亡的風險最高可達到正常人的兩倍。
二、瘦腰飲食:
1)合理安排三餐。早餐只吃高纖麥片、低脂鮮乳,新鮮水果等,不但有助於消除脂肪的過量攝入,而且可以消脂,同時也不會阻礙營養健康的攝入,也是天然的瘦腰食物,可以短時間內瘦腰,至於肉類、海鮮則留待中餐,晚餐可以吃點清淡的,蔬菜要佔大部分。
2)飯後站立半個小時。其實女人腰部發胖的最大原因是疏忽,由於工作學習忙,根本沒有時間來合理調配生活,安排自己的飲食起居。飯後至少站立半小時,可以免去脂肪淤積在小肚子上的煩惱,還省去事後彌補。
3)睡前5小時禁食。減肥的一大忌就是在睡覺前吃東西。睡眠的時候身體不需要運動,吃下的東西全部會被身體吸收變成脂肪囤積起來。假如餓得受不了,也只能吃少量的水煮青菜或水果。
網路腰圍
Ⅱ 怎麼才能知道自己的腰圍是多少
測腰圍的方法:
1、去腰部覆蓋的衣物,輕松站立,兩手自然下垂。
2、皮尺繞過腰部,調整尺子的高度使能通過左右兩側的腸骨上緣和肋骨下緣的中間點,注意皮尺要和地面保持水平,緊貼但不擠壓皮膚。
3、保持正常的呼吸,吐氣結束時,量取腰圍。
提示:如果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表示腹部肥胖。
腹部肥胖者,平時要注意減腹部肥胖:經常測量腰圍;適度運動,循序漸進並持之以恆,每天至少30分鍾的中度運動量;飲食上減少脂肪攝取量,平日多吃蔬果,避免過多攝取肉類,肉類盡量選擇白肉和魚肉,少吃紅肉,避開不正確的烹調和飲食習慣。
Ⅲ 腰圍怎麼量
腰圍就是指測量繞自己肚臍一周的腰長,在購買衣服的時候,確定自己的腰圍是很重要的。正確的方式測量腰圍可以讓你測量的更加准確。
工具:捲尺。腰圍的測量方法如下:
1、脫掉或拉高上衣。為了得到一個精確的測量值,測量者需要脫掉或拉高擋住腰的多層衣服。
Ⅳ 如何判斷自己腰圍
1、拿出准備好的尺帶,要那種長一米的那種皮尺帶最好,一般有專用的測量尺。
注意事項:
平時買褲子,裙子對照碼數的時候一定要對照準確,S,M,L的碼數概括的范圍是比較大的,一般建議可以跟銷售人員咨詢一下,或者自己拿皮尺帶測量一下。
Ⅳ 正常的腰圍是多少 腰圍怎麼量
1、男性腰圍<85cm,女性腰圍<80cm。測量腰圍的正確方法是使用最小刻度為1mm的軟尺,在空腹時進行。測量時要去除腰部覆蓋的衣物,被測者雙手自然下垂,兩腳分開30-40cm,腹部放鬆,自然呼吸。
2、軟尺放在右側腋中線胯骨上緣,與第12肋骨下緣連線的中點,也就是腰部最窄的位置,沿水平方向繞腹一周,緊貼而不壓迫皮膚,在呼氣的狀態下測量腰圍的長度。腰圍是中心性肥胖,系腹型肥胖的重要標准之一,腰圍超標者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性顯著增加,因此民間有腰帶越長、壽命越短的說法。
Ⅵ 腰圍怎麼量
測量方法如下:
1、為了是測量結果准確,測量者需要將整個腰部漏出並且需要保持自然站立,為了使體重均勻分配雙腳需要分開25至30厘米。
腰圍的定義:
腰圍指的是經臍點(om)的腰部水平圍長,是反映脂肪總量和脂肪分布的綜合指標。
腰圍是身體健康的晴雨表,人們很關注體重,其實更應該關注腰圍。歐洲科研人員對超過35萬人進行的一項大規模醫學調查發現,一個人的腰圍如果過大,不僅不美觀,還暗藏健康隱患:大腰圍的人過早死亡的風險最高可達到正常人的兩倍。
Ⅶ 在沒有皮尺的情況下如何知道自己的腰圍
拿一根繩子在腰上纏一圈,確定起始點,解下繩子,拿直尺量一下,然後換算一下就可以。
尺:chǐㄔˇ、chěㄔㄜˇ。會意字 。《大戴禮記·王言》:「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說文解字》:「十寸也。人手卻十分動脈為寸口。十寸為尺。尺,所以指尺榘事也。從屍從乙。乙,所識也。周制,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皆以人之體為法。」。
古人以自己身體作為參照來度量。最早金文字形是人字下加點為「尺」以示度量。演化為從屍從乙(jué)。屍是人之變體,加標識符號。屍、乙兩範式疊加。用於標識參照的身體部位為尺之範式。
康熙字典
尺【寅集上】【屍部】康熙筆畫:4畫部外筆畫:1畫。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昌石切,音赤。《說文》十寸也。人手郤十分動衇為寸口,十寸為尺,規矩事也。從屍從乙。乙所識也。周制: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皆以人體為法。
《家語》布指知尺,舒肱知尋。《前漢·律歷志》度量衡皆起於黃鍾之律,一黍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蔡邕·獨斷》夏十寸為尺,殷九寸為尺,周八寸為尺。《周禮·司市》疏置丈尺於絹布之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