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彭陽縣王窪鄉鎮電話是多少
Ⅰ 原州區的建制沿革
戰國時為秦北地郡烏氏縣(為今寧夏地區建置最早的縣)、朝那縣轄地。
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析北地郡置安定郡,郡轄21縣,郡治高平。
十六國時,赫連勃勃於公元407年在高平縣自立為大夏天王。
南北朝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在今固原置高平鎮,北周時改高平鎮為原州,領高平、長城二郡。
隋為平涼郡治。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平涼郡為原州。天寶元年(724年)為平涼郡治,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原州治。
宋以故原州城置鎮戎軍,屬陝西路。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改鎮戎軍為鎮戎州。元至元七年(1270年)鎮戎州與原州合並改置鎮原州,後又改置開城府、開城路。
明正統十年(1445年)置固原巡檢司,以「故原州」之名,「諱故而改固」得名。成化五年(1469年)為固原衛治;弘治十五年(1502年)為固原州治,又為固原鎮治。
清置甘肅省,固原州劃屬甘肅省。同治十二年(1873年)升固原州為直隸州,領海城(今海原)、平遠(今同心)二縣及硝河州判、打拉縣丞。
20世紀初,固原州所轄海城(今海原)、平遠(今同心)兩縣及硝河州判、打拉縣丞外,州直接管理的地域有6里3堡(興上里、興下里、東昌里、永豐里、在城裡、固原里,廳山堡、廳川堡、縣歸州堡)和5監1屯(清水監、萬安監、黑水監、開成監、廣寧監,固原屯)。
民國二年(1913年)廢固原直隸州,改置為固原縣,屬甘肅省涇源道,之後改屬甘肅省平涼專區。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自陝北西征進入固原縣境,在以廟兒掌為中心的地帶,成立了固北縣蘇維埃政府。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固北縣撤銷。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甘肅省在固原、海原、隆德、靜寧、會寧五縣邊界地區設置西吉縣,劃固原的硝河、張易等鄉村歸西吉縣。
民國初年(1912年),廢州改縣,固原縣行政區劃沿用了清時的里堡制,廢除了軍屯牧地的監屯。
民國十八年(1929年)實行區、村制,全縣設6個區,即東區、西區、南區、北區、中區和萬安區。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改區村制為鄉鎮保甲制。全縣設附郭鎮1鎮和大營、張易、硝河、柳營、三營、七營、城陽、草廟、萬安等9鄉。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設區管鄉鎮,先設為5個區,後調為4個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實行新縣制,裁區,劃小鄉鎮,原10個鄉調整為城關、王窪、三營、七營、蒿店、黑城等6鎮和大營、城陽、萬安、大灣、張化、張易、硝河、頭營、李俊、附郭等10鄉。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硝河鄉劃歸西吉縣。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李俊鄉劃歸海原縣;海原縣的楊郎鎮劃歸固原縣。經此調整,全縣共轄7鎮8鄉。後增置4個區管鄉鎮,其中第一區轄城關鎮、附郭鄉、大營鄉,共30保;第二區轄王窪鎮、城陽鄉、萬安鄉共23保;第三區轄蒿店鎮、大灣鄉、張化鄉、張易鄉,共30保;第四區轄楊郎、三營、七營、黑城4鎮,共27保。
1949年8月,固原縣解放。全縣重新調整為1市,12區,79鄉,291村。城關市駐縣城,轄5個街;附郭區駐楊坊,轄11鄉;大營區駐彭堡,轄6鄉;張易區駐張易,轄7鄉;大灣區駐大灣,轄6鄉;王窪區駐王窪,轄7鄉;三營區駐三營,轄6鄉;黑城區駐黑城,轄6鄉;楊郎區駐楊郎,轄6鄉。
1950年1月,大灣區駐地遷至開城,更名為開城區;撤銷附郭、楊郎、黑城3個區,其所轄各鄉分別劃給三營、七營、大營和開城區。其他各區轄鄉也做部分調整。此時,全縣轄1市、9區、5街、71鄉。 城關市及張易、張化、蒿店、王窪4個區所轄的5街26鄉未變動; 城陽區在原有陽窪、上窪、楊坪、海巴、上王、野王等6鄉的基礎上增設了陳坪鄉,共轄7鄉; 開城區轄開城、新莊、大灣、牛營、青石、郭廟、萬崖(自附郭區劃入)和廿里鋪(新增置)等8鄉; 大營區原轄6鄉中,撤銷硝口鄉,保留吳磨、蔣口、彭堡、堡黎、中河5鄉,劃入原附郭區的海坪、瀋河、上營、明庄、大堡、十里及原楊郎區的石羊、頭營鄉,新增置了楊中堡鄉,共轄14鄉; 三營區在原轄6鄉中,撤銷紅城、河南2鄉,保留老三營、新三營、白垧、鐵家溝4鄉,由原楊郎區劃入楊郎、三岔、大白山3鄉,由原黑城區劃入黃鐸堡鄉,新置了楊河鄉,共轄9鄉; 七營區原轄6鄉中,撤銷了北嘴、張堡、磚窯3個鄉,保留雙井、七營、四營3個鄉,由原黑城區劃入黑城、莧麻2鄉,新置馬蓮、南坪2鄉共轄7鄉。4月,將王窪區的店窪鄉改由縣直轄。 1953年1月,城關市改為城關區,所轄5街以原名改為鄉;增置中河、大灣、禮拜寺、孟塬、炭山5個區;店窪鄉劃歸新成立的禮拜寺區。此時,全縣轄15區,鄉由71個調整至125個。
1954年6月,張易區的什字路、官堡、尉灣3鄉劃歸西吉縣。
1955年5月,平涼縣安國區第五鄉的吊川村劃歸固原縣。
1956年5月,將七營鄉秦家灘村12戶劃歸海原縣。11月,撤銷七營、中河、大灣、禮拜寺4個區,七營區並入三營區,中河區並入大營區,禮拜寺區並入張化區,大灣區並入蒿店區;孟塬區更名為草廟區;城關區改為城關鎮,所轄的5個鄉改為居民委員會;10個區所轄的鄉由120個調整為72個。
1957年5月,將張易區中寨鄉的大小刺溝、菜家溝17戶劃歸西吉縣管轄;3月,將城陽區民樂鄉陳坪社209戶劃歸西吉縣;鎮原縣將張峴鄉和平社62戶劃歸固原縣;4月,撤銷大營、開城兩區;大營區的吳磨、石羊2鄉劃歸三營區,十里、張洪、彭堡、西梁、中河5鄉改為縣直屬;開城區的青石鄉劃歸蒿店區,開城、團結、羊坊3鄉改為縣直屬;8月,將蒿店區的什字、勝利2鄉合並為什字鄉;將三營區的黑城、莧麻2鄉合並為黑城鄉。全縣轄8區、1鎮、70鄉,5個居民委員會;10月,人民公社化,撤銷區、鄉建制,組建為政社合一的42個人民公社。兩個月後,調整合並為21個,即城郊、三營、七營、張易、新集、開城、炭山、寨科、河川、羅窪、官廳、雙井、交岔、什字、彭堡、馮庄、孟塬、草廟、古城、城陽公社。
1958年,撤銷甘肅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區,其轄地劃入寧夏回族自治區。寧夏在此設立固原專區,後又改稱固原地區,固原縣屬其管轄,地區行政公署駐故原城內。
1961年5月,撤銷城郊公社,增置西郊、南郊、中河、頭營、楊郎、黑城、彭陽、紅河、溝口、小岔、大灣、蒿店、川口13個公社,全縣轄33個公社。設立三營、彭陽兩個區級辦事處,分管22個公社。三營區辦事處管理三營、頭營、楊郎、黑城、七營、炭山、雙井、寨科8個公社;彭陽區辦事處管理彭陽、古城、新集、川口、慶岔、王窪、羅窪、小岔、馮庄、草廟、孟塬、紅河、城陽、溝口14個公社;其餘西郊、南郊、開城、大灣、什字、彭堡、張易、河川、官廳、蒿店、中河等11個公社屬縣直管。
1963年4月,撤銷兩個區級辦事處,設置三營、王窪、彭陽3個區公所。恢復城關鎮建制;增設紅庄、黃鐸堡兩個公社。三營區轄原三營辦事處管轄的8個公社和新置的黃鐸堡公社共9個公社;彭陽區轄原彭陽辦事處管轄的川口、古城、溝口、新集、紅河、城陽、彭陽7個公社;王窪區轄原彭陽辦事處管轄的其餘7個公社;縣直管的公社增加紅庄公社,共12個。
1973年8月,成立城郊片辦公室,統管原由縣直管的12個公社和城關鎮。
1976年10月,城關鎮劃歸縣直管。
1980年3月,三營區增置高台公社;王窪區增置石岔公社。12月,城郊片該置為城郊區。
1983年1月,什字公社更名為什字路公社;雙井公社更名為甘城公社。10月,劃固原縣彭陽、王窪兩區的15個公社置彭陽縣。同年,公社體制改革,所有公社改設為鄉。
1984年9月增置馬渠、程兒山2鄉。11月,撤銷城郊、三營兩區。
1986年1月,三營鄉改置為三營鎮。至此,全縣共轄城關、三營2鎮和蒿店、什字路、大灣、開城、張易、紅庄、南郊、西郊、中河、彭堡、頭營、楊郎、黃鐸堡、黑城、七營、甘城、炭山、高台、馬渠、寨科、官廳、程兒山、河川等23鄉。
2000年,固原縣轄5個鎮、20個鄉。總人口470741人。
2001年7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固原地區和固原縣,設立地級固原市和原州區。
2003年,將原州區的大灣鄉、蒿店鄉、什字路鎮劃歸涇源縣。
2003年7月25日,原州區原有鄉級行政建制22個(其中建制鄉18個,建制鎮4個),按照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原則及要求,將22個鄉鎮合並為15個鄉鎮(街道),即8鎮6鄉1個街道。 七營鎮、黑城鎮、炭山鄉、官廳鄉、中河鄉、河川鄉行政區劃、政府駐地保持現狀, 彭堡鄉改設為鎮,行政區劃、政府駐地保持現狀。 高台鄉和甘城鄉合並為甘城鄉, 馬渠鄉和寨科鄉合並為寨科鄉, 黃鐸堡鄉和三營鎮合並為三營鎮, 楊郎鄉和頭營鄉合並為頭營鎮, 東郊鄉和西郊鄉合並為清河鎮, 紅庄鄉和張易鄉合並為張易鎮, 南郊鄉和開城鄉合並為開城鎮。 撤銷城關鎮,成立中山街。 2008年06月,將黑城鎮,七營鎮,甘城鄉及炭山鄉的五個村劃給海原縣。至此,原州區下轄6鎮5鄉1街道。
2009年,撤銷中山街道,成立北塬街道,南關街道,新區街道。至此,下轄3街道,6鎮5鄉。
2011年08月,將官廳鄉和清河鎮合並為官廳鎮,將三營西部(原黃鐸堡鄉)和頭營鎮四村成立黃鐸堡鎮。至此,下轄3街道7鎮4鄉。
2014年11月固原市人民政府同意將原州區新區街道辦事處更名為原州區古雁街道辦事處。
Ⅱ 固原彭陽縣分幾個鄉鎮村都是什麼名稱
彭陽縣轄3個鎮、9個鄉:白陽鎮、王窪鎮、古城鎮、新集鄉、城陽鄉、紅河鄉、馮庄鄉、小岔鄉、孟塬鄉、羅窪鄉、交岔鄉、草廟鄉。
Ⅲ 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彭陽縣王窪鎮下轄村委會有哪些
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彭陽縣王窪鎮下轄村委會包括礦區街社區居委會、北窪村委會、李寨村委會、路寨村委會、石岔村委會、山莊村委會、孫陽村委會、鄧岔村委會、李岔村委會、李窪村委會、尚台村委會、花蘆灘村委會、陡溝村委會、王窪村委會、趙溝村委會、姚岔村委會、梁壕村委會、楊寨村委會、團庄村委會、馬掌村委會、崖堡村委會。
Ⅳ 王窪鎮的歷史沿革
彭陽縣得名於彭陽城。秦代置朝那縣,屬北地郡。漢代屬安定郡。北魏神龜元年(518年)廢朝那縣,在陽晉川(今紅河川)置黃石縣(今溝口鄉境內),為長城郡治。正光五年(524年)在茹河川置白池縣(今城陽鄉境內),大業二年(60年)改長城縣為百泉縣,屬平涼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平涼郡為原州。武德八年(625年)百泉縣駐地由陽晉川遷至茹河川(今白陽鎮境內)。宋咸平六年(1033年)在今縣城置彭陽城(相當於縣級軍事設置),屬鎮戎軍。彭陽之名由此始。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置東山縣(今古城鄉境內),屬鎮戎州。元代至元十年(1273年),改東山縣為廣安縣。五年後升廣安縣為廣安州,屬開城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廣安州並入開城縣,屬陝西布政司平涼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廣安州並入開城縣,屬陝西布政司平涼府。成化十年(1474年)在今古城鄉置廣安州。弘治十五年(1502年)廣安州並入固原州。民國二年(1913年),改固原州為固原縣,屬甘肅省涇源道,後又改屬甘肅省平涼專區。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固原,在今縣境北部置固北縣,1938年撤銷。1949年8月解放後至1983年10月,境內隸屬於固原縣。1983年設立彭陽縣,以固原縣東部地區的彭陽、王窪兩個區的15個公社為其行政區域。1983年10月,劃固原縣的彭陽、王窪2區共15個公社設置彭陽縣。當時彭陽區轄彭陽、城陽、紅河、溝口、新集、古城、川口等7個公社;王窪區轄王窪、草廟、孟塬、馮庄、小岔、羅窪、交岔、石岔等8個公社。不久,公社體制改革,各公社改稱鄉。1985年1月,由草廟鄉的何溝、米塬、牛灣、劉塬、王岔5個村組建為劉塬鄉;由彭陽鄉的崾峴、李岔、陽窪、中庄、豐台5個村組建為崾峴鄉。1987年1月,由王窪鄉的北窪、路寨、李寨和城鎮2個居民委員會組建為王窪鎮;將彭陽鄉的彭陽、海巴2村改為姚河村和城鎮的2個居民委員會組建為白陽鎮。全縣轄白陽、王窪2鎮和彭陽、城陽、紅河、溝口、新集、古城、川口、王窪、草廟、孟塬、馮庄、小岔、羅窪、交岔、石岔、劉塬、崾峴等17鄉。(*資料出處:《寧夏現代政區變遷沿革》,馮茂著,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銀川)。2000年,彭陽縣轄3個鎮、16個鄉。總人口230981人,各鄉鎮人口:白陽鎮13821王窪鎮4829古城鎮23049新集鄉17273溝口鄉14714彭陽鄉14460崾峴鄉9694城陽鄉20183紅河鄉21856川口鄉7930王窪鄉11097馮庄鄉9874小岔鄉6950石岔鄉10351孟塬鄉17173羅窪鄉6824交岔鄉5987草廟鄉10300劉塬鄉4616(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五日,彭陽縣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光榮稱號。
Ⅳ 固原幾個區縣
固原有5個區縣;分別是原州區(轄下有三營鎮、頭營鎮、官廳鎮、張易鎮、開城鎮、彭堡鎮、黃鐸堡鎮、寨科鄉、炭山鄉、中河鄉、河川鄉、南關街道、古雁街道、北塬街道);西吉縣(轄下有吉強鎮、興隆鎮、平峰鎮、將台堡鎮、新營鄉、紅耀鄉、田坪鄉、馬建鄉、震湖鄉、興平鄉、西灘鄉、王民鄉、什字鄉、馬蓮鄉、硝河鄉、偏城鄉、沙溝鄉、白崖鄉、火石寨鄉);隆德縣(轄下有城關鎮、沙塘鎮、聯財鎮、陳靳鄉、好水鄉、觀庄鄉、楊河鄉、神林鄉、張程鄉、鳳嶺鄉、山河鄉、溫堡鄉、奠安鄉)、涇源縣(轄下有香水鎮、涇河源鎮、六盤山鎮、黃花鄉、大灣鄉、興盛鄉、新民鄉)和彭陽縣(轄下有白陽鎮、王窪鎮、古城鎮、紅河鎮、新集鄉、城陽鄉、馮庄鄉、小岔鄉、孟塬鄉、羅窪鄉、交岔鄉、草廟鄉)。
Ⅵ 彭陽的變化300字作文彭陽有哪些變化
考古發現,境內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嶺兒、劉河遺址及其層位的打制石器和動物化石,都說明遠在3萬年前,原始人類就在境內繁衍生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境內先民已大量從事畜牧和農業生產。境內曾是伏羲、女媧等人文始祖活動過的地方。[11]
禹鑄「九鼎」分天下為九州,彭陽境屬雍州,世居戎狄部落。[11]
彭陽境內居鬼方、羌方等族落。據《周易》記載:「高宗伐鬼方,三年而克之。」高宗妻婦好統兵攻羌方。《竹書紀年》載:「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歷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周易》又記,殷商後期,「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國」,說明當地人口增加,經濟和軍事實力已經十分強大。[11]
《史記·周本紀》裴駰集解引《汲冢紀年》載:「自武王滅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據《漢書》記載:「安定山谷之間,昆戎舊壤」,戎族的最大一支——昆戎(即犬戎)就生活在彭陽及附近地區。西周時稱固原一帶為大原之域,至周穆王時,戎狄不貢,發兵西征犬戎,俘五王,遷戎於大原。周夷王時,命虢公率六師伐大原之戎,至於俞泉,獲馬千匹。周宣王五年(前823)獫狁攻周到涇水北岸,尹吉甫反攻到大原,有兮甲盤銘文記其事。《史記·周本紀》載:「宣王既亡南國之師,乃料民於大原。」就是在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在當地調查民數。[11]
《史記·匈奴列傳》載:周平王末年「岐、梁山、涇、漆之北有義渠、大荔、烏氏、朐衍之戎」,彭陽境內屬義渠戎居住范圍。當時地處關中的秦國,自「平王東遷,以岐西地賜秦後,秦地愈大,秦乘勢勵精圖治。」霸西戎,兼並弱小諸侯,僅秦穆公三十年(前623),用由余計攻戎王,「兼國十二,開地千里。」居住於「。
秦厲公三十三年(前444),秦攻義渠,並俘獲義渠戎王。秦惠文王更元五年(前320)攻義渠,取郁郅(今甘肅慶陽),更元十一年(前314)再攻義渠,得二十五城,滅烏氏戎,置烏氏縣(今涇源縣境),此後秦惠文王欲伐楚,曾投文詛楚於朝那湫(今彭陽古城鎮境內)。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宣太後誘殺義渠戎王,秦滅義渠國,於其地設北地郡,以今彭陽境內的朝那邑為中心置朝那縣(今古城鎮),縣境長城遺跡即為朝那縣北緣。[11]
秦滅六國後,廢分封諸侯之制,分全國為36郡,朝那縣屬北地郡。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始皇巡視北地、隴西途經朝那。始皇三十三年(前215)使將軍蒙恬發兵30萬北擊匈奴,疆域北擴,朝那縣相對處於內地,為當地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烏氏倮畜牧,及重斥賣。求奇繒物,間獻遺戎王。戎王十倍其償,與之畜,畜至用谷量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時於列臣朝請。」據文獻中零散史料印證,今縣境新集鄉剡堡(焉氏塞)和城陽鄉吳堡(烏氏堡)均與烏氏倮有關。[11]
西漢初,地方建置仍沿襲郡縣制,郡有郡守、都尉等職,朝那縣為北地郡都尉的分治所。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冬,匈奴老上單於14萬騎入朝那蕭關,殺北地郡都尉,虜掠月余而去。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析北地郡置安定郡,治高平(今原州區),上隸涼州刺史部,領高平、朝那、烏氏等21縣。元鼎五年(前112),武帝「湫淵祠朝那」,史學家司馬遷隨駕記勝,漢武帝在位曾先後6次北巡安定,往經朝那。西漢末年,王莽篡漢,改國號為新,變更大部分地名和官名,然朝那縣依舊。[11]
中國設十二刺史部(州)和一個司隸州,朝那縣仍屬涼州安定郡。漢安帝永初五年(111),由於北方羌族起義,下詔安定等三郡內徙,烏氏、涇陽、朝那等屬縣及漢族百姓隨安定郡遷至美陽(今陝西武功縣境)。順帝永建四年(129),詔內遷三郡還舊土,「使謁者郭璜促徙者各歸舊縣,繕城郭,置候驛。」並省涇陽入朝那縣,縣域范圍擴至平涼西北。永和六年(141)東西羌會合,勢力大盛,又徙安定郡於扶風(今陝西新平縣境)。獻帝初平元年(190),因分安定、扶風兩郡置新平郡,朝那縣隨郡遷還。
曹魏恢復《禹貢》九州建置,朝那縣屬雍州安定郡(治臨涇)。此時因高平縣(今原州區)處在曹魏政權和羌胡的分界線上,廢高平縣入朝那縣。安定郡的管轄區域也大為縮減,只有高平以南的朝那等6縣。[11]
晉分全國「凡十九州,郡國一百七十三」,朝那縣仍屬雍州安定郡。西晉時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向南遷移,當地除原有漢、氐、羌族以外,還有匈奴、鮮卑、休屠、白狄、黃石等族,史書所稱的「平涼雜胡」就是指朝那縣境內的各少數民族。東晉十六國時,朝那縣境先後屬前趙、後趙、前秦、後秦、夏五個少數民族政權。前趙時,朝那縣屬雍州安定郡和後置的隴東郡(治涇陽,今平涼安定國鎮境),並在高平(今原州區)置朔州牧。後趙沿襲前趙建置。前秦苻堅永興二年(358)在原朝那縣境陽晉川置平涼郡,郡治在今新集鄉境,以當地居住的休屠族首領金熙為第一任太守。後秦時,平涼郡屬北雍州「嶺北五郡」之一。赫連夏時不置郡縣,唯以城為主。縣境平涼城(今新集鄉境)屬梁州。夏勝光元年(428),赫連定即位於平涼城,作臨時國都近三年時間。勝光二年(429)於「姚秦時之黃石固(今紅河鄉境)置長城護軍」。[11]
城市建設
城市建設
北魏、西魏、北周先後統轄今縣境。北魏太武帝於神麚三年(430)率軍親征平涼城(今新集鄉境),城陷,夏帝赫連定奔上邽(今甘肅天水市),平涼城歸魏。神□四年(431),魏遷縣境平涼郡治於陰槃(今甘肅平涼市東)。延和三年(434)魏殺縣境休屠族首領金崖,休屠族人立金崖從弟金當川為首領,起兵反魏。太延二年(436),魏置高平鎮(今原州區),轄縣境戰國秦長城以北地區,長城以南屬涇州隴東郡朝那縣。正光五年(524)改高平鎮置原州,轄高平、長城二郡。長城郡領黃石、白池二縣,郡治駐黃石縣,即赫連夏置長城護軍故址---黃石固(今紅河鄉友聯村古城址)。黃石縣為原朝那縣轄境,白池縣(縣治待考)為原高平鎮轄境,仍以今縣境長城為界,朝那縣廢。西魏初沿北魏建置,廢帝二年(553)改黃石縣為長城縣。北周時置原州總管府,領平高(今原州區)、長城二郡。武帝建德元年(572)在陽晉川平涼城(今新集鄉境)置平涼縣,屬長城郡,白池縣廢。[11]
隋初改南北朝時期的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制。文帝開皇二年(582),整頓州縣,罷長城郡,長城、平涼二縣直屬原州。煬帝大業二年(606)改長城縣為百泉縣。大業三年(607)省並州縣,廢州復郡,改原州為平涼郡(今原州區),縣境范圍分屬平涼郡的平涼縣、百泉縣和安定郡(治甘肅涇川北)的湫谷縣(治甘肅鎮原縣)。湫谷縣只轄今縣境的一小部分(約為孟塬、馮庄、小岔等地)。[11]
唐初分全國為十道,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改為十五道,地方建置為州、縣兩級。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隋平涼郡為原州(今原州區),屬關內道,轄今縣境平涼、百泉二縣。武德八年(625)百泉縣城由陽晉川(紅河鄉境)遷至茹河川(今縣城附近)。唐太宗貞觀十年(636)在百泉縣設置了兵部直轄的彭陽折沖都尉府。唐玄宗開元五年(717)將原置於陽晉川(今新集鄉境)的平涼縣治移至涇河南的古塞城(今平涼安國鎮境)。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吐蕃入大震關,陷原州,縣境百泉縣大部分地方陷於吐蕃。唐宣宗大中三年(849)收復關隴,原州歸治平高(今原州區),百泉縣復。唐未黃巢起義後,吐蕃又乘機入寇,百泉縣再陷吐蕃被廢棄。[11]
五代時彭陽境內大部一直被吐蕃占據,只有今縣境東北一小部分區域(也就是隋時湫谷縣的轄境范圍)屬北方各割據政權。即先後屬岐(李茂貞的割據政權)、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的轄地。[11]
宋初因高平、百泉、平涼「三縣落蕃」,縣境仍只有原五代各政權的轄境范圍屬北宋秦鳳路原州(治今甘肅鎮原縣)。直到宋太宗至道元年(995)才收復故原州失地。至道三年(997)設鎮戎軍(今原州區),與原州同屬秦鳳路,慶歷元年分置涇原路後,又同屬涇原路。鎮戎軍轄今縣境一縣二寨,即彭陽縣(今縣城)、東山寨(今古城鎮)、乾興寨(今王窪鎮梁壕古城址),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改彭陽縣為彭陽城。原州轄今縣境三寨,即靖安寨(今小岔鄉耳城)、平安寨(今城陽鄉轉灣)、綏寧寨(今孟塬鄉蘇喇城)。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部署邊防,將涇原路擴編為十一將,其中第四將駐綏寧寨,第六將駐彭陽城。
金初沿襲遼制,盡升軍為州,或升城、堡、寨、鎮為縣。升鎮戎軍為鎮戎州,隸鳳翔路,轄今縣境東山縣(宋東山寨升)領彭陽、乾興二堡。原州改屬慶原路,仍轄今縣境三寨(靖安、綏寧、平安寨)。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蒙古成吉思汗破德順州(今隆德縣境),避署於六盤山,縣境屬蒙古政權管轄范圍。[11]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七年(1270)省並州縣,撤銷縣境東山縣建置,直屬鎮原州(今甘肅鎮原縣)。至元九年(1272)封皇子忙哥刺為安西王,設立王相府於開成(今原州區開城鎮),徙民屯耕。至元十年(1273),在開成府設開成路,於金東山縣舊址置廣安縣(今古城鎮),至元十五年(1278)升廣安縣為廣安州。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降開成路為開成州。[11]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又降開成州為開成縣,撤銷廣安州並於開成縣,隸屬陝西布政司關西道平涼府。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升開成縣為固原州,並移治原州故址(今原州區),縣境屬固原州轄地。明代彭陽縣境曾為官營畜牧業基地,設靈武監(後改清平監)駐今彭陽縣城,領清平、萬安(今環縣車道鄉境)二苑,隸屬陝西苑馬寺。[11]
清初建置基本沿襲明制,地方行政機構分省、道、府、縣四級。康熙四年(1665),固原州上隸的平涼府改屬甘肅行省,固原州轄今縣境東昌里,永豐里,清平里和萬安里。同治十二年(1873),固原州升為甘肅省直隸州,轄縣境興上里、興下里、東昌里、永豐里及清平監和萬安監。[11]
民國初年,改固原直隸州為固原縣,屬甘肅省涇源道,縣以下建置基本沿襲清制。民國十八年(1929)實行區村制,縣境屬固原縣東區、萬安區和南區一部分。民國二十三年(1934),實行鄉鎮保甲制,縣境有城陽、草廟、萬安三鄉。民國二十九年(1940)縣境設王窪鎮、城陽鄉、萬安鄉、張化鄉。民國三十四年(1945)重設區制,縣境屬第二區和第三區。[11]
1949年8月,彭陽全境解放,仍為固原縣管轄范圍。後歷經區、鄉等建置更換。
1962年,在彭陽村成立彭陽人民公社。
1963年,在縣境設立彭陽、王窪兩區,轄14個人民公社。
1965年,改為太平公社彭陽大隊。
1983年7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劃固原縣東部彭陽、王窪兩區成立彭陽縣。[11]
1985年1月,劃草廟鄉的何溝、米塬、劉塬、牛灣、王岔5個村新設劉塬鄉;3月劃彭陽鄉的崾峴、李岔、龐陽窪、中庄、豐台5個村和草廟鄉玉窪村、城陽鄉白岔村新設崾峴鄉。同年12月增設白陽、王窪2鎮。析王窪鄉北窪、路寨、李寨3個行政村歸王窪鎮管轄。同時,將羅窪鄉原60個村民小組合並為31個;城陽鄉將原125個村民小組合並為103個。
1986年6月,將彭陽鄉的彭陽、海巴2個村合並更名為姚河村,以所屬劉溝、趙窪、鄭溝、姚河、嶺兒、河對面、小河口7個村民小組,歸白陽鎮管轄。同時,將原彭陽村的斬刀山、劉河、楊樹峁3個村民小組,分別劃入彭陽鄉的南山、任灣、余溝3個村管轄;將馮庄鄉雅石溝村窯庄村民小組的石堡梁劃歸王窪鄉王窪村管轄;包山、南梁2個村民小組,分別劃歸草廟鄉的崾峴、包山2個村管轄;石岔鄉由李窪村分設李岔村。李岔村轄李岔、前台、墩底、廟峁4個村民小組;李窪政村轄李窪、馱水溝、唐川、王堡、陽窪5個村民小組。
1988年9月,在境外中寧縣大戰場設立馬家梁鄉,轄白崗、七敦、馬家梁、彭建、沙溝5個行政村。
1993年6月,為設立寶中鐵路彭陽火車站,固原行政公署決定將固原縣開成鄉五里山村劃歸彭陽縣古城鄉管轄。
1997年5月,根據區人民政府的批復,撤消古城鄉,設置古城鎮,撤鄉設鎮後,其行政區劃不變。
2000年1月,彭陽縣移民吊庄馬家梁鄉整體移交中寧縣管轄。
2002年3月,縣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白陽鎮鄭河街社區。全縣為19個鄉鎮156個行政村831個村民小組4個社區。
2003年8月,區劃調整後,全縣轄9鄉3鎮156個行政村831個村民小組4個社區。[12]
2014年,自治區政府(寧政函[2014]98號)批復同意彭陽縣撤銷紅河鄉,設立紅河鎮。
Ⅶ 雲南省富寧縣各鄉鎮派出所電話是多少
你可以直接在富寧縣當地打110電話!
然後咨詢110
他們都知道各鄉鎮派出所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