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多少度溫度是怎麼算的
❶ 地球的溫度(地熱)
火山噴發、溫泉湧出等自然現象,表明地球內部儲存有很大的熱能,可以說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熱庫。
1.地球溫度的分布
從地面向地下深處,地熱增溫的現象隨著深度的改變是不均勻的。地面以下溫度變化的特徵可分為以下幾種。
變溫層(外溫層)該層溫度主要受太陽光輻射熱的影響,其溫度隨季節、晝夜變化而變化。日變化造成的影響深度較小,一般僅1~1.5m,年變化的影響范圍可達地下20~30m。
常溫層 該層地溫與該地區的年平均溫度大致相當,常年基本保持不變,深度大約為20~40m。一般在中緯度地區較深,在兩極和赤道地區較淺;在內陸地區較深,在濱海地區較淺。
增溫層 在常溫層以下,地下溫度開始隨深度增大而逐漸增加。大陸地區常溫層以下至約30km深處,大致每深30m,增溫1℃。大洋底至約15km深處,大致每深15m增溫1℃。
通常將深度每增加100m時所增加的溫度稱地溫梯度,單位為℃/100m。地球的平均地溫梯度為3℃/100m。由於各地岩石的密度、熱導率、離熱源的距離及所處的地質構造條件不同,地溫梯度也不盡相同。如我國華北平原為2~3℃/100m,大慶油田可達5℃/100m,某些地熱異常區的地熱隨深度增加很快,如西藏羊八井地熱田,據鑽孔資料在離地表65m深處溫度可達165℃。
地溫梯度是據淺層地殼實測值計算的平均值,並不適於推算整個地球內部的溫度變化。如果按地溫梯度平均值3℃/100m 計算,至地殼底部(平均深33km)溫度將達900 ℃以上。深度為100km的地幔上部溫度將高達3000℃。該溫度足以使該深度岩石全部熔融,但地震波的特徵已經確認,該深度的岩石仍為固態。在地下深處,由於受到壓力和密度增大等因素的影響,隨著深度的增加,地內溫度趨於均勻化,地溫梯度逐漸降低。據地球物理數據及固體物理學理論推測:在地下30km深度(地殼底部)地溫大約為400~1000℃;300km深度約為1800~3000℃;2885km深度(地幔與地核邊界)溫度為2850~4000 ℃,地心的溫度估計在4000~6000 ℃(圖1-14)。
圖1-14 地內溫度變化曲線
(據B.古登堡,1951及E.A.柳比莫娃,1958)
2.地熱流的基本特徵
地球內部的熱可以通過熱傳導、熱輻射、物質運動(地下熱泉、火山活動、岩漿活動及地幔對流)等幾種方式傳導到地球表面。
大陸熱流 大陸熱流一部分來自地殼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另一部分來自深部地幔。地質學家推測,上升的熱對流柱位於盆地和年輕山脈之下,這里有熱異常,地殼比較薄,發生頻繁的火山活動及地震等釋放能量的構造運動。通常古老的穩定區熱流密度低,年輕的活動區熱流密度高。
洋底熱流 洋底熱流密度也和大陸一樣,與地質特徵關系密切。在近5Ma年內形成的大洋中脊熱流密度最高,大於50~100 Ma年齡的海底洋盆熱流密度。洋底熱流密度隨年齡增加而減少,說明海底岩石圈的冷卻過程。
地表熱能量大的地區(通常表現為熱泉)或地熱增溫率明顯大於平均地熱增溫率(3℃/100m)的地區稱地熱異常區,若能引出可供發電以及工農業和生活用的熱水,就成為人類可以利用的能源。據估計,目前能開采利用的(地下3km以內的)地熱,約相當於2.9×1012t煤炭所產生的熱能。因而利用地熱問題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目前我國已在西藏羊八井、廣東豐順等地利用地熱能建立了發電站。
❷ 地球的「體溫」是多少
人們常說,太陽帶給我們光明和溫暖。地球上的光明固然歸功於太陽,但地球上的溫暖卻不都是由太陽那裡得到的。地球和人一樣,也有自己的「體溫」。
我們都知道,由於陽光的照射,地表溫度會隨晝夜和季節而發生變化,從而使地球表面和表層受到影響。但是,在地球深處,太陽熱量所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小,以至消失。實驗證明,太陽的照射只能影響地下十幾米以內的溫度,這部分地層叫做變溫層。十幾米以下的地層不再隨晝夜和季節而變化,被稱做恆溫層。
那麼,如果我們再往地層深處去,溫度又會怎樣呢?是不是還會繼續保持恆溫呢?
從很深的礦井和鑽孔得到的資料表明,地球深處的溫度是隨著深度而增高的。從地殼深處冒出的溫泉,水溫可高達網路;而從地幔噴出的岩漿,溫度則高達千度。我們把每深入地下100米,地溫增加多少度,即溫度隨深度而增加的變化速度叫做「地溫梯度」。
如果按照這個增溫速度推算,地下100公里深處的溫度將是3000℃,1000公里深處將是3萬度,地心的溫度則會高達20萬度。地球如果真有這樣的高溫是不堪設想的。因為那樣的高溫條件,地球將不再是固體球,而會被汽化。多數人認為,地球內部溫度最高不超過4000℃。還有人指出,地心溫度必須小於8000℃,因為若超過這個溫度,無論壓力情況如何,地核的鐵都會變成氣體狀態。所以,前面所列舉的地溫梯度的數值,只適用於一定深度。隨著深度的增加,地溫梯度值會不斷減小。
至於地球內部的熱能從何而來,對於這個問題,目前尚有爭議。但一般認為可能來源於三個方面:第一,在地球形成過程中,由於塵埃和隕石物質積聚,位能(即勢能)轉化為熱能而保存至今。第二,在地球分層過程中,由於較重元素如鐵,不斷滲入地心,重力位能轉變為熱能,而保存下來。第三,地球內部有鐳、鈾、釷等放射性元素,會在緩慢蛻變過程中釋放熱能,為地球不斷補充「體溫」。不管哪種意見,都認為地球靠它自身可以產生熱能。
有人計算過,地球自身每年散出的熱量,相當於燃燒370億噸煤的熱量,這個數字是目前世界產煤量的12倍。還有人估計,在地下10公里深的范圍內蘊藏著300×1027卡熱量,相當於目前世界年產煤所含熱量的2000倍。
地球蘊藏著這么多的熱量,如果用它發電、取暖,造福人類,豈不是天大的好事!這的確是很誘人的課題,目前很多國家已把開發地熱能列入日程。
❸ 地球中心溫度有多高是如何測量出來的呢
地心溫度6600℃,但並不是測量出來的,而是通過已發現的事實和一些實驗合理推測出來的。地球不可入,至今也未能很好地驗證關於地心的推測是否正確。從地球內到外依次分為地核,地幔,和地殼三層。從地核最外層到地球中心約三千二百千米,所以地表感覺不明顯,熱量被保留在地球內部。
但很遺憾,這種推測目前並沒有得到驗證。科學家們曾寄希望於從火山口投入探測器,讓它逐漸沉入地心,但分析後發現,那需要花費數千年。也有渴望通過觀測穿透地球的中微子來間接觀測地球,但目前似乎也還沒有取得大的進展。
❹ 怎樣計算地球的溫度
在1億年前,地球上的溫度是多少?可沒有那時候的任何氣象資料,何以知道地球上的溫度?但這個問題又十分重要,因為地球上的年平均溫度會影響到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發展。
解決這個難題的是美國化學家比奇萊森和尤里,他們是從研究同位素著手的。我們知道自然界的許多元素都有若干個同位素,這些同位素的化學性質一樣,但是原子量稍有差異。例如,氧氣由兩種同位氧16和氧18混合而成,氧16是最常見的氧,它佔了氧氣成分的絕大部分,氧18很稀少。這兩種同位素與其他元素發生氧化反應生成化合物時,它們各自在化合物中的比率會隨溫度的變化而不同。比奇萊森和尤里深入研究了這種現象,提出只要把生物化石中的氧16和氧18的比率測出來,就可以知道那種生物活著的時候,地球上的溫度是多少。
用他們發明的這種「體溫計」對地球歷史上不同發展階段的溫度進行測量,結果得到在1億年前地球海洋的平均溫度為21℃左右;1000萬年之後(距今9000萬年),它緩慢下降到16℃;再過1000萬年(距今8000萬年),海洋的平均溫度再上升到21℃;此後,海洋溫度又逐步下降,在3000萬年前約為7℃,到2000萬年竟下降到6℃。地球溫度的這些變化,足以造成恐龍滅絕以及哺乳動物大量出現。
❺ 地球的表面溫度是多少
地球上極端最高、最低氣溫相差157.3℃,但假如在同一地點,年溫差最大僅70℃左右,日溫差最大僅30℃左右。在月球上,朝向太陽的一面,溫度會很快上升到140℃以上;背向太陽的一面,溫度又很快下降到零下140℃以下,溫差近300℃,是地球日溫差的近10倍。地球與月球距離太陽幾乎一樣,單位面積上接受太陽的熱能也幾乎一樣,為什麼溫差會如此不一樣呢?歸根到底是因為地球有廣闊的大海和厚厚的大氣的緣故。
❻ 地球的平均溫度是多少
平均表面溫度:華氏287 K(攝氏14 ℃)
最大表面溫度:華氏331 K(攝氏57.7 ℃)
最小表面溫度:華氏184 K(攝氏-89.2 ℃)
❼ 地球陸地平均溫度為多少攝氏度
如果地球表面反射陽光比例是0.9,地表溫度約是-230攝氏度。地球表面對陽光的平均反射率約30%,這些被地球大氣、海洋和陸地吸收的70%陽光能使得地球形成平均氣溫為15攝氏度。如果地球反射陽光比例達90%,而且假如地球自身不產生熱量,那麼地球的平均溫度將是-230攝氏度。地球反射陽光比例達90%,就是說僅10%太陽光能被地球吸收,這樣從絕對零度來核算:X/(273+15)=10/70,X=42.6K,也即-273+42.6=-230.4攝氏度。
❽ 地球的溫度是怎麼產生
地球的表面若是均勻一致的,則氣候具有帶狀分布的特點。實際上地球的表面錯綜復雜,海洋、陸地和各種各樣的地理地形,這種不同性質的下墊面與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之間相互作用,便產生了極其復雜的氣候情況。所以,地理條件是復雜氣候形成的主要原因。
地理條件對氣候形成的影響表現在緯度、海陸分布、地形和洋流上。緯度是影響氣候的原因,太陽輻射的分布完全取決於緯度,而大氣中的熱能又是來自太陽輻射,故溫度隨緯度具有帶狀分布的特點。一般是緯度越低,氣溫越高;緯度高,氣溫低。是造成世界各地氣溫不同的主要原因。
海陸分布改動了氣溫文降水分布。由於陸地沒有海水的熱容量大,所以陸地的升溫文降溫都比海洋快,這就造成了陸地溫度改動急驟,海洋溫度改動緩慢。在海洋或近海的當地,氣候特點是冬暖夏涼,氣溫的日改動和年改動較小,降水分配也比較均勻;而內陸地區溫度變化懸殊,冬天冷,夏天熱,干濕季也比較清楚。
中國西北乾旱地區的山麓平地,一般都是荒漠或半荒漠景觀。但是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降水逐漸增加,而地面蒸發和植物葉面蒸騰總和的蒸散量則因為氣溫降低、濕度增大而逐漸減小,因此氣侯逐漸濕潤,植被景觀也不斷發生變化。
天山北坡山麓的通古特荒漠年雨量大約只有150毫米,海拔654米的烏魯木齊市年雨量為247毫米,只能生長草類。當然也有草原土質的原因,烏魯木齊市區馬路兩旁筆直的參天白楊,就是依靠人工定期灌溉生長的。再向海拔高處,樹木開始出現了,以後越來越多,大約在1800米高度上已是成片森林,到了2200米高度以上,夏季月平均溫度低於10℃,因溫度過低森林帶重又過渡到草原帶。祁連山北坡、阿爾泰山西南坡、賀蘭山兩坡均有這種情況,只不過樹種和林帶高度、寬度有所不同。如果山頂高度低於森林線下界高度,或者因氣候乾旱,森林可能出現的高度上最熱月氣溫低於10℃,那麼森林帶就不會出現。因而乾旱地區的低山上沒有森林,而天山南坡、昆侖山北坡等也沒有森林。
❾ 地球的溫度是多少
地球的平均溫度是15℃左右,地球表面的氣溫受到太陽輻射的影響,全球地表平均氣溫約15℃左右。而在不見陽光的地下深處,溫度則主要受地熱的影響,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在地球中心處的地核溫度更高達6000℃以上,比太陽光球表面溫度更高。地球表面最熱的地方出現在巴士拉,最高氣溫為58.8℃。地球北半球的「冷極」在東西伯利亞山地的奧伊米亞康,1961年1月的最低溫度是-71℃。世界的「冷極」在南極大陸,1967年初,俄羅斯人在東方站曾經記錄到-89.2℃的最低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