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力汽車圖片要多少錢
1. 抗美援朝時,美軍一個師兵力就超2萬人,那我們每個軍有多少人
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40軍與韓國軍隊在溫井等地交戰,打響了抗美援朝的第一槍,也掀開了這場為期兩年零九個月的大戰。
戰爭中,我軍先後有27個步兵軍入朝參戰,兵力最多時有19個軍同時在戰場;美軍先後有9個師入朝參戰,另有韓軍全部及英法等15個國家派出的規模不等的軍隊。
甚至唯一一支按照蘇軍標准換裝的16軍,在很多技術裝備上也是不如美軍步兵師的。
這還沒有談美軍的空中優勢及補給優勢,因此在實際作戰中,我軍往往會動用相對多的兵力圍殲美軍的營以下部隊。這種「零敲牛皮糖」式的戰斗積少成多,戰果也是非常可觀的。
2. 二戰軍用卡車的問題
我到別的地方復制給你!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凡爾登戰役中法國將大量汽車用於運送部隊和物資之後,世界各個主要軍事強國的軍隊相繼進入摩托化時代。沙皇俄國是比較落後的歐洲國家,俄國沒有自己的汽車工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汽車最多的時候也不過6000輛,基本都是國外的型號。蘇聯建立後,蘇共為了建立起強大的工業體系,從20年代末期開始從美國大量引進現代化的工廠和技術設備管理經驗等,在美國汽車工業的援建下,蘇聯迅速建立起強大的汽車工業。到1940年蘇聯汽車工業產量達到了14.54萬輛,其中載重汽車13.6萬輛,拖拉機年產量達到3.16萬台(按實體計算)。
1941年6月,蘇軍共537.3萬人,裝備汽車273000輛,其中載重汽車257800輛,小汽車14800輛。另有牽引車(履帶拖拉機)42000輛。蘇聯另有民用汽車82萬輛,其中載重汽車70萬輛。
蘇軍1941年6月部署在西部邊境軍區的兵力為170個師2個旅,268萬人,在西部邊境軍區的汽車共14.93萬輛。另外的汽車部署是內地軍區5.97萬輛,後貝加爾和遠東軍區6.36萬輛。
德軍入侵蘇聯動用了153個師,460萬人,裝備各種汽車60萬輛,馬匹62.5萬匹。德國由於是進攻的一方,所以需要更多的車輛來保障遂行運輸任務,不過德國裝備的汽車種類繁多,還包括大量的繳獲歐洲各國的車輛,車輛的標准化根本無從談起,也給德國的技術和維修保障帶來很大的麻煩,其利用率不見得很高。
1941年6月戰爭爆發時,蘇軍擁有的25.78萬輛載重汽車中,車型如下:
嘎斯-3AA 15.11萬輛
吉斯-5 10.04萬輛
雅-6 1.6萬輛
其他型號 0.9萬輛。
蘇軍戰前主要車型就前兩種,用於師以下牽引重武器、運輸和陸軍軍以上的物資運輸。戰爭中生產的其他也大多是這兩種或者改型。雖然蘇軍汽車數量少於德軍,但是種類簡單,維修技術保障和備件供應也簡單方便。
1941年6月22日後八天內,蘇聯動員530萬人入伍,動員汽車23.4萬輛,拖拉機3.15萬輛。隨後又數次從國民經濟的民用汽車中抽調汽車和司機入伍。戰爭爆發後,蘇聯國民經濟方面的的汽車數量減少了一半,而且其中僅有26%處於良好狀態。
1941年8月1日,蘇軍利用原有的軍用汽車部隊和動員的民用汽車,組建了120個汽車部隊和兵團,但由於損失嚴重,在戰爭的前兩個月里,蘇軍汽車總數不僅沒有增加.反而有所減少。
1941年8月21日,汽車總數為271400輛,而戰前為272600輛,減少1200輛。汽車運輸部隊僅有25000輛汽車.按編制尚缺20300輛。為此,1941年9月,國防委員會又從全國兩萬多個汽車運輸企業中,動員3萬輛汽車和3萬名司機,以充實軍隊的汽車運輸部隊。由於運輸汽車數量嚴重不足,有的集團軍甚至將摩托化師改編成步兵師,以便把節省下來的汽車組建汽車運輸營。
為了克服困難.蘇軍後勤部長建議組建馬車輜重隊,開展畜力運輸,以補汽車運輸之不足。1941年12月24日,國防委員會決定建立76個畜力運輸營(每營有250輛雙套馬車或雪橇),其中有19個營作為總部的預備隊。其餘的則分配結方面軍使用.為了實現1941年冬天的輜重換季,蘇軍後勤採取策急措施,廣泛動員工業企業趕制出28萬架雪橇。於1941年12月底巳將全部馬車換為雪橇。在北方還組建了鹿力運輸隊。蘇軍步兵師以下的物資運輸和團以下武器牽引基本都是靠馬匹,按照1941年編制的步兵師擁有馬匹3039匹,馬車載重量352噸。
隨著戰爭的發展,1942年11月,蘇軍擁有載重汽車29.5萬輛;1943年7月,蘇軍擁有載重汽車29.6萬輛。1942年蘇聯載重汽車產量為3.09萬輛,拖拉機0.35萬輛;1943年蘇聯載重汽車產量為4.55萬輛,拖拉機0.1萬輛。
戰爭開始後,蘇軍各方面軍不僅物資損失嚴重,而且武器裝備和技術器材配備不足,缺額很大,特別是普遍缺乏汽車.到1942年8月21口,蘇軍汽車運輸部隊總共只有2.5萬輛汽車,按編制尚缺2萬輛,佔44%。
蘇軍1943年開始轉入進攻以後,部隊行動快,戰場的調動運輸和物資運輸主要靠汽車。因此,迫切需要提高後勤的機動能力。蘇軍後勤的汽車部、分隊有了大量增加,補充了大批國產汽車和美國提供的汽車,組建了數千個汽車團、營.每個方面軍一般有3—6個獨立汽車營,集團軍有1—2個。
到1943年末,方面軍和集團軍的汽車增加到59700輛,比年初多70%。全軍汽車達到496000輛,比戰爭初期多82%。汽車質量明顯提高,補充的新車越來越多。第二階段補充了28300台新車,比第一階段多5.7倍。
蘇軍的汽車數量不僅僅大大增加,汽車運輸效率也明顯提高。在莫斯科會戰內,蘇軍每月每台車的行車里程僅700公里,每晝夜不到25公里,運量僅5.2噸。到1943年,每月行車里程達到2500公里,比莫斯科會戰時多2.6倍,晝夜運量多18倍,達到100噸。1943年,蘇軍總部後勤和戰役後勤的汽車部隊共運送了2523萬噸各種物資。
蘇軍成立總汽車管理部以後,擁有161個修理機構,總修理能力為每月中修29800輛汽車。1943年底,汽車修理機構增加到300多個,總修理能力達到每月中修45800輛汽車,比年初提高54%。戰爭第二階段,全軍汽車修理量比戰爭第一階段增加了80%。
隨著蘇軍坦克機械化部隊數量的不斷增加,伴隨坦克機械化部隊作戰的輔助車輛也大量增加,蘇軍增編了運輸油車。
二戰戰爭結束時,蘇軍統帥部獨立汽車部、分隊總人數上升為164700人,車輛達到78700輛。
戰爭期間,蘇聯後方為蘇軍培訓了40多萬名司機。(《衛國戰爭期間蘇聯的後方》)
由於戰時汽車生產銳減,蘇聯戰爭期間主要靠進口汽車(《蘇聯的基本建設》第210頁)。蘇聯戰爭中運送軍用物資的汽車運力達6.25億噸次,使用汽車1.27億輛次。
二戰中,蘇軍汽車修理部門一共中修大修汽車200萬台次,在1942年底之前,蘇軍汽車修理體系還沒有建立,原裝備的汽車和動員的汽車大量損毀,蘇軍非常缺乏汽車。後來美援汽車來到,這些車不僅新,而且性能比蘇聯生產的要好,使得蘇軍機動性和後勤能力大為提高。據西方估計,這些盟國援助的汽車能夠讓蘇軍的大約60個師的統帥部預備隊可以從一個戰區迅速調到另一個戰區,極大的節省了戰場有效總兵力,對各個戰役的勝利起到了至關緊要的作用。
1945年蘇聯汽車年產量7.47萬輛,其中載重汽車6.86萬輛,拖拉機生產0.77萬輛,大大低於戰前的1940年的產量。直到40年代末期,蘇聯的汽車產量才趕上戰前1940年(《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史》第6卷)
蘇聯的戰時汽車生產。吉斯-5在1941年秋天短時間停產,工廠轉移Ulianovsk,該廠戰爭期間生產了6500輛。1942年莫斯科汽車廠恢復生產,在戰爭期間生產了83000輛。1943-1944年間該車依舊是蘇軍主要運輸汽車。吉斯-5車型在1933年-1948年間共生產532311輛。嘎斯在戰爭期間的數量無從得知,不過生產該車的工廠從1943年1月1日起開始生產SU-76/76M型76毫米自行火炮,其發動機系統用的就是2台嘎斯汽車發動機並聯,這些自行火炮共生產了14292多輛,由於生產履帶車輛,估計致使戰爭期間汽車產能不足。
戰爭中蘇聯總的汽車數量,按總流量計:1941年6月蘇軍擁有各種汽車牽引車特種車等共27萬輛,同時蘇聯民用汽車82萬輛,其中運輸車70萬輛。整個二戰期間蘇聯生產汽車約20萬輛,得到的盟國援助汽車約47萬輛。
蘇軍自身的汽車在戰爭初期大量損失,在1943年12月之前,也損失了大量的動員後進入軍隊的民用車輛。綜上,到了1945年,能夠使用的車輛中,應該還是盟國援助的佔主要地位,所謂的美國援助汽車占蘇軍汽車總數的23%,完全是偷換概念,應該是占蘇聯二戰一共汽車保有量也就是汽車總流量的23%,而不是佔到1945年某一個時間的23%,估計要佔到當時的50%以上。1943年之後,隨著蘇聯自身汽車生產的減少和戰前民用汽車動員的耗盡,蘇聯的汽車來源主要開始依靠美國的援助。
蘇軍從戰前擁有汽車27.3萬輛,到戰爭結束時66.5萬輛,戰爭期間增加了1倍多。各級後勤的運輸部(分)隊的車輛增加了1—2倍。這對提高機動作戰的後勤保障能力起到關鍵作用。戰爭期間盟國根據「租借法案」向蘇聯提供了約47萬輛汽車,而蘇聯在戰爭期間只生產了20萬輛,其中裝備給軍隊的只有15.4萬輛。也就是說,蘇軍戰時新增的汽車中大部分是盟國提供的。在根據「租借法案」向蘇聯提供物資援助的問題上,不是象蘇聯說的那樣微不足道。就汽車來說就不是無足輕重的。
確實,蘇軍軍以下部隊大都是蘇聯自己生產的汽車,美援汽車作為重型武器牽引車或者運載車(喀秋莎等)和統帥部獨立汽車部隊的運輸汽車,對蘇軍來說,功率大、載重能力強、故障率低的美國車可是運輸的主力。
附,美國二戰援助蘇聯各種車輛:
第三部類——各種軍用物資
各型車輛四十六萬六千九百六十八輛其中,作戰車輛包括輕型坦克一千二百三十九輛,中型坦克四千九百五十七輛,自行火炮約二千輛,半履帶式車輛一千一百零四輛,裝甲偵察車二千零五十四輛,維修車一千五百二十四輛,坦克運輸
車六百二十九輛;載重車輛包括吉普車四萬七千七百二十八輛,四分之三噸卡車二萬四千五百**輛,一噸半卡車十四萬八千六百**輛,二噸半卡車十八萬二干九百三十八輛,少量二噸半兩棲卡車、五噸卡車和特種卡車,摩托車三萬二千二百輛。鋪軌車七千五百七十台(另有備用發動機三千二百一十六部)。全部車輛均按美國陸軍條令的規定配足備件,作戰車輛還按武器配足彈葯一並交貨。
以上這些資料,用了2個多周的時間,參閱了近100本相關書籍(近7萬頁的各種資料)補充日期: 2005-06-14 22:41:33 美國
二戰末期,美國的軍用汽車從0.25 t到12 t,共有11個噸級,27種基本車型。這樣繁雜的車型給美軍的後勤保障帶來很大困難,造成戰時車輛的大量停駛,使機械化部隊行動遲緩。侵朝戰爭後,美軍對其軍用汽車的體制進行了較大規模變革,制定了M系列軍用汽車計劃,發展了新一代軍用汽車。
美國出於全球性的軍事戰略目的,十分強調汽車的機動性和地區適應性,許多企業試制了很多軍用汽車,其中固然不乏性能良好、最後為部隊所採用的車型,但是也有一些宣傳一時、終於曇花一現的產品,結果造成了不少浪費。
50~60年代,裝備美軍的軍用汽車分為0.25,0.5,0.68(3/4),1.25,2.5,5,8,10 t等8個噸級,共11個車型系列。這一時期,美國的軍用越野車普遍採用機械變速箱,發動機大多為汽油發動機,也有幾種車型採用多燃料發動機和柴油發動機,比較強調越野能力,爬坡能力和涉水能力均較高,有些車帶有浮渡設備,發展了幾種水陸兩用車和鉸接車,主要車型介紹如下。
a) 0.25 t級4×4型M38系列。
M38車於50年代初由威利斯汽車廠生產,有M38A1等變型車,60年代初,M38系列車被M151系列車取代。M38車採用44.74 kW的四缸水冷V型汽油發動機、4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液壓制動系統和半橢圓鋼板彈簧非獨立懸掛。最高車速88.5 km/h,最大爬坡度65%。該車具有很高的涉水能力,無准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0.938 m,有準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1.879 m。
b) 0.25 t級4×4型M151系列。
M151原型車研製於50年代,1960年由福特汽車公司為軍隊提供首批產品,後由AMG公司生產,有M151A1和M151A2等變型車。M151車採用52.94 kW的四缸水冷V型汽油發動機、4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單速非常時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液壓制動系統和螺旋彈簧獨立懸掛。最高車速106 km/h,最大爬坡度75%。無准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0.533 m,有準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1.524 m。
c) 0.5 t級4×4型M274系列。
1956年M274車首次被美國空軍和海軍採用,廣泛使用於空降兵和海軍陸戰隊,車上可以安裝106 mm無後座力炮。變型車有M274A1,M274A2,M274A3,M274A4和M274A5。M274也稱機械螺,由一個安裝在兩根車軸上的平台構成,無懸掛裝置,使用低壓輪胎減振,採用12.68 kW的四缸風冷卧式對置汽油發動機、3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制動系統。最高車速40 km/h,最大爬坡度60%,最大側坡40%,涉水深度0.2 m。
d) 0.68(3/4) t級4×4型M37系列。
M37車於50年代初期由克萊斯勒汽車公司製造,有M42,M43和M201等變型車。該系列於60年代末期停產,被M715系列代替。M37車採用58 kW的六缸水冷汽油發動機、4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液壓制動系統、半橢圓鋼板彈簧非獨立懸掛。最高車速88.5 km/h,最大爬坡度68%。無准備條件下涉水深度1.066 m,有準備條件下涉水深度2.133 m。
e) 1.25 t級6×6型M561。
50年代後期,多家公司開始研製6×6型高機動性車,LTV航天公司的樣車贏得了軍方認可,1964年為軍方提供12輛XM561原型車。通過競標,CDE(Consolidated Diesel Electric)公司贏得M561車的生產合同,1968年開始生產,1973年停產,共生產14 275輛。M561車由牽引頭和後車體組成,採用76.81 kW的三缸水冷直列二沖程柴油發動機、4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一橋和三橋輪轉向)、液壓制動系統,一、三橋採用螺旋彈簧獨立懸掛,二橋採用單片鋼板彈簧。最高車速88 km/h,最大爬坡度60%,越障高度0.457 m。可水陸兩用,屬於高機動性戰術鉸接式車輛。
f) 1.25 t級4×4型M715系列。
M715車於60年代初期由凱瑟吉普公司從其民用的4×4型Gladiated越野車發展而成,1966年至1969年間共生產30 510輛。變型車有M725,M726和M142。M715車採用98.81 kW的六缸水冷汽油發動機、4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循環球轉向器)、液壓制動系統,半橢圓鋼板彈簧非獨立懸掛。最高車速96.6 km/h,最大爬坡度58%。無准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0.914 m,有準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1.524 m。
g) 2.5 t級6×6型M35系列。
該系列車是美軍裝備最多的車輛,被稱為陸軍的載重馬,40年代末期由Reo開始生產,當時有兩種車型:中後橋單胎型的M34和中後橋雙胎M35,後產生多種變型車。該系列車採用104.39 kW的六缸直列多燃料發動機、5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氣液制動系統,半橢圓鋼板彈簧非獨立懸掛。最高車速90 km/h,最大爬坡度60%。無准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0.76 m,有準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1.98 m。
h) 5 t級8×8型M656系列。
福特汽車公司的特種軍用汽車分部於1966年完成了原型車XM656的研製,1968~1969年間生產了500輛M656車,主要用作潘興1A導彈系統的輔助車輛,有M757和M791等變型車。M656車採用149.14 kW的六缸液冷多燃料發動機、6前進擋1倒擋自動變速箱、單速分動箱、液壓助力轉向裝置、氣制動系統,鋼板彈簧平衡式非獨立懸掛。最高車速80.46 km/h,最大爬坡度60%。水陸兩用。
i) 5 t級6×6型M54系列。
M54車於1950年完成研製,由Kaiser jeep公司和Mack公司生產,開始時採用六缸汽油發動機,1962年改用六缸柴油發動機,1963年則改用六缸多燃料發動機,有多種變型車。M54採用5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氣液制動系統。最高車速84 km/h,最大爬坡度70%。無准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0.762 m,有準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1.981 m。
j) 8 t級4×4型M520系列。
M520車於1961年由Caterpillar tractor公司研製成功,由絞接式連接的前後兩部分組成,屬於水陸兩用車輛。有M553和M559等變型車,1976年停止生產。M520車採用158.83 kW的六缸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無懸掛裝置。公路最高車速48.28 km/h,水中最高車速5.3 km/h。最大爬坡度60%,最大側坡30%。
k) 10 t級6×6型M125卡車。
M125卡車於50年代初期由Mack公司研製,後由多家公司生產,主要用於載人、載物、武器彈葯以及其他野戰和後勤保障任務。該車採用21.47 kW的八缸汽油發動機、5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2速分動箱、液壓助力轉向裝置、氣制動系統、鋼板彈簧非獨立懸掛。最高車速69 km/h,最大爬坡度60%。無准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0.76 m,有準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
1.981 m。
l) 10 t級6×6型M123系列。
M123屬於牽引車,於50年代初期由Mack公司研製,最後由CDE(Consolidated Diesel Electric)公司生產,有M123C,M123D,M123A1等變型車。M123牽引車採用213.27 kW的八缸汽油發動機、5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液壓助力轉向裝置、氣制動系統、鋼板彈簧非獨立懸掛。最高車速67 km/h,最大爬坡度60%。無准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0.762 m,有準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1.981 m。
3.3.2 前西德
前西德於1955年加入北大西洋條約組織,1956年開始組建軍隊。由於受到美軍對軍車要求具備高機動性思想的影響,根據北大西洋條約組織對軍車供應的基本要求,第1代軍用汽車的設計生產,是採取對民用車基本型和變型車進行改裝、加強和改變外形而成的,約80%的車輛選用全輪驅動的越野車。為使車輛具有較高的通過性,還增添了一些特殊部件,如部分
車輛裝有多燃料發動機和浮渡設備,但對部件維修保養、備件儲備和購買都帶來一定困難,費用不斷增長。
第1代軍用汽車共有0.25,0.75,1.5,3,5,7,10等7個等級。隨著武器裝備的發展和戰備需要,60年代又增添了部分12 t和15 t牽引車。有如下幾種代表車型:
a) 0.25 t級4×4型Auto Union Lkw輕型越野車。
該車屬軍民兩用車,1958~1968年間由Auto Union公司生產,共生產55 000輛,有多種變型車。LkW車採用32.81 kW的三缸水冷汽油發動機、4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液壓制動系統、橫置鋼板彈簧懸掛。最高車速93 km/h,最大爬坡度60%,涉水深度0.5 m。
b) 3 t級4×4型Ford G398SAM輕型越野車。
該車是德國Ford公司在一種商用車的基礎上研製的,1957~1961年間生產。G398SAM車採用68.60 kW的水冷汽油發動機、4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液壓制動系統、半橢圓鋼板彈簧懸掛。最高車速80 km/h,最大爬坡度60%,涉水深度1.1 m。
c) 5 t級4×4型MAN 630系列。
該系列車有雙後胎型的630LZA和單後胎型的630LZAE,是前西德軍隊標准5 t級越野車。採用96.94 kW的六缸水冷多燃料發動機、6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氣壓制動系統、半橢圓鋼板彈簧懸掛。最高車速66 km/h,最大爬坡度60%,涉水深度0.85 m。
d) 5 t級4×4型Mercedes Benz LG315/46卡車。
該車是Mercedes Benz公司應軍方要求在LG6600的基礎上研製的,1958~1964年之間生產。採用108.13 kW的六缸水冷多燃料發動機、6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液壓制動系統、半橢圓鋼板彈簧懸掛。最高車速70 km/h,最大爬坡度60%,涉水深度0.85 m。
e) 7 t級6×6型Magirus Deuz 178D15A卡車。
該車是前西德軍隊標准7 t級越野車,採用132.73 kW的八缸風冷多燃料發動機、6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氣液式制動系統、半橢圓鋼板彈簧懸掛。最高車速73.6 km/h,最大爬坡度60%,涉水深度0.85 m。
f) 10 t級6×6型Faun L912/45A卡車。
該車是應前西德軍方要求設計的,1958年裝備部隊,變型車有L912/SA牽引車、L908/ATW油罐車和L912/5050A自卸車。L912/45A採用197.61 kW的12缸風冷多燃料發動機、6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氣壓制動系統、半橢圓鋼板彈簧懸掛。最高車速76 km/h,最大爬坡度40%,涉水深度0.9 m。
隨著軍費開支不斷壓縮,武器裝備迅速發展,第1代軍用輪式車輛在車種、質量、載重量等方面都不能滿足部隊要求,車種配置也不合理,後方運輸配備大量全輪驅動的越野車輛,而前沿戰場車輛的越野性又不能滿足現代戰爭需要,一些車的防護性能和可靠性也不符合實戰要求。因而軍方迫切需要對第1代軍車進行更新換代,研製和裝備第2代軍用輪式車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