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研發費用一般多少
㈠ 華為目前每年投多少錢用於研發全世界公開研究生有多少
華為2018年銷售的總收入為7212億元人民幣,凈利潤為593億元人民幣。那麼,華為在2018年的研發投入費用是多少呢?2018年華為在研發上的投入費用高達1015億元人民幣。試想,華為若將研發費用降低一半,凈利潤則會實現翻倍的增長。截止2018年的12月底,華為在5G網路方面獲得的技術專利高達1970件,佔比5G網路專利總數的21%。與華為競爭較為激烈的高通公司,研發了1146件5G網路專利,相比華為相差了824件。除此之外,中興、大唐等公司分別研發了1029件以及543件5G網路專利。
華為計劃把2020年研發預算提高58億美元,而今年他們的整個研發費用要超過200億美元的水平(高於去年的1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超1421億元(2019年華為全年營收達到8500億元,如果按照這個來看的話,那麼華為一年的研發預計投入就占據上一年營收的16.7%)。
按照任正非的說法,華為每年研發經費中,約20%—30%用於研究和創新,70%用於產品開發。華為已將銷售收入14%以上用於研發經費。未來幾年,每年研發經費會逐步提升到100—200億美元。 在知識產權方面,華為的「核」保護傘覆蓋了世界所有的地區與華為所有的產品,進入任何市場已無障礙。
㈡ 建造一個5G基站多少錢
5G室內覆蓋採用分布式皮基站,同樣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
首先,分布式基站相比傳統DAS方式,建設造價相對較高。根據現網數據測算,4G網路室內覆蓋建設方案中,分布式皮基站整體投資單平米造價約12元,傳統單路DAS單平米造價約4~5元,傳統雙路DAS單平米造價約8元,分布式皮基站造價是傳統單路DAS的2~3倍,是傳統雙路DAS的1.5倍。據粗略估算,5G分布式皮基站相比4G分布式皮基站造價上升約1倍,5G傳統雙路DAS分布系統器件及RRU造價提升2~3倍,5G分布式皮基站單平米造價約是傳統雙路DAS的1.5倍,是傳統單路DAS的2倍以上。可見,5G分布式皮基站相比傳統DAS方式投資成本仍較高,如果現網室內覆蓋系統全部實施分布式皮基站建設方案,所需的總體建設成本較大,會給運營商帶來較大的投資壓力,因此需分場景、分步驟實施。
華為已推出支持一體化和多場景的5G基站。一體化指BBU基帶單元支持2G/3G/4G/5G,支持GSM、UMTS、LTE FDD、TD-LTE、NB-IoT和5G NR六模製式,支持700MHz、800MHz、900MHz、1800MHz、2100MHz、2600MHz、C-Band和毫米波等頻段;多場景指無線站點支持5G多樣化場景部署。華為推出了塔站、桿站以及小站全部站點形態,包括支持200MHz帶寬的C波段64T64R和32T32R Massive MIMO AAU、支持1GHz帶寬的毫米波產品、5G LampSite小基站等,產品范圍涵蓋了從室外到室內的全5G場景。
㈢ 華為研發費達1418億,華為的研發投入主要集中在哪些領域
相關部門已經公布了全國多家企業的科研費用,其中,華為公司和阿里巴巴公司分別位於第一位和第二位。華為的科研經費已經達到了1418億元,超過了阿里巴巴公司的研發費用。事實上,華為公司曾提出將10%的營業額用於科研,事實證明,華為已經做到了。
華為的科研經費主要應用於手機的不斷研發以及手機晶元的不斷研發,再加上雲系統的不斷完善。大家千萬不要小瞧手機研發和晶元研發,華為公司之所以注重產品的研發,是因為產品是一家企業立足於市場的根本。反觀國內的多家企業,生產出來的商品性價比特別高,人們更加信賴國貨。
總的來說,華為公司進行了技術突破,使得華為公司具有更為廣闊的市場優勢和技術優勢。截止到目前,華為公司的專利技術越來越多,反而能夠使華為公司獲得一定的授權費,更加有利於產品的研發和開拓更為廣闊的市場。
㈣ 華為投多少億元用於5G研發
2月9日消息,華為公司近日宣布,2018年將投入50億元用於5G研發,同時2018年將發布5G基於NSA的商用版本和全套5G商用設備,2019年將推出5G麒麟晶元和智能手機。
華為在2009年開始啟動5G研究與創新,2012年推出了關鍵技術驗證樣機,2013年投資6億美元用於5G研發,2015年推出系統測試原型機,2015年-2017年參與3GPP R15標準的制定,2018年將啟動5G商用。
世界移動大會將於2018年2月26日至3月1日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華為將在此次大會上展示最新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包括20多款新產品發布,並與合作夥伴攜手進行多個場景的聯合展示。
㈤ 建一個5G基站,大概要花費多少錢
隨著5g技術的興起,5g的部署也正在一步一步的部署當中,而5g手機目前已經開始大量面世了,其實據初步計劃,我國在五年間關於5g網路的部署上,總投資大約在0.9至1.5萬億之間,而這其中有絕大一部分資金將花費在對於5g基站的建設方面。而據說,對於目前商用試驗階段的5g基站,其單個價值大約在50萬左右,這個價格其實是相當於目前市面上5g手機將近100部左右的價格。
但是這仍然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就像我們剛才所說的,據初步統計,這筆費用大約在1.5萬億元以下。而有專業人士估計,我國5g基站在將來普及時,每個基站的成本大約在20萬元左右。
㈥ 高通贏得了5G的標准,那華為製造的5G手機要向高通交專利費嗎
在5G網路專利中,華為專利佔比20%左右,高通佔比15%。但華為需要向高通交專利費,並且從兩家公司公布的專利收費標准來看,華為交的比收的多。
由於5G網路涉及到的專利技術太多太多,而且是多家公司都擁有5G技術,所以各通訊公司都會有一個交叉授權的協議,也就是華為用高通的專利,高通用華為的專利,專利費兩家公司再具體協商。
但其他手機廠商就沒有這么好過了。在高通獲得了5G標準的決定話語權後,就迫不及待地公布了5G專利使用的收費標准:單模5G手機的專利使用費率為2.275%;多模式(3G/4G/5G)手機專利使用費率3.25%。和以往一樣,高通收取專利費是按照整機的價格來計算的。也就是說,除了5G網路模塊,面板、揚聲器、內存晶元等其他和高通無關的電子元器件,高通也要收走一定的專利費。
我們來算一筆賬。 考慮到網路兼容性,未來的5G手機幾乎都必須是多模設計(2G、3G、4G、5G網路均能使用的手機)。因此每賣出100元錢,都必須交給高通3.25元。按照目前國內3000元的旗艦機均價,手機廠商每賣出一台手機,就得給高通上交97.5元的專利費。再乘以世界手機的出貨量,高通一年躺著都能賺多少錢?也難怪美國處心積慮地打壓華為5G的發展了。
現在我們來討論下一個問題,為什麼高通專利比華為少,收得卻比華為多呢?
其實,5G專利分為非核心專利和核心專利。高通的專利數量雖然不多,但大部分都是核心專利,這也就意味著5G網路離不開高通。華為雖然在專利數量上有絕對優勢,但核心專利沒有高通多,很多國家即使拒絕華為,也一樣能建設5G網路。
另一方面,未來的5G手機不可能只支持5G網路,一般來說還要向下兼容4G/3G甚至2G信號,除非國內把2/3/4G網路都關了。特別是在CDMA中高通有30%的專利,除非中國電信能徹底放棄CDMA,不然還是要向高通交專利費用。
作為全球最大的通訊設備製造商,華為受到的尊重實在是太少了。美國想法設法打壓華為,國內卻無動於衷。好不容易有愛國企業帶頭支持華為,卻被網友罵個狗血噴頭,這樣做真的好嗎?
支持華為,支持國產,從我們做起!
要。
2016年的國際通信大會對5G標准進行了投票,結果現在大家都知道了,高通勝出華為,但這個勝出僅有一票的優勢。「高通是贏家」肯定是沒有錯,標准著則意味著專利的關鍵性,表面上看在5G領域的專利上,華為在數量上首屈一指是超過高通的,但是高通是在5G標准上獲勝,華為是5G短碼的國際標准上獲勝。雙方專利的交叉使用在所難免,但高通專利的關鍵性則勝出一籌。
目前,高通已經公布了單模與多模專利授權收費標准,占據要道,自然有相當的定價主動權。高通專利授權是其重要營收模式,又掌握著5G標准,加之此前在2G、3G和4G上的優勢,雖然在5G時代專利上的優勢已有削弱,但每一階段的手機都不能是單模,都是應當是多模。在這樣的情況下,華為向高通繳的專利使用費,會大於從高通那裡取得的專利使用費。
華為在5G專利上,數量位居全球第一。華為目前擁有1481項5G專利技術,全球佔比28.90%,排名第一,而三星和高通擁有的5G專利技術在全球分別佔18%和15%。從專利技術數量上來說,華為是強過三星和高通的。
但高通主要聚焦在核心技術,尤其是在2G、3G、4G上,有大量的技術積累、專利積累。而5G手機是需要向下兼容的,沒有兼容,5G出來以後,所有的2、3、4G手機、基站都被淘汰,這既不客觀,也沒有現實的可能。這樣總的來說,高通在5G時代,依舊有大量的專利費可以收取。
華為要向高通繳納專利費,是因為華為需要用到高通的專利,而高通不需要用到華為的專利。簡單地說,高通就是一家專業的技術開發公司,它就是依靠專利收費來牟取暴利。
而華為本身就是一家硬體製造商,在製造硬體過程中,需要使用的專利技術很多,所以需要向其他擁有專利的企業支付專利使用費。但在與其他硬體製造商支付的時候,其他硬體製造商也用到華為的專利,雙方專利相互授權,而華為總體專利更多,或者專利更重要,相互加減之間,那麼其他的企業就需要向華為支付專利使用費。比如蘋果、三星等企業,他們要向華為支付專利使用費。
高通沒有生產硬體,所以只有授權,而沒有被授權,所以華為要向高通支付專利使用費。
而在5G這個領域,華為目前是世界上擁有最多專利的企業,還是要向高通支付專利使用費。高通雖然在整個5G專利中只佔有了15%的佔比,但是其中大部分都是核心專利,意思就是使用5G技術就繞不開高通的核心專利。
在5G專利費上,華為會有大量的收益,但這些收益,通過相互授權,會有大量的削減。向高通繳納專利成為必然。但華為在手機銷售上,將可能成為世界第一,這其中帶來的利潤,更值得重視。
看評論吵的厲害,我還是說詳細點,方面大家清晰了解。華為並不是以所謂的一票之差輸給高通,當時3gpp,投票5g標准,主流分4個方案:1 只用LDPC 2 只用POLAR 3 turbo長碼+LDPC短碼 4 LDPC長碼+POLAR短碼。(LDPC高通、諾基亞、三星等主推的技術 POLAR華為主推的技術 turbo是orange 愛立信主推的)86次會議高通陣營的投的方案1單用LDPC,只有華為自己1票投方案2單用polar,LG、NEC、ORANGE投的方案3Turbo長碼+LDPC短碼,以中興、小米、展訊、聯發科為代表的中國廠商則希望採用方案4長碼LDPC+短碼polar,華為也投了方案4兩邊押注。86次會議聯想確實沒投方案4,投的1。聯想這波犯了政治錯誤確實該罵,隨便罵盡情罵,但這次會議只確定了長碼LDPC,客觀說長碼LDPC技術優勢太大,polar不可能拿到。短碼控制碼則推遲到87次會議決定。87次會議投票聯想迷途知返,短碼、控制碼都投了polar(這個87次會議記錄圖片我會在最後放出),polar只拿下控制碼沒拿下短碼確實可惜,但跟風說因為聯想沒投華為,華為以一票只差輸給高通了有失偏頗,聯想根本沒這能力。
另外,在支持控制信道短碼採用中國廠商力推的Polar碼的名單中,不光是中國廠商,也有很多歐美大廠比如ADI、英飛凌、博通等。這也足以說明,我們不能簡單認為 Polar等於中國,LDPC等於外國。
順便說下自己用過的電子產品,電腦:聯想、微星、外星人,聯想散熱太爛,夏天要散熱器加風扇,被淘汰了,微星 游戲 性能可以,模具粗糙,自帶鍵盤用了半年多居然有些鍵按了彈不起來了,外星人燈光炫酷,但是價格貴質量重。手機用過的:蘋果6,華為mate7,小米8SE,三星note8。蘋果用幾年系統是流暢但是電池太爛不能離開充電線,mate7當時用了1個月多月給我爸用了,用了2年左右,他說還可以,後來太卡了就換了。小米用的時間太短了目前沒什麼感受,性價比可以。三星note8,用了一年,卡到是不卡,但是價格降的太快,性價比低不劃算。
最後貼兩張3gpp會議記錄,ps:2-code solution是長碼LDPC+短碼polar方案,如果自己對英文不太熟悉可以查詞典或者找小夥伴幫看看圖片,看看87次決定性的投票。表明下個人立場,我並不支持美帝良心垃圾企業聯想,但也不是華為的舔狗,只是覺得很多人道聽途說張口就來 搞笑 而已,所以站客觀角度發下自己花時間在官方查閱的資料。有不同意見的的麻煩拿出資料我們可以慢慢討論,張口就來瞎罵的恕不奉陪。愛國情懷很重要,作為一個個體,獨立思考同樣重要。
5G標准大戰已經落下帷幕,專利收費分配也已經基本落定。將來手機中使用5G技術,要向高通、華為、愛立信、諾基亞等幾家研發部門交張麗菲。以上幾家企業也可能出現互相交專利費的情況。
其中高通的專利費是這樣收的:
1)使用高通標准必要專利,並且只支持5G的手機,將收取2.275%的專利費。
2)使用高通標准必要專利,支持3G/4G/5G的手機,將收取3.25%的專利費。
3)使用高通標准必要專利加非標准必要專利,並且只支持5G的手機,將收取4%的專利費。
4)使用高通標准必要專利加非標准必要專利,且支持3G/4G/5G的手機,將收取5%的專利費用。
可以看到,未來的5G時代,全球的任何一家手機廠商如果使用了高通的5G技術,是需要交大專利費的。華為也不例外。
有人說,華為自己研發了5G技術,我將來用上自己的技術,為什麼還要向高通交專利費呢?因為在去年5G方案投票中,高通、華為、愛立信、諾基亞都擁有5G技術份額,這個是全球統一的。比如指定長碼使用高通的,那麼全球所有的廠商都必須使用高通的長碼,這部分專利費就由高通收取。華為也是不能違反這個決定的。
華為也是可以收取專利費的。有媒體報道說使用華為5g技術的專利費是4%,官方一直沒有出面承認。所以無法確定具體的標准。但已經很不錯了。比如將來一部售價4000元的5g手機,華為按照4%來收取專利費的話,就可以獲160元專利費收入。
【擁有聯想,人類沒有希望】
美帝良心
賣國賊柳傳志
華為公司也是需要向高通繳納專利費用的,因為華為的晶元也要支持2g3G的基礎網路,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必須向高通公司繳納專利費用了。
但是與其他手機公司不同的是,華為公司繳納的專利費用會相對來說少一點,因為華為本身也有很多的技術專利,所以他跟高通公司會形成一個交叉授權的這樣的一個協議,因此華為在這個繳納專利費用方面會比其他的公司繳納的要少。
當然具體是繳納多少的話我們並不知道,因為高通公司跟各個手機公司簽訂的合同都是保密的。
但是根據高通公司對外公開的資料,華為公司每年繳納給高通公司的費用,大概占高通公司營收的8%左右。
高通公司對外公開的演算法是一部手機零售價的65%的5%。假設手機賣1000塊錢。就需要向高通公司繳納32塊5的授權費用。
因為華為公司的出貨量特別大,今年是銷售了2億台手機,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只佔高通公司營收的8%左右的話,說明華為公司相比其他的手機公司交納的費用是要少很多的。
情況就是這么個情況吧。高通公司在專利方面實在是太過於流氓了。
以上文字只是我的個人觀點,如果各位看官有不同的觀點,歡迎在評論區中討論留言。
高通贏得5G的標准,那麼華為將來製造的5G手機要向高通交專利費嗎?
這么說吧,只要是在CDMA這塊混的,那就避免不了高通,也就是必須要給高通交專利費,也就是說,不管2G、3G、4G、5G等通信技術,只要是還在CDMA這個領域,那還是沒有辦法能夠繞開高通的,如果你說發開新的通信領域,我估計比上天還難啊,現在的高通就是要專利費,它也不生產手機,所以即便是蘋果也被高通到處的告,你說氣人不?
在5G的所有專利中,現在分為兩個核心的專利技術和非核心專利技術,從長遠來看,高通雖然在數量上不如華為的專利數量多,但是高通的核心專利技術上要比華為的多很多,根據數據顯示,在5G的專利中,華為佔用的20%左右,而高通佔比15%,所以說即便是這樣,華為還需要向高通繳納專利費用。
向在眾多的通信廠商中,其實每個廠商都有各自核心的專利,所喲大家就想出來一個辦法,那就是交叉授權,很簡單就是我使用你的專利,我也同樣的授權給你我的專利,大家就可以合作愉快嘛,但是這也僅僅是在各自有專利的情況下,如果一些小公司沒有專利的話,日子就不好過了。而且高通在獲得5G的標准之後,就對外宣布了5G的收費標准,這么給大家多隻要是3000元這個價位就需要給高通上交將近100元的費用。
這就可以說明,為什麼美國會這么的打壓華為,因為只有一流的公司才是標準的制定者,其他的都是執行者罷了,所以,我們更應該毫不猶豫的支持華為。大家對於高通制定5G標准還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可以在下方留言,咱們一起探討!
大家一定記住,不要買聯想產品,我家本來有台聯想集電腦,我直接砸了,我們這里好多以前賣聯想的現在都不賣了!把這個漢奸滅了,大家頂起來!多發這樣的文章,讓全中國人知道可恥的聯想幹了什麼事!
華為的5G標准佔三分之一,和高通交換後,需要向高通交這部分專利費。高通驍龍晶元出售給全世界,又用到華為的三分之一標准專利,還有華為5G其他方面的專利佔了世界一半,所以高通需要向華為交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七十這部分專利費!!如果高通不交,華為可以向所有手機廠家徵收!!!
哎。一看到這片文章 整個人都軟了。你們說是不是太氣人了。 最終還是毀在自己人手機。中國自己人 就不能爭口氣嗎。你就不能硬一回嗎! 在說就你聯想 在美國眼裡你算個啥哎 還不就是一個雜牌嗎。太 搞笑 了。 這是美國高通啊。美國高通啊。 美國目的達到了 任正非家人 也該沒事了。一起的結束 完美收官
沒猜錯的話 聯想 沒少開後門 好了我說完了。接下來就慢慢看聯想 怎麼一步一步衰落的吧。
我記得小人 或漢奸 無利不起早 沒有底線的一個企業是一定不存在的
㈦ 建設一個5g基站需要多少工價
新建一個5G宏基站,40~50萬! 我對設備了解比較多,設備的成本費用大概是20萬+ 塔建,機房,電力,監控,光纜,人工,這些約20-30萬 新建微基站可能稍微少一點不用建塔,建機房。但是布線,施工入場等要花費成本!
㈧ 蘋果到處購買5G基帶,英特爾都放棄5G基帶了,5G基帶研發很難嗎
應邀回答本行業問題。
基帶的研發不是難,是非常非常的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移動通信網路制式的標准必要專利壁壘很難突破。 基帶是要應用到手機上的,而手機作為接入網路的設備,就需要同時考慮到兼容其他的網路制式。以現在的中國為例,需要考慮2G的GSM、CDMA,3G的WCDMA、EVDO(萬幸的是移動已經退網了3G的TD-SCDMA),還要考慮4G的TD-LTE和FDD_LTE,到了5G還要考慮NSA和SA接入,這些一個都不能少,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手機使用的5G基帶。
而這些網路制式的標准,都是通信業的巨頭們研發出來的,你的基帶就無論如何也無法繞開這些2/3/4/5G的標准必要專利,這些專利目前掌握在高通、華為、諾基亞、愛立信、三星、中興等通信業的企業手中。
標準是有時間限制的,不過這個時間比較長,要20年。
也就是說,你在3G時代做基帶,就得考慮2/3G的標准必要專利問題。4G時代做基帶,就得考慮3/4G的標准必要專利問題,到了5G時代,你至少還要考慮4/5G的標准必要專利。
就是一個標准必要專利,就讓很多晶元業的巨頭飲恨離場,強大如德州儀器、英偉達、博通....這些巨頭都卡在一個標准必要專利之中無法進行下去了,才有了3G時代高通的崛起。
而在3G時代,也是CDMA專利的問題,三星雖然有自己的晶元,也不得不在中國采購高通的晶元,也就是基帶CDMA的短板它無法突破,而聯發科之所以偏安一隅,很大程度也是CDMA的鍋。
這也是為什麼到了4/5G時代,華為才開始生產自己的晶元,最大的原因也就是華為同樣也掌握了大量的4/5G的標准必要專利,而高通的2/3G的專利開始慢慢過期了,沒有那麼大的壟斷性的原因。
其實基帶晶元難搞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通信業之外的企業也很難解決。
移動通信的標准很多都不是非常嚴格的標准,一些方面只是一個框架,而如何解決是靠通信製造業的廠家自己的定義,也就是說一個標准,也可能華為、中興、愛立信、諾基亞這些生產基站設備的廠家的理解是不太一樣的,細微之處是有差別的。
而且還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各個運營商對於網路的參數優化也不盡相同,這個更加要命。
這樣的結果就是你生產研發一個基帶,必須和通信製造業的生產基站的企業之間完成互通測試,還要和全球比較大的運營商之間完成互通測試,這個對於通信業之外的企業,更加的要命,也非常難以完成。
總而言之,基帶的生產,不僅僅要面對通信業的標准必要的專利壁壘,還有設備廠家、運營商互通測試的大量工作要做,非通信業的企業要做基帶,難度非常的大。
前段時間蘋果公開的表明了自己需要5G基帶,而且華為和高通紛紛表明自己可以出售,要知道華為無論是晶元還是基帶一直都是自己用從不外售的,而蘋果與高通的關系早就決裂了,突然出現這種現象就可以想到蘋果已經在5G基帶方面沒有辦法了。
其實就我所知目前研發出5G基帶的也就5家,中國佔了三家,而這五家中要屬華為和高通做的最好,而且這方面的專利也基本上被華為和高通所壟斷,如果蘋果要想在5G信號上沒有任何落後,那麼必然要選擇華為或者高通,要知道蘋果以前因為專利問題放棄了高通基帶選擇英特爾的基帶所帶來的問題就是信號不是很好,所以這次華為和高通紛紛像蘋果拋向橄欖枝,不過從現實來看蘋果是肯定會選擇高通的,這裡面涉及的到很多方面的事,有興趣的可以自己了解一下。
5G基帶不是很慢研發而是非常難研發,高通作為世界第一手機晶元廠商能夠研發出5G基帶是理所當然的,而華為早在很多年前就著手研究5G了,即使這樣華為在5G方面的專利也要比高通少很多,雖然是最後選擇的原因,而至於其他的一些廠商像三星,台積電能夠生產只不過要比華為和高通慢很多,所以5G基帶一件很難的事。
通信圈的新聞最近格外的多,先是蘋果跟高通全球打著專利訴訟,Intel感覺研發進度相當不給力,無法滿足蘋果5G手機上市計劃,大家都篤定的認為蘋果可能因此沒有合適的5G基帶晶元可用。在這個假設的情況下,又蹦出來蘋果為了尋找5G基帶晶元,挨家敲門詢問,等到都沒有好結果的消息。
然而不久前,劇情開始了大反轉,不但蘋果與高通達成和解,並簽署了未來6年的合作計劃,這翻臉的速度也是沒誰了。緊接著,英特爾就宣布退出5G手機數據機業務,並更加專注於網路設備,而現在最新的新聞,蘋果已經報價英特爾的手機晶元部門,看架勢,如果蘋果收購英特爾手機晶元部門成功的話,將會有更大的新聞爆出。
英特爾退出後,全球5G基帶大規模商用的玩家就剩下了5位: 中國大陸的華為海思和紫光展銳、美國的高通、韓國的三星、以及中國台灣的MTK 。為什麼越到5G時代,能夠玩得起5G基帶晶元的廠家越少,5G基帶晶元研發就這么難嗎?
5G基帶晶元的研發真的很困難,門檻很高。在1G網路時代,摩托羅拉在通信行業絕對的老大,它的半導體技術也非常厲害,也是飛思卡爾的前身。2G時代,群雄四起,自家有基帶晶元的公司非常多,比如歐洲愛立信、諾基亞、西門子、飛利浦、阿爾卡特等,美國也有TI、Skyworks、ADI、Agere、Broadcom、Marvell、Qualcomm等。話說到4G時期,歐美很多能夠研發基帶晶元的公司都退出了這個行業,比如博通、TI、Marvell、Nvidia等。
1、晶元研發時間短。通常一款基帶晶元的研發時間是2-3年,如果要壓縮這個周期,就意味著要投入更多的人力,預研的時間也更長。眾所周知,去年6月份,5G的第一個標准協議凍結,而截至到目前為止,量產的5G基帶晶元已經有高通、華為和三星三家,意思就是說從標准協議出來半年後,晶元已經商用。這么短的時間這么能保證晶元的質量,這就需要晶元廠商不得不很早就啟動項目,投錢投人,還要緊跟3GPP組織的腳步。
2、設計復雜度。現在的基帶晶元除了處理能力超強,功耗還要低,製造工藝也基本都是7納米,支持的網路模式在原有的7模基礎上還要加上NR,網路多元化也讓晶元設計復雜度明顯增加。
3、射頻頻段兼容性復雜。基帶晶元的射頻部分復雜度更是提高不少,除了要支持5G新加入的29個頻段,其中還包含支持處理毫米波段。為了毫米波還要支持波束賦形等技術,這些都是以前沒有處理過的技術。
綜上所述,5G基帶晶元的研發難度應該超過以往所有晶元,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少的玩家可以參與到其中原因。
問這個問題很小白,也是很多鍵盤俠動不動就國內不產屏,不產U的噴點。下面我說個例子,也許不完合符合,但理解搶劫的本質意思就行了。
比如:人是要吃東西的,那麼現在A公司發現了怎麼種大米,並注冊了專利。雖然初級種大米難度不大,只需找到野生種種植就行了,但人家是有專利的,你自己種的玩可以,但不能賣。如果要賣,就只能從A公司買種,買技術種出來才能銷售。同時,A公司第一時間開發並注冊了磨面,做蛋糕,做大餅,做麵包等一系列專利。那麼所有基於大米的最容易開發延伸產品,你都只能先交費購買,才能銷售。就算你有最好的廚藝,最妙的創意,只要進行了銷售,就必須交錢,按每份產品來交。怎麼擺脫這個模式呢?不違規唯一的辦法就是種玉米,開發玉米類產品。再去限制所有使用玉米的銷售。然後,去找種小米,種粟,種豆,種瓜。現在到我們弄明白了的時候,已經沒什麼新品種可以種口糧了。要繞過大米,玉米,小米,大豆等已知的糧食找新的口糧,幾乎不可能了,只能交錢,買種,銷售,再交錢。
想打破這個命運,就只能拆掉臉面,消滅對方,擁有這些糧食的專利許可權。
晚清和民國,盡內耗了,錯過了尋種找種的機會。現在只能被人按在地上摩擦。所以以後別問為什麼做不出來,因為這根本不是做不做得出來的問題,而是能不能做的問題。只有打百把年工,累幾代人,等待時機,重構 游戲 規則!✌
非常難!
你想想,英特爾什麼多大的企業,市值超過2000億美元的企業,花了很多錢在英飛凌手上買下了基帶業務。然而,這么大的企業,最起碼要在2020年的時候才能拿出5G基帶;
蘋果多麼有錢就不說了,但是能夠被基帶掐脖子,甚至在2018年年底成立了專門研發基帶的部門,甚至還想挖角英特爾的基帶員工,做好了三年研發的時間准備;
華為在5G上研發上投入了上百億的研發費用,你要知道,華為的4G專利已經在國際上數一數二了,有著這么龐大的基礎儲備,還需要投入如此龐大費用。
同時,除了技術很艱難之外,還有就是專利壁壘很高。你要研發5G基帶,但是你不能把2G/3G/4G都拋棄,每一代通訊系統都有兩種制式,如果你想做到全網通,那就需要使用很多的專利,這些專利早已經被高通、華為、中興、愛立信、諾基亞、三星等企業窩在手上,使用專利意味著相當高的專利費用。除非是20年前的專利,但是20年的錢的專利又相當舊了。
所以說,你除了技術之外,還要需要跟公司要授權許可,給錢買專利。如果你想繞過這些專利,簡直天荒夜譚。這里的費用可能需要按照千億的成本計算,時間以年為單位。
目前,手上有5G的企業不多,能夠大批量出貨量的更加不多,所以說,5G研發需要面臨技術上問題,也需要面臨專利壁壘的問題啊!
很難,英偉達厲害吧,德州儀器厲害吧,意法半導體厲害吧,英特爾厲害吧,這些晶元巨頭都搞過基帶晶元,都敗了,蘋果也去嘗試也失敗了。即使是晶元巨頭,如果沒有雄厚的長期通信技術積累,搞基帶都是死。更不要說其他公司了,使勁砸錢都不行,想想吧,現金流最高的蘋果公司理論上是最有能力砸錢的,但是也啃不下基帶晶元。
基帶晶元用來處理底層物理信號,最困難的在於其龐雜的數學體系,工程化後主體即是「信道編解碼」再加「糾錯」,不是普通晶元公司能做的,必須要求核心設計團隊在數學,通信,晶元設計與實現上有同時的駕馭能力。所以即使純看設計,就很難聚集核心人才,比如我所見過幾乎所有的晶元設計工程師,一看「傅里葉」三個字就直接斷片。。。。
有人說中國人比用比喻,愛舉例子來說明,也只能這么舉了,飛機知道吧,二代機很多國家能造,三代機就少了,四代機現在入役的就僅有兩國三款了,越來越難
一點不難,找高通買點專利,拉車沙子,送去台積電回來刷個商標就齊了!
難度肯定有,但是對於這種晶元研發大企業來說不是問題,問題是他們是商業化的企業,利潤最大化才是王道,所以劃算不劃算決定了他們去不去開發,而不是技術問題!!!
㈨ 高通贏得了5G的標准,那華為製造的5G手機要向高通交專利費嗎
應邀回答本行業問題。
高通贏得了5G的標準是一個偽命題,在整個5G標准之中,就不可能出現一個公司贏得5G標準的情況。而華為製造的5G手機,如果不是有什麼特別的變化的話,是需要向高通繳納專利費的。
高通曾經可以說是贏得了3G的標准,但是也正是因為如此,不會再有一個公司贏得3G之後的任何一個移動通信制式。 3G時代可以說是高通的時代,高通的大量CDMA的核心專利讓它贏得了整個3G標准,當時國際的三大標准,不管是歐洲的WCDMA,還是高通自己陣營的CDMA2000,還是中國提出的TD-SCDMA,核心技術都是基於CDMA的,從名字也可以看出來。
高通在3G時代向全部的通信業企業徵收高額的"高通稅",不過也正是這個原因,才導致了3GPP的LTE"去高通化",讓高通的地位不再那麼特殊。也是同樣的原因,在3GPP框架內不會再出現一個公司獨大,贏得某個移動通信制式的情況。
現在的3GPP 的5GNR中,中國、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的企業都占據了部分5GNR的專利,整體上形成了中國、美國、歐洲陣營三足鼎立的態勢,而在這三足鼎立中,中國的力量是占據了一定的優勢的,也占據了5G立項的主導,但是這種優勢,也不足以說是贏得了5G,現在5G的標准制定還沒有完全完成,現在的5G標准只制定到了R15版本,主要涵蓋的是5G三大應用場景的eMBB(增強型移動寬頻),後續還有更關鍵的URLLC(超高可靠低時延)以及面向物聯網接入的mMTC(海量機器類終端通信)。
5G手機生產,華為還是會向高通繳納部分專利費,但是費用不會象高通宣布的那麼多。
高通的5G手機的單模收費標準是5G手機整體價格的2.275%,多模手機是3.25%。
愛立信是的收費標準是高端手機收取最多5美元的專利費,低端手機收取2.5美元。
諾基亞的收費標準是不超過3歐元。
整體來看,高通的宣布的收費標準是最高的,但是由於華為本身也有部分專利可以和高通進行交叉授權,這個專利費不會象高通官宣的繳納這么多。
按照最新的消息,華為每個季度將向高通支付1.5億美元的專利費用,這個價格要遠低於高通官宣的收費標准。
高通在3G時代一致在研發通信技術,大量的3/4/5G的專利累加也是高通可以收取專利費的原因所在。
還有一個就是高通本身不生產任何終端和設備,也減少了高通和諾基亞、愛立信、華為等通信公司專利交叉授權的數量,這一點優勢是生產設備和手機的廠家無法比擬的。
要。
2016年的國際通信大會對5G標准進行了投票,結果現在大家都知道了,高通勝出華為,但這個勝出僅有一票的優勢。「高通是贏家」肯定是沒有錯,標准著則意味著專利的關鍵性,表面上看在5G領域的專利上,華為在數量上首屈一指是超過高通的,但是高通是在5G標准上獲勝,華為是5G短碼的國際標准上獲勝。雙方專利的交叉使用在所難免,但高通專利的關鍵性則勝出一籌。
目前,高通已經公布了單模與多模專利授權收費標准,占據要道,自然有相當的定價主動權。高通專利授權是其重要營收模式,又掌握著5G標准,加之此前在2G、3G和4G上的優勢,雖然在5G時代專利上的優勢已有削弱,但每一階段的手機都不能是單模,都是應當是多模。在這樣的情況下,華為向高通繳的專利使用費,會大於從高通那裡取得的專利使用費。
華為在5G專利上,數量位居全球第一。華為目前擁有1481項5G專利技術,全球佔比28.90%,排名第一,而三星和高通擁有的5G專利技術在全球分別佔18%和15%。從專利技術數量上來說,華為是強過三星和高通的。
但高通主要聚焦在核心技術,尤其是在2G、3G、4G上,有大量的技術積累、專利積累。而5G手機是需要向下兼容的,沒有兼容,5G出來以後,所有的2、3、4G手機、基站都被淘汰,這既不客觀,也沒有現實的可能。這樣總的來說,高通在5G時代,依舊有大量的專利費可以收取。
華為要向高通繳納專利費,是因為華為需要用到高通的專利,而高通不需要用到華為的專利。簡單地說,高通就是一家專業的技術開發公司,它就是依靠專利收費來牟取暴利。
而華為本身就是一家硬體製造商,在製造硬體過程中,需要使用的專利技術很多,所以需要向其他擁有專利的企業支付專利使用費。但在與其他硬體製造商支付的時候,其他硬體製造商也用到華為的專利,雙方專利相互授權,而華為總體專利更多,或者專利更重要,相互加減之間,那麼其他的企業就需要向華為支付專利使用費。比如蘋果、三星等企業,他們要向華為支付專利使用費。
高通沒有生產硬體,所以只有授權,而沒有被授權,所以華為要向高通支付專利使用費。
而在5G這個領域,華為目前是世界上擁有最多專利的企業,還是要向高通支付專利使用費。高通雖然在整個5G專利中只佔有了15%的佔比,但是其中大部分都是核心專利,意思就是使用5G技術就繞不開高通的核心專利。
在5G專利費上,華為會有大量的收益,但這些收益,通過相互授權,會有大量的削減。向高通繳納專利成為必然。但華為在手機銷售上,將可能成為世界第一,這其中帶來的利潤,更值得重視。
華為使用自己的5G基帶,沒有使用高通5G基帶,也要向高通繳納專利費嗎?
高通一直吃相很難看,在5G標准中,獲得絕對話語權的高通,很快就公布了收費標准:從單模5G手機收費2.275%、到多模5G手機的專利費用的3.25%。在5G手機使用的時候,高通又得賺上一筆了。那麼,華為的5G手機要收費嗎?畢竟華為可沒有使用高通的5G基帶,華為使用的是自己的5G基帶。
我們先了解幾個概念:5G基帶和5G標準是一回事嗎?自然不是一回事!5G想要正式使用,我們首先要有一個統一的標准,就是5G標准(在確定標准後,如果某一項標準是高通或者華為制定的,那麼其中涉及的專利,大家就要去繳費);接著運營商就會去組建5G基站等5G基礎設備;再然後就是5G設備,比如手機,在手機中,用來連接5G網路的一個重要設備就是5G基帶。所以, 華為或者高通的5G基帶,和5G專利收費是沒有關系的。這也就是說,雖然華為有5G基帶,該交給高通的專利費,一分也不能少! 那麼,華為需要給高通繳納費用嗎?自然要繳費。我們知道,雖然高通、華為、愛立信等被稱為5G專利的主要持有者;但是大家在5G專利上所持有的內容是不一樣的,高通所持有的會更具有核心價值專利、而華為或者愛立信的專利核心少一些。
比如,我們看到愛立信公布的5G收費標准:5美元/部,低端手持設備,低至2.5美元/部。愛立信也有5G標准專利收費。
同樣,華為也有專利收費的標准,只是暫時沒有公布。所以,華為手機如果要使用5G手機,它自己手機涉及到自家專利部分不需要繳納專利費,涉及到高通或者愛立信的部分需要繳納專利費。
而且,我們經常聽到一個詞「向下兼容」,也就是說,一款5G手機,可不僅僅是5G專利費,可能要涉及到2/3/4G的專利費呢!而這里卻又繞不開高通。所以,華為是不得不向高通繳納專利費的!
從目前的5G專利比例來說,既是華為擁有20%的5G專利,不過華為還是要給高通交專利費,主要就是高通在通信專利領域有先發優勢,占據的都是核心專利。因此華為不僅要交錢,而且大概率交專利費比收專利費還要多。
高通把持的都是5G基石專利、核心專利高通在通信領域畢竟已經有了幾十年的行業積淀,這么多年的技術沉澱,不光是技術本身的問題,並且還具有很大的先發優勢,這個優勢是短期時間通過研發投入來獲取人才積累、技術積淀很難彌補的差距。
大家要清楚的是,5G通信最終角逐的是L+L或者L+P的組合,最終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高通拿下了數據碼,華為拿下了控制碼。控制碼是設備之間的通信、數據碼承載的是用戶請求以及發送數據的。
因此要注意的是,很多人認為如果手機是5G單模手機,是不是就可以避開高通的專利,不給高通交錢了呢?當然不是,只要你做手機,5G手機你也迴避不了高通的專利。
雖然數據碼、控制碼缺一不可,但是數據碼是整個5G的基石技術,也就是說即使華為的polar碼是行業不可或缺的技術,但是高通把持的是最值錢的專利,高通依然占據著5G通信領域的絕對話語權。
3G/4G高通更是絕對優勢,高通可以明目張膽搶錢當然正如前面所說,手機通信技術不可能完全徹底的重建,未來的通信將還是混合組網,不光是設備上的混合、而且通信技術也是。
未來還是2G/3G/4G/5G並行,不可能只有5G,除非有一天通信技術徹底推倒重建,而我們占據絕對優勢,但是你認為這可能嗎?高通掌握的是必要專利,這些專利是任何廠商都迴避不了的。
當然華為的收費標准其實也不便宜,不過搶外國人的錢,多搶一點我反正覺得還是蠻好的,畢竟這么多年我們被整慘了。
因此任何一家企業,只要生產手機,必然要給高通交費,畢竟你不可能不用基帶,華為也不能例外,因為數據碼在高通手裡。高通、愛立信、華為、諾基亞都有一定比例的5G專利技術,這是標准委員會投票決定的,如果華為違反,那麼最終肯定會受到制裁。
就像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老爺子所說,5G我們依然只是一個參與者而已,高通依然是這個行業的絕對主角,不過同樣也是5G三兩年之內現實意義不會特別大,現在談收費什麼的還為時過早。不過應該慶幸的是,我們現在逐漸從路人甲的角色成為了一個重要的配角,並且我相信未來我們一定會成為主角。
5G標准大戰已經落下帷幕,專利收費分配也已經基本落定。將來手機中使用5G技術,要向高通、華為、愛立信、諾基亞等幾家研發部門交張麗菲。以上幾家企業也可能出現互相交專利費的情況。
其中高通的專利費是這樣收的:
1)使用高通標准必要專利,並且只支持5G的手機,將收取2.275%的專利費。
2)使用高通標准必要專利,支持3G/4G/5G的手機,將收取3.25%的專利費。
3)使用高通標准必要專利加非標准必要專利,並且只支持5G的手機,將收取4%的專利費。
4)使用高通標准必要專利加非標准必要專利,且支持3G/4G/5G的手機,將收取5%的專利費用。
可以看到,未來的5G時代,全球的任何一家手機廠商如果使用了高通的5G技術,是需要交大專利費的。華為也不例外。
有人說,華為自己研發了5G技術,我將來用上自己的技術,為什麼還要向高通交專利費呢?因為在去年5G方案投票中,高通、華為、愛立信、諾基亞都擁有5G技術份額,這個是全球統一的。比如指定長碼使用高通的,那麼全球所有的廠商都必須使用高通的長碼,這部分專利費就由高通收取。華為也是不能違反這個決定的。
華為也是可以收取專利費的。有媒體報道說使用華為5g技術的專利費是4%,官方一直沒有出面承認。所以無法確定具體的標准。但已經很不錯了。比如將來一部售價4000元的5g手機,華為按照4%來收取專利費的話,就可以獲160元專利費收入。
高通贏得5G的標准,那麼華為將來製造的5G手機要向高通交專利費嗎?
這么說吧,只要是在CDMA這塊混的,那就避免不了高通,也就是必須要給高通交專利費,也就是說,不管2G、3G、4G、5G等通信技術,只要是還在CDMA這個領域,那還是沒有辦法能夠繞開高通的,如果你說發開新的通信領域,我估計比上天還難啊,現在的高通就是要專利費,它也不生產手機,所以即便是蘋果也被高通到處的告,你說氣人不?
在5G的所有專利中,現在分為兩個核心的專利技術和非核心專利技術,從長遠來看,高通雖然在數量上不如華為的專利數量多,但是高通的核心專利技術上要比華為的多很多,根據數據顯示,在5G的專利中,華為佔用的20%左右,而高通佔比15%,所以說即便是這樣,華為還需要向高通繳納專利費用。
向在眾多的通信廠商中,其實每個廠商都有各自核心的專利,所喲大家就想出來一個辦法,那就是交叉授權,很簡單就是我使用你的專利,我也同樣的授權給你我的專利,大家就可以合作愉快嘛,但是這也僅僅是在各自有專利的情況下,如果一些小公司沒有專利的話,日子就不好過了。而且高通在獲得5G的標准之後,就對外宣布了5G的收費標准,這么給大家多隻要是3000元這個價位就需要給高通上交將近100元的費用。
這就可以說明,為什麼美國會這么的打壓華為,因為只有一流的公司才是標準的制定者,其他的都是執行者罷了,所以,我們更應該毫不猶豫的支持華為。大家對於高通制定5G標准還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可以在下方留言,咱們一起探討!
在5G網路專利中,華為專利佔比20%左右,高通佔比15%。但華為需要向高通交專利費,並且從兩家公司公布的專利收費標准來看,華為交的比收的多。
由於5G網路涉及到的專利技術太多太多,而且是多家公司都擁有5G技術,所以各通訊公司都會有一個交叉授權的協議,也就是華為用高通的專利,高通用華為的專利,專利費兩家公司再具體協商。
但其他手機廠商就沒有這么好過了。在高通獲得了5G標準的決定話語權後,就迫不及待地公布了5G專利使用的收費標准:單模5G手機的專利使用費率為2.275%;多模式(3G/4G/5G)手機專利使用費率3.25%。和以往一樣,高通收取專利費是按照整機的價格來計算的。也就是說,除了5G網路模塊,面板、揚聲器、內存晶元等其他和高通無關的電子元器件,高通也要收走一定的專利費。
我們來算一筆賬。 考慮到網路兼容性,未來的5G手機幾乎都必須是多模設計(2G、3G、4G、5G網路均能使用的手機)。因此每賣出100元錢,都必須交給高通3.25元。按照目前國內3000元的旗艦機均價,手機廠商每賣出一台手機,就得給高通上交97.5元的專利費。再乘以世界手機的出貨量,高通一年躺著都能賺多少錢?也難怪美國處心積慮地打壓華為5G的發展了。
現在我們來討論下一個問題,為什麼高通專利比華為少,收得卻比華為多呢?
其實,5G專利分為非核心專利和核心專利。高通的專利數量雖然不多,但大部分都是核心專利,這也就意味著5G網路離不開高通。華為雖然在專利數量上有絕對優勢,但核心專利沒有高通多,很多國家即使拒絕華為,也一樣能建設5G網路。
另一方面,未來的5G手機不可能只支持5G網路,一般來說還要向下兼容4G/3G甚至2G信號,除非國內把2/3/4G網路都關了。特別是在CDMA中高通有30%的專利,除非中國電信能徹底放棄CDMA,不然還是要向高通交專利費用。
作為全球最大的通訊設備製造商,華為受到的尊重實在是太少了。美國想法設法打壓華為,國內卻無動於衷。好不容易有愛國企業帶頭支持華為,卻被網友罵個狗血噴頭,這樣做真的好嗎?
支持華為,支持國產,從我們做起!
先說結論,需要交費。
5G標准未定之前,各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思路,從自己的思路上出發,研究出了不同路線的5g技術,由於側重點不同,各有長短,每一家大一點公司都有自己的儲備技術。
在3gpp會議上,進行投票統一標准,誰家的標准勝出,誰家就技術儲備就可以迅速轉化為標准技術了(因為自家只會提出對自己最有利標准),這就是為啥標准爭的這么厲害的原因。標准本身並不能收錢。
高通贏得標准,也不能說華為就出局了,華為研究方向龐大,有些專利本來就可以直接用在高通標准裡面,有些專利雖然原來服務於自家標准,但是原理相通,可以轉化到高通標准中,所以即使華為一點標准制訂權沒有,也不代表華為就完全被排除。
在大家都擁有專利的時候,而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個時候就各付各的專利費了。比如華為用了高通5項核心專利(專利也分三六九等,價錢不一樣)就付款5項專利的錢,同時高通用了華為3項核心專利,華為就可以收3項專利的錢,這種結算辦法太復雜麻煩,後來就有了交叉授權,把自己要用到對方的專利和對方要用到自己的專利列一個清單,對比一下數量和質量,如果雙方差不多,就互相授權對方使用不在收費,如果數量質量有差,就核算一下差價,補差價就可以(蘋果和華為交叉授權後,蘋果就補了差價)。
可以想一下,高通現有標準的便宜,同時擁有強大的研發能力,佔有的標准更多,華為是必定要補差價的。
很多無知憤青一個勁的噴高通什麼專利太貴,什麼壟斷市場。正如馬雲說那樣支付寶費率高不高你自己試試不就知道了?就拿小米來說自己研製的晶元性能和高通差距很大但是成本卻比高通旗艦晶元貴的多。你願意買3000元的高通旗艦還是買4000元的小米國產處理器手機?正所謂貴不貴自己試試不就知道了?高通每年研發費用多少?不收取高額的專利費用怎麼研發新一代晶元?同樣你可知道高通華為在5G上投入了多少嗎?他們憑什麼不能收專利費?就好比中國移動你不知道別人建基站或者投入了多少錢就說中國移動黑?4G時代每年的基站建設費用就是幾千億的價格而5G時代更恐怖所以不要把100元話費成本等於0這種無知的理論拿出來。4G時代為什麼移動一家獨大?因為費用太貴了聯通電信搞不起所以建設速度就跟不上移動就這么簡單。
家族財富密碼評論員錢小帥:
華為和高通在5G標准上的角逐,以及聯想投票問題前些天真的火爆異常,那麼高通勝出之後,華為在生產5G手機的時候需要向高通繳納專利費嗎
答案是肯定要的
但華為不是說就此被高通壓制了,因為這兩個公司的性質其實不一樣,在很多時候並不是競爭的關系,華為即是一個技術研發公司,也是一個硬體生產公司,即靠專利費賺錢,也靠賣手機和硬體賺錢。而高通只是技術研發公司,主要靠專利費賺錢
並且,華為在5G專利數量上是遠超高通的,甚至是世界第一的,只不過高通掌握的專利是核心技術而已,因此華為不會被壓制,只不過要多交給高通一份專利錢而已。不僅如此,小米,OPPO,蘋果等公司在生產5G手機的時候,也要向華為支付大量的專利費用,所以華為雖然輸了核心技術的投票競爭,但依然不至於劣勢
㈩ 建一個5g信號站基礎要多少錢
至2020年9月,費用在.9~1.5萬億元。
根據最新的《2020中國5G經濟報告》,國內2020-2025年的5G網路總投資額是0.9~1.5萬億元,這筆投資的最大一部分,將花在5G基站的建設上。
基站一般可以分為宏基站和微基站。室外那種大鐵塔的是宏基站,國內正在規模建設的5G基站,也是宏基站為主。5G宏基站的成本是由主設備,動力配套設備設施,土建施工共同組成。
(10)5g研發費用一般多少擴展閱讀:
建5g信號站注意事項:
基站的覆蓋范圍與信號頻率有關,信號頻率越高,基站的覆蓋半徑越小。5G採用超高頻信號,比現有的4G信號頻率約要高出2到3倍,因此信號覆蓋范圍會受限,其基站的覆蓋半徑約為100米到300米。
在城市中心區域大概每200米到300米就需建1個5G基站,郊區大概每500米到1公里左右需建1個5G基站,農村則需要每1.5公里到2.5公里建一個5G基站。因5G信號的穿透力大幅減弱,未來在人群分布密集的寫字樓,居住區,商業區等區域,還需要建設更密集的5G室內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