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價格費用 » 最早的明錢值多少錢一斤錢

最早的明錢值多少錢一斤錢

發布時間: 2022-11-14 16:54:27

❶ 請問在古代(比如明朝)一文、一錢、一兩相當於人民幣多少錢

一文錢,等於0.21人民幣。五文等於 1.05人民幣。一碗飯八塊錢人民幣,五文 ×8元人民幣,等於40文,物價平穩的明朝一隻雞40文。

兩京承弘治以來物價豬肉斤值七八錢,牛肉斤值四五錢,水雞以斤為束亦值四五錢。嗚呼!豈非孝宗至治之象哉?至余幼時所見物價,今大約倍之或五之,南北萬里皆然。[2]2、又黴州歲辦軍需物料,火熏豬肉每斤價銀六分。[3]3、根據《萬曆會計錄》可知,火熏豬肉每斤0.06兩。忘了具體的頁數了~~~4、看《宛署雜記》的記載,據表可知,從萬曆初期到中期再到後期,豬、牛、羊肉的價格呈平緩上升趨勢。據《萬曆會計錄》卷三七《營衛官軍俸糧(雜支附)》記載在京軍士月糧折色,俱每石折銀0.5兩。另據「宮膳底帳」,豬頭每個摺合豬肉5斤,即每個豬頭約值銀0.125兩。5、天啟中,熊廷弼《按遼疏稿》記載「豬肉每斤折銀二分五厘」[4],即白銀0.25兩。當然,折銀價格並不能表示市場價格,一般情況下市場價格一定要比這一價格高。6、天啟元年(1621)正月,南京物價驟貴,如:鵝1隻,值錢500餘文;鴨1隻,值錢200餘文;雞1隻,值錢200餘文;豬肉,每斤值錢40餘文;[5]7、陝西華州「感時傷悲記」碑記載崇禎十四年當時時值:「稻米粟米每斗二兩三錢,小麥一斗二兩一錢,大麥一斗一兩四錢,蕎麥一斗九錢,莞豆一斗一兩八錢,麩子一斗五錢,谷糠-斗一錢,柿果一斗一錢五分,核棗一升一錢,鹽一升銀九分,清油一斤一錢六分,豬肉一斤一錢八分,紅白蘿浦—斤一分,棉花一斤三錢二分,麻一斤一錢,梭布一尺五分。」8、豬肉,每斤值銀0.18兩;紅白蘿卜,每斤值銀0.01兩;棉花,每斤值銀0.32兩;麻,每斤值銀0.1兩;梭布,每尺值銀0.05兩。[6]9、豬肉每斤錢二百五十文」。[7]至於白銀折算銅錢的比例,各個時期,各個地區都有差異。例如,明代官方資料記載成化十七年的1錢銀子,可以換80文錢,也就是1分銀子8文錢;而嘉靖三年品相好的銅錢700問兌1兩;品相差的要1400文。到了隆慶元年1兩白銀可以兌800文,基本與成化時期兌換比例差不多。萬曆六年,8文金背錢可以兌1分銀,同樣的火漆、旋邊銅錢要10文,而洪武與前代銅錢則要12文。所以題主講的這個問題,還是參考的資料比較少,裡面涉及到各個時期的物價、購買力、消費物的定價,尤其是消費物定價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是:同一樣東西,官定價格和實際世面上購買的價格不一樣,官定價格有兩種,一種是臟罰,一種是官府采購的定價。所以需要大米的價格來作為中間參照物。

❷ 明朝錢幣的價格一般多少錢

按2006年大米價均價1.75元/斤計算。一兩白銀是2*94.4*2*1.75=660.8元。
明朝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多少錢兼述明朝的經濟狀況
來源: 劉澍才的日誌
平時不喜歡看電視,前幾年劣制看得讓我遠離了電視。比如古代閨門女子穿得像現代女子一樣少,宋代的官兵穿著日本古代兵的盔甲,一兩銀子買一個饅頭,二十幾兩銀子吃頓飯等等……後來喜歡看喜劇錄像,比如周星馳演的電影。一次看《武狀元蘇乞兒》,也不知是音譯錯還是原文錯,蘇燦的老爸給他兒子零花錢銀鈔:「都是十萬兩一張的,省著點花啊
一兩銀子等於多少人民幣?我曾在網上發表過一篇有關明代萬曆年的物價水平的文章,沒想到有幸被網上大量轉載。看來網民是不但要受電視這一種表達,還想要看看另一種表達的。現在添一些進來寫一下真實的明朝人的工資收入和生活水平——另眼看明朝。轉自 明朝米價在洪武二十八年以後基本上一兩銀子可以購大米二石。《明史·食貨二》:「於是戶部定:鈔一錠,折米一石;金一兩,十石;銀一兩,二石。」明代一石約等於現在的94.4公斤。按2006年大米價均價1.75元/斤計算。一兩白銀是2*94.4*2*1.75=660.8元。小街邊買個饅頭要660多元,太貴了吧。
明朝人的工資。 柴薪皂隸:百姓有給國家服役的義務,不過服役是有工資的。輪到當役了,派給當官的跟班,柴薪皂隸就是買柴燒水、干雜活。年收入20兩,計 13216元。(明朝國家規定七品正堂可以有四名柴薪皂隸,縣丞二員各二名,主簿二名,典史一名;以上官員,每人用馬夫一名,國家付工資。)
馬夫:給公務員趕馬,出差辦事使用。年收入40兩。計每年26432元。
明朝縣官:正七品每月俸祿7.5石或一年45兩白銀。實際月收入7.5*188.8*1.75=2478元。每年約3萬元。其它收入:柴薪皂隸4個、馬夫一個,這5個人工資由國家支付。冬夏官服和筆墨費由國家補貼。新官上任,還可以先拿到40兩修理費。看起來七品縣官45兩白銀跟馬夫40兩白銀年俸差不多,(明朝的公務員工資真的是很低的,歷朝歷代中明代公務員工資收入算少了。)但是縣官、典史等的住房、出行、皂隸人員、衣食花費基本由國家支付和補貼,所以年俸基本是凈收入,而且筆墨費都是固定按兩算由國家撥給,還有多餘。馬夫就沒有那些好處了。
學生:「廩膳米人日一升,魚肉鹽醯之屬官給之。」——《明史·食貨志六》。考上了秀才每人每天給一升米約2斤,(剛夠兩人吃)給魚肉油鹽。(註:明代10升=1斗;10斗=1石。)明代優待秀才時甚至可以拿到每月1兩白銀的廩膳費。不過明代的學生概念不是現在的學生概念,現代的學生只能算做童生,童生考成了秀才入了縣學才算是廩膳生,才可以「食廩」,所以明代秀才不幹活也可以生活,只是不幹活只吃「廩膳」會很窮,所以有窮秀才之稱。
以上跟據明代萬曆年《宛署雜談》、清代康熙年《明史》。
街頭挑擔賣油的小販:一年收入約20兩。計人民幣13216元。馮夢龍在萬曆年至天啟年寫有《三言》,其中《賣油郎獨專花魁》中秦重只有3兩白銀的本銀,街頭賣一年油除去一年日用開支,還能剩餘16兩白銀。「每日所賺的利息,又且儉吃儉用,積下東西來,置辦些日用家業,及身上衣服之類,並無妄廢。」除去一年用度剩餘16兩。所以記為年收入20兩。
殺豬的:范進的老丈人胡屠戶對窮秀才范進說,「每年尋幾兩銀子,養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經。你問我借盤纏,我一天殺一個豬,還賺不得錢把銀子,都把與你去丟在水裡,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風!」——《儒林外史》。一天一錢,一月3兩,一年有36兩,看來殺豬的收入直逼馬夫了。約 23789元。
農民:農民的收入是多少?農民「人給地十五畝,蔬地二畝。」「新耕地免租三年。」假設古代耕種水平低只及現代的1/2或2/3,那麼農民每畝約能收入250或350斤大米,按300斤算,南方一年收二季,北方一年收一季,如果豐年加勤懇,南方農民均毛收入15750,北方農民人均毛收入 7875,除掉農具、肥料、水利開支、畝稅(明朝每畝收稅一斗,約20斤大米),如果一家七八口人干起來,幾年裡蓋個優質磚瓦四合院不成問題。
明朝的物價(萬曆年)。
明朝物價:
大米白銀1兩=2石即377.6斤。合人民幣1.75元/斤。
上等豬肉白銀1錢六分=8斤合人民幣13.2元/斤。
上等羊肉白銀1錢二分=8斤合人民幣9.5元/斤
牛肉五斤白銀七分五厘合人民幣9.9元/斤
五斤重大鯉魚價白銀1錢合人民幣13.2元/斤
栗子五斤價白銀6分五厘合人民幣8.6元/斤
活肥雞一隻價白銀4分合人民幣26.4元/只
白布四匹價白銀8錢合人民幣元132.2元/匹
綿花一斤價白銀6分合人民幣39.6元/斤
高級紅棗100斤價白銀2兩5錢合人民幣16.5元/斤
會試用黃絹傘二把價白銀六分合人民幣3元/把 刑部用鐵鍬五把價二錢五分合人民幣33元/把
官用桂圓重二斤八兩價一錢二分五厘合人民幣29.5元/斤 以上物價跟據明代萬曆年《宛署雜記》。 明代小說《水滸傳》中楊志東京賣刀的時候,牛二曾說「甚麼鳥刀,要賣許多錢!我三十文買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一兩值1000文,一把菜刀30文約20元,考慮到當時沒有工業化煉鐵,這個菜刀價格也跟我們現在差不多。第四十四回戴宗楊林請石秀吃飯的時候楊林扔出一兩銀子讓店家隨便上酒菜。這600多元錢在我們現在大酒店裡還不夠,可是在小酒家裡也確實可以隨便上菜了。
房產價格:「可成道:『在墳邊左近,有一所空房要賣,只要五十兩銀子。若買得他的,到也方便。』春兒就湊五十兩銀子,把與可成買房。」—— 《三言·趙春兒重旺曹家莊》低檔房產50兩一宅,約人民幣33040元。高等大宅院:1000萬以上。「施小舍人急於求售,落其圈套,房產值數千金,郭刁兒於中議估,只值四百金。」——《三言·桂員外途窮懺悔》。看來明朝有錢人的房子還是真夠貴的。
物價的穩定。明朝初幾年和末期時物價曾有過一兩白銀買一石大米,正統年間也有一兩可以買四石的年景,崇禎帝國亂時還有過二兩一石的物價。但比起民國末年物價天漲,總算銀子

❸ 明朝各階段的貨幣,面值是多少

明代的主要貨幣是白銀,使用的貨幣有白銀、銅錢、紙鈔等。其中整個明朝時期,紙鈔只有一種,大明寶鈔,沒有其他類型紙鈔了。但是對於銅錢,基本每任皇帝都會鑄造自己年號的銅錢,所有銅錢稱通寶,而不是元寶。

由於當時紙質工藝並不發達,紙質較差,紙鈔難以保存,後來人們慢慢重新使用金屬貨幣。不過大明寶鈔在明朝歷史上還是具有重大意義。

❹ 明朝朱元璋漢武寶通大錢能值多少錢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農民反元斗爭勝利後,建立了以漢族為主體的明朝政權。1368年稱帝前他就在應天府設置了寶源局,開鑄大中通寶。大中通寶以400文為一貫,40文為一兩,4文為一錢。

朱元璋稱帝後,改元洪武,鑄造「洪武通寶」錢。錢分五等,即當十、當五、當三、當二、當一小平錢。由戶部寶源局統一鑄造,嚴懲私鑄,各行省設寶泉局與寶源局並鑄。錢文楷書,背文記重:一錢、二錢、三錢、五錢、一兩;記值:一、二、三、五、十;記局:北平、京、鄂、浙、濟、桂、福、豫等。 目前市場價格大約300元/枚(普通).

你的洪武大錢有什麼特徵,說出來看看,才好估價.

青銅「放牛」洪武大錢(見拓片),據說在浙江、福建一帶有較多的發現,正如朱先生所說有大有小,實物我近來見到過些,從其色質材料看,確實大都為清甚至更晚期製品。

推敲其圖文看,如只以放牛娃來揭朱元璋之短的話,此錢確實無多大意思,我想更不會為後人所喜愛而仿鑄流傳開,其實明錢為避「朱元璋」的「元」字諱,一律稱為「通寶」且直讀,此錢不亂及錢文來謾罵朱元璋,其對明還算是客氣、尊重的,故此錢背圖的理解是否能另當別論呢?

我認為,此圖以「牛」上有「人」偶意為「朱」,而「牛」音同「劉」,故「劉人」有「漢人」之意,故此圖有復「明」的「大漢人」思想之用意,縱觀中國古代農民起義之舉,從陳勝、吳廣到太平天國的洪秀全,都不同程度上以迷信的宗教觀來統一思想達到舉義旗、壯大武裝的目的。看來,這「大漢人」的思想正如同一根無形的牽牛的繩,有道是:牽住牛鼻轉乾坤。此幣的含意就不難看出。它正體現了民間的一種反清復明的思想,查考在清時福建、廣西一帶正是反清復明團體、天地會活動的范圍,且天地會特別是金錢會的信物中常有打著「洪武」、「洪英」字樣的錢文。這樣看來:如天地會作為輿論工具而使此錢推廣之,也就不足為奇了。此看法只為我個人推斷,是否正確還望泉友深究之。

價格目前市場價大約為200-600元

❺ 明代一兩銀子等於現在的多少錢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 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 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 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 九錢二分六厘八錢��

下白米(石) 八錢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銀每兩換錢 一千文」

還有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2元

結論

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

1 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

2 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值較低

3 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

5 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

所以,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 = 人民幣2000元 = 10兩白銀

1兩白銀 = 人民幣200元 = 1000文錢 = 1貫(吊)錢

1文錢 = 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

驗證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數據,便於驗證曉林給出的換算方式,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 = 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 那些當官的,那個家裡沒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台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 = 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當當,明碼標價。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庫平營造制」,與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約等於國際標准制的600克(597克多點)。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還有殘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黃金的計量單位「兩」、「錢」就是用庫平營造制的計量單位。一「兩」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一「錢」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為了與國際接軌,並統一中國度量衡制度,解決不同地區之間度量衡差異給經濟發展帶來的障礙 ,促進經濟發展,進行了度量衡改革。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習慣需要,將「庫平營造制」改革為「市制」,為與國際接軌,將「市制」與國際標准制方便換算。特將「一營造尺」改為「一市尺」,等於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於二市裡。「一庫平斤」改為「一市斤」等於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稱「一二三制」。「市制」與「庫平營造制」計量接近,老百姓易於接受。而市制與公制換算簡單,能為國際貿易接受。俗稱「斤有所短、尺有所長」,即市斤比庫平制重量小,市尺比營造制長。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稱成功。為以後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至今仍在發揮其基本作用。

民國時期的另一個大的改革是幣制改革。

北洋政府時期在幣制改革上的一個較大動作是「廢兩改元」。清末時,雖然中國也有銀鑄幣,但貨幣制度是以銀兩為單位,制錢(包括銅錢與銅元)為主要流通的輔幣。貨幣單位相當混亂。既有以庫平兩為單位的計量,也有以海關兩為單位的計量。同時,銀鑄幣和銀兩的成色也極不一致。這個混亂的幣制極大地阻礙著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於是,就有了第一次幣制改革 :「廢兩改元」。即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規定以銀元為基本貨幣單位,停止銀兩流通。一元銀元重庫平銀七錢二分,含銀量為85\%。一元等於十二角(仿英制)。以銅元為輔幣,停止銅錢的流通。一元銀元與銅元的比價基本上在180--188之間漲落。俗稱「洋長洋短」。每日銀樓或銀行都會發布當日銀價。當銀價上漲時,稱為「洋長」,當銀價下跌時稱為「洋短」。民間小額交易基本上以銅元計價為主。銀行發行紙幣以元為單位,一元紙幣兌換一元銀元。貨幣以銀為本位。

這次幣制改革使全國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統一。但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

另一次幣制改革是南京政府為解決金融危機而進行的。30年代時美國貨幣放棄銀本位,實行金本位制,規定1盎斯黃金等於35美元。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倫敦)收購白銀,導致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中國的貨幣制度是以銀為本位,但自己產銀不多。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東北、華北大搞武裝走私,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同時,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的貨幣升值,進口狂增、出口受阻,影響經濟與發展國際收支平衡,如不及時改革將導致中國金融崩潰。南京政府與英國、美國談判貨款為幣制改革提供外匯保證。最後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詳見《中美白銀談判》)。於是,南京政府決定進行幣制改革,停止銀元流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後增加)四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用於交易與完糧納稅。法幣與英鎊、美元掛鉤。

現在看電視劇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動輒使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夠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

這里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日的一元錢。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

其實,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的。一兩銀子等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後,銀價下跌造成的。後來大量賠款後,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常以銀子為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國時候,就流通銀元了,稱為國幣。民間稱為「袁大頭」。它的價值也比較高,可兌換180多個銅元。按當時物價水平折算今日的購買力,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35元左右。考慮到生產的發展,糧食和日用品價格的下跌,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銀子價格算,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50-60元左右。當時辦一個比較好的印染廠投資也不到一萬元。買一較輛當時比較好的轎車大約是1000元。所以不會有拿出一個銀元買一個饅頭的情形出現,最多一個銅板。

銀票其實是山西票號發的匯兌憑證,有密押的,不是見票即兌的銀行券(鈔票)。用銀票是要付匯兌費用的。

銀票做大宗買賣的商人用得著。它可避免攜帶大量現銀的風險,而且方便,並與自己攜帶大量現銀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員是用不著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來支付款項。即使你拿出來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個人支票還不如

❻ 明代的錢的換算

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錢?很多人都討論過。現在很多人其實是毫無概念的。特別現代某些電視劇誤導,好象古時候老百姓隨時都帶著銀子上街,隨便買個饅頭要一兩銀子,簡單吃頓飯上百兩,給小二打賞也十幾兩,幾十兩,好象一兩白銀跟我們現在一塊錢似的,顯示出當前中國的影視創作人無知和不認真到了何等程度。要知道萬曆年間國庫年收入才達到200萬兩,而且還是經過張居正改革後國庫收入豐富才有的數字。其實古代大部分老百姓一輩子都沒有見過銀子,他們使用的都是「錢」,即銅板,我們常說的「沒有錢」,就是指沒有銅錢。 白銀和黃金是朝廷明令禁止在民間流通的貨幣,所以民間大多用錢或鈔。鈔:就是布做的貨幣。大量使用銅錢不方便,於是「而商賈沿元之舊慣用鈔,多不便用錢。」《明史》志第五十七 食貨五。所以說,進行大宗貨品交易的商人是用鈔的,而不是整箱子整箱子的用白銀和黃金。 我們這里要討論的是明朝末年白銀與現在人民幣之間的換算關系。 首先要了解,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這是常常變動的,不同朝代兌換比例不一樣,同一朝代不同時期也不一樣,不像現在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另外,明朝一斤相當與現在的596.8克,一斤十六兩,一兩摺合現在的37.3克。 根據以下描述: 「每鈔一貫,准錢千文,銀一兩;四貫准黃金一兩」《明史》,志第五十七 食貨五。 「於是戶部定:鈔一錠,折米一石;金一兩,十石;銀一兩,二石。」 《明史》,志第五十四 食貨二。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明朝前中期黃金白銀比為1:4或1:5,而1644年前後境外白銀大量流入,1兩黃金約可兌換8兩白銀。 得到第一個結論:1兩黃金=8兩白銀=8000銅錢 要討論貨幣購買力,一般通行的是兩種方法。一種是以黃金的價格作為基準來換算的,以國際金價來推算白銀和銅錢今天的價值。另一種方法則是同時使用米價和銀價作為基準,來進行推算的。 1) 國際黃金基準牌價,金價基本上在600美元一盎司周圍波動。我們就以600美元(2006年9月26日)為一盎司。一盎司為31.1克。明朝1兩為今天的37.3克。這樣一算明代一兩黃金相當於719.6美元,以今天(2006年9月26日)的外匯基準價來算,100美元兌換人民幣 791.5元來算,相當於5695.75元。根據1兩金為8兩銀,1000錢換算,明末一兩白銀相當於711.97元,取712元;一文錢等於0.7元。 2) 白銀基準國際牌價,銀價基本上在11美元(2006年9月26日)一盎司周圍波動。同金價的換算相仿,一兩銀子也就是1000銅錢,相當於104.4元人民幣,取105元。 3) 米價基準。根據歷史資料記載,米價如下: 明神宗萬曆時(16,17世紀之際) 白米(石)0.7-1兩 明崇禎十四、五年(1641,1642) 米(石)3.6兩(南京一帶大災時空前高價);米(石)5兩(上海米價) 明崇禎末、清順治初 米(石)2-3兩 崇禎後期,災荒加上戰爭,糧價上漲很厲害,同樣1兩白銀買糧食可能買不了多少,可是買其他東西的時候卻有可能很值錢,因此這階段的數據不能作為一般購買力的參考。這里採用萬曆時期的最高價格作為一般物價水平,取每石1兩白銀來計算。明代1石合94.4公斤,按照現在大米價格3元/公斤計算,一石米摺合人民幣283元,即1兩白銀摺合283元人民幣。 這樣,我們最後得到三個數據,1兩白銀分別可兌換人民幣712元,105元和283元。其中黃金的價值歷史中一向比較穩定;雖然今天的糧食產量比古代大了很多,但是考慮到中國現在14億人口在消費,而明朝中後期保守估計人口也有七八千萬,因此糧食價格可以做為一個重要基準;考慮到白銀的比價在各歷史時期變化比較大,可參考性比較弱。 因此,我們取黃金基準的712和糧食基準的283取平均值,即497.5元。為了湊整數,便於換算,也便於大家有個感性的認識,這里取1兩白銀摺合人民幣500元。因此按照前一個比價的結論我們得到明朝中後期的貨幣兌換數據: 這就是我們的第二個結論: 1兩黃金=人民幣4000元=8兩白銀 1兩白銀=人民幣500元=1000錢 1錢=人民幣0.5元 由於實際上,1兩白銀至少能兌換1500錢,則1文錢=0.33元,也可以大略地認為是三毛錢。 另外說個小知識,1兩=10錢=100分,所以,一錢銀子=50元人民幣,一分銀子=5元人民幣,也就是10-15個銅錢左右。 這樣,我們對明朝中後期到清前期的物價就有了一個比較具體的概念。 明朝一個從九品官員的月俸是五石,也就是月薪2500元;未入流官吏月俸三石,合1500元,這是政府最基層公務員的工資。正一品官員月俸八十七石,合人民幣43500元/月,年薪52.2萬元人民幣,這可是當時政府總理的薪水,想來也不過分。 在明代,據說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如果糧食自給自足,錢只用來買點柴米油鹽的話,一年750多塊錢過日子是挺苦,不過也不是不可能,大家可以問問老一輩,他們過過這樣的日子,甚至一些偏遠貧困地區現在還在過這樣的日子。 袁崇煥殺毛文龍,得到士兵兩萬八千人,上書皇帝要求:「歲餉銀四十二萬,米十三萬六千」,雖然這是為了籠絡毛文龍的舊部而增加了的軍餉,但是也能看出個大概。就是說,養活一萬人的部隊,每年需要軍餉15萬兩,糧食4.86萬石即900萬斤。用現在的話換算過來就是,2.8萬人的一個軍,一年的維持費用為7500萬元人民幣,可以吧?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募兵,規定每人年餉銀為10兩,到北方薊鎮後,守衛邊牆的募兵年餉增至18兩。這都是戰略要地的募兵價格,如果不是要參加重要戰斗,或者不是在重要地域,募兵的價格要更低:明修《武進縣志》稱當地 「受募者日銀一分」,年餉還不足4兩的。到崇禎年間,戰亂頻繁,大量百姓流離失所,食無所依,募兵變得容易,加上朝廷財政緊張,軍餉又比同期低了很多。 因此,得到第三個結論:維持一支萬人部隊的正常消耗應該是每年白銀8萬兩,糧食4萬石。 崇禎三年,御史郝晉言:「萬曆末年,合九邊餉止二百八十萬。今加派遼餉至九百萬。剿餉三百三十萬,業已停罷,旋加練餉七百三十餘萬。自古有一年而括二千萬以輸京師,又括京師二千萬以輸邊者乎?」我們來計算一下崇禎三年稅賦:遼餉,九百萬;練餉,七百三十餘萬,加上正常稅收二百萬,總共是一千八百三十萬兩。假設國家什麼都不幹,只養軍隊的話,能養活180萬人的隊伍。 綜上所述,我們一共得到了三個結論: 第一個結論:1兩黃金=8兩白銀=8000銅錢, 第二個結論:1兩白銀=人民幣500元,1兩白銀=10錢白銀=100分白銀, 第三個結論:一支萬人部隊每年的正常消耗應該是:白銀8萬兩+糧食4萬石。

滿意請採納

❼ 明朝時期 一兩銀子等於多少錢 是古代的銅錢不是現在的錢

明初,人口銳減,地廣人稀,田價很便宜,不過一二兩銀子1畝。折成當時的糧價,大約值三四百公斤大米,相當於人民幣600元左右。到了明朝中期,田地的價格達到高峰,每畝能賣到50兩到100兩銀子。折成當時的糧價,大約值一二萬公斤大米,相當於人民幣3萬元左右。(引用他人的) 按當時的市場價值計算,明初期,一兩銀子=300公斤大米,按我們現在的市場價格,300公斤大米=900元人民幣,到了明中期,50兩銀子可以買到一萬公斤大米,一兩銀子=200公斤大米,銀子出現了貶值,按我們當前市場價格200公斤大米=600元人民幣。 由此看出,明初期,一兩銀子=人民幣900元,到了明中期一兩銀子=人民幣600元 至於明末應當貶值更多了吧

❽ 明代的一貫錢放到現在,約等於多少人民幣

我們在看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聽到錢的數量,但是古代算錢的方式跟我們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不能直接將古代的錢拿來跟現代的錢做類比,而是要通過某樣物價來對比,其中最常用來做對比的就是大米的價格,通過對明朝和現代的大米價格作對比以後,我們可以知道明朝時期的一貫錢,其實就等同於現代的1132.8元

最後我們再綜合計算,明朝時期一石米是一兩銀子(770文錢),現代的一石米是1132.8元,這就說明了明朝時期的一兩銀子、一貫錢、770文錢,等於現代的1132.8元,但是這個數額是按照明朝時期和現代大米價格的平均價格來計算的,所以可能會有出入。

❾ 明朝貨幣值

在明代,朱元璋學習元朝發行紙幣,但是紙幣沒有準備金的支持,所以和廢紙差不多,不計入此范圍(上面印著1000兩的紙幣,不可能去國庫提取1000兩)
按照清代初年的描寫,在明朝主要有以下幾種貨幣:金、銀、銅錢
一兩金=十兩銀=一千文銅錢(根據不同時期,銀換銅的比率不一定,但是基本穩定在1:1000左右)
(答案為轉載,希望能幫到您)明朝因為開國的時候印刷發行紙鈔,可是紙鈔又沒有等價物進行對比。屬於泛濫,導致物價虛高,自然銀兩能買到的東西就少很多。所以購買力下降。

金屬貨幣的症結就在於,金屬在古代是可開發產品,也就是說,它的價值不確定,銀子開挖的越多,就越降低購買力。而到了後期,因為產量已經明確,價值就更不穩定,因為它就喪失了價值對比的功能。

明朝紙幣——大明通行寶鈔

明朝銅錢——
明初:洪武通寶
洪武通寶錢制沿續元末朱元璋所鑄「大中通寶」的形制,分為五等,規定小平錢,每文重一錢,折二錢重二錢,當三錢重三錢,當五錢重五錢,當十錢重一兩

洪武二十六年,改變錢制,重新鑄五等錢,按洪武元年鑄行規定,後又改銅錢每文重一錢兩分。其它四等錢,依照小平錢之重遞增

明中:弘治通寶
孝宗弘治年間鑄行「弘治通寶」,此錢皆為小平錢。「弘治通寶」曾由原重一錢增加到一錢二分。

嘉靖通寶
明世宗嘉靖六年開鑄「嘉靖通寶」,為光背小平錢,真書直讀,但含有隸意,此錢存世較多。「嘉靖通寶」初定每文錢重一錢二分,千錢重七斤八兩。到嘉靖四十三年時,改為每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千錢重八斤。

❿ 乾隆皇帝時期明錢現在市場價是多少

乾隆皇帝時期明錢現在市場價是:正常乾隆通寶的價錢普通的3元 岳字隆10元寶台局 品象好的80----300之間乾隆背面福字的300乾隆大樣和寬邊錢都在 30 60之間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93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66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50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32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95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15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56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602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79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