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一盒是多少毫升
① 古代計量單位一斗和三合分別指多少
斗和合都是量制單位,即體積單位,在古代,不同朝代的換算方式有差別,換算如下:
1、漢朝時期
1斗相當於現在2000毫升。3合相當於現在60毫升。
2、唐朝時期
大量制:1斗相當於現在6000毫升。3合相當於現在180毫升;
小量制:1斗相當於現在2000毫升。3合相當於現在60毫升。
3、明清時期
1斗相當於現在10000毫升。3合相當於現在300毫升。
古代常見容量單位有:石、豆和斛。
古代常見重量單位有:石、鈞。
古代常見長度單位有:跬、仞、舍和尋。
石:古代的容量或者重量單位。十斗為一石,一百二十斤為一石。;豆:容量單位。
斛:容量單位,五斗為一斛。;鈞:重量單位,三十斤為一鈞;跬:長度單位,半步為跬
仞:長度單位,古代以七尺或者八尺為一仞;舍:長度單位,古代行軍時以三十里為一舍。
尋: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
(1)漢代一盒是多少毫升擴展閱讀:
中國的計量,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氏族社會末期。據古書記載,黃帝創立了度、量、衡、里、數五個量。
自秦朝以來,歷朝歷代多建有度量衡單位制度,而且變革較多,單位量值呈逐漸增大的趨勢。民國時期,河南於1932年曾在部分縣實施《度量衡法》,推行公制,但各縣政府並未完全執行。1937年,日本侵佔河南以後,舊制復燃,市場上新舊制同時使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河南進行過3次重大計量制度改革。一是1959年的貫徹了國務院《關於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二是1978年全省改革了醫用戥秤;三是1985年貫徹國務院《關於在我國統一實行法定計量單位的命令》。
計量單位三次重大改革,都是在各級政府統一組織領導下,全面認真進行,而且改革得比較徹底。截止到1987年,除少數民眾仍存有舊制計量器具外,政府機關、部門、企事業單位等都按照國家規定的計量制度使用了法定的計量器具。
② 漢代的一升等於多少克
古代方劑中的一升在不同的朝代也不同:秦朝一升等於220克,漢朝200克,三國204.5克,南北朝300克,唐朝是200克,宋朝670克,元朝1000克,明朝1000克,清朝1000克。
方劑中方指醫方,劑,古作齊,指調劑,方劑就是治病的葯方。中國古代很早已使用單味葯物治療疾病。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又學會將幾種葯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是最早的方劑。
③ 古代中醫中葯的重量 一錢啊,一兩啊都是多少g啊
古代是隨著時代變化 單位改變。
漢代:1斤=16兩=248克
1兩=24株=15.5克
1株=0.625克
一方寸匕:金石類葯物約2克,草木類葯物約1克。
一升=10合=200毫升。一合=20毫升。
唐宋:按古制=漢代
明清:1斤=16兩=600克
1兩=37.5克
近代
港台:同明清
大陸:1斤=16兩=500克
1兩=10錢=30克
1錢=10分=3克
1分=0.3克
現代: 1公斤=2斤=1000克
1斤=10兩=500克
1兩=10錢=50克
④ 古代中葯方劑中的半升是多少克
漢代仲景時的稱量升大約為200毫升,但是如果具體到克,這需要區分什麼葯,因為那時候的計量葯物重量是以容器計量,就是用容器來裝多少葯物
這也就存在了一個問題,就是漢代的葯物炮製和飲片應用的形狀和現在不一定是一樣的,可能那時候的半夏比較大,算下來空隙比較多,現在的飲片用半夏多碎小,所以,計量就容易出現誤差,常規官方的計量大致如我下圖的,畢竟年代久遠,肯定會存在誤差,參考下就行了,深究就有點不現實了
望採納哈
⑤ 古代「一合」是多少毫升
古制一升為現代約200毫升,一升為十合,一合約為20毫升
⑥ 經方錄:漢代中葯計量
仲景之方神效,我們每用之卻不盡如意,直到後來才知道是用量上出現了差錯,漢代的計量單位和現在已大相徑庭,教科書上的用量過於保守,遂整理了
漢代與現代處方劑量換算表
1 石① = 四鈞 = 29760 克
1 鈞 = 三十斤 = 7440 克
1 斤 = 16 兩 = 248 克
= 液體250 毫升
1 兩 = 24 銖 = 15.625 克
1 圭 = 0.5 克
1 撮 = 2 克
1 方寸匙 = 金石類2.74 克
= 葯末約2 克
= 草木類葯末約1 克
半方寸匙 = 一刀圭 = 一錢匙
= 1.5 克
一錢匙 = 1.5-1.8 克
一銖 = 0.65 克
一銖 = 100 個黍米的重量
一分 = 3.9-4.2 克
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
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
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
1 合 = 2 龠 = 20 毫升
1 龠② = 5 撮 = 10 毫升
1 撮 = 4 圭 = 2 毫升
1 圭 = 0.5 毫升
① 「石」:讀shí,後來讀dàn
② 「龠」:讀yuè
1 引 = 10 丈 = 2310 厘米
1 丈 = 10 尺 = 231 厘米
1 尺 = 10 寸 = 23.1 厘米
1 寸 = 10 分 = 2.31 厘米
1 分 = 0.231 厘米
梧桐子大 = 黃豆大
蜀椒一升 = 50 克
葶藶子一升 = 60 克
吳茱萸一升 = 50 克
五味子一升 = 50 克
半夏一升 = 130 克
虻蟲一升 = 16 克
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
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
強烏頭1 枚小者 = 3 克
強烏頭1 枚大者 = 5-6 克
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
梔子10 枚 平均15 克
瓜蔞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
枳實1 枚 約14.4 克
石膏雞蛋大1 枚 約40 克
厚朴1 尺 約30 克
竹葉一握 約12 克
自己體重41KG,按照普通人群平均65KG,按照60%-70%用葯合理。
小青龍湯別人常用量:麻黃,桂枝10-30克,芍葯20-30克,細辛10-15克,乾薑15-30克,甘草10-15克,半夏10-20克,五味子5-10克,療效很好。
清代用的是司馬制,現在香港台灣還在沿用:
清代
一厘:約等於十毫(0.03125克)。
一分:約等於十厘(0.3125克)。
一錢:約等於十分(3.125克)。
一兩:約等於十錢(31.25克)。
一斤:約等於十六兩(500克)。
⑦ 東漢時期一升等於現代多少毫升
在古代,10升為1斗,也就是說,1升是1斗的1/10;10合為1升。實測其容量為200ml,東漢1升為200ml,1合為20ml。在古代,也有把80縷布規定為1升的,但這不常見,現在也不用了。
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石。漢書·卷二十一·律歷志上:「十升為斗……斗者,聚升之量也。」紅樓夢·第四十二回:「如今這一個里頭裝了兩斗御田粳米。」;~酒只雞(經常用作招待客人的簡單酒食,家常便飯)。
⑧ 漢代,中葯中一石,一斗,一升與現代單位的劑量換算
漢代有斛,斗,升,合(ge3聲)勺.
1升=0.34(西漢)0.20(東漢)升
⑨ 宋代時一合等於幾毫升
一、十合(合gě 容量單位)為一升。 一合就是一百毫升。
二、斗、斛均為容量單位,
舊時,十升等於一斗,十斗即一百升,等於一斛。
石,讀音dan,作為計量單位,有兩個用法:
1.容量單位。10斗為1石。
2.重量單位。在漢代,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漢書·律歷志上》
作為容量單位,1石是現在的多少斤?石主要用來計量糧食,稻穀、粟等等。一石多少斤,有個比重問題。
以下摘自《關於古代糧食鍾畝、石的問題》
「古代常用容量單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鍾,通常學者們認為斛和石相通,自秦漢開始它們之間都是十進制。...
...林甘泉主編的《中國經濟通史_秦漢經濟史(上)》也認定:漢代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粟。漢代1石為20000毫升,1斗為2000毫升,即秦漢時期1斗禾重2.7斤,這也是以實物測量所得數據。...」
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夢溪筆談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乃漢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59.2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