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裸鯉多少錢一斤
❶ 裸鯉魚和鯉魚哪個貴
裸鯉魚貴,市面上裸鯉魚三十元左右一斤,天然的五十元左右一斤。市面上鯉魚一般十五元一斤。所以裸鯉
魚貴。裸鯉
魚和鯉魚的區別:裸鯉魚與鯉魚科屬不同,裸鯉魚是亞科裸鯉屬,鯉魚屬於亞科鯉屬,裸鯉魚比鯉魚深長較長,鯉魚身上的鱗片比裸鯉魚多,裸鯉魚分布於青海湖周邊,鯉魚除澳洲和南美洲外都有分布。
❷ 青海湖的魚學名稱裸鯉,它多少年長1斤
青海湖裸鯉為冷水性魚類。喜歡生活在淺水中,也常見於灘邊洄水區或大石堆間流水較緩的地方,入冬則潛居於深潭、岩石縫中。適應性強,對生活條件並沒有嚴格的要求。幼魚階段以動物性餌料為主食;成魚雜食性,青海湖中所有的動植物都是其食料,主要食物對象為硅藻、橈足類、枝角類、輪蟲類、端足類、水生昆蟲、搖蚊幼蟲等,甚至其幼魚及條鰍也為之吞食。由於青海湖地處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上,水溫低,食料生物貧乏和生長期短,故此魚生長緩慢,除第一年生長達3.5厘米外,一生中的體長生長無明顯的階段,4齡以下體重增長較快,體重250克者平均為8-9齡,500克者約為10齡;一般能長到50-60厘米,重約5公斤,25齡;最大個體長可達95厘米,重約6.5公斤。群體中雄魚多於雌魚,繁殖力較低,懷卵量平均為16242粒。
❸ 羊卓雍措的「遺產」:8億公斤鮮魚財富,為何白送都不敢吃
羊卓雍措,在藏語當中的意思是「碧玉湖」和「天鵝池」,當地人也稱之為羊湖,但這並不是西藏北邊的羊湖,所以沒去過的人容易搞混了。羊卓雍措被譽為西藏「三大聖湖」之一,位於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浪卡子縣,距離拉薩西南約70公里處。
羊卓雍措是屬於大型的淡水湖,湖面海拔高度為4441米,湖水平均深度在20 40米之間,最深的地方大約有60米左右。羊卓雍措由東至西長度約為130公里,總面積約為638平方千米,最大容水量為146億立方米,同時也是喜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內陸湖泊。
由於羊卓雍措湖汊眾多、縱橫交錯,在地圖上看上去如同珊瑚枝一般,所以在藏語中也被稱為「上面的珊瑚湖」。羊卓雍措湖不僅風景迷人,並且湖藏有大量的「財富」,據統計整個羊卓雍措湖內,擁有8億多公斤的漁業資源。那麼,這么多的魚是從何而來,為何當地沒人敢吃?
羊卓雍措在西藏當地享有「西藏魚庫」的美譽,就憑這個稱呼,可想而知裡面的魚要多到什麼程度。實際上這些魚並不是一開始就有,而是長時間持續性地繁育而成。羊卓雍措的8億多公斤魚類當中,其中最多的是 高原裸鯉 。
高原裸鯉又稱瓦氏裸鯉,是屬於鯉科類魚種,魚肉食用價值較高,主要分布於西藏的羊卓雍湖、多欽湖、哲古湖、克魯昂成湖、莫特里湖及定日魯曲河等湖泊、河流等。高原裸鯉是底棲魚類,主要是以藍藻、浮游動物和枝角類幼蟲等。
高原裸鯉這種魚的繁殖能力很強,每年的6月份是它們繁殖期,雌魚每次懷卵數量約在1086~11400粒之間。與此同時,在整個羊卓雍措水域里,幾乎沒有兇猛的肉食性魚類。在沒有天敵威脅的環境下,使得棲息在湖泊里的魚,才得以大量的繁殖。
其實,羊卓雍措之所以能讓魚兒很好的繁衍生息,實際上還是要歸功於當地人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羊卓雍措的水質非常純凈,並且沒有任何的污染源,但湖水中卻富含大量的浮游生物,魚兒的食物來源很充足,因此這里也成了魚類的天堂。
其實很多人都和我一樣,一直糾結藏民到底吃不吃魚?所以很多人認為藏民是不吃魚的,其實這種說話並不完全正確,因為我有幾個同學是阿壩州人,我看他們在吃飯時就經常吃魚。不僅如此,他們有時間還會和我們一樣去釣魚。
據他們說當地人絕大多數是不吃魚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吃魚。既然藏族人吃魚,那麼羊卓雍措的魚為何沒人吃?實際上並不是羊卓雍措的魚不能吃,而是與西藏當地民風習俗有關。羊卓雍措在藏族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高,甚至很多人將她信奉為藏區女護法神,所以對「聖湖」里所有的東西都心存敬畏之心。
從藏民的飲食習慣來看,他們主要是牛羊肉為食物,所以也會屠殺自己飼養的牛羊。雖然這也是屬於殺生,但當地人認為殺一頭牛,全家可以吃上將近一個月,一隻羊可以吃上一個星期左右。由於藏族人大多數是信奉藏傳佛教,所以如果選擇吃魚就要經常殺生,因為魚蝦這些動物份量少,這也是為了減少和避免傷害小動物。
另外,實際上在西藏地區,不止羊卓雍措的魚沒人敢吃,幾乎所有的藏區魚類都沒有人捕撈,因為在西藏地區曾經流行水葬的習俗。在藏民心目中,「聖湖」里的魚是可以將死者亡靈通向極樂世界,因此當地人認為魚的身上還附屬著先人的靈魂。所以,在羊卓雍措湖邊釣魚和抓魚的行為,都會被當地人所制止。
整個羊卓雍措里的漁業資源非常豐富,湖內的魚多到徒手就能抓到,尤其是在6月份的繁殖季節,大量的裸鯉會游向岸邊繁殖。但在這些魚兒繁殖的時候,有時會遭到遊玩的人捕捉,如果是被當地的藏民看到,他們則會勸說請不要傷害它們,這些魚兒都是有靈性的。
棲息在羊卓雍措湖內的魚,算得上是太幸運了,不僅沒有天敵的威脅,更不會遭到人類的捕殺。所以在這里棲息的魚兒,大多數都是老死的,因為藏民從來都不吃「聖湖」里的魚。
❹ 西藏羊卓雍措里的魚多達8億公斤,隨手就能撈到,為何無人敢吃
西藏羊卓雍措憑借著獨特的自然風光成為了眾多旅行者夢寐以求的地方。其標志性景觀羊卓雍湖是我國十大淡水湖之一,它不但是西藏三大聖湖之一,還孕育著多達8億公斤的淡水魚,隨手就能撈到,但卻幾乎沒有人吃。
先回答一下讀者心中可能產生的疑問。8億公斤魚,沒有大規模捕撈,也沒有放光湖水計數,是怎麼算出來的?8億公斤自然不是精準的數據。但是可以通過 標志重捕法 獲取大概的數字。用標志重捕法估算魚類種群數量已經有100多年的 歷史 。方法很簡單,比如說可以從湖裡先捕捉100條魚做標記,然後再放回湖中,待標記的魚完全混合於魚群中時,再捕捉200條,看其中帶標記的魚有幾條,根據比例推算出河裡大概有多少條魚,再根據魚的平均重量推算出有多少斤魚。
羊卓雍湖位於雅魯藏布江南岸,東西長130公里,南北寬70公里,湖岸線總長250公里,總面積638km²,是杭州西湖的70倍左右。容積約有146億m³,是喜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內陸湖。所以這樣龐大的湖泊中,完全能成為魚類的天堂,有8億公斤魚也不是不可能。
漁業的過度保護
在19世紀70年代,羊卓雍措湖是較早進行漁業捕撈開發的湖泊之一,由於受生產條件的限制,當時漁業產量較低。但到了80年代中期就開始迅速發展,捕撈產量從1985年的450噸迅速增至1995年的1291噸。由於連續的過度捕撈,導致許多土著魚類種群數量急劇下降,甚至滅絕。從2005年的11種下降到了2010年的7種,魚類個體平均體重也下降了一半。
魚類走向滅絕,捕撈量也大大減少,所以意識到必須保護當地的種群多樣性。於是後來在藏區廣泛開展了資源養護和增殖放流計劃,2004年進行了最早的科學公益性增殖放流活動,累計流放各類土著魚苗1000萬尾以上。至今為止,整個西藏地區每年可繁育土著魚800萬尾魚。藏民也養成了很深的魚類保護觀念,群眾自發性的放流活動也有很多。所以土著魚的數量每年都在穩固上升,加上禁漁期的限制,像羊卓雍措湖這樣的地方逐漸成為了魚類的天堂。
外來魚類入侵
曾經人們為了片面追求漁業產品的經濟利益,所以人為引進了外來魚種。大部分藏民不懂得外來物種入侵的危害,家家戶戶都會在每年5月的放生節上購買大量的魚類在各個流域放生,其中不乏一些外來魚種,從而造成了外來物種在地域上的廣泛入侵。一些外來物種很快地適應了當地的氣候和水質,在缺乏天敵制約的環境下泛濫成災。
在羊卓雍措地區泛濫的魚類大多為高原裸鯉,這種魚肉質鮮美,但是在當地卻幾乎無人問津?主流的說法有兩個。
跟藏族的信仰、生活環境、文化風俗有關
西藏處於高原高寒地區,生活在這里的人需要大量食用肉類才能滿足每天大量的能量消耗。但在大多數藏族人民的信仰中,能不殺生盡量不殺生,一定要殺生的話,要做到殺少不殺多。湖中的魚都屬於中小型魚類,一條魚還不夠一個人吃一頓,如果把魚當做主食肉類,每戶人每天至少需要捕魚10條左右才夠吃。而且魚類肉少脂肪少,能夠給人體提供的熱量也低。而氂牛肉熱量高,肉多,一頭氂牛夠一家人吃一年,所以大型的牛羊肉才是他們的首選。而且羊卓雍措湖是藏民心中的聖湖,又是重點保護區域,是不允許外地人來這里垂釣或捕撈的。
受傳統水葬影響
在《佛本生經》里,記載著釋迦牟尼前世割肉喂鷹的、捨身飼虎的故事。在佛教引入藏區後,這個故事給了信佛的藏族人民啟發。佛家認為,靈魂和軀體是分開的。人在死後靈魂會去往極樂世界,而軀體與其遺留人間,不如施予眾生。於是藏族的喪葬方式就分為塔葬、火葬、天葬、土葬、樹葬和水葬這幾種。喇嘛為死者占卜後會決定採用哪種喪葬方式。經濟條件差雇不起喇嘛、孤寡人家、夭折的幼童這三類人一般都是用水葬。水葬時一般是先將屍體抬到河邊肢解後再投入河中,有的地方用白布或毛毯將屍體裹住,然後墜上大石沉入水底,以供奉河神。遺體拋入水中會被魚類分食,所以在信奉佛教的藏民眼裡,吃魚約等於是吃逝者血肉,心理壓力較大。
其實,雅魯藏布江流域范圍內的藏族先民有很多都從事捕魚生產活動,而且藏民吃魚的 歷史 非常悠久,有文字記載的相關 歷史 已經有1400多年,後因佛教傳入,吃魚之分才逐漸減弱。既然如此,為何不將這些魚捕撈起來運到這些地區售賣呢?經研究表明,湖裡的天然魚類不適合食用。
羊卓雍措湖裡的水酸鹼度在8.0~9.0之間,屬於高活性的鹼性水,營養貧瘠,礦物質高。魚類的食物大多是浮游生物和藻類植物。雖然高原裸鯉這種高原冷水魚能夠適應湖水的水質,但由於水溫較低,藻類植物和浮游生物很難進行光合作用,所以魚類不能從這些食物中攝取足夠的營養。所以魚類會汲取湖中的礦物質來獲取營養,魚類的體內也可能含有大量礦物質,並不適合食用。
青藏高原是全球獨特的生態地域,生態系統一旦被破壞,就很難恢復。羊卓雍措湖裡的魚已經呈現單一化的特點,湖裡8億公斤的魚已經呈現泛濫趨勢。人類頻繁的干擾讓生態失衡,讓魚量不斷呈現極端化,這是我們應該反思和改進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