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一噸工業淡水多少錢
❶ 世界上平均每個國家有淡水多少嗎
中國淡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佔世界第6位,可是人均佔有量僅是世界 人均佔有量的1/4,排在第88位。
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
中國水資源現況
我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然而,中國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國家。僅2002年,全國淡水取用量達到5497億立方米,大約佔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國1995年淡水供應量4700億立方米的約1.2倍。
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就開始鬧水荒,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80年代以來,中國的水荒由局部逐漸蔓延至全國,情勢越來越嚴重,對農業和國民經濟已經帶來了嚴重影響。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資源性缺水! •南方水質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國是一個中度缺水的國家」,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吳季松說,這是從水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上得出的判斷。據統計,我國目前缺水總量估計為400億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積200萬~260萬平方千米,影響糧食產量150億~200億千克,影響工業產值2000多億元,全國還有7000萬人飲水困難。缺水對環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著嚴重的影響。
從人口和水資源分布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中國水資源南北分配的差異非常明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人口佔了中國的54%,但是水資源卻佔了81%。北方人口佔46%,水資源只有19%。專家指出,由於自然環境以及高強度的人類活動的影響,北方的水資源進一步減少,南方水資源進一步增加。這個趨勢在最近20年尤其明顯。這就更加重了我國北方水資源短缺和南北水資源的不平衡。
最近幾年,北方連年乾旱。如果說北方資源性缺水日益嚴重令人憂心,南方的狀況也並不樂觀。專家指出,南方地區由於不注意污水的處理,把未經處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體,影響了水資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質性缺水的嚴重狀況。受大陸季風氣候的影響,中國水資源在季節上分布極不均勻,總是連枯連澇。時間上不均勻的水資源的變化需要由水庫來調節。建國以來,我國興建了大量水庫,但由於水源工程建設投資額大,投資回報率不高,難以吸引更多建設資金。這種由工程滯後原因造成的工程型缺水在中部和西部地區尤其明顯。
用水:逐年增長
1949~2002年,全國總用水量增加了4000多億立方米,大約每10年增加1000億立方米,年平均增加約100億立方米。1980年以後,全國總用水量的增長幅度略有下降,但年平均增長量仍有62億立方米左右。
在這期間,全國的用水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農業用水比例逐步下降,而工業、城鎮生活用水比例則有所增加。
與2001年比較,2002年生活用水量增加了19億立方米,工業用水增加1億立方米,農業用水減少90億立方米。
在省級行政區中,用水量大於400億立方米的是新疆、江蘇和廣東,約佔全國用水量的25.5%;工業用水占其總用水量30%以上的是上海、重慶、湖北和江蘇。
水質:不容樂觀
根據環境部門對全國河流、湖泊、水庫的水質狀況的監測,由於近年來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的排放等原因,我國主要水系的水體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2003年,我國7大水系污染程度從重到輕依次為:海河、遼河、黃河、淮河、松花江、長江和珠江。其中407個重點監測斷面中,只有38.1%的斷面滿足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2002)規定的I~Ⅲ類水質要求。我們不禁要問,這樣下去,究竟還有多少水是我們能飲用的。
排污:沖破最後防線
據統計,我國每年的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排放總量已達到631億噸,這相當於我們每人每年排放40多噸的廢污水,而其中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海。以長江流域為例,在廢污水排放中,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分別佔75%和25%左右,在流域涉及的18個省、市和自治區中,四川、湖北、湖南、江蘇、上海和江西6省市的廢污水排放量占流域總量的84.6%,是廢污水的主要產生地。主要污染物為懸浮物、有機物、石油類、揮發酚、氰化物、硫化物、汞、鎘、鉻、鉛、砷等。在21個幹流城市中,上海市排放的廢污水量約佔21個城市排放總量的30.7%,武漢市佔18.1%,南京市佔15.8%,重慶市佔8.8%;四大城市合計佔73.4%,是長江最主要的污染源。由於污染嚴重,長江岸邊形成許多污染帶,在幹流21個城市中,重慶、岳陽、武漢、南京、鎮江、上海6市累計形成了近600千米的污染帶,長度占長江幹流污染帶總長的73%。
中國水質性缺水樣本之上海篇
市內河道蜿蜒、黃浦江水身邊流、緊貼長江與東海的上海,享有「東方水都」的美名,然而,它卻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城市。
與中國北方一些城市水資源嚴重匱乏不同,上海有水,但缺的是好水。盡管上海的水資源總量較為充沛,但可利用的淡水資源十分有限,僅佔地表水資源的20%。從人均擁有水資源量來看,上海的人均淡水資源擁有量僅為145立方米,比北京還少,大大低於全國人均2200立方米(世界人均8840立方米)的水平,也遠低於國際公認的1750立方米的用水緊張線,全國排名僅為第23位。
上海地處長江、太湖兩大流域下游,水質既受到上游水污染的影響,又有本地污染源的危害,在水資源上的最大問題是水污染和水環境惡化,是一個典型的水質性缺水城市。據環境部門對上海主要河道的斷面監測,上海符合飲用水水源國家標準的地表水僅剩下1%,劣V類水質卻佔到68.6%。
黃浦江的污染危機
黃浦江被稱為上海的「母親河」,上海市民80%的飲用水來自黃浦江。盡管近年來上海市政府加大了對黃浦江環境整治力度,但「隱形」污染依然觸目驚心。目前,每天仍有數百萬噸廢污水排入黃浦江,一年則高達20億噸,比全年平均降水產生的徑流量還多,致使黃浦江及其支流的水質終年維持在Ⅲ類至V類之間(國家規定飲用水水源水質必須在Ⅱ類水以上),這已經給黃浦江上游水源保護區形成較大壓力。由於黃浦江取水量的不斷增加,而上游來水不足以稀釋排入的污水,影響到黃浦江的自凈能力,加重了水質污染程度。同時,又因黃浦江是潮汐型河流,咸潮入侵更使得黃浦江下游污水上溯,對城區的水廠取水口造成極大威脅。
很多來過上海的外地人,都對上海自來水濃重的漂白粉味記憶深刻。這座城市的水源——黃浦江的污染程度,已經讓在水資源方面頗富優越感的上海人感到震驚。
中國水質性缺水樣本之江浙篇
江南之美在於水。然而,水鄉江南,卻面臨著缺水的困境,「江南水鄉鬧水荒」的現象在江浙地區尤為突出。
在浙北杭嘉湖地區,河網縱橫,尤其有錢塘江、太湖和長江水可資利用,看似水源豐富,但近些年來,經濟迅猛發展,用水量已遠超出水資源的承受能力,加上水資源保護不當,大量水體遭污染,可利用的水資源急劇減少,「江南水鄉鬧水荒」的現象在這一地區尤為突出。
在浙江境內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的寧波市,最缺水時一些運水車在日夜不停地奔跑著,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裡的各個企業。象山縣著名的針織企業巨鷹集團,為了解決缺水困境,僱用了6輛載重24噸的大槽車,24小時不停地向廠里送水。
位於浙江省東部的舟山市是嚴重缺水的城市,為了解決生產和生活用水,當地政府不得不花費巨大的成本大規模向海取水。
在著名的國際商貿城市義烏,市區有時每周正常供水僅9小時,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據稱,在義烏有兩樣商品最好賣,即水桶和水泵。
無論是情願還是不情願,缺水,這一讓水鄉人感到無比陌生和尷尬的事實已經真實地擺在了人們的面前。杭嘉湖平原、寧紹平原、蘇錫常平原等歷史上的天府澤國,目前基本上都處於程度不同的缺水狀態,一些地區出現了水鄉無水喝的尷尬局面,水資源危機給江南水鄉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經濟增長付出的慘痛代價
也許是生在水鄉,感覺不到水的珍貴,很多企業的發展都是以對水源的高污染、高消耗為前提的,經濟發展的代價異常沉重。據2004年12月份浙江省統計部門所做的《浙江GDP增長過程中的代價分析》測算,2003年浙江省排放的工業廢水達到了令人吃驚的16.8億噸。按照目前的污染物排放水平計算,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在GDP年均增長9%的情況下,到2010年浙江省廢水的排放量將是目前的2倍,屆時,生態環境將面臨異常沉重的壓力。對水資源的破壞不可避免地引來了自然界的報復,江南水鄉遇上了和塞北邊陲同樣的境遇,不僅工業用水,連生活用水都成了問題,不同的是,這里不是沒有水,而是有水卻不能喝。面對嚴重的「缺水」困境,有人稱,缺水已經擊中了江南水鄉可持續發展的軟肋。
中國水質性缺水樣本之廣東篇
被譽為「空氣中也能擰出水」的廣東,近年來卻面臨著缺水的困擾,到2010年廣東省缺水量將達到82.6億立方米。
廣東地處我國亞熱帶地區,雨量充沛,而且還有我國東南地區最大的水系珠江穿境而過,其水資源總量為4190億立方米,高居全國之首。但全省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為2100立方米,低於全國人均擁有量2200立方米的水平,逼近國際公認的1750立方米的人均水資源的緊張警戒線。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區人均擁有量不足2000立方米。粵西湛江地區僅為1500立方米。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加之近幾年連年乾旱,廣東乾旱缺水問題已十分突出。
據統計,全省約有1600萬人飽受水質性缺水之苦。粵東、粵西及沿海地區,以及粵北石灰岩山區已威脅到供水安全,東江流域及周邊地區也潛伏著用水矛盾。廣東省地質勘察局預測,到2010年廣東省缺水量將達到82.6億立方米。
廣東水環境調查
珠江三角洲水網密布,年平均擁有3300億立方米水資源。但是自從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隨著廣東經濟的迅猛發展,江河水污染日益嚴重,城市河道幾乎「有河皆污」,水生態環境惡化,不少河道已到難以治理的地步。根據民革廣東省委員會對珠江三角洲區域5147家重點工業污染源的調查統計,工業廢水摺合每天的排放量為235.5萬噸;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為每天660.5萬噸,農村生活污水排放量約240萬噸。這些尚未包括該區域內1000餘萬外來工帶來的負荷。從2003年以來,廣東省的降雨量減少了30%,全省4大河流的水量創歷史新低,嚴重的乾旱又引發了咸潮上溯等諸多問題,破壞了淡水水質。這一切造成全省1600萬人水質性缺水。
中國水質性缺水之損失篇
地表水不夠用或地表水受到污染不能用,人們就轉向地下水。但是,長期超量開采地下水卻引發地面沉降等環境惡果。
水質性缺水誰來埋單
•環境埋單:長三角的地面沉降之憂
為了應對水質型缺水的困境,在長三角(長江以南)10萬平方千米的范圍內,因為長期超采地下水,引起了區域性地面沉降與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由蘇、滬、浙三省市地質礦產調查部門歷時5年完成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地下水資源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報告指出,長三角地區1/3范圍內累計沉降已超200毫米,面積近1萬平方千米,其中上海市區、江蘇蘇錫常地區、浙江杭嘉湖等地已經形成三個區域性沉降中心,最大累計沉降量分別達到2.63、1.08、0.82米,形成了三個大「漏斗」,並且地面沉降在長三角地區有連成一片的趨勢。蘇錫常地區因不均勻沉降,目前已發生22處地裂縫地質災害。長三角地區已成為中國發生地面沉降現象最具典型意義的地區之一。如果不考慮極值,依目前的沉降速度,到2050年,海平面將會上升40~70厘米,長三角很可能就此桑田變滄海。
•經濟埋單:缺水遏制珠三角發展
2004年襲擊珠江三角洲番禺、東莞、增城、珠海、中山等地的咸潮災害,使得大量的海洋鹹水逼進珠江三角洲地區,導致當地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用水鹹度升高,淡水缺乏。
咸潮性缺水襲擊工業企業
中山市聯成化學工業有限公司是當地一家以生產塑化原料、樹膠製品為主的台資大型企業,年產量10萬噸,占據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該類產品的1/5。
當咸潮襲來的時候,聯成公司盡管頗有準備地啟動了此前花費50萬元人民幣打造的蓄水量3000噸的化工消防兩用儲水槽,造價150萬元的鹹水淡化設備也緊急開動,但產量還是下降了兩成。該公司技術人員表示,以年產10萬噸,360個工作日,每噸產品9000元計,僅減產20%一項就意味著每日公司要白白損失至少54萬元人民幣,這還不包括啟動鹹水淡化設備每日所增加的生產成本。
中山市另一飽受咸潮之苦的印染企業老闆郭先生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因為受咸潮性缺水的影響,他的企業目前已前後停工好幾次,損失無法計算。
咸潮襲農:1/3早稻無法下插
咸潮也給「魚米之鄉」的珠三角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影響。在番禺石樓鎮的一些稻田邊,盡管水溝里蓄有一些水,然而田地卻龜裂著。因為咸潮,溝里的水鹹度已達5%o,而如果農作物「飲用」鹹度超過4%o的水,半個月後就會停止生長,甚至枯萎。
水質性缺水對當地農業的影響是明顯的。統計數據顯示:廣州番禺區2005年全區早稻面積計劃完成6.5萬畝,同比減少2.1萬畝,近1/3的稻田無法下插;甘蔗面積5.2萬畝,同比減少0.1萬畝;蔬菜面積11萬畝,同比減少1.8萬畝。
廣東省水利專家表示,華南一帶沿海地區隨著經濟急速發展,工業生產規模擴張,常住人口增長,相應的環保體系沒有及時跟上,導致江河水流量減少,這是當地咸潮入侵日益嚴重的根本原因。其次,近年來珠三角一帶濫采河砂行為愈演愈烈,嚴重破壞河床,導致河流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咸潮上溯頻率大大提高,范圍擴大。
❷ 上海淡水路金凌東路打車去中山醫院多少錢
上海淡水路金陵東路打車去中山醫院,白天要50元左右,夜晚要六六十到70。
❸ 中山發展現狀
社會全面協調發展
人民收入持續增加,2007年城鎮職工平均工資超過2.7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1萬元,分別比20年前增長11.3倍和7.4倍。全市人均期望壽命為78.19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三個一」工程全面推進,目前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420萬人次,其中農民44萬,占農業人口應參保人數66.8%,年內實現農村住院醫療保險應保盡保,農村基本養老保險明年應保盡保。今年年底前將完成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的改建、新建,努力做到「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政府決定從2007年開始,連續四年共投入1000多萬元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四年共投入2500萬元用於扶持農產品專業市場建設和物流業發展。去年共培訓農村勞動力1.3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7800多人。
生態環境建設取得新進展
空氣質量優良率、主要河流水質達標率均達到100%,新增2個全國環境優美鄉鎮。投入約23億元建設18家鎮區污水處理廠,中嘉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投入使用。投入2000萬元推進污染源在線監測系統建設,污染源普查工作全面啟動。投入5.9億元建設北部組團垃圾處理基地。市鎮共投入3.1億元整治內河涌。開展重點行業環境隱患排查,實施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分別削減0.2萬噸和0.6萬噸。「綠化中山大地」工程成效顯著,全市林木覆蓋率達25.2%,中心城區綠化覆蓋率達39.2%、人均公共綠地達10.9平方米。
民生工程順利推進
2007年以來,市本級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53%、超收收入的60%投向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各項民生工程建設順利推進。累計投入近300億開展十項重要民生工程。投入超過100億建設歷史文化名城。投入120億開展350公里交通路網建設。年內市財政投入2億元推進經濟適用房、廉租住房建設,基本滿足本市住房困難家庭需求。年內爭創全國生態市。24個鎮區全部成為廣東省「教育強鎮」,中山成為全省第三個教育強市。村村通自來水工程提前竣工,在全國率先實現自然村「村村通寬頻」;單位GDP能耗下降3.9%;全市24個鎮區均成功創建省教育強鎮,部分鎮區實現12-15年義務教育。按照「50年一遇」的標准,一大批重大水利重建加固項目穩步推進,內河整治253公里。平安中山建設成效顯著。完善平安工作實績考核體系,加快治安視頻監控系統建設,1701個社會治安視頻監控點投入使用,「大平安」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村村(社區)建警務室並配備社區民警,全市刑事案件立案數同比下降5%,破案率同比上升6.7%,各類事故宗數下降2.4%。先後榮獲聯合國「人居獎」、「全國文明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指數城市」、「中國十佳和諧可持續發展城市」、「中國十佳休閑宜居生態城市」等殊榮。
經濟發展
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中山人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克服自然災害和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不利影響,確保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社會和諧穩定。
一、綜合
初步核算,全年生產總值(GDP)1408.5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同)增長10.5%,總量繼續居全省第五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4.33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850.63億元,增長9.5%;第三產業增加值513.56億元,增長12.7%。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3.1:60.8:36.1調整為3.1:60.4:36.5。全市常住人口人均生產總值56106元,按全年平均匯率計算,摺合8102美元,增長10.1%;戶籍人口人均生產總值96612元,按全年平均匯率計算,摺合13951美元,增長9.0%。民營經濟增加值636.39億元,增長12.0%,佔全社會GDP的比重達45.2%。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5.5%。其中,服務項目價格上漲0.5%,消費品價格上漲7.0%。八大類居民消費價格呈現「五升三降」態勢,其中,食品、煙酒及用品、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居住類分別上漲14.3%、2.1%、2.4%、3.0%和3.8%;衣著、交通和通訊、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分別下降6.7%、0.4%和0.9%。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2.6%。
年末全市新增就業崗位6.01萬個;城鎮從業人員24.2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0.9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1%。
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受國際金融危機等因素的影響,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企業經營困難增多,產業結構調整有待加快,資源環境約束增加,城鄉居民增收難度加大等。
二、農業
全年農業總產值75.36億元,增長3.7%;農民人均純收入11001元,增長10.0%。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2.35萬畝,增長6.4%;甘蔗種植面積0.53萬畝,下降63.1%;蔬菜種植面積38.81萬畝,增長12.1%;水果種植面積10.97萬畝,下降0.2%。糧食總產量6.75萬噸,增長1.8%;蔬菜產量52.27萬噸,增長12.0%;水果產量18.70萬噸,增長4.7%;甘蔗產量3.21萬噸,下降61.3%。
全年出欄生豬51.91萬頭,增長25.1%;出欄三鳥1097.56萬只,增長17.8%。肉類總產量4.98萬噸,增長12.9%。全年水產品產量32.17萬噸,增長2.8%。其中,海水產品2.12萬噸,下降0.9%,淡水產品30.05萬噸,增長3.1%。
三、工業和建築業
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4091.04億元,增長11.2%;工業增加值811.89億元,增長10.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32.36億元,增長10.1%。工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7.6%,拉動經濟增長5.8個百分點。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340家,增加332家,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3693.04億元,增長11.7%。其中,五大支柱產業總產值1944.49億元,增長11.1%。輕工業總產值2221.55億元,增長9.1%;重工業1471.49億元,增長15.8%。裝備製造業總產值906.49億元,增長18.0%。
2008年1-1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稅158.13億元,增長10.8%;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92.00億元,增長3.4%。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46.5%,提高4.2個百分點。其中,總資產貢獻率9.6%,資本保值增值率114.9%,流動資產周轉率2.7次/年,成本費用利潤率3.3%,資產負債率61.7%,產品銷售率96.5%,全員勞動生產率82290元•年/人。
全年建築業增加值38.74億元,增長7.6%。全市建築企業施工產值91.71億元,增長5.3%;房屋建築施工面積699.22萬平方米,下降15.2%;房屋建築竣工面積248.94萬平方米,下降39.8%。建築企業按施工產值計算的全員勞動生產率19.56萬元,增長24.7%。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445.08億元,增長11.5%。其中基本建設投資176.90億元,增長12.5%;更新改造投資40.41億元,增長27.6%;房地產開發投資191.61億元,增長8.6%。
從投資主體看,國有投資60.18億元,增長59.3%;集體投資26.13億元,增長14.6%;外商及港澳台投資104.49億元,增長6.0%;私人及其他投資254.28億元,增長5.9%。國有、集體、外商及港澳台、私人及其他投資結構調整為13.52:5.87:23.48:57.13;從產業投向看,第一產業投資0.40億元,增長62.1%;第二產業投資157.65億元,增長6.0%。其中工業投資157.14億元,增長5.7%;第三產業投資287.03億元,增長14.7%。投資三次產業結構由2007年的0.06:37.25:62.69調整為0.09:35.42:64.49。
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積1839.24萬平方米,增長17.2%;商品房竣工面積350.30萬平方米,增長4.2%;商品房銷售面積320.43萬平方米,下降37.7%;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積174.43萬平方米,增長12.9%。
全年新增固定資產264.35億元,增長11.7%;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房屋竣工率和項目建成投產率分別為59.4%、26.8%和34.5%。
五、國內貿易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6.95億元,增長20.5%。分地域看,城區消費品零售額219.21億元,鄉鎮消費品零售額257.74億元,分別增長20.0%和21.0%;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412.17億元,增長20.3%;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64.00億元,增長22.2%;其他行業零售額0.78億元,增長3.5%;分商品類別看,在限額以上貿易企業零售額中,全年石油及製品類零售額54.20億元,增長28.6%;汽車類零售額37.53億元,增長1.7%;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零售額13.14億元,增長24.5%;食品飲料煙酒類零售額12.20億元,增長16.1%;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零售額8.04億元,增長25.4%;日用品類零售額5.66億元,增長20.5%。
六、對外經濟
據海關統計,全年進出口總值259.09億美元,增長5.1%。其中,出口187.02億美元,增長8.1%;進口72.07億美元,下降2.2%。貿易順差114.95億美元,增長15.8%。從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出口66.08億美元,增長14.8%;加工貿易出口120.93億美元,增長4.8%,佔全市出口的64.7%。從經營主體看,國有企業出口15.63億美元,下降3.7%;集體企業出口28.89億美元,增長5.8%;外商投資企業出口120.07億美元,增長10.0%;私營企業出口22.40億美元,增長10.7%。從出口商品看,機電產品出口118.13億美元,增長7.7%;高新技術產品出口40.11億美元,增長5.7%;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20.90億美元,增長9.3%;從出口市場看,對香港市場出口56.25億美元,增長5.9%;對歐盟市場出口32.57億美元,增長17.7%;對美國市場出口42.03億美元,下降0.1%。
全年新簽利用外資項目161個,下降40.6%;合同規定利用外資7.15億美元,下降45.3%;實際利用外資金額8.33億美元,增長13.4%。製造業實際利用外資額6.23億美元,佔全市的74.8%;外資資金來源地主要是港澳、美國、日本和英屬維爾京群島,全年實際投資6.96億美元,佔全市實際利用外資額的83.5%。
七、交通、郵電與旅遊
年末全市公路通車里程1713公里,公路密度為每百平方公里95.17公里。全市機動車保有量61.93萬輛,增長4.6%。其中,汽車保有量27.80萬輛,增長12.4%。其中個人汽車22.32萬輛,增長15.9%。全年貨物周轉量57.00億噸公里,增長7.0%;旅客周轉量70.29億人公里,增長1.5%;港口貨物吞吐量2756萬噸,增長0.1%。
全年郵電通信業務總量158.92億元,增長18.5%。其中,郵政業務總量2.94億元,增長6.1%;電信業務總量155.98億元,增長18.8%。年末全市行動電話用戶414.72萬戶,下降7.1%;本地電話用戶167.89萬戶。其中,固定電話用戶89.84萬戶,下降5.1%;小靈通用戶78.05萬戶,下降3.0%。全市國際互聯網用戶45.33萬戶,增長0.4%。
全年接待過夜海內外遊客528.13萬人次,增長3.5%。其中,國際遊客65.18萬人次,國內遊客462.95萬人次。旅遊景點接待遊客850.64萬人次,增長10.1%;旅行社接待總遊客259.22萬人次,增長6.5%。組團國內游109.44萬人次,增長3.6%;出境游16.17萬人次,增長14.8%。全年旅遊總收入97.23億元,增長13.0%,其中旅遊外匯收入2.27億美元,增長4.7%。年末全市共有星級酒店41家,星級酒店客房數0.52萬間,客房開房率58.8%。
八、金融、證券和保險
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823.11億元,比年初增長16.8%。其中,企事業單位存款和居民儲蓄存款分別為447.69和1080.43億元,分別比年初增長7.4%和19.8%。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844.27億元,比年初增長18.1%。其中,短期貸款295.21億元,比年初增長6.2%;中長期貸款491.68億元,比年初增長17.2%。人民幣個人消費貸款余額254.84億元,比年初增長17.4%。其中住房貸款236.77億元,比年初增長16.8%。全年人民幣現金凈投放204.69億元,凈增29.61億元。
全年代理證券交易額1952.83億元,下降39.5%。其中,股票基金交易額1941.21億元,下降39.8%。年末證券市場投資額122.92億元,下降56.2%,其中客戶保證金總額23.67億元,股票市值99.25億元。全市證券投資累計開戶數31.73萬戶。
年末全市各類保險公司34家,增加8家。其中財產保險公司18家、人壽保險公司16家;保險機構全年保費收入54.56億元,增長42.5%。其中,財產險收入12.20億元,增長8.2%;壽險收入42.36億元,增長56.8%。保險機構各類賠款和給付13.47億元,增長56.6%。其中,財產險賠款支出5.89億元,壽險賠款和給付7.58億元,分別增長28.6%和88.6%。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全市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3.33萬人,增長3.4%;普通中學在校學生14.42萬人,增長3.4%;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在校學生3.39萬人,增長2.1%;小學在校學生24.39萬人,增長2.5%;幼兒園在園幼兒8.26萬人,增長11.3%。全市小學適齡兒童、初中毛入學率分別為100%和106.8%,高中升學率達83.3%,普通高考錄取率達89.7%,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0.1%。
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中山小欖鎮生產力促進中心成為全國首家鎮一級的「國家級示範生產力促進中心」。全市現有14個省級技術創新專業鎮,新增1個;8個省級以上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新增2個。全市新認定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60家;省級民營科技企業164家,新增4家;市級民營科技企業511家,新增21家;各級國家工程技術研發中心168家,省級新增3家、市級新增28家。
全市有115個項目獲得國家、省各類科技計劃立項;9個項目獲得省科技獎,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7項;市級科技獎93項,其中科技重大貢獻獎1人、產學研合作獎3項、科技進步獎89項;市級專利獎項目42項,其中專利金獎9項、專利優秀獎32項、優秀專利發明人1人。專利數量和質量快速提升,全市專利申請6901件,增長7.6%,其中發明專利申請555件,增長89.4%;專利授權4342件,增長27.9%。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年末全市共有文化事業機構29個,營業性文藝表演團體13個,文化藝術館2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2個、鎮區文化站24個。全年舉辦省級以上高雅文藝演出22場、群眾文化活動5140場、營業性演出4800場。市、鎮兩級共有廣播電台、電視台、廣播電視站22個,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達100%,開通模擬電視節目46套, 開通數字電視節目78套。全年出版報紙3945萬份,圖書館總藏書量89.0萬冊。
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393個,醫院床位8258張,分別增長10.4%和12.6%。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2099人,增長20.6%。其中,執業醫師3884人、執業助理醫師674人、注冊護士4432人、檢驗人員479人,分別增長10.6%、39.0%、17.9%和20.7%。
2008年,成功承辦中國國家隊與黎巴嫩、敘利亞國家隊的南非世界盃亞洲區外圍賽的對抗賽、中國隊與古巴女籃熱身賽、全國武術套路(女子)錦標賽、全國第13屆全國跆拳道冠軍賽等體育賽事。全市492名運動健兒在25項省級以上體育競賽中獲金牌150枚、銀牌120枚、銅牌122枚。
十一、人民生活、社會保障與安全生產
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1957元,增長11.8%;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8734元,增長15.1%。年末農村居民住房面積人均37.98平方米。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60元,增長6.1%;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6868元,增長8.4%。年末城鎮居民住房建築面積人均33.39平方米。全年城鎮(不包括農戶、鄉鎮企業、私營單位及個體戶)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31696元,增長13.7%。
全市非農村參加各種社會保險共有460.12萬人次,增加39.83萬人次。其中,參加社會養老保險117.48萬人,參加失業保險107.73萬人,參加工傷保險109.30萬人,參加生育保險6.67萬人,參加醫療保險118.93萬人。全市農村養老保險工作順利推進,參保人數為53.20萬人,增加9.73萬人。參加城鄉住院醫療保險人數為90.00萬人,增加37.52萬人。
全市社區服務設施數388個,其中城鎮167個,農村221個。社會各項福利事業費12425萬元,增長9.0%。其中,社會優撫事業費3528萬元,社會救濟福利事業費8605萬元,自然災害救濟費292萬元。全年社會困難救濟人口40741人;農村五保供養人數1852人,其中集中供養929人,分散供養923人;安排「四殘」人員就業23人。全市共有9249戶27126人納入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城鎮7247人,農村19879人。全年全市發放低保金額3972萬元,增長12.8%。
全年共發生各類事故3670宗,死亡362人,受傷3505人,直接經濟損失2025.03萬元,事故宗數、死亡人數和受傷人數同比分別下降16.2%、11.1%和18.8%,直接經濟損失上升57.7%。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為0.26,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為5.23,工礦商貿企業從業人員10萬人死亡率為1.91,分別下降13.3%、16.1%和1.6%。
十二、人口、資源與環境
全市年末常住人口為251.09萬人,城鎮化水平86.14%,常住人口出生率6.63‰,死亡率1.50‰,自然增長率5.13‰。公安戶籍人口146.43萬人,其中按居住地劃分的非農人口為77.26萬人。
全年共完成環境污染治理項目800個,增長11.4%;完成環境污染治理項目本年投資額2.16億元,下降45.8%;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95.1%;工業煙塵排放達標率10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81.7%。
全年累計灰霾天氣日數136天;全年平均日照時數1843.1小時,增長1.2%;全年平均降雨量2090.8毫米,增長 33.3%。空氣質量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准,全市建成污水處理廠7個,增加5個;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為65.4%,全市森林覆蓋率16.4%,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9.6%,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1.1平方米。
年末全市水庫蓄水總量4027萬立方米,增加464萬立方米。全年總用水量47419.3萬噸。其中,生活用水17471萬噸,工業用水20730.3萬噸;全市監測評價河長274.25公里,其中達標河長240.15公里,超標河長34.1公里;全市共監測14個水庫,水質全部優良。主要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
註:1、本公報中各項數據均為初步數,所有數據應以此後出版的《中山市統計年鑒--2009》為准。
2、地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常住人口包括離開戶口所在地半年以上的外來人口,不包括外出半年以上的戶籍人口。
4、規模以上工業效益指標,現行制度調查時期為1-11月。
5、郵電業務總量按2000年不變價計算。
發展重點
將圍繞建設「適宜創業、適宜創新、適宜居住」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新型城市的目標,「抓發展,促改革,惠民生,保平安」。重點是堅持兩手抓,一手抓發展質量,一手抓民生事業。
一是變製造業的單輪驅動為現代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雙輪驅動,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
目前中山工業總產值超過3500億,但服務業的比重已落後於經濟發展水平。下來,要在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現代裝備製造業、健康醫葯產業與重化工中下游產業,推動經濟發展適度重型化的基礎上,以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推動專業鎮升級為重點,用中山特色的產業優勢來增強發展後勁和質量。
在生產服務業方面,要沿著以研發和流通為兩端的「微笑曲線」,發展「總部經濟」。推動產業的區域分工環節從製造加工向研發、流通延伸。研發上,要一手抓建設企業自主研發中心與構建重要共性技術創新平台;一手抓現有410個省級以上名牌名標做強做大,成為單打冠軍。流通上,要加快建設物流「聚集區」,打造珠江口西岸物流中心,依託3580億工業產值構建工業購銷專業化流通體系。進一步加快資本市場發展。一方面要積極探索發行城市建設債券等金融產品,擴大市鎮投資非經營項目的代建制范圍,引入戰略投資者,減少政府財政支出。另一方面加強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融合。以整合公有物業資源為抓手,分批註入約100億非經營性物業資產,成立市公建物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拓寬城市發展融資渠道;以鼓勵企業上市為突破口,發揮優質企業直接融資的主體作用;利用我市毗鄰粵深港和世界金融中心的條件,引進產業資本、金融資本與我市企業對接。實現產業發展為基礎、資本運營為先導,爭創發展優勢。
在生活服務業方面,全面推進綜合旅遊業發展。擴大孫中山品牌作用,重新打造兩個5A級景區,整合六大旅遊板塊,實現從景點經營向線路經營轉變,從景點開發向板塊開發轉變,從產業經營向產業經營與資本運營相結合轉變,從觀光旅遊為主向文化、產業、觀光、休閑度假相結合的綜合旅遊轉變。
推動專業鎮升級方面,要著力打造現代產業集群。中山19個鎮擁有省級以上專業鎮13個,25個國家級生產基地,以專業鎮為特色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已成為中山經濟發展的重要特色。要實現專業鎮二次創業,完善延伸產業鏈、服務鏈和政策鏈,增強專業鎮發展動力。建設好11個產業轉移園區,轉移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推動專業鎮產業高級化。
二是變重點地區率先發展為城鄉全面協調發展,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我們提出建設「三個適宜」新型城市,最終就是要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實現從重點地區率先發展向城鄉全面協調發展轉變,做到「四個全面加強」。
全面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以年內創建全省第一個全國生態市為契機,加大力度推進生態保育工作。年內投放20多億元實現鎮鎮建有污水處理廠,全面加強內河整治與污染源在線監控。
全面加強民生工程建設,以「三個一」工程確保全民安居樂業,讓每個農民都有一份工作、一份養老保險、一份醫療保險。確保財政收入57%用於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其中新增財力20%用於增加社會保障事業投入,確保今年內實現基本住院醫療保險應保盡保,明年實現基本養老保險應保盡保。通過設立青年創業基金、政府貼息貸款等形式,推動每個農民都有一個工作機會向每個農民都有一個良好創業機會轉變。
全面加強民生產業發展,以投資拉動推進民生工程。投入近300億實施「十大民生工程」。3年內投入100億全面建設歷史文化名城。加快推進「六項村級工作」。在實現國內率先村村通寬頻、省內較早村村通自來水、村村通公交的基礎上,加快做好「六項村級工作」,即村村建有候車亭、村村建有衛生站、村村有村莊規劃、村村耕地連片開發、村村農路實現硬底化、村村集體經濟年純收入超100萬。年內確保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基本滿足我市需求。還要以推動國企集團整體上市,將水務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公用科技」獲國家證監會批准為契機,做強社會公共服務資本,為民生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全面加強市內四大組團建設,探索從「行政區」經濟向「經濟區」經濟轉變。早在2003年,開展了24個鎮區的組團發展規劃,將全市劃為四個組團,形成以4個中心鎮區為主的4個增長極帶動若干個鎮區發展。四大組團通過託管、鎮區聯盟等形式,逐步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由「行政區」向「經濟區」轉變。面對新一輪發展的要求,我們要大膽借鑒上海借地建港的做法,加快「外聯內合」。通過「內合」,促進資源快速有效集聚交流,形成組團發展聚合優勢,推進城鄉協調發展。通過「外聯」,加強產業對接,獲取更多生產要素支撐,尋找更大發展空間。
❹ 惠州惠陽淡水到中山三鄉有沒有班車要多久大概多少錢越詳細越好
沒有直達的。據我經歷,惠陽淡水到珠海的車有某一趟是有經過中山三鄉的。應該可以在三鄉下車。每天從淡水去珠海的車也就兩趟。搭車地點是萬聯那邊的淡水汽車站。車費好像是100左右。具體我也不太記得。你要去那邊問問才行。
❺ 一半是沙漠的以色列,幾乎不下雨,為何能讓一噸淡水僅賣五塊錢
以色列地處中東沙漠地區,國土面積2萬多平方公里,比北京市大一些。不過由於氣候和地理位置的原因,以色列的降水非常稀少,這也導致他們淡水資源非常緊缺,據統計以色列800萬人口每年需要20億立方米的水,而降水以及河流只能提供11億立方米,這還沒有算上蒸發的損失,可見以色列缺水嚴重。物以稀為貴,以色列的淡水應該非常貴才對,實際上以色列一頓淡水也只有3到5元錢。
雖然靠著自然界的降水獲得淡水有限,但是以色列人卻用 科技 解決這個難題,他們現如今擁有很多途徑獲取淡水。首先便是海水淡化,世界很多的缺水國家都採用海水淡水的手段。實際上中東的土豪國家普遍採用這一技術,像沙特也是用海水淡水獲取淡水,而以色列的海水淡化技術非常出色。據統計僅僅依靠海水淡化計劃,他們每年就能提供6億立方米的淡水給全國,在淡水產量驚人的同時,以色列海水淡化的成本也在逐漸降低。
以色列的海水淡化技術是世界頂尖水平,他們剛剛建國的時候就非常重視這個項目,畢竟要養活越來越多的人口,滿足國民的需求,就一定需要水。所以他們在1997年開始在全國大量地修建淡化工廠,也正是因為以色列頂尖的海水淡化技術,才能讓以色列國民每天生活都用淡水,也依然不會有什麼負擔。
除了海水淡化,以色列人還從太陽的「手」中搶奪水資源!咱們知道在太陽的炙烤下,很多淡水都蒸發成了水蒸氣,無法被人類利用。而以色列科學家發明了「空氣制水機」,能夠吸入蒸發在空氣中的水,將它們變成淡水!有了多種淡水來源和途徑,以色列的淡水也能做到便宜了!
換個視角看看中東的其他國家,早在很久之前就嚷嚷著要進行海水淡化工程,但每次都沒有把重心放在這個上面,導致現在還需要去以色列進口淡水。
一半是沙漠的以色列,幾乎不下雨,為什麼一噸淡水僅賣5元?
一,先來看看以色列的淡水來源, 一,海水凈化成本較高,二,約旦河,三,戈蘭高地,號稱「中東水庫」。
二,以色列的經濟發達,雖然沒有中東其他國家那樣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但是憑著先進的 科技 ,以色列的每個產業都很發達,平民就業率異常的高。這也要求淡水的價格不能高,雖然以色列淡水代價高,但是售價不高,才能保證以色列工農業的發達。
三,都說以色列是資本主義國家,但是為了 社會 的穩定,經濟的發展,以色列在水價,糧價,房價等保障民生的資源上,應該是讓利給平民百姓的。單以水為例,為戈蘭高地為例,「中東水庫」太重要了,以色列在該地駐軍多少,用導彈來擊落來襲的火箭彈,而且以色列軍人收入待遇高,裝備特先進,一年軍費不知多少億美元?
以此來計算,以色列在以水為代表的民生資源上,是完全讓利給老百姓的。在我眼裡,以色列是一個真正的以民為本,目光長遠的政權啊!
猶太人以商業聞名於世,人們的印象往往定格在「會做生意」,實際上這個民族會干好很多事情。比如說農業,古代猶太人就十分擅長耕種,只是後來流散世界各地,不被所在國允許務農。
現在的以色列,可以說發跡於農業,那些猶太移民在乾燥缺水的巴勒斯坦土地上,開辟出一塊塊綠色的家園。 到1948年的時候,猶太移民的農業已經能夠滿足自身50%,為以色列建國打下堅實的基礎。
那麼,一半國土是沙漠的以色列,在年降水不足的情況下,又如何讓用水變得廉價呢?
一戰後,巴勒斯坦地區長期被英國託管,對這塊土地比較有研究。英國經濟學家曾經認為,巴勒斯坦地區水源匱乏,能夠承載的人口不會超過200萬。
事實上,現在巴勒斯坦地區住著1200萬人口,超過英國人估算多達1000萬人口,其中800萬人住在以色列。 以色列的供水系統,不僅為國內提供廉價水資源,而且為巴勒斯坦人、約旦人提供大量水資源。
應該說,以色列對水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做得很到位,值得很多國家的借鑒。在以色列國內,水資源被定義為國有資源,有專門的1部法律——《水法》。水資源管理委員會是專門的政府機構,負責規劃水資源利用,並且規范、監督用水情況。
以色列的 地表淡水 ,集中在北部帶去,主要是以約旦河(年徑流5.2億立方米)、太巴列湖(約40億立方米蓄水量)為中心的水系。以色列人從太巴列湖(又名「加利利海」) 每年 抽取湖水,總量約4億立方米,大概佔全國用水量的30%。
除去地表淡水資源外,以色列的中部山區和沿海平原的 地下水 資源也很重要,每年大約抽取2.5億立方米,約佔全國用水量的19%。不過,地下水抽取過多,容易造成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等問題。現在,以色列已經對地下水抽取,採用嚴格的控制制度。
第3個淡水來源是 海水淡化 ,這是以色列人增加新水源的重頭戲,被認為是解決以後以色列以及整個中東地區水資源問題的根本出路。以色列共有31座海水淡化廠,規模較大的有阿什凱隆淡化廠、哈德拉淡化廠等幾家,年產量約為5.05億立方米。
國家就在這塊乾燥地,水資源就這么多,以色列政府也是沒有退路,在提高利用率上痛下功夫:
1、 第1個強制使用雙沖式馬桶的國家。 以色列這一招節省約一半的馬桶用水,平均到每個國民是 節省1700加侖水,總計約 節省135億加侖水。
2、掀起滴灌技術為先鋒的農業革命。 傳統灌溉的方式,淡水在被植物根部吸收之前,超過 50%會蒸發掉或排干。以色列人用 滴灌技術,直接將水一滴滴澆到植物根部 只有4%的水被浪費。像這一類的節水高新技術,以色列在全球各國里算出類拔萃,每年創造巨大價值。
3、讓 85%的污水 重新變為凈水。 以色列採用 沙土蓄水層處理法,污 水通過沙土下滲到蓄水層,實現所有雜質被移除。這些水被政府大力推廣,使用者將獲得極大優惠,被廣大國民所接受。
以色列水資源匱乏,為什麼水價不高呢? 合理的規劃,讓水資源的效用翻番;合理的使用,讓國民的水資源需求大大減少; 科技 的使用,讓水資源的浪費變小……
簡單可歸納為一句話:政府、國民都極度重視水資源的保護和開發。 現在以色列占據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確保太巴列湖的淡水資源安全,已經到不惜承受戰爭的境遇。
所以,你到以色列去,千萬不要感嘆水價的低廉。關於珍貴而低價的淡水,以色列人確實是做到極致,也堪稱是傳奇……
以色列長期的水問題
水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國家資源。水對於確保人民的福祉和生活質量以及保護農村農業部門至關重要。以色列多年來長期缺水。然而,近年來,這種情況已發展成一場嚴重的危機,人們擔心可能越來越難以充分供應城市和家庭用水。目前以色列可再生水資源的累積赤字約為20億立方米,相當於國家的年消耗量。赤字還導致飲用含水層水資源的質量惡化,這些水資源在某種程度上已變成微鹹水或受到污染。
危機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以色列連續四年遭受乾旱。由於人口增長和生活水平提高,對生活用水的需求增加,加上根據國際承諾供水的需要,導致了對可再生水源的過度利用。
水部門的政策,特別是過去十年的政策,加上面對迫在眉睫的水短缺局勢缺乏適當行動,導致了目前危機的嚴重性。
農業部門受危機影響最大。由於短缺,對該部門的水資源分配不得不大幅減少,導致農業生產力下降。
目前的危機使人們認識到,需要制定一項政策、體制和業務改革的總計劃,以穩定局勢,從長遠角度改善以色列的水平衡。
水資源和水供應
常規水資源
可再生水的年平均總潛力約為1800 MCM,其中約95%已經開發並用於家庭消費和灌溉。大約80%的水勢在該國北部,只有20%在南部。
以色列的主要淡水資源是:基內雷特湖——加利利海,沿地中海沿岸平原的沿海含水層,以及中部南北(卡梅爾)山脈下的山區含水層。其他較小的區域資源位於上加利利、西加利利、貝特謝恩河谷、約旦河谷、死海裂谷、內蓋夫和阿拉瓦。主要水資源的長期平均可補充水量約為每年1800 MCM。
以色列在利用幾乎所有現成的水資源和促進有力的保護計劃之後,長期以來一直把通過開發非常規水源來擴展現有水源,同時促進保護作為一項國家使命。這些努力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廢水的再生;截流和人工補給;人工降雨;海水淡化。
因為以色列投入大量的金錢和科研資源在水利用研究上,他們的水系統在世界上絕對稱得上是獨一無二的。
除了常規水資源的開發,以色列還大力發展海水淡化技術 。這項技術幫助以色列得到了大量的淡水。同時,以色列人也學會了從每一滴水中獲取最大的價值,他們的滴灌技術,水處理以及海水淡化技術均為世界領先水平。
在以色列,90%的污水會被循環再利用,用於園藝或農業。
90%,這個數字單看好像並沒有很震撼,但是我們如果看看世界各國污水處理回收率排名就知道了。排在第二的國家是西班牙,他們的污水處理回收率為17%。
90%和17%,差距之大一目瞭然。
污水再利用,不僅為農業灌溉提供了可用水,同時也防止河流,泉水和海洋受到污染,到目前為止,以色列幾乎沒有任何污水污染極大的改善了環境。
不管有多少人指責以色列在中東窮兵黷武,我始終對這個國家和這個民族抱有極大的敬意,真的很了不起。
以色列建立之初,國家財政一開始就有錢,以色列也不是通過什麼化學反應合成的什麼人工水,主要還是利用其本身就有的約旦河,通過運河、節水灌溉等等這些並不高端的技術手段,讓有限的水資源盡可能的高效率利用。
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家曾經將從以色列引進的滴灌技術在中國西北廣大缺水農村推廣,可惜結果很不理想,農民們積極性不大,因為這項技術一畝地成本起碼要二百二十美刀,而中國西北農民一畝地產值不過二百元人民幣。
這個不得不說以色列的國企是真的良心企業!以色列把淡水資源列入國有管控物資,盡量的以成本價提供給國民,這才有了5塊一噸的淡水。相比之下,科威特沙特等國的同類國企就很不是東西了。
以現在的淡化海水技術,每一噸淡化海水的成本大約是1.1~1.3美元之間,我們國內則在8.3~8.7元之間,以色列的淡水來源有42 %是來源於敘利亞戈蘭高地的,我們把戈蘭高地的淡水跟淡化海水的花費總額平均除一下就可以計算出以色列國現在的淡水總價大約在4.8~5.2塊之間。這也直接得出以色列淡水5塊一噸確實是成本價了。
而同比之下,科威特的淡水價格就是頂天了。科威特的淡水價格大約是10美元/噸,按目前國際匯率來計算大約是71塊/噸。而科威特方面的淡化海水技術大約跟以色列持平,生產淡水的價格也差不多,這也足以看出這其中的利潤所在了,這是科威特皇室的另外一個小金庫。
說白了,
就是不賺自己人的錢唄!
越緊缺重要的資源,政府越重視,否則會政局動盪,影響 社會 的穩定,這是任何政客都絕對會重視的重點問題。
例如我國的糧食:大米的價格控制!
每一個國家,民生多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