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烏魚多少錢一斤
⑴ 請問烏魚一年能長多少斤
養白烏魚吧,5月15-20號3-3.5CM的魚苗,11月中下旬可以長到一斤以上。
⑵ 四川有哪些主要特產
1、郫縣豆瓣
郫縣豆瓣,成都市郫都區(舊稱郫縣)特產,中國地理標志產品。是中國頂尖調味料之一。它在選材與工藝上獨樹一幟,與眾不同。香味醇厚卻未加一點香料,色澤油潤卻未加任何油脂,全靠精細的加工技術和原料的優良而達到色、香、味俱佳的標准,具有辣味重、鮮紅油潤、辣椒塊大、回味香甜的特點,是川味食譜中常用的調味佳品,有「川菜之魂」之稱。其製作技藝列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拓展資料:
1、四川有世界遺產6處,列居全國第二位。其中:世界自然遺產3處(九寨溝、黃龍、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1處(峨眉山一樂山大佛),世界文化遺產1處(青城山一都江堰),世界灌溉工程遺產1處(東風堰)。列入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網路》的保護區有4處(九寨、卧龍、黃龍、稻城亞丁)。
2、四川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5處(2017年),省級風景名勝區75處(2010年)。有「中國旅遊勝地40佳」5處(2010年)。截止2017年7月,四川省境內國家5A級旅遊景區12家,4A級185家,峨眉山、九寨溝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⑶ 白烏魚在成都現在市價多少錢一斤
百物語現在的市場價應該在10塊錢左右,一斤,不同地方的價格也都是不一樣的,你要根據你實際情況去考慮。
⑷ 白烏鱧(白烏棒 白烏魚)價格
您好!
石佛:打造「白烏棒」之鄉
「烏棒」,學名「烏魚」、「烏鱧」等。顧名思義,應是「烏」的;人們慣常見到的,也確實是烏的。而在樂至縣石佛鎮境內,卻一直偶有白色的「烏棒」出沒。在人們的飲食習慣中,「鯉魚頭,鯽魚腰,烏棒腦殼當柴燒」,「烏棒」沒被打上眼。加之「烏棒」兇猛,要吃魚類,沒人願養。至於「白烏棒」,其特別之處也僅在於偶有老中醫用來給患者充當「葯引子」。
不可思議的是,如今「白烏棒」養殖已成樂至縣「一村一品」建設的首選項目,石佛鎮更是搶抓機遇,在努力打造「白烏棒」之鄉,今年要發展100—200萬尾,且目前最大的已有5斤重了。
這與「白烏棒」的價值逐漸被人們所認識有關。《本草綱目》記載:「白烏棒」能治療婦科病、小兒夜哭等疾病。能使外傷迅速癒合。白烏棒肉質細嫩,少刺,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可製作多種名菜,如生炒魚片,白菊魚絲,「白烏棒」燉蛇等。「白烏棒」葯膳可催乳,生肌活血,是產婦及老幼的滋補珍品。「白烏棒」體色白,體態秀美,耐低氧,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我國有悠久的養殖「烏棒」的歷史,卻沒有對「白烏棒」進行系統的養殖技術研究,導致自然資源減少。
這與一個有心人近30年的執著努力密不可分。
一個有心人
這人叫楊啟安。1981年,楊啟安在樂至縣石佛鎮境內的古堰口水庫任會計。一個姓雷的養殖指導老師建議水庫搞點特種水產養殖。一天,雷老師在市場上發現了一條「白烏棒」,他在電話上還驚呼:「太奇怪了,眼睛居然是紅的,快來買回去喂起!」楊啟安馬上趕去。至今他都還記憶猶新:「4斤7兩,總共花了28塊2。」
第二年,楊啟安升為水庫管理站站長。目前,他已是樂至縣特種水產產銷協會會長,神州白烏魚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一條「紅眼睛」母子
那條紅眼睛「白烏棒」是母子,還得給她找個「郎君」配對。工夫不負有心人,後來楊啟安他們在附近的一條河汊里逮住了一條公子,神奇的是,眼睛居然是黑的。這對紅黑夫婦也十分爭氣,一窩就下了4000多尾小「白烏棒」。但那時,在楊啟安的眼中,只曉得「白烏棒」稀奇,紅眼睛和黑眼睛「白烏棒」更稀奇,腦子里全無特種養殖「品牌」概念,對魚池也就疏於管理。一天,他從外面回來,工人們「驚抓抓」地喊:「你的『紅眼睛』,遭人釣起走了!」原來是他的一個侄兒來休閑,居然一桿桿就把「紅眼睛」釣起來了。楊啟安急了,一路瘋跑,但為時已晚,「紅眼睛」已被宰成了坨坨,把個楊啟安氣得直捶胸口:「你們!還敢吃老子的『紅眼睛』?!」他把那一盆「紅眼睛」坨坨抱起就走,在路上順手倒進了一條小河溝……
一條「黑眼睛」公子
就那條黑眼睛父親照顧著那4000尾小「白烏棒」了。這可沒少花楊啟安的精力。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而「烏棒」卻偏偏亂來。當小「烏棒」還小時,父母待他們確實很好,自己決不進食,也決不容許其他任何魚越雷池一步。可是,一旦小「烏棒」開始進食,父母就大開殺戒了。老的吃小的,大的也吃小的,再大的一個種群,都會被吃得來只剩7條左右,所以「烏棒」又俗稱「七星魚」。為了保住紅黑夫婦絕無僅有的後代,楊啟安深更半夜都還打著電筒到魚池邊去觀察:小「烏棒」長多大了?開口沒有?「黑眼睛」待他們好不好,情緒有變化沒有?等等。一天晚上,他突然覺得魚池裡有些異常,總是有啥東西把水攪得啪啪響。「『黑眼睛』在亂來了!」他趕快叫人拿來漁具,對「黑眼睛」堅決實施了隔離。
一樁大心願
「還是在縣上『一村一品』建設中,縣農辦一位領導點醒了我。」 楊啟安感嘆道,「他說:你們要搞,就搞『白烏棒』養殖,弄成品牌。」
眼下,「白烏棒」在市場上的價格是1斤25—30元。
經過這么多年的努力,楊啟安的「白烏棒」養殖在樂至縣和周邊市縣已名聲鵲起,並已取得國家標准委「農業標准化示範項目」認定。他的最大心願是為石佛打造「『白烏棒』之鄉」盡到最大努力,今年就要發展「白烏棒」魚苗100—200萬尾,且目前最大的已有5市斤重了。
但是,他卻有著兩大苦惱。「一個就是,外地來訂購魚苗的太多太多,我是先滿足他們還是先滿足合作社的社員?」 這個「白烏棒」功臣攤開了雙手,「再一個就是,『白烏棒』飼料奇缺,目前雖然有北京畜牧(科技)集團發來信函要為我們專門生產,但還沒試用過。我到哪裡去給這么多的用戶找能夠保證質量的飼料?」
眼下,「白烏棒」在市場上的價格是1斤25—30元。
謝謝!
⑸ 四川29歲農村小伙搞水產養殖創業故事
四川29歲農村小伙創業搞水產養殖,現今年產值達到100萬元。下面由我與大家分享29歲 創業 故事 ,希望你們喜歡!歡迎閱讀!
合夥創業:從工科生到水產養殖行家
今年29歲的李開江是四川內江市隆昌縣普潤鎮瓦窯村人,以前,他常在寒暑假幫著家中做農活,於農事上有一定的了解。通過高考,他進入攀枝花學院冶金專業學習,成為一名工科生。在校期間,李開江半工半讀,在寒暑假期間開辦補習班,掙得不少生活費用。「兩個月差不多就有一兩萬元,創業一直都是我的夢想。」
2012年暑假的一天,李開江與兒時好友盧富建交談時,因兩人都有創業想法,在盧富建提及自己正在高山村發展特種水產養殖,邀請李開江合夥時,李開江爽快地答應了。
「我願意,但是父母有點不理解,覺得我好不容易考上大學走出了農村,卻又要回農村,而且水產養殖投入大、風險也高。」但通過與盧富建等合夥人多次聯系,並實地了解情況後,李開江十分看好農業市場,說服父母借了幾萬元,加上自身存款,共計入股10萬余元,合夥建起了普潤鎮新盛泥鰍養殖基地,進行人工繁殖培育泥鰍苗、白烏魚苗等。
夢想很美麗,但現實卻很殘酷。工科出身的他完全不懂水產養殖,而水產養殖專業性很強,只能從頭學起。
2014年,在一次給白烏魚苗換水時,李開江水量計算過高,導致4萬余條白烏魚苗全部跑出,進入了養殖魚塘,損失近4萬元。「因為白烏魚會‘自相殘殺’,一旦進入養殖魚塘,所剩便不會多了。」
沒有技術怎麼辦?那就學!
「普潤周邊有許多水產養殖大戶,我沒事就跑去看、去學。」李開江說,作為「農村娃」,對於農村的一切都很熟悉,周邊的養殖大戶都是幼時認識的,或是見過的,「厚著臉皮」去學習,也沒人會說什麼。
不僅跟著「土專家」學,李開江還利用空餘時間,通過網路、書籍等途徑,學習各類理論知識,再結合養殖基地實際,反復觀察實踐,進行 總結 ,提取 經驗 ,再加上有了隆昌市水產漁政局有關專家的指導……漸漸地,李開江掌握了不少泥鰍催產、孵化及規格苗培育技術。
遭遇重創:合夥人離散只剩下自己
「我們最開始的時候,一個月工資只有幾百元。」李開江說,養殖基地剛開始發展的前兩年,只見大量的投入,卻少有效益,支出遠遠大於收入,幾個合夥人一年下來都只能拿到別人一個月的工資。
漸漸地,有部分合夥人堅持不下去了,開始有人離開,也陸續有人加入。人來人往,只有李開江和盧富建堅持了下來。
困難時刻,隆昌市各級各部門伸出了援手,創業補貼、無息貸款、技術指導、創業扶持項目資金、翻新辦公場所……在政府部門的幫助下,李開江團隊開始嘗試整合鎮、村資源,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成為一個集生產、銷售、管理於一體的水產養殖聯盟,不僅發展自身,還帶動周邊養殖戶共同發展,為養殖戶提供了更優的技術、更暢通的銷售 渠道 、更完善的管理,帶動更多養殖戶走上致富路。
經過4年多的發展,李開江團隊的水產養殖基地興旺起來,養殖面積從原來的10餘畝拓展至60餘畝,年產值也從原來的10餘萬元增長到80餘萬元,先後被認定為省級大學生創業科技孵化基地、四川省高校 畢業 生創業園區(孵化基地)、隆昌市青年創業示範基地。
一切看似都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李開江哪裡會知道,一場更大的滑鐵盧悄然臨近。
自2016年開始,泥鰍苗市場價格大幅下跌,從最開始的5角錢一條降至4分錢一條,李開江的水產養殖基地受到重挫。「比如一批泥鰍苗4萬條,原本可以賣2萬元,現在只能賣1600元,差價太大,估算人工和其他投入,虧得太多了。」
連續的虧損,加上泥鰍苗價格持續走低,讓剩下的合夥人也漸漸灰心,陸續離開。2016年底,包括盧富建在內的其餘3名合夥人全部離開,僅剩下李開江一人。
「我當時也有點灰心,但是覺得既然承包了老百姓的田土,就要對老百姓負責,也是對自己的創業夢想負責。」李開江當即接手了水產養殖基地的所有事項,並開始探索新的出路。
轉型養蛙:基地年產值實現過百萬
內江、成都、重慶……李開江到多地進行 市場調查 ,發現各地的青蛙養殖市場行情較好,處於需求量大,但供給量少的狀況。
定下了目標,但青蛙養殖技術較之泥鰍養殖技術更難,李開江便找到東興區一家青蛙養殖基地學習技術。兩個月時間,李開江吃住都在基地,跟著「專家」下田上坡,用心鑽研,很快便掌握了養殖技術技巧。
2017年3月,李開江拿出1畝多水田進行試養。經過精心養殖,4個月後,成功銷售1000餘公斤青蛙,產值達到4萬余元。
今年3月,李開江將青蛙養殖規模擴大到10餘畝,加上50餘畝黃臘丁、白烏魚等,今年底,李開江的水產養殖基地預計可實現年產值超百萬元。「我剛剛在松林村簽了合同,流轉水田30畝,全部用來養青蛙。」李開江合計著,待明年底,整個水產養殖基地有望實現年產值250萬元。
見李開江的水產養殖發展得紅紅火火,周邊村民躍躍欲試,瓦窯村4組村民黃盛見多次找到李開江,希望能跟著他學習青蛙養殖。李開江並不藏私,表示只要有村民願意學,他都願意免費教。
致富不忘家鄉人,李開江在選擇基地務工人員時,往往會優先選用貧困戶及土地流轉村民。青杠村9組村民曾園春便是其中之一。
從每年收入不過千元的農業 種植 ,到如今每月兩千元的務工收入,曾園春感覺自己又年輕了不少,渾身充滿了干勁。「我在基地幹了兩年,一個月兩千,加上每年的土地流轉費,一年有接近三萬元的收入,比務農強太多了。」
如今,在李開江的帶動下,普潤鎮傳統的水產養殖模式發生了不小的變化,養殖品種由傳統的「四大家魚」開始轉向白烏魚、黃臘丁、青蛙以及大閘蟹等利潤高的品種,也不再照搬過往養殖經驗,而是加入了更多的科學技術養殖 方法 ,村民就近務工也變得更加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