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襄脆紅李現在多少錢一斤
Ⅰ 高山脆紅李現在修枝可以嗎
修剪技術
1.截乾和除萌
脆紅李樹苗栽植後,待干高為50~60 cm及時進行定干,將干高30 cm以下的樹芽抹掉,干高30~60 cm的飽滿芽保留。萌發新梢大約生長至2 cm時,選擇4~5枝夾角較大、生長健壯的新梢作為主枝,將其他的新梢從基部剪下,便於健壯主枝的培育。
2.幼樹的整形修剪
樹苗栽種後的第一個冬天,要對幼樹進行修剪。進行修剪時,將主枝留約60 cm,為方便枝條開張度的擴大,留外芽為剪口芽。競爭枝應該進行疏剪或者重截,剩餘的枝條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剪或者輕剪。等到第二年的生長季節還需要再進行3~4次的修剪。開春萌芽時進行第一次修剪,將弱芽、病芽、生長方向不正的芽修剪掉。5月中上旬進行第二次修剪,對生長過密的枝條進行疏剪,培養方向正、剪口下角度大的枝條作為主枝上的延長枝留下培養,其他的枝條進行摘心處理或者輕剪,促進側枝的萌發。為保證延長枝的優勢,還要疏剪和重截夾角小、生長旺的競爭枝。在7月中旬進行第三次修剪,將徒長枝剪短,保證副梢的發育。冬天的修剪可以選擇在12月份,對交互重迭的樹枝進行疏剪,其他樹枝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剪或者不剪。修剪4年後,幼樹整形基本完成。
3.盛果期的整形修剪
栽植樹苗4年後,脆果李已經進入初產階段,待到第6年即進入盛果階段。該階段的樹木因為結果量大、在採摘時損傷枝條等容易導致干枝的出現。因此,在冬天進行修剪時,要將干枝全部剪掉,對過密的枝條進行疏剪,交互交錯的枝條進行短剪其他枝條可視實際情況選擇剪或者不剪。如果在生長階段進行修剪,要注重徒長枝的剪短,剩餘中長枝根據枝條的生長情況進行摘心或者短截處理,以促進結果枝的生長。
土、肥、水管理
1.土壤管理
總體要求:疏鬆、透氣,深厚、不積水,較肥沃。
定植前一定要深翻改土,施足基肥。定植後逐年擴穴,以利根系的擴展和新根生長。幼樹期在樹冠未封行以前,可以適當間作,但應避免種植高稈作物,最好以豆科綠肥或薯類、飼料等為宜;中期樹冠封行後不宜間作,可以採用生草結合清耕的方法,在脆紅李樹需水、肥的淡季,讓其自然生草,防止水、土、肥流失;在脆紅李樹需水、肥的關鍵時期,鏟除雜草,經腐熟堆漚之後還土,這樣既可解決雜草與脆紅李樹爭奪肥水的矛盾,又可保水保肥,為脆紅李樹適當提供肥料。
2.施肥
脆紅李對氮、磷、鉀三要素的需要量比例為1.0∶0.4∶1.6,可作為施肥的參考。
1)幼年樹施肥:幼年樹施肥應勤施薄施。
剛種下的脆紅李樹苗不急於施肥,在新梢轉綠後,每株開始淋施0.2%的尿素,加上0.2%復合肥3~5 kg,或用腐熟人畜糞尿或腐熟花生麩水肥淋施(1:20沖稀),有利枝梢的生長。每月一次,一年追肥5~6次,以氮肥為主。9~10月份重施基肥,以腐熟的農家肥為最佳。
2)成年樹施肥:一般進入掛果期的脆紅李,每年都應施基肥一次,追肥3~4次,追肥可以選用「沃葉套餐水溶肥」。
基肥:用量佔全年施肥量的50%~80%,以遲效性農家肥為主,氮、磷、鉀的比例為1∶0.5∶1。基肥施用期以9月下旬~10月上、中旬為宜,施用突出「深、重、全」的原則。以溝施為主。追肥:每生產50 kg果,需追施人蓄糞尿150~200 kg、尿素2.5~3 kg,磷肥3 kg,鉀肥2~3 kg。
3.灌溉與排水
1)灌水:脆紅李雖然抗旱,但要達到高產,必須有充足的水分供應。花期不宜灌水,否則會引起落花落果。
正常年只需澆一次水,即:秋施基肥後澆水(特別是溝施)沉實。如遇乾旱年份,可灌花前水、花後水、果實膨大水等。
2)排水:脆紅李樹耐旱不抗澇,如遇大雨要及時排水,保持園內不積水。
Ⅱ 與橋有關的民間故事
1、西湖斷橋
一說古石橋上建有亭,冬日雪霽,橋陽面冰雪消融,橋陰面仍然玉砌銀鋪,從葛嶺遠眺,橋與堤斷之感,得名「斷橋殘雪」。另有傳說白娘子與許仙斷橋相會,確為斷橋景物增添了浪漫色彩。
2、奈何橋
關於奈何橋,存在兩種流行的說法。一說因地府有河名為奈河,一說因為漢語中「無可奈何」之意,剛好對應了人在轉世投胎時對自己生前願望的遺憾和無奈。
奈何橋在中國道教和中國民間神話觀念中是送人轉世投胎的地點,在這里會有一名稱作孟婆的年長女性神祇,給予每個鬼魂一碗孟婆湯以遺忘前世記憶,好投胎到下一世。
3、趙州橋
趙州橋建於隋代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距今已有約1400年歷史,是當下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單孔敞肩石拱橋。
相傳,魯班周遊天下途經趙州遇到洨河阻擋去路,於是在上天的感動和幫助下一夜之間造成趙州橋,蓬萊仙島仙人張果老與柴王爺聞訊而來一探究竟,兩人施用法術企圖讓橋梁倒塌,但魯班還是徒手力頂趙州橋。
4、天仙橋
蘭坪縣河西地區的大羊與箐花交界處,有條小河叫「魚怕河」,河上有座石拱橋,叫天仙橋。橋下深谷幾十丈,橋頭奇岩怪石,叫人看了毛骨發怵。傳說這座橋是神仙搭救一對戀人而成的。
大羊山下的遲不寨里,有個叫溫卜的普米小夥子。這人天生聰明,為人又誠懇,可惜阿爸去世得早,只落下年老體弱的阿媽,母子倆生活過得很貧苦,但溫卜對阿媽十分孝順,母子倆倒也很幸福。
5、卧龍橋
在板泉鎮西北方向,有六里之遙,佃戶村的東南汪,有兩孔不起眼的紅石橋,人稱「卧龍橋」。漢朝中期,外戚王莽專權,毒死了小皇帝,又扶了兩歲孺子嬰做太子,自己便做起代理皇帝,覺得不過癮,就廢了太子,當了真皇帝,改國號叫「新」,京城仍在長安。
他打著復古改制的幌子,下令變法,因政治腐敗,越變越壞,加上連年天災,怨聲載道,逼得人民走投無路,各地紛紛起義。這時,南陽郡春陵鄉的豪強劉秀,利用族人、門客、鄉里也組織起義,打著「中興漢室」的旗號,到處攻城佔地,不幸被王莽軍包圍。
劉秀帶著十二勇士沖出重圍,去搬救兵。莽兵緊追不舍,勇士們分為兩組且戰且逃。莽兵越追越急,勇士越戰越少,漸漸抵擋不住。劉秀獨自一人,打馬如飛,奔跑了幾天幾夜,馬渾身汗透,氣喘吁吁,咴咴亂叫,奔跑間被一石塊絆倒,再也起不來了。
劉秀急忙爬起來,繼續往東南逃去。也不知道跑了多長時間,劉秀遍體是汗,四肢無力,再也挪不動腳,見一石橋,就一腚坐在橋板上,心想:這樣追兵來了不就白白送死嗎?
得找地方藏起來。想鑽橋底,覺著不妥,見橋西頭南邊有一小土井,邊上還長些蒿草,正是隱蔽的好地方,他起了幾起沒起來,就爬到井邊,滑到井下,幸虧是個廢井,不深,底下是些濕土,他背依著井壁,兩腿伸開,只覺渾身乏力,不一會就進入夢鄉。
也不知睡了多長時間,就覺著在脖子處,有一個東西把他咬醒,劉秀忙伸手去摸,見是個螻蛄蟲,氣得把螻蛄撕成了兩截。從井裡好不容易爬上來,已是夕陽欲下,見有一農夫坐在橋上正在休息吸煙,劉秀忙向前施禮:「請問老人家,這是何處?」回答:「沂州東鄉佃戶村。」
又問:「可有人馬過去?」又答:「還是中午時分,有些兵將拿著刀槍,早都過去了。」劉秀長嘆一聲:「謝天謝地,天不滅劉。」
劉秀又回到土井,看有東西丟在那裡沒有,只見有兩截螻蛄,沒有別的,細看其爪好像還在動,心中頓感多有虧欠,幸虧被螻蛄咬醒,要不就誤了搬兵。
他忙從井邊的小柳樹上撅了一小枝,上邊插在螻蛄頭上,下邊插在螻蛄身子上,又成了個完整螻蛄,就丟在濕土上,說也奇怪,不一會那螻蛄又活了,鑽到土裡去了。
從這以後,螻蛄的身子變成兩截的了,不信您把螻蛄頭拔下來,裡面還插著當年的柳枝呢。井邊上那棵柳樹可苦了,被皇帝折了枝頭,不讓長,就憋了一肚子氣,這些氣攻到樹幹上,長成了一個個的大瘤子。不信您好好看看現在的那些老柳樹,都長了很大的樹瘤,就是那時氣的。
此時劉秀睡足有了精神,馬上搬來了救兵,解了兵困之危,之後節節勝利,取了長安,殺了王莽,奪定天下。這就是「光武興,為東漢」。至於那卧龍橋,在大躍進時期整地時,被埋於土下,但它的美麗的傳說,還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