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柑一斤多少錢
『壹』 黃尾獅魚和油甘魚那個好吃
近年平面和網路媒體不求甚解將不適宜食用的油魚(學名異鱗蛇鯖或者是棘鱗蛇鯖)誤作油甘魚,造成認知混亂。油甘魚肉和油魚肉其實很好區分,油甘魚肉是淡粉紅色的,而油魚肉是白色的。
油甘魚( 鰤魚)油魚(棘鱗蛇鯖)
一篇典型的將油魚和油甘魚混淆的報道
油甘魚與銀鱈魚的區別超市中的油甘魚與銀鱈魚都以切片方式銷售。二者屬於兩個不同的供應商供貨,且價格差別迥異,油甘魚每公斤39.6元、銀鱈魚每公斤236元,每片重量0.2公斤左右。
油甘魚價格較低只有幾元,常用來冒充「銀鱈魚」出售。
油甘魚與銀鱈魚的區別主要有三點:
一是油甘魚鱗片大小不一,鱗片大而硬,而銀鱈魚相對均勻;
二是油甘魚有硬脊刺,銀鱈魚沒有;
三是口感不同,比較而言銀鱈魚口感更為甘鮮,可以像三文魚那樣蘸辣根生吃,而油甘魚肉質鬆散,水多,口感差。
『貳』 油柑最貴的
500元。一般是40元一斤,油柑,別名:山油甘(潮汕)、望果(南澳)、山油甘、土油甘(潮陽)、山油甘根(潮安)、油甘根(潮陽)、油甘樹(五華)、油甘子、余甘子、望果、油甘子(廣州)、油甘仔(惠陽)、革命果、油甘樹、油甘子、余甘子(湛江)。
『叄』 一般什麼魚最受歡迎,因為要辦酒席,不知道買什麼魚合適…
關於這人問題,回答如下:
首先小孩子最喜歡參加宴席,因為宴席上有琳琅滿目的菜餚供我們選擇,因此小時候每次遇上哪家人家擺宴席就格外開心,總是屁顛屁顛跟著父母跑去吃飯,那宴席一般是什麼魚呢?
中國地大物博,有五十六個民族,也存在著東西南北飲食差異,各地特產也不同,因此不同 的地方擺宴席用的魚不盡相同。
江蘇人民喜歡魚,江浙一帶多湖泊和淡水河,單單一個太湖就養活了周邊的人們,鱸魚就是其中盛產的一種魚,酒宴上常做清蒸鱸魚。鱸魚少刺多肉,清蒸的鱸魚伴著蔥姜蒜的清香,魚肉鮮嫩,清淡的蒸魚做法更能保留魚肉原始的肉感,口味清淡則滿足了宴席上不同人群的需求。
武昌魚是湖北特有特產,是我國特有優良淡水魚。湖北人的年夜飯必不可少的「三 全」就是全雞、全鴨、全魚,這里的魚就是指清蒸武昌魚。
海南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山上鷓鴣獐,海里鮫絹。可見在海南人們心目中對馬鮫魚美味的肯定。海南香煎馬鮫魚是海南特色菜餚,煎得又香又脆的馬鮫魚色香味俱全。
舟山作為我國主要的海鮮產地,盛產各種魚、蝦、蟹,但在海鮮遍地的舟山卻依然流傳著「無鰻不成宴」的說法,舟山的風鰻是婚宴、除夕春節、宴請賓客必點的菜餚 ,寓意豐滿圓滿。風乾的鰻魚充滿嚼勁,味道鮮美,頗受歡迎。
重慶烤魚這些年遍布全國,因為它的美味,占據了大部分中國人的心。所以在重慶當地的宴席上,烤魚也是必不可少的菜餚。
宴席上的菜餚比較講究,圖個好彩頭,因此在講究年年有餘的我們國家,魚是必不可少的食物,宴席一般是什麼魚,則主要依據各地主產的魚和各地的飲食習慣有所不同
多吃魚會變聰明
『肆』 一斤油甘茶需要多少油甘子
3斤茶果可以曬得一斤茶籽,一斤茶籽能榨出2-3兩的茶油,一百斤茶籽才能榨出20多斤茶油
『伍』 油甘魚和三文魚哪個貴
三文魚比油甘魚貴。一般冰凍的三文魚售價50元一斤,本土產的新鮮三文魚售價70元一斤,進口的新鮮三文魚150元一斤。一般油甘魚售價20元一斤左右。
『陸』 甜油甘和普通油甘區別
味道,價格。
1、甜油甘的味道果味更重、甜味更足,而普通油甘初嘗味澀,久而回甘的獨特口感。
2、甜油甘的出售價格在10元一斤,而普通油甘的價格在5一斤的價格,兩者有一倍的差距。
『柒』 這幾種時令野果,十個人里有九個叫不出它們的名字
與小夥伴嬉戲打鬧滿山跑,暖風吹起了被桑葚染紫的衣袖,眼前是同伴笑彎的嘴角... ... 許多曾經開滿山的野果子現在都需要花錢才能吃到,甚至有些已經漸漸消失在大家的視野,堪稱「時代的眼淚」。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鄉野摘果的樂趣已經漸行漸遠。 到了現在,就算是花錢也找不回那種質朴的快樂 ,屬於8090後的那段回憶,終將一去不復返。
突發奇想做一個記憶里的時令野果盤點, 不知道這些果子里,是否有你的童年記憶。
「 覆盆子 」
· RASPBERRY ·
在我老家,覆盆子又叫野草莓。
小的時候,每到春末夏初,山野間遍長滿了紅彤彤的野草莓, 閑暇時就與小夥伴一起提著籃子去採摘,也算是童年時的一個 娛樂 項目。
一顆顆鮮紅的果子藏在綠葉中,枝條上長滿了刺,小心翼翼避開,把熟透的果實兩個手指一捏,秉持著老人所說的「不幹不凈吃了沒病」這一「真理」,輕輕摘下便放進嘴裡, 酸酸甜甜,滿是大自然的清新。
就這樣邊吃邊摘,半天下來也收獲頗豐。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鄉野摘果的樂趣已經漸行漸遠 ,覆盆子也「身價瘋漲」。到春夏季各大甜品、飲品店也都紛紛推出了覆盆子口味的產品。
那個漫山瘋跑的時光,也已然不復返。
「 桃金娘 」
· HILL GOOSEBERRY ·
桃金娘又叫山捻子,是一兩米的常綠小灌木,生命力極強。
四五月份開花,粉嫩似桃;葉子對生,下被絨毛。
初秋時結果,從開始的青色,再變紅。成熟之後便是紫灰撲撲的, 果子與藍莓長得極其相似 ,只不過身材是長橢圓形的,頗有一種「 同臉不同命」 的感覺。
小巧精緻的果子,酸甜可口、籽有嚼勁。吃了一會,嘴唇、舌頭、手指,都被染上了艷麗的紫紅色,孩童時期還曾想用它來染指甲、染衣服,腦補出著自己美麗的樣子。
而它不僅能吃,用於釀酒也別有一番風味。 小時候每到桃金娘的季節,家人總會釀上一壇果酒,出於好奇我曾偷喝過一口,當時直接被辣哭了。
現在想起來竟然還有點懷念,又心癢癢地想嘗上一口,想看看是不是我記憶中的風味。
「 南酸棗 」
· SOUTH SOUR JUJUBE ·
大家應該都吃過酸棗糕,卻鮮有人知它的原材料南酸棗, 光是想起它,我的嘴裡就已經開始泛口水了。
以前的時候,大人總喜歡在家裡種一些果樹,什麼葡萄、百香果、芒果等等...而我的鄰居家裡種了一顆南酸棗樹,一到結果子的季節,我就是化身成為了一個 「守樹者」 。
十多米高的大樹,粗壯的枝條上長著濃密的羽狀復葉,像一把把扇子。抬頭望去,青色的棗果與樹葉融為一體,難以發現。
而金黃色的果子若隱若現,欲掉不掉,貪吃的我縱然有一顆男兒心,也不敢輕易爬上去,只能 望樹興嘆,等著撿自然掉落的棗果。
有時一陣勁風吹過,鴿子蛋大小的棗果簌簌落下 。剝開外皮露出白色的果肉,一口咬下去,酸的齜牙咧嘴、滿臉扭曲。
等回過味時,酸中就滲透出甜味,一絲一絲的,細膩而綿長。
「 桑葚 」
· MULBERRY ·
會知道桑葚,還是因為小學課文《春蠶》。 那時候因為這篇課文, 摘桑葉養蠶成為了學校風靡一時的活動,也是小夥伴們之間不成文的「比賽」。
在某次採摘桑葉時,眼尖的小夥伴發現桑葉旁長出了綠色的果子,然後慢慢地由青變紅,到最後紅得發紫,而它,就是桑葚。
未成熟的桑葚味道寡淡無味;透了紅的桑葚才漸漸有了微酸的果味; 紅成了紫烏色的桑葚,才是最好吃的 ,咬起來冒了漿,煞是潤口舒心。
由於 桑葚的汁液也別豐富,吃多了會粘得滿嘴都是汁 ,等吃的心滿意足時發現大家的嘴唇都變成了烏黑色,忍俊不禁。
回到家裡說不準還會得到家人過多的 「關心」 跟 「疼愛」 呢!
「 燈籠果 」
· LANTERN FRUIT ·
說燈籠果大家不一定知道,但是說 姑娘果 ,大家一定都有吃過。
燈籠果外面有一層薄薄的牛皮紙般的外皮,裡面才是金黃色的果子本體。 它的果肉豐滿,長相討喜,耐儲存,保鮮期較長。
生時果酸味濃,成熟之後清甜多汁,還能聞到一股誘人的奶香。 內里有許多芝麻狀細小籽粒,口感香脆,有韌性耐咀嚼。
不僅如此, 它富含的微量元素與維生素對女生有著一定的美容養顏作用 ,這也是它姑娘果的名字由來。
相比於其他的野果,燈籠果就比較常見了,偶爾還能在個別水果攤看見它的身影。
「 茶耳 」
· TEA EAR ·
說到茶耳,現在應該很少有人知道這是什麼了 ,很多70後或者家裡的長輩聽到茶耳,還是會會心一笑,引發無限感慨,勾起很多童年的回憶。
以前每到清明節前後,漫山遍野的茶樹上就會長出茶耳和茶泡。
茶耳其實是生長在茶油樹上的一種葉子, 只有當油茶樹的新葉遇上明媚充足的陽光與充沛的雨水,才能收獲到美味的茶耳。
外形有的呈粉白色,有的呈嫩綠色,胖乎乎的和耳朵很像。
它從長出到成熟,也就10天左右 ,若是適時未採摘,就在紛紛的春雨中焉了、霉了,悄無聲息地落到了地上,化作了黑喲喲的山泥。
「 油甘 」
· PHYLLANTHUS EMBLICA ·
以前學校的小賣部偶爾會賣一種一袋一袋的泡水果,其中有一種泡的黃綠的小果子,吃起來甜甜鹹鹹,還帶著一點酸味。
當時不知道這個叫什麼,後來才知道原來是油甘。
新鮮的油甘碧綠如珠一大穗,散發著山野的原始氣息 。成熟猶如水果瀑布,令人「口水直流三千尺」。
它的果肉脆嫩化渣,甜中帶著一點微澀,吃過之後的嘴巴里都會帶著回甘。
這種回甘很洶涌,喉頭清甜,久久纏繞不去 。如果這是再喝上一口白開水,都像在喝小甜水,真是果如其名。
「 龍葵 」
· NIGHTSHADE ·
在老家道路還未改造時,附近有許多這種結著紫色小果的植物, 平時是不顯眼的野草,直到結長出了果子才會讓人注意到,它就是龍葵。
龍葵的性質與葡萄相似,紫色果皮裹著軟糯的白色果肉以及細小的種子,果肉多汁,口味微酸。 未成熟時它的果子是青綠色的不能食用,只有完全成熟的黑紫色果子才能吃 ,吃的時候果皮也是需要吐掉的。
其實很多人以為龍葵有毒,小時候的我也是這么認為的。
從小家裡的長輩一直跟我說龍葵有毒,而「怕死」的我一直都敬而遠之,路過都不敢挨得太近,生怕中毒。
長大之後某次與好友爬山時再次看到了它,才知道它是無毒可食用的。
作為和 城市最親近的野果子 ,上次與好友聚餐時在路邊還看到了它,沒吃過的朋友要是遇到可以摘三兩紫果試試味道。
「 拐棗 」
· HONEY RAISIN TREE ·
說來很奇怪,小時候吃過很多次拐棗,卻從來沒見過拐棗樹。
吃拐棗講究時令,經霜之後的拐棗才是最好吃的 ,時節沒到的拐棗吃起來帶著一股澀味,難以下咽。
吃拐棗總讓我想起雞肋,應該是 全場吃起來最費事的野果,沒有之一。
拐棗果肉里連著一根筋,還夾著堅硬的種子 ,吃的時候要麼一大截拐棗塞進嘴裡嚼爛再吐出來,要麼就要耐心地用舌頭將甜甜的拐棗肉慢慢捋下來。
大概也是因為拐棗肉太難啃了,所以普遍家庭都是用來泡酒居多。
「 地菍 」
· TWELVE-STAMEN MELASTOMA ·
若說解葯,山野草地地菍便是,可木薯毒。
小時候家裡若是有人食用了生的或是未煮熟的木薯中毒,老人就將地菍根杵爛,沖開水服用,毒就麻溜的解了。
這個奇特的鋪地植物,葉子像個小妖精,除了終年蔥綠之外,還會時不時變成粉紅、紫紅、暗紫等顏色,並有暗紅色的斑點點綴陪襯。
每到夏天地菍就會結出一個個渾圓帶著稀疏小刺的小漿果,等綠色慢慢轉化成紅色,再變成紫黑色的時候,就到了地菍果子的收獲季節。
這些果子用手輕輕一捏,暗紅色漿汁飛濺而出,味酸甜,還有著 強大的著色功能。
有時會用於飲料、果酒、糖果和點心的著色。
有時候我們懷念的並不是它們有多好吃,而是懷念它們所承載的那些童年回憶。
那是人生中再也回不去的時光,是現在的孩子就算是花錢都感受不到的質朴快樂,是屬於我們8090後的珍貴回憶,是每每想起都會心一笑的「時光寶藏」。
這些時令野果哪一個曾是你童年的最愛?
你能用方言叫出它的名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