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水果可以賺多少錢
① 賣水果的利潤是怎樣的
你好,我就是做門店水果生意的,我來告訴你賣水果的利潤是多少,平均下來25%,最高不會超過30%。注意我說的「平均」,何為「平均」呢?也就是說各種水果利潤的平均值,還包括去掉房租,水電,人員工資,水果損耗等後的利潤均值。也就是說如果你一天的營業額是1000元,凈利潤是250元左右,250不好聽是吧?但對做水果生意的我們來說,這就是實情,所以,在我們這個地區行業內流傳一句話「你生意怎麼樣?」「別提了,現在250都是盼頭!」大家都明白這個意思吧,都是明白人
就我做水果生意這幾年來看,那種說法「賣一半,丟一半,賺一半」的時代早已成為過去,現在的市場競爭很大,水果的種植面積比前幾年擴大了幾十倍,很多品種都供大於求,零售的利潤壓了又壓,舉個例子吧,一件香蕉連包裝的重量是18斤,拿貨價格55元,折算成本大概3.4元,這是不包括一點壞的,不除去一點水汽的理想狀態,我們水果店一般賣4元一斤,以最好的情況來看,一箱賺10元左右,但是,超市打折賣3.88元,有的顧客說了「你店裡比超市貴,你給我超市價吧」,沒辦法,生意難做啊,我也不想跑單啊,賣吧!即便都是按照4元來買,很多人買了21元就給20元,你能說不賣嗎?香蕉的保存很難,賣掉比壞掉好,還有很多賣5元,8元的,零頭都是不收的,這樣下來,一箱香蕉能賺3-5元就燒香了,我做水果這幾年,香蕉就圖個保本,配個菜而已。當然,我說這些不是說水果不掙錢,如果不掙錢,我們怎麼生活呢?只是在我們小鎮,水果的利潤真的很低,跟鄉鎮的消費能力也是有關的,可能在大城市利潤更高些,再舉個例子,像我家拿的進口紅提,價格11元,賣價15元,一斤可以賺四元,有的人會說,這不是很賺錢嗎?你看隨便買兩斤也有8元了,但是…還是那句話,我們這里消費低,真的會買兩斤的極少,一般的都是買個10元左右,給孩子嘗嘗,一斤都不到,你想想也就賺個一兩塊錢,水果容易壞,要走的快才有利潤,像我們這個地方,只有在節假日和年關,年輕人都回來的時候生意才會好,銷量才能上去,所以做過鄉鎮生意的都應該知道,做好一個年關頂上半年啊,但是,這幾年隨著全國經濟下滑,年關也越來越差了,因為很多人回來反應外面的錢也越來越難賺了,自然沒錢回來消費了。
有的人肯定會說:「那是你自己不會做,不會創新,所以利潤才低。」好吧,就算我做的不好吧,我再舉個例子:宏輝果蔬(603336.SH)是一家以水果銷售為主的上市公司,根據財報,2017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3.33億元,凈利率3492.81萬元。銷售毛利率為17.39%,銷售凈利率為10.5%,可見公司並不賺錢。宏輝果蔬的經營模式是從國農手中將水果收購過來,然後再進行加工和對外銷售,與水果店類似。還有名噪一時的天天果園,投資5個億打造,據說是實體店和電商的完美結合。然並卵,4000店虧損關門,盈利只佔1%。
當然,任何行業都不是那麼容易成功的,我要說的也不是水果行業難易問題,我只想說水果的利潤沒有傳說中那麼大,那隻是傳說,或許曾經存在,可是現在市場競爭體制已經比較完善,不可能讓水果行業占著獨大的利潤,不是嗎?況且,還有眾多聰明的網友,如果水果行業是個風口,你們是不是也該蜂擁而上呢?呵呵,開個玩笑!
你好非常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就是一位賣水果的,我是去年過年開始買微卡小貨車。 第一:因為疫情三月份開始賣水果剛開始是賣菠蘿每天早上四五點去縣城進貨,一筐菠蘿進價40——45元,有十五六個左右,回家到鎮上六七點,占攤位,因為疫情剛開始擺攤賣水果的很少,大菠蘿8元一個,小的5元,利潤有一半,有些老闆是論斤賣,大的在十元左右,剛開始我也沒有稱,所以就倫個賣,雖然一個會少掙錢,但是走量,這個是個辛苦錢,還有削皮,每天要削六七筐,雖然累,但是每天有三百塊左右還是很開心的。
第二:五月份開始菠蘿就不好賣了,因為賣水果的太多了,我就賣菠蘿,蘋果,梨,香蕉等等,薄利多銷,剛開始一個人忙不過來,還要我媳婦一起擺攤,有一星期以後我就一個人,剛開始還可以,每天有兩三百左右利潤,過了六月份就不好賣了,有時候還賠錢,賣水果的一家挨著一家,太多了,天氣炎熱,水果容易壞掉,不到七月份我就不賣水果了,因為本地的甜瓜,西瓜上市了他們的價錢壓的太低了,我去我們本地瓜地批發價六毛,去市場,或者鎮上賣一塊,但是人家瓜農他們就賣九毛,八毛,實在是干不過他們,我們有幾個賣水果的就不做了,有時候一車水果還要賠個幾百塊,真的很難做,但是有渠道的還是賣進口的,或者南方水果還是不錯的,沒有人親戚朋友帶水果還是不要做,水深,有些批發店太坑人了,做水果必須多跑幾家比價格,比質量,搞不好就虧錢,不要就在一家進貨,賣水果還是看季節,剛過年還有就是二月份到四五月份還可以,但是在南方城市應該會好些,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謝友邀,聊兩句,我沒有賣過水果,但開過十幾年小店,知道一些商品利潤,以前利潤高,做生意的少,信息不流通。
現在不同,做生意多,競爭在其中,使一些商品利潤變薄,我想水果也不例外。
水果生意利潤是高,但易變質,不好保存,除去雜質也賺不到幾個錢,小生意,養家糊口還可以,但辦大事是不行。
賣水果的利潤是怎樣的?賣水果的生意是不好做的,現在 社會 進步發展快,信息,交通便利,電商又快又省事,做水果生意就更難做了,利潤是怎樣的?說實話有同行,沒同利。看你經營能力,水平,經驗,思路,以及商氣,人氣。有經營能力的一般在百分之三十左右,能平均這個利潤點就是很好的,多數達不到這個數,有些只能達到十五左右,這個數的是大多數,能有這樣的水平還可以經營下去。有的經營點還虧損,不爭錢。經營水果也非常苦,要看你經營水平,水果易損產品,有條件要求,有時間限制,有品種銷路,所以是賣水果利潤點在三十左右就很好了。
說水果地攤之前,分享一下自己的地攤經驗吧!2019年底的一段時間,因為好奇以及想要完成一個年度擺地攤的小目標,在2個月多月的時間里趁著周末的夜晚到某個地鐵口前面擺了一陣子地攤,筆者選擇的地攤貨是一些耳環等小飾品。最後經過兩個多月的折騰,大概10多個夜晚的奮戰,賣出了接近2000塊的成績。計算一下,出去采購的成本,基本實現了盈虧平衡。之後因為疫情,至今也沒有再外出擺攤。對筆者而言,這次地攤經歷更多是一種市場體驗,一份難得的經歷吧,也揭開了心中一直以來的疑惑。
究竟地攤能不能賺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賺到。那麼擺地攤的事情,適合普通人嘗試嗎?這個答案就是否定的,因為考慮個人時間成本以及采購成本,如果你具備某些貨源或者專業水平貿貿然嘗試,那幾本就是賠本買賣,而且堅持不了兩晚就會放棄。那麼擺地攤遇到城管怎麼辦?其實城管一來大家就會跑路,跑不過來也沒關系,因為城管一般情況下不會收你的東西,只會在旁邊「警告」。當然也有一些老手,收拾好之後慢吞吞地把東西放在一旁,趁著城管走了繼續擺攤。那麼對於題目說的地攤賣水果利潤如何,對此筆者也借著去年擺地攤的機會,跟兩位鄰攤位水果攤主交流了一下。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水果集散地,也就是我們水果批發市場。地址很容易發現,只要你網路地圖一下就可以知道。然後一般這些地方采購水果都是按「箱」出售的,所以價格會比市面上零售的便宜。以廣州為例,很多水果批發市場的水果,都是非常便宜,也有很多家庭會集中采購,恰逢過年過節什麼的日子,都會一車子水果買回去分給親戚朋友。而水果販子,也是從這些水果市場買入的。一般來說,一箱普通時令水果的銷售毛利潤率至少在60%左右,扣除房租、人工、正常損耗等,凈利潤率將會超過35%,如果是一些反季節水果的話,凈利潤率則會更高。
「薄利多銷」並不是地攤水果的盈利點,而是需要在「稱子」上做手腳很多人以為水果地攤的盈利點是「薄利多銷」,其實並不是。鄰攤的攤主老陳就曾經直接跟筆者說,想要在地攤水果買賣中賺錢,必須先要學會如何「騙稱」!這是行業內地攤生意公開秘密了!一般來說,有「8兩稱」和「9兩稱」兩大主流門道,也有一些過分的「7兩稱」,但太過分容易被現場識破,所以「8-9兩稱」為主。什麼是「X兩稱」?很簡單,就是你買一斤的東西,這些電子秤顯示是一斤,但回家用你自己的稱一下,就變成「X兩」了!這些稱一般在買的時候,賣家就會幫你設置好,所以不用攤主自己設置。攤主說,一般他們都是臨近幾個相熟的攤位都用統一的X兩稱,如果發生什麼糾紛,就讓買家去隔壁稱一下,這樣可以減少一些「找麻煩」的買家!當然,更多人買了缺斤少兩的東西也懶得回頭找事,畢竟地攤貨買得便宜,「重量打折」你會回去討道理,人家可以不認,更何況這些地攤都是三無生意,你難道報警嗎?筆者為此地攤X兩稱的現象對擺攤的那條路上10多家使用電子秤的商家進行了調查,就是拿著一斤的東西放到他們的電子秤上,發現100%顯示的重點都大於1斤以上。
不要奢望從地攤水果上賺到「第一桶金」地攤水果可以賺到錢,只要你進貨的水果適合事宜,價格優惠,基本找好位置就有人來。但地攤水果也有很多不確定性,例如當天賣不完的水果,需要回去找地方存儲,跟小飾品等東西不同,地攤水果的利潤高跟其保鮮困難是有關系的,而且你一旦入了貨,就不能跟筆者賣視頻一樣,可以在特定的周六日晚去擺攤,而是每天都必須保證,這對於上班族來說是不太現實的事情。因此,即使我們看著很多水果地攤都有生意,但真相只有當我們揭開面紗才知道裡面的葫蘆賣什麼葯。
大城市的商機:水果生意進入「社區模式」目前水果生意最大的市場,是社群。例如筆者所在城市的多個小區群里,因為2020年疫情的影響,很多水果批發商聯合微信群主進行了線上銷售的模式,其價格比線下優惠,而且採用拼團和直供的模式,定時定點配送,保證了商品的新鮮度,也有一定價格優勢。目前筆者的小區已經建立了多個水果群,零售的價格可以說跟水果市場進貨價一樣!目前已經獲取了大批的購買者!
總的來說,選擇比努力重要。如果是要做水果生意,真不如發展社群水果電商的模式,長遠來看更具備發展的動力。而如果你是上班一族,又時間穩定,嘗試一下擺攤也完全沒問題,但就不必要先買一輛車來擺攤,可以先從低成本的方式進行嘗試。
謝謝悟空邀請,大家好,我是倪氏農豐。
賣水果的利潤是怎麼樣的?
我家是種油桃的,經常接觸水果客戶,客戶說只要經營好了,水果的利潤空間是很大的,八塊錢一斤的桃子,零售價格能到十五塊錢一斤,但是市場為什麼時好時壞呢,水果利潤空間大,還是不大掙錢是怎麼回事呢?有這么幾個原因影響水果盈利;
第一,天氣原因。有的時候水果到了市場,有風雨天氣,市場上沒有人,去年有個桃子客戶,拉著桃子到了市場,連續三天下雨,沒有消費者,桃子爛掉了一大半。
第二,運輸環節的問題。去年有個東北的客商,路上因為堵車的原因,晚到家了二天,桃子也壞了不少,造成了嚴重損失。
第三,水果的質量。尤其是桃子,保鮮效果很差,稍微有點毛病的桃子第二天就壞了,很多看起來很掙錢的水果,壞掉了幾個,變成了不掙錢的。
還有就是比如今年的疫情,市場上沒有人,再好的水果都缺少消費者,每天都沒有銷量,時間長就會壞掉。
一天工作八小時,想買輛小貨車晚上去賣水果,這個是可以的,工作八小時,休息八小時,你還有八個小時的時間去賣水果。我經常看到一些開著轎車的城裡的上班人,在我們的桃子市場收桃,他們一次收三百多斤,基本是對半的利潤,就是壞掉一些,也能掙二百多,我看到他們的經營是這樣的;
第一,收購熟透的桃子,這樣的桃子非常好吃,但是長途的運輸是不行了,發往大城市的客商都不要了,附近的非常好,所以去城裡上班的會用很低的價格拿到貨,下了班就去小區門口,由於熟透的桃子好吃,很快就會賣完。
第二,看準時機,你要下了班才能賣,一定要知道,那個小區里的人什麼時候出來活動,人集中,我問過這些上班族,他們有的是早上賣,有的是中午好賣,還有的是黑天好賣,你自己找准。
第三,熟懂水果。你要知道什麼時候下來什麼水果,關鍵知道什麼樣子的水果不耐運輸,這樣的價格就會很低,當地賣非常掙錢。
總之,賣水果的利潤空間是很大的,但是掙錢是不容易的,一時間注意不到,就會本來是掙錢的水果,壞在手裡,水果是鮮食品,只要拿到手的貨能快速賣出,就是掙錢,賣水果要懂得水果,懂得消費者。
並不是說,開一家水果店就算是賣水果,來,一起開動腦筋,除了開水果店,我們還能怎麼做,而且可以做大得很大?
斑馬消費不是賣水果的業內人士,但作為成天做 財經 分析的專業人士,從眾多的上市公司中扒拉出了一家賣水果的公司。竟然賣水果都上市了,自然規模不會小。
這家公司就是宏輝果蔬,其主營業務就是賣水果,當然不是開水果店的,而是給大型連鎖超市等渠道供應水果的。
也就是說,他可以沒有一家店,但所有的超市都在賣他們家的水果。永輝、大潤發、家樂福、物美等都是宏輝的合作夥伴。
哦,對了,題主關心的是賣水果的利潤。這一點,在宏輝果蔬的財報中都有詳細的體現:2017年,公司的毛利率是18.11%,看起來毛利率並不算高,但需要說明的是宏輝果蔬只是一家中間商,並不直接將水果賣給消費者。最終凈利率為9.21%,這個水平應該在行業中算是不錯的了。
2017年全年,公司營業收入6.84億,實現凈利潤6300萬。
你問對人啦,我買水果有二十多年經驗,現在專一做香蕉,利潤大約八十左右。
水果。分南,北。逢時,反季節。干,鮮。利潤要看地方,南方買北果,北方買南果利潤高,鮮果比乾果利潤多。差價一倍左右,除去皮費,平均利潤大約三十至四十。老手,有五十到一百利潤。
你想下班去買水果,即走鬼。小錢可以,大錢很難。我看,不必要。想過第二種方法賺錢。
做生意有句話,叫不熟不做。你一,沒經驗,沒買過東西,不懂客的心理,需求。二,沒技術,不會選貨,存放。三,要走鬼,有風險,心理,心情承受力夠不夠。四,賺錢不多,時間短。五,天亮還要上班,精力不夠。
其實賣水果挺賺錢的。我以前也開了水果店,由於沒有經驗虧損了,賣水果也是要分季節的,我總結了一個經驗,上半年賣水果肯定賺錢,因為春節的時候大家走親戚訪友都喜歡買水果,而且春節期間吃太好了,想吃水果來改善油膩,中途生意就不怎樣了,天氣太熱沒有食慾,而且人的運動量減少了,但是大熱天賣西瓜生意還可以,下半年水果生意也就一般般了,總體來說,賣水果也要看天氣、地段而論,收益肯定是%30-40。
不請自來,賣水果的利潤怎麼樣?題主想利用下班時間,用貨車賣水果。因為我是賣水果的,就是用貨車賣水果的。我來回答你這個問題。
目前來說水果的生意沒有以前好做了。我不支持你利用下班時間賣水果。因為水果是有保質期的。它不像衣服今天賣不完,明天還可以賣。水果過了保鮮期就只能扔掉了。損耗很大,利潤還低。
說說水果的利潤,現在由於網路特別發達。加上電商加入。水果已經過去暴利時代。一般的水果店水果的利潤不會超過百分之三十。再除去房租電費人工損耗等,凈利潤能有百分之二十就不錯了。
比如我用貨車賣水果。走的是單一水果。利潤就更低了。主要是走量銷售。一塊六拉的蘋果,最多賣兩塊錢一斤。薄利多銷。賺的都是辛苦錢,再加上現在城管比較嚴。做生意都跟做賊一樣。東躲西藏的。
所以說現在的水果生意很不好做。題主還是好好上班,或者做些別的小生意。不要趟這趟渾水了。
② 我想開個水果店,房租一年五萬,水果利潤到底有多少給個建議
開任何店,我們前期必須做好預算,固定投資跟營業額。只有把這兩項算清才能決定做與不做。
房租巳確定是五萬,人員工資按兩個人計算,每人三千,兩人六千,一年是七萬二千元,水,電,衛生費等一月按三百計算,一年三千六。這些加起來,十二萬五千六。每天有沒有營業,你必須付三百五十元。
接下來水果按百分之四十的平均利潤。你零售,八百元到九百元才能保本三百五十元。也就是你銷售九百元才不賠不賺。
這樣算清楚了之後,你考慮一下你店周圍的消費群體有多少,能不能達到這個保本的基礎,比如,你周圍有三百個客戶,每個客戶平均每天能購買5元,那麼也能銷一千五百元,利潤有六百,減去四百,純利二百,一月你能獲利六千。你期望是一月利潤多少,這樣一平衡你就決定能不能做了。
做任何生意,我們要計算好,通過一定的考察,測試,千萬別心急火燎,盲目從事。
我是#山楂又紅了#,每天會為大家分享一些實體店的所見所聞,喜歡我請點關注,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互動,我們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開水果店賣水果,都是靠從進貨和賣貨的差價中獲取利潤的;在目前的大行情中,從理論上來講,在進貨和賣貨的差價中一般可以獲取40%一50%左右的毛利潤,比如,某種葡萄的進價是3.5元/斤,在水果店中的零售價最少是6元/斤以上,也就是說,水果店每賣出一斤葡萄可以掙到2.5元左右差價產生40%左右的毛利潤。
但是,水果在零售過程中都會產生損耗,而且產生損耗大小的決定因素就是水果店的位置以及店主的經驗和經營方式;目前,哪些開水果店的在充滿競爭的賣水果經營中,大多數店子的水果損耗率都會在20%左右,在不包括店面租金等費用的前提下都只能達到20%左右的毛利潤;也就是說,如果你開一個水果店,估計每天能做到3千左右的營業額,就只能賺到600元左右的毛收入,再減去你的店面租金、水電雜費後,就是你的純收入。
現在,你找了個年租金5萬的門面,從目前門面租金的行情來看,門面面積應該可以達到40幾個平方,門面的位置應該也是不錯的,如果你開的是夫妻店,並能較好的做好經營這個環節,應該可以達到每天3千的營業額,而且完全可以做到20%以上的毛利潤;這樣,你開的這個年租5萬的水果店,完全可以實現日毛收600元,月毛收1萬8千元,年毛收21萬6千元,既使減去年租金5萬元,年水電雜費算你2萬,還可以獲得14萬6千元。……
現在,開一個夫妻水果店,每年能有近15萬的純收入,應該算是不錯的了。那麼,你現在想開的這個水果店,位置有這么好嗎?面積有40幾個平方嗎?已經具備了賣水果的經驗嗎?這些,就只能由你自己去衡量了!……我是賣水果的,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想知道更多關於賣水果的問題和經驗,請關注點擊查看我其它的回答!感謝閱讀!
我就是開的水果店,開業5個月,談談我個人的感受吧!
水果是快消品,將就銷售快,水果新鮮才有一定的吸引力!
現在水果競爭也很大,就我們這個不完善的小區附近就有四五家,價格都很低利潤其實很少很少,現在做水果的都有自己的微信群,一個顧客甚至有幾個水果店的群,價格很透明!
做什麼都不容易,我個人總結如下
第一想辦法找一手貨源,第二想方設法找顧客,第三水果價格必須低於同行或者你的貨源質量比別人好,走量!
做任何生意都講究,做人後做事,誠信經營,童叟無欺,水果質量好,服務好的話應該還是可以的
干水果店,我覺得跟城市也有一定的關系,我是江蘇揚州的,最近我也是在做一個市場調研,非常多的水果店價格都很高,賣價差不多是進價的2倍。但是有一些人的供貨商的價格很低,那麼他的利潤就很高。現在的水果店以及一些其他的店鋪,從進貨環節到售賣環節基本換湯不換葯。
所以我建議如果你想用水果店進行創業的話,不防先分析一下市場的痛點,消費者的心理,市場需求,水果店沒有任何技術,但是需要思考,往往沒有技術的事情是最難的。
你可以直接想一想,如果一個小區有7家水果店,現在你也想加入,那麼你如何和他們競爭?提醒你的是,如果你進去直接想打價格戰的話,你就直接別做。
只有20%。
水果利潤高低,取決於你供貨來源。如果是直接對接果園,那麼毛利不低於60%,但是如果貨源是一級或者二級批發商,那麼大部分水果毛利潤低於40%。另外,水果損耗較大,如何控制損耗,也是能否盈利的關鍵!
來東莞市麻涌鎮麻涌市場旁邊開,好好生意,多加人微信,保證年收入達120萬以上,在廣州市江南水果農批市場進貨,華南最大生鮮批發市場,價格便宜,但要會討價還價。
一般一斤水果純利潤兩三角錢,開店要選好位置,人流量大的地方才適合,
③ 水果店的利潤怎麼算
水果的拿貨價一般都是帶皮價,也就是價格多少一斤是包括箱子或者框的價格,拿回來後,要去稱一下凈果的重量,把箱子除去,壞果也挑出來,把能賣的水果秤一下。比如十元拿貨價,這么算下來,可能凈果的成本價就是12元了,所以在定價的時候,就定在14-16元會比較合理,扣除損耗部分,這樣下來的毛利也就差不多25%左右,然後平攤一下各項成本,凈利也達到了15%-20%左右。
普通日常水果如蘋果、香蕉、梨子等,容易儲存,損耗率不高,顧客也容易接受,價格比較透明,毛利約20%,純利約10%。本地時令水果如櫻桃、草莓、葡萄、桃子、石榴等,剛上市時價格很高,毛利也不菲,可達50%以上,隨著大量上市,價格、毛利也會快速回落,但因不易儲存、損耗率高,毛利也在30%左右,純利不好說。熱帶或進口水果如荔枝、龍眼、榴槤、百香果、美國紅提等,因成本高、不易儲存、風險大,毛利也很高,可達50%以上,純利同樣不好說。當然受進貨渠道、地理位置、消費水平、客流量等因素影響,利潤水平也不相同。一般來講,客流、出貨量大的地方,競爭激烈,薄利多銷,毛利水平低。反之,就會以高毛利彌補出貨量的不足,保持正常的盈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