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大黃多少錢一斤
⑴ 中草葯:大黃的功效與作用
大黃
(《本經》)
【異名】黃良、火參、膚如(《吳普本草》),將軍(李當之《葯錄》),錦紋大黃(《千橘納李金方》),川軍(《中葯材手冊》),峻(藏名)。
【來源】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葯用大黃的根莖。
【植物形態】①掌葉大黃,又名:葵葉大黃、北大黃、天水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根粗壯。莖直立,高2米左右,光滑無毛,中空。根生葉大,有肉質粗壯的長柄,約與葉片等長;葉片寬心形或近圓形,徑達40厘米以上,3~7掌狀深裂,裂片全緣或有齒,或淺裂,基部略呈心形,有3~7條主脈,上面無毛或稀具小乳突,下面被白毛,多分布於葉脈及葉緣;莖生葉較小,互生;葉鞘大,淡褐色,膜質。圓錐花序大形,分枝彎曲,開展,被短毛;花小,數朵成簇,互生於枝上,幼時呈紫紅色;花梗細,長3~4毫米,中部以下具1關節;花被6,2輪,內輪稍大,橢圓形,長約1.6毫米;雄蕊9,花葯稍外露;子房上位,三角形,花柱3,向下彎曲,柱頭頭狀,稍凹,呈"V"字形。瘦果三角形,有翅,長9~10毫米,寬7~8毫米,頂端微凹,基部略呈心形,棕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於山地林緣半陰濕的地方。分布四川、甘肅、青海、西藏等地。
②唐古特大黃,又名:雞爪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2米左右,與上種相似。莖無毛或有毛。根生葉略呈圓形或寬心形,直徑40~70厘米,3~7掌狀深裂,裂片狹長,常再作羽狀淺裂,先端銳尖,基部心形;莖生葉較小,柄亦較短。圓錐花序大形,幼時多呈濃紫色,亦有綠白色者,分枝緊密,小枝挺直向上;花小,具較長花梗;花被6,2輪;雄蕊一般9枚;子房三角形,花柱3。瘦果三角形,有翅,頂端圓或微凹,基部心形。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於山地林緣較陰濕的地方。分布青海、甘肅、四川。西藏等地。
③葯用大黃,又名:南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5米左右。莖直立,疏被短柔毛,節處較密。根生葉有長柄,葉片圓形至卵圓形,直徑40~70厘米,掌狀淺裂,或僅有缺刻及粗鋸齒,先端銳尖,基部心形,主脈通常5條,基出,上面無毛,或近州"脈處具稀疏,的小乳突,下面被毛,多分布於葉脈及葉緣;莖生葉較小,柄亦短;葉鞘簡狀,疏被短毛,分裂至基部。圓錐花序,大形,分枝開展,花小,徑3~4毫米,4~10朵成簇;花被6,淡綠色或黃白色,2輪,內輪者長圓形,長約2毫米,先端圓,邊緣不甚整齊,外輪者稍短小;雄蕊9,不外露;子房三角形,花拄3。瘦果三角形,有翅,長約8~10毫米,寬約6~9毫米,頂端下凹,紅色。花果期6~7月。
多生長於排水良好的山地。分布湖北、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以上植物的莖或嫩苗統稱為大黃莖,亦供葯用,另詳專條。
【採集】9~10月間選擇生長3年以上的植株,挖取根莖,切除莖葉、支根,颳去粗皮及頂芽,風干、烘乾或切片曬干。
【葯材】①北大黃
為掌葉大黃及唐古特大黃的乾燥根莖。商品有兩類:一西寧大黃:多加工成圓錐形或腰鼓形,俗稱"蛋吉",長約6~17厘米,直徑約3~10厘米;外皮巳除去或有少量殘留,外表黃棕色或紅棕色,可見到類白色菱形的網狀紋理,俗稱"錦紋"(系由灰白色薄壁組織與棕紅色射線交錯而成),有時可見菊花狀螺旋形"星點",一端常有繩孔。質地堅硬,橫斷面黃棕色,顯顆粒性(習稱高梁碴),微有油性,近外圍有時可見暗色形成層及半徑放射向的橘紅色射線,髓部中有紫褐色星點,緊密排列成圈環狀,並有黃色至棕紅色的彎曲線紋,亦稱"錦紋"。氣特殊,味苦而微澀。主產於青海同仁、同德等地。此外,尚有涼州大黃、河州大黃和岷縣大黃,亦皆屬西寧大黃一類。其中涼州大黃又名涼黃、狗頭大黃,因其整個的形有如狗頭,頂端平圓;下部漸細而鈍圓,品質亦佳,產於甘肅武威、永登等地。二銓水大黃
一般為長形,切成段塊,個大形圓者常縱剖成片,質地較松,內色較西寧大黃淡,錦紋不甚明顯,斷面星點亦排成圈環狀,其它與西寧大黃相似。主產於甘肅銓水、西禮圓遲等地。屬於銓水大黃型的商品,尚有文縣大黃、清水大黃、庄浪大黃等數種,產於甘肅文縣,成縣、清水等地。
②南大黃
又名:四川大黃、馬蹄大黃。為葯用大黃的乾燥根莖。多橫切成段,一端稍大,形如馬蹄,少數亦呈圓錐形或腰鼓形,長約6~12厘米,直徑約5~8厘米,栓皮已除去,表面黃棕色或茄和黃色,有微彎曲的棕色線紋(錦紋)。橫斷面黃褐色,多空隙,星點較大,排列不規則,質較疏鬆,富纖維性。氣味較弱。商品有雅黃、南川大黃等,主產於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及雅安、南川等地。此外,陝西、湖北、貴州、雲南、西藏等地亦產。
以上各種大黃,均以外表黃棕色、錦紋及星點明顯、體重、質堅實、有油性、氣清香、味苦而不澀、嚼之發粘者為佳。
另有一種山大黃為同屬植物波葉大黃的根莖及根,又稱苦大黃。常呈不規則圓柱形,外表紅褐色而黃,無橫紋,質堅而輕,斷面無星點,無錦紋,有細密而直的紅棕色射線。氣不香,味苦而澀。質次。服後有腹痛感。
【炮製】生大黃(又名:生軍):原葯揀凈雜質,大小分檔,燜潤至內外濕度均勻,切片或切成小塊,曬干。酒大黃:取大 *** 用黃酒均勻噴淋,微燜,置鍋內用文火微炒,取出晾乾(大 *** 100斤用黃酒14斤)。熟大黃(又名:熟軍,制軍):取切成小塊的生大黃,用黃酒拌勻,放蒸籠內蒸制,或置罐內密封,坐水鍋中,隔水蒸透,取出曬干(大黃塊100斤用黃酒30~50斤)。亦有按上法反復蒸制2~3次者。大黃炭:取大 *** 置鍋內,用武火炒至外面呈焦褐色(存性),略噴清水,取山曬干。
《雷公炮炙論》:"凡使大黃,銼蒸,從未至亥,如此蒸七度,曬干。卻灑薄蜜水,再蒸一伏時,其大黃劈如烏膏樣,於日中曬干用之。"
【性味】苦,寒.
①《本經》:"味苦,寒。"
②《吳普本草》:"神農、雷公:苦,有毒。扁鵲:苦,無毒。李氏:小寒。"
③《別錄》:"大寒,無毒。"
④《葯性論》:"味苦甘。"
【歸經】入胃、大腸、肝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足陽明經。"
②《綱目》:"足太陰,手、足陽明,手、足厥陰五經血分葯。"
③《本草經解》:"入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陰心經。手少陽三焦經,兼入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
【功用主治】瀉熱毒,破積滯,行瘀血。治實熱便秘,譫語發托,食積痞滿,痢疾初起,里急後重,瘀停經閉,症瘕積聚,時行熱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陽黃,水腫,淋濁,溲亦,癰瘍腫毒,疔瘡,湯火傷。
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用於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
①《本經》:"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症瘕積聚,留飲宿食,盪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穀道"),調中化食,安和五臟。"
②《別錄》:"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
③《葯性論》:"主寒熱,消食,煉五臟,通女子經候,利水腫,破痰實,冷熱積聚,宿食,利大小腸,貼熱毒腫,主小兒寒熱時疾,煩熱,蝕膿,破留血。"
④《日華子本草》:"通宣一切氣,調血脈,利關節,泄塑滯、水氣,四肢冷熱不調,溫瘴熱痰,利大小便,並敷-切瘡癤癰毒。"
⑤《綱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瀝,實熱燥結,潮熱譫語,黃疸,諸火瘡。"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用於瀉下,不宜久煎),1~4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或醋調敷。
【宜忌】凡表證未罷,血虛氣弱,脾胃虛寒,無實熱、積滯、瘀結,以及胎前、產後,均應慎服。
①《本草經集庄》:"黃芩為之使。"
②《葯性論》:"忌冷水。惡乾漆。"
③《本草經疏》:"凡血閉由於血枯,而不由於熱積;寒熱由於陰虛,而不由於瘀血;症瘕由於脾胃虛弱,而不由於積滯停留;便秘由於血少腸燥,而不由於熱結不通;心腹脹滿由於脾虛中氣不運,而不由於飲食停滯;女子少腹痛由於厥陰血虛,而不由於經阻老血瘀結;吐、衄血由於陰虛火起於下,炎爍乎上,血熱妄行,溢出上竅,而不由於血分實熱;偏墜由於腎虛,濕邪乘虛客之而成,而不由於濕熱實邪所犯;乳癰腫毒由於盱家氣逆,鬱郁不舒,以致營氣不從,逆於肉里,乃生癰腫,而不由於膏梁之變,足生大疔,血分積熱所發,法咸忌之,以其損傷胃氣故耳。"
④《本草匯言》:"凡病在氣分,及胃寒血虛,並妊娠產後,及久病年高之人,並勿輕用大黃。"
⑤《本經逢原》:"腎虛動氣及陰疽色白不起等證,不可妄用。"
【選方】①治傷寒陽明腑證,陽邪入里,腸中有燥屎,腹滿痛,譫語,潮熱,手足濈然汗出,不惡寒,痞滿燥實全見者,,以此湯下之:大黃(酒洗)四兩,厚朴(炙,去皮)半斤,枳實(炙)五枚,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二升,去滓,納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傷寒論》大承氣湯)
②治大便秘結:大黃二兩,牽牛頭末五錢。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有厥冷,用酒調三錢,無厥冷而手足煩熱者,蜜湯調下,食後微利為度。(《素問病機保命集》大黃牽牛丸)
③治熱病狂語及諸黃:川大黃五兩(銼碎,微炒)。搗細羅為散,用臘月雪水五升,煎如膏,每服不計時侯,以冷水調半匙服之。(《聖惠方》雪煎方)
④治泄痢久不愈,膿血稠粘,里急後重,日夜無度,久不愈者:大黃一兩,細銼,好酒二大盞,同浸半日許,再同煎至一盞半,去大黃不用,將酒分為二服,頓服之,痢止。一服如未止,再服,以利為度,服芍葯湯和之,痢止,再服黃芩湯和之,以徹其毒也。(《素問病機保命集》大黃湯)
⑤治婦人經血不通,赤白帶下,崩漏不止,腸風下血,五淋,產後積血,症瘕腹痛,男子五勞七傷,小兒骨蒸潮熱等證,其效甚速:錦紋大黃一斤,分作四份;一份用童尿一碗,食鹽二錢,浸一日,切曬;一份用醇酒一碗,浸一日,切曬,再以巴豆仁三十五粒同炒,豆黃,去豆不用;一份用紅花四兩,泡水一碗,浸一日,切曬;一份用當歸四兩,入淡醋一碗,同浸一日,去歸,切曬。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取下惡物為驗。未下再服。(《醫林集要》無極丸)
⑥治產後惡血沖心,或胎衣不下,腹中血塊等:錦紋大黃一兩,杵羅為末,用頭醋半升,同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用溫醋化五丸服之,良久下。亦治馬墜內損。(《千金方》)
⑦治久患腹內積聚,大小便不通,氣上搶心,腹中脹滿,逆害飲食:大黃、芍葯各二兩。上二味末之,蜜丸,服如梧桐子四丸,日三,不知,可加至六、七丸,以知為度。(《千金方》神明度命丸)
⑧治大人小兒脾癖,並有疳者:錦紋大黃三兩,為極細末,陳醋兩大碗,砂鍋內文武火熬成膏,傾在新磚瓦上,日曬夜露三朝夜,將上葯起下,再研為細末;後用硫黃一兩,官粉一兩,將前項大黃末一兩,三味再研為細末。十歲以下小兒,每服可重半錢,食後臨卧米飲湯調服。此葯忌生硬冷葷魚雞鵝一切發物。服葯之後,服半月白米軟粥。如一服不愈時,半月之後再服。(《昔濟方》於金散)
⑨去五臟濕熱穢濁。治飲食停滯,胸脘脹痛,頭暈口乾,二便秘結:大黃十斤,切作小塊,用泔水,浸透,以側柏葉鋪甑,入大黃,蒸過曬干,以好酒十斤浸之,再蒸收曬干。另用桑葉、桃葉、槐葉、大麥、黑豆、綠豆各一斤,每味煎汁蒸收,每蒸一次,仍用側柏葉鋪甑蒸過曬干,再蒸再曬。制後再用半夏、厚朴、陳皮、白術、香附、車前各一斤,每味煎汁蒸收如上法,蒸過曬干,再用好酒十斤,制透,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一、二錢,或為散亦可。(《銀海指南》清寧丸)
⑩治時行頭痛壯熱一二日:桂心、甘草、大黃各二兩,麻黃四兩。上四味,治下篩,患者以生熱湯浴訖,以暖水服方寸匕,日三,覆取汗,或利便瘥。丁強人服二方寸匕。(《千金方》水解散)
⑾治眼暴熱痛,眥頭腫起:大黃(銼,炒)、枳殼(去瓤,麩炒)、芍葯各三兩,山梔子仁、黃芩(去黑心)各二兩。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後臨卧服。(《聖濟總錄》大黃湯)
⑿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金匱要略》瀉心湯)
⒀治虛勞吐血:生地黃汁半升,川大黃末一方寸匕。上二味,溫地黃汁一沸,納人黃(末)攪之,空腹頓服,日三,瘥。(《千金方》)
⒁治腸癰,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四兩,牡丹一兩,桃仁五個個,瓜子半升,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芒硝,再煮沸,頓服之,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金匱要略》大黃牡丹湯)
⒂治肺壅,鼻中生瘡,腫痛:一川大黃一分(生用),黃連一分(去須),麝香一錢(細研)。上葯,搗細羅為散,研入麝香令勻,以生油旋調,塗於鼻中。一杏仁一分(湯浸,去皮、尖,研為膏),川大黃一分(生為末)。上葯相和令勻,以豬脂調塗鼻中。(《聖惠方》)
⒃治奶癰:川大黃、粉草各一兩。上為細末,以好酒熬成膏,傾在盞中放冷,攤紙上貼痛處,仰面卧至五更。貼時先用溫酒調(服)一大匙,明日取下惡物,相度強弱用葯,羸弱不宜服。(《婦人良方》金黃散)
⒄治癰腫振焮不可觸:大黃搗篩,以苦酒和貼腫上,燥易,不過三,即瘥減不復作,膿自消除。(《補缺肘後方》)
⒅治口瘡糜爛:大黃、枯礬等分。為末以擦之,吐涎。(《聖惠方》)
⒆詒火丹赤腫遍身:大黃磨水頻刷之。(《救急方》)
⒇治凍瘡皮膚破爛,痛不可忍:川大黃為末,新汲水調,搽凍破瘡上。(《衛生寶鑒》如神散)
(21)治湯火灼傷:庄浪大黃(生研),蜜調塗之,不唯止痛,又且滅瘢。(《夷堅志》)
(22)治從高墜下,及木石所壓,凡是傷損,瘀血凝積,氣絕欲死,並久積瘀血,煩躁疼痛,叫呼不得及折傷等:大黃一兩(酒蒸),杏仁三七粒(去皮、尖).上研細,酒一碗,煎至六分,去滓,雞鳴時服,次日取下瘀血即愈。若便覺氣絕不能言,取葯不及,急擘開口,以熱小便灌之。(《三因方》雞鳴散)
(23)治打仆傷痕,瘀血滾注,或作潮熱者:大黃末、薑汁調塗。一夜,黑者紫,二夜,紫者白也。(《瀕湖集簡方》)
【臨床應用】①用於血小板減少症及止血
用酒洗大黃10克,甘油5毫升,苯甲醇2毫升,製成注射液100毫升。每次2毫升,肌肉注射。對血小板減少症每日1次,手術後止血用每日2次。亦有用生大黃9錢,石灰1兩,文火炒拌,直至石灰呈灰粉紅色時取出,加入明礬(每100克石灰加入明礬0.6克)共研細粉。將此粉16克加水至100毫升,振盪後沉澱過濾。用時取棉球浸葯水壓迫出血處。經應用於500餘人次外傷出血,證明止血效果良好,未見不良反應及副作用。此外,對晚期血吸蟲病食道靜脈破裂出血患者,用大黃炭1.6克,白芍炭1.6克,加葡萄糖粉(或細白糖)30克共研細末,小量分次干吞(於1天內吞完)。治療10例,均達到止血效果。一般平均在7~8天能起床活動.服用該葯後可見惡心消失、胃部舒適、大便逐漸恢復正常,並無迅速腹水蓄積後遺症出現。
②治療口腔炎、口唇潰瘍及毛囊炎等
用生大黃3~8錢,煎取150~500毫升(每劑最多使用2天),供漱口、濕熱敷及洗滌用,每天4~6次。治療前先清洗局部,除凈分泌物。本法對於一般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口腔炎、口唇潰瘍、皮膚毛囊炎及頭部癤腫等炎性疾患均有效,局部培養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轉陰日數亦比較迅速。
③治療燙傷
先取陳石灰10斤除凈雜質,過篩,投入鍋內用文火炒松,再投人大 *** 5斤,共同拌炒,俟石灰炒至帶桃紅色、大黃炒至灰黑色時,即出鍋篩去石灰;將大黃攤開冷卻後研成細粉備用。用時先以生理鹽水清洗創面,而後撒布大黃粉。如有水泡應刺破;撥開表皮,排凈泡液後再撒葯粉。如僅見局部紅腫,則可用麻油或桐油將大黃粉調成糊狀塗患處。換葯時如發現傷處潰爛,應拭去膿液、膿痴後再撒葯粉。在夏季可行暴露療法。共治療415例,均獲顯著效果,且療程短,無副作用,愈後無疤痕。
④治療臁瘡(下肢潰瘍)
用生大黃5~7錢,研成極細粉末;另取甘草捶碎,去凈纖維,取細粉約為大黃的1/5量,共研極細。先用溫開水洗凈瘡面,揩乾後均勻撤布葯粉,再用"千層"(又名千張或百頁,為純黃豆製成品,以薄而韌者為良)覆蓋包好。如有滲液外流,可聽其自然,第2天再洗。每日換葯1次。輕者換葯3~6次,重者8~9次,即可新生肉芽。此時不可再洗,葯粉可少用或不用,但"千層"必需每日一換。當結痂牢固時會發生癢感,不可揭去痂蓋,隔5~7日或7日以上,痴蓋自然脫落。治療12例均愈,其中1例病程達13年,經用葯粉6日,貼"千層"20餘日,便結痴而愈。
⑤治療小兒蛔蟲性腸梗阻
用大黃粉蜜合劑(生大黃粉5錢,炒至微黃的米粉3錢,蜂蜜2兩,加適量溫開水調勻),每小時服1次,每次約1湯匙,全劑分12次服完;至排出蛔蟲為止。經治6例均排出蛔蟲,症狀解除而愈。排蟲最多者達60餘條。排蟲後均無持續腹瀉現象。
⑥治療腸脹氣
用大黃1兩研成細末,加適量醋調成糊狀,敷於兩側湧泉穴上,每次二小時,必要時可敷2~3次。臨床觀察6例,一般敷葯後一小時即出現腸腔蠕動感和 *** 排氣現象,自覺腹脹減輕,有腸鳴音。
⑵ 中葯大黃3元一兩,稱30克,多少錢
3元一兩是市制的話,就是50克。30克是1.8元;如果是中葯的制式,30克就是一兩,那麼30克就是3元了。中葯的制式,是古代的16兩一斤。
⑶ 中葯大黃一畝地能產多少斤[非烘乾之後 生大黃],一斤大概多少錢, 好的加分。
大黃畝產250公斤/2年生,市價干品18元每公斤
⑷ 大黃的用法用量是什麼功效與作用介紹
大黃是很常見的一種中葯材。葯用來源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葯用大黃的乾燥根及根莖。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大黃的用法,來看看吧。
大黃的用法用量
1、治療口腔炎、口唇潰瘍及毛囊炎等
用生大黃3~8錢,煎取150~500毫升(每劑最多使用2天),供漱口、濕熱敷及洗滌用,每天4~6次。治療前先清洗局部,除凈分泌物。本法對於一般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口腔炎、口唇潰瘍、皮膚毛囊炎及頭部癤腫等炎性疾患均有效,局部培養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轉陰日數亦比較迅速。
2、治療燙傷
先取陳石灰10斤除凈雜質,過篩,投入鍋內用文火炒松,再投人大黃片5斤,共同拌炒,俟石灰炒至帶桃紅色、大黃炒至灰黑色時,即出鍋篩去石灰;將大黃攤開冷卻後研成細粉備用。用時先以生理鹽水清洗創面,而後撒布大黃粉。如有水泡應刺破;撥開表皮,排凈泡液後再撒葯粉。如僅見局部紅腫,則可用麻油或桐油將大黃粉調成糊狀塗患處。換葯時如發現傷處潰爛,應拭去膿液、膿痴後再撒葯粉。在夏季可行暴露療法。共治療415例,均獲顯著效果,且療程短,無副作用,愈後無疤痕。
3、治療小兒蛔蟲性腸梗阻
用大黃粉蜜合劑(生大黃粉5錢,炒至微黃的米粉3錢,蜂蜜2兩,加適量溫開水調勻),每小時服1次,每次約1湯匙,全劑分12次服完;至排出蛔蟲為止。經治6例均排出蛔蟲,症狀解除而愈。排蟲最多者達60餘條。排蟲後均無持續腹瀉現象。
4、治療腸脹氣
用大黃1兩研成細末,加適量醋調成糊狀,敷於兩側湧泉穴上,每次二小時,必要時可敷2~3次。臨床觀察6例,一般敷葯後一小時即出現腸腔蠕動感和肛門排氣現象,自覺腹脹減輕,有腸鳴音。
大黃的功效與作用
大黃是很常見的一種中葯材。大黃的功效與作用是很突出的。
1、大黃具有很強的抗感染作用、抗衰老抗氧化作用、能夠調節免疫、抗炎、解熱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降血脂、止血作用、抗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促進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利膽、保肝、瀉下作用。
2、大黃有抗感染作用,對多種革蘭氏陽性和陰性細菌均有抑製作用,其中最敏感的為葡萄球菌和鏈球菌,其次為白喉桿菌、傷寒和副傷寒桿菌、肺炎雙球菌、痢疾桿菌等。
3、大黃能增加腸蠕動,抑制腸內水分吸收,促進排便。
4、還有止血、保肝、降壓、降低血清膽固醇等作用。
5、生大黃能夠夠瀉熱通腸,逐瘀通經,涼血解毒。用於瘀血經閉,跌打損傷,濕熱黃疸,血熱吐衄,實熱便秘,積滯腹痛,腸癰腹痛,瀉痢不爽,目赤,咽腫,癰腫疔瘡,外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用於血熱有瘀出血者。
大黃的葯用價值
【葯名】大黃
【別名】將軍、黃良、火參、膚如、蜀大黃、錦紋大黃、牛舌大黃、錦紋、生軍、川軍。
【入葯部分】挖取根莖,切除莖葉、支根,颳去粗皮及頂芽,風干、烘乾或切片曬干。
【性味】苦,寒。
【歸經】入胃、大腸、肝經。
【功能主治】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用於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外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用於瀉下,不宜久煎),1~4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或醋調敷。
【注意事項】凡表證未罷,血虛氣弱,脾胃虛寒,無實熱、積滯、瘀結,以及胎前、產後,均應慎服。
大黃的宜忌
凡表證未罷,血虛氣弱,脾胃虛寒,無實熱、積滯、瘀結,以及胎前、產後,均應慎服。
①《本草經集庄》:"黃芩為之使。"
②《葯性論》:"忌冷水。惡乾漆。"
③《本草經疏》:"凡血閉由於血枯,而不由於熱積;寒熱由於陰虛,而不由於瘀血;症瘕由於脾胃虛弱,而不由於積滯停留;便秘由於血少腸燥,而不由於熱結不通;心腹脹滿由於脾虛中氣不運,而不由於飲食停滯;女子少腹痛由於厥陰血虛,而不由於經阻老血瘀結;吐、衄血由於陰虛火起於下,炎爍乎上,血熱妄行,溢出上竅,而不由於血分實熱;偏墜。
大黃的臨床應用
①用於血小板減少症及止血
用酒洗大黃10克,甘油5毫升,苯甲醇2毫升,製成注射液100毫升。每次2毫升,肌肉注射。對血小板減少症每日1次,手術後止血用每日2次。亦有用生大黃9錢,石灰1兩,文火炒拌,直至石灰呈灰粉紅色時取出,加入明礬(每100克石灰加入明礬0.6克)共研細粉。將此粉16克加水至100毫升,振盪後沉澱過濾。用時取棉球浸葯水壓迫出血處。經應用於500餘人次外傷出血,證明止血效果良好,未見不良反應及副作用。此外,對晚期血吸蟲病食道靜脈破裂出血患者,用大黃炭1.6克,白芍炭1.6克,加葡萄糖粉(或細白糖)30克共研細末,小量分次干吞(於1天內吞完)。治療10例,均達到止血效果。一般平均在7~8天能起床活動.服用該葯後可見惡心消失、胃部舒適、大便逐漸恢復正常,並無迅速腹水蓄積後遺症出現。
②治療口腔炎、口唇潰瘍及毛囊炎等
用生大黃3~8錢,煎取150~500毫升(每劑最多使用2天),供漱口、濕熱敷及洗滌用,每天4~6次。治療前先清洗局部,除凈分泌物。本法對於一般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口腔炎、口唇潰瘍、皮膚毛囊炎及頭部癤腫等炎性疾患均有效,局部培養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轉陰日數亦比較迅速。
③治療燙傷
先取陳石灰10斤除凈雜質,過篩,投入鍋內用文火炒松,再投人大黃片5斤,共同拌炒,俟石灰炒至帶桃紅色、大黃炒至灰黑色時,即出鍋篩去石灰;將大黃攤開冷卻後研成細粉備用。用時先以生理鹽水清洗創面,而後撒布大黃粉。如有水泡應刺破;撥開表皮,排凈泡液後再撒葯粉。如僅見局部紅腫,則可用麻油或桐油將大黃粉調成糊狀塗患處。換葯時如發現傷處潰爛,應拭去膿液、膿痴後再撒葯粉。在夏季可行暴露療法。共治療415例,均獲顯著效果,且療程短,無副作用,愈後無疤痕。
④治療臁瘡(下肢潰瘍)
用生大黃5~7錢,研成極細粉末;另取甘草捶碎,去凈纖維,取細粉約為大黃的1/5量,共研極細。先用溫開水洗凈瘡面,揩乾後均勻撤布葯粉,再用"千層"(又名千張或百頁,為純黃豆製成品,以薄而韌者為良)覆蓋包好。如有滲液外流,可聽其自然,第2天再洗。每日換葯1次。輕者換葯3~6次,重者8~9次,即可新生肉芽。此時不可再洗,葯粉可少用或不用,但"千層"必需每日一換。當結痂牢固時會發生癢感,不可揭去痂蓋,隔5~7日或7日以上,痴蓋自然脫落。治療12例均愈,其中1例病程達13年,經用葯粉6日,貼"千層"20餘日,便結痴而愈。
⑤治療小兒蛔蟲性腸梗阻
用大黃粉蜜合劑(生大黃粉5錢,炒至微黃的米粉3錢,蜂蜜2兩,加適量溫開水調勻),每小時服1次,每次約1湯匙,全劑分12次服完;至排出蛔蟲為止。經治6例均排出蛔蟲,症狀解除而愈。排蟲最多者達60餘條。排蟲後均無持續腹瀉現象。
⑥治療腸脹氣
用大黃1兩研成細末,加適量醋調成糊狀,敷於兩側湧泉穴上,每次二小時,必要時可敷2~3次。臨床觀察6例,一般敷葯後一小時即出現腸腔蠕動感和肛門排氣現象,自覺腹脹減輕,有腸鳴音。
⑸ 請問那位朋友知道現在的五味子多少錢一斤啊
五味子 五味子是益氣養五臟的良葯,久服無副作用。該葯有護肝、促進肝臟合成蛋白和肝細胞再生的功能,並增強肝臟的解毒功能,可使血清ALT明顯下降,但停葯後ALT會出現「反跳」,一般須用葯半年以上。一般不單用,往往同其他護肝葯組成復方制劑。
五味子6g,40元左右
蓮心0.40 烏梅0.35 龍葵0.13 黃葯子0.10 麻黃根0.28 草果2.76
石蓮子0.32 石榴皮0.15 天龍3.60 了哥王0.80 浮小麥0.10 草豆蔻0.26
鴉膽子0.32 白芨0.81 絞股藍0.38 山慈菇3.40 訶子0.21 肉豆蔻1.60
芡實0.58 五倍子0.50 女貞子0.18 半枝蓮0.33 白果0.80 皂刺1.23
蓮須2.63 金櫻子0.77 沙苑子0.50 半邊蓮0.30 銀杏葉0.20 京菖蒲1.60
制黃精0.41 益智仁0.76 茺蔚子 冬凌草0.30 淡豆豉0.18 石菖蒲0.49
炒黃芩0.92 蒼術0.38 橘皮0.14 佛手1.56 地骨皮0.24 白薇0.20
炒黃連4.80 厚朴0.45 青皮0.16 木香0.18 銀柴胡0.92 青蒿0.10
炒黃柏0.25 枳實0.19 枳殼0.33 萊菔子0.14 胡黃連1.18 天葵子0.49
生黃芩0.85 紅花1.22 鬱金0.48 炙沒葯0.72 澤蘭0.15 苦參0.19
川黃連4.34 桃仁0.97 元胡0.68 炙乳香0.54 莪術0.23 龍膽草0.65
生黃柏0.21 炒香附0.17 烏葯0.13 雞血藤0.12 三棱0.29 紫草1.26
知母0.46 石見穿0.17 五靈脂0.39 留行子0.20 桑白皮0.19 炙百部0.34
天冬0.81 劉寄奴0.37 姜黃0.24 川牛膝0.33 炙紫菀0.23 白前0.12
麥冬0.85 徐長卿1.64 蠶沙0.10 淮牛膝0.52 炙冬花0.84 前胡0.63
玄參0.25 川楝子0.12 穿山甲15.40 烏賊骨0.58 丁香1.70 吳茱萸1.40
南沙參0.45 桔核0.31 土元1.08 降香0.47 蓽茇0.90 花椒0.81
北沙參1.06 荔枝核0.14 水蛭5.18 蘇木0.27 胡椒1.60 小茴香0.36
淫羊藿0.24 炒杜仲1.07 覆盆子1.40 蘆巴子0.20 炮姜0.41 熟附片0.33
川斷0.27 生杜仲1.06 菟絲子0.70 補骨脂0.16 高良姜0.35 乾薑0.38
寄生0.20 鎖陽0.22 蛇床子0.40 肉蓯蓉2.33 白附子0.46 肉桂 0.50
槐角0.15 藕節0.15 荊芥炭0.24 生地炭0.94 血餘炭0.70 藕節炭0.24 茜草0.71 桑螵蛸1.80 椿根皮0.25
槐米0.50 小薊0.15 地榆炭0.26 柏葉炭0.40 陳棕炭0.20 茜草炭1.38 艾葉0.08 毛冬青0.50 苦楝皮0.18
側柏葉0.11 大薊0.24 生地榆0.16 佛手花1.00 綠萼梅2.70 玳玳花1.60 貢菊1.80 雞骨草0.39 忍冬藤0.26
赤小豆0.16 赤茯苓0.29 拳參0.26 厚朴花1.00 玫瑰花1.00 月季花1.00 凌霄花0.69 貓爪草0.90 絡石藤0.19
冬瓜子0.17 茯苓皮0.12 漏蘆0.16 炒內金0.65 建曲0.18 焦麥芽0.14 焦山楂0.15 炒杏仁0.55 旱蓮草0.12
冬葵子0.18 冬瓜皮0.18 薴麻根0.27 紅曲米0.16 神曲0.20 炒谷芽0.14 生山楂0.13 桔梗0.45 仙鶴草0.16
胖大海1.35 桔葉0.11 瓜蔞子0.52 百合0.41 生白術0.74 生白芍0.38 生甘草0.36 黨參0.75 生黃芪0.98
板蘭根0.42 桔紅0.20 瓜蔞皮0.65 石斛1.36 炒白術0.74 炒白芍0.40 炙甘草0.39 太子參1.08 炙黃芪0.62
貫眾0.18 桔絡1.78 薤白0.24 五味子2.13 山葯0.76 丹參0.35 生地0.48 生首烏0.48 生梔子0.35
桑葉0.19 山豆根1.23 香櫞0.31 山茱萸1.18 天花粉0.45 路路通0.20 熟地0.48 炙首烏0.56 炒梔子0.38
菊花1.00 射干0.80 柿蒂0.16 砂仁2.10 茯苓0.48 薏仁0.27 當歸0.36 益母草0.11 金銀花0.92
葛花0.33 青果0.45 八月札0.32 白蔻仁1.00 豬苓1.68 澤瀉0.60 川芎0.55 金錢草0.25 連翹1.20
炙遠志2.41 木蝴蝶0.49 野菊花0.34 地丁0.20 紅藤0.10 魚腥草0.28 法半夏1.84 牡丹皮0.54 蓮子0.62
酸棗仁2.10 穿心蓮0.13 白蚤休3.10 公英0.43 敗醬0.32 大青葉0.32 姜半夏2.04 赤芍0.36 扁豆0.26
柏子仁1.00 玉竹0.32 決明子0.21 生大黃0.27 火麻仁0.15 象貝母5.57 膽南星0.93 海藻0.20 垂盆草0.27
大腹皮0.15 石韋0.31 土茯苓0.32 制大黃0.39 郁李仁1.20 平貝母 制南星0.58 昆布0.26 地耳草0.28
豨薟草0.21 蔓荊子0.49 佩蘭0.30 檳榔0.34 扁蓄0.13 白鮮皮0.38
石楠葉0.10 葶藶子0.10 鉤藤0.33 木通0.17 瞿麥0.13 地膚子0.15
威靈仙0.39 木瓜0.39 海風藤0.34 合歡皮0.14 萆解0.18 馬齒莧0.26
防已0.74 狗脊0.13 伸筋草0.10 海桐皮0.35 虎杖0.12 白頭翁0.13
千年健0.25 五加皮0.14 桑枝0.11 老鸛草0.15 鴨跖草0.20 秦皮0.20
代赭石0.28 紫石英0.56 龜板7.70 鹿角霜2.10 石決明0.38 生龍骨0.57
海浮石0.44 花蕊石0.14 別甲4.60 水牛角3.20 煅龍骨0.89 生牡蠣0.06
陽起石0.15 磁石0.32 玳瑁12.00 生石膏0.14 煅牡蠣0.13 珍珠母0.18
生麻黃0.11 蘇梗0.10 蘆根0.29
炙麻黃0.14 蘇葉0.18 淡竹葉0.20
桂枝0.14 蘇子0.24 枇杷葉0.45
荊芥0.12 白芷0.28 天麻片5.50
防風1.40 香薷0.15 地龍1.60
薄荷0.29 細辛2.7 刺蒺藜0.55
羌活1.07 炒蒼耳0.10 葛根0.29
獨活0.23 藁本0.30 柴胡0.45
秦艽1.46 辛荑0.51 升麻0.25
蛇蛻4.20 蟬蛻2.65 夜交藤0.14
蜂房5.10 僵蠶0.84 茯神0.40
烏梢蛇3.59 牛蒡子0.36 合歡花0.49
透骨草0.30 白芥子0.20 藿香0.44
竹茹0.19 夏枯草0.39 南沙參0.45 桔核0.31
茵陳0.16 舌蛇草0.47 北沙參1.06 荔枝核0.14
通草0.66 茅根0.30 淫羊藿0.24 炒杜仲1.07
川斷0.27 生杜仲1.06 菟絲子0.70
寄生0.20 鎖陽0.22 蛇床子0.40
如果以後要買別的葯,可以看看~ ^_^
⑹ 在普通葯店買大黃要多少錢
五元一斤的大黃質量就不錯!塊整沒碎的,葯店可以免費給打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