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多少個省和直轄市
㈠ 中國多少個省多少個直轄市
中國有23個省,4個直轄市。
23個省分別是:河北省、山西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台灣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海南省、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
4個直轄市分別是:北京市、上海市、重慶市、天津市。
(1)中國多少個省和直轄市擴展閱讀:
根據憲法規定,我國的行政區域劃分如下:
1、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
2、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
3、自治州分為縣、自治縣、市;
4、縣、自治縣分為鄉、民族鄉、鎮;
5、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縣;
6、國家在必要時設立的特別行政區。
㈡ 目前,中國有多少個直轄市和省份
中國有4個直轄市和23個省份。
(2)中國多少個省和直轄市擴展閱讀: 下個直轄市
1997年重慶成為直轄市後,中國保持了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四大直轄市已經二十多年,第五個直轄市什麼時候成立,飽受關注,本文精準預測下近十年最有可能成為直轄市的六大城市,以饗讀者。第六名:鄭州,作為河南省會,鄭州的經濟在全國排不上前列,但地處中原,是南北交界的重要通道,地理位置重要。
第五名:徐州,南北交界之地,兵家必爭之地,據史料記載,在徐州共發生戰爭兩百多次。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的徐州,也是直轄市的熱門候選。
第四名:青島,說起山東,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會想到青島,而不是山東省會濟南,這個曾經的德國租借之地,地處沿海,經濟發達,環境優美。
第三名:大連,東北三省最發達的城市,東北作為老工業基地,這些年確實落後了,而大連作為東北的明信片,也被很多人熱推為直轄市熱門候選。
第二名:武漢,如今四大直轄市,兩個地處華北,一個地處華東,一個地處西部,但中部卻沒有一個直轄市。而如果說起中部城市,武漢是毫無疑問的top1。
第一名:深圳,短短四十年改革開放,深圳從一個小漁村變成了國際化大都市,而深圳變成直轄市也被很多人認為已經提上日程。
㈢ 全國有多少個省 自治區和直轄市
中國一共有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介紹如下:
1、23個省包括河北省、山西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海南省、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台灣省。
2、5個自治區包括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3、4個直轄市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
(3)中國多少個省和直轄市擴展閱讀:
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縣。自治州分為縣、自治縣、市。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都是民族自治地方。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制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
中國有34個省級行政區,334個地級行政區,2851個縣級行政區,39888個鄉級行政區。北京是中國的首都。
㈣ 中國各有多少個省和自治區和直轄市
截至2018年10月1日,中國一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23個省:河北省、山西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海南省、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台灣省。
5個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4個直轄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
2個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4)中國多少個省和直轄市擴展閱讀:
分布:
1、華東地區(包括山東、江蘇、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
2、華南地區(包括廣東、廣西、海南);
3、華中地區(包括河南、湖南、湖北);
4、華北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
5、西北地區(包括寧夏、青海、陝西、甘肅、新疆);
6、西南地區(包括四川、貴州、雲南、重慶、西藏);
7、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
8、港澳台地區(包括香港、澳門、台灣)。
㈤ 中國共有多少個省和多少個直轄市
中國共有23個省,4個直轄市。23個省分別是河北省、山東省、遼寧省、黑龍江省、甘肅省、吉林省、青海省、河南省、江
蘇省、湖北省、湖南省、浙江省、江西省、廣東省、雲南省、福建省、台灣省、海南省、山西
省、四川省、陝西省、貴州省、安徽省。4個直轄市分別是:北京市、重慶市、上海市、天津市。
除此之外還有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5個自治區為新疆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寧夏自治區和廣西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
(5)中國多少個省和直轄市擴展閱讀:
中國的行政區域基本上劃分為三級,即省(自治區、直轄市),縣(自治縣、市),鄉(民族鄉、鎮)。但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為促進城鄉結合、工農結合,打破條塊分割,充分發揮城鄉兩個方面積極性,實行市管縣體制。
實行市管縣的地方,就是在省、縣之間增加一級政區,實行四級制(憲法上尚未認可)。另外,有些自治區下轄自治州、自治州以下有縣,也是四級制。這就使中國現行行政區劃和地方行政建制層次形成了三級和四級並存的體制。
㈥ 中國有多少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截至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目前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建國初期,全國一級行政區是「大區」,共有六個,為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北、西南,實行黨政軍一體化管理,不久即被撤銷。恢復省制之後,名義上全國行政區劃為省—縣—鄉三級制,但實際上實行的是省—地級市—縣—鄉四級制。
(6)中國多少個省和直轄市擴展閱讀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灣山脈和橫斷山等山脈。
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東的內蒙古、新疆地區、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是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
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線以東至海岸線多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級階梯。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
㈦ 中國多少省和直轄市,自治區
中國一共有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介紹如下:
1、23個省包括河北省、山西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海南省、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台灣省。
2、5個自治區包括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3、4個直轄市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
(7)中國多少個省和直轄市擴展閱讀
自治區的設置是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行使主權的地方行政區域,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轄,與國家的關系是地方與中央的關系,不具有獨立主權的性質,它們的實施都有利於國家經濟的發展,有利於祖國和平統一,有利於鞏固中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
截止到2021年,中國共計有5個自治區。這種以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為基礎,建立相應的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由少數民族自己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內部的地方事務.民族自治區享有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規定的民族自治權,這種制度被稱之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民族團結的基石。
㈧ 中國有幾個省,幾個直轄市,幾個自治區
我國有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
1、23個省:河北省,山西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海南省,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台灣省。
2、5個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3、4個直轄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
4、2個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8)中國多少個省和直轄市擴展閱讀:
四個直轄市簡稱由來:
1、北京(京)
北京有據可查的第一個名稱為「薊」,是春秋戰國時燕國的都城。遼金是將北京作為陪都,稱為燕京。金滅遼後,遷都於此,稱中都。元代改稱大都。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於此,改稱「北平」。
建國後做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改稱「北京」,名稱一直沿用。1949年設為直轄市。取全稱中的「京」字作為簡稱。
2、天津(津)
唐宋以前,天津稱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稱「直沽寨」。元代設津海鎮,這是天津建城的開始。明永樂2年(1404年)築城設衛,始稱天津衛,取「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1949年設為直轄市。
取全稱中的「津」字作為簡稱。
3、上海(滬)
上海之稱始於宋代,當時上海已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設有上海鎮。1292年,上海改鎮為縣。這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1949年,上海設為直轄市。
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一地名,因此,這一帶被稱為「滬瀆」,故上海簡稱「滬」。春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別稱「申」。
4、重慶(渝)
重慶古稱「巴」。秦時稱江州。隋稱渝州。北宋稱恭州。重慶之名始於1190年,因南宋光宗趙敦先封恭王,後登帝位,遂將恭州升為重慶府,取「雙重喜慶」之意。
1997年,重慶設為直轄市。隋時,嘉陵江稱渝水,重慶因位於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慶簡稱「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