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臨港先進製造業片區人口多少

臨港先進製造業片區人口多少

發布時間: 2022-10-07 15:19:11

Ⅰ 關於 國家級新區

1、由國務院批准在城市規劃區內設立實行國家特定優惠政策的區域,具有政府職能部門的性質,屬副省級單位。
根據國家相關產業政策對直接投資企業的鼓勵類項目進行稅收減免,優惠提供工業用土地和其他一些優惠政策,吸引各種資金和實體投資辦廠,辦公司。一般這種規化出來的地方都比較大,配套設施齊全,招商引資後能帶動當地經濟起飛。

2、目前有三大新區:天津濱海、上海浦東、重慶兩江。
濱海新區:2009年9月,撤銷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三區,正式成立濱海新區行政機構。 2010年1月11日,天津濱海新區政府機構正式揭牌。 2009年10月下旬開始至2010年1月底,濱海新區管理體制改革分為五個階段有序推進。從11月中旬到明年1月上旬,陸續選舉產生第一屆區委、區紀委機構,區人大常委會、區政協常委會組成人員,區政府區長、副區長,區法院院長、區檢察院檢察長。 濱海新區位於天津東部沿海,濱海新區規劃面積2270平方公里,海岸線153公里,截至2008年底,濱海新區常住人口達到202.88萬人。 濱海新區濱海新區擁有世界吞吐量第五的天津港,2009年完成吞吐量3.8億噸,通達全球400多個港灣,服務華北、西北、東北12個省區市;天津濱海國際機場,連接國內外30多個世界名城;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和信息通訊網路,在第一時間與世界相連。這里聚集了國家級開發區、保稅區、高新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和中國面積最大、開放度最高的保稅港區,是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豐富的石油、天然氣、海鹽和1214平方公里可供開發的土地,濱海新區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新世紀新階段,黨中央國務院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作出了加快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重大戰略決策。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十六屆六中全會、十七大和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都對加快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要求。國務院2006年20號文件對濱海新區開放開放作出了全面部署。 堅持改革開放帶動、科技創新引領、高端產業支撐、服務能力提升、發展環境保障,濱海新區將努力成為繼深圳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之後服務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成為科學發展的排頭兵。

浦東新區:2005年,國務院正式批准浦東進行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市委、市政府明確了「一個作用、三個區」的功能定位(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施建設「四個中心」國家戰略中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努力成為改革開放先行先試區、自主創新示範引領區、現代服務業核心集聚區),標志著浦東改革開放進入了新階段。16年精心謀劃,16年堅實步履,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在中央各部委、全國各省市大力支持下,浦東開發開放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初步建立了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新城區框架,浦東已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 2009年4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將原南匯區行政區域劃入浦東新區。新浦東雄踞東海之濱、杭州灣畔,內連揚子江、外眺太平洋,面積1210平方公里,佔全市五分之一左右。常住人口412萬。經濟 總量佔全市四分之一以上。 浦東開發始終作為國家戰略,整體功能不斷得到顯著的提升,特別是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的核心要素如陸家嘴金融城、外高橋港區、洋山深水港和浦東空港都聚集於此。浦東還薈萃了先進製造業、臨港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等現代產業要素。2010年上海世博會即將來臨,5.28平方公里的場館區有3/4位於浦東,浦東作為其主場館的所在地,在城市建設、城市管理、人文精神提升方面具有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兩江新區:重慶兩江新區2009年2月5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推進重慶統籌城鄉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3號文重慶兩江新區件),在國家戰略層面正式研究設立「兩江新區」,是中國的第三個副省級新區,前兩個分別是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國務院於2010年5月7日批准重慶設立兩江新區,5月15日,國家發改委網站發布的信息對此予以確認。2010年6月18日,兩江新區正式掛牌成立。 位置:擬設立的兩江新區,以北部新區和兩路寸灘保稅港區為核心,包括江北、渝北、北碚三個區的部分區域。 規模:兩江新區的面積為1200平方公里,包含重慶市渝北區、江北區、北部新區、北碚區(含蔡家組團)的部分區域,可開發面積約為650平方公里。但去除已建成區域150多平方公里,實際兩江新區的可用面積為450多平方公里。 5+3戰略性布局:軌道交通、電力裝備(含核電、風電等)、新能源汽車、國防軍工、電子信息等五大戰略性產業布局,以及國家級研發總部、重大科研成果轉化基地、災備及數據中心等三大戰略性創新功能布局,加快培育一批高成長性新興產業集群。 溯源:2009年2月5日,《國務院關於推進重慶統籌城鄉改革發展若干意見》正式發布,首次提出設立「兩江新區」的問題。 2010年6月18日,適逢重慶直轄市成立13周年。繼上海浦東、天津濱海新區之後,中國第三個國家級新區——重慶兩江新區於此間正式掛牌成立,這也是中國內陸唯一的國家級新區。在正在舉行的掛牌儀式上,原重慶市委統戰部長翁傑明正式出任兩江新區書記、主任。 據透露,兩江新區規劃早在今年5月7日就已獲得國務院批復,重慶政府刻意將兩江新區掛牌時間推遲到6月18日以迎合重慶市名「重慶——雙重喜慶」之意。 兩江新區的大致地理位置位於重慶北部新區和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其中北部新區將繼續發揮區內各類國家級園區的特色和輻射帶動作用,形成一區多園、良性互動、錯位發展的格局,以將其建設成內陸開放型經濟示範區,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研發、製造及現代服務業聚集區,支持北部新區在土地、財稅、金融、投資、外經外貿、科技創新、管理體制等領域先行先試。而兩路寸灘保稅港區功能和有關稅收政策則比照洋山保稅港區的相關規定執行。 此外,兩江新區將採取「1+3」的管理體制,即在兩江新區開發建設領導小組領導下,由兩江新區黨工委、管委會具體負責兩江新區的統一協調、統一政策、統一規劃。在開發任務上,兩江新區黨工委、管委會會同江北、渝北、北碚三個行政區,實施「1+3」的開發模式,平行推進。在開發平台上,將採取「三拖一」模式:北部新區、兩路寸灘保稅港區管委會是重慶市政府直屬派出機構,市委、市政府將委託兩江新區管委會在業務上進行統一管理,再加上兩江新區管委會下即將成立的一個工業開發區,三個平台共同拉動兩江新區發展。 根據規劃,作為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先行區,兩江新區將著眼於建設內陸開放經濟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成為內陸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建設成為長江上游金融中心和創新中心,建設成為內陸開放的重要門戶、科學發展的示範窗口。其將享受國家給予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的政策,包括對於土地、金融、財稅、投資等領域賦予先行先試權,允許和支持試驗一些重大的、更具突破性的改革措施。 有關人士稱,兩江新區的成立從國家戰略上可以看作是新一輪西部大開放的標志性事件,它將深刻改變西部的經濟面貌,對縮小東西區域差距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Ⅱ 上海臨港發展規劃及現狀

法律分析:《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草案向社會公示。其中披露了臨港新片區未來發展的空間格局、產業規劃、常住人口規模等關鍵數據和信息。臨港新片區規劃范圍873平方公里,其中,主體部分為大治河以南、金匯港以東地區,面積約819平方公里,以及小洋山島區域(約26平方公里)、浦東國際機場南側區域(約28平方公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第十四條 城市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城市總體規劃。

直轄市的城市總體規劃由直轄市人民政府報國務院審批。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國務院確定的城市的總體規劃,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後,報國務院審批。其他城市的總體規劃,由城市人民政府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批。

第十五條 縣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鎮的總體規劃,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其他鎮的總體規劃由鎮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

Ⅲ 天津濱海新區先進製造業產業區投資環境怎麼樣

天津濱海新區位於天津東部沿海,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地帶,是亞歐大陸橋最近的東部起點,也是中國鄰近內陸國家的重要出海口。
天津濱海新區包括先進製造業產業區、臨空產業區、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臨港工業區、南港工業區、海港物流區、濱海旅遊區、中新天津生態城、中心商務區九大產業功能區和世界吞吐量第五位的綜合性貿易港口——天津港。
濱海新區規劃面積2270平方公里,海岸線153公里,常住人口202萬。天津濱海新區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資源儲備,擁有水面、濕地700多平方公里;1200平方公里鹽鹼荒地可供開發;已探明渤海海域石油資源總量100多億噸,天然氣儲量1937億立方米。
中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經過多年發展,天津濱海新區形成了開放優勢明顯、產業配套齊全、科技資源豐富等多重優勢。新世紀新階段,黨中央、國務院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出發,作出了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重大戰略決策。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更好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在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中的重要作用。」濱海新區成為繼深圳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後,又一帶動區域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極。國務院在《關於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關問題的意見》中,明確了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指導思想、功能定位和主要任務,並批准濱海新區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得天獨厚的優勢
區位優勢:
濱海新區地處環渤海經濟帶和京津冀城市群的交匯點,緊鄰北京,背靠「三北」,腹地遼闊,是連接國內外、聯系南北方、溝通東西部的重要樞紐,是亞歐大陸橋最近的東部起點,是臨近內陸國家的重要出海口,也是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窗口。
功能優勢:
濱海新區擁有世界吞吐量第五位的綜合性貿易港口和中國北方國際航空貨運中心,聚集了國家級開發區、保稅區、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東疆報稅港區、中新天津生態城、保稅物流園區、空港物流加工區、出口加工區等功能區。天津港同世界上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港口通航,擁有25萬噸級深水航道和30萬噸級原油碼頭。2009年,天津港貨物吞吐量突破3.8億噸,集裝箱吞吐量870萬標准箱,其中70%以上的貨物來自腹地省市。
產業優勢:
濱海新區已經形成電子信息、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車及裝備製造、現代冶金、生物技術和現代醫葯、新材料新能源和食品加工等主導產業,產業配套服務能力突出,航空航天、總部經濟等優勢產業正在興起,金融、物流、會展、服務外包等現代服務業形成快速發展的態勢。
科技和人才優勢:
濱海新區正在建設多層次的科技創新體系,科技人才創業基地初具規模,培養和吸引了一大批掌握國際先進技術和擁有現代管理經驗的高級人才。濱海新區擁有國家級和省部級工程中心50家,企業技術研發中心83家,外商投資研發中心45家,博士後工作站52家,風險投資機構10家。2008年,濱海新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7%。
生態和資源優勢:
濱海新區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擁有水面、濕地700多平方公里;擁有1200平方公里可供開發的鹽鹼荒地;新區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已探明渤海海域石油資源總量100多億噸,天然氣儲量1937億立方米,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政策優勢:
2008年3月13日,國務院批准《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支持天津濱海新區在企業改革、科技體制、涉外經濟體制、金融創新、土地管理體制、城鄉規劃管理體制、農村體制、社會領域、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等管理制度以及行政管理體制等十個方面先行試驗重大的改革開放措施。
功能定位
依託京津冀、服務環渤海、輻射「三北」、面向東北亞,努力建設成為中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高水平的現代製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逐步成為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宜居生態型新城區。
全國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
2008年3月13日,國務院批復《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支持天津濱海新區在企業改革、科技體制、涉外經濟體制、金融創新、土地管理體制、城鄉規劃管理體制、農村體制、社會領域、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等管理制度以及行政管理體制等十個方面先行試驗重大的改革開放措施。截至目前,天津濱海新區在拓展融資渠道、搭建資本交易平台、建設大通關體系、完善技術創新體系、推進集體建設用地流轉試點、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體系、探索生態城市制度創新等方面邁出了較快的步伐。

功能區布局與產業特色
濱海新區實施「一核雙港、九區支撐、龍頭帶動」的發展策略。「一核」指濱海新區商務商業核心區,由於家堡金融商務區、響螺灣商務區、開發區商務及生活區、解放路和天鹼商業區、藍鯨島生態區等組成。「雙港」指天津港的北港區和南港區。「九區支撐」指通過濱海新區九個功能區的產業布局調整、空間整合,打造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生物制葯、新能源新材料、輕工紡織、國防科技等8大支柱產業,形成產業特色突出、要素高度集聚的功能區,成為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的產業發展載體,支撐新區發展,發揮對區域的產業引導、技術擴散、功能輻射作用。「龍頭帶動」指通過加快「一核雙港九區」的開發建設,凸顯天津濱海新區作為新的經濟增長極的龍頭帶動作用,在加快天津發展,促進環渤海地區經濟振興,推動全國區域協調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先進製造業產業區:
包括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包括東區和西區)、塘沽海洋高新技術開發區、海河下游石油鋼管和優質鋼材深加工區。總規劃面積155平方公里。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汽車和裝備製造、石油鋼管和優質鋼材、生物技術與現代醫葯、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等產業,努力建設成為服務和帶動環渤海地區產業升級的現代製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
臨空產業區:
臨空產業區包括天津濱海國際機場、空港物流加工區、民航科技產業化基地等,總規劃面積102平方公里,依託天津濱海國際機場優勢資源,重點發展臨空產業,努力建設成為以航空物流、民航科技產業、臨空會展商貿、民航科教為主要功能的現代化生態型產業區、總部經濟聚集區。
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第一個由國家科技部和天津市政府共建的國家高新區,規劃面積30.5平方公里。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將建設成為自主創新的領航區、國際一流的高新技術研發轉化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人才聚集中心、綠色宜居的生態科技城。主要包括綠色能源、生物醫葯、航空航天產業、高端信息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等支柱產業。
臨港工業區:
臨港工業區包括臨港工業區(一期)、港口功能區、臨港產業集聚區、物流功能區,重點發展石油化工成套設備、造修船和海洋工程、交通運輸設備和港口機械、風力發電及輸變電設備等重型裝備製造業,並開辟天津港第二航道。
南港工業區:
南港工業區定位於以世界級重化工業為核心的具有持續競爭力的工業區域,規劃面積200平方公里,重點發展以石油化工、冶金鋼鐵、重型裝備製造、港口物流4大主導功能。
海港物流區:
海港物流區是建設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的重要載體,包括天津港、天津保稅區和東疆保稅港區,規劃面積100平方公里。重點發展海洋運輸、國際貿易、現代物流、保稅倉儲、分撥配送及與之配套的中介服務業,形成貨物能源儲運、商品進出口保稅加工和綜合性的國際物流基地。
中心商務區:
中心商務區規劃面積7平方公里,包括於家堡金融商務區、響螺灣商務區和開發區商務區。重點發展金融、保險、商務商貿、文化娛樂、會展旅遊等產業。中心商務區努力建設成為環渤海地區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信息服務中心、國際性文化娛樂中心,高品質的國際化生態宜居城區。
濱海旅遊區:
濱海旅遊區規劃面積100平方公里,其中圍海造陸75平方公里,陸上25平方公里。濱海旅遊區重點建設主題公園娛樂游、海上娛樂休閑游、海上休閑度假游、海上高端商務游、生態濕地休閑游、海上健身游等旅遊項目,以濱海航母主題公園和影視文化主題公園為核心,開發軍事體驗、影視文化等休閑娛樂項目。
中新天津生態城:
2007年11月,中國新加坡兩國共同簽署協議,在天津濱海新區規劃建設中新天津生態城。生態城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將全力構築生態型產業體系,重點發展高端、高質、高新的現代服務業。它注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非傳統水資源所佔的比例要達到50%,綠色出行比例達到90%,可再生能源使用率達到20%,所有建築都要符合綠色建築標准,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60%。(

Ⅳ 臨沂幾個縣區多少人口

: 9個縣: 沂水縣 沂南縣 平邑縣 蒙陰縣 費縣 郯城縣 蒼山縣 莒南縣 臨沭縣
蘭山區127.42萬人
蒼山縣116.19萬人
沂水縣99.83萬人
平邑縣90.01萬人
莒南縣88.64萬人(其中:臨沂臨港經濟開發區16.12萬人)
郯城縣83.80萬人
沂南縣79.09萬人
費 縣75.70萬人
河東區66.54萬人(其中:臨沂經濟開發區15.16萬人)
羅庄區66.06萬人(其中:臨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2.70萬人)
臨沭縣61.71萬人
蒙陰縣48.95萬人
(2011年數據了)

答題不易,麻煩點下右上角【滿意】以茲鼓勵,謝謝!!

Ⅳ 上海臨港自貿新區怎麼劃分的

臨港新片區的規劃范圍,在上海大治河以南、金匯港以東以及小洋山島、浦東國際機場南側區域設置新片區。
臨港新片區先行啟動區域四至范圍如下:
一、臨港地區南部區域共76.5平方公里
區塊一47.2平方公里,四至范圍:東至南蘆公路,南至杭州灣,西至新四平公路、中港,北至平宵路、大泐港、東兩港大道、雲水路、正茂路、新元南路、長空路。
區塊二10.5平方公里,四至范圍:東至滬蘆高速、蘆潮引河,南至環南一路、環南二路,西至南蘆公路,北至勝利塘、順翔路。
區塊三18.8平方公里,四至范圍:東至H61路、北護城河、S10路、B42路、環湖二路、E7路,南至海塘大堤,西至滬蘆高速、蘆潮引河、海港大道、環湖西路、B41路、環湖三路、S7路、北護城河、隨塘河、海西路,北至三三公路。
二、小洋山島區域共18.3平方公里,四至范圍:小洋山島全域。
三、浦東國際機場南側區域共24.7平方公里,四至范圍:東至東海大道,南至下鹽路、上飛路,西至上海繞城高速,北至申嘉湖高速、圍場河路、緯十一路。

Ⅵ 上海市臨港屬於什麼區具體位置在什麼地方。

上海市臨港屬於浦東新區。

浦東新區為上海市的一個市轄區,因地處黃浦江東而得名。浦東南與奉賢區、閔行區兩區接壤,西與徐匯區、黃浦區、虹口區、楊浦區、寶山區五區隔黃浦江相望。

北與崇明區隔長江相望;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氣溫偏高、降水偏多、日照時數偏少;全區面積121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50.10萬人,轄12個街道、24個鎮。

浦東新區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地面高程3.5—4.5米,平均高程3.87米。地表層的土質,因成陸時間的先後,老護塘以西為黃泥土,老護塘以東為輕黃泥土,欽公塘以東以夾沙土為主。



(6)臨港先進製造業片區人口多少擴展閱讀:

浦東新區氣溫偏高、降水偏多、日照時數偏少;災害天氣頻發,短時強對流天氣多。2017年,浦東新區平均氣溫17.7℃,比常年平均16.3℃偏高1.4℃。

全年降水量1899.9毫米,比常年1244.4毫米偏多五成多,為浦東1959年有氣象記錄以來之最;年降水日156天,比常年129天偏多27天;年日照1694.8小時,比常年1974.4小時偏少279.6小時。

Ⅶ 九江市未來10規劃

法律分析:到2030年,都市區城鎮化質量穩步提升,生態環境顯著改善,高端產業集聚發展,創新能力大幅增強,建成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生態宜居的現代化都市區。

法律依據:《九江市城市商業網點規劃(2019-2035年)》

二、 目標與定位

(一) 城市發展目標

(1) 九江市發展目標

力爭將九江建設成為江西省綠色崛起的雙核之一、長江經濟帶重要中心城市、世界知名的山水文化名城和旅遊度假勝地。

到2020年,九江市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主導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基本實現集群化,「T軸」地區產業集聚水平明顯提高,整體創新能力進入全國同類城市先進行列,雙向開放程度更加深化,綜合保稅區力爭獲得批復,山水城市和旅遊名城知名度大幅提升,可持續發展水平明顯提高,節能減排工作完成省下達目標,在江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到2030年,實現綠色轉型發展、創新發展和跨越式發展,在長江中游區域輻射能力明顯提升,形成生態優美、開明開放、創新發展、宜居宜游、和諧共享、文化繁榮的新發展格局。

(2)九江都市區發展目標

到2020年,核心區同城化發展格局初步形成,都市區空間框架基本建立,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生態建設初具成效,以臨港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代表的產業體系初具規模,經濟實力顯著提升,整體社會經濟、生態環保等指標位居全省都市區、城鎮群發展前列。

到2030年,都市區城鎮化質量穩步提升,生態環境顯著改善,高端產業集聚發展,創新能力大幅增強,建成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生態宜居的現代化都市區。

(二) 城市定位和職能

(1) 城市定位

江西省通江達海的省域副中心和綠色崛起的核心城市,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的區域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世界知名的山水文化名城和旅遊度假勝地。

(2) 城市職能

國際知名的旅遊目的地和服務基地;

國家重要能源、糧油等戰略物資儲備與物流基地,綜合交通樞紐;

長江中游地區重要的石化、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基地,重要的健康服務業基地和青年創新創業示範基地,贛、皖、鄂三省交界毗鄰地區的經濟、文化、科教服務中心;

江西省以水陸空聯運為特色的現代物流中心和外貿口岸,重要的臨港產業基地、先進製造業基地、科技與教育基地和文化創意產業基地,以商貿會展、特色金融、電子商務、信息服務為重點的生產性服務中心;

九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

(三)人口與用地規模

(1)都市區人口與用地規模

到2020年,都市區總人口370萬人,城鎮化率約61—64%,城鎮人口225—235萬人,城鎮建設總用地230—240平方公里。

到2030年,都市區總人口430萬人,城鎮化率約74—78%,城鎮人口320—335萬人,城鎮建設總用地330—345平方公里。

(2) 核心區人口與用地規模

到2020年,核心區城市人口180萬人,城市建設用地180平方公里。

到2030年,核心區城市人口245萬人,城市建設用地245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設用地面積100平方米。

Ⅷ 臨港的行政區劃

上海臨港地區規劃面積315平方公里,由德國GMP公司按照田園都市風貌進行總體規劃,由重裝備區、物流園區、主產業區、綜合區、奉賢園區、南匯新城等功能區域組成。重裝備區規劃面積65平方公里,重點發展以"高、新、先"為特色的高端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物流園區規劃面積16平方公里,著力打造成港口物流、產業物流、特種物流協調發展的綜合物流樞紐。主產業區規劃面積108平方公里,主要聚焦發展民用航空、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綜合區規劃面積41平方公里,以研發為主的生產性服務業和輕型製造業,重點發展電子通訊、信息技術、光電子、機電設備、航空配套等產業。奉賢園區規劃面積17平方公里,將建設成為集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綜合貿易物流及商業配套服務等一體化發展的現代化綜合性園區。南匯新城規劃面積68平方公里,以5.6平方公里滴水湖為中心,呈現"一湖三環"的城市發展格局,是臨港城市綜合功能服務區。臨港地區重點發展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帶動城市,城市服務產業,是生產、生活、生態同步發展的產城融合新興區域。 臨港之門——泥城鎮。臨港泥城分城區是臨港新城城市建設區的組成部分,是重裝備產業區和臨港物流園區生活服務配套的重要補充。將建設成為環境優美、配套設施齊全、以生活居住用地為主的生態型城市社區。臨港新城泥城分城區基地總面積約7.12平方公里,規劃居住人口10萬。距浦東國際機場18公里,距蘆潮港碼頭4公里,距海港新城主城區約10公里,南鄰浦東鐵路和重裝備產業區,東鄰國際物流園區,北部與規劃中的新城主產業區相對,西接郊區環線、滬蘆高速公路(S2),交通便捷,四通八達。臨港泥城分城區分別依託原泥城和彭鎮設立社區功能軸的兩個核心,以對原有的設施按最先進的城市設計理念和標准予以更新完善;圍繞社區功能軸建設社區中心綜合組團,有社區的市民廣場、文化中心、中心公園、商業服務中心、體育中心、醫療服務中心以及公共交通樞紐。沿中心綜合組團南北兩側分別建成六個居住組團。工業小區(含配套工業區和都市工業區)設於社區西北角。 居住社區根據不同人群居住要求, 按照以人為本的理念,按照現代居室要求,將居住用房、 周邊產業區生活配套用房建設成景觀獨特、配套齊全的現代化社區。按照未來 10萬人口湧入標准,設計完整的商業生態規劃和商業布局格式,將商業設施與便利商業服務相結合,娛樂與人文相結合,營造人氣凝聚、配套便捷、服務齊備的商業環境。泥城分城區產業區將積極配套臨港主產業區,重點發展技術精、稅收高、就業廣、環保優的產業項目,同時積極促進本地現有工業結構相應調整,構建完備的生態產業鏈。
「泥城」名稱由來:白鶴廟周邊抗擊海潮所建的土堤。清朝咸豐年間,有一寧波虞姓人氏,在一泥墩上,只見一隻白鶴立地歡唳,聲音悅耳動聽。虞叫家人前往欲擒,那白鶴飛飛落落,虞氏家人終不得手。虞氏對白鶴飛行方向作了觀察,發現它飛行軌跡恰恰兜了個四四方方的圈子。虞氏心想:白鶴是吉祥之鳥,此地定是塊風水寶地,於是定居於此開墾建庄園。又據白鶴飛的蹤跡築起了數尺高的土堤。以防海潮侵襲,利於開墾堤內土地。後虞氏把庄園改建成廟宇,因沒有改變外面的白壁瓦屋,故此白鶴廟成了遠近聞名的與眾不同的廟宇,自此四方百姓視此地有神佛保佑,紛紛遷居於此。後人把白鶴廟周邊抗擊海潮所建的土堤,稱之為「泥城」。 臨港之翼——書院鎮。臨港書院分城區位於臨港新城主產業區北翼,總規劃面積約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近8萬。城區北倚新城內河航運幹道---大治河;東鄰連接浦東國際航空港和洋山深水港的快速交通幹道---兩港大道;南接新城重要交通幹道---白玉蘭大道;西靠主產業區交通幹道---Y6路;交通便利,環境優美,是活力十足的分城區。分城區主要分為產業區、西北社區、西南社區、東北社區、東南社區及中央公園社區六大區域,通過運用國際先進設計理念,全面打造與臨港相匹配、充滿生機活力的現代化生態城區和產業配套區。
「書院」名稱由來:租稅糧倉庫的名字。清朝嘉慶年間,當時的清政府為了儲存書院地區的租稅糧,建造了5開間兩廂房的倉庫,當地人叫它「收租廠」。因為這些租稅糧專用於南匯縣的私塾和各類教育經費,故又叫「書院廠」,簡稱「書院」。書院聞名四鄰,後以此取名。 臨港之窗——萬祥鎮。萬祥分城區位於臨港新城的西北部的主產業區內,是臨港地區北門戶,距離張江高科僅40公里,與浦東國際機場相距12公里(車程約15分鍾),總面積為23.4平方公里。分城區緊靠 A30 郊環線和浦東鐵路。產業區五大功能定位:航空科技產業園、廠房區、裝備製造區、物流配送區、總部經濟區萬祥分城區產業區融合於整個臨港主產業區內,建設面積約為4平方公里,用地范圍東至Y8道路、南至白玉蘭大道、西至Y10道路、北至X9道路。萬祥分城區社區結構布局主要以「三層結構 三層布局-永續環境 永續生活永續生命」為核心思維。社區通過建設四高標準的新型生活區,將逐步成為環境優美、配套設施齊全並與臨港新城協調發展的新型生態型城市社區。高標準的生活社區將為產業工人提供居住、休閑、娛樂的最佳場所。
「萬祥」名稱由來:雜貨店「萬祥裕」的名字。清朝光緒年間,貨商夏裕芳在開設「萬祥裕」大南貨店,規模宏大,經營范圍廣。因地段適中,生意興隆,名聲遠播。附近的商店見「萬祥裕」南貨店生意興隆,也逐步北遷,在「萬祥裕」附近開店、辦廠,久而久之形成一條南北向長約0.5公里、沿馬路塘港彎曲的集鎮街道,從此人們稱去「萬祥裕」南貨店購貨,就簡說為去「萬祥」。萬祥就此叫出其名。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93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66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50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32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95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15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56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602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79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