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橋鎮有多少人口
⑴ 河南省漯河市有多少個縣區,多少個鄉有多少村
截止2019年9月15日,漯河市轄3個市轄區、2個縣;全市共有7個街道辦事處、49個鄉鎮、1262個村、78個社區。
漯河市面積2617平方千米,人口263.5萬(2017年)。
市轄區:
1、源匯區面積202平方千米,人口34.23萬人。郵政編碼462000。
2、郾城區面積413平方千米,人口51.38萬人。郵政編碼462300。
3、召陵區面積405平方千米,人口42.76萬人。郵政編碼462003。
縣:
1、舞陽縣面積776平方千米,人口56.06萬人。郵政編碼462400。
2、臨潁縣面積821平方千米,人口73.26萬人。郵政編碼462600。
漯河1948年設立縣級市,1986年升格為省轄市,現轄臨潁、舞陽兩縣,郾城、源匯、召陵三區,三個功能區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城區,總面積2617平方公里,總人口283萬人,其中城市建成區72平方公里,城區人口72萬人。
(1)卷橋鎮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1948年7月,設立縣級漯河市。1949年1月,漯河市與郾城縣合署辦公。同年10月,漯河和郾城分設。1960年6月郾城縣並入漯河市。1961年11月,漯河、郾城再次分設。1986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漯河市由縣級市升格為省轄市,轄郾城、舞陽、臨潁3個縣和源匯區。2004年再次進行區劃調整,現轄臨潁、舞陽二縣,郾城、源匯、召陵三區和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城區。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山東定陶進士喬遷任郾城知縣,認為「螺」字用於地名不雅,遂改「螺」為「漯」。清末,京漢鐵路在這里修建車站,取名漯灣河車站,因名稱字多,為便於書寫和稱呼,省略為漯河車站,漯灣河鎮也隨之稱漯河鎮,屬郾城縣。漯河知名度愈來愈高,漯河已為世人所公認。1958年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正式承認「漯」字的第二讀音。《新華字典》、《辭源》、《辭海》等權威字書,也先後相繼認可。《現代漢語詞典》註:漯,漯河,市名,在河南。
⑵ 文明致富三星家庭,脫了貧嗎
近年來,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券橋鎮黨委、政府扎實開展貧困戶「創業之星、衛生之星、公益之星」評選活動,激發了貧困戶自主創業、自己動手改善家庭環境面貌、參加公益活動積極性,從思想上擊破「等、靠、要」不良習氣,在榮譽上形成了「比、學、追」良好氛圍,不僅脫了貧摘了帽,家庭環境、精神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致富奔小康的勁頭更足了。
方城縣券橋鎮貧困戶「創業之星、衛生之星、公益之星」評選活動,由方城縣統計局駐券橋鎮程庄村扶貧幫扶工作隊於2017年夏季首創,通過評選活動取得了明顯成效,券橋鎮黨委、政府自2017年10月開始在全鎮試點推廣,2017年11月份在全鎮全面鋪開。2017年5月份,該鎮黨委書記張宏偉帶領班子成員、5個貧困村黨支部書記、黨政辦、扶貧辦和各管理區負責人,到河南省第一個實現脫貧摘帽的省級貧困縣舞陽縣,考察學習脫貧攻堅先進經驗,學習的其中一項就是把貧困戶「三星」評定與建立愛心超市有機結合起來,出台了「愛心超市」實施方案。
方城縣券橋鎮在全鎮37個行政村建立了37家公益「愛心超市」,對「三星」貧困戶不再發放實物,建立積分制,評選的貧困戶「三星」憑積分多少在「愛心超市」任意選擇分值相等的物品。同時擴大了憑積分領取超市物品的范圍,把「三星」擴大為無職黨員和全體群眾,讓更多愛心人士參與進來,「三星」貧困戶有了可比對象,進一步激發了內生動力,盡快實現了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轉變。至目前,方城縣券橋鎮累計評出創業之星162名,衛生之星231名,公益之星146名。2018年7月被方城縣委宣傳部在全縣推廣。
方城縣券橋鎮黨委書記張宏偉說:三星」評定是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的重要載體,有利於轉變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有利於轉變非貧困群眾的攀比心理,倡導致幹事創業、勤勞致富的農村新風尚,同時評選的過程也是宣傳貫徹各項扶貧政策的過程,深化了貧困戶對享受相關政策的知曉率,對於促進農村發展、農業提升、農民素質提高,形成積極向上的鄉村文化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歷史意義。當然,「三星」評定也有很多不完善需要逐步改進提升的地方,脫貧摘帽之後,如何深化完善提升做到與致富奔小康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銜接好,需要券橋鎮黨委、政府進一步進行探索。
⑶ 河南南陽方城縣有多少鄉鎮都有那些鎮那些鄉
方城縣轄6個鎮、9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2個辦事處:風瑞辦事處、釋之辦事處、獨樹鎮、博望鎮、拐河鎮、小史店鎮、趙河鎮、廣陽鎮、券橋鄉、楊集鄉、二郎廟鄉、古庄店鄉、楊樓鄉、清河鄉、柳河鎮、四里店鄉、袁店回族鄉。
⑷ 南陽市方城縣分為幾個鎮
方城縣為南陽市轄縣。位於河南省西南部,南陽市東北。總面積2542平方千米。總人口102萬人(2006年末)。
全縣轄7個鎮、9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城關鎮、獨樹鎮、博望鎮、拐河鎮、小史店鎮、趙河鎮、廣陽鎮、券橋鄉、楊集鄉、二郎廟鄉、古庄店鄉、楊樓鄉、清河鄉、柳河鄉、四里店鄉、袁店回族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⑸ 方城檯球桌
你好,方城應該不會有賣檯球桌的地方,一般省會城市賣檯球桌的比較多,所以你要開檯球廳的話,可以到鄭州看看,鄭州有個賣紳士檯球桌的地方,名氣好,知名度高!河南很多檯球廳用的就是他們的,全稱是「鄭州紳士檯球桌」,你上網搜一下就能找得到。
方城縣位於河南省西南部,隸屬於南陽市,據南陽盆地東北出境之要沖,始於夏代、為禹貢豫州之域,春秋為楚地。總面積2542平方公里,轄16個鄉(鎮),2008年年末人口102.8萬人。[1]
方城縣轄區內四季分明,雨量適中,是傳統的農業縣,為河南省開發較早的農業縣份之一。
方
博望
博望(3張)
城,春秋楚地,秦於此置陽城縣,漢改稱堵陽縣。
北魏始縣方城縣,後廢置無常,至宋復置。
金於此置裕州,領方城、舞陽、葉三縣。
明廢方城人州。明清均屬南陽府。
民國2年(1913)裕州廢,復置方城縣。[2]
2行政區劃
2000年,方城縣轄7個鎮、9個
方城縣地圖
方城縣地圖
鄉。
2005年,方城縣鄉鎮區劃調整:撤銷獨樹鄉,並入獨樹鎮;撤銷博望鄉,並入博望鎮。截至2005年12月31日,方城縣轄7個鎮、9個鄉:城關鎮、博望鎮、獨樹鎮、拐河鎮、趙河鎮、廣陽鎮、小史店鎮;券橋鄉、二朗廟鄉、古庄店鄉、柳河鄉、楊樓鄉、楊集鄉、四里店鄉、袁店回族鄉、清河鄉。
2011年,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方城縣行政區劃作如下調整:撤銷方城縣城關鎮,設立鳳瑞、釋之兩個街道辦事處。截至2011年底,方城縣轄6個鎮、9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2個辦事處:風瑞辦事處、釋之辦事處、獨樹鎮、博望鎮、拐河鎮、小史店鎮、趙河鎮、廣陽鎮、券橋鄉、楊集鄉、二郎廟鄉、古庄店鄉、楊樓鄉、清河鄉、柳河鎮、四里店鄉、袁店回族鄉。縣人民政府駐風瑞辦事處。
方城處於北亞熱帶與南暖溫帶、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南陽盆地與黃淮海平原、伏牛山脈與桐柏山脈和華北地台與秦嶺地槽的五個自然分界線上。年均氣溫14.4℃,年均日照2092小時,年均降水量為803.9毫米,無霜期220天。
地勢
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最高海拔760.3米,最低海拔108米,淺山區、崗丘區、平原區各佔三分之一。[4]
4礦產資源
方城
魅力方城
魅力方城(8張)
縣發現礦種有29個,探明儲量的10種。主要礦種有金、銀、鉛、鋅、鋁、鈦等金屬礦藏和螢石、滑石、鉀長石、白雲岩、硅石、大理石、花崗石、石灰石、重晶石等非金屬礦藏。其中,方城處於新近發現的中國最大的世界級特大型金紅石礦床主地段,境內金紅石礦帶長30公里,總面積約60平方公里。預測遠景風化殼型金紅石資源量達1239萬噸,原生礦資源量達4487萬噸,總資源量達5726萬噸,相當於500個大型金紅石礦床的規模。另外,白雲岩儲量3億噸,滑石儲量8000萬噸,螢石1000儲量萬噸,這些均為中國大型礦床之一。[5]
5人口民族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數據,方城縣總人口886230人,其中:城關鎮67988人、獨樹鎮67487人、小史店鎮62902人、趙河鎮82224人、博望鎮86962人、廣陽鎮64554人、拐河鎮38366人、券橋鄉51565人、楊集鄉49529人、二郎廟鄉40962人、古庄店鄉58339人、楊樓鄉60314人、清河鄉55559人、柳河鄉38860人、四里店鄉46459人、袁店鄉14160人。
2011年,方城縣共23萬余戶,100餘萬人。方城縣有漢、回、滿、白、壯、蒙古、納西、藏、苗、彝、侗、僳僳、維吾爾等13個民族,漢族約佔98.3%,少數民族約佔1.7%。少數民族中,回族人口約佔98.9%。[4]
6經濟概述
2013年,方城縣生產總值完成145.6億元,增長11%,增速居南陽市第2位。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4億元,增長22.7%,總量和增速均居南陽市前三位,稅收比重達到81.3%;公共財政支出達到32.08億元,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2.2億元,增長22.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9585元和7903元,增長12.3%和12%。[6]
第一產業
2013年,方城縣糧食總產首次突破12億斤,實
方城縣農業
方城縣農業
現「十連增」。投資1.6億元,建成高標准糧田14萬畝,連續8年獲得市「興水杯」。完成12個貧困村整村推進任務,實現脫貧1.6萬人,解決農村飲水安全6萬人。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264家,達到774家,居南陽市之首。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2家,培育農業產業化集群4個。方城縣家庭農場達到53家,流轉土地近16萬畝,帶動了煙葉、黃金梨、金木瓜、裕丹參、小辣椒、精細蔬菜、畜禽養殖等特色農業規模化、基地化,建成無公害農產品基地52萬畝,成為國家綠色農業示範縣。[6]
第二產業
2013年,方城縣新入駐企業16家、達到89家,實現主
方城風力發電場
方城風力發電場
營業務收入61億元,稅收1.6億元。方城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44.7億元,增長18.4%,增速居南陽市第一。全年續建和新開工項目21個,總投資72.1億元。投資2.35億元的天銳機電、投資4.5億元的宛北水泥二期、投資1.3億元的裕眾服飾項目建成投產。[6]
2013年,方城縣總面積7.9平方公里的超硬材料產業園規劃獲得批准,將成為方城第二個產業集聚區。圍繞超硬材料配套設備,積極發展上游產業,壓機鉸鏈梁、導電圈等項目建成投產,硬質合金頂錘、芯柱等項目落戶產業集聚區。中南鑽石公司成功上市,成為南陽市第6家上市企業,實現縣上市企業零的突破,產能達到60億克拉,年產值20億元,利稅5.5億元,國內市場份額達到45%以上。預計全年合同利用境外資金533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700萬美元,實現進出口3400萬美元。[6]
第三產業
2013年,方城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2.3億元,增長13.3%,居南陽市第三位。金融機構存款余額119.3億元,增長15.8%,貸款余額61.5億元,增長41.7%,增量增速分別居南陽市第二位和第三位。高效經濟生態示範縣啟動建設。[6]
7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08年,方城縣普通中學46所,比1978年減少了近90%,在校學生達46162人,比1978年減少16.6%,而1949年方城縣只有初級中學1所,在校學生220人;普通小學423所,比1978年增加了56.7%,比1949年的111所增加312所,在校學生達85172人,比1978年減少26.2%,比1949年的11000人增長6.7倍;中小學專任教師7690人,比1978年增長了2.0%,其中小學教師4493人,比1949年的299人增長14倍。截止2008年底,全縣共有幼兒園25所,在園幼兒達16691人,而1958年縣創辦第一個幼兒園—縣直機關幼兒園,教師3人,入園兒童41人。[1]
文化廣播
2008年,方城縣有文化站16個,遍及各鄉鎮;文化藝術團體91個,民間自發組織的歌、舞、書、畫、棋、器樂培訓及表演不斷涌現。2008年方城縣電視覆蓋率達96%,電視普及率達95%以上,農村有線電視用戶達1.2萬戶。[1]
衛生事業
改革開放以來,方城縣醫療衛生條件進一步改善,投資2500萬元的民營醫院主體工程已竣工,16所鄉鎮衛生院改造工程全部完成,村級示範性衛生服務站全面覆蓋,新農合參合率保持在90%以上,截止2008年,方城縣563個行政村已全部建成了標准化村級衛生所,其中完成高標准衛生所292家,各項指標均走在河南省先進行列,改變了城鄉衛生落後狀況,提高了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為全縣新農村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2008年,方城縣新農合實際發生門診35.3萬人(次),報銷費用825.92萬元,其中在村衛生所就診33.3萬人(次),補助費用747.83萬元,分別較2007年上升271%和260%。2008年底,全縣有衛生醫療機構23個,比1978年增加兩個;平均每千人口有醫院床位1.3張和醫生1.9人,分別比1978年增長0.7張和1.2人。[1]
8風景名勝
方城
方城觀光旅遊風景
方城觀光旅遊風景(20張)
有可供觀賞的風景名勝80多處。距今七千多年的獨樹大張庄新石器時代遺址,是中國最早的長城——楚長城遺址、西漢廷尉張釋之祠、東漢——漢光武帝——劉秀飲馬的扳倒井遺址和湖陽公主修行的煉真宮遺址、北魏雕鑿的佛溝摩崖造像、唐代四大名剎之一的普嚴寺、宋襄漢漕渠遺址、紅二十五軍血戰獨樹鎮紀念碑、空軍戰斗英雄杜鳳瑞紀念館等景觀;有號稱北武當的黃石山、「中華第一石川」七十二潭以及七峰山、大乘山、三賢山、望花亭水庫等自然景觀。其中,大張庄、平高台古文化遺址、楚長城、文廟、博望故城、佛溝摩崖造像和紅二十五軍獨樹鎮紀念碑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9名優特產
文房瑰寶中國五大名硯之一
方城黃石硯
方城黃石硯
的黃石硯,始創於漢代,盛於宋代,古代大書法家米芾、黃庭堅,當代大書法家啟功等曾揮毫潑墨,予以高度贊譽。1993年,方城黃石硯榮獲國際中國書畫博覽會金獎;1994年參加中國名硯展覽,榮獲石質、工藝雙項金獎;1995年被國家輕工部列為名牌產品,並列為國家級禮品饋贈國際友人。方城已開發近百種新型產品,年產精品硯台5萬方,產品遠銷國內26個省市和日本、美國、香港、台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方城羊肉燴面,方城人民把燴面當做主食,縣城內就有數百家燴面館。
博望鍋盔質脆肉厚,香甜宜口。博望鍋盔技法被當地農民掌握,流傳。
10歷史名人
張釋之:生卒年不詳,漢族
張廷尉
張廷尉[7]
,字季。(在縣城老城區西關釋之路北側有張釋之祠,縣城北1.5公里胡崗村有墓地)。[8]
張騫:(約公元前164~前114年),漢族,字子文(後年封侯於方城博望)。
杜鳳瑞:(1933~1958年),方城縣楊樓人,空軍戰斗英雄。(在城東新區的甘江河畔,許南公路北側有杜風瑞烈士紀念館[9])。
陳勝:(?-前208),字涉。(方城是陳勝故里)。
栗在山:(1916—2006),1933年參加革命,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