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中國綠化面積增加多少
『壹』 2000年以來全球新增綠化面積的1/8來自中國對嗎
2000年以來,全球新增綠化面積約四分之一來自中國。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征程中不斷邁出新步伐。中國踐行新發展理念,決心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之路。2018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5.8%,超額完成了當年的目標,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2.6億噸。同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14.3%,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6億立方米。
我過關於綠化的政策
地方人民政府要組織編制綠化相關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相銜接,疊加至同級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現多規合一。
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合理確定規劃范圍、綠化目標任務。城市綠化規劃要滿足城市健康、安全、宜居的要求。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強對綠化相關規劃實施的檢查和督促落實,任何部門、單位或個人不得隨意變更規劃,不得擅自改變綠化用地面積、性質和用途。
『貳』 全球新增綠化面積的多少來自中國
全球從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綠化面積中,約四分之一來自中國,貢獻比例居全球首位。在全球森林資源不斷減少的情況下,無數的中國人,讓森林在中華大地上舒展。過去幾十年間,中國新增的森林面積甚至超過兩個法國的面積。
城市綠化的作用
一、城市綠化可以改善城市的衛生條件,有效地防治或減輕污染
城市中的園林綠地,具有吸碳制氧,吸收有害氣體,吸滯粉塵,殺死細菌、降低溫度、調節濕度、消減噪音等多種功能的作用,被稱為城市的「市肺」。
二、城市綠化有文化、教育和游息的功能
城市中的公共綠地,是一個重要的社會主義化教育陣地。在公園中的宣傳和教育活動,主要是通過游覽參觀以及在游樂活動中進行,內容形式多種多樣,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使遊人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受教育於體外。
三、城市綠化可以增加城市建築的藝術效果
許多風景優美的城市,不僅有優越的自然地貌和良好的建築群體,而且還有優美的城市綠化環境。往往園林綠化的好壞對城市面貌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沒有花草樹木的裝飾,整個城市就不會有生氣。
『叄』 2000年到2021年全球綠化增加了多少
全球綠化面積增加了5%。
其中,僅中國的植被增加量,就佔到過去17年裡全球植被總增量的25%以上。
綠化是指栽種植物以改善環境的活動,綠化指的是栽植防護林、路旁樹木、農作物以及居民區和公園內的各種植物等,綠化包括國土綠化、城市綠化、四旁綠化和道路綠化等。
『肆』 2000年各國森林覆蓋率
全球森林覆蓋率平均水平為31.7%。
中國森林面積已達1.5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6.55%。
全球森林主要集中在南美、俄羅斯、中非和東南業。這4個地區佔有全世界60%的森林,其中尤以俄羅斯、巴西、印尼和民主剛果為最,4國擁有全球40%的森林。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報告稱,有史以來全球森林已減少了一半,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01年的報告,全球森林從1990年的39.6公頃下降到2000年的38.億公頃。全球每年消失的森林近千萬公頃。
雖然從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間,人工林年均增加了310萬公頃,但熱帶和非熱帶天然林卻年均減少1250萬公頃。
南美洲共擁有全球21%的森林和45%的世界熱帶森林。僅巴西一國就佔有世界熱帶森林的30%,該國每年喪失的森林高達230萬公頃。根據世界糧農組織報告,巴西僅2000年就生產了1.03億立方米的原木。
又據世界糧農組織報告,俄羅斯2000年時擁有8.5億公頃森林,佔全球總量的22%,佔全世界溫帶林的43%.俄羅斯上個世紀90年代的森林面積保持穩定,幾乎沒有變化,2000年生產工業用原木1.05億立方米。
中部非洲共擁有全球森林的8%、全球熱帶森林的16%.1990年森林總面積達3.3億公頃,2000年森林總面積3.11億公頃,10年間年均減少190萬公頃。
東南亞擁有世界熱帶森林的10%.1990年森林面積為2.35億公頃,2000年森林面積為2.12億公頃,10年間年均減少面積233萬公頃。與世界其它地區相比,該地區的森林資源消失速度更快。
森林資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長的森林有機體的總稱。這里以林木資源為主,還包括林下植物、野生動物、土壤微生物等資源。林地包括喬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中空地、採伐跡地、火燒跡地、苗圃地和國家規劃宜林地。森林可以更新,屬於再生的自然資源。反映森林資源數量的主要指標是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森林資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資源之一,是生物多樣化的基礎,它不僅能夠為生產和生活提供多種寶貴的木材和原材料,能夠為人類經濟生活提供多種食品,更重要的是森林能夠調節氣候、保持水土、防止和減輕旱澇、風沙、冰雹等自然災害;還有凈化空氣、消除噪音等功能;同時森林還是天然的動植物園,哺育著各種飛禽走獸和生長著多種珍貴林木和葯材。
中國的森林資源
中國森林資源分布不均勻,主要分布在東北和西南。森林質量不高,林齡結構以幼齡林、中齡林和人工林為主。
截至1993年,中國有林業用地面積39.43億畝,森林面積20.06億畝,森林覆蓋率達13.92%;活立木畜積量117.85億立方米,森林蓄積量101.37億立方米,居世界第5位。
到1995年6月,全國森林面積累計達1.34億公頃,其中人工造林保存面積為3300多萬公頃,居世界首位。
1998年3月,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公布的世界森林資源評估報告結果,中國森林面積1.34億公傾,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3.9%,居世界第五位,中國人均森林面積僅列第119位。中國森林總蓄積97.8億立方米,佔世界森林總蓄積量的2.5%,列世界第8位。世界人均擁有森林蓄積量為71.8立方米,而中國人均森林蓄積量僅為8.6立方米。
2001年3月12日,中國全國綠化委員會發布的第一份《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顯示,目前,中國人工造林保存面積已達4666.7萬公頃,發展速度和規模均居世界第一位。中國森林面積已達1.5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6.55
『伍』 2000年到2021年,全球綠化面積增加了多少
百分之五。
監測顯示2000年至2021年間全球綠化面積增加了5%。綠化面積監測主要依靠的地理信息技術。
『陸』 2000年至2021年全球綠化面積增加多少
全球綠化面積增加了5%。
美國航天局衛星在2000年至2017年間收集的數據顯示,全球綠化面積增加了5%,相當於多出一個亞馬孫熱帶雨林,更令人驚喜的是,僅中國的植被增加量,就佔到過去17年裡全球植被總增量的25%以上,位居全球首位。
綠化栽種植物以改善環境的活動,綠化指的是栽植防護林、路旁樹木、農作物以及居民區和公園內的各種植物等。綠化包括國土綠化、城市綠化、四旁綠化和道路綠化等,綠化可改善環境衛生並在維持生態平衡方面起多種作用。
『柒』 2001年~2005年我國造林面積分別是多少萬公頃
2001年全國造林面積完成529.9萬公頃,占計劃的107.6%。其中人工造林438.8萬公頃,飛播造林91.1萬公頃。
2002年我國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積1.12億畝,是2001年全年總任務的1.6倍,在我國造林綠化史上年度實際完成首次突破億畝大關。截至至2002年年底,實有封山育林面積1035.88萬公頃,比上年增長25.57%。
2003年,全國造林面積911.9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7.26%,其中六大林業重點工程共完成造林面積826.3萬公頃,占總造林面積的90.61% 。
2004年完成造林面積304.48千公頃 (丟臉吧)
2004年,我國完成營造林1.15億畝,全民義務植樹18.6億株,林業總產值6076億元。社會就業約4500萬人,封山育林2100萬畝,飛播造林885萬畝,完成退耕地造林1000萬畝,配套荒山荒地造林5000萬畝。據監測長江、黃河、淮河、珠江等江河流域土壤流失量低於多年平均流失量的30%以上。
2004年,我國共新建自然林保護區134個,林業保護區總量達1672個,占國土面積的12.4%。陸生野生動物占種群數量的55.7%,有代表性的189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中,有72%的物種種群數量在5000株以上,達國際公認標准。濕地總面積達到3848.6萬公頃,居亞洲首位,世界第四位。
2004年營造豐產用材林83萬畝,非公有制森林面積佔全國的18.9%,新造林地中非公有制林的比例達到41.1%。
2005年(現在還沒調查不知道呢)
順便送你點資料吧
2003年,是我國林業發展史上極其重要的一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全國各地認真貫徹落實《決定》精神,六大林業重點工程繼續全面推進,林業跨越式發展邁出實質性步伐。
2003年,六大林業重點工程共完成造林面積826.28萬公頃,比2002年增長21.92%,佔全國造林總面積的9
0.61%,其中人工造林760.23萬公頃,飛播造林66.05萬公頃,新封山育林137.66萬公頃。全年共完成投資333.25億元。
六大林業重點工程自1998年陸續啟動實施以來,已累計完成造林面積2009.75萬公頃,累計完成投資946.70億元。
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
2003年,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進展順利。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工程區,在工程實施初期已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商品性採伐,東北重點國有林區木材減產任務已按規劃完成,森林資源過度消耗的勢頭得到有效控制,森工企業富餘人員分流安置取得重要進展,公益林建設穩步推進,林區經濟、社會發展開始出現生機和活力。
全年完成造林面積68.83萬公頃,完成新封山育林面積61.39萬公頃,新增森林管護面積259.80萬公頃。工程區木材產量為923.47萬立方米,佔全國木材產量的19.40%,比工程基期年份1997年下降了71.19%。
2003年,工程區林業單位年末全部在冊職工人數108.52萬人。全年用於工程建設的各類資金達75.53億元。
工程實施6年來,已累計完成荒山造林368.67萬公頃,封山育林679.90萬公頃,森林管護面積每年保持在9000萬公頃左右。6年來,累計少採伐木材11127.6萬立方米,少消耗森林蓄積量21419.83萬立方米,相當於「十五」期間減少兩年的全國商品材限額消耗。因木材停伐和減產造成的74萬富餘職工目前已經分流安置60餘萬人,占應分流人員總數的81.08%。6年來,累計投入工程各類建設資金380.75億元,占規劃投資總量的36.40%。
對44個天然林保護工程樣本縣和32個樣本森工企業開展的社會經濟效益監測結果顯示:
工程區內森林資源明顯增加,生態狀況得到改善。自1997年到2003年,44個樣本縣有林地面積增長了10.15%,32個樣本森工企業有林地面積增長了5.1%。
木材產量調減對地方財政及縣域經濟發展影響不大,森林資源總量的增加為地方經濟發展積累了後勁。工程實施以來,44個樣本縣財政減收累計達12.58億元,但國內生產總值比1997年增長60.83%。2003年,44個樣本縣森林蓄積量比1997年增長了9.57%,32個樣本森工企業森林蓄積6年增長了19.13%。
林業產業結構趨向多元化。44個樣本縣1997年木材采運及木材加工、經濟林產品、林下資源開發以及森林旅遊業產值之間的比值為45.70:44.80:5.24:4.26,到2003年,比值變化為9.37:53.22:7.32:30.09。
林區人口對森林資源的過度依賴大大緩解。天保工程實施前,44個樣本縣共有37.60萬人口依賴森林而生存,木材採伐和加工收入占其全部收入的50%以上。工程實施後,這部分人已尋找到新的生活門路。天保工程的實施,同時改變著農民主要依賴森林而獲取能源的生活方式。44個樣本縣調查數據顯示,以薪材為主要能源的農戶1997年為155.50萬戶,目前已減少到130.71萬戶。
二、退耕還林工程
2003年,退耕還林工程總體進展情況良好。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積684.09萬公頃(含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內的退耕還林,下同),完成種草面積19.69萬公頃。其中退耕地造林341.81萬公頃,配套荒山荒地造林342.28萬公頃,分別比2002年增長49.62%和30.31%。在全部造林面積中,營造生態林的比重達到79.91%。全年兌現糧食94.28億公斤,種苗補助費54.81億元,生活費補助28.18億元,1885萬農戶從中受益。全年完成投資225.99億元。
工程實施5年來,累計完成1332.58萬公頃的造林任務,其中退耕地造林643.65萬公頃,配套荒山荒地造林688.93萬公頃,營造生態林的比重達到80%以上。5年累計完成投資394.54億元。
對100個退耕還林樣本縣社會經濟效益監測結果顯示,工程區生態狀況得到了改善,農民得到了實惠。
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治理步伐加快。16個樣本縣的數據顯示,2003年沙化土地面積比1998年減少42.0萬公頃,5年下降24.01%。
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對糧食生產影響不大。2003年100個樣本縣糧食播種面積為411.11萬公頃,比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前減少20.60%,由於採取加強基本農田建設等措施,糧食總產量僅比退耕還林前下降4.3%。
利用結構和農林牧漁業產業結構得到了有效調整。截至2003年底,100個樣本縣共退耕還林91.4萬公頃,有林地面積比1998年增長9.6%。2003年,有79個樣本縣農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比1998年下降了7.4個百分點,林業、畜牧業產值比重分別提高了1.7和5.5個百分點。林業產值5年間增長了60.6%,年平均增長12.1%。
退耕還林工程投資對農戶收入貢獻顯著。100個樣本縣的退耕農民每人每年從退耕還林工程中獲得的補助(含糧食折資)為225元,相當於2003年100個樣本縣退耕農戶人均純收入的12.0%。
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2003年78個樣本縣外出打工人數達511.1萬人,占當年樣本縣農村勞動力總數的30.4%,外出打工人數分別比1998年和2002年增長73.8%和14.0%。
退耕後的坡耕地已經開始陸續產出。據55個樣本村調查結果,2003年產自退耕地的干鮮果品產量為164噸,比2002年增長64.1%;產自退耕地的葯材產量為57.7噸,占當年55個樣本村總產量的22.7%。
三、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
2003年,工程范圍內的75個縣共完成治理面積132.16萬公頃,其中造林面積82.44萬公頃,新封山(沙)育林面積28.74萬公頃,草地治理面積15.22萬公頃,小流域綜合治理5.76萬公頃,水利配套工程完成5380處。5省(市)生態移民人數達到2.22萬人,生態脆弱地區開始進入休養生息和良性恢復狀態。2003年完成總投資25.88億元。
工程實施4年來,已累計完成造林面積171.81萬公頃,累計完成林業方面投資56.53億元。
對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19個樣本縣(旗)監測結果顯示,工程取得了明顯的社會經濟與生態效益。
土地沙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與2000年相比,2003年19個樣本縣(旗)沙化土地面積、沙化耕地面積和沙化草場面積分別年減少了43.69萬公頃、26.54萬公頃和8.28萬公頃,受風沙危害的鄉鎮數由259個減少到227個,受風沙危害的農牧民人數由296.03萬人減少到278.72萬人。
森林資源明顯增加。19個樣本縣(旗)林業用地面積由工程實施前2000年的365.29萬公頃增加到431.04萬公頃,有林地面積由151.23萬公頃增加到169.46萬公頃,林草覆蓋率由19.29%增加到20.86%。
農村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調整。從2000年到2003年,19個樣本縣(旗)種植業、林業和畜牧業產值分別增長30.7%、55.42%和38.11%。林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上升了2.5個百分點。由於採取生態移民、禁牧和圍欄舍飼等措施,使過牧現象有所緩解,2003年年末樣本縣(旗)大牲畜存欄頭數比2000年下降了29.33%。
四、三北及長江流域等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
(一)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四期工程
2003年完成造林27.53萬公頃,其中營造防護林的比重達到86.29%;年末實有封山育林面積116.43萬公頃,本年新封山育林面積17.73萬公頃。全年完成投資8.54億元。
三北四期工程自2001年實施以來,累計完成造林面積127.08萬公頃,完成投資32.72億元。
(二)長江流域等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
2003年,長江流域等重點地區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包括長江、珠江流域和沿海地區防護林體系建設二期工程以及太行山綠化和平原綠化二期工程)共造林25.83萬公頃,其中長江流域防護林工程10.88萬公頃、沿海防護林工程3.86萬公頃、珠江防護林工程4.47萬公頃、太行山綠化工程5.00萬公頃,平原綠化工程1.62萬公頃。本年新封14.76萬公頃,低效防護林改造面積完成3.42萬公頃。5項防護林工程實際完成投資14.66億元。
長江流域等5項防護林二期工程實施以來,已累計完成造林面積107.33萬公頃,完成投資52.47億元。
五、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
2003年,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工程建設繼續穩步推進。全年新建自然保護區133處,新增保護面積900萬公頃,全國林業系統建立和管理的自然保護區達到1538個,總面積達1.18億公頃,占國土陸地面積的12.30%。大熊貓、金絲猴、老虎、藏羚羊、蘭科植物等瀕危物種得到有效保護。截止到2003年末,國家已劃定禁獵區2664個,總面積為4910.56萬公頃。全國擁有國際重要濕地21處,面積303萬公頃。全年工程完成投資5.24億元。
工程自2001年正式啟動實施以來,累計新建自然保護區629處,新增自然保護區面積1600萬公頃,新增保護區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1.67%。
六、重點地區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工程
2003年,重點地區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工程共營造速生豐產用材林59096公頃,完成低質用材林改培10668公頃,共計69764公頃。農戶、外資、龍頭企業成為速生豐產林建設的主體,占速生林造林總量的71.95%,比2002年提高了3.94個百分點。全年工程完成投資31297萬元。
『捌』 2000,到2021年,全球綠化面積增加了多少
全球綠化面積增加了6%。
美國宇航局日前發布衛星數據表明,從 2000年到 2021年,全球綠化面積增加了 6%,而這新增的綠化面積中,約有四分之一來自中國,貢獻比例居全球首位。分析顯示,中國的貢獻中,42%來自植樹造林,32%來自集約農業,而集約農業指的是在相同面積的土地上種植更多的農作物。 中國等發展國家在生態環保方面一直受到西方發達國家的質疑,這次美國官方公開承認了中國在綠化方面的成就,也算是客觀上承認了中國政府以及中國廣大造林人的努力。中國對綠地面增加的貢獻達到25%,相當於1/4個亞馬遜森林大小,中國的綠色面積增加主要來源於森林(森林42%、農作物32%),相較於森林只佔4.4%的印度,中國在森林綠化方面的努力,可以明顯地看得到。中國在過去的三四十年當中,在綠化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一批又一批的造林人奔赴祖國的心臟,為祖國的綠化事業做出了出大的貢獻。除了中國以外,還有哪一個國家可以如此不計成本(一定程度上)的大規模植木造林,造福子孫。退耕還林是對中國綠化事業貢獻最大的一個項目。以前是人進林退,如今是林進人退。曾經種下的商用林,經過十多年的生長,如今已經效果明顯,樹下已經形成了覆蓋地面的灌木林,綠化效果遠遠勝於耕地種植的農作。退耕還林並非一項勞民傷財的公益工程,正好相反,退耕還林是一項充分運用了經濟學規律的兼顧了收益和公益雙方的科學工程。放棄那些並不適宜耕作的農田,選擇種植高收益的商業林,再加上嚴格的保護條例,這就幾乎保證了,在一個合理成本的條件下,完成了耕地向森林的永久性轉化,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商業林也會逐漸退化到原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