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發電施工需要多少時間
A. 秸桿發電國家有什麼政策
秸稈發電是黨和國家惠民政策的具體體現
目前,我國廣大的農村,特別是平原地區的農村,主要還是靠種糧,每年每季都產生出大量秸稈。過去農村燒火做飯全靠秸稈,燒地鍋,煙熏火燎,農民的廚房都是熏得黑黢黢的;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農民燒火做飯不再完全依賴秸稈,因此農村秸稈大量廢棄。農民種地為省事,乾脆收獲糧食後,一把火將秸稈就地焚燒。這樣在高速公路沿線或飛機場附近的農田,因為焚燒秸稈每每造成交通事故或飛行事故,造成很大的人身及財產損失。於是當地政府就出台政策,不準燒秸稈,燒一畝罰一萬。但這終究不是長遠之計,關鍵是得給秸稈找個出路。[2]
2005年以來,國家相繼出台一系列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資源法》,《電網企業全額收購可再生能源電量監管辦法》,《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和費用分攤管理試行辦法》等,大力推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現在好啦,秸稈發電項目有了,農民的秸稈再也不愁沒有出路了。而且農民本來廢棄的秸稈,現在可以變成一項可靠的經濟收入。 建國後的30年,我們國家政策是以農輔工,我國農民為工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980年後,我國大搞經濟建設,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的工業發展已經大大超過了農業的發展,農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已遠遠超過種地的收入。有人做過計算,一畝地種糧一年的凈收入不頂外出打工一個月的收入。現在國家提出,工業反哺農業。並出台一系列政策:減免農業稅,種糧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使種糧農民確確實實得到實惠。農民們真是打心眼裡感激黨和國家這一屆領導人,甚至有農民自己出資鑄「免賦鼎」以做永世紀念。可見黨和國家的政策是深得人心。人們逐漸認識到:現在搞秸稈發電項目也應該從「工業反哺農業」的角度去看待,也是黨和國家惠農政策的一方面體現。
秸稈發電是節約礦物資源的有力舉措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加劇對礦物資源的大量消耗。國際石油價格的大幅飆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短短3年時間,2004年從40$多/桶 上漲到90$/桶,曾一度超過100$/桶 大關。別以為我國地大物博,地下的石油和煤炭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我國現在已經成為石油進口第三大國。而煤炭我國目前還自給有餘,好像無後顧之憂,但是,且不可掉以輕心,僅從火力發電一項來說,2007年一年新增裝機容量達8158萬KW。我國目前火電裝機總容量是5.656億KW,如果全部滿負荷運轉,每天消耗的煤炭近500萬噸標媒。地球母親能夠提供給我們的礦物資源畢竟是有限的,我們不能在我們這一代就把資源采干挖凈,是否應該給我們的子孫留下點?
聰明的美國人對能源危機的認識要比我們早。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經濟,中東海灣國家更是大量開采地下石油出口換匯。美國人卻反其道而行之,他們不再開采本土的石油和煤炭(阿拉斯加州除外,因為這個州與美國本土不連接),而是把油田和煤礦都封存起來,大量進口中東阿拉伯國家廉價的石油和煤炭。試想到了中東石油采完的那一天,美國的石油可就彌足珍貴了。 煤炭目前看還不短缺,但是電煤價格從2004年的不足200元/T,已經上漲到超過400元/T(這是官方價格,但是這個價格買不到煤);實際市場價格700元/T,現在火電廠發一度電虧一度電。看來煤炭價格超過1000元/T 已是指日可待了。而秸稈(以玉米為例),每公斤乾燥的玉米秸稈熱值可達3700大卡以上,每二噸秸稈就頂一噸煤炭。我國東部的平原農業縣,如果一個縣有200萬畝土地,每畝地一年產一噸秸稈計算,每年就是200萬噸秸稈。相當於一座年產100萬噸煤的煤礦。這么大的一部分資源如果廢棄掉豈不太可惜?!所以我們現在就把農作物秸稈,以及各種可再生利用的生物資源充分利用起來,是大力節約我國礦物資源的有效途徑。
為推動生物質發電技術的發展,2003年以來,國家先後核准批復了河北晉州、山東單縣和江蘇如東3個秸稈發電示範項目,拉開了中國秸稈發電建設的序幕。頒布了《可再生能源法》,並實施了生物質發電優惠上網電價等有關配套政策,從而使生物質發電,特別是秸稈發電迅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到2006年底,全國在建農作物秸稈發電項目34個,分布在山東、吉林、江蘇、河南、黑龍江、遼寧和新疆等省(區),總裝機容量約120萬千瓦;山東單縣、江蘇宿遷和河北威縣三座發電站已投產發電,總裝機容量8萬千瓦。[2]
2008年前後幾年間,國家電網公司、五大發電集團等大型國有、民營以及外資企業紛紛投資參與中國生物質發電產業的建設運營。截至2007年底,國家和各省發改委已核准項目87個,總裝機規模220萬千瓦。全國已建成投產的生物質直燃發電項目超過15個,在建項目30多個。可以看出,中國生物質發電產業的發展正在漸入佳境。
根據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的發展目標,未來將建設生物質發電550萬千瓦裝機容量,已公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也確定了到2020年生物質發電裝機3000萬千瓦的發展目標。此外,國家已經決定,將安排資金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技術研發、設備製造及檢測認證等產業服務體系建設。總的說來,生物質能發電行業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中國秸稈發電邁出實質性步伐。 大力發展秸稈發電,不僅可以減少由於在田間地頭大量焚燒、廢棄所造成的污染,變廢為寶,化害為利,而且對解決「三農」問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據估算,建設一個2.5萬千瓦的秸稈發電廠,每年需要消耗秸稈20萬噸,按每噸秸稈收購價200元計算,可為當地農民增加約4000萬元收入,惠及的農戶數量將近5萬戶,是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
中國對秸稈發電實行優惠電價政策,上網電價高出燃煤發電0.25元/千瓦時,並且還可以享受稅收減免等一系列政策。隨著中國有關配套政策的不斷完善,以及秸稈發電技術的進步和原料收儲運體系的形成,中國秸稈發電產業必將取得更快發展,為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應有的貢獻。[7]
中國利用秸稈發電的市場廣闊
目前生物質能秸稈發電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已引起世界各國政府和科學家的關注。許多國家都制定了相應的計劃,如日本的「陽光計劃」,美國的「能源農場」,印度的「綠色能源工廠」等,它們都將生物質能秸稈發電技術作為21世紀發展可再生能源戰略的重點工程。根據我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綱要提出的目標,至2010年,中國生物質能發電裝機容量要超過:300萬kw。因此,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補貼政策支持生物質能技術的發展,加快了技術商業化的進程。隨著中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既有經濟、社會效益,又能保護環境的秸稈發電技術的利用前景將會越來越廣闊。
中國農村的秸稈資源相當豐富,主要的農作物種類有稻穀、小麥、玉米、豆類、薯類油料作物、棉花和甘蔗。根據中國地理分布和氣候條件,南方地區水域多、氣溫高,適合水稻、甘蔗、油料等農作物生產,北方地區四季溫差大,適合玉米、豆類和薯類作物生長,故播種面積大於其他地區。小麥在中國各地區都普遍種植,播種面積以華中、華東地區最多;棉花產地主要是華東和華中地區,其次是華北和西部地區。預計在2000年到2010年期間,我國每年秸稈資源的可獲得量為3.5億~3.7億t,相當於1.7億tce。如果將這些秸稈資源用於發電,相當於0.9億kw火電機組年平均運行5000h,年發電量為4500億kWh。
中國開始引進世界先進技術,啟動生物質能發電工程示範項目的實施
農作物秸稈直接燃燒供熱發電的利用方式,是一條將秸稈轉化為生物質能源可行的工藝技術路線。如果秸稈直接燃燒供熱發電示範成功,將成為中國最大的支農項目、最大的節能、環保項目,是我國最可能迅速大面積推廣的可再生能源項目。正是由於秸稈直燃發電項目擁有以上特點,同時它又可能解決目前許多企業面臨的煤炭供應趨緊,價格持續上升的問題,中國啟動實施秸稈發電的示範工程引起了國內外業界的極大關注。
中國大型企業與丹麥BME公司合資合作蓄勢待發
由中國龍基電力科技有限公司與北京德源投資有限公司共同合作經營的龍基電力有限公司,是BWE公司「超超臨界鍋爐」和「生物質能發電」等核心技術、鍋爐設備相關技術及其更新技術進入中國的唯一平台。作為BWE公司在中國電力領域的項目發展公司和窗口公司,龍基電力有限公司將在中國境內投資生產世界先進的發電廠設備,逐步把BWE公司的生物質能發電技術引入中國,在國內生產BWE公司的生物質能發電鍋爐及全部配套設備。
生物質能發電工程已列入國家級示範項目
目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已正式批准將河北晉州和山東單縣的生物質能秸稈發電工程列為國家級示範項目(發改能源[2004]2017號文件和發改能源[2004]2018號文件),旨在示範中完善技術,規范和培育市場,形成新的產業。這正式將秸稈發電技術在國內的推廣駛上了一條農村能源全新利用的快車道。
河北晉州(1×25MW)和山東單縣(1×24MW)兩個示範項目都將引進丹麥BWE公司的世界先進秸稈發電技術,龍基電力有限公司作為項目投資和項目實施單位,在當地做了大量的前期調研,力爭在吸收丹麥BWE先進技術的基礎上,開創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新路。兩個示範項目如能成功,將給我國廣袤的農村帶來前所未有的新能源革命和巨大的經濟效益,如河北晉州項目每年燃燒秸稈20多萬t,發電1.38億kWh。按照每噸秸稈100元的收購價測算,將帶動農戶增收2000多萬元/年;與同等規模的燃煤火電廠相比,一年可節約l0萬多tce。
除上述兩個示範項目外,江蘇如東縣、黑龍江慶安縣、北京平谷區等生物質能豐富的縣(區)都在積極與龍基電力有限公司洽談,著手籌建秸稈發電廠。
B. 秸稈發電的簡介
秸稈是一種很好的清潔可再生能源, 是最具開發利用潛力的新能源之一,具有較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在生物質的再生利用過程中,排放的CO2 與生物質再生時吸收的CO2 達到碳平衡,具有CO2零排放的作用,對緩解和最終解決溫室效應問題具有潛在的貢獻價值。
秸稈發電,就是以農作物秸稈為主要燃料的一種發電方式,又分為秸稈氣化發電和秸稈燃燒發電。秸稈氣化發電是將秸稈在缺氧狀態下燃燒,發生化學反應,生成高品位、易輸送、利用效率高的氣體,利用這些產生的氣體再進行發電。但秸稈氣化發電工藝過程復雜,難以適應大規模應用,主要用於較小規模的發電項目。秸稈直接燃燒發電是21世紀初期實現規模化應用唯一現實的途徑。
秸稈發電是秸稈優化利用的最主要形式之一。隨著《可再生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和費用分攤管理試行辦法》等的出台,秸稈發電備受關注,秸稈發電呈快速增長趨勢。秸稈是一種很好的清潔可再生能源,每兩噸秸稈的熱值就相當於一噸標准煤,而且其平均含硫量只有3.8‰,而煤的平均含硫量約達1%。在生物質的再生利用過程中,對緩解和最終解決溫室效應問題將具有重要貢獻。
C. 秸稈發電廠及其相關詳細情況
一秸桿發電簡介:
1.1秸桿發電的基本概況
秸稈是一種很好的清潔可再生能源,每兩噸秸稈的熱值就相當於一噸標准煤,而且其平均含硫量只有3.8‰,而煤的平均含硫量約達1%。在生物質的再生利用過程中,排放的CO2與生物質再生時吸收的CO2達到碳平衡,具有CO2零排放的作用,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秸稈發電是秸稈優化利用的最主要形式之一。隨著《可再生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和費用分攤管理試行辦法》等的出台,秸稈發電備受關注,目前秸稈發電呈快速增長趨勢。各級政府在招商引資中也都把秸稈發電作為一個重頭戲,秸稈發電概念在資本市場也開始活躍。秸稈發電利國利民,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
2007年12月10日,我國第一個自主研發的軟質秸稈發電項目在江蘇淮安建成並投入運營,該項目的成功投運,開創了我國軟質秸稈發電的先河。
金秋時節到過農村的人,一定見過滿山遍野燃燒廢棄秸稈的場面,那嗆人的氣味雖然透露出收獲的信息,更多的卻是空氣污染的隱憂。
據了解,我國每年僅農作物秸稈產量就約有7億噸。目前這些農作物秸稈除部分用於農村炊事取暖、飼料加工、秸稈還田和造紙外,約有一半被廢棄燒毀,僅有15%的燃燒效率,使其成為農村空氣污染的罪魁禍首。
而利用秸稈發電,不僅提高了秸稈的綜合利用率,提供了大量的清潔能源,還能減少空氣污染,提高農民收入。秸稈究竟是怎樣發電的?怎樣從污染源變成了新能源?就此,記者采訪了中美農業科技合作農產品加工領域中方首席專家李樹君教授。
秸稈怎麼發電?
秸稈發電是生物質能發電的一種形式,通過在高溫高壓鍋爐中直接燃燒經過預加工的秸稈產生熱能,再進一步轉化為電能。秸稈是一種很好的清潔可再生能源,每兩噸秸稈的熱值就相當於一噸標准煤,而且其平均含硫量只有3.8‰,而煤的平均含硫量約達1%。
生物質能是指植物葉綠素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貯存在生物質內部的能量。生物質發電是利用生物質燃燒或生物質轉化為可燃氣體燃燒發電的技術,主要有直接燃燒發電、混合燃燒發電和氣化發電三種方式。
秸稈都能發電?
據介紹,目前用於直燃發電的秸稈主要有三類,第一類為黃色秸稈,主要是玉米秸稈、小麥秸稈、稻草等草木類農作物秸稈,具有體積大、重量輕、密度小等特點,為滿足鍋爐燃燒發熱量,保證單位時間內的上料量,需要打捆至規定的體積和重量後輸送至爐膛內燃燒;還有一類為灰色秸稈,主要是棉花秸稈、大豆秸稈、樹枝、木材下腳料等密度較大的木本類植物,需破碎加工後輸送至爐膛內燃燒;第三類是為提高燃燒值壓縮為一定體積的顆粒的秸稈。在加工處理上,黃色秸稈的操作難度最大。
「一方面,農業產出物中有51%是廢棄物,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秸稈,長期以來得不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我國目前大豆、玉米、水稻、小麥等主要糧食都還需要進口,國家發改委已經明令不允許用糧食作為生物質的原料。這樣我們就開始在秸稈身上動腦筋,如果能夠把它充分利用起來,幾乎相當於再造了一個農業。」李樹君教授如此高的評價,帶領記者重新認識了一直被歸為「廢棄物」的秸稈。
秸稈發電難在哪兒?
李樹君教授告訴記者,秸稈發電是近一兩年剛剛起步的新興產業,目前國際上在秸稈發電方面做得最好的是煤炭資源比較缺乏的北歐國家,其中又以芬蘭尤為突出。我國在國際上也處於領先水平,直追北歐,但是北歐國家主要是利用速生林切割成木片發電,與我國主要利用農業廢棄物的國情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國不得不在完全陌生的領域搞自主研發,生物鏈和技術鏈方面難度都很大。
「只要能將秸稈送進鍋爐,在完全燃燒以及廢棄物處理方面的技術都比較成熟了,但是如何把秸稈從田間地頭運輸到工廠車間,看似容易的儲運、打包以及預加工過程,卻對農業機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凸凹不平的田間作業的叉車不僅要求具有較大的提升力,還要適應由於土壤的不同形成的各種工況。此外,原來的收割機直接將秸稈粉碎覆蓋在土地上,而現在需要將秸稈收集起來,這樣不僅收割機,就連播種機都要隨之變化,過去廣泛使用的『免耕覆蓋播種機』也要適當調整。可以說,利用秸稈發電帶來的是一次機械領域,乃至農業生產方式的大變革。」
記者還了解到,不同地域、不同作物對機械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拖拉機的馬力也需要相應變化。比如玉米的打包機就是一個空白和難點,但我國目前已經基本研製成功。
「電力設計院設計的物流系統與秸稈運輸與前處理等的要求也仍然有待磨合。」李樹君教授補充道。
秸稈發電價值幾何?
據我國首家投資建設秸稈發電廠的國能生物有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大概1公斤秸稈可以發1度電,1噸秸稈的收購價格在200元左右,發出的「秸稈電」電價比煤電標准電價上浮0.25元,作為綠色環保項目,這樣的成績還是令人欣慰的。
李樹君教授還談到,秸稈的價格最高可以達到糧食價格的一半左右,如果所有秸稈都能夠被收購,那麼農民可以增收約50%。「很多地方農民都自發地組織了農民協會、合作組等,甚至通過一些簡單的機械手工給秸稈打捆。只要有市場,農民的積極性還是很高的。」
秸稈發電咋影響環境?
作為農民的生活用能,秸稈燃燒效率只有約15%,而生物質直燃發電鍋爐可以將熱效率提高到90%以上,大大降低了廢棄物的排放。由於燃料是農作物秸稈,生物質發電不僅可提供清潔能源,而且能變廢為寶。
據了解,我國可開發的生物質能資源總量近期每年約為5億噸標准煤,遠期每年約為10億噸標准煤。若綜合考慮進荒山、荒坡種植各種能源林,遠期的生物質能資源每年可接近15億噸標准煤。如果我國生物質能利用量達到5億噸標准煤,就可解決目前全國能源消費量的20%左右,每年可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的碳量近3.5億噸,減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排放量近2500萬噸。
秸稈渾身是寶?
除了直燃發電以外,目前秸稈的綜合利用還延伸到了無限廣闊的領域。據介紹,秸稈可以單獨或者與畜禽糞便混合發酵制沼氣,可以通過氣化爐直接氣化為可燃的「秸稈氣」,還可以與燃煤混合壓縮成顆粒燃料「綠色煤」。近來,將秸稈和添加劑混合製成了生物基材料,可用於製作無毒害的傢具、裝飾板、花盆、全降解一次性餐具、全降解地膜等等。李樹君教授還特別提到了用秸稈製造液體燃料的重要性。「這項技術在國內外都剛剛成熟,美國已經進入了『中試』階段,也就是基本可以運用,但還沒有推廣。我們國家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可以說是我們在秸稈利用方面追求的戰略重點。」
D. 農戶平頂太陽能發電安裝需要多久
農戶平頂太陽能發電安裝大約也是需要個一周的時間吧,因為這個安裝再加上平時的運輸之類的,還是挺麻煩的。
E. 秸稈怎樣發電
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能源和生態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沒有能源,經濟發展就失去了動力;生態破壞,人們的生存空間就受到了限制。於是,選擇新型再生能源,減少環境污染,就成了人們刻意追求的一個主要目標,而利用新型秸稈能源就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秸稈發電,就是以農作物秸稈為主要燃料的一種發電方式,又分為秸稈氣化發電和秸稈燃燒發電。秸稈氣化發電是將秸稈在缺氧狀態下燃燒,發生化學反應,生成高品位、易輸送、利用效率高的氣體,利用這些產生的氣體再進行發電。但秸稈氣化發電工藝過程復雜,難以適應大規模應用,主要用於較小規模的發電項目。秸稈直接燃燒發電是21世紀初期實現規模化應用唯一現實的途徑。
秸稈已經被認為是新能源中最具開發利用規模的一種綠色可再生能源,推廣秸稈發電,將具有重要意義:
1.農作物秸稈量大,覆蓋面廣,燃料來源充足。
2.秸稈含硫量很低。國際能源機構的有關研究表明,秸稈的平均含硫量只有0.38%,而煤的平均含硫量約達1%。且低溫燃燒產生的氮氧化物較少,所以除塵後的煙氣不進行脫硫,煙氣可直接通過煙囪排入大氣。丹麥等國家的運行試驗表明,秸稈鍋爐經除塵後的煙氣不加其他凈化措施完全能夠滿足環保要求。所以秸稈發電不僅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還有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3.各類作物秸稈發熱量略有區別,但經測定,秸稈熱值約為15000千焦耳/千克,相當於標准煤的50%。其中麥秸稈、玉米秸稈的發熱量在農作物秸稈中為最小,低位發熱量也有14.4兆焦耳/千克,相當0.492千克標准煤。使用秸稈發電,可降低煤炭消耗。
4.秸稈通常含有3%~5%的灰分,其以鍋爐飛灰和灰渣或爐底灰的形式被收集,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如鉀、鎂、磷和鈣,可用作高效農業肥料。
5.作為燃料,煤炭開采具有一定的危險性,特別是礦井開采,管理難度大。農作物秸稈與其相比,則危險性小,易管理,且屬於廢棄物利用。
F. 秸桿發電有幾種方法
目前,國內外常用的秸桿發電技術;主要採用以下這三個方式;
一、秸桿直接燃燒鍋爐發電、這種發電方式等同於火力發電,僅僅是將燃煤鍋爐換成燒秸桿的鍋爐而已。發電效率在40-45%,每kw建廠成本8000元-110000元左右,建設周期二年左右,投資回收期8年—10年。
二、秸桿粉碎發酵沼氣發電,該發電方式受氣候以及設備的限制,無法大型化,工廠化連續生產發電。
三、秸桿「濕式缺氧熱解氣化內燃發電技術」該技術方案是我公司自主設計的發電系統,該發電系統擁有全部的自主知識產權;可採用燃氣內燃發電+蒸汽汽輪機聯合循環發電方式,發電效率達到50-60%。每kw建廠成本在3600元左右!建設周期6個月以內。投資回收期2年以內。
新方案、新工藝、新設計Email:[email protected]
我公司自主設計的這套;秸桿氣化發電技術方案和發電系統;擁有全部的自主知識產權,採用了全套國產化設備。從源頭上有效的降低了建廠成本,主要設備由五個部分組成;一、「濕式缺氧熱解氣化」 大型生物質秸桿氣化裝置、二、配套多台150kw - 500kw的經改進增容的單氣體燃料內燃發電機組、三、內燃機尾氣余熱鍋爐、四、汽輪發電機組,五、附屬設備以及管道系統和送配電系統。實現了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發電效率達到50%左右。建廠成本低於4000元/kw,每度電利潤確保達到0.30元以上,
該發電系統的性能價格比;盈利能力、投資回報率、市場競爭力、企業生存能力等諸多的性能指標,全面超過了國外引進的秸稈直燃發電技術。以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具有獨創性的中國特色Email: [email protected]。
該系統採用了全部國產設備,因此;系統運行成本、人工成本,維修和配件成本、還不到國外進口設備成本的二分之一。由於配件供應充足,維修方便,解除了企業的後顧之憂。發電系統技術成熟,設備運轉穩定,工作可靠,大馬力發電機組均採用火車頭的內燃機和艦船發動機,值得信賴。
最重要的一點;秸桿氣化發電,整個發電廠全年發電小時,可達到8000小時以上。比火力發電(包含秸桿直燃發電)多發電2500小時
G. 秸稈發電的工藝流程
發電廠內建設兩個獨立的秸桿倉庫。每個倉庫都有大門,運輸貨車可從大門駛入,然後停在地磅上稱重,秸桿同時要測試含水量。任何一包秸桿的含水量超過25%,則為不合格。
在歐洲的發電廠中,這項測試由安裝在自動起重機上的紅外感測器來實現。在中國,可以手動將探測器插入每一個秸桿捆中測試水分,該探測器能存儲99組測量值,測量完所有秸桿捆之後,測量結果可以存入連接至地磅的計算機。然後使用叉車卸貨,並將運輸貨車的空車重量輸入計算機。計算機可根據前後的重量以及含水量計算出秸桿的凈重。
貨車卸貨時,叉車將秸桿包放入預先確定的位置;在倉庫的另一端,叉車將秸桿包放在進料輸送機上;進料輸送機有一個緩沖台,可保留秸桿5分鍾;秸桿從進料台通過帶密封閘門(防火)的進料輸送機傳送至進料系統;秸桿包被推壓到兩個立式螺桿上,通過螺桿的旋轉扯碎秸桿,然後將秸桿傳送給螺旋自動給料機,通過給料機將秸桿壓入密封的進料通道,然後達到爐床。爐床為水冷式振動爐床,是專門為秸桿燃燒發電廠而開發的設備。 秸稈燃氣發電項目流程圖:
H. 秸桿發電國家有什麼政策
因焚燒秸稈產生的濃濃「狼煙」,曾引起人們對於秸稈利用的極大關注。把秸稈「吃干榨凈」,將可能的價值統統榨取出來——這就是專家定義的「秸稈全循環」,是目前看來產出效益最高的利用方式。11月20日本報經濟新聞版報道的東平縣秸稈制乙醇項目,可以視為一個「全循環」的樣本:在利用秸稈生產主要產品乙醇的過程中,對工藝綜合優化,提取功能糖、木糖等副產品,生產的殘渣又可以壓縮成木棒或是稍加處理製成有機肥。這樣綜合分攤成本,效益十分可觀。此外,東平縣在引進項目時還考慮到企業間的合作,計劃在這個企業旁邊規劃建設一個秸稈發電廠,用最後壓縮的木棒作原料。記者近日從省科技廳了解到,我省正在著手引導相關企業確立這樣的「全循環」思路,拉長產業鏈條,提升企業效益。據介紹,根據秸稈的結構特性,現有技術已經可以實現至少三個層次的利用:提取半纖維素制功能糖,提取纖維素制燃料乙醇,餘下木質素壓制固體燃料。過去曾有農民對記者說起焚燒秸稈的原因:「家裡不用它燒火,也不漚肥,沒什麼用,可不就燒了唄。」確實,隨著農村生活能源結構與農業生產方式的改變,在許多農民看來,秸稈成了真正的農業廢棄物。盡管很多地方提倡將秸稈粉碎直接還田,但對於農民來說「雇機器又得花錢」,積極性並不高。因郊區燒秸稈產生濃煙影響城市環境和交通,在省會濟南,科技部門甚至將此列專項研究。在科技人員眼裡,焚燒秸稈不但對環境、交通等造成了影響,更重要的是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據匡算,我省年產各種農作物秸稈總量達7000多萬噸,按目前公布的六成的利用率計算,每年還有近3000萬噸秸稈未經利用且多被一燒了之。在全國,每年糧食種植產生的6億多噸秸稈,大部分也沒有被有效利用。有關專家介紹,農業投入要素有約50%最終轉化為農作物秸稈。秸稈資源的浪費,實質上是耕地、水資源和農業投入的浪費。而在有秸稈加工利用企業附近的村落,農民一畝地的秸稈能再賣上百來塊錢,這樣的收益,和糧食的純收益差不多。傳統的秸稈利用方式,要數青貯和過腹還田、直接還田。前兩者需要產業基礎,要有高度發達的養殖業,後者需要新型農機的推廣。考慮到飼料行業的發達、秸稈運輸的不便、農民資金的不足,在現階段這種利用方式只適合少數有條件地區。也有一些地方發展秸稈沼氣、用秸稈培育食用菌、用秸稈加工建材等,最近還出現了將秸稈打碎壓製成「炭」作燃料的設備。近年來,秸稈發電得到很大關注。這一技術在北歐已得到較廣泛應用。我國去年開始也上馬了若干秸稈直燃發電項目。但由於農業種植特點和秸稈熱值低等特性,秸稈發電規模小、成本高。據專業人士透露,目前,秸稈發電有關的政策補貼很難落實到位,並網也存在困難,「沒有國家的扶持,秸稈發電肯定搞不起來。」 有專家認為,我國大量寶貴的秸稈資源沉睡、廢棄和流失,已經利用的也處於粗放的低水平利用。將秸稈直接燃燒並非一種經濟的利用方式,而為滋養土地進行的秸稈還田,也有更具效益的其它手段可以代替。但實現秸稈「全循環」,既需要企業拓寬思路,更需要政府積極引導、布局、扶持。尤其秸稈全循環多涉及一些全新的技術,沒有前例可以借鑒,目前的環評分類可能無法囊括,立項非常耗時,這又直接影響到企業融資貸款,阻礙了技術產業化的進程。
I. 秸稈發電效率
智研數據研究中心網訊: 內容提要:這組發電機每天需要廢棄物棉桿、谷殼等生物質近200噸。如果按收購每噸秸稈280元計算,農民僅此一項就可增收近2000萬元。 安徽:財政補貼 安徽省正式印發《關於對農作物秸稈發電實施財政獎補的意見》,支持省內生物質電廠利用秸稈進行發電。 安徽省將按照「獎補和利用掛鉤,誰利用、獎補誰,利用越多、獎補越多」的原則,對秸稈發電企業利用我省農作物秸稈發電實行財政獎補,對在自然含水率以內的秸稈按照實際利用量實行分類補貼。具體為:水稻秸稈每噸補貼50元左右、小麥秸稈每噸補貼40元左右、其它農作物秸稈如油菜、玉米、豆類等每噸補貼30元左右。 秸稈發電企業所在地縣(市、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秸稈發電財政獎補政策,從秸稈禁燒獎補資金中籌集和兌現補貼資金,並與秸稈發電企業簽訂協議,對秸稈發電企業年度秸稈收購量、利用量及財政獎補條件和標准等進行約定。秸稈發電獎補資金將直接補給秸稈發電企業,由企業統籌用於秸稈收購、彌補發電成本等方面開支。同時,要求享受補貼的秸稈發電企業採取有效措施,不斷提高農作物秸稈在電廠燃料中的比重。 東北:多項目上馬 長春市現有秸稈發電項目3個。其中,華能長春生物質熱電廠利用農作物秸稈作為發電燃料,能源利用效率接近90%,年處理秸稈20餘萬噸,年節約標准煤量8.5萬噸;吉林農安生物質發電廠年發電3億千瓦時,利用秸稈30萬噸;國能德惠生物發電有限公司秸稈發電項目,每年也可利用秸稈20餘萬噸。 哈爾濱總投資約40億元的中德秸稈發電項目、中核新能源廢棄物處理與污水處理項目以及中節能沼氣等三大農業循環經濟項目預計6月陸續開建,達產後可年處理秸稈40萬噸(超過雙城年秸稈產量的10%)、畜禽糞便40萬噸,並可產出大量沼氣和生物質發電等清潔能源。 江蘇:大力引進項目 江蘇宿遷市通過招商先後在三縣兩區建設五個秸稈發電廠,其中泗陽縣、宿豫區和宿城區的秸稈發電廠都已投入使用,其餘兩個正在建設之中。三家投入使用的秸稈發電廠年利用秸稈達到40萬噸左右,占秸稈總量的11%左右。 湖北:首個項目並網發電 今年2月湖北黃岡市龍感湖農場的湖北天勤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已並入國家電網運行,據了解,該項目利用秸稈發電,總投資2.13億元,佔地面積200畝,所發電每年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0餘萬噸,節約標煤11萬噸,利用發電余熱供氣年節約標煤2.08萬噸。該項目更能造福龍感湖及周邊農民。
記得採納啊
J. 25mw火電廠建設施工周期需要多長時間
如果慢點干,一年半可以發電。如果抓緊時間干,一般10-12個月就發電了。但是要求設備供貨能夠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