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昭陵有多少人口
Ⅰ 昭陵是誰的墓,他有什麼功績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
功績
1 他不拘一格的用人,對人材的使用及領導達到了極高的境遇;
2 他獨具慧眼,看到了個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認識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問世,對大臣的各項進步之言豁達的予以採納;
3 不獨斷專行、初步確立了三權分立、互相監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規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響國家政策的那一部份)旨意需門下省審查副署後方可生效發布,保證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時發現並糾正。杜絕了不良政策對國家及人民的違害與影響;
4 認識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殺的法政政策,規定死刑需三復奏(外地五復奏)復審批准後方可行刑,這就不難認人們想起貞觀四年(630)全國判死刑才29人、貞觀六年(632)全國死刑犯290人,太宗審查時令全部290人回家團年、待來年秋收後回來復刑,結果290人均准時到來、無一人逃亡。
5 太宗朝武功之盛,除高麗戰爭上沒有取得戰略勝利外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突厥、吐谷渾、高昌、安西四鎮、漠北薛延陀等),這與當時的國力、軍隊戰鬥力、整體戰略、用人選將與配合默契、過程協調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開的,因此在中華歷史上的名將名相中,貞觀朝佔有相當的比例,在中華軍事史上,貞觀朝的戰例也多被引用;
6 氣吞天下的「天可汗」氣質,李世民多次以少嚇多,經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單騎嚇退突厥10萬精騎,就對比宋真宗在寇準一在堅持和請求下才勉強在大軍護衛下到達澶州南城,而又要戰戰兢兢的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別啊!
7 胸懷大局、四海一統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四海之內只要知道中國的均努力內附,以唐為榮,樂不思蜀,他們不但同唐人一樣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還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思摩、執思失力、契蓽何力乃至後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為唐朝做出了傑出貢獻,在他們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輝,現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時那時繁榮富強、威甲四海、文禮之邦的生動寫照;
8 完善科舉制度、大力興辦學校、重視教育活動、普及官吏選聘、當時的國子學、太學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學校,如此才不難想起當時的教化呢,同時當時的科舉也規范化、考選公平,以進士科最為傑出,如此才有太宗見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舉為政治上提供優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詩及經濟發展做出傑出貢獻;
9 工書法、富文詞,太宗皇帝個人修養及天賦極高,在書法同文詞上也頗有名氣,在他大力宏揚和鼓勵支持下,才有唐代書法、文學、藝術之盛;
10 倡導廉政、節儉、樸素、重視農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設方面是相當成功的,他並沒有像朱元璋一樣嚴懲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個廉潔奉公、遵紀守法的中央領導班子、重視地方長官選舉,當時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貧困,溫彥博、戴胄、於志寧、魏徵、張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風氣的宣傳和行政監督,及時預防了官員犯錯,因此當時的官員相當奉公守法、廉潔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較注意節儉,不濫用民力、注意與民休息,當時社會形成了一種樸素求實的作風;太宗皇帝也相當重視農業,京官外巡迴京太宗先問及此事,因太子冠禮與農時違背而更改;
11 由於社會安定,商業經濟得到發展,全國新興了許多商業城市,城市業有相當的發展,廣州、杭州、揚州、成都、江陵、涼州等城市經濟發展相當迅猛,長安同洛陽作為世界經濟大都會就不言而喻了,這為封建經濟登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2 對玄奘佛學的支持同西遊的肯定,打通並維護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及東聯新羅、日本,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與經濟發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從奴隸制社會邁入封建社會,開發並促進了西藏的發展;
綜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不愧為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文學家、書法家、卓越的領袖、影響中華乃至世界進程的傑出人物,他為中華民族同人民做出了傑出貢獻,留下了輝耀千古的豐功偉業及精神財富,因此受到人們的崇敬;也正如築東陽先生所說「他是繼孔子之後中國數一數二的偉人」。
Ⅱ 昭陵是什麼朝代皇帝的陵墓
「昭陵」,位子沈陽城北約十華里,故稱「北陵」。
這里埋葬著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後。陵區古松參天,湖水盪漾,金瓦紅牆,斑斕耀目。充分顯示出這座封建皇家陵園雄偉的氣勢。「風水寶地」特有的庄嚴,肅榜和神秘,徜徉其間,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激起思古之幽情。
昭陵始建於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順治八年(1651年)初步完工。康熙、乾隆及嘉慶各朝又對之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可以說.它是一座積累式建築群。它既保持有清初關外某些建築特色,更多的則是按照中原王朝陵寢制度所改建的。所以它與明清皇陵有許多相似之處。
昭陵陵區范圍,三十年代沈陽市政公所公布的實測結果:南北5.1華里,東西為2.6華里,總面積為12.4平方里。
Ⅲ 昭陵詳況
遠眺昭陵
唐太宗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陝西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位於陝西省禮泉縣城東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東距西安市70公里,咸陽市30公里,咸陽國際機場25公里。1961年,國務院公布昭陵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3A」級旅遊景區。 昭陵陵園周長60公里,佔地面積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餘座,被譽為「天下名陵」,是我國帝王陵園中面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從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後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園建設持續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我們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唐昭陵陪葬墓
唐太宗與長孫皇後的昭陵有陪葬墓180餘座,主要有長孫無忌、程咬金、魏徵、溫彥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齡、孔穎達、李靖、尉遲敬德、長樂公主、韋貴妃等墓,還有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社爾等15人之墓。上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徐懋功(李勣)、尉遲敬德、程咬金、張士貴、鄭仁泰、長樂公主、韋貴妃等40餘座陪葬墓,遂建成了佔地面積53畝,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陳列面積2000平方米,綠化面積15000平方米的昭陵博物館。
依山為陵
昭陵依九嵕山峰,鑿山建陵,開創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為陵的先例。據說是因貞觀十年文德皇後臨死時給唐太宗說要儉薄,「請因山而葬,不需起墳」。(《舊唐書》卷五)文德皇後死後葬於昭陵。關於以山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後葬後,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寫著:「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嵕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好盜息心,存沒無累。」這里所說因山為陵,不藏金玉,與其說是為了儉薄,不如說是為了「好盜息心」更恰當些;虞世南上書唐太宗時就說過:「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為陵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利用山嶽雄偉形勢和防盜掘而已。
設計建造
昭陵工程是由唐代著名工藝家和美術家閻立德、閻立本兄弟精心設計的。其平面布局既不同於秦漢以來的坐西向東,也不是南北朝時期「潛葬」之制,而是仿照唐長安城的建制設計的。長安由宮城、皇城和外廓城組成。宮城居全城的北部中央,是皇帝起居的地方,皇城在宮城之南,為百官衙署(即政治機構),外廓城從東南北三方拱衛著皇城和宮城,是居民區。昭陵的陵寢居於陵園的最北部,相當於長安的宮城,可比擬皇宮內宮。在地下是玄宮,在地面上圍繞山頂堆成建為方型小城,城四周有四垣,四面各有一門。據史書記載,昭陵玄宮建築在山腰南麓,穿鑿而成。初建時駕設棧道,棧道長400米,即230步,文德皇後先葬於玄宮,而棧道並未拆除,就在棧道旁之上建造房舍,供宮人居住,象對待活人一樣對待皇後,待太宗葬畢,方拆除棧道,使陵與外界隔絕。玄宮深75丈,石門五道,中間為正寢,是停放棺槨的地方,東西兩廂排列著石床。床上放著許多石函,裡面裝著殉葬品。墓室到墓口的通道上,用三干塊大石砌成,每塊石頭有二噸重,石與石之間相互鉚住。據《舊五代史.溫韜傳》載,「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陵墓的外面又建造了華麗的宮殿,蒼松翠柏,巨槐長楊。杜甫在《重經昭陵》詩中說:「靈寢盤空曲,熊羆守翠微。再窺松柏路,還見五雲飛。」在主峰地宮山之南面,是內城正門朱雀門,朱雀門之內有獻殿,是朝拜祭獻用的地方,與門闕距離很近,整個遺址約10米見方,加門闕南面約20米見方的場地,仍然是一個狹小的遺址。在這里曾出土殘鴟尾一件,經復原後高1.5米,寬0.6米,長11米,以此件的高度來推想,獻殿的屋脊,其高應在10米以上,應該是重檐九間,才能合於比例。門闕之間約5米,恰在獻殿正中。由此可推想這座殿堂是多麼高大;所有這樣的殿宇樓閣構成的建築整體,又是多麼宏偉。獻殿南面過20米的場地,是橫向的一條深溝,可證這里不可能有別的石刻,也不可能再有別的建築物。九嵕山屬石灰岩質,長期遭受高空風雨的剝蝕,山洪沖刷,不僅山陵建築無存,就連原有的山勢形體亦改變了不少。但仍可略辨當年陵寢構造遺留之痕跡:山勢外形逞馬鞍形(當地俗稱筆架山),南面山體兩側岩層伸出,呈簸箕形狀;山腰殘存有窯洞、窟窿等痕跡,可能與當年棧道建築有關。根據文獻記載,昭陵建築時,在南面山腰鑿深75丈為地宮,墓道前後有石門5重;墓室內設東西兩廂,列置許多石函,內裝隨葬品。五代軍閥溫韜盜掘昭陵記載有「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宏麗不異人間」。這都可想像這個「山下宮殿」內部寢殿層層竅深和宏麗的情景。 當時地宮外面還有許多木構建築,建有房舍和游殿等。由於地宮前面四周山勢陡峭凸凹不平,往來不便,又「緣山傍岩架梁為棧道,懸絕百仍,繞山二百三十步,始達元宮門」。用棧道連結上下左右,通達地宮的道路。但山上棧道建築又不能垂直上下,必須左右回繞旋轉,這從杜甫所寫的《重經昭陵》「陵寢盤空曲」詩句中得到證明。雖然前人的這些記載未必絕對可靠,但從中卻可看出其規模的富麗堂皇和工程繁難的程度。昭陵四周當時建築,根據宋敏求《長安志圖》記載:「以九嵕山山峰下的寢宮為中心點,四周回繞牆垣,四隅建立樓閣,北為玄武門,南為朱雀門,周圍12里」。 在主峰地宮山之北面,是內城的北門玄武門,設置有祭壇,緊依九嵕山北麓,南高北低,以五層台階地組成,愈往北伸張愈寬,平而略呈梯形,在南三台地上有寢殿,東西廡房,闕樓及門庭,中間龍尾道通寢殿,是昭陵特有的建築群。在司馬門內列置了十四國君長的石刻像:突厥的頡利、 突利二可汗,阿史那社爾、李思摩、吐蕃松贊干布,高昌、焉耆、於闐諸王,薛延陀、吐谷渾的首領,新羅王金德真,林邑王范頭黎,婆羅門帝那優帝阿那順等。這些石像刻立於高宗初年,反映了貞觀時期國內各民族大團結、唐對 西域的開拓以及與鄰邦關系的盛況。這些石像在早年已遭破壞,今可見者有七個題名像座,幾軀殘體和幾件殘頭像塊。前人曾說這些石像,「高逾常形,皆深眼大鼻,弓刀雜佩,壯哉,異觀矣!」從發現的殘體來看,石像高不過六尺,連座約9尺許,並未超過常形,頭像殘塊可以看出確有深眼高鼻者,有滿頭卷發者,有辮發纏於頭者,有頭發中間分縫向後梳攏者,有戴兜鍪者,但未見有弓刀雜佩者。服裝有翻領和偏襟兩種,其餘則不能確知。僅從這些情況可以看出這些石刻像也應屬於寫實之作。
Ⅳ 陝西唐昭陵墓園的規模多大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陝西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位於禮泉縣城東北20多公里處。陵園周長60多公里,總面積2萬余公頃,陪葬墓180餘座,被譽為「天下名陵」和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園。從唐貞觀十年太宗文德皇後長孫氏首葬到開元的二十九年,昭陵陵園建設持續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她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我們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昭陵於貞觀10年(636)開始營建,至貞觀23年李世民安葬於此,共營建了13年。昭陵由唐代著名畫家、工藝家閻立德、閻立本兄弟設計,工程浩繁、建築輝煌。昭陵共有160座陪葬墓,墓區總面積達30萬畝,比當時的長安城幾乎大一倍。從碑誌看,陪葬墓主都是初唐時的諸王公主和著名臣僚。墓群主要分布在九峻山陵寢東、西、南三面,呈扇形排開。陪葬墓中,以魏徵墓、徐懋功墓較為有名。
昭陵依九峻山峰,鑿山建陵,開創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為陵的先例。據說是因貞觀十年文德皇後臨死時給唐太宗說要儉薄,「請因山而葬,不需起墳」。(《舊唐書》卷五)文德皇後死後葬於昭陵。關於以山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後葬後,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寫著:「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
今因九峻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好盜息心,存沒無累。」這里所說因山為陵,不藏金玉,與其說是為了儉薄,不如說是為了「好盜息心」更恰當些;虞世南上書唐太宗時就說過:「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為陵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利用山嶽雄偉形勢和防盜掘而已。
根據文獻記載,昭陵建築時,在南面山腰鑿深75丈為地宮,墓道前後有石門5重;墓室內設東西兩廂,列置許多石函,內裝隨葬品。五代軍閥溫韜盜掘昭陵記載有「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宏麗不異人間」。這都可想像這個「山下宮殿」內部寢殿層層竅深和宏麗的情景。
當時地宮外面還有許多木構建築建有房舍和游殿等。由於地宮前面四周山勢陡峭凸凹不平,往來不便,又「緣山傍岩架梁為棧道,懸絕百仍,繞山二百三十步,始達元宮門」。用棧道連結上下左右,通達地宮的道路。但山上棧道建築又不能垂直上下,必須左右回繞旋轉,這從杜甫所寫的《重經昭陵》「陵寢盤空曲」詩句中得到證明。雖然前人的這些記載未必絕對可靠,但從中卻可看出其規模的富麗堂皇和工程繁難的程度。昭陵四周當時建築,根據宋敏求《長安志圖》記載:「以九峻山山峰下的寢宮為中心點,四周回繞牆垣,四隅建立樓閣,北為玄武門,南為朱雀門,周圍12里」。
祭壇遺址位於陵北玄武門之內。遺址面積東西53.5米,南北86.5米,略呈梯形,牆基屋階,尚可辨認。山陵的正南面有朱雀門和獻殿,西南面有「下宮」(俗稱皇城),遺址面積東西237米,南北334米,周圍牆基厚約3.5米,其范圍是一個比較正規的矩形。現由山南劉洞村沿山而進,可看出陵道已被山洪沖刷成深溝,溝兩旁有土閾一對,此處當為山陵的御道口;陵西南稍平處,石礎、瓦礫遍地皆是,這就是「陵下宮」遺址,當時大量的房屋就建造在這里。昭陵地面建築早年毀壞,僅留幾處廢墟,但在獻殿遺址出土的屋脊上的一個鴟尾,高1.5米底長1米寬0.65米,重約150公斤,由此可推想這座殿堂是多麼高大;所有這樣的殿宇樓閣構成的建築整體,又是多麼宏偉。
Ⅳ 昭陵在哪個省哪個市
昭陵在陝西省咸陽市。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後長孫氏的合葬陵墓,位於陝西省咸陽市禮泉縣煙霞鎮九嵕山的主峰上,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昭陵距西安市70千米,咸陽市30千米,西安咸陽國際機場25千米。
從唐貞觀十年(636年)文德皇後長孫氏首葬,到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昭陵建設持續了107年之久,周長60千米,佔地面積200平方千米,共有180餘座陪葬墓,是關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園中規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譽為「天下名陵」。
Ⅵ 陪葬人數遠遠超過200人,唐太宗昭陵為何如此隆重
唐陵陪葬是沿襲了漢代制度:皇陵餘地賜親屬、功臣、將相陪葬,給東園秘器。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十八年詔令建陵時說:「自今以後,功臣密戚及德業佐時者,如有薨亡,宜賜塋地一所。」後又准許功臣自請陪葬,而且這些大臣的子孫也可以隨父、祖葬於昭陵。
昭陵陪葬墓180餘座,陪葬人物上至皇親國戚、嬪妃公主、下至王侯將相、文武大臣。而昭陵目前已開發的39座陪葬墓只不過是冰山之一角。而這僅僅的39座墓葬就出土了8000餘件文物。其中國家一級文物4000餘件。足可見整個昭陵陵園的雄偉氣勢。
Ⅶ 昭陵的詳細情況介紹
唐太宗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陝西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位於陝西省禮泉縣城東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東距西安市70公里,咸陽市30公里,咸陽國際機場25公里。1961年,國務院公布昭陵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3A」級旅遊景區。 昭陵陵園周長60公里,佔地面積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餘座,被譽為「天下名陵」,是我國帝王陵園中面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從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後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園建設持續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我們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Ⅷ 陝西昭陵如何門票
位於咸陽市禮泉縣東北20多公里處,距西安約80公里,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建制雄偉。昭陵開創了唐代帝王依山為陵的先例,在昭陵南邊,以皇帝陵為中心構成了龐大的扇形陪葬墓群,氣勢宏大,是一座典型的帝陵。昭陵的石刻藝術非常有名,在山下的昭陵博物館內專門有一間碑石陳列室,展示了歷代名人書法碑刻精品,有「昭陵碑林」之稱。
平日票 成人¥20¥20¥18
小孩¥20¥20¥18
老人¥20¥20¥18
假日票
成人¥20¥20¥18
小孩¥20¥20¥18
老人¥20¥20¥18
Ⅸ 昭陵是在哪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後長孫氏的合葬陵墓,位於陝西省咸陽市禮泉縣煙霞鎮九嵕山的主峰上,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昭陵距西安市70千米,咸陽市30千米,西安咸陽國際機場25千米。
從唐貞觀十年(636年)文德皇後長孫氏首葬,到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昭陵建設持續了107年之久,周長60千米,佔地面積200平方千米,共有180餘座陪葬墓,是關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園中規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
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譽為「天下名陵」。昭陵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君主專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唐太宗因病去世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生病(一說是服用天竺長生葯導致暴疾),醫治最終無效,命李治到金掖門代理國事。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649年7月10日),太宗駕崩於終南山上的翠微宮含風殿。初謚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謚文武聖皇帝,唐玄宗天寶八年(749年)加謚文武大聖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年)加謚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