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合興多少人口
❶ 合興鎮的歷史沿革
1949年12月,梁平(山)縣解放建立合興鄉,轄7個保,屬城北區。
1955年12月,將龍灘、黃茅2個鄉並入合興鄉,屬新盛區。
1958年9月,建立合興公社。
1959年7月,劃歸城管區。
1962年1月,劃歸合興區。
1966年9月,改稱五星公社。
1984年1月,恢復合興建制。
1992年9月,建立合興鎮。
❷ 梁平在什麼地方
梁平縣位於重慶市東北部,東鄰萬州區,西連四川省大竹縣,南靠忠縣、墊江縣,北接四川省達州市、開江縣。幅員面積189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85萬公頃,林地面積5.55萬公頃,森林覆蓋面積4.73萬公頃。轄8個鄉、25個鎮,有315個村、2519個村民小組、23個社區居委會。縣政府駐梁山鎮。郵編:405200。代碼:500228。區號:023。拼音:Liangping Xian。
2004年末人口88.31萬,其中非農業人口10.68萬人,農業人口77.63萬人。人口出生率9.9‰,人口自然增長率1.5‰。
其地處高台,平均海拔450米。境內山、丘、壩兼有,以丘陵為主。主要山脈有東山、西山和中山,在東山與西山之間有渝東第一大壩——梁平壩子,面積100.73平方公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梁平縣轄25個鎮、8個鄉:梁山鎮、仁賢鎮、禮讓鎮、雲龍鎮、屏錦鎮、袁驛鎮、新盛鎮、福祿鎮、金帶鎮、聚奎鎮、明達鎮、蔭平鎮、和林鎮、回龍鎮、碧山鎮、虎城鎮、七星鎮、龍門鎮、文化鎮、合興鎮、石安鎮、柏家鎮、大觀鎮、竹山鎮、蟠龍鎮、安勝鄉、鐵門鄉、龍勝鄉、復平鄉、城東鄉、紫照鄉、城北鄉、曲水鄉。
編輯本段【民族人口】
民族構成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全縣有40個民族,漢族849260人,占總人口99.9 %,少數民族39個、804人,其中10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土家族196人、蒙古族169人、苗族95人、回族54人、壯族48人、彝族42人、布依族33人、朝鮮族28人、維吾爾族28人、滿族26人、藏族20人、侗族20人等。
年齡構成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梁平縣14歲及其以下少年兒童202543人,占總人口23.8 %,15—49歲青壯年462627人,占總人口54.4 %;65歲以上老人60635人,占總人口7.1 %;全縣最高齡老人100歲。
性別構成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全縣的性別比例(即每100名女性的男子數)為108.9 %,男性佔52.1 %,女性佔47.9 %。
文化構成
解放初,梁平有90%以上的人是文盲或半文盲。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全縣有大專及其以上文化程度8263人,高中文化程度45304人,初中文化程度254425人,15歲以上人口中文盲或半文盲7211人,分別佔全縣總人口的1.0 %、5.3 %、29.9%、11.1%,每1000人中有大專及其以上文化程度9.7人,高中文化程度53.3人,初中文化程度299.1人,小學文化程度456.8人。
職業構成
民國時期,全縣95%以上的人從事第一產業,建國後,產業結構有一定的變化,特別是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後,農村勞動力剩餘,促使鄉村企業蓬勃發展,從事個體工商業、工業、建築業和第三產業的人員比重有較大幅度的上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全縣在業人口419870人,占總人口的49.4%,其中從事第一產業349880人,佔在業人員的83.3%;從事第二產業26300人,佔在業人員的6.3 %;從事第三產業43690人,佔在業人員的10.4%。
編輯本段【交通狀況】
梁平縣內318國道從東向西穿越境內,渝巫(山)路從南到北跨越全境。渝(重慶)萬(萬州)高速公路從南向北貫通,其中梁平距重慶160公里,距萬州60多公里。鐵路有達(州)萬(州)從西至東穿越全境。通過鐵路可直到成都,在達州可轉到北京。梁平縣內有機場,在縣城邊上,為軍民兩用機場,直飛成都,廣州,西安等。
每個鄉鎮均有公路相通,並且都已經硬化。村內有機耕道,少數硬化處理。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西周、春秋,縣地屬庸國。戰國時屬巴國、巴郡。秦、西漢,屬巴郡月忍縣(治今雲陽)。西漢居攝三年(公元8年),縣地屬巴郡臨江縣(治今忠縣)。東漢初,屬益州巴郡。興平元年194),劉璋三分巴郡,縣地屬固陵郡(治魚復今奉節)。建安六年(201),改固陵郡為巴東郡,縣地屬巴東郡直至晉代。
西魏元欽二年(553),置梁山縣,以境內高粱山為名,治黃土坎。
隋開皇三年(583),全國撤郡改州,以州統縣,梁山縣隸南州(治今萬州區)。大業三年(607),廢州設郡,以郡統縣,梁山縣隸巴東郡(治民復縣今奉節)。
唐武德元年(618),改巴東郡復置信州,梁山縣隸信州。武德二年,析信州的3個縣置南浦州,梁山縣隸南浦州。武德八年,隸夔州。武德九年,隸浦州。貞觀八年(634),浦州改名萬州,天寶元年(742)改名南浦郡,乾元元年(758)復名萬州,梁山縣均隸之,直至宋初。
宋開寶三年(970),以萬州石氏屯田務置梁山軍,亦名高粱郡,同於下州,隸夔州路,領梁山縣(中下縣),軍治今梁山鎮,縣治自黃土坎亦徙此。元右元年(1086),還隸萬州,尋復故。
元至元二十年(1283),升梁山軍為梁山州,領梁山縣,隸夔州路。
明洪武四年(1371),新寧縣(今開江)劃入梁山縣,洪武六年十二月,裁梁山州,仍置梁山縣,隸下川東道夔州府。洪武十年五月,改隸忠州,後還隸夔州府。洪武十四年,新寧縣劃出。
清康熙七年(1668),裁新寧縣入梁山縣。雍正七年(1729),新寧縣劃出復置。雍正十二年,改隸忠州直隸州。
民國2年2月,以道統縣,梁山縣隸川東道。民國5年,全川軍閥混戰,形成防區制,梁山縣成為川軍一、二軍、國民政府軍二十、二十一軍的防區。民國18年,直隸四川省政府。民國24年3月1日,川政統一,全省劃為18個行政督察區,梁山縣隸第十行政督察區,列為一等縣。民國29年,列為二等縣。
解放初,梁山縣隸川東人民行政公署大竹專區。1952年12月3日,因縣名與山東省梁山縣同名,遂以境內有平壩而更名為梁平縣。1953年3月10日,撤銷大竹專區,梁平縣劃歸萬縣專區(地區)管轄至1997年6月,1997年6月由重慶直轄至今。
❸ 張家港現轄幾個鎮,每個鎮的人口是多少
張家港市
概況
張家港市位於長江下游南岸、江蘇省東南部。面積813平方千米。
2004年底,總人口86.86萬人。
市人民政府駐楊舍鎮。郵編:215600。行政區劃代碼:320582。區號:0512。拼音:Zhangjiagang Shi。
--------------------------------------------------------------------------------
行政區劃
【2004年底】 轄8個鎮:楊舍鎮 金港鎮 塘橋鎮 錦豐鎮 樂余鎮 鳳凰鎮 大新鎮 南豐鎮
楊舍鎮 面積152.83平方千米,人口254992人。
塘橋鎮 面積 94.42平方千米,人口163000人。
金港鎮 面積125.98平方千米,人口199357人。
錦豐鎮 面積114.10平方千米,人口167165人。
樂余鎮 面積 84.88平方千米,人口 89825人。
鳳凰鎮 面積 78.77平方千米,人口 64242人。
南豐鎮 面積 42.14平方千米,人口 46361人。
大新鎮 面積 39.98平方千米,人口 36419人。
** 此處鄉鎮面積人口根據江蘇省統計年鑒電子版,2004年統計數據 **
--------------------------------------------------------------------------------
歷史沿革
1957年11月29日,國務院批准設立沙洲縣,以江陰、常熟兩縣的各一部分行政區域為其行政區域。1961年12月1日成立。
1986年9月16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沙洲縣,設立張家港市。市人民政府駐楊舍鎮。
?年轄:港區鎮 楊舍鎮 塘橋鎮 妙橋鎮 港口鎮 鳳凰鎮 西張鎮 塘市鎮 樂余塘 三興鎮 錦豐鎮 南豐鎮 兆豐鎮 東沙鎮 泗港鎮 東萊鎮 合興鎮 鹿苑鎮 乘航鎮 後塍鎮 南沙鎮 德積鎮 大新鎮 晨陽鎮 中興鎮 雙山鎮
2002年12月27日,張政發[2002]第144號關於同意錦豐、合興鎮區劃變動的批復:按蘇州市人民政府蘇府復[2002]80號文批復,將合興鎮天豐村、福利村劃歸錦豐鎮管轄。行政區劃調後,錦豐鎮行政區劃面積37.97平方千米,人口4.05萬人,轄1個居委會、16個村委會;合興鎮行政區劃面積34.89平方千米,人口3.15萬人,轄1個居委會、19個村委會。
2003年,撤銷三興鎮、東萊鎮,原三興鎮行政區域及原東萊鎮的定豐、合豐、交通3個村劃歸錦豐鎮管轄;原東萊鎮的東萊居委會及慶東、慶橋、東萊、壽興、西閘、二圩、永協、福前、烏沙、南橋、農聯、蔣東、黎明、徐豐等14個村劃歸楊舍鎮管轄;撤銷晨陽鎮,晨陽居委會和晨南、晨中、南新、金沙、晨新、新南、校興7個村劃歸楊舍鎮管轄;原晨陽鎮的晨北、龍潭、施家、中山、晨豐5個村劃歸大新鎮管轄;港區、後塍、德積3個鎮及原晨陽鎮的長埭、晨西、新村、高科、晨陽5個村合並設立金港鎮,鎮政府駐港區長江中路28號;塘橋、妙橋、鹿苑3個鎮合並設立塘橋鎮,鎮政府駐塘橋南京西路16號;錦豐、合興兩鎮合並設立錦豐鎮,鎮政府駐錦豐錦花路3號;將樂余、兆豐兩鎮合並設立樂余鎮,鎮政府駐樂餘人民路12號;鳳凰、西張、港口3鎮合並設立鳳凰鎮,鎮政府駐西張金谷路1號。將樂余鎮的東華、東勝、東紅3個村劃歸南豐鎮管轄。
2003年3月17日,蘇府復(2003)18號關於調整張家港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1)撤銷三興鎮、東萊鎮,將原三興鎮所轄區域和東萊鎮的東萊鎮的定豐、合豐、交通等3個村劃歸錦豐鎮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錦豐鎮行政區域面積79.16平方千米,人口8.11萬人,轄2個居委會、39個村委會。2003年3月24日正式設立。(2)東萊鎮大部分區域歸並楊舍鎮。新的楊舍鎮行政區劃面積為138.36平方千米,常駐人口達22.596萬,下轄6個街道辦事處,61個行政村。2003年3月25日正式設立。
2003年,蘇政復[2003]76號,蘇府復[2003]69號(8月27日關於同意調整張家港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1)……(2)……(3)……(4)……(5)將錦豐、合興兩鎮合並設立錦豐鎮。鎮政府駐地錦花路3號。行政區劃調整後,錦豐鎮區域面積114.1平方千米,人口11.5萬人,轄3個居委會、50個村委會。(6)……。2003年8月31日,張家港市召開全市行政區劃調整工作會議,將原有的17個建制鎮調減為8個:將晨陽鎮的居委會及7個村劃入楊舍鎮;將港區鎮、德積鎮、後塍鎮及晨陽鎮的5個村合並成立金港鎮;將妙橋鎮、鹿苑鎮並入塘橋鎮;將合興鎮並入錦豐鎮;將兆豐鎮並入樂余鎮;將鳳凰鎮、港口鎮、西張鎮三鎮合並,成立鳳凰鎮;將晨陽鎮5個村並入大新鎮;南豐鎮行政區域不變。
【2003年行政區劃一覽】 (根據江蘇省2003年底村及村以上行政區劃代碼整理)
塘橋鎮 轄:社區居委會(鎮中、李王、金巷、何橋、楊園、青龍、周巷、妙橋、鹿苑);村委會(南塘、十字港、祿盪、韓山、水渠、上相、妙橋、陳庄、顧家、洞涇、雪家、橫涇、吹鼓、金村、前巷、勤豐、塘灣、立新、歐橋、西陽、躍進、沙田、蔣家、劉村、涇西、牛橋、巨橋、鹿東、奚浦、鹿北、灘里、南林、西苑、馬嘶、五廂、花園、徐灣)。
鳳凰鎮 轄:社區居委會(鳳凰、港口、西張);村委會(鳳凰、鷙山、珠村、洪涇、夏市、茅庵、奚家、高庄、廣步、馬路、楊家橋、小庄、新莊、程墩、東南、清水、張巷、庄涇、杏市、恬庄、太平、雙塘、新橋、小山、金谷、五聯、雙龍、石龍、西參、李庄、魏庄、安庄、欄桿、黃新橋、安慶)。
樂余鎮 轄:社區居委會(樂余、兆豐、東沙);村委會(樂余、樂西、永利、永樂、廟港、扶海、向群、團結、雙橋、閘西、登全、鼎興、文興、東興、齊心、扶桑、常豐、同豐、建豐、振豐、紅閘、紅旗、紅星、紅發、紅聯、紅明、東新、東林、東勝、東華、東紅、林場、東沙、東風、東進、東聯)。
錦豐鎮 轄:社區居委會(錦豐、三興、合興);村委會(紅光、長紅、恆豐、店岸、錦豐、向陽、郁橋、建設、雙福、協仁、西港、元興、新華、聯興、定豐、合豐、交通、天豐、福利、務本、厚生、久生、永圩、新港、西界港、箐圩、登雲、萬亨、本和、耕余、鼎盛、常余、民港、樂楊、鎮南、錢葉、永德、新安、雁行、星火、洪橋、洪福、悅來、福安、悅豐、光明、南港、常家、永盛、明星)。
南豐鎮 轄:社區居委會(南豐);村委會(民樂、南豐、新傑、民聯、繼新、東港、生建、民生、海壩、義和、建農、和平、安樂、新建、雙德、永豐、新德、永聯)。
楊舍鎮 轄:社區居委會(泗港、塘市、乘航、向陽、園林、振豐、花園、梁豐、新城、東苑、聚龍、慶豐、西門、龍潭、暨陽、長安、雲盤、陽光、沙工、南苑、邵巷、萬紅、東渡、揚帆、通運、錦綉、橫河、前溪巷、旺西、趙庄、包基、小城市、范庄、城北、北庄、田垛里、城東、城南、城西、新農、民豐、老宅、西郊、景巷、陳東庄、東萊、晨陽);村委會(倉基、斜橋、西新、章卿、閘上、善港、五新、范港、萬紅、七里廟、嚴介埭、百橋、湯聯、棋桿、南庄、河北、河南、河頭、李巷、新民、農義、乘航、勤星、蔣橋、雙鹿、慶安、東萊、西閘、福前、農聯、黎明、徐豐、晨南、晨中、南新、金沙、晨新、新南、校興)。
大新鎮 轄:社區居委會(大新);村委會(新豐、長青、東凱、年豐、迎豐、龍橋、福善、萬年、段山、朝東圩、新閘、大新、新東、頂海岸、新海壩、老海壩、龍潭、晨北、施家、中山、晨豐)。
金港鎮 轄:社區居委會(中興、安定、中圩、中南、南沙、塍西、市河、文星、天生港、富苑、塍郊、德積);村委會(長江、巫山、張家港、灘上、高東、大德、善政、中圩、三節橋、渡口、雙中、老圩、新圩、長山、高峰、朝陽、山北、鎮山、馬橋、港上、柏林、三省、東山、港西、青橋、占文、香山、朱家宕、高橋、新塍、袁家橋、曹場巷、李家港、三角灘、學田、封庄、韓家港、長明、小明沙、朝南、新套、德積、天妃、福民、德豐、永興、雙豐、北蔭、軍民、攔門、長埭、晨西、新村、高科、晨陽)。
此外,常陰沙農場(農場居委會、一到十八共18個工區、良種站)、江蘇省張家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張家港沿江開發區、張家港保稅區、張家港市稻麥良種場。
--------------------------------------------------------------------------------
鄉鎮簡介
楊舍鎮:是張家港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鎮總面積110平方千米,轄51個行政村、6個街道辦事處和47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21萬。
金港鎮:全鎮總面積125.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2萬,轄18個居委會、55個村委會。
大新鎮:位於張家港市的西北部,境內有長江岸線8千米,全鎮總面積40.24平方千米,轄11個行政村和1個中心社區居委會,常住人口3.6萬餘人,外來職工5萬餘人。(另有資料:轄區面積30.06平方千米,總人口2.9萬人)
樂余鎮:全鎮總面積90.3平方千米,人口8.3萬人。
鳳凰鎮:全鎮總面積29.18平方千米,其中鎮區面積2.5平方千米,全鎮總人口2.3萬餘人。
錦豐鎮:2003年由原錦豐、三興、合興三鎮及原東萊鎮部分村合並組建而成。全鎮面積127平方千米,總人口18萬,轄2個辦事處、28個行政村、5個社區居委會:紅光村、店岸村、向陽村、建設村、西港村、協仁村、交通村、福利村、錦豐村聯興村、郁橋村、厚生村、久生村、新港村、西界港村、登瀛村、鼎盛村、耕余村、樂揚村、星火村、洪橋村、洪福村、悅來村、光明村、南港村、常家村、永盛村、明星村、鎮北社區、濱江社區、三興中心社區、海沙社區、合興中心社區。地圖鏈接
塘橋鎮:位於張家港市東南部。總面積94.4平方千米,總人口16.5萬人。
南豐鎮:全鎮總面積45.3平方千米,人口4.67萬,轄11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鎮區建成區面積2.2平方千米,區內常住人口3834人。
* 以上鄉鎮簡介資料來自當地鄉鎮政府網站。本頁某些資料由於來源不同或統計時間不同而有差異。
--------------------------------------------------------------------------------
村(居)調整情況(部分)
1995年9月13日,張政發[1995]第24號關於同意錦豐鎮撤並豐樂村的批復:同意行政區域相鄰的聯興村與豐樂村合並,建立新的聯興村,同時撤消聯興村的村名和村委會。
1999年7月16日,張政發[1999]第 號關於同意錦豐鎮撤並南興村、錦西村的批復:同意行政區域相鄰的聯興村與南興村合並,建立新的聯興村;建設村與錦西村合並,建立新的建設村。同時撤消南興村、錦西村的村名和村民委員會。
2002年7月3日,張政發[2002]第12號關於同意錦豐鎮撤並麒麟村的批復:同意行政區域相鄰的麒麟村與聯興村合並,建立新的聯興村,同時撤消麒麟村的村名和村委會。
2005年4月16日,張家港人民政府《關於同意南豐鎮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批復》(張政發[2005]51號):同意將和平村的第9、10、11、12、13、14、15、16、18、21等10個村民小組,永豐村的第29、38等2 個村民小組,東勝村原東華的第8、9、10、14、15和原東勝村的第1、2、8、9、等9個村民小組,共計21個村民小組劃歸永聯村,建立新的永聯村、和平村、永豐村和東勝村。
❹ 合興鎮屬於哪個區
合興鎮隸屬於重慶市梁平區
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合興鎮
江蘇張家港市合興鎮
❺ 重慶的梁平縣分為那幾個鎮詳細一點好嗎謝謝了網哥網姐們。
【拼音】 Liangping Xian
【面積】 1890平方千米
【人口】 88萬(2001年)
【代碼】 500228
【郵編】 405200
【駐地】 梁山鎮
【區劃】 轄25個鎮、8個鄉
【沿革】 1999年6月11日,龍勝鄉駐地由困牛坪遷移至龍安場(渝府[1999]105號)。
2000年轄:梁山、合興、仁賢、金帶、聚奎、禮讓、明達、龍門、新盛、文化、七橋、屏錦、回龍、蔭平、雲龍、和林、袁驛、碧山、虎城、竹山、七星、福祿、石安、柏家、大觀、城南26個鎮;城北、復平、城東、安勝、鐵門、龍勝、曲水、紫照8個鄉。
2002年12月31日,將城南鎮更名為蟠龍鎮,其行政管轄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渝府[2002]229號)。
2003年7月8日,撤銷屏錦、七橋兩鎮,設立屏錦鎮,管轄原屏錦、七橋兩鎮的行政區域,面積102.11平方千米,總人口6.51萬人,其中非農產業人口2.66萬人,鎮政府駐原七橋鎮政府駐地七間橋(渝府[2003]161號)。
❻ 合興村的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918戶,共鄉村人口3545人,其中男性1977人,女性1568人。其中農業人口3543人,勞動力1962人。到2013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566;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217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鎮)衛生院。 人畜混居的農戶56戶。
❼ 梁平有多少個鄉鎮。
截至2017年5月9日,梁平區轄2個街道、29個鎮、2個鄉。
鄉鎮介紹:
仁賢鎮 位於梁平區中部。轄6個行政村,面積41平方千米。地處平壩淺丘地區,南北地勢稍高,東西略平緩,海拔高度最低處420米,最高處558米。
禮讓鎮 位於梁平區中部。轄9個行政村、1個社區,面積45平方千米。
雲龍鎮 位於梁平區南部。轄12個行政村、1個社區,面積78.4平方千米。地勢西高東低,地形以坪壩、淺丘為主,海拔410-1125米。
屏錦鎮 位於梁平區西南部。轄19個行政村、2個社區,面積102.11平方千米。地處國道318線和省道渝巫路交匯處,西北鄰四川省達州市,南靠重慶市墊江縣。
袁驛鎮 位於梁平區西部。轄10個行政村、1個社區,面積42.6平方千米。境內河道屬長江流域,有小溪河2條,屬小清河水系,自東向西流,在臨碧山鎮界處出境。
新盛鎮 位於梁平區北部。轄11個行政村、1個社區,面積68平方千米。
福祿鎮 位於梁平區東部。轄14村、1個居委會,面積87.5平方千米。地勢北高南低,汝溪河及其支流由北向南穿境而過。
金帶鎮 位於梁平區中部。轄7個行政村、1個街道,面積31.45平方千米。
聚奎鎮 位於梁平區中西部。轄12個行政村、1個街道,面積57平方千米。境內地勢平坦,最高點貓兒石海拔843米,最低點黃土坎海拔438米。
明達鎮 位於梁平區西北部。轄10個行政村、1個社區,面積58.9平方千米。
蔭平鎮 位於梁平區城西南部。轄10個行政村,面積54平方千米。
和林鎮 位於梁平區西南部。轄9個行政村,面積58平方千米。地勢東高西低,東部為山地丘陵,西部為丘陵、平壩。
回龍鎮 位於梁平區西南。轄15個行政村、1個社區,面積90平方千米。東西兩邊高,中間稍微低。海拔432米~1064米。
碧山鎮 位於梁平區西部。轄10個行政村,面積39平方千米。以淺丘、平壩為主,海拔390—501米。
虎城鎮 位於梁平區西北部。轄17個行政村、1個社區,面積78平方千米。東北部有施家河,南部有白陽河,西部有波漩河。
七星鎮 位於梁平區西北邊陲。轄5個行政村,面積33.1平方千米。
龍門鎮 位於梁平區西北部。轄11個行政村,面積53平方千米。地勢南高北低,海拔452~952米。
文化鎮 位於梁平區北部邊陲。轄8個行政村,面積30平方千米。境內主要礦產資源為青砂石,地質儲量300萬立方米。
合興鎮 位於梁平區東北部。轄8個行政村,面積54平方千米。雲復公路、達萬鐵路貫穿全境。
石安鎮 位於梁平區東南邊陲。轄9個行政村、1個社區,面積60.5平方千米。
柏家鎮 位於梁平區城西北部。轄5個行政村,面積28平方千米。地勢東南低西北高,以平壩丘陵為主,海拔443-638米。
大觀鎮 位於梁平區東南部。轄8個行政村、1個社區,面積53.3平方千米。
竹山鎮 位於梁平區西部。轄7個行政村,面積48平方千米。
蟠龍鎮 位於梁平區城東南部。轄10個行政村,面積96.27平方千米。海拔最高點為1221米,最低點為350米。
安勝鎮 位於梁平區西北部。轄5個行政村,面積28平方千米。地勢東南低西北高,以平壩丘陵為主,海拔443-638米。
星橋鎮 位於梁平區城以北。轄8個行政村,面積53.1平方千米。地形起伏,以山丘地帶為主,西南面為平壩。
曲水鎮 位於梁平區東部。轄8個行政村,面積47.43平方千米。境內白楊河是汝溪河上游。
復平鎮 位於梁平區東北部。轄4個行政村,面積32平方千米。海拔最低處小河口315米,最高處白岩山頂1118米。
紫照鎮 位於梁平區東南部。轄4個行政村,面積36平方千米。海拔高度為308—695米,地處深丘地帶,地勢東高西低,年均氣溫 17℃,年降雨量1100毫米。
鐵門鄉 位於梁平區東南邊陲。轄3個行政村,面積31平方千米。
龍勝鄉
圖片1:
梁平區(舊稱梁平縣)位於重慶東北部,幅員面積1892平方公里,轄33個鄉鎮(街道),268個村、75個社區,總人口93萬,是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區、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
歷史悠久,人文厚重。梁平史稱梁山,西魏元欽二年(公元553年)置縣,1952年取「高梁山下有一平壩」之意更名為梁平。資源富集,地理優越。巴渝第一大平壩—梁平壩子,沃野千里、碧田萬頃,素有「四面青山下,蜀東魚米鄉,千家竹葉翠,百里柚花香」之美譽、「小天府」之稱。陸游有詩贊曰「都梁之民獨無苦,須晴得晴雨得雨」。
參考資料:梁平區—網路 基本區情——梁平區人民政府
❽ 梁平縣有多少鎮每個鎮的人口是多少
摘要 明達鎮,人口數量約3.1萬人,蔭平鎮,人口數量約2.6萬人,和林鎮,人口數量約2.6萬人,回龍鎮,人口數量約4.2萬人,碧山鎮,人口數量約2.5萬人,虎城鎮,人口數量約4.2萬人,七星鎮,人口數量約1.2萬人,龍門鎮,人口數量約2.7萬人,文化鎮,人口數量約1.7萬人,。合興鎮,人口數量約2.4萬人。石安鎮,人口數量約2.1萬人,柏家鎮,人口數量約2.3萬人,大觀鎮,人口數量約兩萬人,竹山鎮,口數量約一萬人,蟠龍鎮,人口數量約2.6萬人,星橋鎮,人口數量約2.1萬人,曲水鎮,人口數量約1.8萬人,安勝鎮,人口數量約1.8萬人,復平鎮,人口數量約一萬人
❾ 重慶市梁平縣那個鎮最大
那就不用多說了么,肯定是梁山鎮 了!
梁平縣位於重慶市東北部,東鄰萬州區,西連四川省大竹縣,南靠忠縣、墊江縣,北接四川省達州市、開江縣。幅員面積189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85萬公頃,林地面積5.55萬公頃,森林覆蓋面積4.73萬公頃。轄8個鄉、25個鎮,有315個村、2519個村民小組、23個社區居委會。縣政府駐梁山鎮。郵編:405200。代碼:500228。區號:023。拼音:Liangping Xian。
2004年末人口88.31萬,其中非農業人口10.68萬人,農業人口77.63萬人。人口出生率9.9‰,人口自然增長率1.5‰。
其地處高台,平均海拔450米。境內山、丘、壩兼有,以丘陵為主。主要山脈有東山、西山和中山,在東山與西山之間有渝東第一大壩——梁平壩子,面積100.73平方公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梁平縣轄25個鎮、8個鄉:梁山鎮、仁賢鎮、禮讓鎮、雲龍鎮、屏錦鎮、袁驛鎮、新盛鎮、福祿鎮、金帶鎮、聚奎鎮、明達鎮、蔭平鎮、和林鎮、回龍鎮、碧山鎮、虎城鎮、七星鎮、龍門鎮、文化鎮、合興鎮、石安鎮、柏家鎮、大觀鎮、竹山鎮、蟠龍鎮、安勝鄉、鐵門鄉、龍勝鄉、復平鄉、城東鄉、紫照鄉、城北鄉、曲水鄉。
梁山鎮位於重慶的東北部,系梁平縣城所在鎮,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國小城鎮建設重點鎮,轄7個社區委員會,23個行政村,有居民小組32個,村民小組160個,總人口達100673人,其中城鎮居民80670人,農村居民20003人,幅員面積83.4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有30316畝。素有「梁平大壩」美譽。轄區內20平方公里的「小平原」,明顯提升了梁山鎮的區位優勢。
歷史沿革: 梁山鎮古為巴國之地,因有梁山寨而得名,始建於西魏元欽二年,迄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宋代在此設梁山軍,元朝在此設梁山州。1949年12月解放,同月中旬建立中城鎮,1951年中城鎮升格為城關鎮人民政府,1956年4月城關鎮人民政府又改為城關鎮人民委員會,1959年再建城關區人民公社,1968年建立城關鎮革委會,1981年改為梁山鎮人民政府,1992年10月撤區並鎮,由城西鄉、天竺鄉、安寧鄉、梁山鎮合並為新建制的梁山鎮人民政府,辦公地點設在原中城區大眾街一號,1994年4月鎮政府辦公地點遷至現在的大眾社區雙桂路429號綜合辦公樓辦公。
梁山鎮境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溪河縱流,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適宜多種植物栽培和動物飼養。旅遊資源有東山國家森林公園、石馬山公園、文峰塔、雙桂湖度假區,旅遊產品有張鴨子和梁平竹簾、梁平年畫等特色產品。
梁山鎮有黨委、政府班子成員共13名,其中黨委班子成員10名,政府班子成員5人,交叉任職2人。鎮內設機構有黨政辦公室、團委、婦聯、武裝部、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人口與計劃生育辦公室、財政所、社區辦公室、安全生產監督辦公室、農村工作辦公室、信訪辦公室。鎮機關行政編制人員66人,事業單位人員22人。
梁山鎮經濟發展迅速,全鎮2005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6億元,一、二、三產業總產值16.7億元,財政總收入完成28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80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7880元。「十一五」期,鎮黨委、政府將把梁山鎮建設成為工商型經濟強鎮。
❿ 梁平區各鄉鎮人口排名
梁平區各鄉鎮人口排名為:
重慶 梁平區 1 屏錦鎮 62681 人重慶 忠縣 1 拔山鎮 62017 人重慶 忠縣 2 新立鎮 50007 人重慶 忠縣 3 馬灌鎮 47358 人重慶 忠縣 4 汝溪鎮 45979 人重慶 忠縣 5 黃金鎮 45474 人重慶 忠縣 6 白石鎮 45470 人重慶 梁平區 2 回龍鎮 44290 人重慶 忠縣 7 官壩鎮 42455 人重慶 忠縣 8 石寶鎮 42411 人重慶 梁平區 3 虎城鎮 41971 人重慶 梁平區 4 聚奎鎮 41879 人重慶 梁平區 5 雲龍鎮 38063 人重慶 忠縣 9 三匯鎮 35866 人重慶 梁平區 6 新盛鎮 35183 人重慶 梁平區 7 仁賢鎮 31626 人重慶 梁平區 8 福祿鎮 30812 人重慶 梁平區 9 明達鎮 30147 人重慶 忠縣 10 洋渡鎮 29388 人重慶 梁平區 10 龍門鎮 27652 人重慶 忠縣 11 雙桂鎮 27074 人重慶 梁平區 11 禮讓鎮 26955 人重慶 忠縣 12 花橋鎮 26487 人重慶 梁平區 12 碧山鎮 26409 人重慶 梁平區 13 和林鎮 25879 人重慶 忠縣 13 金雞鎮 25663 人重慶 梁平區 14 蟠龍鎮 25573 人重慶 梁平區 15 蔭平鎮 25148 人重慶 忠縣 14 野鶴鎮 25090 人重慶 忠縣 15 塗井鄉 24678 人重慶 梁平區 16 袁驛鎮 24513 人重慶 梁平區 17 合興鎮 24415 人重慶 忠縣 16 任家鎮 23303 人重慶 梁平區 18 柏家鎮 21836 人重慶 忠縣 17 東溪鎮 21560 人重慶 梁平區 19 石安鎮 21304 人重慶 梁平區 20 星橋鎮 21196 人重慶 忠縣 18 永豐鎮 20943 人重慶 忠縣 19 磨子鄉 18688 人重慶 梁平區 21 金帶鎮 18566 人重慶 梁平區 22 大觀鎮 17802 人重慶 梁平區 23 文化鎮 17435 人重慶 忠縣 20 復興鎮 17168 人重慶 梁平區 24 曲水鎮 16389 人重慶 忠縣 21 石黃鎮 15985 人重慶 忠縣 22 善廣鄉 15435 人重慶 忠縣 23 金聲鄉 14842 人重慶 梁平區 25 紫照鎮 14470 人重慶 梁平區 26 安勝鎮 13447 人重慶 梁平區 27 七星鎮 11797 人重慶 忠縣 24 興峰鄉 11598 人重慶 梁平區 28 復平鎮 8435 人重慶 梁平區 29 龍勝鄉 8251 人重慶 梁平區 30 竹山鎮 7977 人重慶 忠縣 25 石子鄉 7651 人重慶 梁平區 31 鐵門鄉 7559 人上面是各鄉鎮的戶籍人口,不是7普的常住人口。
梁平區屬重慶市轄區,位於渝東北,轄區總面積1892平方公里。轄33個鎮街鄉(5個街道、26個鎮、2個鄉),是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典型示範區、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國家功率半導體封測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東鄰萬州區,西連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南靠忠縣、墊江縣,北接達州市達川區、開江縣,距重慶主城都市區60公里,是重慶主城連接三峽庫區的陸路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