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中國最早銅鼎多少年

中國最早銅鼎多少年

發布時間: 2022-10-19 23:03:16

A. 中華第一鼎產生於我國哪個朝代

商代(約公元前14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
2011年3月底,中國國家博物館將中華第一鼎——「司母戊鼎」正式更名為「後母戊鼎」。後母戊鼎(一稱司母戊鼎),全稱為後母戊大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B. 中國古鼎



大多是圓腹、兩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在古代,鼎是貴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載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左傳》有載:"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鼎是宮廷瑰寶,是政權、財富、貴族的代言物,是青銅時代的精神所在,人們用它敬以香火,以乘先人之靈氣,富其生活,牢其基業,昌其事業,旺其家族。

克 鼎:大克鼎是西周晚期的飪食器,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徑75.6厘米,重201.5公斤,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陝西扶風縣法門鎮任村出土,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是西周晚期著名的青銅器。與此鼎同出的還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鍾六件、鎛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稱此鼎為大克鼎,小鼎為小克鼎。西周孝王時名叫克的大貴族為祭祀祖父而鑄造。造型宏偉古樸,鼎口之上豎立雙耳,底部三足已開始向西周晚期的獸蹄形演化,顯得沉穩堅實。紋飾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竊曲紋,線條雄渾流暢。由於竊曲紋如同浪峰波谷環繞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紋。
如果說大克鼎的形制和紋飾顯示出庄嚴厚重,給人以威嚴與權力的聯想,那麼鑄於鼎腹內壁上的長篇銘文則蘊涵著豐富的史料價值。銘文共28行290字,為西周大篆的典範之作。內容分為兩段:第一段是克對祖父師華父的頌揚與懷念,贊美他有謙虛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輔協王室,仁愛萬民,管理國家。英明的周天子銘記著師華父的偉績,提拔他的孫子克擔任王室的重要職務膳夫,負責傳達周天子的命令;第二段是冊命辭,周天子重申對克官職的任命,還賞賜給克許多禮服、田地、男女奴隸、下層官吏和樂隊,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賞賜,乃鑄造大鼎歌頌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靈。此鼎系周孝王時期鑄器,歷見著錄,流傳有緒,是研究西周奴隸制度的珍貴資料。
沒有太多,這還是借用的
回答者:qdwangfang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3-28 13:12

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鼎」字也被賦予「顯赫」、「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這種禮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響。為慶賀聯合國50華誕,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95年10月21日在聯合國總部,向聯合國贈送一尊青銅巨鼎——世紀寶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慶典之際,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區贈送「民族團結寶鼎」,矗立於拉薩人民會堂廣場,象徵民族團結和西藏各項事業鼎盛發展。此舉意義深遠,文化內涵豐厚。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現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仍然保留著「鼎」這一事物的風范和形體特點,其物其字幾乎融為一體,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回答者:zhxr63 - 大魔法師 八級 3-28 13:16

名稱: 司母戊鼎
出處及作者: 無
年代: 商代
簡介
元人雜劇《隔江鬥志》有詩雲:「漢家王氣已將終,鼎足三分各自雄;周瑜枉用千條計,輸與南陽一卧龍。」詩的前兩句說的是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形成魏、蜀、吳三國三分天下的局面;後兩句說的是家喻戶曉的周瑜與諸葛亮鬥智的故事。詩中用「鼎足三分」來形容三國分立的局面,可見在人們的心目中,鼎都是三隻足的。這個印象大體不錯,但並不完全正確,因為除了我們常見的三足圓鼎之外,的確有四足的方鼎,下面我們要介紹的正是青銅器中最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鼎,1939年3月出土於河南安陽候家莊武官村吳玉瑤家的餓農田中,這里距武官村大墓南隅大約80米。當時俗稱此鼎為馬槽鼎,意思是鼎大的可以作馬槽。鼎出土後,因太重太大,移動困難,人們便想鋸斷大鼎,然後運出,但僅鋸一足,便鋸不斷,於是悄悄地把鼎埋起來。據說消息走漏後,被日本人獲悉,搜索未成,便出價70萬偽幣來收購,人們也未將此鼎挖出,而是另外送出了一件較小的鼎,才算把此鼎留下。抗戰勝利後,1946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大鼎出土後,先存放於安陽縣政府。同年十月底,正值當時的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的60壽辰,當地駐軍將大方鼎作為壽禮,用專車運抵達南京,蔣介石當即指示將鼎撥交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保存。1948年5月29日至6月8日,中央博物院籌備處與故宮博物院在南京聯合舉辦展覽,該鼎首次公開展出,蔣介石親臨參觀並在鼎前留影,可見此鼎在當時為人所重視的程度。後來,國民黨曾擬將此鼎運往台灣,終因此鼎過重過大,才不得不打消了這一企圖。建國後,此鼎存南京博物館。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在北京建館,此鼎撥交中國歷史博物館。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見的青銅器貴重文物,也是迄今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鼎重875公斤(因缺一耳,故原鼎重當不止此數),通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寬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立耳,長方形腹,四柱足中空,所有花紋均以雲雷紋為地。耳的外廓飾一對虎紋,虎口相向,中有一人頭,好象被虎所吞噬;耳的側緣飾魚紋。鼎腹上、下均飾以夔紋帶構成的方框、兩夔相對,作饕餮形,中間隔以短扉棱。鼎腹四隅皆飾扉棱,以扉棱為中心部分,都是沒有花紋的長方形空白地。足部飾獸見面紋,下有三道弦紋。腹內壁有銘文「司母戊」三字。
關於這三個銘文如何解釋,目前學術界有三種說法:1.一般的解釋認為此鼎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司」解釋為職司、官司、典司。2.另一種解釋認為這是一個氏族的名稱。3.第三種解釋在「司」釋為祠。「祠」就是祭祀的意思。也還有把「司」釋作皇王後的「後」字的。「母戊」是誰呢?最早的推測,「母戊」可能是殷王帝乙的配偶妣戊,即文丁的母親,作器者則為文丁。卜辭記載文丁的配偶為妣癸,而帝乙的配偶卻不見記載。因此,陳夢家認為「母戊」可能是指武丁的法定配偶或祖甲的法定配偶,因此作器者可能為祖庚、祖甲,或廩辛、康丁。這樣,該鼎就是殷墟前期的遺物。殷墟婦好墓的發掘,出土了司母鼎,其形制和文字風格都與司母戊鼎相近似,出土的銅鉞,亦飾有虎噬人頭的圖案,這些都為後一種說法,即司母戊鼎為武丁、祖庚、祖甲時所鑄器,提供了證據。
就一般情況而言,鑄造方形器要比圓形器困難,何況象司母戊鼎這樣的重器,工藝復雜程度,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下,其困難可想而知,這就要求製作者有相當高的技術水平。關於大鼎的鑄造方法,根據研究者的觀察分析,認為大鼎是採用組芯的造型方法,即先用粘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到一起灌注銅液。從鑄造痕跡來看,司母戊鼎使用二十塊范疇鑄成的。一次鑄造成功如此巨大的器物,本身就是一個奇跡,它標志著商代青銅器鑄造技術的發展水平。
司母戊鼎是我國商代青銅器的代表作。它的造型厚重典雅,氣勢宏大,紋飾美觀莊重,工藝精巧,是商代文化發展到頂峰的產物。很顯然,這么巨大的鼎,並非是出於實用的需要而製作的。那麼,當時的人們是在什麼觀念的支配下來製作這一器物的,它又具有怎樣的象徵意義?這些都有待於我們進一步的研究和思索。



大多是圓腹、兩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在古代,鼎是貴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載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左傳》有載:"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鼎是宮廷瑰寶,是政權、財富、貴族的代言物,是青銅時代的精神所在,人們用它敬以香火,以乘先人之靈氣,富其生活,牢其基業,昌其事業,旺其家族。

克 鼎:大克鼎是西周晚期的飪食器,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徑75.6厘米,重201.5公斤,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陝西扶風縣法門鎮任村出土,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是西周晚期著名的青銅器。與此鼎同出的還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鍾六件、鎛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稱此鼎為大克鼎,小鼎為小克鼎。西周孝王時名叫克的大貴族為祭祀祖父而鑄造。造型宏偉古樸,鼎口之上豎立雙耳,底部三足已開始向西周晚期的獸蹄形演化,顯得沉穩堅實。紋飾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竊曲紋,線條雄渾流暢。由於竊曲紋如同浪峰波谷環繞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紋。
如果說大克鼎的形制和紋飾顯示出庄嚴厚重,給人以威嚴與權力的聯想,那麼鑄於鼎腹內壁上的長篇銘文則蘊涵著豐富的史料價值。銘文共28行290字,為西周大篆的典範之作。內容分為兩段:第一段是克對祖父師華父的頌揚與懷念,贊美他有謙虛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輔協王室,仁愛萬民,管理國家。英明的周天子銘記著師華父的偉績,提拔他的孫子克擔任王室的重要職務膳夫,負責傳達周天子的命令;第二段是冊命辭,周天子重申對克官職的任命,還賞賜給克許多禮服、田地、男女奴隸、下層官吏和樂隊,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賞賜,乃鑄造大鼎歌頌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靈。此鼎系周孝王時期鑄器,歷見著錄,流傳有緒,是研究西周奴隸制度的珍貴資料。

司母戊方鼎:鼎為中國古代炊食器。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現了陶制的鼎。銅鼎則是商周時期最為重要的禮器。在古代,鼎是貴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載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左傳》有載:"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鼎大多為三足圓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負盛名的四足方鼎。
司母戊鼎是商後期(約公元前十四世紀--公元前十一世紀)鑄品,原器一九三九年三月出土於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此鼎型制雄偉,重達八百三十二點八四公斤,高達一百三十三厘米,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
司母戊鼎初為鄉人私自挖掘,出土後因過大過重不易搬遷,私掘者又將其重新掩埋。後來,侵華的日本人聞知此事,欲以重金購之而不得。抗日戰爭勝利後,司母戊鼎在一九四六年六月重新出土,曾作為蔣介石的壽禮,專車運抵南京,被撥交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保存。
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九日,司母戊鼎在南京首次展出。蔣介石親臨現場參觀,並在鼎前留影。稍後,國民黨政府擬將此鼎運往台灣,但終因鼎身太重,不易搬動而放棄此念。建國後,於一九五九年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麵外,其餘各處皆有飾紋。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麵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只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鼎腹內壁鑄有銘文"司母戊"。據考證,司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

鼎的歷史:從炊具到香爐

鼎這個炊具已經失傳了,走遍大江南北,作為禮器的鼎也不復見,官府改用獅子鎮守威嚴,雄獅踩個綉球,雌踩個小獅,禮器之鼎只在寺廟可以見到,作香爐用。從炊具到香爐,可謂從俗世到宗教,這段歷程走得比較遠,歷史的煙塵也已經消散千年。

江南才子王勃作的《滕王閣序》,第二段有宏大景觀:「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台聳翠,上出重霄;飛閣翔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披綉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鍾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此間就有「鍾鳴鼎食之家」,這家當然好大,大到的程度吃飯時要敲鍾,有一大排鼎盛著各樣餚饌,聽起來,可以趕上一座軍營。這樣的家,是大家兼豪門了。《紅樓夢》第二回里有這樣一句感嘆:「誰知這樣鍾鳴鼎食的人家,如今養的兒孫,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細想之,鼎這玩意兒雖然有宏大氣象,燒飯或者煨湯,都太不方便,擱在故宮院里做做樣子,倒能擺出一鼎煮天下的氣派!鳴鍾吃飯,可休。現在飯前可發簡訊,多少人不論,群發。然而,註定漢民族的炊具起源於鼎,在仰韶文化(公元前500-公元前3000年)已經有陶土製鼎,那時估計沒有人奢侈到用鼎來做禮器,陶鼎是那個時期的高科技,再往前的高科技,就到石器時代了。殷周時,中國人開始用青銅鑄鼎,用於祭祀時炊煮及盛放供肉,先秦文獻記載有夏鑄九鼎,那時候鼎是王朝政權象徵,周禮規定君臣依等級擁有不同數量的鼎,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有方形四足的,有圓柱形足或方形足的不等。周鼎身厚重,簡紋飾,到了春秋戰國,鼎越做越薄,重量也輕,想來鑄造技術大有提高。

中國有一口最著名的青銅鼎,叫司母戊鼎,它是鼎王,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寬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合金成份是:銅84.77%,錫11.64%,鉛2.79%。司母戊鼎鑄有盤龍紋和饕餮紋,饕餮是傳說中一種好吃的野獸。

由一炊具發展到政權象徵,說明炊具的重要意義,它容納著中國原初的人文精神,沒有一戶之鼎哪有萬戶之國?我想,後來的砂鍋,鼎罐還是繼承了鼎的,去了足的原因應主要考慮加工及燒制的便利,這不用說了。不過,我在1990年代,還用過北京的老式鐵鍋,它就有三足,鍋徑小而深,可能是傳說中的小型的鑊。在廣大的南方地區,鼎狀的炊具仍能見到,在我五六歲的時候,我叔叔就買過一口鼎罐,他用白觀音土造了一個爐子,外面用鐵皮做了箍,用鼎罐煨排骨湯,燒木炭,總要我用大蒲扇扇火,我不厭其煩,把玩的時光都擔誤了。我出生的地方,產青銅的湖北大冶,則比較普遍使用鼎罐,這個鼎罐鑄鐵製造,圓錐形,有四耳,耳上有孔,穿8號鐵絲做提梁,除了無足之外,與古時的圓鼎完全相同,現在偶爾還能在鄉間見到,今夏去神農架,在大山人家裡也看到了,他們叫鍋吊子,終年吊在火塘上面,燒水或者煮肉。因為沒有足,圓錐體的鼎罐在爐子或地上放不穩,所以還要做一個帶足的圓架子支持它。

南方的鐵匠鋪也經常看得到鼎罐,鐵匠喜歡把鼎罐吊在鐵爐上,用黃豆煨豬腳,去年,我在黃石下陸區馬家村見一位安徽宿松來的鐵匠用鼎罐煨黃豆和豬腳,他工作時,用碳素鋼叮叮當當打制割草的鐮刀,以5元人民幣一把的價格批發給日用百貨商。在燃氣灶時代,城鎮人就很少用鼎罐當炊具了,首先它的傻大黑粗的形狀不雅,熱能轉換方面也不如高壓鍋有優勢,即使在過去的鼎罐時代,它也是被農戶用來吊在灶口,借灶口的余熱煨湯。但是,用鼎罐燜紅薯或土豆飯卻十分不錯,因為平底鍋主要是鍋底取熱,而圓錐體的鼎罐,熱能一直可以抵達鼎罐的頸口,使燜制的食品最大范圍地接觸熱能。或大約因此,古代道士煉丹煮葯,都採用了鼎罐。

俱往矣!不論是西周的毛公鼎,還是商晚期的後姒康方鼎,它們都成為歷史,只留下諸多以鼎結構的詞語,比如定鼎,指的是建立新的王朝,定鼎中原如是,直白地說是到中原去熬粥喝。問鼎,大約是指圖謀王位,而鼎革就大至相當今天的改革了,如鼎新革故。而鼎食,指的是貴族的奢侈生活。《周禮?天官?亨人》:「亨人共掌鼎鑊,以給水火之齊。」

一大炊具,結構了中華五千年文明,設若周朝時起就有國徽,我相信這個國徽就是一隻鼎,煮著芳香四溢的骨頭湯的鼎,今日國徽上有齒輪與稻穗,是工農業的寫意,然鼎又何曾不是?它是以工業手段製造的鼎,骨頭湯則可象徵農業文明,且包括了游獵、游牧和農耕。(
回答者:shuaiwang - 助理 三級 3-28 13:17

C. 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大和最早的鼎分別是什麼

截止2019年中國發現的最大和最早的鼎是商後母戊鼎。

1948年,商後母戊鼎在首都南京首次展出,據記載,蔣介石曾親臨參觀,大鼎轟動了整個南京城。

1949年國民黨撤往台灣時原有意將大鼎運往台灣,但由於大鼎過於沉重,大鼎流落在南京飛機場,後被解放軍發現,轉移到南京博物院。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建成,後母戊鼎從南京調往北京,成為鎮館之寶,並一直存於國家博物館。成為了國博的鎮國之寶。

(3)中國最早銅鼎多少年擴展閱讀

後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後母戊鼎初為鄉人私掘,因體積過大,為防日軍搶走,將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於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銅鼎從南京調往北京,存於新建成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至今。

經研究考證,鼎腹內壁銘文「後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後妃婦妌的廟號。後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鑄造而成的,在商後期鑄造後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約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經測定,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

D. 鼎最早出現在哪個時期

關於「鼎」的來歷及作用: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

E. 世界上最早出土的青銅器是什麼

世界上最早出土的青銅器是後母戊鼎。

後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又稱後母戊大方鼎、後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後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後母戊鼎初為鄉人私掘,因體積過大,為防日軍搶走,將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於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銅鼎從南京調往北京,存於新建成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至今。

(5)中國最早銅鼎多少年擴展閱讀:

司母戊鼎,商朝時期,1939年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出土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

此鼎器形龐大渾厚,是中國目前已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其腹部鑄有「司(後)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

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為整體鑄成,鼎耳是在鼎身鑄好後再裝范澆鑄的。鑄造這樣高大的銅器,所需金屬料當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須有較大的熔爐。

經測定,司母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

F. 青銅鼎的青銅鼎發展歷程

青銅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項偉大發明,是世界冶金鑄造史上最早的合金。紅銅加入錫、鉛,成為一種新的合金,這種合金歷經幾千年的化學反應,其表面出現一層青灰色的銹,所以今人謂之青銅,而古人則將這種合金稱之為金,文獻中所講賜金、受金多少,即指青銅。
青銅器則是以青銅為材料,採用一種非常特殊的工藝(今人稱之為青銅鑄造工藝)製作出來的器物,它是古代燦爛文明的載體之一。
青銅時代(Bronze Age)是由丹麥考古學家G·J·湯姆森首先提出來的人類物質進化史上的分期概念。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文明都經歷了石器時代、銅石並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中國的先民在青銅時代(距今約4000年至2200年)創造了獨步世界的青銅文化。
從出土和傳世的大量青銅器可見,古老的塊范鑄造技術在遠古的中國已經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青銅器在中國先民的生活和精神體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這樣說,古代青銅器與青銅工藝的演化,不僅是中國人的物質進化史,更是中國人的精神進化史。
青銅材料的稀有和青銅鑄造工藝的先進性,使得它與陶器、木器和石器等沉淪於日常物用的器具,走上了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青銅鼎、簋、尊、盤、爵等作為食具、酒具、盛水器等實用功能與作為禮器在先民精神生活中標出的意義是互為表裡、融貫一致的。可以說,沒有古代青銅器,就不可能有商、周以來文質彬彬的貴族等級體制和先秦時代特色獨具的權力表達系統。古代文明體制的核心,即所謂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無不與青銅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青銅容器在古代常常被用作禮器。商周社會以嚴格反映等級制度的規章儀式,即所謂禮來維護政治、經濟權力,而祭祀則是溝通人、神,使人間秩序神聖化的中心環節。青銅器在祭器中占據了很大份額,是貴族宗室內部族長和作為天下共主的天子主持祭祀必備的禮器。此外,青銅器的製作和贈與也與商、周時代貴族間婚媾、宴享、朝拜、會盟和銘功頌德等禮制活動緊密相關。
作為古代禮治社會政治、經濟權力的象徵,王、侯所製造的鼎、簋也被視為國家權力合法性的來源。傳說大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鑄鼎於荊山下,各象九州物是一匡諸侯、統治中原的夏王朝立國的標志。而夏後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則是表明每一次王朝的代興,九鼎便隨之易手。春秋時,楚庄公向周定王的使者問鼎之大小、輕重,使得問鼎一詞成為覬覦國家權力或泛指試圖取得權威支配性的經典說法。置立於王室或宗廟內青銅禮器的轉移,實質上是權力與財富的再分配所帶來的政權轉移,九鼎作為中央政權的象徵,誰佔有了九鼎,誰就握有全國最高的政治權力。同時,各級貴族在使用禮器的種類、數量上都有嚴格的規定,種類和數量的多寡直接代表了貴族等級的高低。所謂鍾鳴鼎食,即是表示了家族人丁興旺、僕役眾多的龐大場面,成為貴族顯示自己身份之高貴的標志。正如著名學者張光直先生所言:青銅便是政治和權力。
古代青銅器常自銘為寶尊、寶鼎,這表明青銅器一直是被視為尊貴的寶物,漢代即將青銅器的出土視為祥瑞之兆。據《漢書·武帝紀》記載,漢武帝因得鼎汾水之上,竟將年號改為元鼎。從漢武帝把銅鼎奉為神物這一歷史性事件算起,中國人收藏青銅器的歷史已長達二千餘年。
北宋以來,文人雅士對青銅器的研究、搜集和玩賞漸成風氣,一門新的學問,即所謂的金石學從此開始成形,著名詞人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即是宋代有名的金石學家。中國人對青銅器的研究偏重於考古、歷史、古文字等多門學科的著錄與考證,而西方及日本等國收藏和研究中國古代青銅器則側重於形制、紋飾等美學價值方面,有關專家及其著述均有極高的水準。

G. 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大和最早的鼎分別是什麼,急求

鼎 大多是圓腹、兩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在古代,鼎是貴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載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左傳》有載:"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鼎是宮廷瑰寶,是政權、財富、貴族的代言物,是青銅時代的精神所在,人們用它敬以香火,以乘先人之靈氣,富其生活,牢其基業,昌其事業,旺其家族。 克 鼎:大克鼎是西周晚期的飪食器,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徑75.6厘米,重201.5公斤,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陝西扶風縣法門鎮任村出土,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是西周晚期著名的青銅器。與此鼎同出的還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鍾六件、鎛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稱此鼎為大克鼎,小鼎為小克鼎。西周孝王時名叫克的大貴族為祭祀祖父而鑄造。造型宏偉古樸,鼎口之上豎立雙耳,底部三足已開始向西周晚期的獸蹄形演化,顯得沉穩堅實。紋飾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竊曲紋,線條雄渾流暢。由於竊曲紋如同浪峰波谷環繞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紋。 如果說大克鼎的形制和紋飾顯示出庄嚴厚重,給人以威嚴與權力的聯想,那麼鑄於鼎腹內壁上的長篇銘文則蘊涵著豐富的史料價值。銘文共28行290字,為西周大篆的典範之作。內容分為兩段:第一段是克對祖父師華父的頌揚與懷念,贊美他有謙虛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輔協王室,仁愛萬民,管理國家。英明的周天子銘記著師華父的偉績,提拔他的孫子克擔任王室的重要職務膳夫,負責傳達周天子的命令;第二段是冊命辭,周天子重申對克官職的任命,還賞賜給克許多禮服、田地、男女奴隸、下層官吏和樂隊,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賞賜,乃鑄造大鼎歌頌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靈。此鼎系周孝王時期鑄器,歷見著錄,流傳有緒,是研究西周奴隸制度的珍貴資料。關於「鼎」的來歷及作用: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這種禮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響。為慶賀聯合國50華誕,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95年10月21日在聯合國總部,向聯合國贈送一尊青銅巨鼎——世紀寶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慶典之際,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區贈送「民族團結寶鼎」,矗立於拉薩人民會堂廣場,象徵民族團結和西藏各項事業鼎盛發展。此舉意義深遠,文化內涵豐厚。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現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仍然保留著「鼎」這一事物的風范和形體特點,其物其字幾乎融為一體,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H. 中國最早的銅鼎是什麼時期的

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I. 青銅器最早出現在何時何地最早的鼎有何功能

世界青銅文化的起源,目前學術界尚無定論,所以沒法給出,現在已知最早的,是伊朗南部的這個,當時屬於埃及第18王朝的領土。
鼎,就是鍋,我下面已經解釋過了
伊朗南部、土耳其和美索不達米亞一帶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已使用青銅器,歐洲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印度和埃及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也有了青銅器。埃及、北非以外的非洲使用青銅較晚,大約不晚於公元前1000年~公元初年。美洲直到將近公元11世紀,才出現冶銅中心。中國的青銅文化起源於黃河流域,始於公元前21世紀

鼎本來是煮東西的大鍋,是從「釜」發展古來的,「釜」是無足的大鍋,使用的時候,在「釜」下面墊三塊石頭,支起來下面生火,後來人們就把三個足和「釜」做在一起,形成了鼎。

在青銅器時代,世界上青銅鑄造業形成幾個重要的地區,這些地區成了人類古代文明形成的中心。在古代文化發達的一些地區,青銅時代與奴隸制社會形態相適應,如愛琴海地區、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印度、中國等國家和地區,此時都是奴隸制國家繁榮的時期。但是也有一些地區,沒有經過青銅時代便直接過渡到鐵器時代。進入文明的地區在青銅時代已經產生了文字。

中國

中國的青銅文化起源於黃河流域,始於公元前21世紀,止於公元前5世紀,大體上相當於文獻記載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時期,約經歷了1500多年的歷史。這與中國奴隸制國家的產生、發展及衰亡相始終。有學者把中國青銅時代從商周至戰國劃分為鼎盛期、頹敗期、中興期、衰落期 4 個階段。也有學者將這一時期劃分為殷商前期、殷商後期、西周期、東周前期、東周後期 5個階段。中國各地的青銅文化具有自己的特點和風格,可以分作不同的地區類型。中國步入青銅時代,大體經歷了早、中、晚期幾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92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65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49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31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94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14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55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600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78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