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秦安總人口多少
『壹』 2021年陝西省總人口為多少人
3952.8999萬人。
2020年11月1日零時,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陝西省常住人口3952.8999萬人。
2021年出生人口31.2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0.51‰。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陝西省常住人口為3954萬人。
人口的發展變化:
一是人口數量平穩增長。過去10年間,我省人口實現了從3700萬到3900萬的跨越,人口總量增加了220多萬人。增速高於全國0.52個百分點,年均增速高於全國0.04個百分點,凈增人口數量在全國排第14位,常住人口總量在全國排第16位,與10年前第六次人口普查位次持平,反映出近十年陝西人口發展較為穩定。
二是人口受教育水平明顯提高。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0.9年,每10萬人口中擁有的大學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數是18397人,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是2010年的1.74倍,在全國排位較2010年的第7位提升1位,居第6位,僅次於江蘇省。全省文盲人口減少30.89萬人,文盲率下降了0.99個百分點。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陝西
『貳』 2021甘肅人口總人數多少
2021年,甘肅省總人口2490.02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1.00萬人,全年出生人口24.1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9.6,其中男性人口1266.01萬人,女性人口1224.01萬人,人口性別比為103.43(以女性為100)。全年出生人口24.1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9.68‰;死亡人口20.61萬人,人口死亡率為8.2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2‰。
甘肅省往年人口數據: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人口為25019831人。全省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2363438人,佔89.38%;各少數民族人口為2656393人,佔10.62%。全省男性人口為12700948人,佔50.76%;女性人口為12318883人,佔49.24%。
『叄』 秦安有多少人,有多少年的歷史
天水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1]
天水市統計局
根據《全國人口普查條例》和國務院的決定,我國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准時點進行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2]。在國務院、甘肅省政府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在全體普查對象的支持配合下,通過廣大普查工作人員的艱苦努力,圓滿完成了人口普查登記任務。現將快速匯總的主要數據公布如下:
一、全市常住人口
2010年11月1日零時全市常住人口[3]為3262548人。
二、家庭戶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4]815231戶,家庭戶人口為3082428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7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4.30人減少0.52人。
三、性別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1645313人,佔50.43%;女性人口為1617235人,佔49.57%。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6.16下降為101.74。
四、年齡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680066人,佔20.84%;15-64歲人口為2325116人,佔71.27%;65歲及以上人口為257366人,佔7.89%。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8.60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5.89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71個百分點。
五、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53785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61530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057055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092498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1540人上升為4714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7917人上升為11081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23417人上升為32400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由40127人下降為33486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341531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115282人,文盲率[5]由14.20%下降為10.47%,下降3.73個百分點。
六、人口地區分布
全市常住人口分布如下:
天水市3262548人
秦州區643906人
麥積區553268人
清水縣266908人
秦安縣515423人
甘谷縣559712人
武山縣437268人
張家川縣286063人
注釋:
[1]本公報中數據均為初步匯總數。
[2]普查登記的對象是指普查標准時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自然人以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國公民,不包括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員。
[3]常住人口是指普查登記的2010年11月1日零時的:居住在本鄉鎮街道、戶口在本鄉鎮街道或戶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鄉鎮街道、離開戶口所在的鄉鎮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戶口在本鄉鎮街道、外出不滿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學習的人。
[4]家庭戶是指以家庭成員關系為主、居住一處共同生活的人組成的戶。
[5]文盲率是指全省常住人口中15歲及以上不識字人口所佔比重。
西周(前11世紀-前771),縣地屬秦。
春秋(前770-前477),縣地分屬邽、冀兩縣。
戰國(前477-前221),縣地屬隴西郡。
秦(前221一前206),縣地屬隴西郡。
西漢(前206—25),漢承秦制,以郡轄縣,郡國並行。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隴西郡分置天水郡,郡治平襄(今通渭縣治)。當時天水郡轄16縣,縣治在今秦安境的有街泉縣(治今隴城鎮)、成紀縣(治今葉堡川)、略陽道(治今五營鄉蔡河村)。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分全國為13州部(監察區),縣地屬涼州天水郡。初始元年(8)王莽篡漢,改天水郡為填戎郡,縣地屬填戎郡。更始元年(23),成紀人隗囂應更始帝劉玄聚眾十萬反對王莽,攻佔了平襄,建立了割據隴右諸郡的西州政權,縣地隗囂占據達十年之久。
東漢(25—220),劉秀稱帝後,為實現其統一大業,於建武八年(32)親征隴上,佔了略陽道故城,隴右失地復歸東漢。光武中興,以官多役煩,省並天下郡、縣、道治地。在今秦安境內廢略陽道,置略陽縣(街泉縣改名)。移涼州治於隴(今張家川治)。建武中元元年(56),劃成紀縣地為顯親侯竇固的侯國封地。明帝永平十六年(73),天水郡改名漢炳郡,治冀縣(今甘谷縣),轄13城(縣),縣治在今秦安境內的略陽縣、成紀縣。
三國(220-280),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復漢陽郡為天水郡(治冀縣),分雍州的隴右部分為秦州,縣地屬秦州天水郡。黃初二年(221),從天水郡分置廣魏郡,郡治臨渭(今縣東南)。改置顯親侯國地為顯親縣(今縣東北)。縣境內並存三縣,由兩郡管轄。成紀縣顯親縣屬秦州天水郡。略陽縣屬秦州廣魏郡。
西晉(265—317),晉武帝泰始五年(269),以雍州隴右的隴西、南安、天水、略陽等七郡置秦州,領六郡24縣。今秦安境內並存三縣,屬兩郡管轄。成紀縣、顯新縣(顯親縣改名)屬秦州天水郡;略陽縣屬秦州略陽郡(廣魏郡改名,治臨渭)。
東晉十六國(317—420),晉末大亂,郡縣治地多變,縣地先後為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秦領屬。東晉元帝大興二年(319),縣地屬前趙。成帝咸和三年(328),前趙被後趙所滅,縣地屬後趙。穆帝永和七年(351),符健在長安稱帝,建立前秦,縣地屬前秦。孝武帝太元十年(385),乞伏國仁建立西秦,縣地屬西秦。安帝隆安四年(400),縣地被後秦主姚興所據。安帝義熙十三年(417),劉裕滅秦,縣地歸東晉。第二年,夏赫連勃勃入侵,縣地被夏佔領。 南北朝(420—589),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北魏統一北方,縣地屬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將顯新縣並入安戎後復建,臨渭縣並入隴城縣(略陽縣改名)。縣境內並存三縣,由兩郡管轄。成紀縣、顯新縣屬秦州天水郡;隴城縣屬秦州略陽郡,郡治安戎縣(今張家川縣龍山鎮)。北魏廢除成紀縣,新置安陽縣(治今古城鄉),兼設安陽郡,安陽郡轄安陽縣、烏水縣(今縣西北)。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北魏分裂,縣地屬西魏。西魏文帝大統元年(535),略陽郡(治隴城)移治隴城縣,隴城縣改名略陽縣。在安陽郡增置北泰州。恭帝大統四年(557),縣地屬北周。北周廢除顯新縣,恢復成紀縣,屬略陽郡。
隋朝(581—618)。隋初,廢郡為州。文帝開皇三年(583)廢除略陽郡。略陽縣改名河陽縣。開皇六年(586)恢復顯新縣(即顯親),河陽縣改名隴城縣。開皇十八年(598)安陽郡廢,安陽縣改名長川縣。煬帝大業三年(607)廢除顯新縣,與烏水縣一同並入長川縣。此時,縣境內並存三縣,由兩郡管轄。成紀縣、隴城縣屬天水郡,長川縣屬隴西郡。大業九年(613),金城府校尉薛舉,稱帝天水,縣地被薛舉佔領。
唐朝(618—907),高祖武德元年(618),討平薛舉,縣地屬唐。唐初,改郡為州,武德二年(619),以隴城縣置文州,縣境內l州2縣。武德八年(625),改文州為隴城縣,屬秦州。太宗貞觀元年(627),在州之上分全國為10道(監察區),縣地屬隴右道秦州。貞觀六年(632),廢長川縣,並入隴城縣。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因地震,秦州移治成紀縣的敬親川(今葉堡川),因隴水南侵,成紀亦遷新城。天寶元年(742),秦州復移治上邽,改秦州為天水郡,轄成紀、隴城、上邽、伏羌、清水五縣。肅宗乾元元年(758),改天水郡為秦州。代宗寶應元年(762),隴右被吐蕃佔領,縣地城廓皆毀,百姓被逼身穿胡服,大半被淪為奴隸,時間長達87年。宣宗大中三年(849),淪陷地收歸唐朝。懿宗咸通四年(863)廢除隴城縣。昭宗景福二年(893),秦、隴、風、岐等15州,為風翔節度使李茂貞所據。
五代(907—960),前蜀高祖永平五年(915),前蜀主王建收復李茂貞佔領之地,縣地屬前蜀。後唐庄宗同光三年(925),李存勖滅前蜀,縣地屬後唐。後唐明宗長興三年(932),就歸化鎮復置隴城縣,治所在秦州東的東柯谷(今北道區馬跑泉西)。後唐末帝清泰三年(936),石敬唐滅後唐建立後晉,縣地屬後晉。後晉出帝開運三年(946),契丹滅後晉,第二年,雄武軍節度使何建斬契丹使者,以秦、成、階3州投降後蜀,縣地屬後蜀。後周世宗顯德二年(955),柴榮下詔伐蜀,取秦、成、鳳、階4州,縣地屬後周。
宋朝(960—1279),初仍襲唐制,分全國為10道。宋太祖建隆三年(962),縣地屬隴右道秦州雄武軍節度。太宗太平興國後移成紀縣治於上邽。後廢天水郡,而以成紀名郡。有顯親川之成紀,有秦州附廓之成紀。太宗至道三年(997),改道為路,分領府、州、縣、軍、監。縣地屬陝西路秦州雄武軍節度。仁宗慶歷五年(1045),置隴城寨(治今隴城鎮)。英宗治平四年(1067),置雞川寨(今屬通渭縣)。神宗熙寧五年(1072),從陝西路分置秦風路(治秦州)和永興路,縣地屬秦鳳路秦州雄武軍節度。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縣地陷於金。紹興九年(1139)被南宋收復。紹興十二年(1142)以渭河為界,割秦州一半予金,縣地屬金。當時的秦州有「漢四番八」(屬宋者稱漢,屬金者稱番)之說。金熙宗皇統二年(1142),秦鳳路改稱熙秦路。金人佔領縣地後,以秦寨為秦安城。金正隆二年(1157),以秦安城、臘家城始置秦安縣(治今興國鎮)。秦安作為縣名由此開始。同時析置雞川縣。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熙秦路改稱風翔路,秦州隸屬風翔路,改隴城寨為縣。秦州統領秦安、隴城、雞川等8縣。秦安縣屬風翔路秦州管轄。
元朝(1271—1368),始設行中書省,以省轄路,路轄州(府),州轄縣。世祖至元七年(1270),將隴城縣、雞川縣並入秦安縣。至此,秦安始為一縣,為秦州管轄。至元十八年(1281),分置陝西、甘肅兩個行中書省,秦安縣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總帥府秦州管轄。 明朝(1368-1644)洪武二年(1369),鞏昌府直隸陝西行中書省,秦州屬鞏昌府(治今隴西縣),秦安縣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府秦州管轄。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書省為布政使司,統各府州縣,廢甘肅行中書省。秦安縣屬陝西布政使司鞏昌府秦州管轄。
清朝(1644—1911)康熙二年(1663),分陝西為左右布政使司,以右布政使司駐鞏昌,泰安縣屬陝西右布政使司鞏昌府秦州管轄。康熙八年(1669),陝甘分省,秦安縣屬甘肅鞏昌府秦州管轄。雍正七年(1729),升秦州為秦州直隸州,直隸甘肅省,轄秦安等5縣。光緒二年(1876),秦安縣屬甘肅省鞏秦階道直隸秦州管轄。
中華民國(1912-1949),民國2年(1913),北京政府推行省、縣兩級制,暫存道制,以聯絡督導。改鞏秦階道為隴南道。民國3年,改隴南道為渭川道(治今秦州區),統領秦安等14縣。民國16年,南京國民政府廢道設行政區,實行省、縣兩級制,秦安縣屬甘肅省渭川行政區管轄。民國24年,全省劃設7個行政區,天水為第四區,秦安縣屬甘肅省第四區行政督察區管轄,直至秦安解放。
解放後,實行省(市)、縣(市)兩級制。並設有大行政區、專區、區三級派出機構。1949年8月3日秦安縣解放後,屬甘肅省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管轄。1951年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改稱為天水區,轄秦安等12個縣(市)。1955年天水區改稱為天水專區,轄秦安縣等13縣(市)。1969年天水專區改稱為天水地區,轄秦安縣等11個縣(市)。1985年7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天水地區,設地級市,實行市管縣體制,轄秦安縣等5縣2區。1985年8月至2006年元月,建置區劃無變動。
李特(?-303),字玄休,略陽(今秦安縣東人)。年輕時在州郡做官,雄武善騎射,沈毅有大度。晉惠帝元康六年(296),關西一帶兵禍擾亂,再加連年大飢,略陽、天水等6郡流民10餘萬人經漢中入蜀求食,李特也是流民之一。到達漢中後,朝廷強迫流民限期歸還本鄉,並且在歸路上設關,奪流民的財物。李特屢次為流民請求放寬期限,流民感激而推舉李特為首領,於永寧元年(301)在綿竹(今四川綿竹縣)聚眾2萬,請示益州刺史羅尚延期到秋後再還鄉。羅尚率兵3萬襲擊,被埋伏的流民猛烈還擊,晉軍大敗。於是六郡人推李特為主,行鎮北大將軍,其弟李流為行鎮東將軍,並決定攻取廣漢(今四川廣漢縣)。隨後,又向成都進攻。晉朝廷派幾路軍隊進攻李特。李特部署兵力,分頭抵戰,連戰多日,使各路晉軍都遭到失敗。
晉惠帝太安元年(302),李特自稱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諸軍事、大將軍、大都督,改年號建初,在境內進行赦免。李特還在毗橋部署兵力,向成都進攻。蜀郡(今四川省成都市)太守徐儉投降交出小城,而羅尚占據大城負隅抵抗。惠帝太安二年(303),羅尚組織了大量的兵力進攻李特,連戰二日,李特終因寡不敵眾戰敗被殺。
李特在位2年,他的兒子李雄僭稱王,追謚李特為景王,帝號為景皇帝,廟號始祖。
李雄(272-333),字仲雋,李特的第三子。年輕時以烈氣出名,每次回鄉里,有識之士都很器重他。李特帶領流民在四川起義,李雄積極響應,並在起義軍中擔任前將軍。李特和李流犧牲後,李雄自稱大都督、大將軍、益州(今四川)牧、建都郫城。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平西將軍羅尚派兵攻打李雄,李雄擊敗羅尚的進攻,佔領了成都,僭稱成都王,在境內特赦,建年號為建興,廢除西晉的法規,設立約法7章。封拜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太宰及其他各類職官。惠帝凶熙元年(306),李雄僭即帝位,改年號太武,國號成。建國草創,無法式可模仿,李雄積極接納各位大臣的意見,地位愈加鞏固。於是,李雄派部將攻打漢中及成都南部的漢嘉、涪陵等地,都全部收復。益州逐漸安居。晉朝廷勸李雄除去尊號,分封屬國,李雄以對朝廷無功而謝辭。
李雄在位30年。他秉性寬厚,簡刑約法,政事寬和,甚有名稱。當時全國大亂,唯有四川成都戰事稀少。於是,李雄興辦學校,設置史官,政事之暇,他還手不釋卷。民賦規定每歲男丁納谷三斛,女丁折半,疫病人又折半,戶調絹不過數丈,綿數兩。一時,事少役稀,百姓富實,閭門不閉,無相侵盜。
東晉成帝咸和八年(333),李雄患病而死。謚為武帝,廟號太守。其子李期殺李班自稱皇帝。咸康四年(338),李壽殺李期自立,改國號為漢。
李淵(566-635),字叔德,祖籍隴西成紀(今秦安縣北)。7歲時就襲爵唐國公,青年時代李淵就養成了倜儻豁達,任性直率,寬仕容眾的性格。
隋朝建立政權後,李淵歷任譙(今安徽毫縣)、隴(今陝西隴縣)、岐(今陝西鳳翔)三州刺史。隋煬帝大業初年,李淵擔任滎陽(今河南鄭州市)、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後被如為殿中少監、衛尉少卿。楊玄感反叛時,隋煬帝讓李淵擔任弘化(今甘肅庄浪縣)郡太守,並兼管右諸軍事。他踐歷中外,寬簡待人,甚得人心,所以大業十一年(615),隋煬帝授給他山西、河東宣尉大使的官職,十三年(617)又改任太原留守。此時,隋朝荒淫無道,朝政腐敗,戰爭不斷發生。李淵的兒子李世民私下結識豪傑,招納亡命,准備舉兵造反。李淵起初不同意,後來才答應,並積極組織發展勢力,待機行事。大業十三年五月李淵隨即起事,建置大將軍府,設三軍,並向諸軍轉下檄文,號稱「義兵」。他親自率兵3萬,從太原出發向關中地區進發,一路上「開倉庫以賑窮乏,遠近響應」。至龍門,突厥始畢可汗派兵500人、馬2000匹於劉文靜會合援助,隊伍日益壯大。由此,李淵渡黃河,由三輔直搗關中。所經之地,無不降服。十一月,李淵攻開京城長安。立隋煬帝孫代王楊侑為皇帝,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在國內進行大赦,改元為義寧。後李淵被詔加為假黃越、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大丞相,進封唐王,總理全國的萬事大機。第二年(618)五月,李淵在「百僚上表勸進,至於再三」的情況下,即皇帝位,國號唐,改元武德,仍建都長安。
唐朝建立後,李淵改郡為州,改刺史為太守,實行道、州、縣三級建置。廢除隋朝大業律令。實行均田和租庸調法,以減輕農民負擔,發展生產。他還大力興辦學校,發展教育事業。同時著力征伐隴右、河北、河南等地的割據勢力,使全國得到了統一。 李淵在位9年,傳位於次子李世民,自稱太上皇。唐太宗貞觀九年(635)五月崩,謚號光孝帝,廟號高祖。
李世民(598-649),祖籍隴西成紀(今秦安縣北)。李淵的第二子,聰明英武,有大志,而又能屈節下士。隋朝末年,農民起義風起雲涌,遍及全國。李世民推財養士,結納豪傑。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李淵在李世民的極力督促下,於太原起兵。李世民任右領大都督、敦煌郡公。他統領右三軍從太原出發,渡黃河,直赴長安,一路英勇抗戰,戰功卓著,隊伍壯大,一舉攻破長安。是推翻隋朝統治,建立唐中朝中功勞最大的一位。李淵稱帝後,封李世民為秦王,並擔任尚書令。
唐王朝建立初期,為消滅割據勢力,李世民又進行了征伐活動,征戰不息。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平定隴右的薛仕杲,打敗洛陽的劉武周,俘虜王世充和竇建德,使全國統一。武德九年(626)六月,皇太子李建成和劉王李元吉打算謀害李世民,為此,李世民發動了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淵感到非常吃驚,於是立李世民為太子,朝廷的所有大事都由他去斷決。八月,李淵傳位於李世民,改元貞觀。
李世民即位後,勵精圖治,以隋朝的滅亡作為一面寶鑒,認識到勞動民眾的巨大威力,他經常以民眾和國家的關系去教育朝臣和子女們去愛護人民。他十分重視總結歷史經驗,把歷史作為一面鏡子。他積極納諫,從諫如流,虛心聽取朝臣們不同的或反對的意見。在用人方面他能知人用人,大膽選拔有識之士,不嫌出身貧寒,不計較舊怨。他確立了一套科舉制度,使朝廷人才濟濟,天下豪傑盡為所用。所以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生產發展迅速的良好時期,史稱「貞觀之治」。他在政治、軍事和經濟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還積極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特別注重發展民族間的關系,與其進行貿易和文化的交流。貞觀十五年(641),他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王松贊干布,使漢藏民族間的關系親密。李世民還採取開放的政策,通過「絲綢之路」和海道,溝通亞歐,促進了中國經濟、文化的繁榮,提高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
李世民統治的唐王朝,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繁榮強盛的朝代。唐貞觀二十三年(649),李世民崩,傳位太子李治。謚號廣孝帝,廟號太宗。
平陽公主,祖籍隴西成紀(今秦安縣北),李淵的第三個女兒。隋朝末年,太原留守李淵,帶兵起義。平陽公主得知消息後,便召集家人反復商議,認為坐等長安或者隱藏在其他地方,均為下策,只有盡快組建一支隊伍,從軍事上支持父親和丈夫正在開創的大業,盡一點女兒和妻子微薄的力量,這才是上策。於是,她便風塵僕僕地趕到舊居鄂縣(今陝西戶縣)庄所,「散家資,招納山中亡命」,組建了數百人的隊伍,按照「將在謀,兵在勇,治軍在嚴」的帶兵道理,對部隊進行嚴格的訓練。同時,招降何潘仕帶領隋朝的數萬人部隊。又聯合自稱關中道行軍總管,擁有萬餘人部隊的神通。三支軍隊會合後,很快攻佔了鄂縣縣城。迫使周至、武功和興平3縣毅然順從。這里,起義隊伍迅速擴大到7萬餘人。此時,李淵的部隊已渡過黃河,迅速向長安推進,平陽公主便派人去迎接李淵。隨便她帶領萬餘人在渭河以北和李世民會合,並一舉攻克西北要地,基本盪平了長安周轉的隋王朝勢力,為唐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此後,平陽公主留在府內,繼續保衛著京師安全。她的隊伍紀律嚴明,鬥志不減,深得人們的稱贊。人們尊敬地稱她的軍隊為「娘子軍」。
武德元年(623)二月,平陽公主去世。為悼念這位巾幗功臣,李淵下詔,突破了古代「婦女元鼓次」的葬禮,由軍樂開道,文武大臣護送靈柩,擎旗隊、舉劍隊和武士隊夾道而行進行隆重葬禮,並謚封為昭。
李隆基(685-762),祖籍隴西成紀(今秦安縣北)。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他體態英俊魁梧,性格英武果斷,善於騎射,學識廣泛,多才多藝,尤其對音樂、歷象和書法造詣很深。武則天垂拱三年(687),李隆基3歲就被封為楚王,長壽二年(694)改封為臨淄郡王,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升遷為衛尉少卿,後兼路州(今山西長治)別駕。此時,唐中宗剛即位,昏懦均能,朝廷政權被韋皇後把持。韋皇後昏暴,謀害唐舊臣,驅逐宰相魏元忠,大賣官職,使朝廷政治一片混亂。為此,李隆基募集一批人,罷官回京師,但仍秘密召集勇士,待機行事。景龍四年(710),韋皇後合謀殺死唐中宗而親臨朝政,李隆基發動羽林軍,攻入宮中,殺韋皇後,肅清朝廷中腐敗集團的勢力,使唐睿宗二次即位。睿宗即位後,立李隆基為太子,並讓其干預朝政大事。延和元年(712),唐睿宗讓位李隆基即皇帝位。第二年改元為開元。
從開元元年(713)到開元二十四年(736),李隆基勤於政事,勵精圖治。他知人善任,積極納諫,所用宰相,先後有姚崇、宋璟、張九齡等人,都各有所長,直言諫諍,補救缺政。開元初年,黃河南北連年發生蝗災,赤地千里,橫屍遍野,物價飛漲,政局動盪。李隆基積極採納宰相姚崇的建議,破除當時的許多迷信說法,發動群眾捕殺蝗蟲,公開獎勵治蝗者,有效地制止了蝗災。在農業生產上,他鼓勵人們重視農桑,積極發展生產;在政治制度上,他改革武則天以來的弊政,「黜酷吏,罷汰冗官」;他還厲行節約,躬行節儉。於是這一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達,科學和文化事業興旺,傑出的詩人、史學家、畫家、音樂家、天文學家等比比皆是,形成了舉世聞名的唐文化,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為「開元盛世」。
開元二十四年以後,李隆基產生驕奢之心,懶得親自處理政事,一心想縱欲享樂。他重用李林甫作宰相,政事全委託李林甫去。加之楊玉環進宮被封為貴妃,李隆基寵愛無比,從此昏迷在聲色中,對政事一概不問。李林甫死後,李隆基任用楊國忠為宰相,致使政治癒加腐敗,經濟開始下跌,財政危機。朝廷設法搜刮民戶,議定租賦,橫征暴斂。另外在京師和中原地區武備空虛,西北和北方各鎮節度使掌握重兵,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玄宗天寶十四載(755),終於爆發了「安史之亂」,李降基倉皇逃往蜀郡避難。皇太子李享在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即位稱帝。他重新集聚力量,平息了叛亂,尊李隆基為太上皇。唐肅宗至德三載(758),李隆基自蜀郡返回長安,在愁苦憂傷中鬱郁死去。廟號玄宗。唐王朝自此一蹶不振,每況愈下。
『肆』 陝西人口2021總人數口是多少
2021年陝西省人口為3954萬人。2021年出生人口31.2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0.51‰。2021年,陝西省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51‰,這意味著陝西人口仍然能夠自然增長,一年增加約20萬,但常住人口減少1萬,據此推算出陝西省人口在2021年流失了21萬。
往年的人口數據:
截至2019年末,陝西省常住人口3876.2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1.81萬人。按城鄉分,城鎮人口2303.63萬人,占總人口的59.43%;鄉村人口1572.58萬人,佔40.57%。按性別分,男性2000.23萬人,佔51.6%;女性1875.98萬人,佔48.4%,性別比為106.62。
『伍』 天水市人口2021總人數是多少
295.65萬人。
根據2021年甘肅省人口變動抽樣調查結果,參考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甘肅省衛健委和甘肅省公安廳2021年人口年報數據,截至2021年12月31日,天水市常住人口為295.65萬人。
2021年,天水市全年自然增長人口0.29萬人,自然增長率0.97%;出生人口2.90萬人,出生率9.78%;死亡人口2.61萬人,死亡率8.81%。
基本情況
天水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地處秦嶺西段、渭水中游,居祖國大陸版圖幾何中心、陝甘川三省要沖,轄秦州、麥積兩區和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及天水經濟技術開發區,共113個鄉鎮、10個街道辦事處,總面積1.4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72萬,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73平方公里。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天水、天水市人民政府——天水市基本概況
『陸』 甘肅秦安縣人口一共有多少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秦安縣常住人口為416337人。
秦安縣隸屬甘肅省天水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北部,渭河支流葫蘆河下游;中心位置位於北緯34°51′,東經105°40′;總面積1604平方千米。截至2015年,秦安縣轄12個鎮、5個鄉。
秦安縣已發現仰韶、馬家窯、齊家文化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72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即大地灣、興國寺、文廟大成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5處。2020年2月,經甘肅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審定,秦安縣符合貧困縣退出條件,批准退出。
水文
秦安縣的水文,主要是河流和地下水。河流、溝谷分布均勻,降水和蒸發量差別較小。在40毫米一70毫米之間,年均徑流深度為52毫米。徑流的年內分配,4月一6月佔全年的17%,7月一9月佔55%,其餘6個月僅佔28%。
以清水河流域最高,徑流深度為76毫米,年均每平方千米徑流量為7.6萬立方米,南小河流域徑流深度為55毫米,顯親河流域49毫米,葫蘆河流域46.9毫米,最低的西小河流域徑流深度為43.3毫米。
『柒』 甘肅秦安縣窮嗎
甘肅秦安縣不窮。
秦安縣隸屬甘肅省天水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北部,渭河支流葫蘆河下游;中心位置位於北緯34°51′,東經105°40′;總面積160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秦安縣地處黃土高原內陸,地貌特徵體現了典型的黃土梁、溝壑和河谷地形,相互穿插分布。王鋪梁、中山樑、千戶嶺、雲山等各大山樑,均被厚層黃土覆蓋。
地勢起伏不平,多趨向縣城所在地的興國盆地。縣境內海拔120米一2020米,高差2000米。秦安縣的地貌特點是黃土分布廣泛,山多川少,溝壑密布,河谷多呈葫蘆狀,溝谷泥流和黃土滑坡現象較頻繁。
『捌』 陝西省人口2021總人數是多少
2021年的人口數據沒有統計,只有2020年的數據,陝西省常住人口3952.8999萬人。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33972萬人(13.3972億人)相比,增加了7206萬人,增長5.38%,年平均增長率為0.53%,與2000年至201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0.57%下降0.04個百分點。數據表明我國人口10年來繼續保持低速增長勢態。
陝西省往年的人口數據:
截至2019年末,陝西省常住人口3876.2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1.81萬人。按城鄉分,城鎮人口2303.63萬人,占總人口的59.43%;鄉村人口1572.58萬人,佔40.57%。按性別分,男性2000.23萬人,佔51.6%;女性1875.98萬人,佔48.4%,性別比為106.62。
『玖』 秦安有多少人
53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