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多少個李開芳
① 中國近代歷史人物都有誰
以下排名不分先後:林則徐,關天培,魏源,曾國藩,洪秀全,馮雲山,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林鳳祥,李開芳,賴漢英,秦日綱,陳玉成,李秀成,洪仁玕,曾國荃,慈禧,左宗棠,曾紀澤,李鴻章,丁汝昌,鄧世昌,愛新覺羅·奕(xīn),崇厚,張之洞,馮子材,劉永福,鄭觀應,愛新覺羅·載湉(光緒帝),愛新覺羅·奕劻(慶親王),鐵良,姚瑩,徐繼畲(yú),沈葆楨,徐壽,鄺(kuàng)榮光,華蘅芳,劉銘傳,左寶貴,葉志超,林永生,聶士成,徐驤,王德標,龔振麟,李善蘭,王韜,陳寶箴,張維屏,李寶嘉,吳沃堯,曾樸,林紓,任伯年,吳昌碩,高劍父,嚴復,容閎,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黃遵憲,梁信芳,劉光第,楊銳,林旭,楊深秀,康廣仁,詹天佑,趙三多,張德成,曹福田,章炳麟,鄒容,陳天華,黃飛鴻,霍元甲,薩鎮冰,辜鴻銘,袁世凱,孫中山,黃興,張謇,宋嘉樹,陳其美,唐國安,張勛,廖仲愷,宋教仁,溥儀,蔣介石,汪精衛,宋慶齡,宋美齡,陳獨秀,李大釗,夏明翰,徐錫麟,秋瑾,焦達峰,譚延闓,伍廷芳,陸征祥,楊度,周學熙,榮宗敬,榮德生,王士珍,馮國璋,段祺瑞,蔡鍔,唐繼堯,徐世昌,曹錕,趙炳均,段芝貴,徐樹錚,曹汝林,章宗祥,陸宗輿,張作霖,黎元洪,馮玉祥,吳佩孚,孫傳芳,張宗昌,孫殿英,陳炯明,唐紹儀,陸榮廷,李烈鈞,馮如,劉靜庵,劉道一,顧維鈞,王國維,魯迅,齊白石, 徐悲鴻,傅斯年,瞿秋白,楊昌濟,毛澤東,賀子珍,楊開慧,何叔衡,李達,張聞天,張國濤,王明,方誌敏,王稼祥,張學良,郭松齡,陳果夫,陳立夫,宋子文,宋靄齡,宋美齡,孔祥熙,孫科,侯德榜,童第周,周恩來,朱德,夏斗寅,許克祥,朱培德,張太雷,湯薌茗,楊靖宇,趙尚志,傅作義,盛世才,劉湘,楊森, 葉挺,劉峙,馬佔山,俞明震,易順鼎,佟麟閣,趙登禹,李家鈺,郭沫若,聞一多,陶行知,李公朴,郁達夫,徐志摩,黃節,陳去病,夏敬觀,高旭,馬君武,蘇曼殊,柳亞子,梁思成,林徽因,老舍,周作人,陳寅恪,李濟琛,閻錫山,李宗仁,白崇禧,錢玄同,林彪,彭德懷,陳毅,曹禺,杜月笙,韓復榘,陳佈雷,顧祝同,胡宗南,陳誠,王家烈,龍雲,湯恩伯,張靈甫,黃維,黃百韜,何應欽,張自忠,孫立人,孫連仲,馬步芳,鄭洞國,左權,賀龍,彭雪楓,張大千,吉鴻昌,衛立煌,馬本齋,薛岳,何健,王耀武,戴笠,毛人鳳,楊杏佛,項英,聶耳,王若飛,沈鈞儒,朱自清,章伯鈞,陳建功,華羅庚,李四光,竺可楨,吳有訊,茅以升,茅盾,田漢,冼星海,黃炎培,徐特立,戴望舒,趙九章,顧頡剛,林語堂,熊十力,張愛玲,張恨水,彭雪楓,陳昌浩,段德昌,李天佑,陳明仁,杜聿明,廖耀湘,馮友蘭,冰心,鄒韜奮, 傅雷,梅蘭芳,許光達,吳宓,孫伏園,沈雁冰,成仿吾,陳源,夏堅白,蕭紅
② 為什麼中國現在『李』姓最多是歷史上什麼原因造成的謝謝
第六次人口普查李姓排列第一位,人口達9500多萬。李姓人口如此之大,與李姓的來源有關。
李姓來源:
1,源於嬴姓。認為李氏源出嬴姓,血緣先祖為東夷族首領皋陶,皋陶曾被任命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為理氏,後為李氏。得姓始祖為李利,李耳為十一世。
2、李樹圖騰說。認為李姓起源於圖騰崇拜, 以李樹為圖騰。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為理, 後因理徵避難以木子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為家生李樹, 並以李樹為神樹, 亦即圖騰樹。故凡李氏子孫, 常於宅旁種李以為象徵, 至今還保存這個習慣。
3、源出姬姓(虎圖騰)說。
商朝時期,有周的同姓後裔,名巴人,居鍾離山(今湖北長陽西北一帶)。周武王滅商後,封巴人於巴(今重慶的巴南區)稱巴子國。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國,史稱成漢,這是李姓在中國所建的第一個王朝。
有一種觀點認為李氏圖騰不是李樹,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陳楚地區的圖騰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語「老虎」。巴人以虎為圖騰,巴語讀虎為李,當虎圖騰演化為姓時,巴人崇仰漢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4、源於封賞賜姓與恢復李氏。
蜀漢時期,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
漢晉時期,北方游牧的少數民族內附,部分匈奴人和鮮卑人隨之被賜為劉、李等姓;
北魏時期,孝文遷都洛陽後,實行文化上全面漢化政策,鮮卑族有復姓叱李氏被封為李氏 。北魏皇室鮮卑拓跋氏實為漢將李陵後裔。西夏皇室拓跋李氏,唐末時被賜為李氏,名義上是賜姓,實際是恢復李姓,因為西夏皇族拓跋氏為漢將李陵後裔。
唐朝時期,皇室賜予大臣或武將為國姓,先是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於、張、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羅等氏,因建國有功從李唐皇族姓李,稍後大食國人李訶末將軍、李彥升和波斯人李鉉、李珣均被王侯賜姓,再後來沙陀、氐、回紇、契丹、高車、吐蕃以及猶太、安息、高句麗、黨項等外來少數族裔因功或者內附,多被封賞為李姓。
③ 作為五虎上將之首,太平天國第一猛將,被凌遲處死的是誰
中國歷史上最大一次規模的農民起義,而且還取得巨大成就的,那就要數太平天國運動了。太平天國運動,不僅是歷史上規模最大,人數最多,而且還是堅持時間最長的一次農民起義運動,可惜的是到後來起義軍漸漸忘了初衷,成為封建統治的又一個傀儡。
於是李開芳和林鳳祥決定轉戰天津,但是天津也不是一個那麼容易攻克的地方。林鳳祥的太平軍全軍覆沒之後,李開芳也沒有能堅持多久,兵敗被俘,清朝決定將李開芳凌遲處死,與李開芳同一天行刑的還有黃恣端等七人,行刑當天,李開芳身上被砍了數刀之後,還能張首相望,眼看著同伴黃恣端踹死了一個劊子手。李開芳和黃恣端等人面對凌遲這樣的酷刑,沒有一點怯懦,全部都是昂首揚眉,英勇犧牲的,1863年被天朝追封為靖王。
作為太平天國運動中最優秀的統帥,李開芳沒有讓人失望,他一一己之力,幫助洪秀全打出了半個江山,同時他又是唯一一個純粹的軍事將領,沒有想著陞官,沒有想著權力與金錢,可惜這樣一個人死的太早,很多專家認為,要是李開芳沒有死的這么早,太平天國說不定就能多堅持幾年。
④ 中國有哪些名人
唐寅(1470—1523),是我國繪畫史上傑出的畫家、文學家。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初字伯虎,更字子畏,號桃花庵主等。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別號。數中國歷代畫家中,唐寅知名度最高,他的名字婦孺皆知,「唐伯虎點秋香」、「三笑」、在民間廣為流傳,
唐伯虎才氣橫溢,但並不風流,他的詩、書、畫被稱為三絕,在繪畫上,唐寅擅長山水,又工畫人物,尤其是精於仕女,畫風既工整秀麗,叉瀟灑飄逸,被稱為「唐畫」,為後人所推崇。書法源自趙孟頫一體,俊逸秀挺,頗見功夫。此外,他還能作曲,多采民歌形式。如此多才,明代文人中是少見的。唐寅,為「吳門畫派」中的傑出代表,繪畫與沈周、文徵明、仇英齊名,合稱「明四家」。又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切磋詩文,蜚聲吳中,世稱「吳中四才子。」
唐寅早期繪畫,「遠攻李唐」、「近交沈周」。早期拜吳門畫派創始人沈周為師。沈周和周臣都是當時蘇州名畫家,沈以元人畫為宗,周則以南宋院畫為師,這是明代兩大畫派,唐寅雖師周臣,卻有勝藍之譽。 唐寅兼其所長,在南宋風格中融元人筆法,一時突飛猛進,以至超越老師周臣,名聲大振。
唐寅畫得最多也最有成就的是山水畫。唐寅足跡遍名川大山,胸中充滿千山萬壑,這使其詩畫具有吳地詩畫家所無的雄渾之氣,並化渾厚為瀟灑。他的山水畫大多表現雄偉險峻的重山復嶺,樓閣溪橋,四時朝暮的江山勝景,有的描寫亭榭園林,文人逸士優閑的生活。山水人物畫,大幅氣勢磅礴,小幅清雋瀟灑,題材面貌豐富多樣。 由於唐寅作畫很少在畫上註明年份,且他的畫風變化也不很有規律,所以很難推測他作畫的時間,也就難以按照時間來劃分他的畫風變化進程。
唐寅在拜周臣為師後,主要是宗南宋院體,但其畫有時也有與沈、文畫風相近的作品,如《南遊圖》。這是唐寅三十六歲時當琴士楊季靜離開蘇州時贈送給他的。畫上人物、車、驢用筆細勁,如紙上游絲。近景的坡上有三四株雜樹交柯攢影。中景左側山岩前一高士騎驢緩行,後面一童僕拉著車負琴緊隨。剛出岩口,右面兩個推車人,匆匆趕路。山路曲折,溪水波動,頗見旅途之辛苦。整幅畫不著色,山勢平緩。而其中一株樹用胡椒點點葉,與沈、文畫樹葉法神似。
唐寅學南宋院畫風格的代表作之一是《雪山行旅》圖軸。雖畫的是雪景,不宜用很多皴筆,但山石結體仍能看出那南宋院畫立方塊的造型。高山峻嶺中的草堂有兩翁正圍爐驅寒,還有一高土騎著馬由童僕支傘擋雪,行走於瓊山玉樹之間。畫的前景主要是枯樹三株,枝幹是「直」、「斜」、「直」的折法,向上明面微露白色,而暗面特別濃黑,以示雪意。此外《溪山漁隱圖》、《灌木叢筱圖》也是這種風格,特別是《溪山漁隱圖》是一幅長卷,分十個部分,是唐寅作品中難得的佳作。
以南宋院畫風格為主的還有《清溪松蔭圖》、《看泉聽風圖》、《抱琴歸去圖》。這些作品用的皴法基本上是小斧劈,皴筆綿密厚重,有的表現了南宋院畫的某一方面特色。《清溪松蔭圖》是典型的小斧劈作品,這是唐寅學周臣時期的精心之作。畫面上的遠山迎面如巨碑,山頭為密密,逐漸疏淡。山腰用雲勾烘托山之高峻。這幅畫上畫一高士呋坐在松蔭下昂首觀景沉思的樣子。高士身上的線條端莊、靜穆,勢態清高。而其中一松樹穿插在岩壁之間,古藤纏繞山巒,有隨風微揚之勢,用筆老練。
《看泉聽風圖》主體部分是二高士並坐,正觀賞著由岩 洞中流瀉的瀑布。瀑布雖不大,然奔流急瀉,數處飛流騰躍。唐寅把水勢畫得極其生動,這是宋院畫家們繪畫的特點之一。而這幅畫的山勢突兀,用墨勾皴,明暗清晰,這也是南宋院畫特色。樹後山岩的皴筆輕而淡,逐漸消失在雲間。遠山則起走明顯,略見山峰,這種含蓄的表達方式正是馬遠和夏珪作畫的一貫作風。《抱琴歸去圖》也有這些顯著特色。
沈萬三,名富;字件榮,俗稱萬三。萬三者,萬戶之中三秀,所以又稱三秀,作為巨富的別號,元末明初人。
元朝中葉,沈方三的父親沈*由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南潯沈家漾遷徒至周東*(土宅),後又遷至銀子浜。沈萬三在致富後把蘇州作為重要的經商地,他曾支持過平江(蘇州)張士誠的大周政權,張士誠也曾為沈萬三樹碑立傳。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萬三助築都城三分之一,朱元璋封了他兩個兒子的官;在南京還建造了"廊廡"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樓四座……"。有了舒適的住宅;但不久;沈萬三被朱元璋發配充軍,在雲南度過了他的餘生。
沈萬三在周庄、蘇州、南京、雲南都留下了足跡。沈萬三始終把周庄作為他立業之地;"萬三住宅在蔫西北半里許,即東庄地及銀子浜、倉庫、園亭與住宅互相聯絡"(《周年鎮志》卷二),"萬三家在周庄,破屋猶存"(明·楊循吉〈蘇談》)。盡管他受到張士誠、朱元漳的封賞,但他不願離開這塊寶地。"元,王行字止仲,吳縣人,沈萬三延為西賓,每一文成,沈酬金一鎰"(《周庄鎮志》卷六·雜記),可見,他連自己的子孫都要留在這塊富裕之地,不惜重金加以培養,使沈家久盛不衰。
關於沈萬三發財致富的原因。大致有"墾殖說","分財說"和"通番說"三種。
一、墾殖說。許多史料上都有記載,但真正完善地提出這一說法的是崑山文管會陳兆弘在"明代經濟史學術討論會"上發表自的《明初巨富沈萬三的致富與衰落〉一文。文中重點提出,沈方三從"躬稼起家"繼而"好廣闢田宅,富累金玉",以至"資巨方萬,田產遍於天下。"沈萬三依靠墾殖發富,乃至成為豪富,號稱江南第一。
二、分財說。有人認為,"沈萬三秀之富得之於吳賈人陸氏,陸富甲江左…盡與秀"。(《周庄鎮志》卷六.·雜記),又有人說"元時富人陸道源,皆甲天下……。暮年對其治財者二人,以資產付之","其一即沈萬三秀也,(楊循吉《蘇談》)。總之,沈萬三是得到了吳江汾湖陸氏的資財,才成為江南巨富的。
三、通番說。據《吳江縣志》載,"沈萬三有宅在吳江二十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傳由通番而得"。著名歷史學家吳晗也說:"蘇州沈萬三一豪之所以發財,是由於作海外貿易。"這說明沈萬三是由於把商品運往海外貿易,才一躍而成為巨富的。
事實上,沈萬三之所以成為江南巨富,以上三個因素缺一不可,是密切關聯的。如果說沈萬三"其先世以躬稼起家……大父富,嗣業弗替;嘗身帥其子弟力穡,"說明他有了立業的根本。沈萬三得到了汾湖陸氏巨資,更由於「治財」有方顯示了他出色的"經濟管理"的才能?才有了致富的本錢和關鍵。他有了這樣的巨資後,一方面繼續開闢田宅:另一市面他把周庄作為商品貿易和流通的基地,利用白硯江(東江)西接京杭大運河,東入走瀏河的便利;把江浙一帶的絲綢、陶瓷、糧食和手工業品等運往海外,開始了他大膽地"競以求富為務"的對外貿易活動,使他迅速成為"資巨萬萬,田產遍於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沈萬三就是從貿易中賺下的一部分錢,購置田產,另一部分錢作經商的資本。所以說,沈萬三是以墾殖為根本,以分財為經商的資本,大膽通番;而一躍成為巨富。周庄"以村落而辟為鎮,實為沈萬三父子之功。"
沈萬三富得連朱元漳都眼紅;但在遭受朱明王朝三次沉重的打擊後,又很快衰落了。
第一次打擊是在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前後。據《周庄鎮志》記載,"《明史。馬後傳》洪武時,富民沈秀者助築都城三分之一,請稿軍,帝忍日:匹夫稿天下之軍亂民也,宜誅之。後諫日,不祥之民,天將誅之,陛下何誅焉!乃釋秀,戌雲南。"
除沈方三充軍雲南之外,他的第二個女婿餘十舍也被流放潮州。在此之前,沈萬三除築洪武門至水西門城牆外。還以龍角貢獻,並獻有白金二千錠,黃金二百斤,甲土十人。甲馬十匹,建南京廊廡、酒樓等。這次打擊不僅使沈家失去了沈萬三這個當家人;而且富氣也減去了大半,可謂人財兩空。不僅如此,沈萬三當時被捕時,周庄鎮上株連甚多,有盡誅周庄居者之說。幸虧鎮人徐民望不避斧鉞,台御狀至京城:才救下周庄全鎮老小。
第二次打擊是在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洪武十九年春,"兄至以戶役故,縲*赴秋官時伯熙亦獲戾京師,適與兄同系獄"(《周庄鎮志卷三。冢墓)。這次沈萬三子沈旺的兩個兒子沈至、沈庄(伯熙)又為田賦坐了牢,伯熙當年就死在牢中,後移葬於周庄杏村。這樣,從根本上動搖了沈家的基業。
第三次汀擊是在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奏學文與藍玉通謀,詔捕嚴訊,誅連妻女,及其仇七十二家,"洋武三十一年二月學文坐胡藍黨禍,連萬三曾孫德全六人,並顧氏一門同日凌遲"(《周庄鎮志》卷六·雜記),這次沈萬三女婿顧學文一家及沈家六口,近八十餘人全都被殺頭,沒收田地,可謂是滿門抄斬了。沈萬三苦心經營的巨大家業,急劇地衰落了。"沈萬三家在周庄,破屋猶存,亦不甚宏大",沈家大族遭受如此三次沉重的打擊,只能家破人亡。
就這樣,號稱江南第一豪富的周庄沈萬三,由興盛走向了衰落,但他畢竟是一個值得研究和借鑒的人物,他在周庄的遺跡,也使中外旅遊者及專家學者深感興趣。
回答者: d8417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7-15 23:23
唐寅(1470—1523),是我國繪畫史上傑出的畫家、文學家。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初字伯虎,更字子畏,號桃花庵主等。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別號。數中國歷代畫家中,唐寅知名度最高,他的名字婦孺皆知,「唐伯虎點秋香」、「三笑」、在民間廣為流傳,
唐伯虎才氣橫溢,但並不風流,他的詩、書、畫被稱為三絕,在繪畫上,唐寅擅長山水,又工畫人物,尤其是精於仕女,畫風既工整秀麗,叉瀟灑飄逸,被稱為「唐畫」,為後人所推崇。書法源自趙孟頫一體,俊逸秀挺,頗見功夫。此外,他還能作曲,多采民歌形式。如此多才,明代文人中是少見的。唐寅,為「吳門畫派」中的傑出代表,繪畫與沈周、文徵明、仇英齊名,合稱「明四家」。又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切磋詩文,蜚聲吳中,世稱「吳中四才子。」
唐寅早期繪畫,「遠攻李唐」、「近交沈周」。早期拜吳門畫派創始人沈周為師。沈周和周臣都是當時蘇州名畫家,沈以元人畫為宗,周則以南宋院畫為師,這是明代兩大畫派,唐寅雖師周臣,卻有勝藍之譽。 唐寅兼其所長,在南宋風格中融元人筆法,一時突飛猛進,以至超越老師周臣,名聲大振。
唐寅畫得最多也最有成就的是山水畫。唐寅足跡遍名川大山,胸中充滿千山萬壑,這使其詩畫具有吳地詩畫家所無的雄渾之氣,並化渾厚為瀟灑。他的山水畫大多表現雄偉險峻的重山復嶺,樓閣溪橋,四時朝暮的江山勝景,有的描寫亭榭園林,文人逸士優閑的生活。山水人物畫,大幅氣勢磅礴,小幅清雋瀟灑,題材面貌豐富多樣。 由於唐寅作畫很少在畫上註明年份,且他的畫風變化也不很有規律,所以很難推測他作畫的時間,也就難以按照時間來劃分他的畫風變化進程。
唐寅在拜周臣為師後,主要是宗南宋院體,但其畫有時也有與沈、文畫風相近的作品,如《南遊圖》。這是唐寅三十六歲時當琴士楊季靜離開蘇州時贈送給他的。畫上人物、車、驢用筆細勁,如紙上游絲。近景的坡上有三四株雜樹交柯攢影。中景左側山岩前一高士騎驢緩行,後面一童僕拉著車負琴緊隨。剛出岩口,右面兩個推車人,匆匆趕路。山路曲折,溪水波動,頗見旅途之辛苦。整幅畫不著色,山勢平緩。而其中一株樹用胡椒點點葉,與沈、文畫樹葉法神似。
唐寅學南宋院畫風格的代表作之一是《雪山行旅》圖軸。雖畫的是雪景,不宜用很多皴筆,但山石結體仍能看出那南宋院畫立方塊的造型。高山峻嶺中的草堂有兩翁正圍爐驅寒,還有一高土騎著馬由童僕支傘擋雪,行走於瓊山玉樹之間。畫的前景主要是枯樹三株,枝幹是「直」、「斜」、「直」的折法,向上明面微露白色,而暗面特別濃黑,以示雪意。此外《溪山漁隱圖》、《灌木叢筱圖》也是這種風格,特別是《溪山漁隱圖》是一幅長卷,分十個部分,是唐寅作品中難得的佳作。
以南宋院畫風格為主的還有《清溪松蔭圖》、《看泉聽風圖》、《抱琴歸去圖》。這些作品用的皴法基本上是小斧劈,皴筆綿密厚重,有的表現了南宋院畫的某一方面特色。《清溪松蔭圖》是典型的小斧劈作品,這是唐寅學周臣時期的精心之作。畫面上的遠山迎面如巨碑,山頭為密密,逐漸疏淡。山腰用雲勾烘托山之高峻。這幅畫上畫一高士呋坐在松蔭下昂首觀景沉思的樣子。高士身上的線條端莊、靜穆,勢態清高。而其中一松樹穿插在岩壁之間,古藤纏繞山巒,有隨風微揚之勢,用筆老練。
《看泉聽風圖》主體部分是二高士並坐,正觀賞著由岩 洞中流瀉的瀑布。瀑布雖不大,然奔流急瀉,數處飛流騰躍。唐寅把水勢畫得極其生動,這是宋院畫家們繪畫的特點之一。而這幅畫的山勢突兀,用墨勾皴,明暗清晰,這也是南宋院畫特色。樹後山岩的皴筆輕而淡,逐漸消失在雲間。遠山則起走明顯,略見山峰,這種含蓄的表達方式正是馬遠和夏珪作畫的一貫作風。《抱琴歸去圖》也有這些顯著特色。
沈萬三,名富;字件榮,俗稱萬三。萬三者,萬戶之中三秀,所以又稱三秀,作為巨富的別號,元末明初人。
元朝中葉,沈方三的父親沈*由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南潯沈家漾遷徒至周東*(土宅),後又遷至銀子浜。沈萬三在致富後把蘇州作為重要的經商地,他曾支持過平江(蘇州)張士誠的大周政權,張士誠也曾為沈萬三樹碑立傳。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萬三助築都城三分之一,朱元璋封了他兩個兒子的官;在南京還建造了"廊廡"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樓四座……"。有了舒適的住宅;但不久;沈萬三被朱元璋發配充軍,在雲南度過了他的餘生。
沈萬三在周庄、蘇州、南京、雲南都留下了足跡。沈萬三始終把周庄作為他立業之地;"萬三住宅在蔫西北半里許,即東庄地及銀子浜、倉庫、園亭與住宅互相聯絡"(《周年鎮志》卷二),"萬三家在周庄,破屋猶存"(明·楊循吉〈蘇談》)。盡管他受到張士誠、朱元漳的封賞,但他不願離開這塊寶地。"元,王行字止仲,吳縣人,沈萬三延為西賓,每一文成,沈酬金一鎰"(《周庄鎮志》卷六·雜記),可見,他連自己的子孫都要留在這塊富裕之地,不惜重金加以培養,使沈家久盛不衰。
關於沈萬三發財致富的原因。大致有"墾殖說","分財說"和"通番說"三種。
一、墾殖說。許多史料上都有記載,但真正完善地提出這一說法的是崑山文管會陳兆弘在"明代經濟史學術討論會"上發表自的《明初巨富沈萬三的致富與衰落〉一文。文中重點提出,沈方三從"躬稼起家"繼而"好廣闢田宅,富累金玉",以至"資巨方萬,田產遍於天下。"沈萬三依靠墾殖發富,乃至成為豪富,號稱江南第一。
二、分財說。有人認為,"沈萬三秀之富得之於吳賈人陸氏,陸富甲江左…盡與秀"。(《周庄鎮志》卷六.·雜記),又有人說"元時富人陸道源,皆甲天下……。暮年對其治財者二人,以資產付之","其一即沈萬三秀也,(楊循吉《蘇談》)。總之,沈萬三是得到了吳江汾湖陸氏的資財,才成為江南巨富的。
三、通番說。據《吳江縣志》載,"沈萬三有宅在吳江二十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傳由通番而得"。著名歷史學家吳晗也說:"蘇州沈萬三一豪之所以發財,是由於作海外貿易。"這說明沈萬三是由於把商品運往海外貿易,才一躍而成為巨富的。
事實上,沈萬三之所以成為江南巨富,以上三個因素缺一不可,是密切關聯的。如果說沈萬三"其先世以躬稼起家……大父富,嗣業弗替;嘗身帥其子弟力穡,"說明他有了立業的根本。沈萬三得到了汾湖陸氏巨資,更由於「治財」有方顯示了他出色的"經濟管理"的才能?才有了致富的本錢和關鍵。他有了這樣的巨資後,一方面繼續開闢田宅:另一市面他把周庄作為商品貿易和流通的基地,利用白硯江(東江)西接京杭大運河,東入走瀏河的便利;把江浙一帶的絲綢、陶瓷、糧食和手工業品等運往海外,開始了他大膽地"競以求富為務"的對外貿易活動,使他迅速成為"資巨萬萬,田產遍於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沈萬三就是從貿易中賺下的一部分錢,購置田產,另一部分錢作經商的資本。所以說,沈萬三是以墾殖為根本,以分財為經商的資本,大膽通番;而一躍成為巨富。周庄"以村落而辟為鎮,實為沈萬三父子之功。"
沈萬三富得連朱元漳都眼紅;但在遭受朱明王朝三次沉重的打擊後,又很快衰落了。
第一次打擊是在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前後。據《周庄鎮志》記載,"《明史。馬後傳》洪武時,富民沈秀者助築都城三分之一,請稿軍,帝忍日:匹夫稿天下之軍亂民也,宜誅之。後諫日,不祥之民,天將誅之,陛下何誅焉!乃釋秀,戌雲南。"
除沈方三充軍雲南之外,他的第二個女婿餘十舍也被流放潮州。在此之前,沈萬三除築洪武門至水西門城牆外。還以龍角貢獻,並獻有白金二千錠,黃金二百斤,甲土十人。甲馬十匹,建南京廊廡、酒樓等。這次打擊不僅使沈家失去了沈萬三這個當家人;而且富氣也減去了大半,可謂人財兩空。不僅如此,沈萬三當時被捕時,周庄鎮上株連甚多,有盡誅周庄居者之說。幸虧鎮人徐民望不避斧鉞,台御狀至京城:才救下周庄全鎮老小。
第二次打擊是在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洪武十九年春,"兄至以戶役故,縲*赴秋官時伯熙亦獲戾京師,適與兄同系獄"(《周庄鎮志卷三。冢墓)。這次沈萬三子沈旺的兩個兒子沈至、沈庄(伯熙)又為田賦坐了牢,伯熙當年就死在牢中,後移葬於周庄杏村。這樣,從根本上動搖了沈家的基業。
第三次汀擊是在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奏學文與藍玉通謀,詔捕嚴訊,誅連妻女,及其仇七十二家,"洋武三十一年二月學文坐胡藍黨禍,連萬三曾孫德全六人,並顧氏一門同日凌遲"(《周庄鎮志》卷六·雜記),這次沈萬三女婿顧學文一家及沈家六口,近八十餘人全都被殺頭,沒收田地,可謂是滿門抄斬了。沈萬三苦心經營的巨大家業,急劇地衰落了。"沈萬三家在周庄,破屋猶存,亦不甚宏大",沈家大族遭受如此三次沉重的打擊,只能家破人亡。
就這樣,號稱江南第一豪富的周庄沈萬三,由興盛走向了衰落,但他畢竟是一個值得研究和借鑒的人物,他在周庄的遺跡,也使中外旅遊者及專家學者深感興趣。
⑤ 除李開芳林鳳祥被俘外,太平天國五虎將其餘人的結局如何
太平天國的五虎上將分別是李開芳,林鳳祥,胡以晃,黃文金,羅大綱,主要是因為這五人在早期天平天國的戰斗中戰斗勇猛而著稱。
胡以晃(1816──1856)廣西平南人。太平天國初期著名軍事統帥。地主出身。天國官員中唯一的武秀才(文秀才為何震川)。早年參加拜上帝會。金田團營時,洪秀全、馮雲山秘藏在平南縣花洲山人村其家布置起義,為在附近思旺圩布防的清兵所困,他協助帶領會眾拒守,並派人往桂平金田村告急。旋得援軍擊敗敵人,遂擁洪秀全至金田舉行起義。1851年12月,在永安任春官正丞相。1853年3月,抵南京。
根據李濱《中興別記》,石達開、胡以晃率軍於咸豐五年十一月至六年二月(1855年底至1856年初),在江西臨江、袁州、萍鄉一帶,與清軍主力曾國藩、羅澤南、彭玉麟及劉長佑等,開展了激烈的決戰。可是二月以後,突然地再也看不見有關胡以晃活動的消息了。這就是說胡以晃很可能是這年二月中旬前後病死的。因為雙方各路探報,通過旗號、告示,俘虜、間諜、截獲文書等方法,很容易探知對方的主將姓名,故清方明確地報導了石達開在這年三月從江西調往安徽,又報道了石達開調走後江西軍務改由黃玉昆主持。
後來黃玉昆戰斗陣亡,清方也及時掌握情報。胡以晃在此以前在安徽、江西一帶活動,清方都有記載,為什麼在石達開調離江西以前胡以晃突然下落不明了;又為什麼石達開走後只由黃玉昆單獨主持軍務,而對一向由胡以晃、黃玉昆聯名一起的這支主力部隊,突然不再提及胡以晃姓名了呢?合乎邏輯的回答只能是在石達開三月初調走以前胡以晃病死臨江軍中,以致中止了他半生戎馬的軍事活動。
⑥ 中國古代歷史上姓李的名人有哪些
中國古代姓李的名人有很多,比如有李世民,貞觀之治,還有名將李靖,還有著名詩人李白,李商隱等。
⑦ 這也太多了!太平天國的24個丞相都有誰
天官正丞相、天官又正丞相、天官副丞相、天官又副丞相
地官正丞相、地官又正丞相、地官副丞相、地官又副丞相
春官正丞相、春官又正丞相、春官副丞相、春官又副丞相
夏官正丞相、夏官又正丞相、夏官副丞相、夏官又副丞相
秋官正丞相、秋官又正丞相、秋官副丞相、秋官又副丞相
冬官正丞相、冬官又正丞相、冬官副丞相、冬官又副丞相
太平天國朝內官以丞相為最高,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各有正、又正、副、又副四人,共二十四人。
太平天國前期職官,大抵分為朝內、軍中官和守土、鄉官三個系統。朝內官以丞相為最高,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各有正、又正、副、又副四人,共二十四人;以次檢點三十六人,指揮七十二人,將軍一百人。諸官均非實職。
(7)中國有多少個李開芳擴展閱讀
太平天國後期,官制更為繁雜。楊韋內訌,將士離心。不但石達開部官制多所更改,高級將領也有私設官爵擅授部下的。洪秀全為籠絡人心,一再增官設爵,封賞漸趨浮濫。其間雖經洪仁玕整頓銓政,然而收效甚微。
後期有朝官、屬官之分。朝官包括列爵、諸將和丞相以下職官三個系列。列爵指王和六爵。天義、天安、天福、天燕、天豫、天侯六等爵制度,是在前期燕王、豫王貶革為頂天燕、護天豫和原置侯爵的基礎上,再由義王、安王、福王的王號演變而來,大約形成於1858年。
⑧ 在全國有多少李氏家族的人分布在何處
李姓占漢族人口的7,4%,即超過9620萬人。加上其它民族李姓人口已超過1億,李姓在國內分布極廣,以北方居多,在海外也幾乎遍及全世界。根據古資料顯示,李姓是嬴(ying)姓顓頊(zhuan xu)的後裔,先為理姓(大理石的理)。現在,是中國第一大姓,也是世界第一大姓!
一理姓官員,商朝末年因避難逃至今河南,在河南鹿邑(yi)縣定居。為了感激逃難時有木子(一種木本植物的果實)充飢及躲避殷紂王的追緝,改為李姓。
李姓從商末到東周初的二百多年間一直居住在河南。東周時期李姓向甘肅、河北發展,西漢時期,李姓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從東漢開始,李姓陸續遷徙西南,分布於四川、廣西一帶。在唐朝以前李姓主要是在北方發展,在長江以南僅分布部分地區。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統治了將近300年,李姓作為「國姓」,最為顯貴。唐朝李家皇室子孫眾多,另外,凡有功於唐朝的人,均被賜與李姓,這樣大大擴充了李姓人口。經過唐朝的大發展之後,李姓開始南遷,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河南的李姓於唐高宗年間進入福建開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不少李姓因避戰亂遷往南方;第三次從唐末黃巢大起義到五代,因中原地區長期動亂,李姓自長安、河南等地方直接進入福建、廣東等地。
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王稱帝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大成、西涼、涼、吳、魏 、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
另外,李姓歷代人才輩出。春秋時有著名思想家、道家創始人李耳(老子);唐代有政治家李淵,李世民、大詩人李白、李賀、李商隱等;五代詞人李煜;北宋女詞人李清照,名將李顯忠;明代傑出醫葯學家李時珍、文學家李夢陽、農民起義首領李自成。
清代太平天國將領李開芳、李秀成,戲曲理論家、作家李漁;近代有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地質學家李四光、愛國民主人士李公朴等等。海外居住的李姓也涌現了許多傑出人才。美籍華人李政道、李遠哲,分別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和化學獎,為當今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學家;祖籍廣東的李光耀曾任新加坡總理;現代香港十大財團之首、廣東潮州人李嘉誠 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策劃專家李橋林(湖南人)李悅男 (內蒙古人)(李華建 湖北人) 等等。
⑨ 從古至今,姓李的皇帝、詩人、畫家等等有哪些名人
你好!跟你說些比較齊全的吧:主要人物
1.先秦思想家李耳
2.鼎助秦王統一中國的李斯
3.雄才大略的李世民
4.詩仙李白
5.詞壇女傑李清照
6.明代思想家李贄
7.中共早期領導人李大釗
(二)次要人物
1.戰國初期改革家李悝
2.趙國名將李牧
3.先秦水利家李冰
4.飛將軍李廣
5.東漢名臣李固
6.北魏改革家李沖
7.隋朝橋梁專家李春
8.唐代史學家李延壽
9.一代名將李靖
10.風流天子李隆基
11.驍勇善戰李光弼
12.李朔雪夜平蔡州
13.婉約大家李商隱
14.洗盡銱華留詞名的李後主
15.宋代編輯大家李仿
16.宋初聖相李沆
17.抗金名將李綱
18.抗元名將李庭芝
19.明代醫葯學家李時珍
20.一代闖王李自成
21.清儒李光地
22.忠王李秀成
23.外交辱國、洋務坎坷的李鴻章
24.地質學家李四光李世民 唐太宗 貞觀之治
李小龍 演藝明星 功夫片
李四光 地質學家 大慶油田
李大釗 偉人 創辦中國共產黨
李宇春 歌手 超級女聲
李世民,李隆基,李白,李義臣,李治。
李清照,李商隱。李賀。李顯忠,李煜
李自成,李夢陽。李時珍。李耳【老子】
李淵。李大釗,李開芳,李秀成,李四光
李嘉誠,李廣
李安世、李 翱 、、李百葯 、李邦彥 、李成棟、李成粱 、李 充 、李 沖 、李處溫 、李 迪 、李 典 、李調元、
李定國 、李東陽 、李方膺 、李 防 、李飛龍、李鳳苞、 李 芾、 李固、 李 觀、 李光弼、李光地、李 華、 李懷仙、 李 績、 李吉甫、李繼遷。希望這些您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