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國有多少兵力人口
① 五代十國分別指哪些國家發生過什麼重要的事情呢
五代十國是一段特殊的大混亂時期,割據混戰,民不聊生。這一時期分開來說就是五代和十國。五代是唐滅到北宋建立之間中原出現的五個政權: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歷時五十三年,五代八姓十三帝。
十國則是中原之外的十個割據政權:前蜀、後蜀、南唐、南吳、南平、吳越、閩國、南楚、南漢、北漢。979年,北宋滅掉北漢,五代十國正式結束,北宋基本實現了大一統。
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做了兒皇帝
李從珂和石敬瑭在給李嗣源做部下的時候就明爭暗鬥,又實力不相上下,等到李從珂做了皇帝,兩人互相猜忌,欲除掉對方。
石敬瑭被逼無奈借兵契丹,向契丹稱臣稱子,並割燕雲十六州。這一決定影響了中國四百年。936年石敬瑭滅掉後唐,建立後晉,自立為帝,是為後晉高祖。
中原朝代的頻繁更迭,給了南方割據政權很大的發展空間,這一時期,南吳的實際掌權者已經不是皇帝楊溥,而是徐知誥,937年,楊溥讓位於徐知誥,南吳滅亡,南唐建立,徐知誥改回原名李升。是為南唐烈祖。
② 請問日本古代九州島的九個國,哪個國的面積最小
在西海道的令制國中,最小的是壱岐國,僅包括壱岐 一個島,面積只有133.8平方千米
築前國,約2500平方千米
築後國,約1800平方千米
豊前國,約2100平方千米
豊後國,約4300平方千米
肥前國,約4500平方千米
肥後國,約7400平方千米
日向國,約7700 平方千米
大隅國,約4500平方千米
薩摩國,約4500平方千米
壱岐國,約133平方千米
対馬國,約700平方千米
③ 春秋戰國時期有幾個國
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這段時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大分裂時期,史學家們把這段時期稱之為春秋時期,這個時期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就是「亂」,為什麼會亂呢?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鄭、秦、晉等諸侯國的護衛下把國都從鎬京遷到了洛邑,東遷之後的周王室衰弱到了極點,統轄的范圍方圓不足六百里,各諸侯眼看著周王室混的一日不如一日,索性也就不去朝拜周天子了,再後來連周天子說的話也不聽了,最後直接裂土稱君,各自為政了,眾多諸侯國每天都為了搶人口、搶土地你打我,我打你,不停的打來打去,所以說春秋時期除了是一個大分裂時期之外也是一個大混亂時期。
諸侯國分布圖
據統計春秋時期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加起來差不多有一百四十多個,它們分別是齊國、晉國、宋國、陳國、鄭國、衛國、魯國、曹國、楚國、秦國、吳國、越國、燕國、鄾國、任國、邢國、邳國、胡國、代國、彭國、苴國、魚國、軫國、許國、扈國、荀國、桐國、極國、賈國、鄫國、呂國、虞國、州國、州國、州來國、萊國、蕭國、舒國、譚國、鄖國、芮國、沈國、庸國、權國、謝國、炎國、鄅國、畢國、申國、鄧國、唐國、劉國、黃國、厲國(後改稱隨國)、淳於國、鍾離國、鍾吾國、巴國、蜀國、息國、郤國、祝國、鄣國、聶國、鞏國、葉國、項國、江國、葛國、戴國、宿國、羅國、蓼國、絞國、茅國、巢國、雍國、頓國、黎國、費國、郇國、胙國、夔國、鄶國、應國、肥國、鼓國、鄟國、蓐國、耿國、蘇國、冀國、諸國、共國、井國、縉國、楊國、毛國、邘國、皖國、邿國、郜國、弦國、郕國、梁國、向國、凡國、谷國、賴國、牟國、柏國、焦國、祭國、道國、微國、豐國、六國、瑕國、觀國、岐國、箕國、莘國、鄚國、逼陽國、小邾國、祝其國、倪國、濫國、遂國、盧國、義渠國、大荔國、孤竹國、山戎國、須句國、顓臾國、大庭國、根牟國、甲父國、翨陽國、有窮國等。
諸侯國版圖
那時候的中華大地上雖然國家眾多,但是規模都很小,有的國家甚至小的在地圖上都找不到,如果按照現在的規模標准去衡量春秋時期的國家,估計那時候的好多國充其量也就是現在的一個村或者一座城,那時候人確實牛啊,拚命奪塊兒地就是一個國。
雖然春秋時期的國家很多,但有實力、有影響力的國家也就十幾個,它們分別是齊國、晉國、魯國、楚國、秦國、燕國、鄭國、陳國、宋國、吳國、越國、曹國。
1、齊國:姜子牙的封地,姜姓,侯爵國,位於現在的山東大部,靠近大海,所以海資源比較豐富,是後世公認的春秋四大強國之一,也是春秋時期第一個誕生霸主的國家,實力可想而知。
2、晉國:這是周家人自己的封國,姬姓,侯爵國,國土疆域涵蓋現在的山西全部和陝西大部,也是後世公認的春秋四大強國之一,大名鼎鼎的晉文公是繼齊桓公之後的第二位中原霸主。
二流諸侯國
3、魯國:這也是周家人的封國,姬姓,侯爵國,魯國是周朝最親近的邦國,也是周禮最完整的保存者和實施者,這也使得魯國成為了一個聖人輩出的地方,名流千古的孔子、孟子、曾子、魯班都是魯國人,魯國剛開始國土面積比較狹小,之後慢慢蠶食了周邊的極、項、須句、根、曹、邾、莒等國的土地,最終成為大國,在最強盛的時候甚至可以和齊國平起平坐,它的影響力一直持續到了戰國初期。
4、楚國,楚國在周文王、周武王時期就開始崛起, 周成王時期楚國建立,羋姓,熊氏,子爵,爵位沒有上面的幾個國家高,楚國建立之初比較貧弱,地位也比較低,在好幾代領導人的苦心經營之下楚國最終向南方拓地千里成為了春秋時期的大國,楚莊王熊旅稱霸中原成為五霸之一,此外楚國也是春秋時期兼並小國最多的國家。
諸侯國君主
5、秦國:秦人的先祖最開始是為商朝鎮守西戎,後來升為諸侯,到了周代他們又為周王室養馬,乾的都是體力活兒啊,周平王東遷的時候秦襄公護送有功被封為了諸侯,秦穆公時期秦國兼並了十二個西部的戎族國家,秦國得以壯大,因此也成為了春秋四大國之一。
6、燕國:燕國是周武王的弟弟姬奭的封地,剛開始國土面積也不大,後來燕國佔領了薊國,又往東北方向擴展了一點,國土面積大增。
7、鄭國:鄭國位於現在的河南中部,姬姓,伯爵國家,該國經濟發達、法制先進,是法家思想的重要發源地,鄭庄公執政之時是鄭國最揚眉吐氣的時期。
8、陳國:關系比較遠點兒的姬姓國,國土位於現在的河南東部和安徽西北部,這個國家的人特別頑強,兩次亡國但又兩次復國,最後還是被楚國所滅,許多年以後陳國的後人來到齊國,把齊國的君主架空自己做了老大。
諸侯國軍隊
9、宋國:宋國的國君為子姓、宋氏,是周朝初期周天子親封的公爵國,國土位於現在的河南等地,宋國的地位是春秋各諸侯國中最為特殊的一個,它享有三恪之一的帝王之禮,可見宋國在春秋時期的地位之高,宋國商業密集、經濟發達、文化昌盛,是儒、墨、道、法四家思想的發源之地,墨子、莊子、惠子三位聖人都是宋國人,宋國國君宋襄公是春秋五霸里最具爭議性的一位霸主。
10、吳國:姬姓,吳國位於現在的江浙地區,是春秋中後期時間段里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在闔閭和夫差時期最為鼎盛,夫差後期被越國所滅。
11、越國:華夏族,大禹後裔的封國,位於吳國的南部,是春秋後期東南一帶的強國,振興於勾踐時期,滅國於越王無疆,越國被楚國滅掉以後,部分越人歸入了楚國,還有一部分越人南遷到了沿海、兩廣地區,統稱百越。
12、曹國:曹國的輝煌歷史基本都在西周時期,春秋時期它已跌出了一流國家的行列,晉國稱霸以後它淪為了晉國的附庸,公元前487年被宋國所滅,曹參、曹操都是曹國君主的後裔。
戰國早期示意圖
在進入戰國時期以後,原先的諸侯國已經大量減少,只剩下秦國、燕國、楚國、晉國、齊國等為數不多的幾個。後來晉國分化為韓趙魏三國,齊國也從姜姓變成了田氏齊國。至此,戰國七雄的局面正式形成。戰國前期,周天子雖然還在,但周天子的影響力進一步縮小。到了戰國後期,秦國乾脆消滅了周王室,周赧王去世後,周王室不被允許在立新的天子,周朝正式滅亡。
戰國晚期示意圖
而在戰國時期的七雄,多數都進行了變法。在經過了戰爭的分分合合之後,實際上這七個諸侯國在性質上已經沒有區別,他們都建立起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在各國內部,除了國君的近親之外,都是編戶齊民。所以,到了戰國後期,當時的戰國七雄,已經成為了嚴格意義上的國家。
④ 五代十六國時各國人口、官員、兵力人數、領土
基本信息1.五代基本情況一覽表
序號朝代都城統治年代開國皇帝滅亡1後梁汴州(今河南開封)907年——923年太祖朱溫滅於後唐2後唐洛陽(今河南洛陽)923年——936年庄宗李存勖滅於後晉3後晉汴州936年——946年高祖石敬瑭滅於契丹4後漢汴州947年——950年高祖劉知遠滅於後周5後周汴州950年——960年太祖郭威滅於北宋2.十國基本情況一覽表
序號朝代/政權都城/首府統治年代開國君主滅亡1吳國廣陵(今江蘇揚州)892年——937年太祖楊行密滅於南唐2南唐金陵(今江蘇南京)937年——975年烈祖李昪滅於北宋3前蜀成都府(今四川成都)891年——925年高祖王建滅於後唐4後蜀成都925年——965年高祖孟知祥滅於北宋5閩國長樂府(今福建福州)893年——945年太祖王審知滅於南唐6楚國(南楚)長沙府(今湖南長沙)896年——951年武穆王馬殷滅於南唐7南漢興王府(今廣東廣州)905年——971年高祖劉䶮滅於北宋8南平(荊南)江陵府(湖北荊州)907年——963年武信王高季興滅於北宋9吳越西府/杭州(今浙江杭州)893年——978年太祖錢鏐滅於北宋10北漢太原府(今山西太原)951年——979年世祖劉崇滅於北宋3.五代十國時期其餘割據政權情況一覽表
序號政權名稱都城/首府稱號/地位姓名統治時間滅亡/結束1趙國鎮州(今河北正定)趙王王鎔883年-921年滅於後唐2北平國定州(今河北定州東)北平王王處直907年—921年滅於後唐王都921年—929年3晉國太原府(今山西太原)晉王李克用891年—908年建立後唐李存勗908年—923年4岐國鳳翔府(今陝西鳳翔)岐王李茂貞907年—923年滅於後唐5定難夏州(今陝西靖邊北)定難節度使
夏國公李思諫895年—908年建立西夏李彝昌908年-909年定難節度使
朔方王李仁福909年-933年定難節度使
夏國公李彝超933年-935年李彝殷935年-967年李光睿967年-978年 6盧龍、燕國幽州(今北京)盧龍節度使
燕王
皇帝劉守光907年—913年滅於晉國7殷國建州(今福建建甌)皇帝王延政943年—945年滅於南唐8武平(湖南)潭州(今湖南長沙)武平節度使劉言950年—953年滅於北宋王逵953年—956年周行逢956年—962年周保權962年—963年 9清源(泉漳)泉州(今福建泉州)泉漳都指揮使
清源節度使留從效945年—962年滅於北宋清源節度使
泉漳留守留紹鎡962年—962年清源節度使張漢思 962年—963年 陳洪進963年—978年10朔方(靈州)靈武(今寧夏靈武)朔方節度使
潁川郡王韓遜900年—914年滅於西夏朔方節度留後
靈武節度使韓洙914年—928年朔方節度留後韓澄928年—929年朔方節度使康福929年—932年朔方節度留後張希崇932年—939年陳留王
朔方節度使馮暉939年—952年靈州大都督府長史
朔方留後馮繼業952年—954年西平王、靈州知州裴濟?年—1002年11靜海(安南)
交趾(今越南河內)「靜海」政權定位有爭議,此略,詳情參見「靜海節度使」走向獨立12歸義(
西漢金山國)敦煌(今甘肅敦煌)「歸義」政權定位有爭議,此略,詳情參見「歸義軍節度使」滅於西夏13河西涼州(今甘肅武威)「河西」政權定位有爭議,此略,詳情參見「河西節度使」滅於西夏
⑤ 五代十國五代十一國
五代十國是華夏民族歷史上一大恥辱,也是五德的提出時間,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國家意識,和這一學說有很大的關系,反正換一個領導人只是換一個官府交稅,知識由金德變成了水德或是別的。
⑥ 聊聊歷史(1)(五代十國或者五代十一國)資料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 [6] ,包括 五代 (907年-960年)與 十國 (902年-979年)等眾多割據政權,是 中國歷史 上的一段時期,自 唐朝 滅亡開始,至 宋朝 建立為止,也可以定義為到宋朝統一十國剩餘政權為止。
五代十國圖
根據 歷史學家 張國剛 的《 唐代藩鎮研究 》, 唐朝 後半段的大部分時期里,40到50個藩鎮絕大部分不割據,只有河朔等極個別藩鎮割據,但割據藩鎮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 [7] ,而且割據 藩鎮 也曾解除割據。 [8]
唐末 黃巢起義 後, 藩鎮割據 才普遍出現,部分實力雄厚的 藩鎮 先後被封為王,所建立的 封國 實際上已是高度自主的 王國 。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其中地處 華北地區 、軍力強盛的政權控制中原,形成 五代 ,其中有些是 沙陀 族所建立的。這五個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權雖然實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個 國家 ,只是藩鎮型的 朝廷 。 [9] 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五代為正朔( 後梁 時期的晉、岐、吳除外)而稱王稱 藩 ,其中十個歷時較長且稱王或稱帝的政權被《 新五代史 》及後世史學家統稱為十國。該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況,使得戰亂不止,統治者多重武輕文。中國的內亂,也帶給 契丹 南侵的機會, 遼朝 得以建立。 [10] [11]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的重要時期,其間 定難軍 (後來的 西夏 )逐漸獨立,而 靜海軍 (交趾,後來的 越南 )自此脫離中央統治。
五代依次為 梁 、 唐 、 晉 、 漢 、 周 五個政權,即「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史稱 後梁 、 後唐 、 後晉 、 後漢 與 後周 。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 朱溫 建立 後梁 ,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這是五代十國的開始。公元923年,盤踞 太原 的晉王 李克用 之子 李存勖 滅後梁, 後唐 建國。 後唐 之後的五代君王均出自 李克用 的子孫與部屬。 後唐 歷經 後唐明宗 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發生內亂後,被 石敬瑭 引 契丹 軍攻滅, 後晉 建立。 [9] [12] 不久契晉關系惡化, 契丹 軍南下滅後晉,建立 遼朝 。同時 劉知遠 在太原建立後漢,收復中原。 郭威 篡後漢建後周, 後周世宗 柴榮苦心經營,使後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奪取後蜀四州、南唐十四州、遼兩州,但 柴榮 在北伐 燕雲十六州 時重病被迫班師,後不幸病亡。柴宗訓即位後不到半年,就被 趙匡胤 所篡,建立 北宋 ,五代結束。 [2] [13]
十國方面,江南地區初期以吳國最強,而後被李昪篡位,建國南唐,其次有吳越國與閩國等。湖廣則被荊南、楚、武平與南漢等占據。十國為吳、吳越、前蜀、後蜀、閩、南漢、南平、楚、南唐、清源、北漢、武平,即「吳唐吳越前後蜀,南北兩漢閩平楚」十國中方面,江南地區有南吳、 南唐 、 吳越國 、 閩國 等。湖廣則被 荊南 、 楚 、武平、南漢等占據。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使得國力衰退,最後敗於後周。兩川地區有 前蜀 、 後蜀 ,國家富強,是僅次於南唐的強國,然而耽於安樂,最後亡於中原。 北漢 是十國中惟一在北方的一國,是後漢高祖 劉知遠 的弟弟劉祟所建。趙匡胤建立 宋朝 (史稱 北宋 )後,與其弟 宋太宗 相繼掃盪群雄,最後於979年攻滅北漢,基本統一全國, 十國 結束。 [2] [10]
唐朝滅亡
安史之亂 後, 唐朝 由盛轉衰,在各地的 藩鎮 乘機做大做強。而 黃巢 之亂以後的唐朝更是出現了「極目千里、無復煙火」 [14] 的局面。亂事波及兩淮江南地區,當地群雄紛起抗敵,十國中的吳國與楚國得以建立。 [15] 秦宗權之亂直到唐昭宗時才在朱全忠的努力下平定。 [16]
朱全忠 、 李克用 與 李茂貞 這三派藩鎮影響了 唐朝 後期、五代前期的政治,而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更成為五代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的君主。 朱全忠 ( 朱溫 )與 李克用 因故不合, [17] 雙方上至朝廷,下至藩鎮,都斗爭不斷。 朱全忠 (朱溫)利用朝中的勢力打壓 李克用 ,並且趁李克用與 李茂貞 等人抗衡之際威服河北各藩鎮,並吞河中軍、淄青軍等節度使領地。地盤的擴充使得朱全忠的勢力遠大於李克用。 [16] 而關中的鳳翔節度使 李茂貞 雖然威脅唐廷,但因 李克用 與朱全忠(朱溫)的干涉而失敗。
888年 唐昭宗 繼位後,宰相 崔胤 與宦官 韓全誨 爭權。唐昭宗被宦官韓全誨幽禁,崔胤緊急召喚朱全忠(朱溫)入援。而韓全誨強迫唐昭宗投靠 李茂貞 ,朱全忠(朱溫)於是率軍圍困 鳳翔 。隔年, 鳳翔 軍糧草耗盡, 李茂貞 只好殺宦官韓全誨等人,與朱全忠(朱溫)和解。朱全忠(朱溫)趁機掌控朝中大權,還屠殺宦官數百人,派兵控制 長安 。 崔胤 後悔不已,有意擺脫 朱全忠 ( 朱溫 )的威脅,暗中招募六軍十二衛,被 朱全忠 (朱溫)在長安的眼線所察覺。904年朱全忠殺 崔胤 ,逼迫 唐昭宗 遷都 洛陽 ,同年8月弒 唐昭宗 ,另立昭宗子 李柷 為帝,即 唐哀帝 。朱全忠(朱溫)本想等統一後再奪取帝位,但因征 淮南 失利,於907年逼迫 唐哀帝 禪讓,不久又殺之, 唐朝 亡,五代十國時期開始。他改名 朱晃 (朱溫),國號 梁 ,史稱 後梁 ,他即 後梁太祖 ,最後定都東都東京(今開封)。 [16]
梁晉對峙
五代各政權雖然
五代十國割據勢力分布圖(後漢時期)
掌控 中原 與 關中 地區(除後梁未控制關中),但是沒有像唐朝一樣成為所有藩鎮認可的共主,主要勢力范圍也不出 華北地區 ,只能說是一個藩鎮型的朝廷。 [18]
各地藩鎮在 唐朝 滅亡後,初期有些政權依舊使用唐朝年號割據一方,有的奉五代為正朔,其他則是保境固守或稱帝爭天下。不管他們的外交策略是什麼,這些藩鎮都已經獨立自主,其中十個同時或相繼存在的具代表性的政權被《 新五代史 》及後世史家稱為 十國 。 [19]
中原地區歸附後梁的半獨立政權有 義武節度使 、 北平王 王處直 、 成德節度使 、 趙王 王鎔 、 盧龍節度使 劉仁恭 (911年其子 劉守光 稱帝獨立)等,獨立的是鳳翔節度使、 岐王 李茂貞 建立的 岐國 ,河東節度使、晉王 李克用 建立的 晉國 。蜀地方面, 西川 節度使、蜀王 王建 建立 前蜀 ; 湖廣 一帶,占據 江陵 周圍的荊南軍 高季興 在後唐時獨立, 湖南 武安軍 馬殷 建 楚國 , 兩廣 ( 嶺南 )清海軍 劉隱 建南漢, 江南 地區,占據 兩淮 吳地的淮南軍 楊行密 建 吳國 ,浙江 錢鏐 建 吳越國 ,福建 王審知 建 閩國 。 [18] 另外,交趾 靜海軍 曲承裕 自立,在 越南 歷史上被稱為 曲家 ,是越南地區脫離中國的開端。 [20] 黨項族 組成的 定難軍 也在陝北 夏州 一帶割據自立。位於 河西 瓜州 的 歸義軍 一度建立金山國。此時晉、岐與吳依舊奉唐室年號,而前蜀稱帝,均不承認後梁,其餘政權都臣服後梁。因此也難怪歐陽修說:「嗚呼!五代之亂極矣。」
後梁太祖 朱全忠 ( 朱溫 )針對 唐朝 後期的弊端做出不少強烈改革。他極度厭惡宦官,曾拒絕在南方避難的宦官返回京城; [21] 討厭唐廷高級官員,啟用失意士人如 李振 、 敬翔 等人,並且聽從李振建議,屠殺宰相 裴樞 、 崔遠 等三十名高官,史稱 白馬之禍 。 [22] 這些失意士人重實際而輕名義,是五代政治人物的代表。 [23] 經濟方面重視農業發展,致力減輕賦稅;對軍隊十分嚴厲,如大將戰死,所部士卒一律斬首,稱「跋隊斬」。然而 後梁 太祖晚年荒淫無度,甚至不顧倫理,經常召諸子之妻入宮陪侍。外交方面,後梁立國之初,幾乎所有國家與藩鎮都表示臣服,只有晉、岐、前蜀與吳敵視後梁,依舊奉唐室年號。其中晉國的 李克用 更是 後梁 太祖的死敵,自開國起 後梁 太祖就北伐晉國,在潞州(山西長治)與 李克用 僵持不下,史稱 潞州之戰 。 [24-25] 李克用 因憂勞去世後,其子 李存勖 在 李克寧 、 張承業 的輔佐下而獲得勝利。910年後梁太祖懷疑成德軍與晉密結而率軍進伐,迫使成德軍 王鎔 與義武軍 王處直 倒向 李存勖 。 李存勖 率軍於 柏鄉 (河北柏鄉)擊潰後梁軍,成功救援成德軍,而梁軍元氣大傷,史稱 柏鄉之戰 。北方之雄 劉守光 為人殘暴,且是晉的強敵。他於909年被後梁封為燕王,建立 燕國 ,911年稱帝,史稱 桀燕 。隔年, 李存勖 派 周德威 討伐 劉守光 ,朱溫親自率軍救援,但被晉軍擊潰。 劉守光 最後於隔年被李存勖攻滅。 [18]
朱溫敗退洛陽後病危,次子 朱友圭 不滿朱溫有意立養子 朱友文 為太子, [26] 趁機刺殺朱溫而繼位。然而朱友圭荒淫無度,不得人心,913年其弟 朱友貞 聯合天雄軍(即魏博軍) 楊師厚 進伐奪位,史稱 後梁 末帝。楊師厚去世後,天雄軍等河北諸鎮都陸續歸附晉國,再加上916年魏州之戰中梁軍慘敗於晉軍,後梁北疆只能勉強維持在黃河以南。公元918年 李存勖 率軍南征,與梁軍相持於 濮州 一帶。梁軍慘敗,但晉將 周德威 戰死,梁晉戰爭沉寂了一段時期。921年 張文禮 殺成德節度使、趙王 王鎔 ,控製成德軍,聯合 契丹國 與 後梁 ,對抗晉國。然而 李存勖 率軍於 鎮州 擊潰梁趙聯軍,又奪得 河北三鎮 後。 [27]
923年, 李存勖 在 魏州 稱帝(即後唐庄宗),以光復 唐朝 為號召建國號唐,史稱 後唐 ,不久又二度南征。梁將 王彥章 採取牽制 鄆州 (山東 東平 )的方式,成功圍堵唐軍於 楊劉 (今山東 東阿 )附近。雙方對峙良久,唐軍軍糧不足,有即將撤退的跡象。然而梁廷 趙岩 、 張漢傑 等人進讒言,使王彥章被撤換,後唐庄宗又率軍經鄆州迂迴攻入空虛無兵的 汴州 。城破之日,後梁末帝無奈命 皇甫麟 殺死他,後梁覆滅。 [18]
後唐盛衰
後唐 庄宗滅後梁後,定都 洛陽 。此時 河北三鎮 已定, 後唐 國力強盛。 岐國 李茂貞 對 後唐 稱臣,後唐庄宗封他為 秦王 。公元924年 李茂貞 去世,後唐庄宗的長子 李繼岌 擔任鳳翔節度使,正式吞並了岐國。前蜀 王建 在建國後注重農桑、興修水利,使得前蜀在經濟與軍事都十分強盛。但918年王建去世後,其子 王衍 奢侈無度,殘暴昏庸。925年後唐庄宗派 郭崇韜 、魏王李繼岌率軍攻入 成都 ,王衍投降, 前蜀 滅亡。 [28]
後唐 對外強盛,但是內憂積重。 後唐庄宗 定都洛陽後,招回宦官以任樞要之職,任用 李襲吉 等保守派,一切與唐朝後期政治相同,朝政日益敗壞。 [23] 後唐庄宗 自認基業已固,不務政事,肆情縱欲,自取藝名「李天下」,寵信 伶人 敬新磨 、伶官 景進 等人。當時軍隊龐大,國庫吃緊,然而其妻 劉皇後 干預朝政、貪婪愛財,將稅收一半歸後宮,使得朝廷還要暫扣軍糧以補其他支出,形成極大的隱憂,不久征蜀唐軍即因故兵變。 [29]
郭崇韜雖然完成滅蜀任務,但李繼岌對於不能深入參與軍務而感到不滿。他密報朝廷,意圖陷害郭崇韜。後唐庄宗有意先調查再決定,但劉皇後自行命李繼岌處決之。公元926年郭崇韜被殺,唐軍軍心渙散,兵變四起。劉皇後又不願將自己的財物用於勞軍,使局面更加惡化。 [30] 不久,魏博軍在 趙在禮 率領下於魏州(河北大名)叛亂,唐將
⑦ 岐國的介紹
岐國(887~923),中國唐末(五代十國)割據鳳翔(今屬陝西)的藩鎮,也是五代十國中的一國。岐王李茂貞(856~924年),本名宋文通,深州博野(今河北蠡縣)人。唐乾符年間,因敗黃巢將領尚讓,以功擢神策軍指揮使。
⑧ 五代十國時期的岐國
岐國(公元887年~923年),中國唐末、五代時期割據鳳翔(今屬陝西)的藩鎮。岐國不在五代十國之中。岐王李茂貞(公元856年~924年), 唐乾符年間,因敗黃巢將領尚讓,以功擢神策軍指揮使。
光啟元年(公元885年),李克用率軍逼長安,唐僖宗出奔,文通護駕有功,擢武定軍(洋州軍號)節度使,賜姓李,名茂貞,字正臣。僖宗回長安途中,茂貞殺鳳翔節度使李昌符,代為節度使。
大順二年(公元891年),他脅迫昭宗殺宰相,任命他為鳳翔和山南西道(治興元)兩鎮節度使,封秦王,成為關中最強大的藩鎮。
(8)岐國有多少兵力人口擴展閱讀:
五代十國(廣義897年-979年,狹義907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統一中國本土為止。
本時期分成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897年-979年)。五代十國本質上是唐末藩鎮割據和唐朝後期政治的延續。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其中位在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藩鎮國家即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
五代雖然實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個中國本土,只是藩鎮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中原王朝為正朔,其中十個國齡較長、國力較強的統稱為十國。
本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況,使得戰亂不止,統治者多重武輕文。中國的內亂,也帶給契丹國南侵的機會,遼朝得以建立。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的重要時期,其間河西和交趾地區逐漸離心,交趾(越南)最終脫離中國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