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城到壽保要多少時間
㈠ 成都有到壽保的高鐵嗎
有。你說的壽保高鐵站正式名稱是叫「犍為站」,成都東站和成都南站都有到犍為站的直達高鐵,大約1小時20分鍾左右可到!
㈡ 四川的民俗風情有哪些
走人戶
漢族社會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民間凡遇年節或婚嫁、新居落成 等情況。都要到親戚家串門探望,稱為走人戶。屆時,一般要帶上豬肉、 點心、酒等禮物,穿上平時捨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買酒,熱情 款待。 春倌說春 漢族社會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時間在春節前後。舊時的春倌頭 戴烏紗帽,身著官服,左手執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現在的春倌,裝 束與普通人一樣,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們爬山涉水,走鄉串 戶,每到一地,便編一些吉利的歌謠演唱。說唱完畢,將一張紅紙印製 的檢牛圖送給主人家。說檢結束後,戶主要送些錢幣給檢倌,以作報酬。
如果是正月間走人戶,則稱為「拜年」,客人若帶有小孩,離開時主人家得給小孩一些錢,稱為「打發」。該習俗現仍在農村流行。
拜把子
舊時漢族社會交際習俗。又稱結盟、結拜、換帖等。流行於四川各 地。基於共同利益的個人或集團,以磕頭換帖、同飲血酒、對天盟誓的 方式結為兄弟,以共同的信仰和誓言來約束和維護共同的利益關系。
送節禮
漢族交際習俗。流行於四川和地。民間凡遇春節、端午、中秋等重大節日,嫁出去的女兒攜女婿,分家另過的兒子攜媳婦,帶上禮物回家拜望父母。親朋好友之間也在上述節日期間互相拜節送禮。該習俗現仍流行,只是所送禮物隨時代發展已有變化。
學三年跟三年
漢族社會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舊時投師學藝一般需三年時間。按習俗,三年之中,師傅只管徒弟伙食,會給少量衣鞋錢和剃頭錢,不 給工錢,徒弟出工得的工錢也歸師傅。三年期滿後,許多徒弟還要跟三年才能獨立謀生。這三年裡,徒弟相當於半個工人,有一定收入。
辦出師酒
漢族社會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技師學藝滿三年後,如果所學技術已過關,徵得師傅同意,便可「出師」。屆時,徒弟要大辦「出師酒」, 請行內有名氣的人來參加,祭祀行業祖師神,酬謝師傅的教藝之恩。徒弟給師傅叩頭,送給師傅衣帽鞋襪;師傅退還投師文約,對徒弟說此些 祝願的話。按規矩,無錢謝師、未辦出師酒的,不能算出師。隔代同姓 漢族社會習俗。流行於犍為縣羅城、定文、壽保等鄉鎮。這一帶張 姓和吳姓中,保留著隔代同姓的習俗。為了使香火不斷,便採取了隔代 同姓的辦法。
蒙格
彝族社會習俗,家支作出重大決定的會議。一般一年召開一次,如無重大事件發生,可幾年召開一次。有傳統的會址,開會多選在家閑時的虎月和免月。 生活中一但發生人命糾紛等事件,受害者家屬便帶上一壇酒到本支系中信得過德谷(有威望的人)家中陳述情況和要求。這個德谷又帶上酒到其他德谷那裡陳述,表明自己的看法。最後,由家支中最有影響的德谷們互相協商,決定是否召開家支大會。屆時,全體家支成員,不分男女老少、貴賤賢愚,一律帶上干糧,自行趕到集會地點。每個支系由 德谷帶領坐在一起,支系之間留出一條通道,以便人員進出,也便於區分。按習慣,會議由家支中最有威信的德谷或頭人主持。他講完主要議程後,所有成員都可以發表意見。接著,各支系分組計論,然後各支系 德谷集中起來開小會,統一意見。最後,主持人公布會議作出決定,宣 布會議結束。蒙格人出的決定,家支成員有執行的義務。
牽牲見客
彝族交際習俗。彝族待客,根據客人在社會上的地們而分別宰殺不同的牲口:貴客殺牛,次者殺豬羊,一般客人殺雞。不管宰殺什麼牲口, 都一定要等客人進門後,將牲口牽致電客人面前讓客人看過然後才宰殺, 以表明牲口絕非死物或偷來的。
俄加
彝語音譯,意為分家儀式。同一男性祖先的血緣紐帶組成的若干房, 經過十代左右的繁衍,可分衍成互相攀親的獨立血族團體,即家支。家支獨立時,需舉行此儀式。屆時,須請巫師念經作法,宰牲祭祖,並將 分出的支系祖先的靈牌從原來的岩洞中供奉。 相幫 彝族社會習俗。凡遇造房蓋屋、婚喪嫁娶等情況,親朋好友和左鄰 右舍千都樂於從人力物力上予以幫助、接濟,有的甚至不請自到,不計報酬。主人家一般只供飯食,不付工錢。
吉縮
彝族交際習俗。彝語音譯,意為迴避。按傳統習慣,媳婦和公公、大伯及丈夫的叔叔、伯伯之間都要迴避,以示互相尊重。凡需相互迴避 的人,平時坐、立、行走都要保持一定距離,不能面對面坐在一起,不能使用粗俗語言,身體各個部位不能有任何接觸,即使身上的披氈也不能挨擦著。雙方在路上相遇,媳婦應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對方走後再走。 如其中一方正忙著,沒有發現另一方正走來,另一方應遠遠繞開。實在繞不開時,應咳嗽一聲,以引起都對方注意,及時迴避。媳婦不能當著 應迴避的人梳頭,如果在梳頭,突然發現對方走來,應趕緊用披氈把頭 蒙住,否則就是失禮。
縮爾
彝族交際習俗。為彝語音譯,意為解除迴避。如媳婦與需要迴避的 長輩沒能迴避開被視為失禮。一旦失禮,須於當晚舉行此儀式解除迴避。 屆時,媳婦要帶上酒到長輩家中,在至親好友的見證下,恭敬地給長輩敬一碗酒,電報聲明自己絕非有意失禮,以求得諒解和安撫。同時,當眾宣布解除迴避,從此雙方可不再迴避。
鑽牛皮
彝族社會習俗。舊時在冤家械鬥後和解、兩支以上家支聯合對敵、訂立彝漢互保條約等場合舉行的一種盟誓儀式。該儀式十分隆重重,常有成千上萬的人參加。
飲雞血酒
彝族交際習俗。把酒倒進碗里,將一隻大公雞當場殺死,將血滴入碗中,雙方或多方一齊舉碗發誓,一飲而盡。據說,飲了此酒,便必須 信守誓言,否則將受到神靈的懲罰。
獻哈達
藏族交際習俗。哈達,藏語音譯,是一種象徵吉祥的白色麻紗巾。藏族人每遇朝拜佛像、婚喪節慶、拜會尊長、朋友相見或分別時,都要敬獻 哈達。根據對象和場合的不同,敬獻哈達的方式也不同。向客人獻哈達時,必須用雙手捧著,將雙疊楞邊對著客人:向大活佛獻哈達時,必須彎腰低 頭90度,雙手將哈達捧過頭頂,獻於大活佛的座前;向長輩和一般活佛獻 哈達時,同向大活佛獻哈達相似,但彎腰不必那麼低;向同輩人獻哈達,只須將哈達送到對方手中或腕上即可;對小輩或下屬,可將哈達搭在對方 肩上。敬獻哈達常常是雙方的行為,後獻哈達一方也可將收到的哈達回敬給對方。
扎西德勒
藏族交際習俗。藏語音譯,意為吉祥如意。每逢重大節日或喜慶場合, 男女老少見面,都要互道「扎西德勒」以示祝賀。 打轉 藏族交際習俗。意為互相交換。人們常用自己多餘的東西,如牧區百 姓與農區百姓之間便常交換酥油和糧食。舊時在一些地方,該習俗被頭人利用來剝削百姓,他們將一些小東西送至百姓家,強迫百姓回送大量的糧食和牛羊等。
缺日
藏族社會習俗。又稱凶日。藏族人習慣以日分吉凶,每月一、三、十五等日為不祥之日,在歷書中將其列為凶日削去不列,故稱。每逢缺日,不婚嫁,不外出朝山拜佛,許多事情都不能做。
苗式鬥牛
由於長期保持著刀耕火種的生活方式,苗族人與牛之間結成了特殊的關系。據說他們的祖先蚩尤就是牛首人身的大神,因此,在苗族的山寨門口往往懸掛有牛頭,家裡的神龕也放置有牛角。苗族人敬牛愛牛,也就慢慢形成了他們的鬥牛傳統,這里所說的鬥牛並不是西班牙式的人牛相鬥,而是各家各戶牽出牛來,擺開擂台較量一番。
用來比賽的牛大多是耕牛,以水牛居多,平日在梯田裡犁地,節日時被帶上擂台。一些比較富裕的村寨或家族專門飼養了鬥牛,這些牛是經過挑選的,只為參加一年一度的競賽。蒙自、屏邊一帶的苗族人,往往會在新年的花山節里展開鬥牛比賽,其他地區的苗族人則習慣把正月二十五設為「鬥牛節」,這也是專以鬥牛為主題的節慶。
鬥牛十分講究。在比賽前一天的晚上,主人要給牛喂一頓比較豐盛的上等飼料,讓它養精蓄銳。開場當天先「踩場」,也就是參加比賽的牛在主人及其親友的陪同下繞場一周,因此鬥牛比賽也是增進親友間和村寨間關系的重要方式。如果獲得獎金,多半會被用來宴請賓朋。鬥牛比賽的獎金有時足夠再買一頭耕牛,不過與獎金相比,更重要的是榮譽,如果能獲得牛王的稱號,有時甚至能為全寨人贏得榮光。
比賽開始前,村民們會為鬥牛進行各種准備活動。他們有的用鐮刀削尖牛角,有的用柳條挑逗起它們的脾氣,還有人給自己的公牛喂上一二兩烈酒,這些辦法都是為了激起牲畜的狂躁。所有公牛都經過了精心的修飾,它們不但佩戴著綵帶和銅鈴,有的還配上了精美的牛鞍,如果遇到成績好的鬥牛,牛鞍上還會插滿歷屆比賽的獎旗。由於代表著一個村寨或家族,因此一頭牛的周圍會聚集著七八個人負責照顧。
苗族的鬥牛有兩種鬥法。一種是不限定時間,以勝敗生死來定名次;另一種是限定比賽的時間,如果超時的話即使不分勝負也算結束。在鬥牛時,雙方主人會將它們牽到場地中央,直到兩頭牛相距數十厘米時才鬆手,對望很久的公牛這時自然會「火並」到一起,有的乍一接觸即分出勝負,有的則需要纏斗很久才能罷休。除了主人外,在場的觀眾也會在這時發出此起彼伏的歡呼聲,氣氛非常熱烈,如果遇到兩牛猛力相撞的那一刻,大家會發出集體的驚嘆聲。
作為外來者,觀看鬥牛是很愜意的享受。你可以在享受比賽刺激的同時,順便欣賞苗家女孩美麗的服飾。鬥牛這種帶有民族風情的活動平時是很難見到的,當北方還是一片天寒地凍時,苗族的山區里有時已是春暖花開了。在這時看一場鬥牛,是牛年的一個好開始。
相見先問姓
苗族交際習俗。青年男女之間第一次見面,按規矩首先應問清對方的姓。若雙方同姓,以兄妹、姐弟相稱,以禮相待,不能戲謔、對歌和跳舞。若不同姓,可以戲謔和唱歌跳舞。但如要考慮向對方求愛,可用言語歌聲探情示愛。
打轉
苗族交社會俗。苗族男子喜歡佩刀。生下男孩後,父母和親友要准備 一塊與孩子體重相等的鐵埋於地下。以後,男孩的每年生日,將鐵挖起來鍛打一次。孩子長到16歲時,將此鐵打成苗刀,佩在身上。 母系家庭 摩梭人社會習俗。流行於鹽源縣瀘灑湖畔。家庭以女性為中心組成,包括外祖母及其兄弟姐妹、母親及其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及姨兄弟姐妹、姐妹 們的子女等,一般二至四代。男子在家裡的身份是舅祖、舅舅、兄弟、母親 的兒子或舅舅的外甥。家長由年長或能乾的婦女擔任,婦女在生產、生活中 起支配作用。
㈢ 四川的風俗
1、走人戶
四川民間社會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民間凡遇年節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況。都要到親戚家串門探望,稱為走人戶。
屆時,一般要帶上豬蹄、很多自己捨不得買的禮物、好酒等禮物,穿上平時捨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買酒,熱情款待。
2、元宵對罵
溫泉是開縣一座鹽埠古鎮,一條東里河穿鎮而過,將鎮區一分為二,河東、河西的居民便凡事總愛比個高低、爭個強弱。農歷正月十五元宵之夜,當地人有一個「翻老底子」(即對罵)的奇特風俗。
每年的元宵夜,東西兩岸的人提著燈籠、火爐,來到各自後山山坡,設案秉燭,恭呈香茗煙糖,推舉出領罵和助罵的本營主帥,由罵技超群、妙語連珠、聲如洪鍾之士和多謀善思、善揭人短之人擔任,領頭痛罵對方。
3、姑爺節
正月初二是傳統的姑爺節,姑爺紛紛去給岳父岳母拜年。潮汕人將初二姑爺回岳父母家吃飯稱為「食日晝」,就是吃午飯的意思,姑爺和女兒必須在晚飯之前回到自己家(某些地區因路途遙遠可能會住下並吃晚飯)。
4、縮爾
彝族交際習俗。為彝語音譯,意為解除迴避。如媳婦與需要迴避的 長輩沒能迴避開被視為失禮。一旦失禮,須於當晚舉行此儀式解除迴避。 屆時,媳婦要帶上酒到長輩家中,在至親好友的見證下,恭敬地給長輩敬一碗酒,電報聲明自已絕非有意失禮,以求得諒解和安撫。同時,當眾宣布解除迴避,從此雙方可不再迴避。
5、春倌說春
漢族社會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時間在春節前後。舊時的春倌頭戴烏紗帽,身著官服,左手執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現在的春倌,裝束與普通人一樣,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們爬山涉水,走鄉串戶,每到一地,便編一些吉利的歌謠演唱。
演唱完畢,將一張紅紙印製的檢牛圖送給主人家。說檢結束後,戶主要送些錢幣給檢倌,以作報酬。
㈣ 壽保高鐵站到五通橋高鐵站票價是多少
成貴高鐵雖然經過樂山市五通橋區,但是並沒有設站,所以不存在五通橋高鐵站。犍為站(也就是你說的壽保高鐵站)往成都方向下一個站是樂山站,往貴陽方向下一個站是泥溪站(宜賓市敘州區泥溪鎮)。
㈤ 歷史人物羅城做什麼事情被上天折壽了50年,我只是知道一點點,希望知道的朋友可以告訴我一聲
話說初唐長安,九州通衢,卉物滋阜。一日,越國公羅成便裝遊走,此時羅成年方二十單三歲,志得意滿,天下揚名。正行走間,忽見街旁戳一掛攤,攤前一副對聯,上聯寫「心中有事來占卦,」下聯書「禍到臨頭後悔難」,橫批「能斷生死」,掛歌口氣更大:「貴人算卦銀十兩,富家算卦五吊錢。查查八字六兩六,佔佔課也得個三兩三。孤寡無兒錢不要,到老餓死倒找錢。勸君家別嫌我的掛禮貴,我能算生死在眼前。」羅成心想,哪來個狂人?這大口氣!莫不知長安城有俺神機妙算,未卜先知的徐三哥么?倒要看看哪兒路神仙,你給我算上一掛,算好了兩拉倒,算差了「我跺了你的招牌撒你的簽」。
羅成邁步走至攤前,一位仙風道骨的先生穩坐當中。他取出十兩銀子,放置桌上,對先生說:「請您給我卜上一掛,算算俺的時運」。老先生抬起眼,捋髯望望羅成:「請先生出生辰八字」。羅成答:「生在戊午年戊午月,戊午天干午時間」。老先生沉吟道:「為人能佔五個午,必定朝里居高官。不是文來當是武,少年美名天下傳」。爾後歷數他的人生事:「你七歲學文八歲武,十一歲領兵赴燕山,十二歲夜打登州府,十三歲上訪響馬,十四歲膠州打擂台。十五歲揚州奪狀元,十六歲再把孟州破,十七歲大戰歐牙山,十八歲上歸唐營」。「你至今保唐有五年,今年整整二十三,天下第一的大英雄!」
羅成聽罷,哈哈大笑,沾沾自喜接言道:「先生可否算算俺的流年?」先生聽罷連擺手:「不算也罷,英雄的陽壽斷在今年!」羅成聞罷好惱怒:「徐三哥算俺活到七十三,咱倆無愁又無冤,你短我陽壽為哪般?」先生說:「我也能算你活七十三,只是你徐三哥只算了陽壽,未揭你的短。」羅成急切問:「啥樣的事?何樣的短?!」
先生抬袖屈指算:「頭一短,你與秦瓊姑表弟,早年花園盟誓願。秦瓊教你使銅鐧,你與秦瓊把神槍傳,為什麼你最後三槍未傳完?盟得毒誓顯靈驗,頭一短折你壽十年。第二短, 楊林官高爵又顯,他與羅家情如山。你玉面冷血不留情,回馬槍刺他透心穿,折你陽壽倆五年。第三短,大破孟州正犯難,扈金蟬助你把功勞填。破罷孟州擺功宴,你不該葯酒害死扈金蟬。心狠手辣獨頭蒜,折你陽壽夠十年。第四短,西齊胡王來造反,你故意延遲不出戰,逼得秦王下了跪,欺君之罪誰敢擔?再折陽壽一十年。第五短,賈家樓前曾結拜,洛陽病卧四十天,五哥單通照膽肝,他踹唐營去赴死,你不該唐王面前親討個監斬官,最後把個單二員外斬,折你陽壽又十年。你掐掐,你算算,前後折壽五十年,只剩如今的二十三。」
羅成聽罷低下頭,低下頭來淚不幹。他心暗想,我做惡人神不知來鬼不覺,誰知道瞞住人來瞞不住天。羅成伸手再掏十兩銀,付與先生卦禮錢。先生趕忙擺擺手:「活人不掙死人的錢。你把銀子買棺材,留下一些陰曹路上做盤纏。」以後的結果如何?天下盡人皆知,蘇烈反,羅成戰,「馬陷淤泥河,渾身被射成篩子底,白盔白甲血染全」。
㈥ 四川傳統文化有哪些內容
四川傳統文化有哪些內容
四川傳統文化有哪些內容,四川是一個擁有著「天府之國」美稱的城市,它的歷史非常的悠久,所以到現在積累了許多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在當地居民的手中散發出濃郁的文化氣息。那麼四川傳統文化有哪些內容?
四川傳統文化有哪些內容1
茶文化
來四川不喝茶,你就感受不到這里的慢生活。四川人尤其愛喝茶,愛泡茶館,點一杯茶打個盹兒或者看閑書、要麼就湊在一塊兒鬥地主...這就是我們的「壩壩茶文化」。
四川人愛喝茶,在公園里喝蓋碗茶、住酒店,房間里也要泡個功夫茶,還有哪兒比四川人更愛茶?
火鍋文化
麻辣火鍋起源於重慶。火鍋,是四川人的家常便飯,也是外地人來四川必吃的美食,無辣不歡,無火鍋不四川。
熊貓文化
中國國寶大熊貓是四川的符號之一,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體,標志性的內八字的行走方式,萌寶大熊貓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之一,深受世界各國的喜愛。
麻將文化
四川人愛麻將全國第一!對四川人來說,人生最快意之事莫過於在府南河邊,不受世事煩擾地打一下午麻將,連杠三次最後再來個「杠上花」,才兩三個小時包包頭就揣了五六百。
無論是職業玩家還是業余愛好者,四川人對於麻將的熱情就如同德國人熱愛啤酒,英國人熱愛足球。就算不吃不喝,四川人照樣能奮戰一個通宵。
選秀文化
李宇春、張靚穎、郁可唯、譚維維、江映蓉、張傑、李易峰、吉克雋逸...咱川籍藝人們世界展示了四川人的美麗與勇敢,四川人,想唱就唱,唱得響亮!
道教文化
道教創教地點在四川成都的鶴鳴山,道教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東方文化的瑰寶。成都以其道教文化豐厚底蘊和分布眾多的道教文化景觀~青城山和青羊宮,成為一道亮麗的人文風景線。
酒文化
四川名酒眾多,五糧液、瀘州老窖……水井坊,世界上最古老的釀酒作坊,被載入世界吉尼斯之最。水井坊是一座元、明、清三代川酒老燒坊的遺址,作為中國白酒的源頭,其史學價值堪與「秦始皇兵馬俑」媲美。坊間數百年來酒坊與技藝流傳並存至今,是活著的文物,被譽為「中國白酒的'一部無字史書」。
三國文化
要說在中國什麼文化傳播覆蓋了全世界,讓外國人也津津樂道的話。三國文化那是當仁不讓的。不僅僅在國內,在國外那也是眾多的粉絲追捧的文化之一。劉備、關羽、張飛的形象深入人心。
劍門關、武侯祠、張飛廟、蜀門棧道...三國文化讓人們了解中國,了解四川。
蜀綉文化
蜀綉又稱「川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蘇綉、湘綉、粵綉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綉之一。 「芙蓉城三月雨紛紛,四月綉花針;羽毛扇遙指千軍陣,錦緞裁幾寸…」羊年春晚,蜀綉文化傳播大使李宇春一首美輪美奐的《蜀綉》至今餘音繞梁。
川劇文化
川劇,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的說法。川劇最著名的當屬「變臉」,變臉絕技源自傳統戲《歸正樓》,表現義盜貝戎劫富濟貧,遭到官兵追捕,以變臉巧妙脫身。最初,演員臉罩用紙殼面具,後來改用草紙繪制臉譜,依次粘貼臉上,臨場以煙火或摺扇掩護,層層揭去。
「變臉」蜚聲國內外,劉德華還專程為學習變臉到四川拜師學藝
四川傳統文化有哪些內容2
1、吃壩壩宴:
四川民間社會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民間凡遇喜事或喪事。辦喜事或喪事的人,會擺上幾天流水席。受邀的人會帶上伴禮,去吃上一頓。因為是在場壩里進行,所以俗稱吃吃壩壩宴。
2、走人戶:
四川民間社會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民間凡遇年節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況。都要到親戚家串門探望,稱為走人戶。
屆時,一般要帶上豬蹄、很多自己捨不得買的禮物、好酒等禮物,穿上平時捨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買酒,熱情款待。
3、春倌說春:
漢族社會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時間在春節前後。舊時的春倌頭戴烏紗帽,身著官服,左手執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春倌,裝束與普通人一樣,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們爬山涉水,走鄉串戶,每到一地,便編一些吉利的歌謠演唱。演唱完畢,將一張紅紙印製的檢牛圖送給主人家。說檢結束後,戶主要送些錢幣給檢倌,以作報酬。
4、拜把子:
舊時漢族社會交際習俗。又稱結盟、結拜、換帖等。流行於四川各地。基於共同利益的個人或集團,以磕頭換帖、同飲血酒、對天盟誓的方式結為兄弟,以共同的信仰和誓言來約束和維護共同的利益關系。
5、送節禮:
漢族交際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民間凡遇春節、端午、中秋等重大節日,嫁出去的女兒攜女婿,分家另過的兒子攜媳婦,帶上禮物回家拜望父母。親朋好友之間也在上述節日期間互相拜節送禮。該習俗現仍流行,只是所送禮物隨時代發展已有變化。
6、學三年跟三年:
漢族社會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舊時投師學藝一般需三年時間。按習俗,三年之中,師傅只管徒弟伙食,會給少量衣鞋錢和剃頭錢,不給工錢,徒弟出工得的工錢也歸師傅。三年期滿後,許多徒弟還要跟三年才能獨立謀生。這三年裡,徒弟相當於半個工人,有一定收入。
7、辦出師酒:
漢族社會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技師學藝滿三年後,如果所學技術已過關,徵得師傅同意,便可「出師」。屆時,徒弟要大辦「出師酒」,請行內有名氣的人來參加,祭祀行業祖師神,酬謝師傅的教藝之恩。徒弟給師傅叩頭,送給師傅衣帽鞋襪;師傅退還投師文約,對徒弟說此些祝願的話。按規矩,無錢謝師、未辦出師酒的,不能算出師。
8、隔代同姓:
漢族社會習俗。流行於犍為縣羅城、定文、壽保等鄉鎮。這一帶張姓和吳姓中,保留著隔代同姓的習俗。為了使香火不斷,便採取了隔代同姓的辦法。
四川傳統文化有哪些內容3
1、祭杜主
相傳,蜀國開國國王杜宇,號望帝,歸隱西山後化為杜鵑。杜鵑為提醒人們不忘農時而號鳴,直至「啼血」。人們感今他教民務農有功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和七月初一祭祀他。今郫縣城南有他和叢帝的陵墓,稱望叢祠。每到祭之日,人們便紛紛趕來開展祭祀活動,同時,賽歌跳舞,演戲娛樂,十分熱鬧。在川西平原等地,當杜鵑鳴叫時,人們便認為這是望帝在提醒大家莫誤農時。
2、祭蠶蟲
相傳,蜀中開國國王蠶叢教民養蠶,每年做金蠶數千頭,送給百姓,凡得到金蠶的人家,養蠶一定獲得豐收。他死後,人們因感恩而祭祀他。
3、葯王菩薩
葯王是民間對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尊稱。孫思邈本是京兆華原人。精通醫葯,醫德高尚。所著《備急千金要方》30卷,合方論5300首,被喻為中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網路全書之一。孫思邈兩次入川行醫並采葯煉丹,其影響遍及全川。故四川民間供祀葯王的普遍程度在全國頗為著名。許多著名中葯店堂。如同仁堂等均敬奉葯王塑像。
4、寶光寺數羅漢
位於縣城的寶光寺羅漢堂內有各種塑像577尊。來此上香和瀏覽的人們,都習慣要去數羅漢。踏進門檻第一步若為左腳,便從左數起,如為右腳,便從右腳數起。數到與自己年齡數字相同的那尊羅漢,以它的善惡美醜來判斷自己是否有福。
5、賄耳目神
耳目神即灶神。民間以為灶神是玉皇大帝的耳目,其職責是專門觀察人間發生的事情,然後上奏天庭。為使其不在玉皇大帝面前說壞話,給人間帶來禍殃,人們每逢農歷臘月二十四日晚便燃香點燭,賄以酒肉,計好於他。
6、除夕祭樹
每年除夕之夜,各家飯菜端上桌後,首先敬神供祖,接著將每樣飯菜取一點出來,切細和勻後,由家長用盤子或小簸箕端到最大最好的一棵樹前祭樹。據說,這樣來年果樹能花繁果豐,帶來滾滾財源。祭樹後,全家才圍著桌子吃團年飯。
㈦ 犍為到壽保的汽車時刻表有哪些
上午貌似一小時一趟,下午記得四點半是最後
㈧ 壽保高鐵到巴中時刻表
截止現在2021年為止,犍為站(也就是你所謂的壽保高鐵)到巴中沒有直達車。也就不存在什麼時刻表。
從犍為縣到巴中市想坐火車,需要到成都轉車。
㈨ 犍為縣到壽保鄉班車時刻表
成貴鐵路犍為到宜賓段從犍為縣壽保鄉文昌村三組入境,途徑定文、伏龍、玉屏、龍孔、公平、大興等鄉鎮,從新民鎮觀音村二組出境到宜賓,之後沿岷江東岸南下,途徑宜賓的屏山縣(在新縣城附近設站,即以前的真溪鄉)、翠屏區(設宜賓東站)、長寧縣(設長寧站)、興文縣(設興文站)後出四川境。
㈩ 四川人怎樣過春節
走人戶漢族社會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民間凡遇年節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況。都要到親戚家串門探望,稱為走人戶。屆時,一般要帶上豬肉、點心、酒等禮物,穿上平時捨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買酒,熱情款待。
春倌說春漢族社會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時間在春節前後。舊時的春倌頭戴烏紗帽,身著官服,左手執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現在的春倌,裝束與普通人一樣,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們爬山涉水,走鄉串戶,每到一地,便編一些吉利的歌謠演唱。說唱完畢,將一張紅紙印製的檢牛圖送給主人家。說檢結束後,戶主要送些錢幣給檢倌,以作報酬。
拜把子舊時漢族社會交際習俗。又稱結盟、結拜、換帖等。流行於四川各地。基於共同利益的個人或集團,以磕頭換帖、同飲血酒、對天盟誓的方式結為兄弟,以共同的信仰和誓言來約束和維護共同的利益關系。
送節禮漢族交際習俗。流行於四川和地。民間凡遇春節、端午、中秋等重大節日,嫁出去的女兒攜女婿,分家另過的兒子攜媳婦,帶上禮物回家拜望父母。親朋好友之間也在上述節日期間互相拜節送禮。該習俗現仍流行,只是所送禮物隨時代發展已有變化。
學三年跟三年漢族社會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舊時投師學藝一般需三年時間。按習俗,三年之中,師傅只管徒弟伙食,會給少量衣鞋錢和剃頭錢,不給工錢,徒弟出工得的工錢也歸師傅。三年期滿後,許多徒弟還要跟三年才能獨立謀生。這三年裡,徒弟相當於半個工人,有一定收入。
辦出師酒漢族社會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技師學藝滿三年後,如果所學技術已過關,徵得師傅同意,便可「出師」。屆時,徒弟要大辦「出師酒」,請行內有名氣的人來參加,祭祀行業祖師神,酬謝師傅的教藝之恩。徒弟給師傅叩頭,送給師傅衣帽鞋襪;師傅退還投師文約,對徒弟說此些祝願的話。按規矩,無錢謝師、未辦出師酒的,不能算出師。
隔代同姓漢族社會習俗。流行於犍為縣羅城、定文、壽保等鄉鎮。這一帶張姓和吳姓中,保留著隔代同姓的習俗。為了使香火不斷,便採取了隔代同姓的辦法。
蒙格彝族社會習俗,家支作出重大決定的會議。一般一年召開一次,如無重大事件發生,可幾年召開一次。有傳統的會址,開會多選詡蟻惺?的虎月和免月。生活中一但發生人命糾紛等事件,受害者家屬便帶上一壇酒到本支系中信得過德谷(有威望的人)家中陳述情況和要求。這個德谷又帶上酒到其他德谷那裡陳述,表明自已的看法。最後,由家支中最有影響的德谷們互相協商,決定是否召開家支大會。屆時,全體家支成員,不分男女老少、貴賤賢愚,一律帶上干糧,自行趕到集會地點。每個支系由德谷帶領坐在一起,支系之間留出一條通道,以便人員進出,也便於區分。按習慣,會議由家支中最有威信的德谷或頭人主持。他講完主要議程後,所有成員都可以發表意見。接著,各支系分組計論,然後各支系德谷集中起來開小會,統一意見。最後,主持人公布會議作出決定,宣布會議結束。蒙格人出的決定,家支成員有執行的義務。
牽牲見客彝族交際習俗。彝族待客,根據客人在社會上的地們而分別宰殺不同的牲口:貴客殺牛,次者殺豬羊,一般客人殺雞。不管宰殺什麼牲口,都一定要等客人進門後,將牲口牽致電客人面前讓客人看過然後才宰殺,以表明牲口絕非死物或偷來的。
俄加彝語音譯,意為分家儀式。同一男性祖先的血緣紐帶組成的若干房,經過十代左右的繁衍,可分衍成互相攀親的獨立血族團體,即家支。家支獨立時,需舉行此儀式。屆時,須請巫師念經作法,宰牲祭祖,並將分出的支系祖先的靈牌從原來的岩洞中供奉。
相幫彝族社會習俗。凡遇造房蓋屋、婚喪嫁娶等情況,親朋好友和左鄰右舍千都樂於從人力物力上予以幫助、接濟,有的甚至不請自到,不計報酬。主人家一般只供飯食,不付工錢。
吉縮彝族交際習俗。彝語音譯,意為迴避。按傳統習慣,媳婦和公公、大伯及丈夫的叔叔、伯伯之間都要迴避,以示互相尊重。凡需相互迴避的人,平時坐、立、行走都要保持一定距離,不能面對面坐在一起,不能使用粗俗語言,身體各個部位不能有任何接觸,即使身上的披氈也不能挨擦著。雙方在路上相遇,媳婦應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對方走後再走。如其中一方正忙著,沒有發現另一方正走來,另一方應遠遠繞開。實在繞不開時,應咳嗽一聲,以引起都對方注意,及時迴避。媳婦不能當著應迴避的人梳頭,如果在梳頭,突然發現對方走來,應趕緊用披氈把頭蒙住,否則就是失禮。
縮爾 彝族交際習俗。為彝語音譯,意為解除迴避。如媳婦與需要迴避的 長輩沒能迴避開被視為失禮。一旦失禮,須於當晚舉行此儀式解除迴避。 屆時,媳婦要帶上酒到長輩家中,在至親好友的見證下,恭敬地給長輩敬一碗酒,電報聲明自已絕非有意失禮,以求得諒解和安撫。同時,當眾宣布解除迴避,從此雙方可不再迴避。
鑽牛皮 彝族社會習俗。舊時在冤家械鬥後和解、兩支以上家支聯合對敵、 訂立彝漢互保條約等場合舉行的一種盟誓儀式。該儀式十分隆重重,常 有成千上萬的人參加。
飲雞血酒 彝族交際習俗。把酒倒進碗里,將一隻大公雞當場殺死,將血滴入 碗中,雙方或多方一齊舉碗發誓,一飲而盡。據說,飲了此酒,便必須 信守誓言,否則將受到神靈的懲罰。
獻哈達藏族交際習俗。哈達,藏語音譯,是一種象徵吉祥的白色麻紗巾。藏 族人每遇朝拜佛像、婚喪節慶、拜會尊長、朋友相見或分別時,都要敬獻 哈達。根據對象和場合的不同,敬獻哈達的方式也不同。向客人獻哈達時, 必須用雙手捧著,將雙疊楞邊對著客人:向大活佛獻哈達時,必須彎腰低 頭90度,雙手將哈達捧過頭頂,獻於大活佛的座前;向長輩和一般活佛獻 哈達時,同向大活佛獻哈達相似,但彎腰不必那麼低;向同輩人獻哈達, 只須將哈達送到對方手中或腕上即可;對小輩或下屬,可將哈達搭在對方 肩上。敬獻哈達常常是雙方的行為,後獻哈達一方也可將收到的哈達回敬 給對方。
扎西德勒 藏族交際習俗。藏語音譯,意為吉祥如意。每逢重大節日或喜慶場合, 男女老少見面,都要互道「扎西德勒」以示祝賀。
打轉 藏族交際習俗。意為互相交換。人們常用自己多餘的東西,如牧區百 姓與農區百姓之間便常交換酥油和糧食。舊時在一些地方,該習俗被頭人 利用來剝削百姓,他們將一些小東西送至百姓家,強迫百姓回送大量的糧 食和牛羊等。
缺日 藏族社會習俗。又稱凶日。藏族人習慣以日分吉凶,每月一、三、十 五等日為不祥之日,在歷書中將其列為凶日削去不列,故稱。每逢缺日, 不婚嫁,不外出朝山拜佛,許多事情都不能做。
相見先問姓 苗族交際習俗。青年男女之間第一次見面,按規矩首先應問清對方的姓。若雙方同姓,以兄妹、姐弟相稱,以禮相待,不能戲謔、對歌和跳舞。 若不同姓,可以戲謔和唱歌跳舞。但如要考慮向對方求愛,末修眉才可用 言語歌聲探情示愛。
打轉 苗族交社會俗。苗族男子喜歡佩刀。生下男孩後,父母和親友要准備 一塊與孩子體重相等的鐵埋於地下。以後,男孩的每年生日,將鐵挖起來 鍛打一次。孩子長到16歲時,將此鐵打成苗刀,佩在身上。
母系家庭 摩梭人社會習俗。流行於鹽源縣瀘灑湖畔。家庭以女性為中心組成,包 括外祖母及其兄弟姐妹、母親及其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及姨兄弟姐妹、姐妹 們的子女等,一般二至四代。男子在家裡的身份是舅祖、舅舅、兄弟、母親 的兒子或舅舅的外甥。家長由年長或能乾的婦女擔任,婦女在生產、生活中 起支配作用。